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寧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四川省遂寧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四川省遂寧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四川省遂寧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四川省遂寧市2025屆高三下學期三模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2022級第三次診斷性測試語

文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閱讀(70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由于生產方式、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文明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點。文明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在普遍交往過程中,世界文明因此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類只有膚色語言之別,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在文明差異化中尋求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優秀文明成果。隋唐時期,波斯的音樂和舞蹈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波斯樂器也在中國廣泛流傳,豐富了中國音樂的演奏形式。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過程中,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繁榮,例如,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流傳至阿拉伯世界,進而推動了歐洲近代化進程;阿拉伯數字成為全世界通用的數字表示方法,極大地簡化了中國的數字語言。由此可以看出,尊重不同文明間的差異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前提與基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只有中華文明歷經了五千年的變遷,仍生生不息。連續性是中華文明的獨特性質,究其原因,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家國情懷”以一種樸素的情感形態將國家、民族等聯系在一起,從而逐漸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向心力的動力。在此基礎上,中華文明尊重和包容外來文明的多樣性,并吸收、融合外來文明的優秀因素以豐富自身。中華文明是接續不斷的文明形態,但在中華文明演進過程中,也呈現出變異性特點。從縱向上看,中華文明自身內部具有變異性。世界上曾出現過多種古文字,但只有中國的文字綿延至今。文字雖在演變,但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更多是自身演變的結果。這意味著漢字在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紐帶時,會隨著時代需要的變化而發生變異。從橫向上看,中華文明在與外部其他文明交流過程中也具有了變異性。漢字通過吸收外來詞匯不斷豐富自身,“巴士”“咖啡”等外來詞的引入,使漢字能夠更好地表達各種新的概念和事物,降低了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難度。波斯的音樂舞蹈往往具有較強的世俗性和娛樂性,傳入中國后,對中國音樂舞蹈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世俗化影響。原本較為莊重、典雅的宮廷音樂舞蹈,在吸收波斯元素后,更加注重娛樂功能,變得更加活潑、生動,貼近百姓生活。在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過程中,唐朝時期的音樂舞蹈逐漸走向大眾化,這不正是文明交流帶來的變化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秘訣”,不在于只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不在于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學習,而是在于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明能始終兼容并包,革故鼎新。(摘編自王曉菲《文明交流互鑒:發展規律、實踐要求與時代意蘊》)材料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悠久而持續。這個特點是如何形成的?我們的文明為什么能夠從未間斷?從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素漢字可以窺見一斑。漢字是源于中華大地、以記錄漢語為主并具有多種功能的書寫符號系統,是表意文字體系的典型代表。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突出表現在漢字的延續性上,漢字超越了時代的界限,一直使用至今。這個文字系統雖然在形體上發生變異,但其內部深層結構從未發生根本的改變,所記錄的語言古今一脈相承,所形成的文獻豐富而連續。中國地大物博,方言有很多種,統一的文字構筑了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下令實行“書同文字”的政策,保證了政令的傳達和思想文化的統一。秦朝之后,漢字又經歷了漫長的字體演變。雖經朝代更替,但漢字作為通用文字的地位從未動搖。歷史上,許多少數民族都會學習漢字。漢字對多元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北朝時期,為了讓拓跋鮮卑文明融入中原文明,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將漢語確立為官方語言,要求學漢語、用漢字。宋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等政權也受到漢文化影響,其自創的民族文字借鑒了漢字的偏旁部首。中華民族是文化認同的實體,漢字在文化認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上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不論是羅馬帝國還是查理曼帝國,一旦分裂為使用更小的表音文字系統的民族國家,就很難再統一為一個文化連續的國家。中國則不同,在這片大地上,朝代有更迭,政權有更替,但是我們的文字一致、文化相通,統一是必然。這種特性與漢字的超語言功能密切相關。漢字不是通過直接表達語音的編碼方式來記錄語言,而是通過以表意為基礎的多種編碼形式記錄語言的。因此,盡管各地的方言千差萬別,不同年代語言也有很大差異,但是一直有統一的文字。表音文字掌握了基本的字母發音和拼寫規則后,確實容易讀出單詞的發音,但其發音與表意之間并未構成直接聯系,隨著語音的變化,其文字也會發生較大變化。西方一些學者盡管從記錄語言這一功能的角度,否定以漢字為代表的表意字,但也從社會功能的角度,指出表意字具有很明顯的優點,即并不受詞的語言形象所束縛,各方言區的人們都能夠看懂彼此所寫的東西。漢字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孕育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而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延續主要依靠文字記錄、典籍保存。比如,甲骨文記錄了商朝時期的祭祀、打獵、戰役等;金文記錄了周代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和社會生活。縱觀世界文明史,在許多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政權一旦由外族統治者取代,文字的語音大都發生徹底變化。前朝文字記錄的語言今朝看不懂,今朝書寫的歷史下一朝看不懂,當然不會有連續的歷史記載。然而在中國,前朝滅亡,后朝仍然使用同一個文字系統,歷經幾朝依舊是同一個文字系統,前后識讀沒有障礙,因而數千年來文明歷史記載從無間斷,各種文獻豐富多樣,傳承有序。(摘編自李守奎《漢字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不同文明間都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并無優劣之分,只有尊重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推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B.中華文明具有變異性特點,這種變異性不僅體現在自身內部的發展過程中,也體現在與外部文明的交流過程中。C.在秦始皇推行“書同文字”政策之后,盡管有朝代的不斷更替,但漢字作為國家通用文字的地位始終非常穩固。D.表音文字受政權影響較大,當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政權發生改變后,其文字記錄的語音語義也會發生較大改變。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從材料一可以推知唐朝與西域的文明交流更多表現為音樂和舞蹈等方面的藝術交流。B.材料一通過介紹漢字字體演變過程,闡述了中華文明連續性和變異性之間的內在聯系。C.表意文字是通過分析文字結構來理解其意義,表音文字是分析發音特點來理解其意義。D.材料二對漢字在當下應該如何繼續發揮維系中華文明連續性的作用并沒有進行分析。3.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第二段畫線處“阿拉伯數字的作用”這一例證與作者想要論證的觀點并不契合,因此不宜將其放在此處。B.材料一兩次以波斯音樂為例,前者旨在證明中華文明在發展中具有創新性,后者想證明中華文明具有變異性。C.材料二介紹了西方學者對漢字功能的評價,從跨文化的視角對漢字的社會功能進行了肯定,增強了文章說服力。D.兩則材料均提到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并且論及了漢字在不同文明的交流與融合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4.材料一和材料二均用了問句,但論證作用有所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4分)

5.“中華文明具有統一性”,請結合材料,談談漢字在其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阡陌湯成難早晨的薄霧還沒完全散去,焦糖色的黃昏便急匆匆地到來。照例,剛到屋,母親便差使我去村莊后面的莊稼地,讓我把父親給“拔回來”。這是她的原話。母親說,太陽落山了,再不拔回來,他就要在地里生根發芽了。我往地里走,巴泥草覆蓋的小路看不太清,天和地模糊在一起,分不出邊界。但我總能一眼找到父親,因為我認得自家的地,地頭立著一棵瘦瘦的樹,父親栽種的。莊稼地里是不種樹的,因為樹根和樹冠會影響莊稼生長。但父親執意要種一棵,說是給地做上記號。如果沒有母親或我的叫喊,父親很少主動將自己拔回來。父親的一生,都被摁在了這塊地里。哎,天黑了,快回去吧。我站在樹下喊。父親應了一聲,他正在找稗子,一種偽裝成稻子的草。天這么黑,我不知道父親是怎么發現它們的,他似乎并不依靠視覺,而是依靠觸覺或嗅覺,那些躲藏在稻田中想蒙混過關的稗子一株都沒能逃得過。父親將腿從水田里拽出來,啵的一聲,猶如瓶蓋離開酒瓶的聲音。他在水渠里洗掉腿上的泥,仍然是黑黑的,這是常年插進地里的緣故,膝蓋往下像套了靴子。除了冬天,另外三個季節父親打光腳,他不習慣穿鞋,但春節那幾天,居然穿上了皮鞋————叔叔嫌小給他的。父親別扭地走路,腿抬得很高,像唱戲的人。后來他干脆坐在凳子上,雙腳拘謹又怯懦地靠攏在一起。剃頭店在村子的最西頭,不管是去地里還是更遠的城市,剃頭店都是必經之地。如果從地里回來得早,父親會在剃頭店坐會兒。有關外面的一切,父親都是從這間小小的剃頭店聽來的。人們談論各種道聽途說來的稀奇事,父親從不插嘴,他是個老老實實的聽眾。只有一次,人們談論馬戲團時,父親開口說話了。他的聲音很小,和電吹風的嗡嗡聲交織在一起,父親問,馬戲團里……有沒有獅子?父親還沒說完,吹風機的聲音就停止了。剃頭店里的人“轟”地笑了,笑聲差點把三合板的隔墻給沖破。獅子,有沒有獅子,馬戲團怎么會沒有獅子……人們笑得前仰后合。笑過之后,有人對父親感慨道,你這一輩子,怕是都沒出過村子吧……父親是出過村子的。很多年前,那時父親還很年輕,他要去鄰鎮買化肥,以往都是就近買,但父親聽說鄰鎮有一種散肥很不錯。父親去了兩天,等他回來時,稻田里的野草瘋長了起來。它們好像故意作對似的,趁父親離開時野蠻生長,父親花了幾倍的時間來清除它們。之后父親就不往外跑了,經常去地里,倒不是地里有干不完的活兒,而是不放心。父親光腳走在田埂上,腳下板實的泥土使他心情舒暢。父親做這些的時候,黑牛臥在樹下,目不轉睛地看著父親或者遠處的某個虛空,夕陽映照在它眼里,生出許多復雜的情緒。剃頭店最近的話題都集中在馬戲團上,倒不是因為父親問的“有沒有獅子”,而是馬戲團真的要來了。第一個帶來消息的是從縣里回來的人,那人也不清楚馬戲團來自哪里,河南、湖南,也有可能是荷蘭。當他說出最后兩個字的時候,剃頭店的人都驚呆了,空氣一度停滯,剃頭師傅原本行云流水般的剪刀停留在半空。父親也坐在人群里,他的脖子抻得很長。河南、湖南、荷蘭,這些名字對父親來說多么陌生和新奇,他所能想象的從未到達的地方,就是站在地里看向天與地相連接的遠處。當然,想象只能到這里,人們是有自知之明的,因為村莊的偏僻,以及人口少,馬戲團一定不會選擇這里。直到一個人的出現,剃頭店里的人才再次亢奮起來。這個人是騎自行車來的,到剃頭店時已經天黑。他要去看馬戲,因為迷路不得不經過這里。他向人們講起馬戲團的事,原本那些沮喪的臉此刻都仰得高高的,像一只只嗷嗷待哺的雛鳥。后來,那個人突然問道,他是否可以借個宿,在哪個老鄉家借宿,畢竟天已經晚了。誰都沒想到,一向沉默寡言的父親第一個開口了,他說,到我家吧。那個晚上,父親特意給陌生人在灶膛里生了火,讓他坐在灶膛前,把身子烤一烤。陌生人叫楊國柱,他說你就叫我河馬吧。河馬看過很多馬戲,最遠的一次坐了六天船才到達。父親對于六天這個數字感到十分驚訝和羨慕。河馬的腳受傷了,他不得不在我家繼續住下去。他每天由父親背到一把椅子上,天黑時再由父親背回去。父親每天也不必再去剃頭店,他從河馬這兒能聽到許多關于外面的消息。河馬慫恿父親跟他一道前去,當然,跟他一起去的還得有父親的牛車。他們趕到馬戲團正是中午。父親和河馬把牛車卸下來,把黑牛拴在不遠處的樹上。當他們走到入口,才發現口袋里沒有錢。父親是沒有想到帶錢這事,而河馬的錢,準是在路上弄丟了。河馬把口袋翻了個底朝天,急得汗珠從腦門兒上一層層冒出來。他們又趕著牛車往回走了一段,希望能撿回什么,結果失望而歸。他們在帳篷外“聽”了一整場馬戲,直到太陽把腳下的影子拖得很長。當他們趕著牛車回到村里時,已經很晚了。一路上,父親沉默不語地坐在牛車上。月亮很圓,照得土路如同白銀似的。樹枝光禿禿的,裹上一層銀色,指向同樣銀亮的天空。一切似乎都回到從前的狀態。父親仍然每天去地里,在板實的田埂上走幾圈,膝蓋向下的小腿越來越黑,與大腿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父親的脾氣,也和黑牛越來越像。或者說,牛的脾氣,越來越像父親。沒人能說得動父親,就連母親也沒能將父親從地里拔回來。父親和黑牛來來回回地犁地,他們走得很認真,嚴謹,細密,不放過每一寸土地。父親、牛、土地,構成某種奇妙的關系,水平線上那頭四肢伏地前行的牛恍惚正是父親,而那個弓背揮鞭的卻是牛。沒有人能分清是牛在拉著父親,還是父親拉著牛。這年秋天,當父親把脫粒的稻子用牛車往家運送時,發生了一件事。父親把最后幾袋稻子裝在牛車上,半路上,車輪突然陷進泥坑。父親只好去村子里找人幫忙。可是,等父親趕來,黑牛已經拉著車,走得沒影兒了。父親追到村口,有人說,的確,剛剛看見一輛牛車拉著幾個麻袋過去了。沒有人知道黑牛要去向哪里,據說它一刻不停地向西奔去。它的力量很大,速度很快,沒人能夠阻擋得了它。沒有了黑牛的父親,似乎和從前沒什么兩樣。從地里回來時,父親仍然會在剃頭店坐一坐,當然,他只坐在矮爬爬或鍬柄上。太陽落下去時,父親就起身往家走。霞光的范圍慢慢縮小,漸漸消失,天空明亮而遼闊。(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A.母親讓我把父親“拔”回來,還說“他就要在地里生根發芽了”,這既是母親的調侃,也表現了父親與土地密不可分的關系。B.由于會影響莊稼生長,地里一般不種樹,但父親卻執意要種,這既是出于遮陽的需要,也是想把樹作為標記以便找到自家田地。C.父親因詢問馬戲團是否有獅子而遭到眾人嘲笑,自覺顏面盡失,所以他主動去幫河馬,希望河馬能多告訴他有關馬戲團的事情。D.小說結尾運用環境描寫,寫父親在霞光中歸家,天空明亮遼闊,展現出一幅充滿希望與生機的畫面,暗示父親將開啟新生活。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天和地模糊在一起,分不出邊界”,寫出了傍晚鄉村霧氣籠罩的特點,表現出“我”在尋找父親時內心的迷茫彷徨。B.畫線句用“嗷嗷待哺的雛鳥”這一比喻,寫出村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有關馬戲團的事情,反映了他們對外界事物的好奇。C.小說寫父親穿皮鞋后“雙腳拘謹又怯懦地靠攏在一起”,運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展現出父親當時內心的局促與不安。D.空間狹小的剃頭店是村民獲取外界信息的一個重要場所,這暗示了鄉村相對封閉,人們與外界溝通和交流也相對有限。8.在本篇小說中,黑牛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

9.小說中的父親非常渴望看馬戲,終于有機會去看馬戲,結果卻是在外面聽了一整場馬戲。這樣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痛自嚴君①見背,兩易春秋,冤酷日深,艱辛歷盡。嗚呼!雙慈②在堂,下有妹女,門祚衰薄,終鮮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雖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遺;淳之身,君之所用。為父為君,死亦何負于雙慈!但慈君推干就濕,教禮習,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難,大恩未酬,令人痛絕。兵戈天地,淳死后,亂且未有定期。雙慈善保玉體,無以淳為念。二十年后,淳且與先文忠為北塞之舉矣!勿悲勿悲!相托之言,慎勿相負!寒食盂蘭,一杯清酒,一盞寒燈,不至作若敖之鬼,則吾愿畢矣!語無倫次,將死言善,痛哉痛哉!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節選自夏完淳《獄中上母書》,有刪改)材料二:(夏完淳)被捕之際,神色不變。見洪承疇,挺立不跪。洪承疇欲寬釋之,謂曰:“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佯應曰:“吾聞洪亨九③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左右曰:“此即洪承疇。”完淳叱曰:“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先帝曾親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魂!”承疇默然,無以應。(節選自《明史紀事本末》,有刪改)材料三:洪經略入都后,其太夫人猶在也。自閩迎入京。太夫人見經略大怒罵,以杖擊之,數其不死之罪。曰:“汝迎我來,將使我為旗下⑥老婢耶?我打汝死,為天下除害。”經略疾走得免。太夫人即買舟南歸。黃石齋先生被執,拘禁中,洪承疇往視之,先生閉目不視。洪既出,先生舉筆疾書一聯。曰:“史⑤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得報國反成仇。”蓋成仇與承疇同音也。(選自劉獻廷《廣陽雜記》)【注】①嚴君:父親。夏完淳父親因反清復明失敗而殉國,謚號文忠。②雙慈:嫡母和生母。③洪亨九:洪承疇,明朝末年將領,后降清,也即后文的洪經略。④旗下:清朝。⑤史:史可法,明末政治家、軍事家,抗清名將。10.材料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案填寫在答題卡相應題號的橫線上,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亨九先生死A王事B已久C天下D莫不聞之E先帝曾親祭F七壇G天子H親臨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痛自嚴君見背”的“見”與《孔雀東南飛》中“君既若見錄”的“見”用法相同。B.“無以淳為念”的“無以”與《勸學》中“無以至千里”的“無以”意思不同。C.“則吾愿畢矣”的“畢”與《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的“畢”用法相同。D.“蓋成仇與承疇同音也”中的“蓋”與《莊子》中“技蓋至此乎”的“蓋”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信的開篇,夏完淳既悲嘆在父親去世的這兩年里,自己所經歷的艱難困苦,也流露出對家庭狀況的深切憂慮。B.夏完淳在信中回憶了母親的教導,自己即將赴死,對無法報答母親的恩情充滿愧疚,只能寄望于來世再報母恩。C.洪承疇投降清軍,他的母親對洪承疇的這一投降行徑極為憤慨,不僅當面痛罵并杖擊了他,還毅然買舟南歸。D.黃石齋被拘期間,洪承疇前往探視,先生閉眼不看,待洪承疇離開后,先生寫下對聯,借諧音諷刺其有負皇恩。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為生?(4分)

(2)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4分)

14.材料二中洪承疇為什么會“默然,無以應”?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

(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園中作(其二)【泥】陸游病侵衰境頻須藥,日漏寒云旋作晴。幽鳥喚回殘枕夢,蠻童扶下野堂行。書生本自安窮處,豐歲何妨樂太平。新買西村兩黃犢,閑招鄰曲議春耕。【注】本詩作于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當時陸游正閑居于山陰家中。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人年老體弱,飽受病痛的折磨,平時需要頻繁地借助藥物來緩解身體的痛苦。B.陽光從云層中透出,天氣開始放晴,這種天氣的變化也暗示了詩人心情的變化。C.詩人在鳥鳴聲中再度入睡,童仆為了詩人身體著想,催促他起身,去戶外走動。D.詩人購置了耕牛,和鄰人商議春耕之事,這表明他準備農耕,想融入鄉村生活。16.本詩第三聯“書生本自安窮處,豐歲何妨樂太平”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理?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師說》中,對于為子擇師,自己卻恥于學習的這種現象,韓愈最后的評價是“__,__”(2)《琵琶行》“__,__”兩句描繪了詩人酒后即將與朋友分別的凄然景象,令人動容。(3)同為月下泛舟,蘇軾和張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賦》中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與《念奴嬌·過洞庭》中的“__,__”,都以水面的寬廣襯托出了船的渺小。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8——19題。現在回想起來,我第一本散文集的寫作契機,或許就是在烏魯木齊的某一個黃昏,我奔波在這座陌生城市的街道上,一扭頭,看見了落向天邊的夕陽,那個碩大的、躍過城市落到地平線上的夕陽,它正落向我的家鄉。因為我的家鄉沙灣縣在烏魯木齊西邊。那緩緩西沉的太陽,像一張走遠的臉,驀然回轉,我被它看見,看得淚流滿面。那一刻,我晃然發覺,每個黃昏的太陽,其實都落在我的家鄉。我家鄉的彎曲道路,土墻房屋,以及雞鳴狗吠的聲音,孩子哭喊的聲音,牛馬撕鳴的聲音,都被落日照亮,一片輝煌。那個被我扔在遠處的家鄉,讓我從小長到青年的遙遠村莊,在一個午后的夕照中,被我完全看見,我開始寫它。那樣的寫作如有天啟,我幾乎不用去想如何寫,村莊事物在我心中早已根深締固,無論我從哪一年哪一件事寫起,我都會寫盡村莊的一切。18.文中“我被它看見,看得淚流滿面”,這種不符合正常認知的寫法,卻取得了很好的表達效果。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5分)

19.文中第二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加以改正。(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3小題,11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20—22題。自行車車胎被扎了,不一會兒就沒了氣,結果只能“車騎人”——這樣的悲劇每天都在全國各地上演。車胎能不能自我愈合呢?德國輪胎公司就研制出一種用特殊橡膠材料制作的輪胎。用一根長長的釘子刺破這種輪胎,然后稍稍轉動了一下輪胎,上面的“傷口”竟然很快就愈合了。這種輪胎所用的橡膠材料內部含有數百萬個充滿液體“修復劑”的微型膠囊。一旦橡膠材料表面出現破裂,(甲),“傷口”就會愈合。此外,法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不借助任何黏合劑就能自我修復的彈性材料。據說,如果將這種材料扯成兩段,然后將斷口放在一起,(乙)。更有趣的是,這種材料是可以重復實現自我修復的。也就是說,玩具商如果用這種材料來制作玩具,那么孩子們在不慎將玩具摔出裂痕之后,它們也能自我修復。這些玩具的“滿血復活”解決了父母們的大難題。20.請在文中括號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義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4分)

22.文中多處用了引號,下列四處引號中用法和其他三處不同的一項是(3分)A.結果只能“車騎人”B.上面的“傷口”竟然很快就愈合了C.含有數百萬個充滿液體“修復劑”的微型膠囊D.這些玩具的“滿血復活”解決了父母們的大難題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有人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是擺脫束縛,而是在約束中開辟自己的天地。上述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D(“當使用表音文字的國家政權發生改變后”錯)2.D(A“更多表現為音樂和舞蹈等方面的藝術交流”錯;B“介紹漢字字體演變過程”錯;“表音文字是分析發音特點來理解其意義”錯。)3.B(“前者想要證明中華文明在發展中具有創新性”錯)4.①材料一以反問句的形式強調了唐朝音樂走向大眾化是文明交流帶來的變化這一觀點,使作者態度更鮮明;②材料二以設問句的形式引出了后文漢字在中華文明連續性中所起作用的論述,使文章更具邏輯性。(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共4分)5.①構筑文化認同的基礎:漢字超越語言差異,作為統一書寫符號,保證了思想文化的統一;②凝聚民族向心力:少數民族通過漢字學習中原文化,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③保證傳承的連續性:以漢字記錄文獻,使文明具有連續性,為后世提供了共同的歷史記憶。(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共6分)6.A(B“既是出于遮陽的需要”錯;C“所以他主動去幫河馬,希望河馬能多告訴他有關馬戲團的事情”錯;D“暗示父親將開啟新的生活”錯。)7.A(“在尋找父親時內心的迷茫不安”錯)8.①象征父親勤勞堅韌的品性:黑牛跟隨父親認真、嚴謹地耕地,象征父親的勤勞品質;②象征著父親默默耕耘的形象:父親和黑牛都老實、沉默,黑牛象征著父親的默默耕耘;③象征著對外界的渴望:黑牛最終掙脫牛繩離開,象征著人們內心對遠方的向往和渴望。(每點2分,答對兩點得滿分,意思對即可,共4分)9.①增強人物的悲劇性:父親對馬戲充滿向往,但貧窮讓他無法實現愿望,強化父親的辛酸。②增強文章感染力:希望落空,讓情節更具有張力,深化了父親對馬戲渴望的強烈程度。③深化文章主旨:期待與現實的落差,表現了生活的無奈,突出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共6分)10.CEG(每處1分,斷四處及以上得0分,共3分)11.C12.B(“只能寄望于來世再報母恩”錯)13.(1)我(夏完淳)一個人死不值得可惜,只是我那家中陷入哀傷的八口人,他們依賴什么生存下去?(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小孩子懂得什么,怎能認為是舉兵叛亂?不過是誤入賊寇之中罷了!如果能歸順朝廷應當能保你不失官職。(畫線處各1分,大意1分,共4分)14.①洪承疇尷尬:夏完淳利用洪承疇“忠烈”名聲對其嘲諷,讓他感到尷尬,無法回答。②洪承疇羞愧:夏完淳寧死不屈,對國家忠誠的氣節讓洪承疇感到羞愧,最終無言以對。(答出1點1分,答出2點3分,共3分)15.C(“詩人在鳥鳴聲中再度入睡”錯)16.①對自身境遇的豁達:詩人盡管屢遭排擠,但并未沉淪,而是豁達面對現實。②對當前生活的滿足:詩人與鄰居討論春耕等農事,對當前的生活較為滿足。③對壯志未酬的無奈:詩人看似豁達的背后,有著因理想無法實現而產生的無奈。(每點2分,意思對即可,共6分)17.(1)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2)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3)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每句1分,有錯別字則該句不得分,共6分)18.①強化情感:以陌生化的表達表現夕陽對“我”內心的觸動,強化“我”對家鄉的思念。②增強感染力:夕陽默默地注視著“我”,仿佛知道“我”的心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