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技術規范The"AgriculturalResourceSurveyandMonitor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isacomprehensivedocumentdesignedtoguidetheprocessofconductingagriculturalresourcesurveysandmonitoringactivities.Itiscommonlyusedinvariousagriculturalresearchinstitutions,governmentdepartments,andprivateconsultingfirmsforensuringaccurateandefficientassessmentofagriculturalresources.Thespecificationcoversawiderangeofapplications,includinglandevaluation,cropyieldestimation,and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providingastandardizedframeworkfordatacollection,analysis,andreporting.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outlinesthenecessaryproceduresandmethodologiesforconductingagriculturalresourcesurveysandmonitoring.Itemphasizestheimportanceofusingadvancedtechnologies,suchasremotesensing,GPS,andGIS,togatherspatialandtemporaldataonagriculturalland,waterresources,andsoilquality.Byadheringtotheseguidelines,stakeholderscanensurethereliabilityandcomparabilityofdataacrossdifferentregionsandtimeperiods,facilitatingevidence-baseddecision-makingandpolicydevelopment.Inordertomeettherequirementsofthe"AgriculturalResourceSurveyandMonitoringTechnicalSpecification,"organizationsmustestablisharobustqualitycontrolsystem,trainpersonnelinrelevanttechniques,andutilizeappropriateequipment.Thespecificationalsomandatestheimplementationofdatavalidationandverificationprocessestominimizeerrorsandbiases.Byfollowingthesestandards,stakeholderscancontributetothesustainablemanagementofagriculturalresourcesandpromoteagriculturalproductivit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技術規范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概述1.1調查監測的目的與意義1.1.1調查監測的目的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旨在全面、系統、準確地掌握我國農業資源現狀、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為科學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持。其主要目的包括:(1)摸清農業資源家底,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2)評估農業資源利用現狀,揭示資源潛力與限制因素;(3)監測農業資源變化,預警潛在風險;(4)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1.1.2調查監測的意義(1)提高農業資源管理水平:通過農業資源調查監測,可以掌握農業資源動態變化,為部門和農業企業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提高農業資源管理水平。(2)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了解農業資源現狀和變化趨勢,有助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3)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資源調查監測可以為糧食生產提供基礎數據,有助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4)保護生態環境:通過監測農業資源利用狀況,可以及時發覺和處理生態環境問題,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第二節調查監測的主要內容1.1.3農業自然資源調查監測(1)土地資源:調查監測土地資源類型、分布、質量、利用現狀及變化趨勢。(2)水資源:調查監測地表水、地下水資源的分布、質量、利用現狀及變化趨勢。(3)氣候資源:調查監測氣候資源的時空分布、變化規律及其對農業的影響。(4)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生物資源的種類、分布、數量、質量及變化趨勢。1.1.4農業社會經濟資源調查監測(1)農業生產要素:調查監測農業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分布、利用現狀及變化趨勢。(2)農業產業結構:調查監測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分析產業間關系及發展趨勢。(3)農業產值與收益:調查監測農業產值、成本、收益等經濟指標,評估農業經濟效益。(4)農業政策與制度:調查監測農業政策、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情況,分析政策效應。1.1.5農業生態環境調查監測(1)農業環境污染:調查監測農業環境污染源、污染程度及治理情況。(2)農業生態保護:調查監測農業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效果,分析農業生態系統健康狀況。(3)農業災害:調查監測農業災害種類、發生頻率、影響范圍及防災減災措施。(4)農業生態補償:調查監測農業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情況,分析補償效果。第二章調查監測技術與方法第一節常規調查技術1.1.6概述常規調查技術是指通過地面實地調查、取樣分析、統計分析等傳統方法,對農業資源進行調查和監測。常規調查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地面調查:通過對農田、林地、草地等農業用地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其土壤、植被、水資源等基本情況。(2)取樣分析:在調查區域內,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土壤、植株、水體等樣品的采集,并進行實驗室分析,以獲取農業資源的具體數據。(3)統計分析: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以揭示農業資源的變化規律。1.1.7地面調查技術(1)調查內容:主要包括農田、林地、草地等農業用地的分布、面積、土壤類型、植被狀況、水資源等。(2)調查方法:采用網格法、樣線法、樣方法等,對調查區域進行系統調查。(3)調查工具:主要包括地形圖、GPS定位儀、手持風速儀、土壤取樣器等。1.1.8取樣分析技術(1)土壤取樣:根據土壤類型、分布特點,合理布設取樣點,采用隨機取樣或網格取樣法進行。(2)植株取樣:根據作物種類、分布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植株進行取樣。(3)水體取樣:根據水體類型、分布特點,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取樣點進行。(4)實驗室分析:對采集到的樣品進行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分析,獲取農業資源的相關數據。1.1.9統計分析技術(1)數據整理: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清洗、整理,保證數據準確性。(2)數據分析:采用描述性統計、相關性分析、回歸分析等方法,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第二節遙感技術在農業資源調查中的應用1.1.10概述遙感技術是利用衛星、飛機等遙感平臺,獲取地球表面信息的一種技術。遙感技術在農業資源調查中具有廣泛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土地利用分類:通過遙感圖像,對農業用地進行分類,了解其分布狀況。(2)土壤侵蝕監測:通過遙感圖像,監測土壤侵蝕程度,評估土壤質量。(3)植被覆蓋監測:通過遙感圖像,了解植被覆蓋狀況,評估生態環境質量。1.1.11遙感技術在農業資源調查中的應用方法(1)遙感圖像預處理:包括圖像校正、增強、融合等,提高遙感圖像的質量。(2)遙感圖像分類:采用監督分類、非監督分類等方法,對遙感圖像進行分類,提取農業用地信息。(3)遙感圖像分析:利用遙感圖像,分析農業資源的空間分布、變化規律等。(4)遙感模型構建:結合地面調查數據,構建遙感模型,對農業資源進行定量評估。第三節地理信息系統在農業資源調查中的應用1.1.12概述地理信息系統(GIS)是一種集數據采集、存儲、管理、分析、可視化于一體的空間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在農業資源調查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數據集成:將不同來源、不同格式、不同比例尺的農業資源數據進行集成,形成一個完整的數據體系。(2)空間分析: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對農業資源進行空間分析,揭示其空間分布規律。(3)動態監測:通過實時更新GIS數據,對農業資源進行動態監測,了解其變化趨勢。1.1.13地理信息系統在農業資源調查中的應用方法(1)數據采集與處理:采用野外調查、遙感圖像、統計數據等手段,收集農業資源數據,并進行處理。(2)數據管理:利用GIS軟件,對農業資源數據進行存儲、管理和更新。(3)空間分析: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對農業資源進行疊加分析、緩沖區分析、網絡分析等。(4)可視化表達:通過GIS軟件,將農業資源數據以圖形、表格、報表等形式進行可視化表達。(5)模型構建與應用:結合GIS和其他相關技術,構建農業資源模型,對農業資源進行定量評估和預測。第三章農業土壤資源調查監測第一節土壤類型與分布調查1.1.14調查目的土壤類型與分布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農業土壤資源現狀,掌握不同土壤類型的空間分布規律,為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提供科學依據。1.1.15調查內容(1)土壤類型調查:主要包括土壤類型、土壤亞類、土屬、土種的劃分和特征描述。(2)土壤分布調查:分析土壤類型的空間分布規律,研究土壤類型與地形、氣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關系。(3)土壤資源評價:根據土壤類型和分布特點,評價土壤資源的數量和質量。1.1.16調查方法(1)資料收集:收集區域內的土壤調查、土壤資源評價、地形地貌、氣候、植被等資料。(2)現場調查:采用實地調查、取樣分析等方法,對土壤類型和分布進行詳細調查。(3)數據整理與分析:對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繪制土壤類型分布圖。1.1.17調查步驟(1)確定調查區域和范圍。(2)收集相關資料。(3)制定調查方案。(4)開展現場調查。(5)數據整理與分析。(6)編制調查報告。第二節土壤質量評價與監測1.1.18評價與監測目的土壤質量評價與監測的目的是及時掌握土壤質量狀況,評估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依據。1.1.19評價與監測內容(1)土壤質量評價指標:包括土壤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生物性質等方面的指標。(2)土壤質量監測:對土壤質量評價指標進行定期監測,分析土壤質量變化趨勢。1.1.20評價與監測方法(1)土壤質量評價方法:采用綜合評價法、單項評價法、模糊評價法等方法對土壤質量進行評價。(2)土壤質量監測方法:采用土壤取樣、化學分析、生物測試等方法對土壤質量進行監測。1.1.21評價與監測步驟(1)確定評價與監測區域和范圍。(2)收集相關資料。(3)制定評價與監測方案。(4)開展現場調查與監測。(5)數據整理與分析。(6)編制評價與監測報告。通過對農業土壤資源的調查監測,可以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為政策制定和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持。第四章農業水資源調查監測第一節水資源總量調查1.1.22調查目的水資源總量調查旨在全面掌握農業水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情況,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農業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1.1.23調查內容(1)水資源類型: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等。(2)水資源數量:水資源總量、可利用水量和不可利用水量。(3)水資源質量:水質指標、污染物種類和含量。(4)水資源分布:水資源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分布規律。1.1.24調查方法(1)資料收集:搜集相關區域的氣象、水文、地質、土壤等資料。(2)現場調查:對調查區域的水資源進行實地考察。(3)樣品采集:采集水樣、土壤樣等,進行實驗室分析。(4)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學、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1.1.25調查要求(1)調查數據真實可靠,保證調查結果的準確性。(2)調查范圍應覆蓋調查區域內的所有水資源類型。(3)調查周期應根據水資源變化特點合理確定。第二節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監測1.1.26監測目的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監測旨在掌握農業水資源利用狀況,及時發覺和解決水資源利用與保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1.1.27監測內容(1)水資源利用:農業灌溉、農村生活用水、水產養殖等。(2)水資源保護:水源地保護、水土保持、水質監測等。(3)水資源利用效率:農業灌溉效率、水資源利用系數等。(4)水資源環境影響:水資源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1.1.28監測方法(1)資料收集:搜集相關區域的氣象、水文、地質、土壤等資料。(2)現場調查:對監測區域的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狀況進行實地考察。(3)數據采集:通過監測設備實時采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相關數據。(4)數據分析:運用統計學、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對監測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1.1.29監測要求(1)監測設備功能穩定,保證監測數據的準確性。(2)監測范圍應覆蓋調查區域內的所有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對象。(3)監測周期應根據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特點合理確定。(4)監測數據應及時整理、分析和上報,為決策提供依據。第五章農業氣候資源調查監測第一節氣候資源調查1.1.30調查內容氣候資源調查主要包括對光照、熱量、水分等氣候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系統收集和分析。具體調查內容包括:(1)日照時數:記錄全年日照時數,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2)平均氣溫:記錄全年平均氣溫,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3)≥10℃積溫:計算全年≥10℃積溫,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4)平均降水量:記錄全年平均降水量,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5)蒸發量:計算全年蒸發量,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6)無霜期:記錄全年無霜期,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1.1.31調查方法(1)資料收集:收集相關氣象站點的歷史氣候數據,包括氣溫、降水、日照等要素。(2)數據處理:對收集到的氣候數據進行整理、校驗和分析。(3)地圖繪制:利用GIS技術,繪制氣候資源分布圖。(4)分析評價:對氣候資源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其時空分布特征。第二節氣候災害監測1.1.32監測內容氣候災害監測主要包括干旱、洪澇、霜凍、冰雹等災害的監測。具體監測內容包括:(1)干旱:監測降水量的時空分布,分析干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2)洪澇:監測降水量的時空分布,分析洪澇發生的頻率和強度。(3)霜凍:監測氣溫的時空分布,分析霜凍發生的頻率和強度。(4)冰雹:監測降水的時空分布,分析冰雹發生的頻率和強度。1.1.33監測方法(1)資料收集:收集相關氣象站點的歷史氣候數據和實時氣象數據。(2)數據處理:對收集到的氣候數據進行整理、校驗和分析。(3)模型建立:建立氣候災害預警模型,預測災害發生的可能性。(4)監測預警:根據模型預測結果,發布氣候災害預警信息。(5)實時監測:利用遙感技術、氣象觀測設備等手段,對氣候災害進行實時監測。(6)信息反饋:及時向上級部門和相關部門反饋監測信息,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第六章農業生物資源調查監測第一節生物多樣性調查1.1.34調查目的與意義生物多樣性調查旨在全面了解我國農業生物資源的種類、分布、數量、生態功能及遺傳多樣性等信息,為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1.1.35調查內容與方法(1)調查內容(1)物種多樣性: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等不同生物類群的種類、數量、分布及生態習性。(2)遺傳多樣性:關注不同物種的遺傳變異、基因頻率、基因流等。(3)生態系統多樣性:研究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2)調查方法(1)樣方調查法:通過設置樣方,對生物種類、數量、分布等進行調查。(2)樣帶調查法:在特定區域內設置樣帶,對生物多樣性進行連續調查。(3)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利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空間分析。1.1.36調查程序與要求(1)調查程序(1)前期準備:收集資料、編制調查方案、確定調查區域與樣方。(2)現場調查:按照調查方法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3)數據整理與分析: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形成調查報告。(2)調查要求(1)保證調查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2)采用統一的調查標準與規范,保證調查結果的可比性。第二節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監測1.1.37監測目的與意義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監測旨在了解農業生物資源的利用狀況、保護效果及生態環境變化,為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1.1.38監測內容與方法(1)監測內容(1)生物資源利用狀況:包括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利用方式等。(2)生物資源保護狀況:包括保護措施、保護效果、保護面積等。(3)生態環境變化:包括土地退化、水資源變化、生態系統功能變化等。(2)監測方法(1)遙感監測:利用遙感技術對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狀況進行監測。(2)地面調查:通過實地調查,了解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狀況。(3)統計數據:收集、整理相關統計數據,分析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狀況。1.1.39監測程序與要求(1)監測程序(1)前期準備:收集資料、編制監測方案、確定監測區域與指標。(2)現場監測:按照監測方法進行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監測。(3)數據整理與分析:對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形成監測報告。(2)監測要求(1)保證監測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2)采用統一的監測標準與規范,保證監測結果的可比性。(3)加強監測數據的管理,提高監測數據的利用效率。第七章農業生態資源調查監測第一節生態系統狀況調查1.1.40調查目的生態系統狀況調查旨在全面了解農業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健康狀況,為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1.1.41調查內容(1)生態系統類型:調查區域內各類生態系統的類型、分布及面積。(2)生態系統結構:調查生態系統的物種組成、空間結構、食物鏈關系等。(3)生態系統功能:調查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等。(4)生態系統健康狀況:調查生態系統受到的自然和人為干擾程度、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損情況等。1.1.42調查方法(1)資料收集:收集區域內相關資料,如遙感影像、地形地貌、土壤類型、植被類型等。(2)現場調查:采用樣方調查、樣線調查等方法,對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等進行實地調查。(3)數據分析:運用地理信息系統、生態模型等手段,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第二節生態環境質量監測1.1.43監測目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旨在實時掌握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變化情況,為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依據。1.1.44監測內容(1)水環境質量:監測水體中污染物濃度、水質指標等。(2)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土壤中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等含量。(3)植被狀況:監測植被覆蓋率、生物多樣性等。(4)氣候環境:監測氣溫、濕度、風速等氣象要素。(5)生態環境問題:監測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1.1.45監測方法(1)水質監測:采用水質分析儀、便攜式儀器等方法,對水體進行現場快速監測。(2)土壤監測:采用土壤采樣、實驗室分析等方法,對土壤進行監測。(3)植被監測:運用遙感技術、地面調查等方法,對植被狀況進行監測。(4)氣象監測:采用氣象站、自動觀測站等方法,對氣候環境進行監測。(5)生態環境問題監測:采用遙感解譯、地面調查等方法,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監測。通過以上調查與監測,全面掌握農業生態資源的現狀,為農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第八章農業災害調查監測第一節災害類型與分布調查1.1.46災害類型調查(1)自然災害類型調查(1)氣象災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澇、臺風、冰雹、霜凍、低溫冷害等。(2)生物災害:主要包括病蟲害、鼠害、草害等。(3)土壤災害:主要包括鹽堿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2)人為災害類型調查(1)農業污染:包括農藥、化肥污染、重金屬污染等。(2)農業基礎設施損壞:如農田水利設施、道路、橋梁等。1.1.47災害分布調查(1)災害空間分布調查:根據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繪制災害分布圖,分析災害在地域上的分布規律。(2)災害時間分布調查:分析不同時間災害發生的頻率、強度和影響范圍,為災害預警和應急響應提供數據支持。(3)災害影響程度調查:根據災害損失程度,將災害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不同級別,以便于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第二節災害預警與應急響應1.1.48災害預警(1)預警指標體系建立:根據災害類型、分布規律和影響程度,建立科學合理的預警指標體系。(2)預警模型構建:運用統計學、遙感技術、人工智能等方法,構建災害預警模型,提高預警準確性。(3)預警信息發布: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渠道,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1.1.49應急響應(1)應急預案制定:針對不同災害類型,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流程、職責和措施。(2)應急物資準備:提前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如救援設備、生活物資、防疫用品等,保證災害發生時能夠迅速投入使用。(3)應急救援隊伍培訓: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開展專業培訓,提高應急救援能力。(4)社會力量參與: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災害救援,形成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災害救援格局。(5)災害評估與恢復:災害發生后,及時開展災害評估,制定恢復重建計劃,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和生活秩序。第九章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數據管理與分析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農業資源調查監測的數據管理與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本章將重點闡述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數據收集與整理、數據分析與評價的技術規范。第一節數據收集與整理1.1.50數據收集(1)數據來源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數據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1)遙感數據:通過衛星遙感技術獲取的農業資源分布、土地利用、植被覆蓋等數據。(2)地面調查數據:通過實地調查、采樣、監測等手段獲取的農業資源現狀、土壤質量、生態環境等數據。(3)統計數據:來源于部門、企事業單位的農業資源統計資料。(4)研究成果: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及專家經驗。(2)數據類型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數據類型主要包括:(1)空間數據:反映農業資源空間分布、范圍和特征的數據。(2)屬性數據:反映農業資源數量、質量、結構等屬性的數據。(3)時間序列數據:反映農業資源動態變化的數據。1.1.51數據整理(1)數據預處理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主要包括:(1)數據清洗:去除重復、錯誤、不完整的數據。(2)數據整合:將不同來源、類型的數據進行整合,形成統一的數據庫。(3)數據標準化:對數據進行統一編碼、格式轉換等,便于后續分析。(2)數據存儲與管理將整理后的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數據庫應具備以下特點:(1)數據安全性:保證數據存儲安全,防止數據泄露、損壞等。(2)數據可擴展性:支持數據規模的動態擴展,適應不斷增長的數據需求。(3)數據檢索與查詢:提供高效的數據檢索與查詢功能,便于數據查詢與分析。第二節數據分析與評價1.1.52數據分析(1)數據可視化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展示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數據的空間分布、時間變化等特征,便于分析農業資源現狀。(2)數據挖掘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從大量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農業資源調查監測提供依據。(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LED燈具采購協議
- 2025年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中考物理一模自編練習試卷(一)(含解析)
- 鐵路市場營銷市場營銷發展的新趨勢75課件
- 農村建房實際施工方案
- 鐵路信號與通信設備接發列車工作89課件
- 《GB 14622-2016摩托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四階段)》(2025版)深度解析
- 中國中醫發展史
- 購房合同書范本
- 民辦萬博科技職業學院《主要英語國家國情》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交易居間協議合同范本
- 不合格品處理流程
- 園林綠化工-中級-植物識別
- 7.2萬有引力定律說課課件(26張PPT)
- 中國人民大學自薦信模板
-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論與框架課件
- 脊髓損傷護理常規
- 施工員培訓課件(PPT-54張)
- 廠家管道吹掃方案(參考)
- 水土保持常用監測表格(共9頁)
- 病理學第十六章-神經系統疾病
- 上海市南匯區醫院檢驗科生物安全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