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內蒙古通遼甘旗卡第二高級中學高三第二次調研語文試卷考生須知:1.全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全部在答題紙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的答案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寫在“答題紙”相應位置上。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答字筆在“答題紙”上先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3.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1、真正高層次的詩歌鑒賞,應該透過對詩歌字句語詞的詮釋、結構美感的把握、對詩人生平遭際的了解以及詩人心性思想的深刻領悟,直至與詩人的心弦發生生命的共振才能最終完成。而這幾個方面可以用“文學本位”“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予以概括。“文學本位”的鑒賞視角是一種深入詩歌內部語境的解讀,它以語詞涵義的訓詁詮釋、經史典故的查勘考據為基礎,延伸到對詩歌字法、句法、章法的研析和審美。但是古代很多詩評家皆深信一切“評點箋釋,皆后人方隅之見”,詩之高妙者實乃“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這種不求甚解只求會心的印象式的鑒賞風氣直到清代才有根本性的改變。如金圣嘆對杜甫詩的評點方法顯然迥別于傳統的詩評家,十分注意作品文本的形式技巧。他要“分解”唐詩,像庖丁解牛那樣,“細讀”這個具體文本,通過對詩歌具體語詞形式的把握,達到對詩歌整體神韻的體會。可是,如果對文本的解讀太具體了,就很容易變得機械、呆板,而且中國古代詩學傳統中所說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象外之象”等現象也的確存在。“知人論世”作為詩歌鑒賞的一個視角,是根據詩人的生平際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經歷、婚姻愛情等推斷詩歌作品中蘊涵的思想情感,進而詮釋詩歌語詞的深層意蘊。后來歷代詩評家大都奉此為圭臬,因此便成為了詩歌鑒賞中最普遍、最傳統的一種方法。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在采取這種鑒賞視角時,常常會對歷史背景材料的分析過于具體,甚至穿鑿附會,使得詩歌的鑒賞失去文本應有的藝術美感。比如宋之問的《渡漢江》中“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極其生動逼真地把離家日久的游子在返鄉途中惴惴不安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可是,當“知人論世”的考據和分析,認定這是宋之問從流放地逃亡洛陽途經漢江所作時,讀者心中那份美好的情感頓時煙消云散。“以意逆志”,說得通俗一點,就是讀者在鑒賞詩歌時,應當以己之心,設身處地地忖度詩人之心,這樣方能領會詩歌的本旨。“志”作為詩人當時的“心境”,不僅是作詩的沖動和前提,也是由語言文字凝結在詩中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宋代詩評家以散發著儒家人倫光輝的理想人格來詮釋杜詩,得出杜甫“一飯不忘君”的結論。這種對杜詩的解讀,顯然是以己心忖度、逆料杜甫當時之心境,對杜甫在困厄逆境中,仍然無時不北望朝廷、忠貞不渝之精神的極大肯定和頌揚。但是,這種說法是否有“過分”之嫌呢?杜詩是否處處皆表現“一飯不忘君”的忠君思想呢?人們在運用“以意逆志”的解讀方法鑒賞詩歌時,先在心中定下一個自己的“意”,而后為了遷就自己這個“意”,不惜削足適履、曲為解說,這難免附會穿鑿。所以,“以意逆志”還須回歸詩歌文本本身,結合“文學本位”與“知人論世”,有理有據地以己之“意”去體悟詩人凝結在詩歌語詞中的“志”。當然,從以上三方面的鑒賞視角去鑒賞一首詩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對一首詩作的全面欣賞,但有法可依,總比模糊的感受與盲目的偶合要切實多了。(摘編自朱子輝《文學本位?知人論世?以意逆志——試論詩歌鑒賞的三個視角》)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學本位”的鑒賞視角,是一種透過對詩歌字句語詞的詮釋、結構美感的把握,深入詩歌內部語境的解讀。B.“知人論世”指憑借對詩人生平遭際的了解,來推斷詩歌語詞的深層意蘊,進而詮釋詩歌作品的思想情感。C.“以意逆志”指讀者通過對語詞形式的把握來逆料和領悟詩人當時的心性思想,從而領會詩歌的本旨。D.我們結合“文學本位”和“知人論世”的視角,有理有據地“以意逆志”,就能對一首詩歌進行全面的欣賞。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二段通過對比論證了金圣嘆對杜甫詩的文本解讀方法優于傳統的詩評家。B.文章第三段用《渡漢江》的例子證明對背景材料的分析太具體會妨害詩歌的美感。C.文章第四段通過對宋代詩評家解讀杜詩的分析,說明“以意逆志”可能會穿鑿附會。D.文章對三種鑒賞視角都進行了辯證分析,認為鑒賞詩歌應該更切實,做到有法可依。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從古代詩評發展看,“文學本位”理念的成熟應晚于“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B.金圣嘆對唐詩庖丁解牛式的解讀,注重作品的形式技巧,無法讀出詩歌的言外之意。C.鑒賞詩歌時,對作者的生平際遇等歷史背景材料的考據與分析,并非越細致就越好。D.高層次的詩歌鑒賞,應綜合借鑒不同鑒賞方式,有所取舍,直至與詩人心弦共振。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潁陰侯灌嬰者,睢陽販繒者也。高祖之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章邯敗殺項梁,而沛公還軍于碭,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于成武及秦軍于扛里,疾斗,賜爵七大夫。從攻陽武以西至洛陽,破秦軍尸①北,北絕河津,南破南陽守齮陽城東,遂定南陽郡。沛公立為漢王,拜嬰為郎中,從入漢中,十月,拜為中謁者。從還定三秦,下櫟陽,降塞王。擊項羽將龍且、魏相項他軍定陶南,疾戰,破之。賜嬰爵列侯,號昌文侯,食杜平鄉。漢王立為皇帝,賜益嬰邑三千戶。其秋,以車騎將軍從擊破燕王臧荼。明年叢至陳取楚王信還剖符世世勿絕食潁陰二千五百戶號曰潁陰侯。黥布反,以車騎將軍先出,攻布別將于相,破之,斬亞將樓煩將三人。布已破,高帝歸,定令嬰食穎陰五千戶,除前所食邑。嬰自破布歸,高帝崩,嬰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呂太后。太后崩,呂祿等以趙王自置為將軍,軍長安,為亂。齊哀王聞之,舉兵西,且入誅不當為王者。上將軍呂祿等聞之,乃遣嬰為大將,將軍往擊之。嬰行至滎陽,乃與絳侯等謀,因屯兵滎陽,風齊王以誅呂氏事,齊兵止不前。絳侯等既誅諸呂,齊王罷兵歸,嬰亦罷兵自滎陽歸,與絳侯、陳平共立代王為孝文皇帝。孝文皇帝于是益封嬰三千戶,賜黃金千斤,拜為太尉。三歲,絳侯勃免相就國,嬰為丞相,罷太尉官。是歲,匈奴大入北地、上郡,令丞相嬰將騎八萬五千往擊匈奴。匈奴去,濟北王反,詔乃罷嬰之兵。后歲余,嬰以丞相卒,謚曰懿侯。(節選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注]①尸:尸鄉,地名。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明年/從至陳/取楚王信/還/剖符/世世勿絕/食潁陰二千五百戶/號曰潁陰侯B.明年從/至陳/取楚王信/還/剖符/世世勿絕/食潁陰二千五百戶/號曰潁陰侯C.明年/從至陳/取楚王信/還剖符/世世勿絕食/潁陰二千五百戶/號曰潁陰侯D.明年從/至陳/取楚王信/還剖符/世世勿絕食/潁陰二千五百戶/號曰潁陰侯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繒是古代對絲織物的總稱,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絲織物包含綃、綢、緞、錦、絹、綾、羅等。B.列侯,古代爵位名,最初見于戰國時期,是漢代爵位最高的--級,只有少數高級官吏和望族宗親可以享有。C.古代諸侯封賜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采地、封地。因古代中國之卿、大夫以采邑為食祿,故稱為食邑。D.謚號是對死去的皇帝皇后、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于西周終于唐朝。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灌嬰出身低微,參加劉邦軍隊后,以驍勇著稱。在成武縣打敗了東郡郡尉的軍隊,在扛里打敗了駐守的秦軍,被賜予七大夫的爵位。B.灌嬰擔任中謁者之后,跟從漢王還師平定了三泰,攻取了櫟陽,降服了塞王,回軍又在廢丘圍困了章邯,并大敗章邯,攻克了廢丘。C.太后去世以后,呂祿等人以趙王的身份自置為將軍,駐軍長安,妄圖發動叛亂。灌嬰表現出非凡的智慧,與周勃等人定下平叛之策。D.灌嬰擔任丞相之后,雖為老將,還親自領兵。在匈奴大舉人侵北地、上郡之際,灌嬰率領騎兵迎擊匈奴,匈奴大軍聞風而逃。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從攻陽武以西至洛陽,破秦軍尸北,北絕河津,南破南陽守齮陽城東,遂定南陽郡。(2)嬰行至滎陽,乃與絳侯等謀,因屯兵滎陽,風齊王以誅呂氏事,齊兵止不前。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1924年,蔡元培先生在法國邀請巴黎大學的教授歐樂吃中餐。歐樂看到桌子上擺放著中國的餐具,就對蔡元培說:“你們中國人用筷子而不用刀叉,不大方便吧?”蔡先生則笑著回答:“其實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也是用刀叉的。但后來覺得刀啊叉啊的都可以當作殺人的武器,吃飯用不夠文雅。你知道我們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嘛,所以從商朝開始,就用箸,也就是筷子夾菜了。”蔡元培將小小的一雙筷子與和平事業掛鉤,這樣的論斷很獨到。筷子原先叫作“箸”:上面是竹字頭,因為筷子大多是用竹子、木頭做的;下面的者字,表讀音。直到今天,日語中的筷子仍然寫作“箸”,可在漢語中“箸”卻變成了“筷”。這是為什么呢?據說這跟古代江南水鄉的民俗有關。“箸”和單人旁的“住”同音,而單人旁的“住”有停止的意思。水鄉的漁民最怕的就是船停滯不前,聽到“住”字就緊張,連夾菜的“箸”也一并討厭起來。再說了,“箸”與“蛀蟲”的“蛀”也是同音,船要是被蟲蛀,就會漏水,十分危險。為了圖個吉利,干脆將“箸”改稱“筷子”,“筷”與“快速”的“快”同音,漁民們都希望船能跑得快些。(摘編自李曉愚《從“箸”到“筷”》)材料二:漢族用筷禁忌很多,大致說來與死亡相關的有兩個。一為三長兩短,指的是在多人共同用餐時,使用了長短不齊的筷子。這種做法代表死亡,是不吉利的。因為過去中國人死后裝進棺材,棺材由前后兩塊短木板和兩旁加底部三塊長木板組成,正好是三長兩短。二為當眾上香,指的是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這被視同給死人上香。中國自古有以食品祭祖的風俗,祭祖時,考慮到死人靈魂出殼,用筷不便,所以在祭品的碗盆上面豎插筷子。一個民族往往形成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屬于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和智慧。在中國的原始宗教中,中國人關于死亡的思考總是與自然或自然現象相聯系。雖然生和死都是自然現象,是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但由于死亡的神秘性、不可逆性、不可知性及宗教理論對死后世界的恐怖渲染,使人們總是對死亡充滿了一種本能的恐懼,以致在生活中忌諱讓人聯想到死及與死亡相關聯的事物,于是在中國產生了用筷時這兩大禁忌。而日本人深受無常觀的影響,崇尚瞬間美和消亡美。櫻花和武士道就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兩大象征。一般來說,人們總是在逃避著死亡,而武士道卻要直面死亡,思考怎樣去死,去實現死亡瞬間散發的美學價值。這種美學意義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贊譽為落花之美。櫻花是日本的國花,隱于葉下,凋零有期,遇有風吹瞬間飄落,這展示了一種生命的價值。如此從美學意義上理解死亡的日本人視筷子為生命之杖。在日本新生嬰兒出生后百天時,要舉行一項儀式,擺上可愛的小碗和一雙用白木做的小筷子等,并向神靈供奉紅豆飯及一條完整的鯉魚,祝愿孩子健康成長,一生豐衣足食。而且還要到神社去參拜,這時神社會送給參拜者一雙“初食筷”,寓含孩子一生會倍受神靈的保佑之意。而在日本人的葬禮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由死者的子女用綁著脫脂棉的筷子沾水,去擦死者的雙唇,意思是讓死者享用人間最后一滴水。可以說,筷子伴隨了日本人的生與死。可見,筷子雖小,卻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通過民俗文化中用筷禮儀的對比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同為東亞文化圈中的中日文化的差異,特別是生死觀的差異。(摘編自王松華《從筷子使用禮儀看中日文化差異》)材料三:中國人使用的兩根筷子,長度相同,上方下圓,一陰一陽,使用時一靜一動,相互配合。筷子文化體現的是綜合思維,兼顧天時、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視人際關系,重視群體,德治和價值理性突出。印度人、阿拉伯人都喜歡通過自身來親證自然,這與中國有顯著的區別。他們親證自然與其飲食方式有關,他們吃飯用手抓,不管是什么樣的飯,都要用一個大盤子各樣都盛一點,然后用手指抓到嘴里吃。西方人在16世紀以后吃東西多用刀叉,在這以前大概也是用手抓。幾乎在用刀叉吃飯的同時,西方形成了工業革命的高潮。我們通過刀叉,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西方人思維方式形成的過程。拿過一塊肉來用刀子把它切開,切割的過程就與思維方式有關系。從16世紀以后,西方人把古希臘哲學家的邏輯思維開掘出來,加以發展,形成了非常發達的分析思維。可見,中國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種綜合思維方式,它所產生的是發達的人文精神;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文化,親證自然,創造出來的是辯證思維,結果宗教精神特別發達;用刀叉吃飯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邏輯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結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學、科學精神特別發達。今天我們應該把三大文化融為一體,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機地統一起來。(摘編自蔡德貴《筷子、手指和刀叉:三種飲食方式背后的文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漢字從“箸”到“筷”,古代江南水鄉的民俗起了關鍵的作用,這直接反映了語言的變化具有自下而上的規律。B.日本民族具有悲嘆落花之美的文化傳統,日本文化深受生命無常的影響,櫻花成為日本的國花,根本原因也是如此。C.材料二所說的漢族用筷禁忌與日本人對筷子的感情,體現了中日文化中生死觀的差異,與材料一展現的中西文化差異類似。D.材料三可以從宏觀上解釋材料一與材料二中的文化現象,也可以從理論高度解答歐樂教授對于中國人不使用刀叉的疑問。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蔡元培解讀筷子和刀叉的論斷之所以很獨到,是因為他從中解讀出了中華文化愛好和平的內涵,同時暗示西方文化不文雅。B.漢族中三長兩短與當眾上香的用筷禁忌,反映出來的是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具有迷信色彩,會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而消亡。C.日語中的筷子仍然寫作“箸”,反映了崇尚瞬間美和消亡美的日本文化較少關注口彩,而能直面死亡,渴望實現死亡的美學價值。D.中國人祭祖時在祭品的碗盆上面豎插筷子,與日本人在葬禮中用筷子沾水擦拭死者雙唇,同樣體現了對死者的尊重和紀念。3.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三觀點的一項是A.“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行為方式。”B.“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精神品質。”C.“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D.“一個人的精神品質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4.材料二在論證上有哪些特點?請簡要說明。5.應該堅持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還是應該積極擁抱其他文化?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湯潛庵先生逸事方苞睢州湯公內召時,吳人已建生祠,刻石紀德政。其歿也,巷哭里奠,搢紳學士爭為誄表傳記其家有狀有志銘,有編年之譜。而德教在民及詐不信之先覺,耳目眾著,甚為萬世標準者。公巡撫江蘇時,上言:“歲祲免租,民困少蘇而已;必屢舉于豐年,富乃可藏于民,免當年之租,半中飽于有司胥吏。故每遇國有大慶,或水旱形見,不肖者轉急征以待賜除。必豫免;次年然后民不可欺,吏難巧法。”圣祖皇帝深嘉與之,遂定為經法。康熙年間,特諭戶部。自今以往海內農田正賦編折銀,通三年輪免一年,周而復始,直省均以遍皆豫免,不問豐兇。其后雖以西邊事起中輟,而大訓炳然。是公之訏謨,實受其福者,非一世也。淮泗漲漫,山陽等七州縣,蕩析離居。上南巡,命浚海口以泄積水。敕于成龍主工值尋以廷臣議,使受靳輔節制。成龍議工費八十余萬,輔議海口沙淤,非起高郵車邏鎮筑高堤,束內水高丈余,不能出海,費二百七十八萬。上召輔及成龍面詢。成龍力排輔議。淮南士大夫懼傷墳墓田廬,亦廷爭之。乃命尚書薩木哈、學士穆成格會公及總漕徐旭齡合勘,兼問七州縣耆老云何輔。淮南士民言海口不宜罷工者十八九,謂宜并罷者亦十之一二,使者意向之。公力爭。使者曰:“公言吾當口奏。”及公內召,上語及海口。公對:“開一丈有一文之利,一尺有一尺之利。”上愕然曰:“爾時汝胡不言?”公乃俱陳前事。詰旦,召使者質對,使者強辯。公徐曰,某故知有此。汝行后,即匯士民呈牒并某議,具文書印冊存漕臣所,漕臣亦如之,存巡撫所。檄取,旬日后可覆視也。使者語塞,上怒,立罷之。而發官帑,遣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浚下河。公里人有受業公門者,以黃門奉使過蘇。謁公曰:“吾師方嚴,孰敢以事請?但東南鹽政,大病于商民,已聞知否?”公曰:“吾不知。”因條舉數事。每發,公詰難,正言其非。乃出謝商人曰:“吾師素明達,獨于茲事未諳見,謂無一可行。”比使歸逾月,次第禁革,一如所言。黃門每語人曰:“吾師至誠,而或以術御人。賢者固不可測也。”蘇之巨室,有優恃容儀,每闖入民宅,多見貌相悅而與之私,或結黨行強,所犯累累。有司不敢詰。聞公至,數月不出。公使人微跡而得之,痛予杖。戒勿仿筋骨,嚴伺守,故瘡將合,更薄笞。朔望載以徇于市及四郊。久之,膚剝見骨。逾半歲,始瘐死。由是,奇邪浮淫者心悸,相勸改前行。蓋公之誠明仁勇,皆自學問中出,故道足以濟物而政無所偏。即此四事,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而記述者乃逸之。(有刪改)1.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遂定為經法經:經典的B.蕩析離居析:分離,分散C.乃出謝商人謝:道歉D.已足征公治法之全矣征:證明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湯公堅持道德教化,對于奸詐之事常有先見之明,這兩方面眾所周知,堪稱表率。B.湯公上書康熙減輕民賦,不論豐年災年,輪流預作減免,此項謀畫讓百姓長期獲利。C.治理淮泗水患時,圍繞治理方案產生諸多分歧,湯公能秉持正見,支持于成龍觀點。D.湯公最善吏事,從對蘇州鹽政傷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處理上可以看出其獨特才能。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歲祲免租,民困少蘇而已;必屢舉于豐年,富乃可藏于民,免當年之租,半中飽于有司胥吏。(2)公使人微跡而得之,痛予杖。戒勿傷筋骨,嚴伺守,故瘡將合,更薄笞。4.請簡要概括湯公為政的特點。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登樓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注釋)《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遇劉備之前喜吟《梁甫吟》,常自比管仲、樂毅。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寫詩人登樓見花因“萬方多難”而心生悲慨,以樂景襯哀情,奠定了全詩感情基調。B.頷聯描寫錦江春色輔以天地之勢,形容玉壘浮云賦予古今之慨,寓情于景,境界宏闊。C.頸聯議論國事時局,抒寫了詩人對朝廷永固的堅定信念和對入侵者義正辭嚴的斥責。D.尾聯借典抒情,“可憐”等字詞語含譏刺,“聊”字流露了詩人獨自登樓的無聊寂寞。2.同是“登高望遠,即景抒懷”之作,請簡要分析本詩與《登高》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6、(1)飯疏食,飲水,______________,樂亦在其中矣。(《<論語>七則》)(2)氣蒸云夢澤,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3)_________________,清輝玉臂寒。(杜甫《月夜》)(4)分野中峰變,_________________。(王維《終南山》)(5)___________,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6)捐軀赴國難,_________________。(曹植《白馬篇》)(7)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周敦頤《愛蓮說》)(8)醉里吳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__。(辛棄疾《清平樂·村居》)7、從下面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①中華民族有著英雄書寫的悠久歷史。遠古時代,“鯀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故事,讓我們感受到堅忍不拔和一心為民的品質與情懷;在現當代,英雄主義的書寫被賦予極強的“喚醒”功能。請從《平凡的世界》《紅巖》《吶喊》《邊城》中選擇一個英雄人物,談談他(她)的“喚醒”功能。要求:符合原著,表達清晰。②垃圾分類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環境,節約使用資源。繼上海之后,北京將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為助力此項措施的推行,請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議。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災難來臨之際逆著逃生的方向朝著災難點兒進發的人們。不管是在撲滅四川涼山森林火災時不幸殉職的多名消防戰士,還是在疫情蔓延時臨危受命的84歲的鐘南山、73歲的李蘭娟和那些不懼生死的白衣天使,他們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請你為他們寫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詩歌。要求:感情真摯,語言流暢。8、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請以《紅樓夢》為例,從飲食、建筑、詩詞文化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談談它帶給你的審美感受。不超過150字。9、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作文。有兩家人在路邊看見了乞丐,走在前面的一對父母對他們的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的話,將來會像他這樣。”走在后面的一對父母卻對他們的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讀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樣的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參考答案1、1.A2.A3.B【解析】1.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題,要考生審準題干“正確的一項”,瀏覽選項意思,回歸原文,比對是否有時空錯位、張冠李戴、無中生有、不符合邏輯等問題,選出最佳答案。B項,“來推斷詩歌語詞的深層意蘊,進而詮釋詩歌作品的思想情感”錯誤,第三段說的是“是根據詩人的生平際遇,如家世背景、仕宦經歷、婚姻愛情等推斷詩歌作品中蘊涵的思想情感,進而詮釋詩歌語詞的深層意蘊”,選項中“思想情感”和“深層意蘊”搞反了。C項,“通過對語詞形式的把握來逆料和領悟詩人當時的心性思想”錯誤,第四段“讀者在鑒賞詩歌時,應當以己之心,設身處地地忖度詩人之心,這樣方能領會詩歌的本旨”,可見“應當以己之心,設身處地地忖度詩人之心”和“詞語形式的把握”沒有關系。D項,“就能對一首詩歌進行全面的欣賞”錯誤,由最后一段“從以上三方面的鑒賞視角去鑒賞一首詩歌,未必就真正能做到對一首詩作的全面欣賞”可知選項說法太絕對。故選A。2.本題考查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關系,論點和論據間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為論點是否正確,論據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假設論證、因果論證、對比論證、事例論證等方法。選項提到的論點、手法等要仔細比對,選出最佳答案。A項,“對比論證”錯誤,文章第二段并沒有運用對比論證,主要是論述“文學本位”的發展,并無孰優孰劣的論斷。故選A。3.本題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觀點態度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仔細閱讀文章,找準有效答題區間,然后認真比對選項和原文在觀點態度上是否有細微差別,是否有強加因果、條件不充分、無中生有、時空錯位等問題。B項,“無法讀出詩歌的言外之意”于文無據,文章第二段只是說“如果對文本的解讀太具體了,就很容易變得機械、呆板”。故選B。【點睛】解答論點論據論證的試題,首要的就是整體閱讀,把握中心論點或論題,找出文中所用論據,分析論證方法,明辨論據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不僅要明辨中心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更要明辨各個分論點與論據之間的關系,最后提煉整合。同時還要注意論述類試題設題常見陷阱:以偏概全、混淆時態、因果混亂、主次顛倒、混淆是非、無中生有、張冠李戴,等等。對于試題選項內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對應信息區間,然后再進行判斷。2、1.A2.D3.B4.(1)(灌嬰)跟隨(沛公)在陽武以西至洛陽一帶攻打秦軍,在尸鄉以北地區擊敗秦軍,再向北切斷了黃河渡口,在南陽以東打垮了南陽郡郡守齮陽的軍隊,于是平定了南陽郡。(2)灌嬰行兵來到滎陽,就和絳侯周勃等人商議,于是在滎陽駐軍,拿準備誅殺呂氏的事規勸齊王,齊王的軍隊就停止沒有前進。【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句子大意是:第二年,跟從高帝到達陳縣,逮捕了楚王韓信。回朝之后,高帝剖符作為信物,使其世世代代不絕,把潁陰的兩千五百戶封給灌嬰作為食邑,號為潁陰侯。其中,“明年”作為時間狀語,后面可以斷開;排除BD項;“食潁陰二千五百戶”是動賓結構,“食”字不能與后面的“潁陰二千五百戶”斷開,排除C項。故選A。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D項,謚號并非終于唐朝,而是沿用至明清。所謂謚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像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褒謚,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么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后人稱呼,不是正式的謚號)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是惡謚,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如明末崇禎皇帝追謚為思宗。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現問題。B項,沒有“大敗章邯,攻克了廢丘”,原文為“未拔”,也就是沒有攻克。故選B。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關鍵詞有:(1)破秦軍尸北,“破秦軍(于)尸北”,省略句;“絕”,切斷;“津”,渡口;“破”,打垮。(2)“屯兵”,駐軍;“風”,通“諷”,規勸;“以誅呂氏事風齊王”,狀語后置句。【點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潁陰侯灌嬰原是睢陽的一個販賣絲繒的小商人。高祖在自立為沛公的時候,攻城略地來到雍丘城下,章邯擊敗并殺死了項梁。而沛公也撤退到碭縣一帶,灌嬰最初以中涓官的身份跟隨沛公,在成武打敗了東郡郡尉的軍隊,在扛里打敗了駐守的秦軍,極力戰斗,被賜予七大夫的爵位。后又跟隨沛公在亳縣以南及開封、曲遇一帶攻擊秦軍,奮力拼殺,被賜予執帛的爵位,號為宣陵君。又跟隨沛公在陽武以西至洛陽一帶攻打秦軍,在尸鄉以北地區擊敗秦軍,再向北切斷了黃河渡口,在南陽以東打垮了南陽郡郡守齮陽的軍隊,這樣就平定了南陽郡。再往西進入武關,在藍田與秦軍交戰,英勇奮戰,一直打到霸上,被賜與執珪的爵位,號為昌文君。沛公被封為漢王之后,漢王任命灌嬰為郎中之職。他跟從漢王進軍漢中,十月間,又被任命為中謁者。跟從漢王還師平定了三秦,攻取了櫟陽,降服了塞王。回軍又把章邯圍在了廢丘,但未能攻克。后又跟隨漢王向東出了臨晉關,擊敗降服了殷王,平定了他所統轄的地區。在定陶以南地區攻擊了項羽的部下龍且、魏國丞相項他的軍隊,奮力拼搏,最后擊敗敵軍。皇帝賜予灌嬰列侯的爵位,號為昌文侯,把杜平鄉封作他的食邑。漢王立為皇帝之后,又給灌嬰加封食邑三千戶。這一年的秋天,他憑借車騎將軍之職跟從高帝擊敗燕王臧荼的軍隊。第二年,跟從高帝到達陳縣,逮捕了楚王韓信。回朝之后,高帝剖符作為信物,使其世世代代不絕,把潁陰的兩千五百戶封給灌嬰作為食邑,號為潁陰侯。黥布造反的時候,灌嬰以車騎將軍之職率軍先行出征,在相縣攻打黥布別將的軍隊,大敗敵軍,斬殺亞將、樓煩將共三人。黥布被打敗之后,高祖還朝,確定灌嬰在潁陰的食邑共五千戶,撤銷以前所封的食邑。灌嬰在打敗了黥布回到京城時,高帝去世了,灌嬰就以列侯之職侍奉孝惠帝和呂太后。太后去世以后,呂祿等人以趙王的身份自封為將軍,駐軍長安,發動叛亂。齊哀王得知此事以后,發兵西進,將要入京殺掉不應該為王的人。上將軍呂祿等人聽說之后,就派遣灌嬰為大將,帶領軍隊前去攻打。灌嬰行軍到達滎陽,就和絳侯周勃等人商議,于是大軍在滎陽駐扎,拿準備誅殺呂氏的事規勸齊王,齊王的軍隊就停止沒有前進。絳侯周勃等人殺死諸呂之后,齊王收兵回到封地。灌嬰也收兵從滎陽回到京城,和絳侯、陳平共同立代王為孝文皇帝。孝文皇帝于是就給灌嬰加封食邑三千戶,賜給一千斤黃金,同時任命他為太尉。三年以后,絳侯周勃免除丞相職務回到自己封地上去了,灌嬰擔任丞相,撤銷了太尉之職。這一年,匈奴大舉入侵北地、上郡,皇帝命丞相灌嬰帶領八萬五千騎兵前去迎擊匈奴。匈奴逃跑之后,濟北王造反,皇帝下命令灌嬰收兵回京。又過了一年多,灌嬰在丞相任上去世,謚號為懿侯。3、1.D2.C3.B4.①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論證方式。②綜合采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例證法、對比論證和因果論證。③根據讀者的認知,論述有詳有略。④以點帶面,采用了管中窺豹的方法透視宏大話題。5.示例:應該堅持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①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是一種綜合思維方式,體現的是和平與和諧發展的理念。②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已經深度嵌入了我們的生活。堅持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的同時,還應該積極擁抱其他優秀的文化。①宗教精神親證自然,辯證思維,科學精神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都是世界文化的精華,我們的文化應該積極吸納。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我們的文化本來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應該拒絕其他優秀文化。【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應迅速瀏覽,劃記關鍵詞;其次在文中找到題干對應的區位,最后做出判斷。同時,要熟悉設誤的類型,如偷換概念、混淆未然已然、無中生有,強加因果等。A項,“古代江南水鄉的民俗起了關鍵的作用”錯誤,由原文“可在漢語中‘箸’卻變成了‘筷’。這是為什么呢?據說這跟古代江南水鄉的民俗有關”可知,中國漢字從“箸”到“筷”,是“據說”這跟古代江南水鄉的民俗有關,原文只是猜測。B項,“悲嘆落花之美”錯誤,由原文“這種美學意義上的死亡,被日本人贊譽為落花之美。櫻花是日本的國花,隱于葉下,凋零有期,遇有風吹瞬間飄落,這展示了一種生命的價值”可知,日本人對于“落花”是贊譽。C項,“類似”錯誤,中日文化的生死觀之間的差異是同一文化圈內部的差異,中西文化差異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所問,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選項的內容,進行比對,一看內容是否吻合,二看選項所答與題干所問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實是學生的細心和耐心。C項,“日本文化較少關注口彩”的推斷錯誤,于原文無據,原文闡釋了“日本人深受無常觀的影響,崇尚瞬間美和消亡美”。故選C。3.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明確文章采取了什么論證思路,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最后推斷概括文章觀點。B項,通讀材料三,可知“三種飲食方式”是結果,背后是文化,即思維方式,后者決定前者。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證特點的能力。答題前,首先把握文本的內容;其次,明確文章的論述話題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論證思路,從哪些角度和層面進行分析論證的,使用了哪些論據,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等。注意常見的論證方法:例證法、引證法、對比論證法、因果論證法等。①材料二由漢族用筷的禁忌說到一個民族往往形成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屬于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和智慧,采用了由現象到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論證方式。②綜合采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使用例證法,舉例說明中國漢族用筷的禁忌,以及日本新生嬰兒出生后百天舉行的儀式、“初食筷”等;并使用因果論證法,論證“在中國產生了用筷時這兩大禁忌”的原因;運用對比論證法,通過中國和日本民俗文化中用筷禮儀的對比分析,得出筷子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的結論。③根據讀者的認知,論述有詳有略,比如,講述漢族用筷禁忌時,比較詳細;相對而言,在陳述日本崇尚的“瞬間美和消亡美”時,比較簡單。④文章由一雙小小的筷子,說到筷子背后的民族文化,說到東亞文化圈中中日文化的差異,特別是生死觀的差異,以點帶面,采用了管中窺豹的方法透視宏大話題。5.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見解的能力。本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但是作答時,一定要依據文本內容和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脫離文章觀點作答。首先,應該堅持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①以筷子為例,筷子文化體現的是“綜合思維,兼顧天時、地利、人和,提倡中庸之道,重視人際關系,重視群體,德治和價值理性突出”“中國文化的筷子代表了一種綜合思維方式,它所產生的是發達的人文精神”。另外,正如蔡元培所說的“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體現的是和平與和諧發展的理念。②無論是材料一所說的將“箸”改稱“筷”的民俗文化,還是材料二講述的漢族用筷的禁忌之說,這些都反映了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歷史悠久,已經深度嵌入了我們的生活。其次,堅持我們的人文文化傳統的同時,還應該積極擁抱其他優秀的文化。①依據材料三最后一段“用手指代表的是印度文化和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文化,親證自然,創造出來的是辯證思維,結果宗教精神特別發達;用刀叉吃飯的西方人,使用的是分析的邏輯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產生的結果是分割自然,因此自然科學、科學精神特別發達”,可知宗教精神親證自然,辯證思維,科學精神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都是世界文化的精華,我們的文化應該積極吸納。②世界正在高度融合,我們的文化本來就具有巨大的包容性,不應該拒絕其他優秀文化,正如文章結尾所說“今天我們應該把三大文化融為一體,也用筷子,也用手指,也用刀叉,然后把它有機地統一起來”。4、1.A2.C3.(1)如果年景不好才免除租稅,老百姓的困頓僅僅能夠稍稍緩解罷了,一定要在豐年釆取這個措施(免除租稅),財富才可以藏于民間,如果僅是減免當年的租稅,一半會被大小管理者(官員)侵吞。(2)湯公讓人暗中(偷偷)追尋蹤跡找到了他,嚴厲施加拷打。告誡手下(行刑時不要)傷筋動骨,嚴加看守,等到舊傷將要痊愈時,再輕輕地鞭(抽)打。4.誠明仁勇,體恤民生,精于謀算,御人有術(有治理能力)【解析】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A項解釋錯誤,“遂定為經法”意思是:于是把它定為治理的法度。經,治理,管理。故選A。2.此題考查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認真閱讀并翻譯文章的基礎上,注意時間、地點、人物,看是否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選項與原文逐字對照,看是否有出入。C項,“支持于成龍觀點”分析錯誤,于文無據。故選C。3.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的翻譯:(1)祲,不祥之氣;困,困頓;蘇,緩解;有司,有關部門。(2)微跡,暗中追尋蹤跡,“跡”,名詞作動詞;伺,看管;笞,鞭打。4.此題考查把握文章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此題的做法如下,先通讀全文,找到湯公為政的有關內容,再進行分析概括。湯公上書康熙減輕民賦,不論豐年災年,輪流預作減免,此項謀畫讓百姓長期獲利。可見其體恤民生。湯公堅持道德教化,對于奸詐之事常有先見之明,這兩方面眾所周知,堪稱表率。湯公對蘇州鹽政傷民之事和浮淫之徒的處理上可以看出其獨特才能,表現出誠明仁勇、精于謀算的特點。【點睛】參考譯文:湯斌在睢州任上被內召進京時,蘇州人已經為他建了生祠,刻石碑記載他的德政。知道他病逝后,蘇州人巷哭里奠,縉紳學士爭相為它誄表傳記,因此,他死后有行狀,有墓志銘,有年譜。他在民間施行德政,對奸詐之事常有先見之明,他的行為,被百姓看在眼中,聽在耳中,清清楚楚,可以稱得上為官的萬世標準。湯公在江蘇任巡撫時,上書皇上說:“如果年景不好才免除租稅,老百姓的困頓僅僅能夠稍稍緩解罷了,一定要在豐年釆取這個措施(免除租稅),財富才可以藏于民間,如果僅是減免當年的租稅,一半會被大小管理者(官員)侵吞。所以,每遇到國家大慶,或者水旱災害已現苗頭的時候,一些違法亂紀的人就急忙向百姓征收賦稅,等待皇上免除賦稅,從而中飽私囊。所以一定要事先免除。第二年,官吏提前征收賦稅的事老百姓就會知道,民心不可欺,讓百姓知道,哪一年要免除賦稅,這樣官吏就難以從中投機取巧了。”圣祖皇帝非常贊賞并同意他的這一觀點,于是就把它定為朝廷管理的方法。康熙年間,特下旨到戶部。從今以后,海內的農田正賦折合成銀兩,三年輪免一年的賦稅,周而復始,直轄的省份都要這樣提前免除,不管豐年還是災年。這以后,雖然在西邊的事情發生后才中斷,但是大的政策都是很清楚的,湯公這項遠大宏偉的謀劃,讓實際受到益處的,不止一個朝代。淮河和泗水漲水,山陽等七個州縣百姓流離失所,皇上南巡,命令挖開海口來泄排內部積水。命令于成龍主持這件事,并在朝廷上讓大臣們商議,并讓他受靳輔的管轄。于成龍預算工程費用有八十多萬兩銀子。靳輔提出,海口有淤積的沙,不從高郵車邏鎮筑起高高的堤壩,擋住內部的一丈多高的水,不能出海,費用需要二百七十八萬兩銀子。皇上召集靳輔與于成龍當面詢問。于成龍極力排斥靳輔的意見。淮南的士大夫擔心筑堤壩會損壞到墳墓、田地和房屋,也在朝廷上爭論。皇帝于是命令尚書薩克哈、學士穆成格會公以及總漕運的官員徐旭齡共同勘察現場,同時也詢問那七個州縣的老人征詢方案。淮南的官吏和百姓都說海口不適合泄洪,罷工的有八九成,說海口適宜泄洪并且罷工的有一二成。使者的意見偏向后者。湯公據理力爭。使者回答說:“湯公的話,我將親口奏報皇上。”等到湯公被召回京城任職,皇上說到海口泄洪這件事。湯公回答說:“打開一丈寬的口子泄洪,有開一丈的利益,打開一尺寬的口子泄洪,有開一尺的利益。”皇上感到吃驚,說:“那個時候你為什么不說?”湯公才把那件事向皇上作了詳細的報告。第二天清晨,皇上招來了使者質問核對,使者強詞辯解。湯公說,我早知道使者會強詞辯解。你走后,我召集官民呈上文牒和我的建議,準備好文書印冊存放在漕臣那里,漕臣也這樣做,存放在巡撫哪里。你下令去取,十日后便可以看得到。使者無言以對,皇帝大怒,立即罷了他的官職。發放官幣,派工部侍郎孫在豐前去開挖泄洪的河道。湯公家鄉有人在官府任職的,因奉黃門差使經過江蘇。拜見湯公說:“老師公務繁忙,我怎么敢輕易打擾您呢?但是東南鹽政,讓商人和百姓深受其苦,您已經聽說過這件事了嗎?”湯公回答說:“我不知道。”于是同鄉人就一條一條地說出了很多件事來。每說一條,湯公都進行反駁批評,并說出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同鄉人離開后向商人道歉說:“我的老師一向明白通達,唯獨這件事他沒有發現,說東南鹽政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可行的。”等到使者回去一個多月后,朝廷對之前的鹽政一條一條進行禁止與廢除,完全依照先前說的做了。黃門使者每次都對人說:“我的老師極為誠懇,有時用方法管理人。他的賢能是我們難以揣測的。江蘇有一個大戶,有美好的容貌儀表,經常闖入百姓家中,看到喜歡的美貌女子就行非禮,也經常糾集同伙實施搶劫,犯下很多罪行。有關部門不敢查處。聽說湯公的到來,連續幾個月不敢出來。湯公讓人暗中(偷偷)追尋蹤跡找到了他,嚴厲施加拷打。告誡手下(行刑時不要)傷筋動骨,嚴加看守,等到舊傷將要痊愈時,再輕輕地鞭(抽)打。每逢初一和十五,把他裝在車上在市區以及四面郊區進行游行并宣告其罪行。時間長了,這位罪犯皮膚脫落露出了骨頭。半年之后,因受刑、凍餓死在獄中。從此以后,那些為非作歹的邪惡之人感到害怕,相互勸勉改掉之前的錯誤行為。湯公的忠誠明白仁愛勇敢,都是從學問中產生,所以說圣人的治國之道對于做事都有幫助,從而可以保證政事不出現偏差。這四件事,已經足以證明湯公治理手段的全面,記述的人于是記述了這些事情。5、1.D2.相同:①漂泊流離的苦楚。②對時局國事的擔憂。③將國家命運與個人境遇緊密融合在一起的深沉慨嘆。不同:《登高》直抒老病孤愁的哀傷凄苦;《登樓》則表達了對朝廷永固的希冀與信念,對入侵者的警告和斥責,同時借諸葛亮《梁甫吟》的典故流露出壯志難酬的無奈。【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D項,“流露了詩人獨自登樓的無聊寂寞”錯誤,“聊”意為姑且、暫且,流露了詩人渴望遇到明君施展才華的感情。故選D。2.本題考查詩歌比較鑒賞的能力。具體考查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把握詩歌的基調和情感要從詩歌的標題、作者,詩歌中的意象、情感關鍵詞、注釋等入手。答題時先答出感情,然后結合詩句的內容解說。本題要求分析兩首詩表達的情感的異同。兩首詩后四句均為抒情句,分析相同之處,主要結合對作者“憂國憂民”思想的把握,然后抓住本詩“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和《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艱難苦恨繁霜鬢”分析即可。分析不同之處,抓住本詩“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登高》“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分析即可。【點睛】詩歌的對比閱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兩首詩歌,另一種是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詩歌都是要求背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等方面著眼分析。6、曲肱而枕之波撼岳陽城香霧云鬟濕陰晴眾壑殊假輿馬者視死忽如歸濯清漣而不妖白發誰家翁媼【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名句的識記能力。名句默寫分為兩大類,一是給出語境的理解性默寫,二是給出上句寫下句的直接默寫。本題屬于后者。對于語境型默寫,考生應先分析語境,然后再結合具體的語境回顧詩句。默寫的時候要注意如下詞語:“肱”“撼”“鬟”“壑”“輿”“濯”“媼”。【點睛】名篇名句默寫常常分為兩類:識記式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其中識記式默寫考查字形默寫,情景式默寫(理解性默寫)主要考查在語境中的具體運用,具有一定難度,理解和記憶同時考查。高考所選擇的名句大多出自課內所學篇目,只有少數來自課外,該如何識記這些課內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寫要注意字形,而字形與字義分不開,學生應借助字義來識記字形。另外,較長的句子不能掉字。7、①孫少安從饑餓到企業家的掙扎,他所承受的痛苦和考驗不僅僅存在于肉體之上,更多的還在于心靈上。平凡世界里的英雄,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斗過好自己的一生,他們真實又有些卑微,但他們卻像天空中最閃耀的那顆星星一樣照亮了整個天空。偉大誕生于平凡,抑或偉大本來就深埋在平凡中。他讓我們回到善良、回歸質樸、回歸自強不息。他喚醒了中國千千萬萬平凡的人內心的火種,這是英雄之火,它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平凡的中國人。②第一,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入普及垃圾分類和可循環利用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加強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歸類知識的宣傳教育。第二,以街道和社區為單位,培訓宣傳人員,進行垃圾分類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可以專門為市民發放說明手冊。第三,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專門的垃圾分類、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這些學生回到家是很好的普及宣傳員和監督員,將對家庭及周圍人員進行教育,使得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③你,逆行的背影,牽動著多少顆心。伸出你那溫暖的手,托起無數的生命。一紙請戰書,滿滿的紅手印,生死線上方顯你的深情。84歲的鐘南山,73歲的李蘭娟,還有一群背影,我看不到他們真實的面目,只知道他們是新聞報道的書寫者,他們是圖片影像的記錄者。他們為民生福祉急急奔走,為城市建設悉心戮力,為國家發展鼓勁吶喊。義無反顧沖在第一線的最美“逆行者”們,你們用一顆顆熱忱的醫者之心詮釋了人性最無價的一面——擔當、大愛。雖然你我素昧平生,但你已成為我心中的民族英雄。【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微寫作的能力。寫好微寫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考慮:①為什么要寫作,即寫作目的;②寫給誰或寫給誰看,即寫作對象;③用什么形式來承載表達的內容;④語言表達。根據寫作目的、寫作對象所需要的得體的語言。微寫作的語言要求準確、簡明、合理、得體。①要求從《平凡的世界》《紅巖》《吶喊》《邊城》中選擇一個英雄人物,談談他(她)的“喚醒”功能。“喚醒”功能,就是能夠激起人們的某種情感,起到激勵和推動作用。考生要選擇一個最容易得到人們認可的“英雄”人物,簡述他(她)的事跡,重點說說他(她)給人的啟發或激勵。比如,可以選擇《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他是農村改革的先覺者,為此付出了很多,在他的帶領下,農村改革如火如荼。這樣的人物,敢想敢干,務實上進,無論在什么時代,都需要這樣的英雄。②要求為即將到來的“垃圾分類”提出合理建議。這是考查考生結合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考查考生有條理的表達的能力。考生可按照一定思路思考,不如分類實施之前要先宣傳,該如何宣傳;實際操作可能遇到哪些問題,比如有人不懂分類的知識,那么該如何讓人人都懂得這些知識;該如何引導、監督等。或者按照政府、社區、居民各自該做什么來思考。表達要有條理,可以用數字表述。③為“逆行者”寫贊歌,這要求語言要抒情、深情,可以用排比、比喻等修辭增加感染力,可以羅列“逆行者”的事跡。當然最主要的是,要把他們的精神品質揭示出來,把他們的犧牲精神、奉獻精神之美寫出來。8、《紅樓夢》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詩詞寶庫,歷來研究紅樓夢詩詞的人也很多。首先紅樓中的很多詩詞直接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等各種情況:其次這些詩詞的藝術水準都極高,基本達到了對詩詞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詩直接揭示了人物的變化,情節的發展。就拿林黛玉來說,我覺得當今社會正是缺少她這樣的讓人,以前讀的時候很不理解她,覺得她很小氣,甚至有點過敏。但隨著社會經歷和專業的積淀,覺得他才是那種思想單純,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紀何必都想薛寶釵那樣。當然也不是說每個人都像她那樣,但最起碼我們還需要一點自己的本色和單純。【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微寫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解答微寫作,關鍵在于如下幾點:一是注意審題,有幾問,有無修辭、句式、字數、表達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語言要簡潔,觀點要明確,注意直接入題,不必鋪陳;三是力求結構完整,運用如下的結構方式,如前后照應式、篇末點題式、總分總式等;四是注意表達方式的運用,受文體的限制,一篇文章總以某種表達方式為主,同時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五是注意時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發揮和聯想;六是主題要觀點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騷,符合主流思想意識;七是寫作要有創新意識,體現個性特點。就本題來說,題干要求“以《紅樓夢》為例,從飲食、建筑、詩詞文化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談談它帶給你的審美感受。不超過150字”,考生可以從“飲食、建筑、詩詞文化”等方面選擇一個角度,結合《紅樓夢》中的內容分析這些給人帶來的“美”的感受。如“飲食”,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賈母地位至高無上。賈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來、大宴小宴、飲酒賞花、看戲打牌,都得圍繞著這位“老祖宗”進行,林黛玉這一頓飯,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規矩;如“建筑”,《紅樓夢》中的建筑與封建社會的秩序如出一轍:君臣、父子、夫妻涇渭分明,相互之間絕對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孫女,是老祖宗的心頭肉,但是她初次進賈府,也不能走正門,只能從西角門而進;王熙鳳到賈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從后房進來。“角門”“后房”這些建筑稱謂不同,象征的意義也各異,門的名稱、方向,房子的位置,這些都是封建時代等級秩序的象征,可以說展現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從中選取一個角度分析。9、例文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境界有兩家人在路邊看見了乞丐,走在前面的一對父母對他們的孩子說:“你不好好讀書的話,將來會像他這樣。”走在后面的一對父母卻對他們的孩子說:”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讓這些人都能有工作。”讀了這個故事,我掩卷思索,感慨萬千。我為前一對父母的眼界與格局而深感遺憾,同時欽佩后一對父母的眼界與格局。不可否認,這兩對父母都表達了對孩子真攀而深切的愛和期待,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卻表現出不同的眼界與格局。前一對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現實教育,用殘酷的現實激發孩于向上的動力;后一對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眼界教育,鼓勵孩于跳出眼前的小圈子,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后一對父母能有如此胸懷,教育出來的孩子必能成為國之棟梁,為人處事會更有擔當。父母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領路人,父母的思想高度決定了孩子的起點,父母的胸懷決定了孩子的格局,父母的眼界。為孩子打開認識世界的第一扇窗,這個窗口方向是否正確,關系到窗外的風景是否美麗。其實,最好的教育不是追求好的分數,好的名次,而是追求眼界、胸懷的開闊。孩子所拼的不應是財富和出身,而是格局。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給予孩子的正是這種“眼界教育”。他曾在家書中教育子女:“總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才不愧為我之愛兒。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在他的教育下,長子梁思成、次于梁思水、五子梁思禮均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他幾位子女也都成為各自研究領域的精英。無獨有偶,梁啟超的親家林長民,同樣提倡對孩子實行“眼界教育”。1920年,林長民赴歐洲考察,特意帶上年僅16歲的女兒林微因。臨行前,他對女兒說:“我此次遠游攜汝同,。第一要汝多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瑣生活,俾得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考語文讓作文語言靚麗起來
- 空調器智能傳感與物聯網技術融合考核試卷
- 煤制合成氣的環境友好型生產考核試卷
- 硅藻土纖維原料制備技術研究考核試卷
- 電池界面工程考核試卷
- 旅行的初一下冊語文作文
- 泡沫塑料在交通工程中的應用考核試卷
- 電視量子點顯示技術解析考核試卷
- 畜牧業智能化養殖技術考核試卷
- 上海高三語文作文
- 江漢區2023-2024學年下學期期中八年級數學試卷(含答案)
- 2025屆高考地理二輪復習:常見的天氣系統 提升練習題(含答案解析)
- 《客至》課件 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CNAS-CL02-A004:2018 醫學實驗室質量和能力認可準則在臨床免疫學檢驗領域的應用說明
- 大學生舊物回收創業計劃書
- 新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四單元《認識20~99》全部教案(共3課時)
- 手術患者轉運交接課件
- 鐵路基礎知識考試題庫單選題100道及答案
- 藝校對舞蹈學生受傷免責協議書
- 《結構健康監測系統運行維護與管理標準》
- 江西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美術全冊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