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1頁
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2頁
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3頁
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4頁
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一、選擇題:本題共30個小題,每題2分,共60分1.農歷一月古時本來又叫“政月”,秦朝為了避秦始皇嬴政的諱,就把“政月”改為“正月”,“正”字的讀音也為“zhēng”了。這反映了()A.神權與王權結合 B.中央權力高度集中

C.皇帝獨尊的特點 D.思想控制不斷強化2.戰國時期,孟子提出“定于一”;《呂氏春秋》載:“今周室既滅,天子既廢,亂莫大于無天子。無天子則強者勝弱,眾者暴寡,以兵相殘,不得休息。”由此可知,戰國精英的觀點說明()A.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是歷史的必然 B.走向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C.秦始皇建立專制政權是歷史必然 D.戰國戰亂使人民渴望天子出世3.秦朝時期出現了很多亡國讖言(巫師或方士等制造的隱語或預言),從“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大楚興,陳勝王”,這些亡國讖言都通過多個群體廣泛傳播并貫穿于秦朝整個統治時期。這些現象可用于說明,秦朝()A.統治危機的嚴重 B.六國舊勢力的崛起

C.社會秩序的混亂 D.皇權逐漸走向衰落4.西漢陸賈說:“秦始皇設刑罰,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筑長城于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吸取這一教訓,西漢的做法是()A.奉行儒學,以德治民 B.清靜無為,與民休息

C.設中朝官,強化君權 D.封諸侯王,因俗而治5.司馬遷認為,在推翻秦王朝過程中,項羽是天下諸侯的盟主,“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故而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本紀。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則指出:“霸王者,即當時諸侯。諸侯而稱本紀,求名責實,再三乖謬。”兩者認識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書編纂體例的選擇 B.正統觀念的左右

C.歷史敘述原則的取向 D.情感傾向的影響6.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而這個核心問題又可以分成兩個大的子問題:一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選拔問題。唐代為了解決這個核心問題采用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察舉制 B.三省六部制察舉制

C.三公九卿制科舉制 D.三省六部制科舉制7.唐代長慶四年(824年),元稹為白居易《長慶集》作序時說:“樂天《秦中吟》《賀雨》等篇,繕寫模勒(雕刻),炫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這說明()A.唐代詩歌側重體現世俗性 B.造紙技術推動了詩歌發展

C.唐代實行開明的文化政策 D.雕版印刷促進了文學傳播8.西夏文(如圖),又名河西字、番文等,是李元昊命人參照漢字的“六書”理論(象形、指事、會意等),采用合成法創制的記錄黨項語言的文字。據此可知,西夏文字()借鑒模仿漢字字形 加強了西夏的統治

C.是民族溝通的工具 D.是民族交融的產物9.宋真宗時,大臣路振說:“太宗皇帝平晉陽,知燕民之徯后也,親御六軍,傅于城下。燕民驚喜,謀欲劫守將出城而降。太宗皇帝以燕城大而不堅,易克難守,炎暑方熾,士卒暴露且久,遂班師焉。城中父老聞車駕之還也,撫其子嘆息曰:‘爾不得為漢民,命也。’”對上述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宋人在國防收縮前提下試圖構建文化認同 B.遼朝對燕云地區的漢人實行民族壓迫政策

C.宋朝對邊疆民族問題持謹慎而積極的態度 D.遼朝與宋朝之間的民族關系問題比較尖銳10.遼朝中央官制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官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南面官用漢制治理漢人。在地方上,契丹等草原民族居住地實行部族制,按地域分成十部,設節度使管理;漢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設置州縣。這一治理舉措()A.強化了兵農合一的制度 B.拓展了農耕文明的范圍

C.鞏固了政權的社會基礎 D.推動了羈縻政策的完善11.1453年,日本向明政府進貢時,使者攜帶的附進物數量相比于1433年大幅度增加,明政府委派“牙人”(中間商)居間估計其價值,此后立即調整收購政策,將貢物的給價大幅削減。這表明當時()A.對外貿易急劇擴大 B.朝貢使明政府獲利豐厚

C.抑商政策逐漸瓦解 D.朝貢貿易已有市場意識12.宋代的《耕織圖詩》用圖像和詩歌的形式把農桑內容表露無疑。元代的三大農書則直接以“農桑”為書名。清代尚有《農桑經》等書以“農桑”為名。由此可推知,中國古代()A.農桑結合是農業結構的特點 B.政府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

C.農書撰寫成為民間的潮流 D.農桑技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13.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大部分是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四川、湖北、陜西等省爆發的白蓮教大起義持續了十年。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這表明,當時清王朝()A.吏治腐敗加劇 B.政治危機顯現

C.中央權威式微 D.民族矛盾激化14.晚清東南督撫曾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宣布無論其他地方發生何種騷亂,雙方必須遵守各款規定。這些協定()A.阻遏了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B.體現了清廷統治危機的加深

C.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D.完全出于維護西方在華利益15.“林公曾與論憂患,花甲抬棺征邊關。蓄銳緩進籌糧餉,揚威急戰殲敵頑。千里柳引春風度,十萬兵奪疆土還。放眼西陲廣袤地,天山雪映發蒼髯。”下列選項對詩中事件影響的闡述,正確的是()A.強化了政府對蒙古的管理 B.導致了近代化努力的破產

C.證實了清政府統治的腐朽 D.緩解了西北部邊疆的危機16.條約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某條款規定“向來洋藥、銅錢、米谷、豆石、硝磺、白鉛等物,例皆不準通商,現定稍寬其禁,聽商遵行納稅貿易”。與該條款相關的戰爭是()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中法戰爭 D.甲午中日戰爭17.1901年4月,清政府設立督辦政務處,作為專門的新政管理機構。辦事宗旨是興利除弊,具體職責是審閱新政相關章奏,將可行者轉交相關部門推行。督辦政務處的設立()A.徹底改變清朝權力結構 B.標志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C.一定程度推動新政實施 D.實現了國家近代化轉型18.魯迅在《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中曾深有感觸地說過:“見過辛亥革命,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下列能反映魯迅當時感觸的史實是()A.武昌內外風雷涌動 B.軍閥割據混戰頻發

C.中國對德、奧宣戰 D.五四運動波及全國19.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紅船是我們黨夢想起航的地方。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中共一大確定了黨的奮斗目標是()A.打倒列強,除軍閥 B.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C.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D.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20.毛澤東在黨的會議上強調“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次會議()A.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方針 B.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C.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D.將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2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南昌起義連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以及其他許多地區的武裝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開啟了中國革命新紀元。”其中,秋收起義的開創性貢獻在于()A.開啟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序幕 B.完善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C.公開打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旗幟 D.推動了全國工人運動迅速發展22.“一葉紅船,從南湖岸邊駛來,擺渡著,十位書生模樣的青年。黑云低沉逼近水面,壓不住,激揚文字指點江山……”。這首歌詠百年前重大歷史事件的《一葉紅船》反映了()A.資產階級反對專制,締造共和 B.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天辟地

C.國共合作打倒軍閥,北伐戰爭 D.革命紅軍被迫長征,戰略轉移23.全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后,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抗戰話語權同國民黨展開了斗爭。《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在國統區公開發行,先后發表《華北百團大戰的歷史意義》《加強抗日各黨派的團結》《祝國民參政會成功》等文章。材料說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A.致力于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 B.注重輿論斗爭的藝術性和靈活性

C.促進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建設 D.堅持以階級為中心話語價值取向24.竺可楨在日記里寫道,“五月廿六日星期四。下午三點起微雨,子夜大雨。上海全部解放……解放軍在路站崗,秩序極佳,絕不見欺侮老百姓之事……守門之站崗者倦則臥地,亦絕不擾人,紀律之佳誠難得也。”該日記可用于研究()A.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的恢復情況 B.解放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

C.新生政權如何得以鞏固 D.黨的工作重心轉變的問題25.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共進行了重慶談判;解放戰爭臨近尾聲之際,國共之間又展開了一場北平談判。這兩次和談的相似之處是()A.民主黨派在談判中起了關鍵作用 B.分別達成了建國和和平計劃

C.中國共產黨為爭取國內和平而參加談判 D.國民黨的軍事優勢已經喪失26.1947年7月,國民黨政府發動了全國規模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法幣發行如脫韁野馬。1948年8月,法幣崩潰。造成“法幣崩潰”的直接原因是()A.戰爭的開支龐大 B.國民政府的腐敗

C.國內經濟的凋敝 D.解放區經濟繁榮27.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曾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史實體現這一思想的是()A.參加重慶和平談判 B.撤出延安轉戰陜北

C.消滅整編七十四師 D.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28.1896年,盛宣懷在上奏中指出,“時下用人之機,然文科之士多空談性理,武人則粗陋不堪,于洋務全然無用”,只有“于文武舉之外,另設一科,使新學堂卒業者同有出身正途,同能進士科第,方能安心專攻有用之學”。由此可知,他力圖()A.推動學堂教育 B.否定科舉制度C.提倡實業救國 D.發展近代科學29.1899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 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

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 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30.唐中期有了制火藥的方法,唐末用于軍事,到宋代則出現了“突火槍”等管形武器;印刷術方面,畢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礎上,發明“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上述材料重點說明宋代科技()A.受理學思想的影響 B.以服務生產為目的

C.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D.在應用中改進創新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個大題,共40分)31.(12分)中國古代先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明代隆慶、萬歷年間,蒲州張四維家族、王崇古家族、馬自強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聯姻為親戚,增強了其商業競爭實力。王崇古在河東業鹽,張四維的父親是長蘆大鹽商,累資數十百萬,張、王二氏聯手,結成了鹽商團伙,控制了河東、長蘆兩處鹽利,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在親緣集團的基礎上又逐漸發展為地緣組織。——張正明《明清時期的山西鹽商》而傳統的城鎮,商業機能則日漸浮現……1500~1800年的三百年間,方志資料顯示這是一段市鎮穩定成長時期,尤其在正德、萬歷年間以迄清代乾隆時代,市鎮的數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許多市鎮達到空前的繁榮。——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1)根據材料一圖片信息,指出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歸納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發展的新現象。(3)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中分離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這種變異具體指哪一現象?32.(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二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伙邪臣計謀為淫亂,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天子觀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故齊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為三,及天子支庶子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馀焉。吳楚時,前后諸侯或以適削地,是以燕、代無北邊郡,吳、淮南、長沙無南邊郡,齊、趙、梁、楚支郡名山陂海成納于漢,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馀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都八九十,形錯諸侯閑,犬牙相臨,秉其院塞地利,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據司馬遷《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整理材料三行省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延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權力大而不專,這決定了它只能為朝廷集權服務。而行省行政區劃中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又從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制據的地理條件。……——中國論文網(1)材料一論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漢初的三項政治制度分別是什么?(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初期所面臨的政治問題和解決方法。(3)據材料三,說明元朝行省制度為什么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33.(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黨的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中最使人感興趣的一個事件,它的成功是因為它為愛國和革命的目標出色地動員了人力和物質資源。組織階段從1923年后期持續到1926年中,在此期間,一批堅定的中國人以很有限的力量開始,組織了一個旨在統一國家、戰勝外國特權和改變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狀況的革命運動。——摘編自【美】費正清《劍橋中華民國史》材料二民主立憲乃國民革命之預定目標,外應世界潮流,內應國民要求,不可緩亦不能緩。戰后新中國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國、民主憲政的口號,不過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堅持反動統治的一種手段。蔣介石一方面說“民主憲政不容再緩”,但又提出種種“先決條件”,阻撓民主政治的實現。——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國民黨領導國民大革命的有利條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面臨的主要困境,并說明蔣介石為解決這一困境采取的舉措。34.(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6—1906年中國留日學生的變化情況材料二20世紀初,中國人留學的熱潮從歐美轉向了日本。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讓國人震驚,過去的“徒弟”打敗了“師傅”,使中國人的日本觀發生了急劇變化。隨之而來的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空前災難,進一步促進了整個民族特別是廣大知識分子的覺醒。學習日本近代崛起強大之法,成為中國朝野上下共同的關注。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學生赴日,是為近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開始。——材料一、二均摘編自梁永康、李浩《海外留學知識分子與晚清經濟思想的近代化(1895—1911年)》材料三1900年,中國100多位留日學生在東京建立了第一個愛國團體——勵志會,隨后,各省的留學生先后成立同鄉會,組織反帝愛國活動。留日學生成立的“中國留學生會館”,推動了留學生組織愛國團體的步伐。1903年,留日女學生成立“共愛會”,這是近代資產階級婦女運動的發軔。——摘編自夏天蘭《近代留日、留美學生與清末民初社會思潮》(1)指出材料一中的歷史現象,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形成這一歷史現象的背景。(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的歷史影響。貴州省貴定縣貴定中學2024-2025學年上學期期中考試高一歷史答案一、選擇題1.【答案】C2.【答案】B3.【答案】A4.【答案】B5.【答案】C6.【答案】D7.【答案】D8.【答案】D9.【答案】A10.【答案】C11.【答案】D12.【答案】A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