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6課赤壁賦*登泰山記
目標導航
學習目標重點難點
1、體味蘇軾人生觀中的辯證、
1.梳理、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背誦這兩篇文章。
達觀成分和姚鼐隱藏在景物
2.重點掌握古今異義現象、文言句式和詞類活用。
背后的情懷。
3.賞析兩文不同的行文藝術特色和語言風格。
2、多角度賞析景物描寫語段。
3、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知識精講
【01知識常識】
赤壁賦
1.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暢
達,想象豐富,成就卓越。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其詞開豪放一派,與南宋詞
人辛棄疾并稱“蘇辛”。他擅長行書、楷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2.寫作背景
《赤壁賦》寫于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
被誣作詩“謗訕朝廷”,及因所寫《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并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
獄,史稱“烏臺詩案”。“幾經重辟”,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
練副使。元豐五年,蘇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游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后
人因此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后赤壁賦》。
3.文體知識
賦
賦是中國古代兼具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
賦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和諧;三、
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登泰山記
1.作者簡介
姚鼐(1732—1815),安徽桐城人,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
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派三祖”。
主要作品:《惜抱軒文集》《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等。《登泰山記》是其代表作。
2.寫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途經泰安時,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于乾隆三
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登泰山,至日觀峰的日觀亭后,觀賞日出,寫下了這篇游記。
3.文體知識
記和游記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的感情和主張。
“記”在唐代進入文苑,宋代其內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穩固,明清時主體性色彩更加濃厚,逐漸
成熟穩固。
“游記”是“記”的一種。它是通過敘述游覽過程、描寫游覽見聞來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
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感悟的一種散文體裁,形式靈活自由。
【作家金句】
1.論事易,作事難;作事易,成事難。
2.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4.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5.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蘇軾
1.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也。
2.古之君子,仕非茍焉而已,將度其志可行于時,其道可濟于眾。
3.松杉上接瀑布落,藤蘿下拂云光低。
——姚鼐
【02自讀自悟】
赤壁賦
(1)壬戌(rénxū)之秋,七月既.望.(過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農歷每月十六日),蘇子
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興起,產生)。舉酒屬.(zhǔ)(勸請)客,誦明月
之詩,歌窈.窕.(yǎotiǎo)之.章.(《詩經·陳風·月出》的第一章有“舒窈糾兮”的句子,所以
稱為“窈窕之章”)。少焉,①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橫.(籠
罩)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往),②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pínɡ)虛.(太空)御風,
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指飛升成仙)而登仙。
(2)于是飲酒樂甚,扣.舷.(敲著船邊,指打著節拍)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桂木做的
棹)兮蘭.槳.(木蘭做的槳),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sù)流.光.(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
上)。①渺.渺.(悠遠的樣子)兮予懷,望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依
照歌曲的聲調和節拍)而和.(hè)之.((用簫)隨著歌聲伴奏)。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余音裊.裊.(niǎoniǎo)(形容聲音婉轉悠長),不絕如縷.(細絲)。②舞.(使……起舞)幽壑之潛蛟,
泣.(使……落淚)孤舟之嫠.(lí)婦.(寡婦)。
(3)蘇子愀.(qiǎo)然.(容色改變的樣子),正襟危.坐.(端坐)而問客曰:“何.為.(為什么)其然
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
繆.(liáo)(同“繚”,盤繞、圍繞),郁.乎.蒼.蒼.(草木茂盛,一片蒼翠),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zhúlú)(船頭和船尾的并稱,泛指首尾相接
的船只)千里,旌旗蔽空,釃.(shī)酒.(斟酒)臨江,橫槊賦詩,固.(本來)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哉?況吾與子漁.樵.(qiáo)(捕魚砍柴)于江渚(zhǔ)之上,侶.(以……為伴)魚蝦而友.(以……為友)
麋鹿,駕一葉之扁.(piān)舟.(小船),舉匏.(páo)樽.(用葫蘆做成的酒器)以相屬。②寄蜉.蝣.(一種
小飛蟲,夏秋之交生在水邊,生存期很短,古人說它朝生暮死。這里用來比喻人生短促)于天
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③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
乎驟.得.(一下子,很輕易地實現),托遺.響.(余音,指簫聲)于悲風。”
(4)蘇子曰:“客亦知夫.(fú)(那)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滿)虛.(缺)者如
彼,而卒.(終究)莫消.長.(消減和增長)也。①蓋.將.(如果,表假設)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
(連……都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②且夫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如果)非吾之所有,雖.(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
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zànɡ)(寶藏)
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享有)。”
(5)客喜而笑,洗盞更.(ɡènɡ)(再)酌。肴.核.(菜肴和果品)既盡,杯盤狼.籍.(即“狼藉”,凌
亂)。相.與.(互相)枕.藉.(jiè)(枕著墊著)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天明)。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文言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
2.對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點評,并概括段意。
第(1)段:
語句點評①:狀語后置,“徘徊”生動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
語句點評②:定語后置,正常語序為“凌茫然之萬頃”。
段意概括:寫作者與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
感悟·質疑:沐清風白露,賞月色天光。情感自然流瀉,文句一氣呵成,作者泛舟暢游之樂自
筆下泉涌而出。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第(2)段:
語句點評①:謂語前置,突出情思的悠遠。
語句點評②:側面表現出簫聲感染力之強。
段意概括:寫作者飲酒縱歌的歡樂和客人簫聲的悲涼。
感悟·質疑:作者歌中的“美人”是指人嗎?(是個人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簫聲悲涼,
使蘇子的感情陡轉,由樂入悲,文氣隨之跌宕。
第(3)段:
語句點評①:語氣上是反問句,內容上是否定判斷句,結構上是狀語后置,從“于”的意思看
是被動句。
語句點評②:兩個比喻,一個是時間角度的“短”,一個是空間角度的“小”。人生的短暫,
個體生命的渺小,自然使人悲從中來。
語句點評③: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很美好,很浪漫,卻不現實。
段意概括:寫客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
感悟·質疑:本段由景入事,主問客答。該如何認識、評價客的回答呢?(客的回答表現了一
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這也是蘇軾借客之口表露自己思想中消極的方面)這一段的
主客問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
語句點評①:觀察、認識的角度不同,結論就不同,心態也不同。
語句點評②:這里的“物”,指的是不應有、不必有的功名利祿之類。
段意概括:蘇子針對客之人生短促無常的感慨表達自己的見解。
感悟·質疑:蘇子這段話集中表達了作者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且
不把問題絕對化。這也是他身處逆境卻仍豁達超脫、隨緣自適的原因所在。
第(5)段:
語句點評:主客心意合一,物我兩忘。與開頭照應,將讀者引入到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段意概括:寫客聽了作者的觀點后,轉悲為喜,開懷暢飲。大家在舟中飲酒盡歡,興盡睡去,
竟不知天色漸明。
感悟·質疑:由開頭的“樂”,到中間的“悲”,再到結尾的“喜”,是情感的變化,也是對
歷史、人生、宇宙一番思辨后的徹悟與圓通。
登泰山記
(1)泰山之陽.(山的南面),汶水西流;其陰.(山的北面),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
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2)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①自京師乘.(冒)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
越長城之限.(界限),至.于.(到達)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
皆砌石為磴.(dènɡ)(石階),其級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
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suì)(于是,就)至其巔。古時登山,
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門
檻)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背)雪,明燭.(照)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城東南)如畫,②而半山居.(停留)
霧若帶然。
(3)戊申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彌漫)。稍.(逐漸)見云中①白若樗.蒱.(chūpú)(古代的一種博戲,這里指樗
蒱所用的擲具,長形而末端尖銳,立起來像山峰)數十立者,山也。極.天.(天邊)云一線異色,
須臾成五采.(同“彩”)。②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
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大紅色和白色)駁色,而皆若僂.(lǚ)(脊背彎曲的樣子,引
申為鞠躬的樣子)。
(4)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在碧霞元君祠
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模糊或缺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
往。
(5)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同“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xià)(縫
隙),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6)桐城姚鼐記。
結合左欄提供的注音誦讀文本,并根據教材注釋及所學文言知識完成下面問題。
1.解釋加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
2.對畫波浪線的句子進行點評,并概括段意。
第(1)段:
語句點評:“……者,……也。”典型的判斷句。
段意概括:介紹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觀峰的位置。
感悟·質疑:描寫對象一句一換,粗筆勾勒山、水、古長城、日觀峰,富有層次感地描摹出泰
山的概貌,為下文介紹登山路線和觀日出做鋪墊。
第(2)段:
語句點評①:作者用“乘”“歷”“穿”“越”幾個動詞領起的短句記錄旅程路線,突出了動
作和地點,一氣呵成,簡練傳神。
語句點評②:把縱與橫、靜與動、實與虛、端莊凝重與飄逸輕盈結合了起來,烘托了泰山的高
峻。
段意概括:寫登泰山的經過。
感悟·質疑:本段為什么沒有寫途中所見的景物?作者沒有像尋常游記那樣寫途中所見景物,
而是重點寫登山的艱難和登上山頂之后所見的雄渾開闊,目的是突出泰山的高峻,亦暗含歷經
艱難后“一覽眾山小”的喜悅之情。
第(3)段:
語句點評①:因是遠眺所見,所以以小喻大,以常喻奇。
語句點評②:有實有虛,氣勢磅礴,雄渾壯麗。
段意概括:描寫觀日出的情景。
感悟·質疑: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先后寫了待日出、日將出、日正出和日出后,襯以云天、東海、
群峰,寫出泰山日出的萬千氣象。
第(4)段:
語句點評: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
段意概括:介紹泰山的名勝古跡。
感悟·質疑:由此段可見泰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第(5)、(6)段:
語句點評:把作者雪中賞景的形象與風雪彌漫的泰山融為一體,煞住全篇,留有豐富的想象余
地,回味悠長。且照應第二段開頭,可以想見當時風雪之大,行程之艱。
段意概括:介紹泰山冬季的景色。
文言知識歸類整理
赤壁賦
1.記字音
①壬.戌.之秋(rénxū)②舉酒屬.客(zhǔ)③少.焉(shǎo)④斗.牛之間(dǒu)
⑤馮.虛御風(píng)⑥桂棹.(zhào)⑦嫠.婦(lí)⑧愀.然(qiǎo)
⑨山川相繆.(liáo)⑩舳.艫.千里(zhúlú)旌.旗蔽空(jīng)釃.酒臨江(shī)
橫槊.賦詩(shuò)漁樵.(qiáo)?江渚.(zhǔ)?麋.鹿(mí)
?匏.樽(páo)?蜉.蝣.(fúyóu)?無盡藏.(zàng)?枕藉.(jiè)
?2.通假字???
(1)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乘
(2)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同“繚”,盤繞、圍繞
3.古今異義
(1)白.露.橫江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
(2)凌萬頃之茫.然.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失意的樣子;完全不知道的樣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義:指所思慕的人。今義:美貌的女子。
4.一詞多義
(1)歌
①歌.窈窕之章(歌唱)②歌.曰:“桂棹兮蘭槳……”(歌詞)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韻律)④詩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詩)
(2)望
①七月既望.(農歷每月十五)②西望.夏口(向遠處看)
③日夜望.將軍至(盼望)④德高望.重(名望,聲望)
⑤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希望,念頭)
(3)如
①縱一葦之所如.(往)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如同,好像)
③如.能克諧,天下可定也(表假設,如果)④突如.其來(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⑤自以為不如.(及,比得上)
(4)屬
①舉酒屬.客(勸請)②名屬.教坊第一部(隸屬)
③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④屬.予作文以記之(同“囑”,囑托)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輩)⑥有情人終成眷屬.(家屬,親屬)
(5)于
①月出于.東山之上(介詞,從)②徘徊于.斗牛之間(介詞,在)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詞,表被動)④強于.百萬之師(介詞,比)
⑤告之于.帝(介詞,向)
5.詞類活用
①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名詞用作動詞,打魚砍柴)
②下.江陵(名詞用作動詞,攻占)
③順流而東.也(名詞用作動詞,向東進軍)
④歌.窈窕之章(名詞用作動詞,歌唱)
⑤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名詞作狀語,向南)
⑥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⑦舞.幽壑之潛蛟(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
⑧泣.孤舟之嫠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哭泣)
⑨侶.魚蝦而友.麋鹿(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侶;以……為友)
⑩正.襟危坐(形容詞用作動詞,整理)
6.文言句式
①固一世之雄也判斷句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③何為其然也?賓語前置句
④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狀語后置句
⑤而今安在哉?賓語前置句
⑥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句
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判斷句
7.積成語
①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谷粒。比喻非常渺小。
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形容很豐富,用不完。
③如泣如訴: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訴說。形容聲音凄切、悲苦。
④遺世獨立:超自然獨自生活于現實社會之外。
⑤余音裊裊:形容音樂悅耳動聽,令人沉醉。
⑥不絕如縷:多形容局勢危急或聲音細微悠長。
登泰山記
1.記字音
①姚鼐.(nài)②汶.水(wèn)③南麓.(lù)④石磴.(dèng)
⑤幾.不可登(jī)⑥徂.徠.(cúlái)⑦晦.(huì)⑧樗.蒱.(chūpú)
⑨絳.皓(jiàng)⑩若僂.(lǚ)岱.祠(dài)少圜.(yuán)石罅.(xià)
2.通假字???
(1)須臾成五采.“采”同“彩”
(2)多平方,少圜.“圜”同“圓”
3.古今異義
(1)至.于.泰安古義:到達。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多平.方.古義:平的方形的,指山石的形狀。今義:數學用語。
4.一詞多義
(1)陰
①其陰.,濟水東流(山的北面)
②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陰天,沒有陽光)
③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暗中)
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陰影,樹蔭)
⑤陰.風怒號,濁浪排空(陰冷,寒冷)
⑥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光陰,時間)
(2)坐
①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坐在)
②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同“座”,座位)
③王曰:“何坐.?”曰:“坐盜。”(因……而獲罪)
④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因為)
(3)及
①及.既上(等到)②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
③其賢不及.孔子(比得上)
(4)道
①循東谷入,道.有天門(道路)
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義)
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政策,方法)
④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取道)
⑤萬戶侯豈足道.哉(稱道)
(5)以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介詞,在)
②余始循以.入(連詞,表順承關系)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助詞,表方位)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介詞,因為)
⑤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連詞,表并列)
⑥以.刀劈狼首(介詞,拿、用)
⑦屬予作文以.記之(連詞,來、用來)
⑧皆以.美于徐公(動詞,認為、以為)
5.詞類活用
(1)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名詞作狀語,向西;向東)
(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名詞用作動詞,照)
(3)山多.石,少.土(形容詞用作動詞,多有;少有)
6.文言句式
(1)崖限當道者定語后置句
(2)此東海也判斷句
7.古代農歷日期的別稱
古代農歷的一些日期是根據月亮的情況來稱呼:
1.朔——農歷每月初一。
2.既朔——農歷每月初二。
3.蛾眉——農歷每月初三、初四。
4.小望——農歷每月十四。
5.望——農歷每月十五。
6.既望——農歷每月十六。
7.晦——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
重點梳理
【重點01】整體感知文本內容
1.《赤壁賦》全文共五段,請分別用四個字概括各段內容。
【明確】夜游情景歌聲簫聲客人感慨蘇子之論更酌入睡
2.《赤壁賦》中,蘇子與客的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的?
答案:圍繞“變與不變”的問題展開。
3.《登泰山記》中作者是沿怎樣的路線登山的?
答案:南麓→中谷→中嶺→天門→西谷→山巔。
【重點02】探尋景物特點
《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富有層次地寫了赤壁所見、歷史之中、哲理感悟的江(水)
月。《登泰山記》按照時間順序寫登泰山全程,先寫登臨景象,而后濃墨重彩寫日出景象,之
后寫沿途所見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試從文中找出重點語句并概括景物的各自特點。
【明確】
《赤壁賦》赤壁之水月歷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
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順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
重點語句流而東也,舳艫千里;釃
間;白露橫江,水光接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酒臨江,橫槊賦詩
天
平靜,美好,廣闊,明亦變亦不變,瞬間與永恒辯證
各自特點曾烜赫一時,終灰飛煙滅
朗統一
沿途自然
《登泰山記》登泰山經過觀日出景象
與人文景觀
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
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其遠古刻盡漫失;山多石,
磴,其級七千有余;道
重點語句五采。日上,正赤如丹,少土;少雜樹,多松;至日
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
登
齊
各自特點歷經長路,一路艱險奇觀異景,無比壯麗古老,厚重;堅強,寂靜
2.《登泰山記》重點朗讀第3段。五幅畫面富有層次地寫泰山日出,請從以下角度賞讀,也可
自選角度賞讀。
【明確】
動態與全景與
畫面遠望與俯視
靜態特寫
待日
坐待日出圖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足下皆云漫:俯視動態全景
出
稍見云霧彌漫圖云中白若樗蒱數十立:遠望①靜態特寫
須臾云天一線圖②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遠望動態特寫
日上壯觀日出圖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遠望動態特寫
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遠望,
回視諸峰回視圖靜態③全景
俯視
自選角度:①色彩變化:白-五采-赤-紅-絳皓駁色。
②感覺變化:觸覺-視覺。
③虛實變化:實-虛-實。
【重點03】賞析語言藝術
《赤壁賦》為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登泰山記》用
筆儉省,精練雅潔,描寫景物富有特色。請仿照示例,從兩篇中各選精要傳神文字加以品評。
示例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點評:寫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遺世獨立,與萬物化為一體。從中可以感受到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的快樂、適意,還有在廣闊天地之間超脫世俗羈絆的自由、從容。
示例2:“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點評:寫出初至山頭一剎那的感受: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背負著冰雪,賦予靜態的青
山以動感,一個“負”字,賦予“蒼山”生命,使之人性化,新穎傳神,境界全出;而蒼山上
的積雪反照的日光照亮著天南,形象生動地寫出積雪的光彩。
【明確】①“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點評:以擬聲詞摹其聲,以人的思緒聲口傳其情,又以“裊裊”“縷(細絲)”激發讀者的想
象。把對聲音的感覺寫得準確、細膩而形象。
②“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點評:寫完日出景象,視線一轉寫山峰,見出作者視野之開闊、心情之愉悅。諸峰有高有低,
相互遮掩,所以陽光分布不均,故“或得日或否”。峰上有積雪,初陽映照,紅裝素裹,故
“絳皓駁色”。因作者置身高點,故日觀以西峰“皆若僂”,這里隱含著“一覽眾山小”的
自豪與喜悅。不過20字,可謂簡潔之極,卻包含著豐富的景、情信息,無愧“清代古文第一
人”手筆。
【考點鏈接】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要文化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的稱謂、歷法、節氣、官職、軍制、地理、禮儀、習俗、音律、科
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像“三軍可奪帥也”中的“三軍(軍隊的通稱,古制12500
人為一軍)”、“對鏡帖花黃”中的“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滕子京謫守巴
陵郡”中的“謫(封建社會官吏降職或遠調)”就都屬文化常識的范圍。
古詩文里出現的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是重要文化常識之一,一般包括紀年、紀月、紀日和
紀時。拿紀年來說,干支紀年和年號紀年是最常見的兩種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紀日,除了常見的干支紀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還
有特殊的名稱,如農歷每月的第一天稱“朔”、十五日稱“望”、最后一天稱“晦”等。了解
這些記錄時間的方法對于準確把握古詩文情境及理解文意都有重要意義,平時學習中一定要注
意整理積累。
從2015年起高考試題新增了對古代文化常識考查的題型,更加注重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
理解。將近年來的文化常識題匯編在一起進行分析,發現有關“皇帝、京都、官職、禮儀、稱
謂”的內容占比最大,這是因為文言文選段多為史傳類文本,幾乎每一篇都會與這些內容相關,
自然成為命題的首選內容。
題型一般為選擇題,常見設問方式: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文化常識推斷兩方法
1.聯系課內。高考對文化常識的考查,是由課內到課外的一個延伸拓展過程,許多知識來
自課內,如果能把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常識性的東西記牢,一般就不難解答此類題目。
2.語境推斷。對文化常識的考查,高考不主張“死記硬背”,所有考題均與語境有密切聯
系,可以根據前后語境加以推斷。
文化常識解題三步驟
能力拓展
1.《赤壁賦》:主客問答,儒道對話。
“主客問答”是賦體文章的特色,在文中也是儒道的對話,是蘇軾內心兩個自我的辯論。
找出體現儒與道思想的語句,并體會蘇軾的復雜情思。
思想語句情思
以美人比君,可見忠君之殷切;情懷悠遠,思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為世用,建功立業,成就人生
當年的曹操,氣魄何其雄壯,氣勢何其凌人!
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
儒家這里言辭間洋溢著對曹孟德的羨慕和敬仰,流
江,橫槊賦詩
思想露出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感慨人生短暫,個人渺小,正是強烈渴望建功
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立業的反證。正是這種積極入世思想最終使蘇
無窮軾成就了功業,美名永流傳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渴望馮虛御風,超塵出世,順乎自然,獲得精
道家仙神的超脫
思想超凡脫俗,自由浪漫,光明美好,長壽永恒—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正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這里反映了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老子說“道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法自然”,莊子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
皆無盡也與我為一”,這種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
使得蘇軾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總結:蘇軾用儒家思想做事,養浩然氣,造蒼生福;用道家思想做人,以出世之心,入世行走,
自解自慰,得失無礙。于困境中思悟,于低回處升華,完成了一個人精神上的自給自足。
2.《登泰山記》:學者游記,豐贍博雅。
姚鼐在《惜抱軒尺牘·與陳碩士書》中說:“以考證累其文,則是弊耳;以考證助文之境,
正有佳處。”桐城派的文章有“重學問和考據”的特色。這是一篇學者游記,請找出文中的考
證文字,并說明其作用。
考證文字作用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交代地理位置,科學、準確。從整體上、宏觀上
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介紹泰山及其周邊的地理概貌,為下文寫自己的
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行程及登山路線做好鋪墊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說明“中谷”的歷史沿革,泰山的滄桑古老可窺
道元所謂環水也一斑
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由“古謂之”可見作者查閱了典籍資料,由“世
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經中皆謂之”可見世人以訛傳訛。作者的求實精神難
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能可貴
作者對石刻觀察仔細,注意了其年代。“遠古刻
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
盡漫失”,可見泰山底蘊深厚,飽經滄桑,不知
刻盡漫失
經歷了多少風雨洗禮,多少歲月打磨
實踐飛躍
《永州八記》的作者柳宗元曾在《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亭記》中指出:“夫美不自美,因
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于空山矣。是亭也,僻介閩嶺,佳境罕到,不
書所作,使盛跡郁堙,是貽林澗之愧。”山水之美,需要審美化的眼光才能彰顯。請試著發現
你周邊的山水之美,并用文字記錄下來。
答:
參考示例:
家鄉的山水
綠瑩瑩的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山,巍峨峻拔,在這山與水恰到好處的融合中,博山,
這個美妙的地方誕生了,博山是我的家鄉,他用山水熏陶著我,讓我迷戀山與水,迷戀大自然。
博山最著名的河非孝婦河莫屬,孝婦河全長135.9千米,河水清澈無比,散發著綠瑩瑩的
光,上游的水最清,掬一捧清水,喝一口,砸下嘴,冰涼爽口,好不痛快。河上共有12座橋,
最古老的一座橋被命名為七孔橋,建于清朝,每座橋都各不相同,別具特色,既美觀又堅固。
關于孝婦河,是多少出游在外的博山人思愁的牽掛,提起孝婦河,便會娓娓道來,博山人
的血脈中,流淌著一條母親河,源源不斷,永不干涸,博山人與孝婦河,如親人一樣,有著濃
厚的感情,小橋,流水,人家,似一條親情的紐帶,把博山人與孝婦河的感情緊緊相扣。
關于孝婦河,還有一個傳說:有一女子,名叫顏文姜,加入姓郭的一戶人家,婆婆姑姑都
故意刁難她,但她很善良,毫無怨言。有一天,她提著婆婆給她的尖底水桶去打水,遇到一位
神仙,神仙被她的孝心感動了,給她一根鞭子,只要抽一下這個鞭子,桶里就會裝滿水。婆婆
見文姜不再去挑水,起了疑心,趁文姜出門時提出了桶中的神鞭,頃刻間,大水從桶中涌出,
幸好文姜還未走遠,聞聲回家相救,舍身堵住桶口,避免了一場大難。
博山先民為紀念顏文姜,把她尊之為“顏神”;把顏文姜堵的泉源稱為“靈泉”;把流淌
的泉水命名為“孝婦河”;這就是孝婦河的由來,清澈之水中還流淌著一個孝的故事,賞水,
聽水,是一種愉悅的享受。
家鄉的山也有很多,重重疊疊,無一例外,全都是綠油油的,巍峨挺拔,郁郁蔥蔥。
家鄉的魯山,讓我引以為傲,山上泉水丁冬,怪石嶙峋,樹木眾多,遠看,一座座山巒連
成片,高大峻拔,讓人心生震撼。
家鄉的原山也是一重要景點,樹木成蔭,微風清涼,那齊長城架在云海邊,石海在微風中
疑似涌動,掀起一波波微妙的感覺。
藍天,白云,碧水,青山,家鄉的美,是多元素的,山懷抱著水,水映襯著山,一幅美麗
的山水畫即可呈現,家鄉的山水,是最美的風景。
分層提分
題組A基礎過關練
赤壁賦
一、文言基礎知識
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舳艫千里,旌旗蔽空B.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C.知不可乎驟得D.相與枕藉乎舟中
答案B
解析“馮”,同“憑”,乘。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凌萬頃之茫.然.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盡,杯盤狼.籍.D.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答案C
解析A項古義:曠遠的樣子。今義:完全不知道的樣子;失意的樣子。B項古義:所思慕的人。今義:美
貌的女子。D項古義:白茫茫的水汽。今義:二十四節氣之一,在9月7、8或9日。
3.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B.順流而東.也
C.侶.魚蝦而友.麋鹿D.方其破荊州,下.江陵
答案C
解析“侶”“友”均為意動用法,以……為伙伴;以……為朋友。其他三項均為名詞作動詞。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而今安在哉?B.何為其然也?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D
解析D項為被動句,其他三項均為賓語前置句。
5.下列對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望:過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農歷每月十六日。既,已經。望,農歷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司馬光、
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兩個。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C
解析“司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應為“曾鞏”。
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020·全國Ⅱ)蘇軾在《赤壁賦》中發議論說,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月亮時圓時缺,
“________________”。
(2)(2019·全國Ⅱ)蘇軾在《赤壁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婉轉悠長、
延綿不盡的樂聲之美。
(3)(2018·全國Ⅱ)蘇軾《赤壁賦》中描寫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賦》的開頭,蘇軾寫自己與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誦《詩經·陳風》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
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賦》中,用蛟龍和寡婦聽到簫聲的表現和感受來突出簫聲的悲涼與幽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而未嘗往也而卒莫消長也(2)余音裊裊不絕如縷(3)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4)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5)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7.翻譯下面的句子。
(1)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水環繞,一片蒼翠,這不正是曹操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得分點:
西、東、繆,被動句式)
(2)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戰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是一位蓋世英雄,可現在又在
哪里呢?(得分點:釃、賦、固、安在)
(3)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何況我和你在江邊捕魚砍柴,以魚蝦為伙伴,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只小船,在這里舉杯來互相勸
酒。(得分點:漁樵、侶、友、屬)
8.蘇洵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的性情和天賦做了很認真的分析和推斷,作《名二子說》,以勉勵二兄弟:“輪
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
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
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根據文意闡明蘇洵為二子命名的用意。
(1)取“軾”,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轍”,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要過于外露(不要鋒芒畢露)。(2)要善于避禍為福(要學會免于災禍)。
二、閱讀鑒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
甲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
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
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
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
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節選自蘇軾《赤壁賦》)
乙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
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
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余作歌
云:“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
發唱黃雞[注]。”是日,劇飲而歸。
(蘇軾《游沙湖》)
注唱黃雞:因黃雞可以報曉,故表示時光流逝。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B.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C.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D.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余戲之曰/余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
答案B
解析“以紙畫字”中,“字”是“畫”的賓語,應在“字”后斷開,排除A項;“書不數字”中,“字”
是“書”的賓語,應在“字”后斷開,排除C項;“皆一時異人也”中,“皆”往往置于句首,排除D項。
故選B。
1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既望,“望”一般指農歷每月十五,“既望”是指農歷每月十五的前一天。
B.斗牛,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斗宿和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中的二宿。
C.羽化,古代道教徒認為成仙能飛升變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舳艫,“舳”是船尾,“艫”是船頭,舳艫連稱則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答案A
解析“農歷每月十五的前一天”錯,應該是“農歷每月十五的后一天”。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在月明之夜與友人們泛舟赤壁磯下的長江,他們享受著江天美景,飲酒放歌,快樂似神仙,暫時忘
卻了人世間一切不順心的事。
B.蘇軾樂極之后情緒變得低落,原因是有人倚歌吹著悲涼的洞簫應和,那洞簫聲似乎有讓深淵里的蛟龍起
舞、孤舟上的寡婦哭泣的魔力。
C.蘇軾詢問朋友為何感傷,朋友回答是英雄曹操及其業績尚且消失不見,更何況你我凡夫俗子,平凡的生
命難得像長江、明月般永恒。
D.蘇軾被聾醫龐安常治好病之后,與他一起游玩清泉寺和蘭溪,看著蘭芽浸溪、溪水向西流逝,聽著子規
鳥啼叫,作歌時悲從中來。
答案D
解析“悲從中來”錯,根據蘇軾歌詞的后三句可知,蘇軾樂觀曠達。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白茫茫的水汽籠罩著江面,水上浮光遠接天邊。(我們)任憑小船漂去,越過那茫茫的江面。
(2)那簫聲嗚嗚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傾訴,尾聲細弱而婉轉悠長,如同不斷的細絲。
13.《游沙湖》是如何從側面表現蘇軾對龐安常的欣賞的?請簡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聽聞龐安常大名后,主動前去求治;②治病時稱贊龐安常是一時異人;③病愈后陪同龐安常游清
泉寺與蘭溪;④游玩后和龐安常痛飲。
參考譯文
乙
離黃州東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螄店。我在那里買了田地,因為前去查看田地的好壞而得了病。聽
說麻橋人龐安常善于醫病,但是耳朵聾,就去他那里看病。龐安常雖然耳朵聾,可是聰明超過一般人,我
用紙寫字給他看,寫不了幾個,他就能夠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開玩笑說:“我用手當嘴巴,你用眼當耳
朵,我倆都是當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覽清泉寺。清泉寺在蘄水縣城外兩里左右,那里
有個王羲之的洗筆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靠近蘭溪,溪水往西流淌。我因此作了一首詩歌:“山下蘭芽
兒,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凈,沒有污泥。傍晚的雨瀟瀟下,子規鳥正在啼唱。誰說
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您看門前的溪水都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晚年的時光中一味地感慨時光
易逝。”這一天,我們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登泰山記
一、文言基礎知識
1.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京師乘.風雪乘:這里是“冒”的意思。
極.天.云一線異色極天:天邊。
B.道皆砌石為磴.蹬:石階。
絳皓駁色,而皆若僂.僂: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為鞠躬的樣子。
C.世皆謂之天門云.云:云氣。
亭東自足下皆云漫.漫:彌漫。
D.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負:背。
多松,生石.罅.石罅:石縫。
答案C
解析C項,云:助詞,無實義。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與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句: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A.余始循以.入B.卒以.吾郡之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
C.余與四人擁火以.入D.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鄲
答案D
解析D項與例句中的“以”相同,表示“在”某個時間;A項的“以”相當于連詞“而”,
表順承;B項的“以”表示原因;C項的“以”表修飾。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3分)
A.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
B.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
C.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D.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答案C
解析A項,“采”同“彩”。B項,“圜”同“圓”。D項,“受”同“授”。
4.下列句子中加點字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3分)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C.回視.日觀以西峰
D.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答案C
解析A項,名詞作狀語,每天。B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照。D項,名詞活用為動詞,約束。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陽.谷皆入汶B.至.于.泰安
C.多平.方.D.至日觀數.里.內無樹
答案D
解析A項,陽,古義: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今義:一般用于陽光、表面等。B項,至于,
古義:“至于”是動詞“至”與介詞“于”的連用,其義是到,到達;今義:(動詞)表示達到
某種程度,(介詞)表示另提一事。C項,平方,古義:平的方形的,形容詞;今義:數學名詞。
6.下列對文學文化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為“陽”;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為“陰”。
B.城墻有內外之分,里邊的一道為“城”,外邊的一道為“郭”。“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
“城郭”泛指城墻。
C.農歷每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最末一天為“晦”。
D.“桐城姚鼐記。”以“桐城”標明自己所屬文學流派。
答案D
解析D項,“桐城”為籍貫。
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4分)
(1)《登泰山記》中描寫太陽將出時的景色是“,
”,這是說,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線云層,顯現出奇異的顏色,霎
時間成為五彩繽紛。
(2)《登泰山記》中“,”兩句把泰山的水景由
兩條河鋪開成面寫去,點出了山南山北眾多支流縱橫交叉、終歸一河的景色。
答案(1)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2)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
二課內閱讀
閱讀課文,完成8~12題。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
城也。最高日觀峰,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
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云。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
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云漫。稍見云
中白若樗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云一線異色,須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
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
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
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歷:經過。
B.半山居.霧若帶然居:停留。
C.越長城之限.限:界限。
D.其遠古刻盡漫.失漫:彌漫。
答案D
解析D項,漫:磨滅。
9.下列對文中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泰山,就是所說的東岳,五岳之一,在山東省泰安市。其余為西岳華山,北岳衡山,中岳嵩
山,南岳恒山。
B.陰,山北水南為陰;陽,與“陰”相反。陰陽,古代也指有關日、月等天體運轉規律的學問。
C.乾隆:是清高宗皇帝的年號。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乾隆皇帝的廟號為“高宗”,
而開國君主的廟號一般是“祖”。
D.京師,古代指國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中“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的“帝
京”也是此意。
答案A
解析A項,應為“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寫的一篇登臨泰山的游記。姚鼐此行是與知府朱孝純之子朱潁一同
登上泰山之頂的。
B.作者按游蹤進行描寫。他從中谷登山,但是沒有到古人所說的天門溪水即東谷去欣賞景色。
C.作者重點描述了日觀峰處的日出景觀,通過對山水、風雪、日光的描寫,勾畫出一幅壯麗、
優美的山水畫;同時介紹了此處的歷史遺跡。
D.本篇游記的寫景角度靈活,做到了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同時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
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動。
答案A
解析A項,“朱孝純之子朱潁”錯,應該是:朱孝純,字子潁。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待日出。(4分)
(2)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4分)
答案(1)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時,(我)和子潁(或朱孝純)坐(在)日觀亭里,等待日出。
(2)這一天(我們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
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
12.第四段寫了哪些人文景觀?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寫到了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和道中石刻,表現了泰山的古老風貌和悠久的歷史,
突出了其作為文化寶庫的作用。
題組B能力提升練
一、語言運用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
“退隱”“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
欲排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于是,________,初無定質,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蘇軾在美學上追求的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
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________和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
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淵明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愿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
世,陶詩并不顯赫,甚至也未受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里,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蘇
軾發現了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陶詩所表達出來的美,看作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峰。千
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
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流露出________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但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朱熹、王船
山不喜歡蘇軾,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的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
1.依次在文中橫線上填入恰當的成語。
答案行云流水矯揉造作隨遇而安
解析第一空,行云流水:飄浮的云,流動的水,形容詩文、書畫、歌唱等自然流暢。結合“初
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分析,語境主要講創作,應選用“行云流水”。第二空,矯揉
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結合“反對”“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某種透徹了悟的
哲理高度”分析,語境指反對不自然的,應選用“矯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人才引進與培養合同
- 《女性健康講座》課件
- 2025石油運輸合同范本
- 2025版標準個人借款合同范本
- 《金融市場分析教程》課件
- 汽車鈑噴維修前臺培訓
- 2025機動車借款抵押合同范本
- 九年級數學中考復習計劃2013-
- 人力資源管理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 人教版生物八年級上冊5.2.1《動物的運動》教學設計
- 人教PEP六年級英語下冊Unit1Howtallareyou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 個體工商戶公司章程模板
- 工作計劃進度表(自動甘特圖)電子表格模板
- 網絡營銷:推廣與策劃 第3版 課件 項目4 搜索引擎營銷(知識基石)
- 期中試卷(試題)-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
- 全國行政區域身份證代碼表(EXCEL版)
- MOOC 大學體育-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腰椎間盤突出疑難病例討論
- 社區便利店計劃書
- 人工智能的風險與挑戰
- 基層紀檢委員培訓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