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考點詳解: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_第1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考點詳解: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_第2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考點詳解: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_第3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考點詳解: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_第4頁
2025年高考語文備考考點詳解: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修辭的角度賞析詩歌011.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之戲白居易摘來正帶凌晨露,寄去須憑下水船。映我緋衫渾不見,對公銀印最相鮮。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聞道萬州方欲種,愁君得吃是何年。[注]銀?。汗糯y制的官印。(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語言幽默,風趣,讀來帶有親切感,從這些語言之中可以看出詩人與楊使君之間無比深厚的友情。B.首聯描繪了荔枝采摘時的清新景象,并且寫到運送的方式,凌晨的露水尤其增添了荔枝的新鮮和生動。C.頸聯進一步描繪荔枝連同翠綠葉子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而紅透的荔枝在青色的籠中格外令人憐惜。D.尾聯情感發生突轉,荔枝從種植到結果需時多年,詩人借此暗示與友人難以相見的無奈愁思。(2)后人評價此詩“修辭華麗,形象生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D【解析】D.“尾聯情感發生突轉……暗示與友人難以相見的無奈愁思”錯誤,尾聯延續了前文的幽默和戲謔風格,沒有發生突轉。詩人以“愁君得吃是何年”是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對友人種植荔枝的擔憂,而非表達與友人難以相見的無奈愁思。故選D。(2)①借代,借“銀印”代指楊使君的官職和身份,使詩句更加含蓄,也暗示了荔枝的珍貴和誘人,與楊使君的高貴身份相映襯。②對比襯托,通過將荔枝的鮮紅和友人的銀印進行對比,以及詩人緋衫的襯托,突出了荔枝的鮮艷程度。③夸張,通過夸大荔枝的紅透程度,不僅增強了荔枝色彩的生動性,還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解析】①銀印是官員身份的象征,詩中用“銀印”來代指楊使君,這種借代的手法避免了直接稱呼楊使君的官職,給人一種委婉的感覺。同時,“銀印”這個詞本身就有高貴、權威感,暗示楊使君的地位和身份不凡。荔枝在古代是一種珍貴的水果,詩中提到荔枝要寄給楊使君,荔枝的珍貴與楊使君的高貴身份相呼應,使整首詩的意境更加和諧。②詩中描寫荔枝“紅透青籠實可憐”,突出了荔枝的鮮紅顏色,而“對公銀印最相鮮”則將荔枝的紅色與楊使君的銀印進行對比,這種對比突出了荔枝的鮮艷程度,使讀者直觀感受到荔枝的美麗?!坝澄揖p衫渾不見”一句,緋衫是一種紅色的衣服,與荔枝的顏色相近。然而,詩中卻說蔬枝的紅色使得詩人的緋衫不那么顯眼了,進一步突出了荔枝的鮮艷程度,也表現了詩人對荔枝的喜愛之情。③詩中用“紅透青籠實可憐”來形容荔枝的顏色,“紅透”一詞夸大了荔枝的紅的程度,使讀者更加直觀地感受到荔枝的鮮艷欲滴,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鋸埿揶o使荔枝的形象更加鮮明,表達了詩人對荔枝的贊美之情?!驹姼栊蕾p】白居易的《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之戲》是一首以荔枝為媒的友情戲謔之作,既寫珍果寄贈的雅趣,又暗含對友人志趣的調侃與對現實的感慨。全詩以荔枝的鮮麗為表,以人情世故為里,在戲謔與關切的交織中,展現了中唐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與精神風貌。以下逐聯賞析:一、首聯:寄贈之始,鮮意直達“摘來正帶凌晨露,寄去須憑下水船”“凌晨露”:荔枝采摘時沾露,極言果實的鮮嫩珍貴,暗合其“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的特性,凸顯寄贈的急切與用心?!跋滤保航杷愤\輸的艱辛,暗示兩地相隔之遠,為后文“愁君得吃是何年”的戲謔埋下伏筆。手法:以時間(凌晨)與空間(水路)的張力,強化荔枝的“鮮”與寄贈的“難”,為全詩奠定情感基調。二、頷聯:虛實相映,暗藏機鋒“映我緋衫渾不見,對公銀印最相鮮”“緋衫”:白居易時任江州司馬,緋色官服為其身份象征;“銀印”指楊凝的官印,代指其權位。對比:荔枝之紅艷壓過緋衫,卻與銀印相映生輝,既贊荔枝之美,又暗含對友人清廉高潔的期許(銀印不染塵埃)。雙關:表面寫荔枝色彩之“鮮”,實則暗指楊凝的為官品格——如荔枝般明澈,不遜于官場威儀。三、頸聯:以畫擬情,物我交融“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感官疊加:嗅覺(香)、視覺(翠葉紅實)、觸覺(青籠)交織,將荔枝的鮮活欲滴化為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罢婵爱嫛保嘿澠涿廊绠嬀?,呼應唐代宮廷盛行荔枝題材的繪畫;“實可憐”(實堪憐)既嘆其可愛,亦隱含對其命運的擔憂——如此珍果,能否安然抵達?藝術升華:將實物升華為詩意意象,賦予荔枝超越物質的文化意蘊。

四、尾聯:戲謔收束,寄寓深意“聞道萬州方欲種,愁君得吃是何年”“萬州”:楊凝時任兵部郎中,或外放萬州,此地氣候不宜荔枝,暗指種植之難。雙重戲謔:現實之戲:以“愁”字調侃楊凝種荔無望,呼應首聯寄荔之艱,形成閉環幽默。精神之戲:借荔枝難種,隱喻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楊凝志在濟世(種“荔”喻施政理想),但宦海沉浮,何時能遂愿?情感內核:看似玩笑,實為對友人宦途坎坷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功業難成的無奈喟嘆。

五、詩史互文與文人雅趣荔枝意象的流變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寫荔枝的奢侈,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言嶺南之樂,白居易此詩則賦予荔枝雙重意涵:既是友情的信物,也是仕途的隱喻。相較前人,此詩更重“人荔互動”,凸顯中唐文人以物觀世的哲思。

戲謔中的士大夫精神白居易與楊凝同屬“牛李黨爭”邊緣人物,詩中“愁君得吃”非真嘲,而是以荔枝難種暗喻士人濟世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其戲謔筆法,實為對宦海浮沉的苦澀消解,與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的悲慨異曲同工。

六、藝術特色:舉重若輕,婉而多諷

以俗為雅荔枝本為南方俗果,詩中卻以“銀印”“緋衫”等雅事對舉,化俗為雅,體現白居易“老嫗能解”外更深厚的文人趣味。時空折疊首聯寫寄荔之“今”,尾聯轉種植之“未來”,時空跳躍中暗含對友情長存的期許——縱使荔枝未至,心意已通。

總結此詩以荔枝為線,串起友情、宦情與世情。從“凌晨露”的鮮活到“萬州種”的荒誕,白居易以舉重若輕的戲謔,道盡中唐士人的生存困境:理想如鮮荔易腐,功業似種荔難期,唯以詩酒自嘲,方得片刻超脫。而詩中荔枝的“鮮”與“愁”的對照,恰似一曲晚唐文人精神的挽歌,在幽默底色下,流淌著深沉的歷史蒼涼。022.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小題。十四夜月與李二獻吉①飲王九思萬戶秋風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來。竹間涼露瀟瀟下,樓上浮煙細細回。地僻柴門無過客,家貧樽酒有余杯。疏簾碧簟須同醉,明月青天為爾開?!咀ⅰ竣倮疃I吉:即明代文人李夢陽。(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萬戶秋風砧杵哀”中“哀”字奠定了全詩表達哀傷之情的基調。B.“殊方今夕故人來”,詩人在異鄉為客卻突有故人來訪,寫出了真摯的故舊感情。C.頷聯描寫詩人的居住環境,既抓住秋天景物的特點,也從側面烘托了主人的高雅性情。D.頸聯“家貧”句化用了杜甫的“樽酒家貧只舊醅”,但表達的意味有所不同。(2)這首詩的尾聯頗具藝術感染力,請分別從修辭方法和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賞析。【答案】(1)A【解析】A.“奠定了全詩表達哀傷之情的基調”錯誤,“萬戶秋風砧杵哀”點明與李夢陽對飲的時間,也起到欲揚先抑的作用。從下文可以看出故友來訪,詩人與之相飲甚歡,以此可知全詩并非表現哀傷之情。故選A。(2)①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疏簾”寫“碧簟”應當與詩人及其友人共飲同醉,明月、青天也為他們打開秋天的清朗夜景,這樣使宴飲的畫面更生動、更豐富。②借景抒情,以對飲正酣時明月朗照的畫面作結,表達了與友人真墊,深厚的情誼?!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詩句意思是,疏簾和碧席與友人和我一起飲酒到醉,明月、青天也為友人你展現秋天至美的景象。詩句賦予無生命的疏簾、碧席、明月、青天以人的特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疏簾”“碧簟”應當與詩人及其友人共飲同醉,明月、青天也為他們打開秋天的清朗夜景,它們都參與到宴飲中來,這樣就使宴飲的畫面更生動、更豐富,熱烈的氣氛溢于言表。疏簾、碧簟、明月、青天,意境溫馨、疏朗而颯爽,詩句借景抒情,既表達與友人宴飲的歡樂,又以對飲正酣時明月朗照的畫面作結,表達了與友人真摯、深厚的情誼?!驹姼栊蕾p】王九思的《十四夜月與李二獻吉》是一首以秋夜友情為主題的七言律詩,通過清冷秋景與真摯友情的交織,既流露了詩人對宦海沉浮的孤寂感,又彰顯了亂世中堅守情義的文人風骨。全詩以“月”為紐帶,串聯起空間(僻巷柴門)、時間(秋夜)、人情(故人相聚)三重維度,在蕭瑟中見溫情,在清寒中顯超逸。以下逐聯解析:一、首聯:秋夜異鄉,故人如故“萬戶秋風砧杵哀,殊方今夕故人來”“砧杵哀”:秋夜搗衣聲暗含游子思婦之悲,化用杜甫《秋興》“寒衣處處催刀尺”之意,暗示詩人身處異鄉(“殊方”)的漂泊感?!肮嗜藖怼保寒愢l逢故友的驚喜,與“萬戶砧杵”的群體哀音形成對照,凸顯友情的珍貴。情感張力:以“哀”寫“喜”,在集體性的秋夜愁緒中,突顯私人情誼的溫暖。二、頷聯:清景幽寂,主客相映“竹間涼露瀟瀟下,樓上浮煙細細回”“竹露”“浮煙”:竹林清冷與樓閣霧靄構成視聽通感,涼露“瀟瀟”似雨聲,浮煙“細細”若云煙,暗合秋夜濕寒與詩人內心的恍惚。空間層次:由竹間(戶外)至樓上(室內),視角由遠及近,暗示主客從外界寒涼步入內心暖意的過渡。手法:疊字“瀟瀟”“細細”強化節奏,如秋夜私語,與尾聯“同醉”的酣暢形成反差。三、頸聯:貧寒自守,情義勝金

“地僻柴門無過客,家貧樽酒有余杯”“地僻柴門”:居所偏遠簡陋,暗含詩人仕途失意(王九思為明代弘治進士,后因宦官專權辭官歸隱)。“樽酒有余”:雖貧卻能盡地主之誼,反用“家貧難辦酒”的俗語,凸顯以情代物的文人風骨。隱喻:柴門無客暗指官場冷遇,樽酒有余則喻友人赤誠,虛實相生中暗藏對現實的諷喻。

四、尾聯:邀月同醉,天地為鑒“疏簾碧簟須同醉,明月青天為爾開”“疏簾碧簟”:竹簾與涼席勾勒出清雅的隱逸場景,呼應首聯“秋風砧杵”的雅士趣味。“明月青天”:以亙古不變的明月為杯盞,將私密的友人相聚升華為天地共證的知己之交。雙關:“為爾開”既指推開窗扉邀月入室,亦暗含對友人肝膽相照的期許——縱世道晦暗,唯情義長明。

五、藝術特色:冷色調中的暖意以哀景寫樂情全詩以秋夜砧杵、涼露浮煙、僻巷柴門等冷寂意象為底色,卻在“故人來”“樽酒余”的細節中迸發溫情,形成“外冷內熾”的抒情張力。

時空折疊的隱喻“地僻”與“青天”構成微觀(個人居所)與宏觀(宇宙)的對照,暗含詩人從仕途困頓(地僻)到精神超脫(天開)的轉化,呼應白居易“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禪意。

明代文人結社的投影王九思屬“前七子”文人集團,詩中“同醉”不僅是飲酒,更是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理想的堅守。明中后期宦官專權下,此類詩作常以隱逸寄托政治失意。

六、歷史語境:失意文人的精神桃花源

王九思的境遇:此詩約作于其罷官歸陜后。嘉靖年間,他因反對劉瑾專權被貶,詩中“地僻柴門”正是其現實處境的寫照。

李獻吉的身份:李夢陽(字獻吉)為“前七子”領袖,與王九思同鄉且志同道合。詩中“故人”之誼,實為明代復古派文人群體在政治高壓下的相互扶持?!懊髟虑嗵臁钡募耐校夯美畎住扒嗵煊性聛韼讜r”的狂放,將個人情誼升華為對理想文人群體的召喚,在晚明士風漸趨頹靡時,猶見風骨。

總結《十四夜月與李二獻吉》是明代復古派文人在政治寒冬中的一次精神取暖。王九思以秋夜涼景寫人間暖意,將個人的失意(地僻無客)轉化為友情的豐盈(樽酒有余),更以“明月青天”為盟,宣告文人風骨不死。此詩如一盞清酒,在砧杵哀聲與竹露寒煙中,為亂世文人守住一方澄明的精神桃源。033.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武陵春

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風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練,極富暗示性,它告訴我們在此以前曾是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日子。B.“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通過形象刻畫表明詞人內心的滿腹憂愁。C.“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松,節奏明快,恰到好處地表現了詞人一剎那的喜悅心情,說明詞人出游之興強烈。D.下半闋中一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詞,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2)愁用舟載,是否合乎邏輯?它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作簡要分析?!敬鸢浮浚?)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說明詞人出游之興強烈”錯誤,全詞圍繞“愁”來寫,沒有歡樂之意。出游不過是為了排遣愁緒,興致并不強烈。故選C。(2)①這句運用了擬物的修辭手法,把沒有重量沒有形狀的愁緒當作有重量有形體之物來寫;②看似不合邏輯,實則形象地表現了詞人愁緒之濃、之重?!驹姼栊蕾p】李清照的《武陵春》是其晚年南渡后所作,以“愁”為魂,將國破家亡的哀痛、流離失所的孤寂凝練為一曲沉郁的悲歌。全詞以日常細節切入,以奇崛想象收束,在婉約中迸發驚心動魄的情感力量,堪稱宋詞中“愁”的巔峰書寫。以下逐句解析:一、上闋:物是人非,愁緒凝眉“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風住塵香”:春風停歇,落花成塵,暗喻繁華消逝、美好凋零。表面寫暮春之景,實為南宋山河破碎的隱喻?!熬胧犷^”:以日常慵懶之態,寫內心深重的疲憊。梳頭本為女子晨起常事,卻因愁思而無力為之,細節中見錐心之痛。手法:視覺(落花成塵)與動作(倦梳)結合,將抽象之愁化為具象的生活場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物是人非”:直指時空錯位的荒誕——故國猶在,人事全非。李清照歷經靖康之變,夫亡家散,此四字濃縮了半生血淚。“欲語淚先”:未訴先泣,情感已溢出語言之外。淚水非因當下之事,而是積壓多年的悲愴噴薄。情感張力:前句理性陳述,后句感性迸發,形成理性與感性的撕裂,強化悲劇性。二、下闋:以樂寫哀,愁重舟沉“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雙溪春好”:雙溪(浙江金華)春色本為樂景,詞人欲借游春排遣愁緒,故作強顏歡笑?!皵M泛輕舟”:“擬”字暗藏猶豫與自欺——明知愁不可解,仍試圖以微小行動對抗絕望。對比:樂景(春光)與哀情(愁思)反襯,更顯愁之深重?!爸豢蛛p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舴艋舟”:形似蚱蜢的小船,極言其輕,與“愁”之重形成荒誕對比?!拜d不動”:夸張手法將抽象愁緒具象化為實體重量,突破物理限制,愁竟比千鈞更沉。哲學意涵:愁不僅是心理重負,更是歷史劫難(靖康之恥)與個體悲?。▎史蛄麟x)疊加的精神負荷。三、藝術特色:婉約中的崇高意象的悖論性“風住塵香”:風停則香凝,美好定格卻暗含衰敗,與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異曲同工?!棒肤恢邸保阂悦煨≥d宏大,形成張力,類似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時空壓縮。愁的具象化革命李清照突破傳統“愁”的抽象表達:物理之愁:淚、舴艋舟,賦予愁以體積與重量。時間之愁:“日晚倦梳頭”暗示生命停滯,與“物是人非”構成時空雙重困局。文化之愁:雙溪春色本屬江南文化符號,卻成哀痛觸媒,暗含對文明破碎的哀悼。女性視角的史詩性在男性詞人慣寫家國大愁的宋代,李清照以女性私密視角書寫家國之痛:“倦梳頭”的閨閣細節,與“舴艋舟”載不動的宏大愁思并置,小敘事與大歷史共振。私情(喪夫之痛)與公痛(亡國之殤)交織,開創了婉約詞中的“史詩性”。四、歷史回響:亂世文人的精神標本南渡語境:此詞作于李清照避居金華時。建炎南渡的顛沛、丈夫趙明誠的病逝、文物散佚的打擊,皆凝于“載不動”的愁中。士大夫精神的性別突圍:傳統文人以“杜康解憂”“五柳寄傲”疏解愁緒,李清照卻以“載愁之舟”顛覆男性話語——愁非個人軟弱,而是時代強加的集體創傷。后世影響:納蘭性德“只向從前悔薄情”承其私密哀婉,而辛棄疾“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則顯其豪放中的婉約基因。五、詞史地位:婉約詞的巔峰與裂變婉約之極:全詞無一冷僻字,卻以白描抵達深邃,將“愁”寫到極致,堪稱“愁詞絕唱”。婉約裂變:打破“詞為艷科”的局限,將閨怨升華為民族悲歌,使婉約詞具有與豪放詞同等的思想重量?,F代性啟示:李清照以“個人愁”解構“家國愁”,與20世紀存在主義“焦慮”形成跨時空對話——愁非弱點,而是人性對荒誕世界的真實回應??偨Y《武陵春》是李清照用血淚凝成的生命絕唱。她以“倦梳頭”的日常細節,刺破“風住塵香”的虛假安寧;以“舴艋舟”的輕舟意象,承載“許多愁”的歷史重負。在婉約詞的溫婉外衣下,涌動著亂世文人的精神火山。此詞如一面棱鏡,折射出女性詞人在歷史夾縫中的生存困境,更宣告了婉約詞從閨閣私語到民族史詩的偉大蛻變。04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草書歌陸游傾家釀酒三千石,閑愁萬斛酒不敵。今朝醉眼爛巖電,提筆四顧天地窄。忽然揮掃不自知,風云入懷天借力。神龍戰野昏霧腥,奇鬼摧山太陰黑。此時驅盡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墮幘。吳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咀ⅰ看嗽娮饔?182年,詩人正謫居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前四句寫酒不敵愁,酒醉后,醉眼如巖下閃電,提筆欲奮臂疾書,四顧卻突然感到茫茫天地如此狹窄,感慨頗深,此為作草書的感情醞釀階段。B.吳地名紙、蜀地素帛,尚不足以讓詩人快速書寫,只好在高堂三丈墻壁之上盡情“揮掃”,這兩句寫得極妙,把詩人的豪邁狂放之情推向高潮。C.本詩風格含蓄而狂放,借醉后狂草來抒寫愁思,“傾家釀酒”,痛飲萬斛,借天之力“揮掃”,“槌床大叫”,“付與高堂”,“狂”字點睛,貫穿全詩。D.本詩表現了集愛國者、豪放詩人、書法家于一身的陸游的時代苦悶,藝術表現獨具特色。

(2)“神龍戰野昏霧腥,奇鬼摧山太陰黑。”兩句寫盡草書之氣勢神韻,請從修辭的角度加以賞析。

【答案】(1)B【解析】B.“尚不足以讓詩人快速書寫”錯誤,詩中“快人”不是“讓詩人快速書寫”,而是“快人心意”?!皡枪{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是說吳地所產的名紙與蜀地所產的素帛,書寫起來還不足以快人心意,只有在那高堂的三丈墻壁之上盡情“揮掃”,才能使人心情暢快,把詩人憑借草書驅愁之情抒發得淋漓酣暢。故選B。

(2)①比喻新穎奇特,以“神龍戰野”“奇鬼摧山”比喻草書縱橫飛舞之筆力、形態,尤為形象入神。②“昏霧腥”運用通感,以嗅覺寫視覺,增強了真實感。③運用夸張,奇鬼摧搖著大山,連月亮也黯然無光,與上句共同形成一種氣氛,將草書的狂放神韻充分顯示了出來,形神兼具?!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以及表達技巧的能力。由題干可知,這兩句是寫草書的氣勢神韻,結合修辭分析效果的時候應凸顯這一點。首先理解這兩句的意思,然后結合修辭分析效果。“神龍戰野昏霧腥,奇鬼摧山太陰黑”,這兩句形容草書筆力遒勁,飛舞馳驟,像神龍戰于野外,一片昏霧中還散發出血腥的氣味,又像奇鬼摧搖著大山,連月亮也黯然無光。這兩句將草書縱橫飛舞的筆力、形態比作“神龍戰野”“奇鬼摧山”,可見氣勢之盛、力道之足。而“昏霧腥”則使用通感,草書縱橫飛舞是視覺所見,而“腥”是嗅覺所聞,用嗅覺來寫視覺。“神龍戰野”“奇鬼摧山”“太陰黑”,詩人用這些現實生活不可能出現的景象來形容草書之氣勢,這是夸張的修辭手法,充分展現了作草書時的精神狀態和所作草書的氣勢與神韻。【詩歌欣賞】陸游的《草書歌》以狂放的筆觸與磅礴的意象,展現了詩人借書法宣泄胸中塊壘、超越現實困頓的精神突圍。全詩以“酒”為引、“愁”為核、“書”為道,在癲狂與清醒的交織中,完成了一場藝術與生命的交響。以下逐層解析:一、開篇:以酒澆愁,卻愁更濃“傾家釀酒三千石,閑愁萬斛酒不敵”“傾家釀酒”:以夸張手法寫不惜傾盡家財釀酒,暗喻對愁緒的絕望對抗?!叭f斛”與“三千石”:數字懸殊對比,凸顯愁之深重遠超物質消耗。隱喻:酒象征短暫的麻醉,而“閑愁”實為壯志難酬的郁結——陸游一生北伐無望,此“愁”乃家國之痛與個人失意之疊加。二、醉態:癲狂入筆,天地為紙“今朝醉眼爛巖電,提筆四顧天地窄”“醉眼爛巖電”:雙目如灼燒的巖石與閃電,既寫醉酒后的混沌,又暗藏洞察天地的鋒芒?!疤斓卣保何锢砜臻g的逼仄與精神宇宙的浩瀚形成反差,暗示詩人欲以筆墨突破現實桎梏。三、揮毫:風云入懷,神鬼共舞“忽然揮掃不自知,風云入懷天借力”“揮掃不自知”:進入忘我境界,筆勢如疾風驟雨,暗合張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的草書境界?!帮L云天借力”:將自然偉力注入筆端,賦予書法以宇宙能量,呼應李白“興酣落筆搖五岳”的雄奇?!吧颀垜鹨盎桁F腥,奇鬼摧山太陰黑”“神龍戰野”:以神話意象喻筆勢之兇猛,龍戰于野的慘烈暗指書法線條的撕裂感?!捌婀泶萆健保汗砉执菡凵皆赖幕恼Q畫面,強化黑白對比的視覺沖擊,暗藏對現實黑暗的抗爭。色彩張力:“昏霧腥”與“太陰黑”構成混沌的暗色調,反襯詩人內心熾烈的光明渴望。

四、宣泄:驅愁破繭,狂放自戕“此時驅盡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墮幘”“驅愁”:書法成為療愈創傷的儀式,筆墨揮灑間愁緒如煙霧散盡。“槌床大叫”:肢體動作的爆發,打破文人雅士的矜持,直追魏晉名士劉伶的放誕?!皦檸緕é”:頭巾脫落象征禮法束縛的瓦解,與杜甫“白頭搔更短”的焦慮形成對照。五、收束:蔑視傳統,壁立千仞“吳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吳箋蜀素”:代指名貴紙張絹帛,詩人卻棄之不用,暗含對傳統書道規范的叛逆。“三丈壁”:將作品題于高墻,突破卷軸形制,以空間壓迫感呼應“天地窄”的逆反心理。精神突圍:從“紙上談兵”到“壁上狂書”,陸游以極端形式宣告:真正的藝術不在精工細作,而在生命能量的極致釋放。六、藝術特色:草書即煉獄痛感美學全詩通篇寫“痛”——釀酒之勞、醉眼之灼、揮毫之狂、墮幘之烈,將書法創作轉化為肉體與精神的受難過程,類似貝多芬“扼住命運咽喉”的悲壯。暴力意象群“神龍戰野”“奇鬼摧山”等意象,打破傳統書畫的意境美學,以哥特式黑暗渲染內心風暴,可比八大山人畫魚鳥之“白眼向天”。酒神精神陸游借酒抵達“忘我”之境,與尼采所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歡”相通——在秩序崩壞中重獲創造力,以癲狂對抗現實的荒誕。七、歷史回響:書為心畫,字如其魂宋人尚意書風:此詩呼應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隨人作計終后人”的革新理念,將書法從技法上升到生命表達。愛國詩人的雙重困局:陸游的草書狂態,與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的劍舞、文天祥《正氣歌》的墨跡,共同構成南宋文人以藝抗爭的精神圖譜。后世影響: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的癲狂,鄭板橋“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竹畫,皆可見此詩中“以狂寫憤”的基因。

總結《草書歌》是陸游用筆墨寫就的生命絕唱。他以酒為火,點燃愁緒;以筆為劍,劈開混沌;以壁為碑,刻錄孤憤。當“吳牋蜀素”無法承載其狂時,他選擇將靈魂擲向高墻,在黑白交織的裂痕中,完成對現實世界的超越。此詩如一曲墨色交響,音符是醉眼的狂笑、是神龍的嘶吼、是墻壁的震顫,至今仍在叩問:藝術的本質,究竟是技藝的精進,還是生命的燃燒?05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暮春感懷戴叔倫杜宇聲聲喚客愁,故園何處此登樓。

落花飛絮成春夢,剩水殘山①異昔游。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無意彩云收。

東皇②去后韶華③盡,老圃寒香別有秋。[注]①剩水殘山:原指人工開鑿的池塘和假山,后來也用以指國土分裂,山河不完整。②東皇:司春之神。③韶華:春光。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題目交代了時間,同時也點明了詩歌內容:抒發暮春時節的情懷。B.杜宇凄涼的叫聲就已勾起詩人漂泊之愁,登樓眺望更增思鄉懷遠之情。C.“歌扇”“舞衣”兩詞運用了擬人修辭,寫出了往昔的歡樂美好時光。D.詩歌通過春天的逝去揭示出時光的流逝,從而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羈旅愁懷。

(2)這首詩在藝術技巧上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案】(1)C【解析】本題考査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C.“‘歌扇’‘舞衣’兩詞運用了擬人修辭”錯誤,“歌扇”“舞衣”兩詞運用了借代手法,二者均代指舞女。故選C。

(2)①借助典型意象抒發情感。詩人選取了“杜宇”“落花”“飛絮”“歌扇”“明月”“舞衣”“彩云”等典型意象表達情感,含蓄委婉。②運用借代,形象生動,富有美感。詩人以“歌扇”“舞衣”代女子,既簡潔又直觀,情韻悠然。③巧用對比,強化情感。昔日游覽時的落花飛絮、多情女子、美好情懷和今日的孤寂飄零、凄涼寒冷形成對比。④情景交融。詩中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人事變化,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緒和感懷。比如“杜宇聲聲喚客愁”“落花飛絮成春夢”,通過杜鵑鳥的啼叫和落花飛絮的景象,渲染了暮春時節的哀愁氛圍,情景交融,情感與景物互相映襯。⑤運用典故。詩中運用了典故,如“杜宇”指杜鵑鳥,傳說杜鵑鳥的啼叫聲中含有“歸去來兮”的悲鳴,象征著思鄉之情;“東皇去后韶華盡”中的“東皇”指春天的主宰,春天過去了,韶華也隨之消逝,借用典故表達時光飛逝、青春不再的感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借助典型意象抒發情感。詩人選取了“杜宇”“落花”“飛絮”“歌扇”“明月”“舞衣”“彩云”等暮春的典型意象表達情感,“杜宇聲聲喚客愁”,以杜鵑鳥的叫聲象征離愁別緒;“落花飛絮成春夢”則通過落花飛絮的形象暗示春天即將結束,時光易逝,表情達意含蓄委婉。②運用借代,形象生動,富有美感?!案枭榷嗲槊髟略?,舞衣無意彩云收”中詩人以“歌扇”“舞衣”代舞女,描寫了舞女拿著扇子月下起舞的美姿,舞畢收起彩云一樣的衣服的舞姿,描寫既簡潔又直觀,使舞女的情韻悠然而現。?巧用對比,強化情感。“落花飛絮成春夢,剩水殘山異昔游”這兩句運用了鮮明的對比,將往日的美景與眼前的殘破景象相對照,昔日游覽時的落花飛絮、多情女子、美好情懷和今日的孤寂飄零、凄涼寒冷形成對比。表達了作者對過往美好時光的追憶和對現狀的感嘆。④情景交融,詩中通過描寫自然最物和人事變化,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緒和感懷。比如“杜宇聲聲喚客愁”“落花飛絮成春夢”,通過杜鵑鳥的啼叫和落花飛絮的景象,渲染了暮春時節的哀愁氛圍,“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無意彩云收?!边@里“歌扇”和“舞衣”都是往日歡愉場景的象征,而“明月”與“彩云”的形象則分別代表了過去的美好和消散的快樂,以此來表達時光流逝后的物是人非。詩句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情感與景物互相映襯。⑤運用典故。詩中運用了典故,如“杜宇聲聲喚客愁”中的“杜宇”指杜鵑鳥,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死后化作杜鵑鳥,每年春耕時節,杜鵑鳥的啼叫聲中含有“歸去來兮”的悲鳴,象征著思鄉之情;“東皇去后韶華盡”中的“東皇”指春天的主宰之神,“東皇去后”指春天過去了,“韶華盡”指韶華也隨之消逝,作者借用這兩個典故表達時光飛逝、青春不再的感嘆。

【詩歌欣賞】戴叔倫的《暮春感懷》是一首以暮春之景抒寫羈旅愁思與生命感悟的七言律詩。全詩通過凋零的春色、故園之思與物是人非的對照,在蕭瑟中注入哲理性思考,展現了中唐文人面對時光流逝與人生漂泊的深沉喟嘆。以下逐聯解析:一、首聯:杜鵑啼愁,登樓懷鄉“杜宇聲聲喚客愁,故園何處此登樓”“杜宇”:即杜鵑鳥,傳說古蜀王杜宇死后化為杜鵑,啼聲凄切,常喻游子思鄉之苦。“喚客愁”:杜鵑聲觸動詞人羈旅之愁,點明“客”身份,暗含漂泊無依的孤寂?!肮蕡@何處”:登樓遠眺卻望不見故鄉,時空的迷茫強化了鄉愁的虛幻感。手法:聽覺(杜宇聲)與視覺(登樓)結合,以聲傳情,奠定全詩哀婉基調。二、頷聯:春逝之景,物是人非“落花飛絮成春夢,剩水殘山異昔游”“落花飛絮”:暮春典型意象,象征美好事物的消逝,暗喻青春與理想的凋零?!按簤簟保悍比A易逝如夢境,呼應“落花飛絮”的短暫,隱含對人生虛幻的感慨?!笆K畾埳健保鹤匀痪拔锏乃。c記憶中“昔游”的美好形成對比,凸顯時光無情。情感張力:自然永恒(山水)與人事無常(昔游不再)的對立,深化物是人非之痛。三、頸聯:歌舞散場,繁華成空“歌扇多情明月在,舞衣無意彩云收”“歌扇”“舞衣”:代指往昔歌舞升平的繁華,如今只剩明月依舊,彩云消散。“多情”與“無意”:擬人化對比,明月有情照舊地,舞衣無情隨彩云逝,暗諷世事變幻。意象反襯:以永恒的明月反襯人世無常,以彩云的消散喻指美好事物的終結。四、尾聯:春去秋來,生命之悟“東皇去后韶華盡,老圃寒香別有秋”“東皇”:春神,其離去象征春天結束,暗喻青春與功名的消逝?!吧厝A盡”:直指美好年華的終結,呼應首聯“客愁”的根源。“老圃寒香”:老園中的花草在寒風中散發冷香,以“秋”喻人生暮年,在蕭瑟中見孤傲。哲理升華:從“春去”到“秋來”,詩人超越季節更迭,領悟到生命衰頹中的堅韌之美。五、藝術特色:暮色中的生命詩學意象的衰頹美學全詩以“落花”“殘山”“寒香”等意象,構建“將逝未逝”的臨界美感,如李商隱“夕陽無限好”的蒼涼,又似八大山人畫中“白眼向天”的孤倔。時空折疊的悲愴“杜宇聲”喚回千年鄉愁,“東皇去”濃縮四季輪回,詩人將個體漂泊(登樓)與永恒流逝(韶華)交織,形成時空褶皺中的精神困局。冷色調的救贖“老圃寒香”在凋零中自持清香,暗含道家“春華秋實”的達觀,與杜甫“落日心猶壯”異曲同工——哀而不傷,枯中見榮。六、歷史語境:中唐文人的精神圖譜戴叔倫的境遇:此詩約作于其晚年任撫州刺史期間。經歷安史之亂后,詩人目睹盛唐繁華不再,詩中“剩水殘山”或影射藩鎮割據的破碎河山。士人群體的集體焦慮:與劉長卿“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孤寂、韋應物“獨憐幽草澗邊生”的隱逸相比,戴叔倫更顯冷峻——他拒絕以“寒香”自憐,而是直面生命衰頹的本質??偨Y《暮春感懷》是戴叔倫對生命本質的冷峻凝視。他從杜鵑啼血的哀鳴中聽出鄉愁,在落花飛絮里觸摸時光掌紋,更以“老圃寒香”的蕭瑟,為暮春奏響一曲蒼涼的安魂曲。詩中“春去秋來”的輪回,不僅是自然規律,更是中唐文人面對亂世的精神隱喻——在韶華盡處,以寒香為火,點燃生命的尊嚴。066.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下列小題。秋蓮劉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誰通?不堪翠減紅銷際,更在江清月冷中。擬欲青房全晚節,豈知白露已秋風。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青房:蓮蓬。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視覺、嗅覺兩個角度,寫秋蓮顧影自憐、寂寞無朋的辛酸處境。B.頷聯“江清月冷”的環境,為秋蓮的枯萎衰敗更增添了寒慘凄苦的氣息。C.頸聯用借代修辭,寫出了秋蓮被秋風摧殘,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的命運。D.作者將秋蓮與自己的境遇聯系起來,巧妙寄托身世,旨意幽深,回味綿長。

(2)同樣是秋蓮,《紅樓夢》里林黛玉對“留得殘荷聽雨聲”情有獨鐘,而本詩作者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請簡要分析兩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敬鸢浮浚?)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頸聯用借代修辭”錯誤。頸聯是說“本來還以為蓮蓬成長起來可以保持秋蓮的晚節,哪里知道白露之時秋風已經刮起”,詩人借寫秋蓮遭遇白露秋風,身不由己,來表達自己難以保全晚節的凄涼和無奈之情,這是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故選C。(2)①“殘荷”和“雨聲”,引發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之情。(或可答:殘荷與秋雨,視覺與聽覺結合,寄寓了林黛玉對清冷殘破之美的偏好。)②本詩中,蓮花雖由盛轉衰,但精氣猶存,詩人由此想到自己雖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縱逍遙,表達了詩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本題考查學生比較和評價不同詩歌文本中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林黛玉對“留得殘荷聽雨聲”情有獨鐘,是因為她父母雙亡,之后在賈府寄人籬下,飽受孤獨、凄涼之苦。而“殘荷”和“雨聲”,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代表了凄涼哀傷的意象,點點秋雨擊打在“殘荷”之上,視覺與聽覺結合,自然引發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寓了她的孤苦、落寞之情,也寄寓了林黛玉對清冷殘破之美的偏好。本詩中,前三聯借秋蓮受到風霜摧殘而凋萎的景況來自喻,蓮花雖由盛轉衰,但精氣猶存,本詩尾聯“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是說“大自然的變化和人世的盛衰一樣都在我的老眼中歷歷分明,不要空著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時光吧”,詩人由秋蓮想到自己雖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縱道遙,表達了詩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驹姼栊蕾p】劉因的《秋蓮》以秋日殘荷為喻,借物抒懷,通過清冷孤寂的意象群,傳達出對生命盛衰的深沉感慨與對氣節的堅守。全詩以蓮喻人,在凋零與堅守的張力中,展現了元代文人面對亂世的精神困境與人格追求。以下從意象、結構、情感三個維度展開分析:一、意象系統:秋蓮的衰頹與孤傲“瘦影亭亭”與“淡香杳杳”視覺與嗅覺的悖論:蓮莖纖細(“瘦影”)卻姿態挺拔(“亭亭”),香氣幽微(“淡香”)卻無人傳遞(“欲誰通”)。隱喻:以蓮的孤高自持暗喻詩人清貧自守的文人風骨,以“無人通”暗示理想無人理解的孤獨?!按錅p紅銷”與“江清月冷”色彩與溫度的對比:荷葉凋零(“翠減”)、蓮花枯萎(“紅銷”)的衰敗之景,與江水清冷、月色孤寒的環境相疊,強化物候變遷的肅殺感。時空折疊:自然之秋(蓮的凋落)與人生之秋(詩人暮年)在“江月”意象中重疊,形成生命流逝的蒼涼回響。“青房”與“白露”植物器官的象征:“青房”(蓮蓬)象征晚節,詩人欲以蓮蓬的完整喻示氣節的長存;“白露”既是秋日物候,亦暗指時光流逝的不可逆。矛盾張力:“擬欲全晚節”與“豈知秋風”形成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揭示堅守氣節的艱難。二、結構脈絡:盛衰之間的精神突圍起承:衰象已顯,孤獨自持(首聯)開篇即以“瘦影”“淡香”定調,秋蓮的孤高與凋零并存,暗示詩人身處亂世卻堅守本心的矛盾。轉合:時局逼迫,節操考驗(頷聯、頸聯)頷聯寫自然環境的摧折(“江清月冷”),頸聯寫人力難阻的衰老(“白露秋風”),雙重壓力下,秋蓮(詩人)的“晚節”面臨考驗?!安豢啊迸c“更在”的遞進,強化外部環境對內在氣節的壓迫。收束:以酒抗世,孤憤自嘲(尾聯)“盛衰老眼”:詩人以旁觀者視角審視生命盛衰,暗含對功業無成的無奈。“莫放扁舟酒易空”:以飲酒放浪的姿態對抗現實的荒誕,看似頹唐,實為對氣節的另類堅守——寧以醉態保有精神清醒,不與濁世同流。

三、情感內核:亂世文人的精神困境

孤高與失落的撕裂秋蓮的“不自容”與“欲誰通”,映射詩人身處元初漢人地位邊緣的失落。劉因拒不出仕元朝,詩中“無人通”的香氣,暗喻其道義理想在現實中的碰壁。堅守與妥協的掙扎“擬欲青房全晚節”是儒家士大夫的理想宣言,但“白露秋風”的客觀規律宣告了這種堅守的脆弱。詩人以蓮喻己,既贊頌氣節,亦悲嘆人力在時局前的無力。頹唐表象下的精神抗爭尾聯“莫放扁舟酒易空”的勸誡,實為反語。表面勸人縱酒,實則以醉態守護精神獨立——正如陶淵明“造飲輒盡,期在必醉”背后的孤高,劉因以酒為盾,抵御世俗規訓。四、歷史語境:宋元易代的文化隱喻

蓮的符號學演變:宋代周敦頤《愛蓮說》賦予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而劉因身處宋亡后的元初,詩中秋蓮的凋零暗示遺民群體在改朝換代中的精神困境?!鞍茁肚镲L”的時局指涉:白露為秋分后節氣,暗喻元初漢人政權更迭的肅殺;“秋風”則影射草原文明對中原文化的沖擊,與詩中“江清月冷”構成文化斷裂的意象。五、藝術特色:冷峻中的詩性超越

通感交響“瘦影”的視覺、“淡香”的嗅覺、“江清”的觸覺交織,構建多維詩境。如“江清月冷”四字,既有水波的觸感,又有月色的色感,更有孤寂的溫度感。矛盾修辭“瘦影亭亭”將物理的孱弱與精神的昂揚并置,“青房全晚節”以植物的完整喻人格的殘缺,打破傳統詠物詩的和諧美學。以酒為劍的反抗結句看似消極,實為以醉態完成對精神自由的捍衛。這種“頹廢中的抗爭”,與陸游“醉里挑燈看劍”、辛棄疾“我醉君復樂”形成精神共鳴。

總結《秋蓮》是劉因在宋元易代之際的精神自白。他筆下的秋蓮,既是個人氣節的寫照,也是遺民群體的文化隱喻。從“瘦影”的孤傲到“酒空”的自嘲,詩人以蓮的凋零反寫精神的永恒——正如元代畫家倪瓚畫枯木怪石,愈是衰頹,愈見風骨。此詩在冷寂中迸發的力量,恰似暗夜燭火,為亂世文人照亮了一條以孤高對抗荒誕的精神之路。

07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千年調辛棄疾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滑稽①坐上,更對鴟夷②笑。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分巧??此麄?,得人憐,秦吉了③?!咀ⅰ竣倩毫骶破?,能轉注吐酒,終日不已。②鴟夷:一種皮制的酒袋,容量大,可隨意伸縮、卷折。③秦吉了:鷯哥,八哥。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然可可,萬事稱好”,呈現了像“卮”一樣俯仰隨人、點頭哈腰的官僚形象,他們連稱“是是,對對,好好”,可笑可憎。B.“更對鴟夷笑”中的“笑”字,生動地描繪出官場上善于應酬、虛情假意的官僚的丑陋形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C.不管寒熱,總有一味藥可以調和,被稱作“國老”的甘草,詞人用它來形容一些不講是非原則、專和稀泥的得寵小人。D.“此個和合道理,近日方曉”,意思是說,到如今我才懂得這個道理,做人應該要迎合世俗。這是作者在說反話。(2)同為辛詞,本詞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在表情達意時運用的藝術手法有什么異同?請簡要分析。

【號語】辛棄疾的《千年調》通過描寫庶庵小閣的“卮言”,諷刺了官場中那些隨波逐流、阿諛奉承的小人。詞中運用了生動的比喻和諷刺手法,如“滑稽”“雞夷”等意象,形象地刻畫了這些人見風使能、虛情假意的丑態。詞人通過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這種世俗風氣的鄙視和無奈,反映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整體風格幽默諷刺,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強烈的批判意味?!敬鸢浮浚?)B【解析】本題考査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B.“運用了比喻的修辭”錯誤。不是比喻修辭,是擬人。故選B。

(2)相同點:對比。本詞將自己和官僚們進行鮮明的對比,對官場丑態進行辛辣地諷刺;《永》將劉裕和劉義隆的行事和結果、淪陷區百姓今昔的情形作鮮明的對比,表達無限感慨和沉痛之情。不同點:本詞以物喻人,用三種酒器、一種藥、一類鳥,喻趨炎附勢、唯命是從的在朝官僚,表達了作者的憤激之情。(答擬人、反語酌情)《永》借典抒懷,用多個典故表達自己渴望抗金救國、收復中原的遠大抱負。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不同點:本詞最大的藝術特點,就是選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來盡情描繪,多方比喻,辛辣諷刺,鞭撻世俗,達到了暢快淋漓的境地。開頭二句“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借取卮酒的形象,揭示勢利小人的丑態,在人前滿臉堆笑,一團和氣,甚至低頭折腰,拜倒身子。然后,又聯想到另外兩種酒器,和一種中草藥:滑稽,古代的流酒器,能“轉注吐酒,終日不已”;鴟夷,古代皮制的口袋,用以盛酒,伸縮性大;甘國老,即甘草,能調和眾藥,醫治多種疾病,下片中提到“秦吉了”,鳥名,鷯哥,也寫作了哥,《本草綱目·禽部三》說它“能效人言”,本篇詞的結尾一針見血地指出,看他們這些學舌的吉了鳥,“學人言語”學得多么精巧,所以才能得到權貴人物的鐘愛,把它們豢養起來,代人言語,供人欣賞。詞人引警連類,取以上三種酒器、一種藥材、一類鳥,說是在酒席上,那“轉注吐酒,終日不已”的流酒器,對著能夠隨意伸縮、卷折的皮酒袋,發出了會心的微笑,而寒熱隨人,八面玲瓏,專和稀泥,折中調和的,還有那被人稱作“國老”的中藥甘草;以物喻人,進一步挖苦了趨炎附勢、唯命是從的在朝官僚,表達了作者的憤激之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借典抒懷,上片懷念孫權、劉裕。孫權坐鎮東南,擊退強敵;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氣吞萬里,對歷史人物的贊揚,也就是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茍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下片引用南朝劉義隆冒險北伐,招致大敗的歷史事實,忠告韓侂胄要吸取歷史教訓,不要草率從事;結尾三句,借廉頗自比,表示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望和對宋室不能進用人才的慨嘆。相同點:兩首詞都用了對比的手法。本詞中,“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與上片描述的丑類形成鮮明的對比。“少年使酒”,乃是一種憤激之語,無非是說自己年少氣盛,借酒罵駕,不會察言觀色總是直來直去,不懂逢迎拍馬,所以不討人喜歡?!按藗€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學人言語,未會十會巧”,這是詞人在說反話。在官場中要順從、虛偽才能討得君主的歡心,這個道理,詞人現在才明白。但是要效仿這些人,詞人卻正好不擅長。詞人此處的自嘲和上文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詞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烽_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當朝用事者韓侂胄,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淪陷區百姓“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今昔作對比,寫北方已非宋朝國土的感慨,最為沉痛。將劉裕和劉義隆的行事和結果、淪陷區百姓今昔的情形作鮮明的對比,表達無限感慨和沉痛之情。【詩歌欣賞】辛棄疾的《千年調·蔗庵小閣名曰“卮言”,作此詞以嘲之》是一首以嬉笑怒罵為表、冷峻批判為里的諷喻詞。詞人借友人范開所建“卮言”小閣之名,諷刺官場中趨炎附勢、喪失本心的圓滑世風,同時以自我解嘲的方式,暗含對堅守氣節的孤高自守。全詞以酒器、藥材、鳥雀等意象為喻,在辛辣的調侃中寄寓深沉的人生感慨。以下逐層解析:一、上闋:借物諷喻,刻畫圓滑世相“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卮”(zhī):古代圓形酒器,開口向下,注酒則傾,酒盡則正,暗喻沒有主見、隨人俯仰的處世態度?!昂蜌庀葍A倒”:以酒器的“傾倒”擬人化,諷刺那些為討好他人而刻意迎合的諂媚之態。手法:以物喻人,將抽象的世故圓滑具象化為酒器的物理特性,尖銳而深刻?!白钜蝗豢煽桑f事稱好”“然然可可”:典出《莊子·齊物論》中的“然不然,可不可”,原指是非不分,此處化用為對一切事物無原則的附和。“萬事稱好”:直指官場中“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虛偽風氣,批判喪失立場的庸俗哲學。情感:以反諷口吻揭露世態,暗含對茍安茍合者的鄙夷?!盎希鼘|

chī夷笑”“滑稽”:原指圓滑善辯之人(如《史記》中的淳于髡),此處代指逢迎之輩?!傍|chī夷”:伍子胥死后被吳王夫差裝入鴟夷皮囊沉江,后世以“鴟夷”代指忠而被謗的悲情人物。對比:滑稽者的嬉笑與鴟夷的沉冤形成對照,揭露圓滑者對忠良的譏諷與精神閹割。“寒與熱,總隨人,甘國老”“甘國老”:甘草的別稱,因能調和諸藥,被稱為“國老”,此處喻指無原則的和事佬?!昂c熱”:暗指朝堂上的激烈黨爭,而“甘國老”卻以調和為能事,回避矛盾本質。隱喻:以藥喻政,諷刺南宋朝廷茍且偷安、粉飾太平的風氣。

二、下闋:自嘲與孤憤,堅守本心“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使酒”:借酒使氣,直言不諱。“出口人嫌拗”:回憶年少時因剛直敢言遭人排擠,與上闋圓滑世風形成鮮明對比。情感張力:前句“嫌”表憂慮,后句“方曉”顯信念,形成悲壯與豪邁的交響?!按藗€和合道理,近日方曉”“和合道理”:表面指圓融處世之道,實為反語。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深知妥協無法救國,此處“方曉”實為憤激之語,暗含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反諷:以自我解嘲寫清醒者的孤獨,痛斥“難得糊涂”的虛偽哲學?!皩W人言語,未會十分巧”“學人言語”:模仿圓滑者的言辭技巧?!拔磿智伞保鹤灾t中暗含不屑,表明詞人不愿喪失本心去逢迎。態度:以“未會”二字堅守底線,與上闋“甘國老”劃清界限?!翱此麄儯萌藨z,秦吉了”“秦吉了”:又名了哥,唐宋時被視為善學人言的鸚鵡,常被用于諷刺阿諛奉承之徒?!暗萌藨z”:揭露圓滑者靠諂媚博取歡心的丑態。收束:以鳥喻人,痛斥喪失人格尊嚴的茍合者,呼應開篇“卮言”閣名的辛辣解構。三、整體藝術特色:冷峻中的詩性超越

以物諷世,寓莊于諧全詞通篇用喻,以“卮”“甘國老”“秦吉了”等意象層層剝開官場虛偽的面具,嬉笑中暗藏匕首。辛棄疾將嚴肅的政治批判轉化為幽默的文字游戲,更顯其“烈士悲心”的力度。自我剖白與時代批判的雙重維度下闋“少年使酒”是辛棄疾對自身剛直人格的回望,與上闋圓滑世風形成張力。詞人既嘲諷趨炎附勢者,也痛陳理想主義者在現實中的困境,揭示南宋士大夫群體精神萎靡的根源。儒道思想的碰撞“卮言”出自《莊子》,主張順應自然、齊物我,但辛棄疾卻賦予其相反的批判意義:他并非認同道家無是非觀,而是借莊子之語,諷刺當世以“和光同塵”為名掩蓋茍且偷安的墮落。四、歷史語境與詞人境遇此詞作于辛棄疾閑居帶湖時期。他雖被南宋朝廷冷落,但始終未放棄北伐理想。詞中“卮言”閣的命名者(友人范開)或暗含對其歸隱的規勸,而辛棄疾以“嘲”為名,實為借題發揮,既回應了世人對自己的誤解,也以決絕姿態宣告:寧做“拗口”的孤臣,不當“稱好”的庸人。五、詞史地位:豪放中的冷眼與熱腸婉約與豪放的雜糅:表面以俳諧之筆寫滑稽世相,內核卻是“醉里挑燈看劍”的悲壯,延續了辛棄疾“摧剛為柔”的獨特詞風。

士大夫精神的豐碑:在“萬事稱好”的庸常中,辛棄疾以“未會十分巧”的倔強,守護了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尊嚴。

后世影響:此詞對明代李贄“童心說”、清代鄭燮“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孤傲,皆有精神啟迪??偨Y《千年調》是辛棄疾晚年詞風的典型代表:以俳諧之筆寫沉痛之思,在冷眼旁觀中飽含熱血。詞中“卮”“甘國老”“秦吉了”等意象,既是南宋茍安文人群像的縮影,也是對“難得糊涂”處世哲學的血淚控訴。辛棄疾以“此心安處是吾鄉”的孤傲,對抗著時代的荒誕與扭曲,其詞如投槍,刺破了千年官場“卮言”背后的精神膿瘡。08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小松杜荀鶴①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乙】韓山書院新栽小松丘逢甲②出林鱗鬣尚參差,已覺干霄勢崛奇。只恐庭階留不得,萬山風雨化龍時。【注釋】①杜荀鶴(846-904),唐朝詩人,他出身寒微,屢試不第,四十六歲才中進士。后為翰林學士,僅五日而卒。②丘逢甲(1864-1912),光緒進士,官工部主事。寫此詩時任韓山書院主講,致力于國民教育。(1)對以上兩首詩歌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第一句的“刺”字顯示小松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寫出小松銳不可當的發展勢頭。B.甲詩三、四句的“凌云”含義不同,前者指未長成的小松,后者指長成后的松樹。C.乙詩第二句隱含著詩人熱切期望能盡快培養出支撐大廈的棟梁之材的教育理想。D.乙詩第三、四句轉入議論,藝術地表現了詩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詩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2)以上兩首詩體裁相同,均為

。(3)請從修辭角度,用簡明語言鑒賞甲乙兩首詩歌。

【答案】(1)D【解析】本題考査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及藝術手法的能力。D.“藝術地表現了詩人自身人格的塑造,也透露出詩人對理想人格的追求”錯誤。三四句的意思是:恐怕這小小的庭院留不住松樹的生長,總有一天會突破叢林直上青云,在風雨群山中化龍般成長。表達的是詩人對小松(學生)成長的期待,而非對自身人格的塑造故選D。(2)(七言)絕句【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掌握相關文學常識的能力。兩首詩均是四句,每句字數為七字,第二、四句押韻,是近體詩中的絕句。(3)甲詩:①擬人手法,寫小松即便埋沒深草,也勇敢堅強地“刺”出頭來,逐漸高于蓬蒿;②對比手法,對比時人不識小松棟梁之材與成長為大松后才重口稱贊的態度,表達對于人才被忽視埋沒的惋惜;③夸張手法,“凌云”寫出了松樹成長后高大挺拔的氣勢。乙詩:

①借代手法,以鱗鬣代指松樹,形象地寫出松樹奇崛的外形與如龍般的氣勢;

②夸張手法,把松樹成長想象成風雨化龍,流露出作者對小松未來成長的期待之情,寄寓作者對教育培養人才的期望?!窘馕觥勘绢}考查學生賞析詩歌修辭手法的能力。甲詩把小松擬人,說“自小刺頭深草里”,寫小松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路邊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淹沒在“深草里”,但它雖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圍中,它不低頭,而是“刺那長滿松針的頭,又直又硬,一個勁地往上沖刺,銳不可當。那些弱不禁風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敵的。“刺頭”的“刺”,一字干鉤,不但準確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點,而且把斗"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畫出來了。一個“刺”字,顯示出小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三四句把時人對待小松和大松的態度進行對比,借物喻人,寫出因少有識才之人,以至于很多人才在還未成長之前如同小松一般被忽視摧殘,以至于埋沒?!傲柙啤笔强鋸埵址?,寫出松樹成長后參天之勢。乙詩用了借代手法,“鱗鬣”本指龍的鱗片和鬣毛,因松樹皮一塊塊如同鱗甲,故用此來代指松樹,同時借助其外形如龍鱗的特點,也寫出了小松直沖云雪的氣勢;“萬山風雨化龍時”夸張、想象,想象松樹將來有一天會在風雨萬山之中如龍一般騰飛成長,寄寓作者對松樹成長的無限期望。【詩歌欣賞1】杜荀鶴的《小松》是一首托物諷喻的詠物詩,通過描寫小松樹的成長歷程,揭示了社會對人才的短視與壓抑,同時寄托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與對未來的期許。全詩以松喻人,語言質樸卻意蘊深長,展現了晚唐文人面對現實困境的清醒認知與不屈精神。一、成長與忽視的隱喻“自小刺頭深草里”“刺頭”:松針尖銳如刺,既寫幼松的形態,又暗喻其不屈的鋒芒?!吧畈堇铩保荷钕莶輩?,無人問津,暗示人才初時被埋沒的境遇。意象:以松苗的卑微與堅韌,隱喻寒門士子的困頓與初心?!岸駶u覺出蓬蒿”“漸覺”:時間推移,松樹逐漸超越蓬蒿,暗含人才歷經磨礪終露鋒芒。“出蓬蒿”:突破平庸,嶄露頭角,呼應《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淬煉過程。對比:從“深草”到“出蒿”,展現生命從壓抑到突破的軌跡?!皶r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