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解析_第1頁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解析_第2頁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解析_第3頁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解析_第4頁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中杭州地區(qū)(含周邊)重點中學高二年級語文學科試題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詩歌傳情達意有兩大基本手段,即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形象。詩的音韻節(jié)奏作用于人們的聽覺感受和內(nèi)在的節(jié)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則作用于人們的視覺、想象和知解力。要完美地鑒賞、理解一首詩,必須充分調(diào)動人們的這兩大類感覺能力。任何一類感覺能力的缺乏,都會導致對詩歌理解的障礙。當我們僅專注于意象的顯現(xiàn)和內(nèi)涵時,往往就會對音韻節(jié)奏的表現(xiàn)作用“聽而不聞”,甚至把它當作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尤其面對那些沒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訴諸音韻節(jié)奏的詩時,我們就會顯得木然無知,處于一種所謂的“失語”狀態(tài)。這種能力的缺乏還容易導致出現(xiàn)另一個毛病。由于對音韻節(jié)奏的感悟本是一種關系性的、整體性的感悟,這種能力的缺乏就會帶來對詩歌的整體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于是就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詩歌解讀現(xiàn)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謂象征)大加穿鑿,大加發(fā)揮。在詩歌的理解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那種“闡釋過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這一原因引起的。與音韻節(jié)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對,在詩歌理解中出現(xiàn)的另一個毛病就是對意象的領悟能力欠缺。一旦詩有一些稍深厚復雜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當一些詩主要并不依賴于音韻節(jié)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穎深厚以及意境來表現(xiàn)時,他們就基本失去了領悟詩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處的興趣。這樣一種對待詩歌的態(tài)度對于理解詩歌,尤其是理解新詩往往會造成很大的障礙。這樣對待詩,對待那些缺乏音韻節(jié)奏的詩,實則也是偏頗的。因為詩,本來就是音樂因素與造型藝術因素的混合物。它有時這個方面的因素重一點,有時那個方面的因素重一點,對詩而言都屬于正常現(xiàn)象。當一首詩主要訴諸意象等因素時,我們就應當主要從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賞它,而不要再計較于它的音韻節(jié)奏是否優(yōu)美。當然,我們也希望,詩能夠在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兩方面總是能和諧統(tǒng)一,但我們也要知道,詩作為一門混合型的藝術,它有時候的確能夠做到如此,但有時候的確會有所偏重。那么,我們欣賞詩,就應當具有兩副眼光,而且有時候要更多地用這一副眼光,有時候要更多地用另一副眼光。(摘編自譚德晶《現(xiàn)代詩歌理論與技巧》)材料二:綜觀20世紀中國新詩,從創(chuàng)作實踐到理論批評,從語言形式、表現(xiàn)手法到觀念題旨、藝術精神,繼承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諸多優(yōu)良傳統(tǒng)。不過,這種繼承不是亦步亦趨的墨守成規(guī)的仿效,而是在橫向移植的外來參照之下的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胡適的《嘗試集》作為白話新詩的發(fā)韌,其秉承古典詩歌的遺傳基因就至為明顯,胡適自己就承認,他的新詩“實在不過是一些刷洗過的舊詩”。胡適之后,白話詩人的創(chuàng)作或強或弱、或顯或隱、或多或少,都無法完全遠離古典詩歌傳統(tǒng)的一脈血緣。古今詩歌意象、詩句之間,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來自李璟《攤破浣溪沙》詞句“丁香空結雨中愁”,卞之琳就說《雨巷》“讀起來好像舊詩名句‘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xiàn)代白話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詞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古今詩歌作品之間,像鄭愁予名篇《錯誤》的藝術構思,顯然借鑒了蘇軾《蝶戀花》下片中的無焦點沖突和戲劇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現(xiàn)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與《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同出機杼。古今詩人之間,像郭沫若詩歌的豪情氣勢與李白詩歌,艾青詩歌的深沉悲郁與杜甫詩歌,戴望舒、何其芳詩歌的辭色情調(diào)與晚唐溫李詩詞,卞之琳詩歌的煉字琢句與南宋姜、吳雅詞等;古今詩體之間,像胡適之體的淺白與元白體的淺俗,俞平伯、嚴陣、流沙河詩歌的語言節(jié)奏與古代詞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辭賦體詩歌與古代辭賦歌行,白話小詩的體式與古代絕句小令等;古今詩歌流派之間,像新邊塞詩的激昂豪邁、地域特色顯明,與盛唐邊塞詩的激情悲壯、異域風光獨特等;古今詩歌主題之間,像社會政治主題、愛國主題、愛情主題、時間生命主題、歷史主題、自然主題、鄉(xiāng)愁主題等;古今詩歌形式手法之間,像構句分節(jié)押韻、意象化、比興象征、構思立意、意境營造與氛圍渲染、敘事性和戲劇化、互文與用典等;其間均有著千絲萬縷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開展扎實有效的古今詩歌傳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詩歌研究者擴大視野,完善知識結構,形成關于中國詩歌史發(fā)展演變的整體觀,理清20世紀新詩的詩學背景和詩藝淵源,從而對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價值和現(xiàn)代新詩的藝術成就,作出較為準確的評估;并以輝煌燦爛的古典詩藝為參照,剖析新詩藝術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詩的藝術水準;促使古典詩藝的現(xiàn)代性轉化;它還有望在中國詩學領域拓展出一片邊緣交叉的新墾地,形成一個新的分支學科;而在廣泛的意義上,它更有益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學人豐富的審美趣味、弘通的歷史視野和對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能力。(摘編自楊景龍《古典詩歌的現(xiàn)代傳承》)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BA.當我們專注于意象的顯現(xiàn)和內(nèi)涵時,就會對音韻節(jié)奏的表現(xiàn)作用“聽而不聞”,甚至把它當作一件可有可無的東西。B.對音韻節(jié)奏感悟能力的缺乏容易導致在詩歌的理解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大加穿鑿、大加發(fā)揮、“闡釋過度”的毛病。C.由于詩很難在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兩方面做到和諧統(tǒng)一,因此我們欣賞詩有時候就可以只用一副眼光。D.《嘗試集》是中國新詩的發(fā)軔之作,盡管胡適不愿面對,但他的部分詩作幾乎就是古典詩歌的翻版。【解析】A項表述過于絕對,原文是“僅專注于”“往往會”;C“可以只用一副眼光”錯誤。D項“胡適不愿面對”錯誤。由原文“胡適自己就承認,他的新詩‘實在不過是一些刷洗過的舊詩”可知,胡適是愿意面對承認的。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要完美地鑒賞、理解一首詩,須充分調(diào)動諸如聽覺、視覺等相應感覺能力,把握好詩歌的音韻節(jié)奏和意象形象,進而理解詩歌。B.詩是音樂因素與造型藝術因素的混合物,當一首詩主要訴諸意象等因素時,我們就應當調(diào)整欣賞角度,主要從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賞它。C.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20世紀的中國詩壇,幾乎所有白話詩人的創(chuàng)作或強或弱、或顯或隱、或多或少,都與古典詩歌傳統(tǒng)有些關聯(lián)。D.中國新詩只要實現(xiàn)了在橫向移植的外來參照之下的現(xiàn)代創(chuàng)造性轉化,就能繼承古典詩歌優(yōu)良傳統(tǒng),開展好古今詩歌傳承研究工作。【解析】“只要……就……”的表述不合理,原文是強調(diào)中國新詩繼承古典詩歌諸多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繼承,而不是簡單機械的效仿的表述,未涉及條件關系。“開展古今詩歌傳承研究工作”的主體不是中國新詩。3.根據(jù)文意,下列不能證明“古今詩歌意象、詩句之間”的關系的一項是(3分)CA.聞一多《紅燭》中的“紅燭”意象來自李商隱《無題》詩“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在詩歌開頭,詩人特意作了交代。B.洛夫做過將古詩句“加工改造”的實驗,他曾把李賀的“石破天驚逗秋雨”一句改寫為“石破/天驚/秋雨嚇得驟然凝在半空”。C.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劇》一中“白蘋洲”上的等待與相逢這一構思其實是對溫庭筠《夢江南》詞意的翻新與開掘。D.李瑛的《謁托馬斯·曼墓》中的“雨水打濕了墓地的鐘聲”,很容易讓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詩句“晨鐘云外濕”。【解析】A、B、D這三項說的都是“古今詩歌意象、詩句之間”的關系,C項說的是“古今詩歌作品之間”的關系。4.請簡要概括開展扎實有效的古今詩歌傳承研究工作的意義。(4分)①深化研究者學術認知。②雙向激活詩藝創(chuàng)新。③拓展詩學學科邊界。④培育學人復合型文化素養(yǎng)。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1分,意思答對即可。照抄原文,沒有概括不給分。5.請結合兩則材料相關內(nèi)容,談談如何鑒賞鄭愁予的名篇《錯誤》。(6分)①通過朗讀,把握詩歌節(jié)奏韻腳,欣賞詩歌的音韻美。②鑒賞詩歌的意象、情韻之美。③了解該詩相關古典詩歌知識。(答“了解該詩的詩學背景和詩藝淵源”亦可。)④將該詩與蘇軾的《蝶戀花》對照鑒賞。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給滿6分為止。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9題。秀山新通道(節(jié)選)葉

梅一

蜀道難每當夏季來臨,雨水的降臨會變得頻繁而又猛烈,常是不期而至的鋪天蓋地,平日溫婉可愛的溪流也就換了面孔。山洪從山頂挾帶而下的不光是泥土、樹木和雜草,還有山體松垮的巨石,會毫不留情地摧毀人們修筑的房屋、堤岸,還有行走的道路。西南一帶自從有人跡出沒,就有了對雄關漫道的敬畏。公元前314年,秦將張儀滅了巴國以后,在今天的重慶嘉陵江與長江交匯之處建起了一座城門。因從長安或其他都城來渝州走陸路是萬分艱險的“鳥道”,使臣們大都選擇水路登渝州碼頭傳天子之命,這座臨江的城門也因此叫作朝天門。蜀道之難從這座城門的由來便可略知一二。從秀山到朝天門,過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不光在讀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文中強烈感受到蜀地山川的不可凌越,在生活中也曾有過體驗。多年前,我在恩施縣文工團拉大提琴,時常隨團里的小分隊上山下鄉(xiāng)演出,從一個鄉(xiāng)到另一個鄉(xiāng),翻山越嶺,每日最多行走十幾里,常是累得腳酸手軟。后來還仿照當?shù)孛窀鑼戇^一首男女聲對唱的歌,供小分隊在山寨里演唱:“高山白云朵連朵,白云連著妹和哥,對面山頭能搭話,相見要走一天多。”我與秀山的相見隔了很多年。從前聽人說到這個地名,以為它遙不可及,但事實上它距離我所在的鄂西近在咫尺,山水相連,都處于武陵山脈的中段。清代詩人章愷在《至秀山》一詩中曾寫“蜀道有時盡,春風幾處分。吹來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恰如其分地道出秀山“一腳踏三省、三省共一城”的奇妙位置。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陸游由山陰赴任夔州通判。他攜家眷自五月十八日晚乘船啟程,先走運河,后入長江,溯江而上歷時一百六十天,于三峽紅葉遍山野之時抵達夔州。這位才華絕倫的詩人將一路見聞寫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游記《入蜀記》。經(jīng)過巴東,他發(fā)現(xiàn)縣里的官職時常空缺,兩三年都無人來替補,不為別的,只為這窮鄉(xiāng)僻壤之地雖山水奇絕,卻少了市井繁華、大道通天。好在巴東與夔州都在三峽岸邊,是京城官員來巴蜀傳遞圣旨或赴任的必經(jīng)之地,酈道元、李白、杜甫等無數(shù)文人墨客都為三峽蜀道寫下過不朽詩篇。陸游與家人乘舟逆水遠行五千里,到了三峽一帶,遇到激流險灘,有時只能日行十五六里,但見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神女峰纖麗奇峭,夔門雄奇無比,蜀地的秀麗風光讓他洗卻了途中的疲累,心情漸生云淡風輕的開闊。但陸游在夔州任上沒有去過秀山,也曾在夔州為官的杜甫、劉禹錫等人也都未曾去過,相比水路的漫長,那鳥兒都難飛過的峻嶺只在詩人的想象之中。二

武陵專列我們要比詩仙幸運得多,如今從北京到秀山有多種選擇,最快是從北京首都機場飛到湘西邊城機場或重慶黔江機場或鄰近的銅仁鳳凰機場,然后一小時左右車程便可到秀山。這是二〇二四年的春天。那天晚上,我們到秀山已是暮色沉沉,天空下著小雨,當?shù)匾晃慌笥雅阃M餐,然后提前告退,說今晚還要趕到銅仁機場乘飛機去北京。我們都不免有些驚詫,這么晚了……他說是的,晚上十點多的航班,此刻從秀山趕到銅仁機場正好,凌晨時分便到了首都。若是在幾十年前,會以為這是天方夜譚。過去秀山出外求學的年輕人能考到成都、重慶,算是稍近的,如果是考上了北京的學校,那便是千山萬水,心存歡喜,也得將汽車、輪船、火車挨個都坐一遍。為了給家里省錢,學生娃不敢每個假期都回秀山,況且冬季只要下雪,山路就會結冰封路。等雪化了些,每一輛班車都會帶上一堆鐵鏈子,遇到結冰的坡段,就把鐵鏈牢牢綁在車輪上,軋得鋪滿冰雪的路面嚓嚓直響。乘客心里發(fā)虛,但也無計可施,只能聽天由命。二〇一九年八月,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經(jīng)國務院批準印發(fā)《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guī)劃》,西部陸海新通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二〇二二年十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秀山,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東線物流節(jié)點城市。一切并非偶然,在時代的呼喚下,向海而行,古時的蜀地及大西南——北部灣出海口,一條陸海新通道就這樣劃出了一條夢幻般的人間彩虹。人們的驚喜交加,來自并沒有走遠的歷史記憶,也來自朝向未來的美好憧憬。武陵山區(qū)的運力從前主要靠水運,而陸路在公路狹窄、車輛匱乏的情況下,只能靠人力背運。一九四〇年宜昌淪陷后,長江航運受阻,四川、重慶對外交通困難,招商局與民生公司聯(lián)合建立了川湘水陸聯(lián)運線,起于四川重慶,經(jīng)秀山妙泉轉水路,順梅江河至酉水下航至湖南沅陵。沈從文筆下的《邊城》以及散文,都寫到了這條清奇秀美的水路,夾河高山,壁立拔峰,巖石黧黑,水深而清。川湘水陸聯(lián)運線是抗戰(zhàn)時期“川鹽濟湘”和湘西軍需物資供給的重要通道,給秀山木船運輸業(yè)帶來繁榮。然而,水道和汽車,都需人力轉運。告別人力轉運用到的背簍、打杵,是在秀山不僅有了公路、鐵路,而且村村通公路的二十一世紀,秀山境內(nèi)的普通公路總里程達到四千七百七十二點六三公里,是一九八三年公路里程的七點四八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四十六點六五倍。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開通往返重慶的“綠巨人”,與重慶的時間距離縮短至四小時。在書寫這些文字時,我有些擔心數(shù)據(jù)沒有文采,會影響讀者的興趣,但是一邊寫,一邊卻又看到那些拉纖的纖夫、那些背著沉重的麻包在崎嶇山道上一步一把汗的腳夫,他們穿著草鞋的雙腳脹痛欲裂,掙扎向前的身影讓人心酸,我想,這些數(shù)字會告慰他們。二〇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隨著火車一聲長鳴,西部陸海新通道武陵山班列沖破大山的阻隔,滿載武陵特產(chǎn)從秀山首發(fā),它的目的地是馬來西亞、越南、歐美等海外國家和地區(qū)。(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第二段“對雄關漫道的敬畏”中的“漫道”一詞正確的解釋應該是“不要說”,這里作者可能是錯誤地理解為“漫長的道路”。B.“這是二○二四年的春天”與后文“若是幾十年前”相呼應,強調(diào)秀山交通的巨大進步,“春天”一詞一語雙關,新時代的氣息撲面而來。C.文中的歷史掌故、詩文引用、名人軼事等內(nèi)容,豐富了文章的內(nèi)涵,增強了歷史厚重感,從中也能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D.倒數(shù)第三段列舉了大量沒有文采的數(shù)據(jù),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所以作者緊接著細致描寫了纖夫、腳夫勞作的畫面作為補救。【解析】“影響了”過于武斷,只是作者擔心會影響。大量數(shù)據(jù)真實客觀,足以告慰先輩的艱辛。7.關于文中人們驚喜交加這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人們驚喜交加,驚的是曾經(jīng)的艱難蜀道如今居然可以向海而行直通出海口。B.雖然武陵山區(qū)的運力從前主要靠水運,但很多情況下都離不開人力背運轉運。C.寫這條水路在沈從文筆下的清奇秀美,給舊時的回憶帶來一抹審美上的亮光。D.交代抗戰(zhàn)時期秀山木船運輸業(yè)的繁榮,為寫它成為物流節(jié)點城市作了鋪墊。【解析】作鋪墊不對。8.請結合文本賞析本文兩個小標題中任意一個的妙處。(4分)示例一:蜀道難①引用李白《蜀道難》,串聯(lián)文中的古詩詞,喚醒文化記憶。②“蜀道難”三字精準概括了咫尺天涯見面難、陸游入蜀難等內(nèi)容。③與后文“武陵專列”形成強烈反差,先抑后揚,形成強烈的藝術張力。示例二:武陵專列①將“武陵”傳統(tǒng)地名與“專列”現(xiàn)代交通意象結合,具有象征意義。②“專列”常作為國家重要的交通工具,以此為題體現(xiàn)國家對武陵山區(qū)發(fā)展的重視。③與前文“蜀道難”形成強烈反差,具體揭示了大標題“秀山新通道”的內(nèi)涵。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9.本文兼具散文和報告文學的雙重文體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①散文注重文學性、形散神不散。本文敘事跳躍性強、描寫形象生動、語言有詩意,契合散文的特質(zhì)。②報告文學注重新聞性、文學性、政論性。本文真實的地名、事件、文件、數(shù)據(jù)等和生動形象的描寫以及強烈的主旋律主題符合報告文學的特征。③本文既拓展了報告文學的文學性邊界,也為散文注入了厚重的歷史基因,成為新時代散文與報告文學融合的典型范本。

評分參考: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于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jié)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于上,體貌衰于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節(jié)選自曹丕《典論·論文》)材料二: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未有主強盛而輔不飄逸者,兵衛(wèi)不華赫而莊整者。四者高下,圓折步驟,隨主所指,如鳥隨鳳,魚隨龍,師眾隨湯、武,騰天潛泉,橫裂天下,無不如意。茍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辭句,繞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亂,如入阛阓,紛然莫知其誰,暮散而已。是以意全勝者,辭愈樸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辭,辭不能成意,大抵為文之旨如此。觀足下所為文百馀篇,實先意氣而后辭句,慕古而尚仁義者,茍為之不已,資以學問,則古作者不為難到。今以某無可取,欲命以為序,承當厚意,惕息不安。復觀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師其人而為之,《詩》《書》《春秋》《左氏》以降,百家之說,皆是也。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兩漢以來,富貴者千百,自今觀之,聲勢光明,孰若馬遷相如賈誼劉向揚雄之徒。斯人也,豈求知于當世哉!故親見揚子云著書,欲取覆醬瓿,雄當其時亦未嘗自有夸目。況今與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此固不可也。茍有志,古人不難到,勉之而已。(節(jié)選自杜牧《答莊充書》)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賦分。(3分)BEH年壽有時A而盡B榮樂C止乎D其身E二者F必至之G常期H未若I文章之無窮【解析】“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結構相似,分別說年壽和榮樂的有限;“二者必至之常期”總結前兩者,“未若文章之無窮”與前文形成對比,突出文章的價值。所以應在“盡”“其身”“常期”后斷開。評分參考:斷對一個1分,斷對三個3分,超過三斷本題不給分。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A.諸,之于,與《齊桓晉文之事》中“不識有諸”的“諸”意思相同。B.假,憑借,依靠,與《勸學》中“善假于物也”的“假”意思相同。C.“先意氣”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先”用法不相同。D.“揚雄之徒”與《過秦論》中“而遷徙之徒也”的“之”用法不相同。【解析】后者是“之乎”的意思。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A.曹丕認為一般人有無自知之明的毛病,認為自己的文章最好,其實各種文體有其共同點也有其不同點,只有具備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能掌握各種不同的文體。B.曹丕認為文章以氣質(zhì)個性為主,而氣質(zhì)有剛健清新與柔弱重濁之分,它不能靠外力強行獲得,由于天性各有不同等原因,即使親如父兄也無法傳授給子弟。C.杜牧認為文章以立意為主導,文氣為輔助,以辭藻文采詞句作為兵衛(wèi),沒有主帥強盛而輔助不飄逸的,兵衛(wèi)不華麗威武而嚴整的,文辭越質(zhì)樸文章就越好。D.杜牧的回信簡潔明快,將文章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闡述得十分清楚,有理有據(jù),同時對晚唐文風日下的現(xiàn)象進行了抨擊,其醇厚雄健的風格接近韓愈的文章。【解析】“文辭越質(zhì)樸文章就越好”表述不當,原文是以“意全勝者”作為“文辭越質(zhì)樸文章就越好”前置條件。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于饑寒,富貴則流于逸樂。(4分)然而一般人大多不努力,貧賤的被饑寒所嚇倒,富貴的就沉湎于安逸之樂。(2)茍為之不已,資以學問,則古作者不為難到。(4分)如果繼續(xù)寫下去,輔助以學問,那么古時候?qū)懽髡叩模▋?yōu)秀)水平就不難達到。14.曹丕認為文以氣為主,杜牧認為文以意為主,二者是否矛盾?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5分)(1)觀點:二者不矛盾,是文學理論不同維度的互補。(2)理由:①曹丕“文以氣為主”強調(diào)作家先天稟賦,認為創(chuàng)作是個人氣質(zhì)的自然流露,側重作家本體的獨特性。②杜牧“文以意為主”主張文章應以思想立意為核心,認為“意”需通過學問積累提升,側重文本思想性的提煉。③曹丕的“氣”與杜牧的“意”都以內(nèi)在精神為文章靈魂,前者指向作家個性,后者指向文本思想,共同構成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動力。④杜牧以“意”統(tǒng)攝形式,將曹丕的“氣”落實為可操作的立意,是對前者的批判性發(fā)展。評分參考:觀點明確1分,理由從對立和統(tǒng)一兩方面作答,每方面2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題。淡黃柳姜

夔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因度此闋,以紓客懷。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②宅。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宋光宗趙淳紹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帶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帶在當時已成邊區(qū)。②小橋:后漢喬玄次女為小橋,此或借之謂姜夔在合肥的情人。注釋:宋光宗趙淳紹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詞就是這年春天在合肥寫的。當時金人襲擾,江淮一帶已是邊區(qū)。①赤闌橋:紅色欄桿的橋。

②江左:泛指江南。③紓:消除、抒發(fā)。④曉角:早晨的號角聲。

⑤惻惻:凄寒。

⑥鵝黃:形容柳芽初綻,葉色嫩黃。⑦岑寂:寂靜。

⑧小橋:后漢喬玄次女為小橋,此或借之謂合肥情人。【翻譯】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街巷荒涼少人,與江左不同。只有柳樹,在大街兩旁輕輕飄拂,讓人憐惜。因此創(chuàng)作此詞,來抒發(fā)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曉,冷清的城中響起凄涼的音樂聲。那聲音被風一吹,傳到垂柳依依的街頭巷口。我獨自騎在馬上,只著一件到單衣裳,感覺有陣陣寒氣襲來。看遍路旁垂柳的鵝黃嫩綠,都如同在江南時見過那樣的熟悉。(視聽結合)

正在孤單之間,明天偏偏又是寒食節(jié)。我也如往常帶上一壺酒,來到小橋近處戀人的住處。深怕梨花落盡而留下一片秋色(化用)。燕子飛來,詢問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以景結情)【賞析一】此詞是寫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帶在當時已成邊區(qū)。符離之戰(zhàn)后,百姓四散流離,一眼望去,滿目荒涼。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樹。作者客居南城,其時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蒼茫,只有綠柳夾道,仿佛在向作者嗚嗚傾訴,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這首《淡黃柳》。宋光宗趙淳紹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合肥,此詞就是這年春天在合肥寫的。姜夔在合肥的相好是姐妹二人。他在《解連環(huán)》詞中云:“為大喬撥春風,小喬妙移箏,雁啼秋木。”“喬”字也作“橋”。故小橋宅定指戀人處所無疑。鄭文焯說“小橋宅”即赤欄橋西作者客居之所,然而自己大清早攜酒到自己的住宅,意實格。結拍三句虛寫自己的心情及與戀人賞春時所見之景色。

姜夔之詞,在自傷中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陳廷焯說:“南渡之后,國勢日非。百石目擊心傷,多于詞中寄慨。……特感慨全在虛處,無跡可尋,人自不察耳”(《白雨齋詞話》)。合肥本長江腹地之名城,南宋時卻已成邊境城市,滿目瘡痍。作者之傷感,即為此而發(fā)。與《揚州慢》(淮左名都)的黍離之悲有相似之處。作者寫作這首詞的歷史時期,合肥離南宋的邊防線不是太遠,所謂“邊城”是也。上片開頭兩句先寫“巷陌凄涼”。過片“正岑寂”三字,承上啟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鄉(xiāng),轉寫寒食時節(jié)。結尾三句,惋惜春光逝去,在寫春景中反映邊城的凄涼,作者意在排解愁緒,卻流露出無限的煩惱及家國隱恨。本詞抒寫羈旅行役之愁。在對暮春景色的依戀中,隱寓著詞人的身世之感。上片描寫城中凄涼蕭條的景色,下片抒寫韶光逝的悲哀。寫景蘊情,筆致淡雅,意境清空凄涼。這是作者的自制曲。通篇寫景,而作者寄居他鄉(xiāng),傷時感世的愁懷,盡在不言之中。上片寫客居異鄉(xiāng)的感受。垂楊巷陌,馬上輕寒,邊城春色,舉目凄涼。而眼前柳色,“鵝黃嫩綠”,卻與江南相似。下片寫惜春傷春情緒。清明攜酒,唯怕花落春去。全詞意境凄清冷雋,用語清新質(zhì)樸。在柳色春景的描寫中,作者的萬般愁緒,無限哀怨之情,巧妙自然表現(xiàn)出來。全詞從聽角看柳寫起,漸入虛擬的情景,從今朝到明朝,從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悵情懷已然愈益深濃。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卻寫出江淮之間春亦寂寥,并暗示這與江南似相同而又相異,又深憂如此春天恐亦難久。這就使讀者感到全詞的情感決非“客懷”二字可以說盡,作者的感葉傷春,實際上反映出同時代人的一種普通的憂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有一種大難臨頭的末日之感。因此張炎贊此詞:“不惟清空,且又騷雅,讀之使人神現(xiàn)飛越。”

【賞析二】上片寫清曉在垂楊巷陌的凄涼感受,主要是寫景。首二句寫所聞,“空城”先給人荒涼寂靜之感,于是,“曉角”的聲音便異常突出,如空谷猿鳴,哀轉不絕,象在訴說此地的悲涼。聽的人偏偏是異鄉(xiāng)作客,更覺苦痛,此二句與《楊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那詞前面還說:“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此詞雖未明言,但其首二句傳達的“巷陌凄涼”之感,亦有傷時意味,不惟是客中凄涼而已。緊接一句是倒卷之筆,點出人物,原來是騎在馬上踽踽獨行的客子,同時寫其體膚所感。將“寒惻惻”的感覺系于衣單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記實,其實這種生理更多地來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榮已成為過去,無奈春光依舊,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寫所見,即夾道新綠的楊柳。“鵝黃嫩綠”四字形象地再現(xiàn)出柳色之可愛。“看盡”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無悅目之景,又是從神情上表現(xiàn)游子內(nèi)心活動——“都是江南舊相識”。“舊相識”唯楊柳(江南多柳,所以這樣說),這是抒寫客懷。而“柳色依依”與江左同,又是反襯著“巷陌凄涼,與江左異”,語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從聽覺、膚覺、視覺三層寫出了“岑寂”之感。過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籠下片。當此心情寂寞之際,又逢“寒食。雖是荒涼的”空城“,沒有士女郊游的盛況,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詞中提到合肥相好實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撥春風的大喬,一是能妙彈琴箏的小喬。說”強攜酒,小橋宅“,是本無意緒而勉強邀游,”攜酒“上著”強“字,已預知其后醉不成歡慘將別的慘景。上數(shù)句以”正岑寂“為基調(diào),”又寒食“的”又“字一轉,說按節(jié)令自該應景為歡:”強“字又一轉,說載酒尋歡不過是在凄涼寂寞中強遣客懷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盡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轉,說勉強尋春遣懷,仍恐春亦成秋,轉添愁緒。合肥之秋如何?作者只將李賀“梨花落盡成秋苑”易一字葉韻,又添一“怕”字,意恐無花即是秋,語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將花落春盡的意念化作一幅具體圖畫,以“燕燕歸來,問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語代答,上呼下應,韻味自足。“自碧”,是說池水無情,則反見人之多感。這最后一層將詞中空寂之感更寫得切入骨髓聞之慘然。雜曲歌辭·十二月樂辭·三月

李賀〔唐代〕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幾人。復宮深殿竹風起,新翠舞襟靜如水。光風轉蕙百馀里,暖霧驅(qū)云撲天地。軍裝宮妓掃蛾淺,搖搖錦旗夾城暖。曲水飄香去不歸,梨花落盡成秋苑。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A.開篇兩句寫詞人所見所聞,與《楊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兩句意境相近。B.“強攜酒”說載酒尋歡不過是在凄涼寂寞中強遣客懷而已,可以預知將醉不成歡。C.收篇以池水無情反襯人之多感,直追老杜“自春色”,將空寂之感寫得入木三分。D.全詞先寫聽角看柳,漸入虛擬的情景,從眼中之春到心中之春,有虛實相生之妙。【解析】原詞上片以實寫為主(空城、垂楊、看柳色),下片雖有對未來的虛寫(“明朝又寒食”“怕梨花落盡”),但“強攜酒”“燕燕飛來”“池塘自碧”仍為實景,虛實交替而非“漸入虛擬的情景”。全詞虛實相生,但并未完全漸入虛境,“心中之春”也應該是“心中之秋”。16.請簡要分析本詞與《揚州慢》情感上的異同。(6分)(1)相同點:兩詞均以江淮邊城為背景,通過“空城”“寒角”等意象,表達對山河殘破的痛心與春光易逝的感傷,體現(xiàn)姜夔對國家命運的隱憂。(2)不同點:①《淡黃柳》聚焦個人客居的孤寂(“岑寂”“客懷”)和對情人的眷戀(“小橋宅”),情感更私密。②《揚州慢》借揚州盛衰對比,直指歷史興亡,以“黍離之悲”為核心,更具時代普遍性。評分參考:相同點,分析1分,情感1分,共2分。不同點,每一點2分,其中分析1分,情感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補充題目】請簡要分析“唯有池塘自碧”與杜甫的“映階碧草自春色”的“自”字在情感表達上有何異同。(6分)①相同之處:兩首的“自”都有獨自、自顧自,無人欣賞之意,以樂景襯哀情,以景色的自然美好來襯托作者內(nèi)心的悲寂。(2分)②不同之處:姜夔以景結情,以池塘自碧的盎然春意,襯托自己客居他鄉(xiāng)的孤獨與惆悵;(2分)杜甫借景抒情,以青草自綠,無人光顧,襯托出對諸葛亮的追懷以及對自身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落寞與感傷。(2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中國”一詞在古漢語中有“城中”之義,《李憑箜篌引》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可以作為這個義項的例句。(2)《此情可待》(“RightHereWaiting”)是一首深受中國歌迷喜愛的英文歌曲,它的中文譯名可能源自李商隱《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3)宋代的分茶可以在茶湯表面形成文字或圖案,類似現(xiàn)代的咖啡拉花,但更具瞬時幻化之美,宋人詩詞中寫到分茶的就有“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陸游)”。(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楊萬里))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哪吒2》創(chuàng)下票房神話,卻在贊譽聲中因字幕錯別字陷入爭議漩渦。影片字幕的錯別字多屬同音字混淆,例如將“魄”誤為“破”,致使成語“魂飛魄散”的語義結構崩塌——前者指向魂魄離散的虛無感,(甲),詞性與意境雙重瓦解。此類錯誤既源于對漢字形音義關聯(lián)的認知薄弱,也與AI語音識別技術誤差相關。更值得警惕的是“師父”與“師傅”的混用,暴露了傳統(tǒng)文化稱謂在當代語境中的失守。這類語言失范現(xiàn)象,本質(zhì)上是對漢語系統(tǒng)性與文化意蘊的解構。支持者以瑕不掩瑜為影片辯護,認為其視覺奇觀與情感張力已達巔峰,字幕瑕疵

A

;批評者則痛斥粗制濫造,強調(diào)文化產(chǎn)品須以嚴謹態(tài)度對待語言規(guī)范,否則可能誤導青少年。中立派指出,此類錯誤在影視行業(yè)

B

,①既是校對流程形式化的惡果,②也折射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