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介紹及導師簡介_第1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介紹及導師簡介_第2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介紹及導師簡介_第3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介紹及導師簡介_第4頁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介紹及導師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介紹及導師簡介

附屬佛山中醫院概況

佛山市中醫院是一所創建于1956年,集醫療、教學、科研及康復于一體的三級甲

等中醫醫院,為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非直屬)、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后科研

流動站合作單位。醫院先后獲得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網絡醫院”、“世界中

醫骨科聯合會國際培訓基地”、“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中醫急癥工作

先進集體”、“全國示范中醫醫院”、“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首批

“中醫名院”、“廣東省文明醫院”、“佛山市創傷急救中心”等稱號。骨傷科為國家

中醫藥優勢學科繼續教育基地、首家“全國中醫骨傷科醫療中心”、廣東省“創傷科研

中心一一中醫骨傷基地”。

醫院占地面積47畝(未含三水分院及城南門診),業務用房建筑面積16萬余平方

米,總院固定資產超14億元,醫療設備資產總值3億多元,開放病床1600多張,年門

診量172萬人次,年收治病人4.3萬人次。總院現有職工2077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

的技術人員240人,博士生導師3人、碩士生導師41人,廣東省名中醫3人,全國老

中醫藥專家師帶徒指導老師5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1人,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培訓對象2人,廣東省優秀中醫臨床人才5人,佛山市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訓對象3

人。醫院設有骨傷科、內科、外科、針灸科、婦科、兒科、急診科、ICU、眼科、耳鼻

喉科、口腔科、肛腸科、皮膚科、男科、麻醉科等一級臨床科室18個和其他業務科室

15個,有骨傷科疑難病會診中心、糖尿病強化治療中心、皮膚激光美容中心及各類專

科專病門診一百多個。其中,骨傷科、腦病科、糖尿病科為國家中醫重點專科,腫瘤科

為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單位,急診科、風濕科為省中醫重點專科,針灸科、推拿科、

脾胃病科、肝病科、心病科為省中醫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并有市級重點專科3個、特色

專科1個、在建特色專科2個。骨傷科、內科、外科均設二級科室。醫院設有骨傷科研

究所、中醫藥研究室,骨形態學實驗室、免疫學實驗室是國家中醫藥二級實驗室,為研

究生的教學、科研、臨床提供了良好的師資及較多的臨床實踐機會。作為廣州中醫藥大

學非直屬附屬醫院,我院獨立招收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目前已培養博、碩士研究

生共103人,現有在讀博、碩士研究生共46人。

我院以中醫骨傷治療聞名國內外,骨傷科由嶺南骨傷名家李廣海所創立,為國家中

醫藥優勢學科繼續教育基地,1994年通過評審被定為首家”全國中醫骨傷科醫療中

心”,為國內較具規模和優勢的中醫特色專科,以獨具特色的“正骨十四法”及自行

研制的“傷科黃水”、“傷科黃油”等60多種骨傷科制劑,運用中西醫兩套治療手段

搶救治療各種嚴重創傷及骨傷科疾病,閉合復位手法、小夾板固定、內外用藥、功能鍛

煉、手術治療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療體系,形成了急救、診療、康復等一條龍服務,部

分病種的療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療效蜚聲國內及東南亞地區。骨傷科現設13個病區

(分為創傷、閉合、小兒、關節、脊柱等)、1個康復區,有多位全國名中醫,并聘請

多位院外著名教授指導,編制病床900余張,年門診病人42萬人次,年收治病人2.4

萬人次,被定為廣東省“五個一工程”重點學科。2000年成立了“骨傷科疑難病會診

中心”,全國近40位知名骨傷專家教授受聘擔任會診專家,解決骨傷科疑難病例。2005

年,“陳渭良骨傷科學術思想研究及臨床應用”成果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

獎。200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式下文確定醫院骨傷科為國家重點專科,2011年省

衛生廳確認醫院骨傷科為省臨床重點專科。陳渭良、鐘廣玲、陳志維、潘志雄等教授先

后被授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稱號。

近五年來醫院獲各級立項科研項目337項,其中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

自然科學基金3項,省科技廳11項,省衛生廳13項,省中醫藥局43項;27個項目獲

學會、省、市科研成果獎。取得國家專利6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在省級以上專業雜

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000多篇,出版專著30多本。作為主要編寫單位,承擔由國家中醫

藥管理局組織的關于〃中醫骨傷科診療常規〃的標準制定。

附屬佛山中醫院學科專業和導師簡介

中醫骨傷科學(105120)

本學科點主要研究方向:近期:①佛山市中醫院“正骨十四法”系列研究;②骨傷

科醫療器械研究;③骨傷科生物力學研究:④骨形態研究:⑤骨傷科數字虛擬技術研究:

⑥院內中藥制劑研究;⑦中醫藥診治骨傷科疾病機理研究:⑧中醫理法方藥研究。遠期:

①骨傷科數字虛擬技術研究;②骨傷科生物力學研究;③現代中藥制劑研究;④中醫適

宜技術研究。

本學科點博士研究生導師有:陳志維教授、楊海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有:劉效

仿教授、李逸群教授、徐志強副教授、張兆華教授、江鴻教授、吳征杰教授、陳遜文教

授、郭躍明教授、沈楚龍教授。

本學科點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點專科、中醫優勢病種股骨粗

隆間骨折、肱骨鐮上骨折協作組組長單位、中醫骨傷科繼續教育培訓基地、中國中醫藥

學會骨傷科分會創傷學組掛靠單位、世界中醫聯合會骨傷科分會培訓基地、國家中醫藥

管理局衛生部VSD技術培訓基地、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0)髓內釘臨床治療(中國)培

訓中心、廣東省中醫名科、佛山市創傷急救中心。擁有國家級名老中醫專家2名、省名

中醫3名、教授9名、副教授9名,博士4名,碩士50名。擁有第三、四批全國老中

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3人,學術繼承人6名。對老專家的中醫學術思想

與臨床經驗進行總結,取得了較好的學術及臨床成果,編寫出版了《陳渭良骨傷科臨證

精要》、《骨傷科效方集》和《老年康復醫學研究》等專著。近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

金1項,國家科技部項目1項(合作項目),省部級課題5項、廳局級課題17項、市局

級課題31項。3項課題獲得佛山市科技進步獎,取得專利4項。近3年在專業核心期刊

發表論文127篇。作為主要編寫單位,承擔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關于“中醫骨傷

科診療常規”的標準制定。在繼承傳統技法精華的基礎上,本專業融匯了現代解剖學、

生物力學、影像學與現代科學技術加以探索,把傳統的“正骨八法”發展為“正骨十四

法”,不但對四肢骨干骨折的治療卓有療效,而且對整復難度較大的骨折,如關節內骨

折、鄰近關節骨折、骨折合并關節脫位、陳舊性骨折畸形愈合,也收到了良好的整復效

果。

研究生主要專業課程:除按要求必修政治、外語、醫學統計學等課程外,根據不同

的研究方向分別設實驗動物學、免疫學、放射學、DME、現代病理技術、分子生物學、

電子顯微鏡、醫學計算機、藥理實驗課、中醫文獻檢索與利用等課程,專業基礎課根據

研究方向設中醫傷科學、中醫骨病學、生物力學、矯形外科學、正常人體解剖學及局部

解剖學等課程,專業課為中醫骨傷科學。

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12名、碩士研究生65名。

博導

陳志維教授

陳志維,男,1954年2月出生,廣東佛山人,骨傷科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

教授,中醫骨傷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

東省中醫藥學會理事、骨傷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急癥專業委員會副主

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委員,佛山市醫學會副會長,《中國中醫骨傷科雜

志》副主任委員、副主編,廣東省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專家,佛山市首屆創新領軍人才。

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30余年,在創傷和矯形領域造詣頗深,擅長骨與軟組織損傷的救

治和四肢脊柱畸形的矯正,在國內較早運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斷指(趾)再植再造、血

管、神經及肌皮瓣移植,較早開展人工關節置換及椎間盤鏡、關節鏡等手術。率先在國

內開展中醫正骨手法(骨折復位手法)的數字量化研究,為中醫正骨手法的客觀量化、

標準化和規范化開辟了一條可行之路。在國內首次報道利用杠桿力學原理,運用“展收

推端”整復梯骨頭骨折歪帶帽。根據關節囊破裂口開合現象,復位肩關節前脫位并外科

頸骨折。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9項,國家專利2項,在省級以上專業雜志發表學術論文

53篇,主編、參編專著4本,主持和參與研究課題10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部級2

項。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4人、碩士研究生4人。

楊海韻教授

楊海韻,女,1960年10月出生,佛山市中醫院副院長,骨傷科主任中醫師,廣州中

醫藥大學教授,中醫骨傷科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外治學會副主任委

員,中華中醫藥學骨傷學會常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骨傷科分會副秘書長,全國中

醫高等教育學會臨床教學研究會常委。從事骨傷科醫療、科研、教學工作30年,中西醫

基礎理論扎實,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科研能力,擅長治療各類軟組織損傷、老年性骨病、

骨質疏松、骨與關節急慢性損傷、骨傷康復及骨傷科疑難病癥,特別在骨質疏松癥中醫

藥治療與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中醫手法、針法、中藥外治、中藥內治及中藥劑

型改革研制上做了大量工作。組織和參加了新型骨質誘導材料治療骨缺損及骨不連的臨

床觀察,復雜性骨盆骨折的治療等多項新技術開展。主持省中醫藥局課題《去勢大鼠股

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學物特性的動態觀察》、衛生部課題《中國人正常人的骨密度變化及

適合中國人群的骨質疏松診斷標準研究》佛山市中醫院分中心的研究。組織并指導《骨

寶丸的臨床與實驗研究》、《運動式外固定器固定帶掌背動脈的掌關節面復合組織瓣修

復手部骨關節缺損》等五個項目的研究(參加多個國家局級及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

作)。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佛山市科

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負責組織《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的編

寫及主審工作并任副主編;參加《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叢書一骨傷科分冊》一書編寫

并任副主編。參加《中醫急診醫學》中骨傷科部分的編寫工作。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藥標準化項目的“中醫骨傷科診療標準”的制訂工作。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著二十

余篇。主要研究方向:①中醫藥治療軟組織損傷②中醫骨傷科康復研究③骨質疏松癥的

中醫藥研究。招收培養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13名。

碩導

劉效仿教授

劉效仿,男,湖北人,1964年1月出生,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教授、醫學碩士、

中醫骨傷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佛山市中醫院院長,兼任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

師分會關節外科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關節外科專

業學組常務委員、第五屆華裔骨科學會骨關節組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關節病專

業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從事骨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0余年,中西醫基礎理論扎實,有豐富的臨床經

驗及科研能力,擅長關節運動損傷的診治、復雜骨盆骨折的手術治療、關節功能重建,

是我院骨關節病專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在我院先后開展了關節鏡下膝關節交叉韌帶重

建、半月板修復、小切口微創雕關節置換術、復雜人工關節翻修術等,在小兒股骨頭壞

死、先天性髓關節脫位、成人雕關節骨關節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類風

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矯形手術、人工鼠膝關節置換等領域,均積累了十分豐富

的經驗,每年開展人工髓關節置換的數量、臨床療效均處于國內先進行列,到目前為止,

已積累超過3000多例各類骨關節疑難疾病主刀手術經驗。組織、參與廣東省中醫藥管

理局立項的《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療復雜骨盆骨折的臨床應用及實驗研究》課題榮獲

佛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骨折愈合應力適應性的研究》課題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和北京

市政府科學技術二等獎,近年在《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中

國矯形外科雜志》等國家核心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參與編寫《專科專病中醫臨床診

治叢書-骨傷科分冊》及《陳渭良傷科臨證精要》。1993-1994年公派到德國VulpiusKlinik

骨科醫院研修1年,多次到歐美國家學習、交流。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5人。

李逸群教授

李逸群,男,廣東汕頭人,1963年12月出生,佛山市中醫院副院長,主任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骨傷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西醫結合骨科微創學會副

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中西結合醫師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傷科

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醫正骨》編委。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

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陳志維教授的學術繼承人。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疾病,對

骨傷重癥、四肢神經血管損傷、骨折遲緩愈合、創傷矯形等骨傷科疑難病有獨到見解。

擅長足踝外科,尤其是跟骨骨折畸形的矯形、足部功能重建。先后在國家級、省級刊物

上發表論文40余篇。主持廣東中醫藥管理局及佛山市科技局課題各1項,參與國家級、

省部級等多項課題研究。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

徐志強副教授

徐志強,男,廣東佛山人,1963年出生,副主任中醫師、副教授,中醫骨傷科學碩

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藥專家鐘廣玲主任醫師的學術繼承人,現任佛山市

中醫院副院長。從事骨科臨床、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20余年,擅于運用中西醫結合

的方法治療骨科疑難雜病,對于創傷、骨與關節損傷、軟組織損傷、骨腫瘤、骨結核、

骨不連及急慢性骨髓炎等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一貫堅持認真求實、

繼承創新、科學嚴謹的作風。參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的課題“外用傷科黃水對急性

開放性軟組織創傷修復過程影響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佛山市衛生局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廣東省衛生廳“五個一工程”重點項目“掌背神經

的腕、掌側逆行島狀皮瓣手指缺損再造方法的研究”,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參與

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的“改良骨盆外固定器配合牽引治療不穩定骨盆骨折脫位的研

究”,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參與北京市科委立項課題“骨折愈合應力適應性的究”,

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參與編寫《骨傷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陳渭

良骨傷科臨這臨證精要》。撰寫發表學術論文多篇。由于工作突出,先后多次獲得醫

院和佛山市嘉獎。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

張兆華教授

張兆華,男,1964年9月出生,廣東佛山人,1986年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主

任中醫師、教授,中醫骨傷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陳渭良的學術繼

承人,廣東省中醫外治學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常委,現任佛山市中醫院醫

務科科長。

從事骨傷科臨床醫療20年,有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治療各種骨與關節急慢性損

傷、各類軟組織損傷。參加過多個省市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參與《骨傷科專病中

醫臨床診治》、《陳渭良骨傷科臨床精要》等學術專著的編寫,并撰寫發表學術論文多

篇。共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6人,其中5人已取得碩士學位。

江鴻教授

江鴻,男,廣西武宣人,1959年H月出生,主任中醫師、教授、廣東省優秀中醫

臨床人才,現任佛山市中醫院質量控制辦公室副主任、全國名老中醫工作室負責人,中

醫骨傷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骨傷科臨床、教學工作28年,對中醫正骨技術、

夾板固定術、牽引術、中醫辨證施治、中醫骨科康復等有較豐富的經驗及一定的造詣,

善于中醫辨證治療骨質疏松癥、骨科疑難雜癥。在專業雜志發表論文章六篇。主持廣東

省中醫藥局課題(骨科康復方面研究)一項。近期主要研究總結全國名老中醫陳渭良的

學術思想、治療經驗,開展研究成果的開發和推廣。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3名。

吳征杰教授

吳征杰,男,1964年出生,廣東佛山市人,主任中醫師、教授,中醫骨傷科學碩士

研究生導師,現任佛山市中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骨七科主任。先后跟隨骨科名家李家

達、陳謂良主任醫師系統學習中醫骨傷理論及正骨手法。長期以來從事骨傷科創傷臨床

醫療工作,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創傷,對骨關節損傷、骨感染、骨缺損、矯形等有獨到

療效,運用“正骨十四法”對骨與關節損傷進行治療,運用中醫的理、法、方、藥治療

骨傷科雜病,注重創傷骨折的分型治療與治療方法的選擇,開展“微創”手術。工作期

間主持參與了《中西醫結合對外傷骨折及其術后的應激反應和細胞因子的影響》、《中

西醫結合預防創傷骨折圍術期高凝狀態的臨床研究》、《高頻彩超在小腿外傷性急性筋

膜間室綜合征的應用價值》、《陳謂良骨傷科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總結與研究》,參與

《骨傷科專病一中醫臨床診治叢書》、《陳渭良骨傷科臨證精要》等論著的編寫,發表

專業論文20多篇。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名。

陳遜文教授

陳遜文,男,廣東佛山人,1963年12月出生,教授、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中醫

骨傷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佛山市中醫院骨科中心副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專

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骨科聯合會常務副主席、中華中醫學會骨傷科委員會委

員、中國殘廢人康復協會委員、佛山市政協委員會常委、廣東省統戰部知聯會理事。國

家”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陳渭良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學術繼承人”,曾獲全國首屆

“中醫藥傳承高徒獎”、“全國第二屆百名杰出青年中醫”稱號、“優秀國際中醫骨科

醫師”稱號及“佛山市十大優秀青年科技創業者”稱號。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創傷,

對骨關節損傷、矯形等有獨到療效。在國內外醫學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曾擔

任高等院校教材《整脊疾病學》副主編,并參與編寫《中醫整脊學》、《陳渭良骨傷科

臨證精要》、《中醫臨床診治叢書》等著作。1997年獲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3年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北京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5年獲得

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招收碩士研究生8名。

郭躍明教授

郭躍明,男,49歲,廣東揭陽人,1964年1月出生,主任中醫師、教授,中醫骨

傷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佛山市中醫院骨三科主任,并任第五、六、七屆中華醫學

會小兒外科分會骨科學組委員,全國小兒外科學組委員,廣東省小兒骨科學組副組長,

佛山市小兒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擅長于小兒骨科常見疾病如小兒創傷性四肢骨折、關

節內骨折、關節脫位等和先天性貌關節脫位、先天性馬蹄內翻足畸形、腦癱后遺癥、先

天性斜頸、膝內(外)翻畸形、贅生指(趾)矯形、臀肌攣縮癥等矯形治療。主持《肱

骨牌上骨折中后期攜帶角丟失及預防研究》、參與《陳渭良骨傷科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

研究》、《利用傷肢小影靜脈斷裂臨床與應用研究》、《補中益氣湯治療創傷性失血性

貧血的臨床與實驗研究》,《“T”型螺絲釘牽引治療兒童肱骨牌上骨折的臨床應用研

究》、《關節鏡下髓臼內清理手法整復治療先天性髓關節脫位的臨床研究》、《肱骨牌

上骨折并肘內翻畸形病理病理形態學分析》、《嚴重移位伸直型肱骨t果上骨折的治療》、

《肱骨外t果HI度骨折手法整復體會》。多次參加國內小兒骨科年會,擔任大會主持并

作學術論文交流。已招收碩士研究生10名。

沈楚龍教授

沈楚龍,男,漢族,廣東普寧市人,1973年3月出生,現任佛山市中醫院骨八科主

任,教授、主任中醫師、醫學碩士,中醫骨傷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長期從事骨傷科創傷臨床醫療、科研、教學工作,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科創傷,

對骨關節損傷、骨感染、骨缺損、矯形等有獨到療效,注重損傷肢體的康復功能治療,

運用“正骨十四法”對骨與關節損傷進行治療,開展“微創”手術,對創傷骨科急、危、

重癥的救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發表論文10余篇,主持與參與佛山市衛生局、科技局、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

多項,其中一項獲得佛山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多次在國家級學術會議和AO技術研討

會進行學術交流。已招收培養研究生兩名。

中醫內科學(105118)

01腎病風濕病方向

本學科點創建于1993年,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學術骨干

為主力,梯隊結構合理,充滿生機和創新活力的學術梯隊。其中風濕病科是廣東省中醫

藥局重點臨床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協作建設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內

科學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碩士點。近幾年來專科還承擔省內外進修醫師的培訓帶教及

中醫藥大學臨床研究生的培養和帶教工作,已連續多年承辦全國和全省腎病/中西醫結

合風濕病學習班。專科現有醫護人員30人,其中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3人,博

士生1名,專科現有床位數42張,擁有血液透析機23臺、中藥汽療儀、多功能治療儀

等設備。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結石、慢性腎功能不全、

強直性脊柱炎、干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重點病

種方面有獨到之處。專科特色制劑“腎維寧”、“脊痹丸”等臨床療效確切,深受患者

歡迎。

本學科點2003年獲得廣州中醫藥大學授權招收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成員有:張小

娟教授、鄭寶林教授。

本學科點在風濕病的臨床研究多個方面處于省內領先或先進地位,目前主要研究方

向有:

1.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2.系統性紅斑狼瘡尤其是重癥狼瘡如狼瘡腎炎、狼瘡腦的診治。

3.中醫、中西醫結合對腎病綜合征、痛風性腎病、慢性腎炎、IgA腎病、腎結石、

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治療研究。

4、浮針對風濕類疾病鎮痛機理和療效研究。

本學科臨床專業研究生主要專業課程有:政治、英語、衛生統計學、中西醫結合臨

床科研方法學、臨床診斷學、中醫腎病學、中醫風濕病學、西醫內科學、中醫急癥學、

醫學計算機應用等。

招收培養研究生8名。

碩導

張小娟教授

張小娟,女,廣東興寧人,1965年7月出生。主任中醫師、教授、中醫內科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廣東省中醫藥學會風濕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佛山市醫學會風

濕專業委員會常委、佛山市中醫院醫院感染管理科科長。擅長于治療中西醫結合診療各

類風濕性疾病,尤其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痛風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

瘡、干燥綜合征、血管炎、退行性骨關節炎等。主持并已結題廣東省中醫藥局及佛山市

科技局科研課題3項;參與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課題并獲佛山市科學技術獎勵二等獎1

項;主持在研佛山市科技項目1項。參與編寫專業著作《內分泌科專病與風濕病中醫臨

床診治》、《痛風與高尿酸血癥知多少》。撰寫并在核心雜志發表專業論文十余篇。目

前招收培養研究生1名。

鄭寶林教授

鄭寶林,男,1964年11月出生,主任中醫師、教授、醫學碩士,中醫內科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導師。現擔任中國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

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等職

務,佛山市中醫院腎風濕內科主任。在腎病、風濕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運用中西醫結

合治療腎病、風濕免疫性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

痛風性關節炎、系統性紅班狼瘡、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診

斷和治療具有獨到的見解。在國家級及省級專業雜志發表高質量論文10余篇,并參加

編寫《高尿酸血癥與痛風知多少》。參加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和佛山市科技局研究課題

3項。目前招收培養研究生1名。

02內分泌疾病方向

本學科點創建于1990年,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H^一五”重點專科、“十二五”

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擁有國家二級免疫內分泌實驗室,

于2005年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目前專科對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

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行了中西醫結合防治方案優化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并形成

自己的專科優勢。今后將積極開展糖尿病其他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

變等的臨床研究以及內分泌病種如垂體疾病、甲狀腺疾病、性腺疾病、腎上腺疾病、代

謝性骨病等常見內分泌疾病的臨床路徑,進一步提高專科診治水平,將我科建設成為具

有中西醫特色的糖尿病強化治療中心。

目前本學科點在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主要有

1、糖尿病足下肢動脈介入術及中藥三期外敷續貫治療;2、2型糖尿病胰島素泵強化治

療及動態血糖監測;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特色治療,4、葡萄糖鉗夾技術;5、

足底壓力檢測。未來專科在糖尿病腎病方面擬開展腎動脈狹窄的血管介入治療,在糖尿

病足方面擬引進血管腔內超聲消融術、血管干細胞移植,在1型糖尿病治療中擬引進胰

島干細胞移植技術,在甲亢方面擬開展碘131治療,進一步提高專科對內分泌疾病的診

治水平。

本學科點共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課題10余項,參與國內、國際合作科研

課題6項,獲得省部級、市級獎勵多項。其中《佛山市城區糖尿病流行病學和糖尿病腎

病辯證學的客觀指標研究》,獲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三

等獎。《牛磺酸聯用血栓通對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狀態原理研究》,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

等獎,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科研課題《水飛薊賓對代謝綜

合征患者葡萄糖代謝率的影響》獲2009年度佛山市科技成果三等獎。《中藥單體治療2

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療效及機制的系列研究》獲201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

等獎。在國內外期刊雜志上發表論文近100篇,有專著《糖尿病強化治療學》第一版/

第二版/第三版,《臨床免疫診斷學》,《常見內分泌疾病診治與食療》等出版。

本學科點碩士研究生導師:魏愛生主任中醫師。主要專業課程包括《中醫內科學》、

《內分泌代謝病學》。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7人,已畢業11人,在讀6人。

碩導

魏愛生教授

魏愛生,男,廣東五華人,1964年7月出生,現任佛山中醫院內分泌內科主任,廣

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中醫內科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多年來,一直從事中西

醫結合防治糖尿病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成績斐然,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領域

享有聲譽。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有高深的造

詣,共參與完成課題10余項,同時參與多個國內的合作課題。200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

究生,目前為止共招收研究生5名。在國內外核心雜志上發表論文20余篇,出版醫學

專著、科普讀物5本。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6人。

中醫婦科學(105121)

本學科點對婦科常見疾病和疑難雜癥堅持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診療優勢。科

內設有住院病區和門診部,開設不孕癥、內異癥、宮頸病、盆腔炎、更年期綜合癥、婦

科腫瘤、月經病等多個專科門診,專科有特制有效驗方和成藥30余種。近年婦科門診

量達10萬人次/年,住院病床35張,擁有腹腔鏡、宮腔鏡、陰道鏡、超聲多普勒等多種

專用設備,其中子宮頸癌前病變篩查設備全市領先,開展各類婦科手術,中醫療效突出,

可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教學與研究基地。

本學科于2005年開始獨立培養碩士研究生,2008年獲準授予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合

作單位,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鴕素珍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1、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研究:繼承與發揚名老中醫經驗,以內異丸

和灌腸H號方為主,對內異癥的臨床治療機理進行臨床及基礎研究。2、更年期綜合癥

的中醫研究:通過對更年期婦女群體的調查,采取八段錦等健康調養及中醫藥調理等防

治措施進行更年期綜合癥的中醫治療研究。3、PCOS健康生活方式及助孕的研究:以

健康生活方式及中醫藥輔助治療調控PCOS內分泌水平,并對PCOS并不孕進行綜合性

研究。4、HPV病毒的中醫藥干預及治療:以清熱解毒兼扶正驅邪中醫藥治療HPV病毒

感染。各方向研究針對婦科常見及疑難疾病,對保障婦女生殖健康有重要意義,具有明

顯中醫特色。

近10年共承擔課題30項,其中國家級課題1項,省級課題9項。并作為合作分中

心單位承擔“十一五”課題2項。共招收碩士生9人,博士后入站1人。

研究生主要專業課程:中醫婦科學、中醫臨床基礎、臨床醫技、DME、醫學統計學、

實驗動物學、中醫文獻等。

碩導

郭素珍教授

鴕素珍,女,廣東興寧人,1965年10月出生。主任醫師、教授、中醫婦科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百名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現任佛山市中醫院人事科科長、紀委

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圍手術學會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婦產科醫師分

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擅長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綜合治療婦科各類疑難病,注重個體化辨證治療用藥,中

醫辯證用藥功底深厚。尤其專于對子宮內膜異位癥及不孕癥中西醫結合診治,對內異癥

不孕有較深的研究。開展腹腔鏡、宮腔鏡、介入栓塞治療等先進手術。主持多項國家

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立項課題,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

項。在專業核心期刊發表20多篇論文。共招收碩士研究生6人,在培1人。

中醫兒科學(105122)

本學科點成立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2006年開始獨立培養碩士研究生。一直以來,

本科致力于弘揚中醫藥特色,發揮中醫藥特長,并結合現代醫學療法,集合先進診療手

段,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兒科常見病、多發病、難治病。

本學科點重點開展以下研究:1、兒童哮喘中醫治未病方案研究。2、開展兒童心理、

行為障礙性疾病的研究。3、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疳積證、性早熟、生長遲緩及

營養性疾病。4、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肺系疾病。5、開展兒科治未病研究。現有碩士

研究生導師為鄧麗莎教授。

本學科點現設有專科7個,包括兒童哮喘專科、疳積專科、生長發育專科、性早熟

專科、反復呼吸道專科、貧血專科、兒童心理專科。其中,兒童哮喘專科是佛山市醫學

特色專科建設單位。開展多種兒童專科特色中醫治療一一天灸、捏脊、針四縫、耳穴治

療、穴位注射、煎膏敷貼等。

本科堅持中醫特色,以中醫中藥為主,結合現代醫學診療方法,在治療兒童生長發

育、肺系、脾胃、腎系、血液、營養、心理行為及兒科的一些奇難雜癥方面有著豐富的

臨床診療經驗,每年接診病人達10萬人次以上。目前承擔在研課題有省部級課題1項,

市級課題3項。兒童哮喘、多動癥、性早熟等系列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歷年來已完

成各級課題10余項,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共數十篇。

本專業研究生學位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兒科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及選修課等。研

究生完成學位課程學習后即進入二級學科輪轉,進行臨床技能和臨床科研能力訓練,力

求掌握本學科及有關學科扎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及臨床科研的基本方法。

至2012年,本學科點培養碩士研究生5名,其中七年制碩士研究生2名,全日制

碩士研究生2名,在職碩士研究生1名,已畢業3名,均以優秀成績獲得學位,深受用

人單位的歡迎,成為單位醫療、科研、教學或管理的骨干。

碩導

鄧麗莎教授

鄧麗莎,女,廣東佛山市人,1960年6月出生。佛山市中醫院兒科科主任,主任中

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中醫兒科碩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醫兒科專業的教學、科

研及臨床工作30年,擅長運用中醫、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兒科多發病、疑難病、難

治病,尤擅長用中醫外治法。在治療小兒貧血、性早熟、疳證、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

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深的學術造旨。培養中醫兒科碩士研究生5名,已畢業3

名。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先后主持省衛生廳課題《CHr在兒童缺鐵性貧血診斷和評價

療效中的應用》、省中醫藥管理局、市衛生局課題《兒血寶口服液對缺鐵性貧血兒童患

者CHr的影響》、省中醫藥管理局課題《5歲以下兒童哮喘緩解期的治未病方案研究》等。

針灸推拿學(105124)

01針灸方向

本學科點歷經近30年的不斷創新和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華南地區規模最大、輻

射范圍最廣、收治病種最廣泛的針灸專科之一,設有門診及兩個專科病區,占地1500

平方米,作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臨床教學與科研基地,每年接診患者上萬人次。團隊專

業過硬、經驗豐富、技術雄厚且極具中醫特色,技術水平亦得到世界針聯及香港中文大

學的一致認可和青睞,三方建立了醫療合作意向框架,2012年本學科點成為佛山地區率

先每年向香港派駐高年資醫師從事醫療合作和人員培訓的專業科室。

本學科點主要研究方向:1、脊柱退行性疾病及痛癥,2、內分泌疾病及美容美體,

3、心腦血管疾病及防治未病。本學科點現有碩士研究生導師:老錦雄教授。研究生主

要專業課程:《針灸甲乙經》、《神經病學》。已招收培養研究生近10名。

碩導

老錦雄教授

老錦雄,男,1963年9月出生,廣東佛山人,主任中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

針灸推拿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佛山市中醫院針灸科主任,兼任中國針灸學會常

務理事、廣東省針灸學會副會長、佛山市針灸學會會長。

從事針灸學專業的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26余年,中西醫基礎理論扎實,針灸臨

床技能嫻熟,科研思維創新前沿,長期致力于針灸對神經系統、美容美體、內分泌失調

等諸多嶄新領域的應用及研究,近年來更推崇心腦血管疾病病前狀態的針灸干預治療,

主持完成了《針刺對骨折骨痂形成的影響》及《針刺對肥胖大鼠模型胰島素抵抗的作用》

等多項省中醫藥局立項資助課題,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1987年赴法國巴黎進修

并促進了中法兩地中醫人才的交流和學習。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近10名。

02推拿方向

本專科以手法推拿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骨性關節炎為近期研究方向,遠

期目標擬規范手法操作,結合針灸、牽引、中藥治療及理療等,形成一套有中醫特色的

綜合治療方法。本專科以“未病防治,已病防變”為治療理念,防治相結合,通過中醫

辯證施治、中醫辨證施護,提高治療的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以“以人為本”為

原則,調理機體疾病的同時,從情志上調理患者精神狀態,達到身心健康的目標,致力

于打造一個最具中醫特色的臨床科室。在教學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上注重培

養臨床醫師中醫基礎理論,通過跟師學習,提高中醫素養,實踐上每周科室主任查房,

指點臨床醫師手法技巧,規范手法操作,提高疾病的診療能力。科研上近三年,我科先

后在國內專業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其中《穴位手法推拿治療對頸性眩暈患者血液D

一二聚體含量的影響》獲得佛山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并協助承辦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

題項目。本專業研究生主要專業課程包括:推拿學、針灸學、經絡腌穴學、系統解剖學、

中醫內科學、西醫內科學、外語、政治、統計學、DMEo本專業現有導師為張盛強教授。

已招碩士研究生4名,畢業2名,在培2名。

碩導

張盛強教授

張盛強,男,廣東省汕頭市人,1967年1月出生,現任佛山市中醫院推拿科(骨五

科)主任,主任中醫師,屬針灸推拿專業導師。從事推拿科臨床、科研、教學工作20

多年,擅長運用中醫理、法、方、藥及手法推拿、理療治療各種類型頸椎病、腰椎間盤

突出癥、肩周炎、腰椎滑脫癥等,并取得較好臨床效果,為廣東省中醫藥局和佛山市衛

生局課題負責人,課題《穴位手法推拿治療對頸性眩暈患者血液D-二聚體含量的影響》

獲佛山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在省級以上雜志發表論文十多篇,已招收研究生4名(其

中2人已畢業),在國內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和影響。

中西醫結合臨床(105126)

01神經內科方向

本專業自2004年起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2010年又獲得培養博士研究生資格。在多

年的學科建設中積極探索、不斷取得成果,在國內及省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主要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腦血管病、肌病研、急危重癥的研究。長遠還將開

展中西醫結合防治老年病、帕金森氏病、認知障礙、肌張力障礙、遺傳疾病等研究。

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譚峰教授。

臨床醫教研特點:腦病科是國家重點專科、廣東省重點專科和佛山市首批重點專科,

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碩士生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目前科室開放床位no張,由腦

病科一區、二區、介入組、重癥監護室和神經康復治療中心組成;擁有高素質高水平技

術團隊,其中教授和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2人,博士及博士后3人,碩士12人,博

碩士生導師1人。

本專科有DSA、MR、16排螺旋CT、神經電生理(如動態腦電圖、腦干誘發電位

等)、生化、免疫、病理、中央心電監護等國內一流先進設備,為各種神經系統疑難病

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準確依據;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取得顯著療效,尤

其是DSA診斷腦血管狹窄、動脈瘤、血管畸形以及血管支架植入和栓塞術治療腦血管

病,TST量化評估CNS錐體束受損與恢復程度,DBS治療中、晚期帕金森病,FES配

合促通技術治療中風后肢體偏癱麻木、吞咽困難、失語等疾病具有獨特的中西醫結合特

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與承擔國家973、十五、十一五等重大科

技攻關課題共20多項,多次獲省市科技進步獎,主編與參編專著12部,發表論文100多

篇,2002-2011年先后舉辦國家、省市級中醫腦病繼續教育學習班23次,參會人數達7000

人次,向廣西、海南、韶關、清遠、惠州、中山、江門、珠海等地市級醫院和向陽、朝

陽、永安等社區醫院推廣腦病診療新技術,本院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二級實驗室2個,

是國內中西醫結合實力雄厚的腦病科之一。

主要專業課程:西醫內科學、中醫內科學。課程介紹:本學科的碩士、博士研究生

課程與其他學科的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課,選修課和教學、臨床實踐三大部分,其中

必修課有①馬克思主義理論,②外語,③專業外語,④內科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選修

課也包括了3至4門指定選修課和其他任選課,內容有:醫用統計學、計算機、DME、古

漢語、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生理學進展、生化、文獻檢索、實驗核醫學、

免疫學、電鏡、分子生物學、藥物動力學,臨床醫技等。

從2004年招收研究生以來,目前已招收培養研究生共15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3人,

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各1人。已畢業的研究生都已成為中西醫結合腦病醫教研等

方面的人才。

博導

譚峰教授

譚峰,男,湖南省衡陽市人,1959年9月出生,醫學博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

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博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老師、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現任廣州中

醫藥大學附屬佛山中醫院大內科副主任,腦病科主任,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

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佛山市首批重點專科和廣東省重點專科以及國家重點專科學科帶

頭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佛山市禪城區十佳科技人物,華南卒中BEST專家,

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科專業委員會籌備委員會理事、廣東省腦病專業副主任委員,

省醫師協會神經學分會和中西醫結合神經學分會常委,中華神經醫學等雜志編委。臨床

工作30余年,主要從事腦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神經系統疑難病

和搶救危急重癥并取得顯著療效,尤其是腦血管病、帕金森氏病、肌張力障礙、遺傳變

性等疾病的早期診斷與中醫治療有獨特療效。在腦病學科建設中密切關注前沿學科的學

術動態,把握研究方向,在國內提出和應用“三早”治療中風獲明顯效果。近10年主

辦國家、省級學習班17次,多次參加國內和國外(瑞典、新加坡等)學術交流。主持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廳等科研立項9項,主持國家十一五、

973、WHO等科研分項目8項,獲國家專利2項,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7項,主編

專著6部,發表論文60篇,7篇被SCI、Medline等摘錄。目前已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

13人,博士研究生1人。

02腎病風濕病方向

本學科點創建于1993年,其中風濕病科是廣東省中醫藥局重點臨床專科,國家中

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協作建設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和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

碩士點,專科現有醫護人員30人,其中主任醫師4人,副主任醫師3人,博士生1名,

床位數42張,擁有血液透析機23臺、中藥汽療儀、多功能治療儀等設備。運用中醫、

中西醫結合治療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腎結石、慢性腎功能不全、強直性脊柱炎、干

燥綜合征、系統性紅斑狼瘡、痛風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重點病種方面有獨到之處。

專科特色制劑“腎維寧”、“脊痹丸”等臨床療效確切,深受患者歡迎。

本學科點2003年獲得廣州中醫藥大學授權招收碩士研究生,導師組成員有:余俊

文教授。

本學科點在風濕病的臨床研究多個方面處于省內領先或先進地位,目前主要研究方

向有:1.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2.系統性紅斑狼瘡尤其是

重癥狼瘡如狼瘡腎炎、狼瘡腦的診治。3.中醫、中西醫結合對腎病綜合征、痛風性腎

病、慢性腎炎、IgA腎病、腎結石、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治療研究。4.浮針對風

濕類疾病鎮痛機理和療效研究。

本學科臨床專業研究生主要專業課程有:政治、英語、衛生統計學、中西醫結合臨

床科研方法學、臨床診斷學、中醫腎病學、中醫風濕病學、西醫內科學、中醫急癥學、

醫學計算機應用等。招收培養研究生8名,協助培養博士后研究生1名。

碩導

余俊文教授

余俊文,男,1959年10月出生,醫學碩士,主任醫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中

西醫結合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佛山市中醫院腎病風濕科學科帶頭人,現任佛山市

中醫院三水醫院院長。佛山市醫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佛山市醫學會風濕

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腎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中西醫結合

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醫師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南六省中西醫結合

風濕病學會常委。主編:《常見腎臟病的防治與食療》、《高尿酸血癥與痛風防治知多

少》、《社區常見病中西醫診治與防護》、《腎臟病防治百寶箱》、《類風濕關節炎防

治指導》,副主編:內科免疫診斷學,參編專著4本。在國內專業雜志期刊發表論文30

多篇。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佛山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東省中管局科技

進步三等獎1項,均為第一完成人。2001年-2003年赴瑞士工作學習。共培養碩士研究

生8名,協助培養博士后研究生1名。

03內分泌代謝疾病方向

本學科點創建于1990年,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H^一五”重點專科、“十二五”

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擁有國家二級免疫內分泌實驗室,

于2005年成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目前專科對2型糖尿病早期、糖尿

病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行了中西醫結合防治方案優化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并形成

自己的專科優勢。今后將積極開展糖尿病其他并發癥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心腦血管病

變等的臨床研究以及內分泌病種如垂體疾病、甲狀腺疾病、性腺疾病、腎上腺疾病、代

謝性骨病等常見內分泌疾病的臨床路徑,進一步提高專科診治水平,將我科建設成為具

有中西醫特色的糖尿病強化治療中心。

目前本學科點在中西醫結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主要有

1、糖尿病足下肢動脈介入術及中藥三期外敷續貫治療;2、2型糖尿病胰島素泵強化治

療及動態血糖監測;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特色治療,4、葡萄糖鉗夾技術;5、

足底壓力檢測。未來專科在糖尿病腎病方面擬開展腎動脈狹窄的血管介入治療,在糖尿

病足方面擬引進血管腔內超聲消融術、血管干細胞移植,在1型糖尿病治療中擬引進胰

島干細胞移植技術,在甲亢方面擬開展碘131治療,進一步提高專科對內分泌疾病的診

治水平。

本學科點共獲得國家級、省級、市級科研課題10余項,參與國內、國際合作科研

課題6項,獲得省部級、市級獎勵多項。其中《佛山市城區糖尿病流行病學和糖尿病腎

病辯證學的客觀指標研究》,獲省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獲佛山市科技進步三

等獎。《牛磺酸聯用血栓通對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狀態原理研究》,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三

等獎,佛山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立項科研課題《水飛薊賓對代謝綜

合征患者葡萄糖代謝率的影響》獲2009年度佛山市科技成果三等獎。《中藥單體治療2

型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療效及機制的系列研究》獲2011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三

等獎。在國內外期刊雜志上發表論文近100篇,有專著《糖尿病強化治療學》第一版/

第二版/第三版,《臨床免疫診斷學》,《常見內分泌疾病診治與食療》等出版。

本學科點碩士研究生導師:郎江明教授、葉建紅主任醫師。主要專業課程包括《中

醫內科學》、《內分泌代謝病學》。共培養碩士研究生10人,已畢業7人,在讀3人。

碩導

郎江明教授

郎江明,男,江西人,1954年H月出生,教授、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臨床專業

碩士研究生導師,佛山市中醫院大內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免疫內分泌實驗室(國家二

級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廣東省糖尿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內3家醫學雜志編委。

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分泌代謝疾病,在糖尿病、內分泌疾病及免疫標記技術領域

造詣頗深。在國內外著名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8篇,完成10部大型專業著作。主持

完成國家、省級科研課題5項,參與國內、國際合作科研課題6項,并獲得省、市科技

進步獎。多次應邀到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等國家參加講學和參加學術交流。

自2005年至今共招收碩士研究生9人,畢業7人,在讀2人。

葉建紅主任醫師

葉建紅,男,江西贛州人,1968年10月出生。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中西醫結合

臨床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內分泌學會常務委員,佛山市中華醫學會

內分泌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內分泌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20余年,師從國內著名

內分泌學家傅祖植教授,擅長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各種疑難甲狀腺疾病的診治。研究方

向為代謝綜合征的中西醫早期防治。承擔、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及市廳級科研課題10

余項,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參編醫學專著2本。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1

名。

04腫瘤方向

本學科點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建設單位、廣東省中醫重點專

科、佛山市衛生局首批中西醫結合腫瘤重點專科,2005年成為腫瘤專業碩士培養工作點,

目前擁有高級職稱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