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教案
緒論
一、什么是古代漢語?古代漢語這門課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古代漢語就是“五四”以前歷代漢族人民所使用的語言,主要是
指書面語。
語言有口語的形式,也有書面語的形式。口語一發(fā)即逝,不能傳
于異時,留于異地。書面語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傳下來。古代沒有
留聲機、錄音機之類的設備,我們對古人口語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
但借助古書,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書面語的情況。所以我們說我們現(xiàn)在
所接觸的古代漢語主要是指書面語。
古代漢語的書面語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加工形
成的書面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語為基
礎進行加工形成的書面語,即通常所說的古白話。
古白話是研究漢語史的重要資料,古代漢語如何演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
古白話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禪宗語錄、變文,宋代的理學語錄(如
《朱子語類》)、話本小說,元代的戲曲道白、白話碑文(元人使用八
思巴文,譯為漢語一般就是白話),明清時期的小說(如《水滸傳》、
《三國演義》、《西游記》、《紅樓夢》)等都屬于古白話系統(tǒng)。古白話也
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詩:“長憂到老都無子,何況新生又是兒”。
這里的“兒”如果按照現(xiàn)代漢語來理解,這詩就不通了。實際上這里
的“兒”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婦女也自稱“兒”。有些古白話如果沒有
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義還是相當困難的。不過相對于文言文而言,
古白話與現(xiàn)代漢語畢竟更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的基礎,
要讀懂古白話還是比較容易些。因此古白話一般不作為古代漢語這門
的主要研究對象。
那么古代漢語這門課的研究對象就縮小到了古代漢語書面語中的
第一個系統(tǒng):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圍很廣,從先秦到近代都有,現(xiàn)代
還有一些淺近的文言文。先秦兩漢的典籍是正統(tǒng)的文言文,唐宋以后
模仿先秦兩漢的作品而寫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的文章,清代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龔自珍的《病梅館記》等也都是文言文,這些
都是古代漢語學習的內(nèi)容。
總之,古代漢語這門課的研究對象就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進行
加工的書面語,即文言文。
二、為什么要學習古代漢語?
第一、為了了解古代社會。
古書是記載古代社會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載體,要讀懂古書就要知
道古代漢語。
第二、為了更好地使用現(xiàn)代漢語,提高語言修養(yǎng)。
現(xiàn)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fā)展而來的,現(xiàn)代漢語中保留著很多古代
漢語的東西。比如“此致敬禮”為什么不能寫成“此至敬禮”?比較
下面的古代漢語例子就能明白:
《荀子?勸學》:“不積度步,無以至千里”、“假輿馬者,非利足
也,而致千里。”《孟子?萬章上》:“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
至者,命也。”可見“至”是自動詞,“致”是使動詞,二者有別,不
可混用。
第三、提高個人文化修養(yǎng)。
第四、中文必修課。
三、怎樣學好古代漢語?
總的原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
現(xiàn)在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
這部教材采用文選、常用詞和通論相結合的編排方式,可以使學習者
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比較快地提高古代漢語的知識水平。其中文選和常
用詞主要是感性認識,通論則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總結,
因此屬于理性認識。在使用這樣一部教材的時候,我們要文選、常用
詞和通論三者并重,將各個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把感性
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起來,這樣就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感性認識的積累和理性認識的積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讀背誦是
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過熟讀背誦增強語感。
具體方法:
一、仔細學
掌握六個字:形、音、義、字、詞、句
學語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細功夫。學習古代漢語必須字詞句形音
義逐個落實,透徹理解,絕不能囪冏吞棗,似懂非懂。在逐個落實的
基礎上逐漸積累,古代漢語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多,語感越來越強,最
終達到基本讀懂古書的程度。
二、反復學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三、根據(jù)古今不同特點有聯(lián)系地學
粵語:冰箱為雪柜,冰棒為雪條,冰淇凌為雪糕,皆以冰為雪,
此為其特點。學習古代漢語亦當抓住特點來學。
古代漢語的主要特點是以單音詞為主,而現(xiàn)代漢語則以雙音詞為
主。古代漢語的單音詞到了現(xiàn)代漢語里大多數(shù)要變成雙音詞。這也是
特點之一。比如:
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副詞
女婉貞,年十九,自幼好武術,習無不精。(徐珂《馮婉貞》)名
詞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動詞
這些句子里的“習”字,在詞義和語法作用上都與今天的“習”
字有別。這些區(qū)別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現(xiàn)代白話文之間的種種差異。就
它的詞義來說,“習”的本義是“鳥數(shù)飛”,《禮記?月令》:“季夏之月
(夏歷六月)……溫風始至,蟋蟀居壁,鷹乃學習,腐草為蟲。”這里
的“學習”不是一個詞,而是兩個詞,“習”正是用其本義,意思是“雛
鷹學習不斷地飛”。“習”的這個本義,可以從它的偏旁“羽”看出來
1《說文-習部》:“雪,數(shù)飛也。從羽從白(按“白”當為“自”字之
誤,為聲符)。由“鳥數(shù)飛”到今天的“學習”,意義與用法均有不同。
我們今天不能說“大家習古代漢語”,而只能說“大家學習古代漢語”。
現(xiàn)代漢語還有“溫習”、“習慣”、“習見”、“習用”、“習俗”、“習氣”、
“惡習”等由“習”字構成的合成詞,這些詞來源于“習”但與古代
的“習”字有所不同。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一定要有歷史的
眼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們要“習(動詞)古漢語
習(副詞)見之習(名詞)",掌握其特點。
古代稱老人為“丈人”,現(xiàn)代指“岳父”(古稱妻之父為外舅,妻
之母為外姑。古稱長者為丈人,妻之父亦長者,故可泛稱丈人。泰山
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稱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長,故妻父又稱岳父。岳
父可對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稱男人為丈夫,現(xiàn)代稱“妻子的配偶”。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知識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記硬背來掌握一門學科的內(nèi)容
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學會查找資料、充分利用工具書是做學問的最
基本要求。學習古代漢語的人常常會一些難懂的字、詞、成語、典故,
所以更要學會查閱字典和辭書。下面按照查檢字音字義、查檢詞語典
故、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三個方面介紹一些工具書,以便大家今后的
學習。
在介紹工具書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目前漢語字典排列漢字的三
種方法:
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
的是按注音字母。(bo)女(po)口(mo)C(fo)的順序排列的,古書還有
按平上去入四聲和一百零六韻的順序進行排列的。
2、按部首和筆畫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參見教材68頁。
3、四角號碼排列法,參見教材68頁。
口訣:橫一垂二三點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點
下有橫變零頭。
具體查法可參閱《現(xiàn)代漢語詞典》正文之前的“四角號碼查字法”。
這三種方法各有利弊,可參閱教材68-69頁。
下面介紹一些具體的工具書。
一、查檢字音字義,可查以下九部工具書:1.《康熙字典》2.《中
華大字典》3.《新華字典》4.《現(xiàn)代漢語詞典》5.《古漢語常用字字
典》6.《說文解字》7.《經(jīng)籍褰詁》8.《漢語大字典》9.《中華字海》
1.《康熙字典》
這部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編纂的,成書于康熙五十
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47035,據(jù)《漢語大
字典》湖北收字組統(tǒng)計,全書計收47043,說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年版的標點整理本《康熙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
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這里查到。閱讀古書可以充分利用《康熙
字典》的這一優(yōu)點。
《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
支,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正集前有總目,列有214個部首名稱。總目中某部首在某集與正集中
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總目中有部首(midn),在寅集,
如果我們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部,再按筆
畫去查,可在十一畫中查到此字。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總目來確定
某個部首所在的集子。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過去有一首口訣有
助于記憶:
一二子中尋,三畫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
戌,其余亥部存。(教材69頁與此不同,可任選一種記憶)
《康熙字典》的釋字體例是先音后義,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
解釋字義,每義一般引古書為證。例見教材70頁。
《康熙字典》編于眾手,其中難免有許多缺點和錯誤。在使用《康
熙字典》時,我們還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證》,它糾正了《康熙字
典》的引書錯誤達2588條。現(xiàn)此書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漢
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標點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間的
《康熙字典》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證》進行了校改)。此
外,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讀訂誤》,糾正了它在音讀方
面的錯誤達五千九百多條。
2.《中華大字典》
此書較少人使用,不多介紹。參見教材70-71頁。
3.《新華字典》
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廣的字典。
收字八千五百個左右,釋義用現(xiàn)代漢語,注音也準確,收有一定數(shù)量
的古書常用字和詞匯,對學習古代漢語有幫助。
4.《現(xiàn)代漢語詞典》
這是一部記錄普通話詞匯的中型詞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
年出修訂本,詞目增加到六萬多條。這本字典釋義精確,體現(xiàn)了目前
漢語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義,有助于學習古代漢語。
5.《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本書1979年出版,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后附難字表,
收難字二千六百多個。其特點是:重視釋義的概括性和各義之間的內(nèi)
部聯(lián)系,義項一般按詞義引申遠近的順序排列,即先列本義(或基本
意義),然后依次列出引申義、假借義,對一些同義詞或近義詞還有辨
析,有些難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講。這本字典比較適合初學者。1993
年出版了修訂本,對原書引例作了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書證
范圍過于狹窄的毛病。
6.《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為東漢許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此書
重在解釋漢字的本形本義,是中國文字學的經(jīng)典著作。詳下。
7.《經(jīng)籍暮詁》
《經(jīng)籍褰詁》是清代阮元主編的。這是一部專門收集唐代以前各
種古書注解的字典,用韻母排列法,依平水韻106韻編次,每字之下
羅列唐以前各種古書注解對這個字的解釋。這對我們閱讀唐以前的古
書很有幫助。但此書以韻排列,查檢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筆畫索
引。
8.《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趙振鐸等主編,共收列單字
五萬六千個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萬字。1986年出版,1990年出
齊。全書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該卷的檢字表,第八卷列
有全書的《筆畫檢字表》。有縮印本。
《漢語大字典》注重歷史地反映漢字形音義的發(fā)展,在字形方面,
收列能夠反映漢字形體演變關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和隸書的形體;在字音方面,標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韻部。在字
義方面,則是常用義和生僻義并收,但過于求細。
9.《中華字海》
《中華字海》由冷玉龍、韋一心等編撰,1994年由中華書局和中
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萬五千多,比《康熙字典》多近一倍,
比《漢語大字典》多近三萬,可以說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
典除了收列常用漢字外,還大量收列了各種俗字和難字,如敦煌俗字、
佛經(jīng)難字等。
二、查檢詞語典故
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書有《詞源》、《辭海》、《漢語大詞典》。
《詞源》和《辭海》兩部書的編輯體例大體相同,都用部首排列
法。1958年兩書同時開始修訂,并作了分工:《辭海》偏重在百科方
面,仍舊是綜合性的辭書,包括成語、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門學
科的名詞術語等;《詞源》則以收詞語為主,兼收百科,著重考察詞語
的起源,是閱讀古籍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參考書。也就是說,
《辭海》重在廣搜,《詞源》重在溯源。
《漢語大詞典》是與《漢語大字典》相對的一部大型語文工具書,
由羅竹風主編,全書共十二卷,五千余萬字,收詞目三十七萬條左右,
收詞空前豐富,傳世古籍中的復音詞語基本上都能在這部大字典中找
到。單字按部首排列,附有《音序檢字表》和《筆畫檢字表》。有縮印
本,共三本,售價六百元。
三、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
查檢虛詞和特殊詞語的工具書有《經(jīng)傳釋詞》、《詞詮》和《詩詞
曲語辭匯釋》等。
《經(jīng)傳釋詞》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孫之子)所著,全書共解釋虛
詞160個,按古聲母排列,比較特別。此書對于虛詞的特殊用法,引
證豐富,結論正確。但對于虛詞的通常用法,談得較少。
《詞詮》是近人楊樹達所著,此書眉目清楚,系統(tǒng)性強,既包括
虛詞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虛詞的特殊用法,比較通俗易懂,便于初學。
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錄可利用。
《詩詞曲語辭匯釋》是近人張相所著,是研究詩詞曲中特殊詞語
的一部專著,全書共釋單字、詞語五百多項,所釋皆唐宋元明間流行
于詩詞曲中的特殊詞語,引證先詩后詞再曲,對閱讀和研究詩詞曲頗
有幫助。
此外,虛詞的用法還可查清人劉淇的《助字辨略》和何樂士等編
著的《古代漢語虛詞通釋》。《助字辨略》收虛詞476個,依四聲排列,
收詞范圍下逮唐宋,詩詞經(jīng)史并存,但也顯得繁雜。《古代漢語虛詞通
釋》收古漢語虛詞630多個(包括異體字、通假字),還收了復音虛詞
和固定詞組660多條,是目前國內(nèi)收詞較多的古漢語虛詞詞典。該書
對每一虛詞均從詞類、用法、意義幾個方面加以解釋,并舉出豐富的
書證。此書質(zhì)量較高,足資參考。
在《漢語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種種不同的
情況。“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則用直音和反切。
這里著重介紹一下反切。
反切是一種延續(xù)了近兩千年的注音法,這種方法比直音和葉音都
要科學。反切原來只稱“反”(舊時諱言“反”,故又寫作“翻”)或“切”,
后來才合稱“反切”。“反”或“切”的意思是取兩字相翻或相切,即
兩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切的相切原理是“上字取聲,下字取韻、調(diào)”,
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即m+do=mdo。但是由于古今語
音的變化,有些反切并不是這么簡單。比如“東,德紅切”,反切下字
的聲調(diào)與被切字的聲調(diào)并不相同。這樣的現(xiàn)象就是語音演變造成的。
就這個例子來說,“德紅切”的音為什么是dong,其實跟反切上字的
清濁有關系:反切上字為清音者(即發(fā)音時聲帶不顫動),被切字念陰
平;反切上字為濁音者,被切字念陽平(即發(fā)音時聲帶顫動)。“德”
是清音,所以“德紅切”為dong,如果是“徒紅切”,則被切音是to
ng,因為“徒”是濁音。
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今漢語是漢語發(fā)展的兩個階段,現(xiàn)代漢語是從古代漢語發(fā)展而
來的,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語言的繼承性,看到古今漢語相同的地方;
同時更要看到古今漢語的發(fā)展變化,看到古今漢語相異的一面。語言
的各個方面,如語法、語音和詞匯,無時不在變化之中。比較而言,
詞匯的變化最快。詞匯的變化除了新詞的產(chǎn)生、舊詞的消亡以外,還
表現(xiàn)為詞義的不斷演變。詞義的演變在各種語言中都很常見,比如英
語中的deer,現(xiàn)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紀莎士比亞劇本《李爾王》
中卻指動物,意義范圍比較寬泛。Marshal現(xiàn)在當“元帥”講,而在
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它的意思卻是“馬夫”,現(xiàn)在此義已廢棄不用。
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語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義卻是“無知”、
“愚蠢”,也是現(xiàn)在廢棄不用的意義。原來到了十八世紀,nice的含
義變得復雜起來,有了“愚蠢地對小事進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
思,這個意義逐漸轉變?yōu)椤熬_”、“細致”等,并帶上贊許的色彩,
慢慢地就變成現(xiàn)在的意義了。漢語詞義的演變,情況也大致相同。因
此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我們要有歷史的觀點,注意古今詞義的發(fā)
展變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詞義的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今意義基本未變
這類詞一般都是基本詞匯,是詞匯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
“手”、“牛”、“馬”、“山”、“水”、“日”、“月”等,正是這類詞保證
了古今語言的穩(wěn)定性和繼承性。這一點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既不作為重
點,也不是難點。
二、古今意義完全不同
如“該”在上古和中古都只當“完備”講,中古以后才有“應當”
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該備,永嘯呼些。”王逸注:“該,
亦備也。”這個意義的“該。也寫作“賅”,如成語“言簡意賅”中的
“賅”,即是“完備”的意思。
又如“搶”,現(xiàn)在讀上聲,當“搶劫”講,而古代讀平聲,當“突
過”或“撞擊”講。如《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搶榆防,時
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此“搶”即“突過”之意。《戰(zhàn)國策?魏策
四》“以頭搶地爾”,此“搶”即“撞”的意思。成語“呼天搶地”之
“搶”,亦即此意。
以上所舉的這類古今意義完全不同的字詞,其實并不多見。由于
其數(shù)量不多,而且古今差異懸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
掌握起來并不困難。所以這一點可以說是重點,但不是難點。
三、古今詞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這類是最常見的現(xiàn)象。這類詞的古今意義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
發(fā)展,既有某些相同之點,又有各種不同之處。在異同的問題上,難
處不在同,而在異;不在“迥別”,而在“微殊”。這是我們在學習古
代漢語時要重點掌握的。例如《左傳?成公二年》“以勸事君者”中的
“勸”,如果理解為“規(guī)勸”,似乎也說得過去。但是“勸”的這種意
義,是漢魏以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釋《左傳》文章的意思。實
際上《左傳》中的這個“勸”的意思是“鼓勵”、“勉勵”,與《荀子?勸
學》中的“勸”的意義是一樣的。像這類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
很容易誤解古書。這一點是我們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下面我們著
重舉例分析這類的詞語。
首先從詞義范圍的角度來看,古今詞義的異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
個方面:
第一,詞義范圍擴大,如:
江:古代指長江,現(xiàn)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江東”即指長江
以東。
河:古代指黃河,現(xiàn)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河北”即指黃河
以北。
以上所舉之字,都屬于詞義范圍的擴大。擴大是指今義大于古義,
古義包括在今義之中,大多是由個別變?yōu)橐话悖删唧w變?yōu)槌橄螅?/p>
專名變通名。
第二,詞義范圍的縮小,如:
宮:古指房屋,《戰(zhàn)國策?蘇秦連橫約從》:“父母聞之,清宮除道。”
后專稱帝王的住房或寺廟,現(xiàn)在還指某些公共建筑,如少年宮、文化
宮等。
瓦:《說文》:“土器已燒之總名。”古代紡錘也叫“瓦”,《詩?小
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弄之瓦。”后遂稱生女子為“弄瓦(與”弄
璋”相對)之喜”。《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后指蓋房
頂用的建筑材料。
以上所舉之字,都有詞義范圍的縮小。縮小是指古義大于今義,
今義包括在古義當中,多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由通名變專
名。
第三,詞義范圍的轉移,如:
暫: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動的迅速。《左傳》:“武夫力而拘
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史記?李將軍列傳》:“廣暫騰而上胡兒馬。”
后來轉指時間短暫,不久,又指暫時的(與將來相對)。
湯:熱水。如赴湯蹈火。閩方言說洗熱水澡尚稱“洗湯”,即保留
了古義。后轉指菜湯、米湯等。
以上所舉之字,可以看成是詞義范圍的轉移。范圍的轉移是指詞
義由甲范圍轉移到乙范圍,而新舊意義之間又有某種聯(lián)系。
以上三點之中,范圍的擴大和縮小還比較好理解。范圍的轉移比
較難把握。我們這樣處理:古今詞義如果是范圍的變化,那么不屬于
擴大和縮小者,都可看作轉移。
其次,我們還要注意,古今詞義除了范圍的變化,還有感情色彩
的不同。如: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義。《國語?越王句踐棲會稽》:“然謀
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
為王爪牙,為國藩垣。”今指幫兇走狗,為貶義。
復辟:恢復君位。《明史?王驥傳》:“石亨、徐有貞等奉英宗復辟。”
現(xiàn)為貶義詞。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詞義感情色彩的不同,還可分為兒種情
況。有的是由褒義詞變?yōu)橘H義詞,有的是由貶義詞變?yōu)榘x詞,有的
是古今詞義的輕重變化,由重變輕或由輕變重。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加
以注意的。
總而言之,詞義在整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是不斷變化的,判斷詞義
的異同要有歷史的觀點,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推今。當然古、
今并非絕對,它們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秦漢為古,唐宋就是今;唐
宋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這樣的古今概念中,我們才能真正掌握
詞義的變化。比如“僅”字,上古時指的是不過、只是,如《史記?樂
毅列傳》:“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唐宋時讀去聲,指的是多,有
將近、兒乎的意思。杜甫詩《泊岳陽城下》:“江國瑜千里,山城僅百
層。”韓愈《張中丞傳后序》:“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現(xiàn)在又恢
復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
通論(三)單音詞復音詞同義詞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古代漢語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復音詞,如丈
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數(shù)量不多),現(xiàn)代漢語以復音詞(主要是
雙音詞)為主。我們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復音
詞的關系。
古代漢語復音詞很多是同義連用的,因此還要注意復音詞和同義
詞的關系。
單音詞、復音詞和單純詞、合成詞的關系:
單音詞和復音詞是根據(jù)音節(jié)進行分類的。單純詞和合成詞是根據(jù)
詞素多少進行分類的。合成詞一定是復音詞,如社稷、園圃;復音詞
不一定是合成詞,如猶豫、徘徊。單音詞一定是單純詞,如人、牛、
馬、羊;單純詞不一定是單音詞,如猶豫、披靡、窈窕。
詞是語言中有意義的造句單位,詞素是語言中有意義的構詞單位,
兩者都是語言中的意義單位。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寫單位。一
個字記錄的有時是一個詞,有時是一個詞素,有時既不是詞,也不是
詞素,而只是一個音節(jié)。如“他喜歡彈琵琶”一句里,“他”字記錄的
是一個詞,“喜”字記錄的是一個詞素,“琵”字既非詞,也非詞素。
此句代表四個詞,五個詞素:“他”和“彈”是每個字代表一個詞;“喜
歡”是兩個字代表一個詞,兩個詞素;“琵琶”是兩個字代表一個詞,
一個詞素。
古代以單音詞為主,用有限的音節(jié)去表達無限的事物,勢必導致
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詞。這種情況肯定不利于社會交際。為解決這
個矛盾,重要的一個手段就是詞匯向復音化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用
一個音節(jié)來記錄詞,容易產(chǎn)生同音詞,用兩個音節(jié)來記錄詞,同音的
可能性就大為減少了,因此古代漢語向現(xiàn)代漢語發(fā)展,從詞匯的角度
來說,其趨勢就是復音化。古代漢語單音詞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雙音詞,有
三種情況:
1.古代單音詞加上詞頭或詞尾變成雙音詞,如
虎:老虎鼠:老鼠
2.古代單音詞為不同的復音詞所替代,二者之間沒有相同的詞
素,如
伐:攻打乖:違背川:河流遏:阻止
3.與同義或近義的單音詞構成復音詞,如
友:朋友燃:燃燒道:道路棄:拋棄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
這種同義詞連用有助于我們認識詞義,許多古代漢語的單音詞作
為詞來說今天已經(jīng)不用了,但它們卻作為詞素保留在現(xiàn)代漢語的復合
詞中,我們可以利用其中的一個詞素義去認識另一個詞素義(只限于
聯(lián)合式的復合詞)。如匡:匡正
古代漢語中同義或近義的單音詞最初的組合其實是臨時性的,并
沒有凝結成一個整體。這種臨時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漢語的以
單音詞為主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雙音化的趨勢。經(jīng)過長期的使
用,臨時組合的同義詞逐漸變?yōu)楣潭ǖ慕Y構,一個新的復音詞就產(chǎn)生
To
古代漢語還有兩類復音詞值得我們注意:
一是雙音節(jié)單純詞。雙音節(jié)單純詞的兩個音節(jié)合起來構成一個詞
素,不能再分為更小的意義單位,主要有兩種情形:
1.疊音詞,或稱“重言”或“疊字”。如“習習谷風”。這類詞
一般都是形容詞性的,多用于繪景狀聲。《詩經(jīng)》中用得較普遍。
2.連綿詞,也稱“連綿字”。如“逍遙”等。這類連綿詞,我們
要把它當作一個整體,千萬不能拆開來解釋。
二是偏義復詞。這種復音詞是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
素組成的;但只有其中的一個詞素在起表意作用,另一個詞素只作陪
襯。例如(教材第90頁):
今有一人,入人國徽竊其桃李。(《墨子-非攻》)
關于同義詞的辨析問題
一、同義詞之間的差別
概括地講,同義詞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xiàn)在詞的理性意義、感情
色彩和語法特點三個方面。下面分別舉例說明之。
(-)理性意義上的區(qū)別,又分別體現(xiàn)為范圍、性狀、程度等方
面的不同。
1.范圍廣狹不同,如
女:通稱婦:已婚女性
2.性狀形態(tài)不同,如
坐、跪、跟此三字的共同點是兩膝著地,區(qū)別在于臀部是否依
著腳跟和上身是否挺直。
3.程度深淺不同,如
饑:一般的餓,感到肚子空,想吃東西
餓:嚴重的餓,指長時間未進食。黃生《義府》云:“饑猶可生,
餓則至死。”
疾:一般的病
病:病重。
4.側重的方面不同,如
恭、敬都有恭謹有禮、不怠慢的意思。但“恭”側重于外貌,“敬”
側重于內(nèi)心。
以上四點為理性意義上的區(qū)別。
5.感情色彩不同,如
誅:多表示殺死有罪者,含肯定意味。
殺:無褒貶之分
弒:子殺父、臣殺君,以下犯上,含貶義。
《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曰:“臣弒其君(指武王伐紂),可乎?”
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
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6.語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92頁)
畏:多作及物動詞,很少使動用法。
懼:多作不及物動詞,如果作及物動詞,則是使動用法。
關于詞義的理解,在古代漢語里還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
材第92頁所舉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渾言”;“特指”,段玉裁叫
做“析言有些同義詞“析言則別,渾言則同”。如皮、革,析言之,
皮指有毛者,革指無毛者;渾言之,則皮、革無別。
通論(四)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個詞往往不只具有一個意義。當一個詞的意義不斷引申,而舊
詞義不會消失,這樣一個詞就積淀了許多義項,形成一詞多義。我們
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時候,掌握詞義是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很好地掌握
詞義,就必須對一詞多義或詞義系統(tǒng)有清楚的了解。死記硬背一個詞
有多少個意義,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對詞的本義和引申義進行排列,
才有可能對詞義系統(tǒng)作出歸納,然后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確認詞義,讀
懂古書。
一、詞的本義以及本義的探求
所謂詞的本義,顧名思義就是詞的本來意義。這種本來意義,是
指上古文獻材料能夠證明的本義。因為遠古漢語的詞可能還有更原始
的意義,但是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了。
詞的本義是詞義引申的起點,是其他意義派生的源頭,是維系整
個詞義系統(tǒng)的樞紐,因此探求詞的本義,可以精確地掌握詞義,了解
詞義的演變規(guī)律,掌握詞義系統(tǒng)。抓住本義是理解引申義和掌握詞義
系統(tǒng)的關鍵。
探求詞的本義,主要有兩種方法:
一是借助詞的書寫形式,即分析字形。因為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
字,字形和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一個詞用什么形體的字來書寫,是
按照造字時代詞所表示的意義擬定的,因此詞的本義,一般可在字形
上得到反映。比如“誅”字在古書中有時表示誅殺,如《尚書?泰誓》:
“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有時表示責求,如《公孫無知之亂》:“誅屣
于徒人費,弗得。”有時表示譴責,如《論語?公冶長》:“於予與何誅?”
誅殺、責求、譴責三者何者為本義?又如教材(95頁)舉到的“向”
字,甲骨文作向,是個象形字,畫的是房子和窗口,因此其本義是向
北的窗戶,《詩?豳風?七月》“塞向瑾戶”用的就是本義。“道”字從
逕,本義與走路有關,《說文》解為“所行道也。”“理”字從玉,因此
“理”的本義是“治玉”。“長”字甲骨文作幻象人頭上的長發(fā),本義
即長短之“長”。下面再舉些例子進行說明。
二是要考察文獻語言用例。
如果僅僅根據(jù)字形來探求本義,有時是難以辦到的。比如“朝”
字,甲骨文作鈔,可理解為太陽升起而月亮尚未下山的景象(農(nóng)歷下
旬),當是朝旦之“朝”;也可理解為月亮升起而太陽還沒有下山的景
象(農(nóng)歷上旬),則是昏暮之“暮“莫”字甲骨文作鼠可理解為太
陽從草莽之中落下去,當是昏暮之“暮”;也可理解為太陽從草莽之中
升起來,則為朝旦之“朝二因此像“物”、“茸”這樣的字,光靠字形
可謂“朝”、“暮”皆可,因此僅僅看圖識字,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在
這種情況下,只有結合文獻語言材料,才能確定其意義。因為在古文
獻中,我們只發(fā)現(xiàn)“朝”字用作早晨的意思,沒有發(fā)現(xiàn)用作黃昏的意
思;“莫(暮)”字用作黃昏的意思,而沒有用作早晨的意思。因此可
以確定“鈔”中的“日”是升起來的,而“莒”中的“日”則是落下去
的;前者表示早晨,后者表示黃昏。
總之,探求詞的本義,既要分析字形,又要結合語言用例,兩者
缺一不可。
二、詞的引申義以及引申義的分析
所謂引申義,是指從本義發(fā)展出來的意義。比如“向”的本義是
朝北的窗戶,引申為“朝著”或“對著”;“道”的本義是“路”,引申
為達到道德標準的途徑、正當?shù)氖侄蔚鹊取T~義的引申義比較多的時
候,可分為近引申義和遠引申義,或者叫做直接引申義和間接引申義。
近的引申義比較容易意識到,比如長短的“長”引申為長久的“長”;
遠的引申義有時就比較難以聯(lián)系,比如長短的“長”引申為首長的“長”,
不但意義變了,連讀音也都變了。要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要知
道,長短的“長”和滋長的“長”,意義是相近的,因為草木滋長是越
來越長了。由滋長的“長”引申為長幼的“長”,再引申為首長的“長”,
這樣長短的“長”就和首長的“長”聯(lián)系上了。再如“解”與“懈”
的關系也是一樣。“解”的本義是以刀分解牛角,引申為一般的分解、
溶解、解析,分解、分散的結果就是松懈。因此松懈是它的一個較遠
的引申義,雖然“懈”與“解”字寫法不同,讀音也不一樣,但它們
還是有聯(lián)系的。
在討論引申義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一個現(xiàn)象,即引申義與詞義更
替是不同。詞義引申是指某詞產(chǎn)生了新的意義以后并不排除原始意義,
新舊意義層層積累,造成一詞多義,形成一個詞義系統(tǒng)。如“道”字
有許多新的引申義,但是道路的意義仍然保留到現(xiàn)代。詞義更替是指
某詞在產(chǎn)生新的意義的時候,同時排斥了舊的意義,比如“腳”的本
義是“小腿”(據(jù)《說文》:“腳,脛也。”),后來“腳”字變?yōu)橹浮白恪?
也就不再指“小腿”了。又如的本義是“河堤”,用于“墳墓”
義時,同時排斥了“河堤”義。
詞義引申是指詞義由本義引申出來,但是如何從本義引申出來卻
有著不同的方式。比如“防”由堤壩引申為防止、防備,是因為堤壩
是用來防備水患的;“天”由頭頂引申為天空,是因為頭頂和天空都具
有最高的特點。引申義和本義之間的這種聯(lián)系方式,如果從線性的角
度進行歸納,可分為連鎖式引申、放射式引申和綜合引申三種。下面
分別舉例說明……。
建一F大監(jiān))r(黔一饕(鑒)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書
增加“金”符省略“皿”符
按“監(jiān)”字繁體作“盛”,甲骨文作“緒”,象一人臨水盆而照影,
皿中之點表示水,人形突出其目,顯示照視之意。金文作“豕,小篆
作“矍”,人形漸訛。臨水正容為“監(jiān)。盛水正容之器亦為“監(jiān)”(郭
沫若語,見《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因此“監(jiān)”的原始意義,作動
詞即指照影,作名詞即指鏡子。如《尚書?酒誥》:“人無于水監(jiān),當
于民監(jiān)。”孔傳:“視水見己形,視民行事見吉兇。”《莊子-德充符》:
“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新唐書?魏征傳》:“夫監(jiān)形之美惡,
必就止水。”都是指照影。賈誼《新書?胎教》:“明監(jiān),所以照形也。”
《新唐書?魏征傳》:“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則用的是其名詞義。
作名詞的“監(jiān)”,后來由于銅鏡的使用,字也改為從“金”,作“鏡”
或“母。等”字調(diào)整布局,又寫作“饕",“劈’字省"皿”即為“饕
(鑒)照影乃自上而下,故引申為監(jiān)視、視察,如《書?太甲上》:
“天監(jiān)厥德,用集大命,撫綏萬方。”孔傳:“監(jiān),視也。天視湯德,
集王命于其身,撫安天下。”臨鏡可以正衣冠,故引申為借鑒、參考。
如《書?召誥》:“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成語有“前
車之鑒”。由借鑒而明白事理,故又引申為明白。如《莊子?盜跖》:
“名利之實,不順于理,不監(jiān)于道。”成玄英疏:“監(jiān),明也。”
總之,詞義引申是一個十分復雜的語言現(xiàn)象,要弄清楚某個詞的
詞義引申,掌握它的詞義系統(tǒng),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結合
歷史演變、思維發(fā)展和大量的語言事實進行綜合研究,才有可能得出
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詞義演變規(guī)律。
詞義系統(tǒng)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除了本義和引申義之外,還有假
借義。假借義是與本義和引申義都不相干的意義,比如“蚤”字的早
晨義、“辟”的躲避義等都是假借義。
古漢語通論(五)漢字的構造
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文字的形體和意義有密切的關系,分析
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義,因此我們學習古代漢語需要了解一些文字學的
知識,需要知道漢字的構造。
關于漢字的構造,傳統(tǒng)有“六書”的說法。“六書”理論是最傳統(tǒng)的、
影響最深遠的一種關于漢字結構的學說。應該指出,“六書”并不是古
人預定的造字原則,而是后人根據(jù)漢字的實際情況,加以客觀分析得
出來的結論。“六書”一詞,最早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周禮》。漢代班固、
鄭眾、許慎三家皆有“六書”之說,名稱、順序均有所不同。但三家
之說,卻同出一源,都是來自古文學家劉歆的《七略》。三家“六書”
之說中,許慎之說后出轉精,備受重視。
后人講“六書”時,名稱及定義大多采納許慎之說,順序則依班
固之說,所謂“名稱以許為優(yōu),次第以班為勝”。因此“六書”的名稱
和順序應該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六書說”給分析漢字結構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長期的漢字研究
和教學中得到充分重視和應用,它對于中國文字學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
用,其功不可抹。但隨著研究的深入,“六書說”在為中國文字學提
供豐富的理論支撐的同時,其本身的不足和粗疏也逐漸暴露了出來。
首先,“六書說”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書與轉注、假借二
書不處在同一層面上,不是并列的關系。班固說六書是“造字之法”
是許多人不同意的,盡管轉注和假借可能促使新字的產(chǎn)生。“六書”
前四書和后二書在邏輯分類上的不一致,促使學者對之進行新的解釋,
導致了“四體二用說”的產(chǎn)生。
以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四體二用”說本身并不是沒有問題,比如把
轉注和假借簡單地歸結為用字之法,就有其偏頗之處,但此說確實彌
補了“六書說”前四書和后二書在邏輯分類上的不一致,就這一點而
言,段玉裁的話也并非過譽。
對于“六書”,除了“四體二用”的分類外,我們還可對前四書作
進一步的分類:一類是沒有表音成分的純粹表意字,包括象形、指事、
會意;另一類是有表音成分的形聲字。
“六書”釋例(請注意結合教材觀點和內(nèi)容,從162頁開始)
許慎《說文解字?敘》:“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訓,日、月
是也。”“訕”通“屈”。“詰詁”即彎曲。許慎定義的大意是說,按照
物體的輪廓,用彎曲的線條把它畫出來,就是象形字。簡單說,象形
字就是“依樣畫葫蘆”,其特點就是“隨物賦形”。如日字寫作。,月
字寫作》。這就是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圖畫,但又不同于圖畫。原始社會的圖畫原只是幫助
記憶而不是表達概念,更沒有固定的讀音。唐蘭先生說:“文字本于圖
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但圖畫卻不一定能讀。”(《中國
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第62頁)這句話說明
了文字和圖畫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文字起源于圖畫,但圖畫并不等于文字。
所謂“可以讀出來的圖畫”,是指這種圖畫已經(jīng)具有固定的讀音,和
語言中的詞掛上了鉤,也就是說,它成為記錄語言的符號了,這時,
圖畫才轉化為文字。這就是圖畫和文字的主要區(qū)別。(參看教材第162
頁)
古人造象形字,很善于抓住對象特點,寥寥幾筆,形神俱現(xiàn)。“日”
“月”本都可作圓形,但“日”字作圓形,“月”字作月牙形,一是為
了互相區(qū)別,二也正是抓住了對象的主要特征,因為“月有陰晴圓闕”,
而闕是經(jīng)常的狀態(tài)。又如“燕”字甲骨文作亂燕子之剪刀似的尾巴,
輕盈的體態(tài),均躍然紙上。此外如“犬”之翹尾、羊之俯角、象之長
鼻、虎之斑紋利齒、魚之鱗片等等都是以特征來表現(xiàn)對象的。
象形的對象大多是人們生活中熟悉的、有形可象的物體。唐蘭先
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把象形字分為三大類:
一象身,屬于人身的形,如“子”、“女”、“耳”、“目”等;
二象物,是自然界一切生物和非生物的形,如“山”、“川”、
“犬”、“豕”等;
三象工,是人類智慧的產(chǎn)物,如“衣”、“門”、“舟”、“車”
等。
如果從取象的角度來對象形字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
1.仰視如“日”、“月”、“云”、“雨”等;
2.俯視如“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石樓縣2025年數(shù)學四下期末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2025屆四年級數(shù)學第二學期期末聯(lián)考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2025屆高三5月模擬(三模)語文試題含解析
- 酒泉市金塔縣2025年數(shù)學三下期末聯(lián)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個人購房合同樣本
- 智慧農(nóng)業(yè)技術-提升農(nóng)村人居環(huán)境質(zhì)量
- 大型超市收銀員勞動合同書
- 遼寧省遼陽市燈塔市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物理試題【含答案】
- 勞動合同續(xù)簽意向協(xié)議書范本
- 個人產(chǎn)品分銷合同
- SPC控制圖應用指導書
- IrreguLar-Verbs-不規(guī)則動詞表
- 蔬菜水果配送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2023版)《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專家共識意見》解讀課件
- 學院物資倉庫管理員崗位職責
- 砼工程技術交底
- 煤礦污水處理站制度(完整版)資料
- 光伏儲能一體化充電站設計方案
- 劍橋英語PET真題校園版
- 土方開挖及基坑支護工程安全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土木工程施工現(xiàn)場安全控制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