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第2課神權下的自我[學習目標]課程標準1.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2.相識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重點難點1.駕馭薄伽丘等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和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2.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主要含義,相識兩次思想解放運動產生的影響。一、古典文化的“再生”1.背景(1)政治:封建的基督教神學占統治地位。(2)經濟:西歐經濟復蘇、發展和城市的興起。意大利最早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緣由)(3)思想:人們追求世俗人生的樂趣(與基督教的禁欲主見相沖突)。(4)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較多古希臘羅馬的文化。2.發源地:在14世紀城市經濟比較旺盛的意大利。3.含義: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見,這就是所謂的“文藝復興”。4.旗幟:人文主義。推斷正誤(1)文藝復興借助古希臘羅馬文化外衣的緣由是資產階級力氣弱小,還無力與封建神學正面沖突。(√)(2)十四五世紀,意大利出現了文藝復興運動,其實質是把人性從封建統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易混易錯文藝復興并不反對宗教信仰文藝復興的斗爭矛頭指向天主教會,反對教會扼殺人性,主見將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但并不反對宗教信仰。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也是信仰宗教的。二、人性的啟蒙1.初期概況(1)代表人物:“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2)表現形式:確定人的欲望、歌頌自然的人性。(3)作品內容①《神曲》:贊頌人的宏大,揭露教會的貪腐。②《十日談》:謳歌人性;諷刺基督教會的虛偽與腐敗,揭露和批判封建貴族的等級觀念;再次提出了人類同等的思想。雖然謳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說的大多是男歡女愛。問題思索材料阿姆斯特丹高校運用情感分析軟件分析名畫《蒙娜麗莎》,得出的結論是蒙娜麗莎的表情中有83%是歡樂的表情,9%是厭惡的表情,6%是膽怯 的表情,2%是生氣的表情。思索這一分析旨在說明什么?提示《蒙娜麗莎》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2.高潮期概況(1)代表人物:英國戲劇作家莎士比亞。(2)發展走向:從質樸走向高雅和精致。(3)作品內容:歌頌人間的仁愛和友情,提升了人性的高尚與尊嚴。深化理解薄伽丘主要關注的是人的本能,而莎士比亞則更注意人的精神世界。二者的共同點是都確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贊美人的力氣和才智,強調以人為中心,否定神的權威。三、與上帝干脆對話1.背景(1)文藝復興在歐洲的影響。(2)中世紀的德國受天主教會的剝削和壓迫最重。(3)1517年,教皇大量出售“贖罪券”。2.起先: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3.思想主見(1)人的靈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誠的信仰。(2)人人有權閱讀《圣經》,可以與上帝干脆對話。《圣經》代表著理性和思想自由。易混易錯因行稱義與因信稱義因行稱義:就是要依據教會、教皇的吩咐去做才能得救,本質上是要維護教皇的權威。因信稱義:馬丁·路德提出,只要虔誠地信仰上帝,內心進行懺悔,就能夠贖罪,本質上是信仰自由,教徒在上帝面前同等。問題思索材料教皇須讓我國不再受他們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須交還我們的自由、權利、財產……教皇須讓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皇權。——馬丁·路德思索材料中馬丁·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問題?其矛頭指向什么?提示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擺脫羅馬教廷的限制與掠奪,建立適應其發展須要的新教會。矛頭直指羅馬天主教會。4.影響(1)創立了路德教。(2)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3)使西歐人從長期的基督教神權統治中解放出來。(4)為啟蒙運動的到來做了思想上的打算。易混易錯宗教改革是披著宗教外衣進行反封建的斗爭,反對的是宗教的繁瑣儀式和教皇的特權地位,并不是從根本上否定基督教神學思想的統治,而是要把原來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教會改造成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精神工具。歸納總結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及關系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相同點背景都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性質都是成長中的資產階級進行的反封建的斗爭影響都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旺盛,都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制度和教會,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產生重大影響不同點范圍首先從意大利起先,主要在文化思想領域里開展和進行首先從德國起先,它是一場社會各階層都參與的社會運動形式“復興”古典文化宗教“異端”人物學問分子為主各階層民眾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成功和發綻開拓了道路打擊了西歐的封建勢力,摧毀了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為西歐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開拓了道路關系文藝復興是宗教改革的理論打算,宗教改革是文藝復興的實踐和深化1.印證教材觀點材料一中世紀圣母與文藝復興時期拉斐爾筆下的圣母應用1材料中中世紀的圣母像呆板拘謹,缺少情感;拉斐爾的《圣母》,衣服色調艷麗,面部表情豐富,充溢母親的慈祥,體現了“人性化”。這印證了文藝復興時期思想領域由壓抑人性到回來人性。材料二馬丁·路德提出“因信稱義”說。他認為,靈魂得救只需靠個人虔誠的信仰,根本不須要教會的煩瑣儀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給人的禮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為,全憑信仰。——《路德選集》應用2材料表明“因信稱義”說事實上否定了教皇和天主教會的權威,使人們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顯明的人文主義色調。2.獲得材料信息材料文藝復興并非是對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趨”的簡潔仿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種創新,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斗爭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新生的資產階級為了求得自身的發展,必需首先在思想上從中世紀的宗教神學桎梏下解放出來。為此,他們便不得不借用作為基督教神學的對立物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世俗的古典文化來表達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世界史·近代史編》應用依據材料,指出文藝復興運動的特點和實質。提示特點:資產階級用古典文化為現實政治服務。實質:資產階級文化運動。辯證評價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1)主動性:人文主義者一般都劇烈要求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對于建立民族統一集權的國家有過主動貢獻。提倡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對于解放人們的思想,爭取自由同等,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2)局限性:文藝復興運動中對它的過分推崇,造成了個人私欲的膨脹、泛濫和社會混亂;它把資產階級一個階級的特性看做全人類普遍的人性,掩蓋了資產階級和人民的對立。針對練薄伽丘的作品中既有對教會修士腐化生活的嘲諷,又有對人們追求感官享受的確定。這表明其思想()A.自相沖突,具有局限性B.提倡建立民主教會C.確定人性,具有進步性D.批判社會風氣不夠徹底答案C解析薄伽丘對教會修士腐化生活的嘲諷,體現了他反對封建神學世界觀的立場;對人們追求感官享受的確定,表達了人文主義者追求現世華蜜的愿望,是對美妙人性的確定,是進步的。故選C項。1.人們在談及文藝復興時,經常引用羅莎爾的話:“我探討古人,為自己開拓了道路。”這里所謂的“古人”和“道路”可以理解為()A.古典文化人文主義 B.神學思想自由主義C.君主專制理性主義 D.經院哲學唯物主義答案A解析文藝復興表面上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即古典文化,實質上宣揚的是資產階級文化,核心是人文主義,故A項正確。2.彼得·蓋伊在《啟蒙運動》中認為:“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文人中間,完全世俗、完全醒悟的世界觀,相對來說是很少見的……神圣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刻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這說明當時的文藝巨匠()A.否認超自然力氣的確定作用B.實行宗教形式表現人文精神C.認可天主教文化的本質屬性D.運用理性批判宗教思想體系答案B解析“神圣的東西仍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建筑師和畫家的中心主題”說明當時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家和藝術家是在借助于宗教形式來表現人文主義。3.薄伽丘《十日談》中有個《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一個財主在酒后說了句“正在喝的美酒,就連耶穌都可以喝得”,結果被宗教裁判所判處火刑。后來他疏通關系,還獻上一大塊“肥膏”,“讓神父涂在眼上,也好醫治修士見錢眼紅的毛病”。最終被釋放回家。該故事旨在()A.提出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B.提倡人生剛好行樂并崇尚理性與科學C.反對教會的禁欲苦行并諷刺教會的腐敗D.抨擊教會的貪欲和“靈魂獲救”的騙局答案C解析薄伽丘在《十日談》中批判天主教會,訕笑教會的黑暗和罪惡,贊美愛情是才華和高尚情操的源泉,指責禁欲主義,無情暴露和鞭撻封建貴族的墮落和腐敗,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故C項正確。解除A、B兩項;D項“抨擊‘靈魂獲救’的騙局”是對宗教的徹底否定,這在當時是不行能的。4.馬丁·路德強調“因信稱義”,認為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成為“義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這一主見的進步意義在于()A.領先揭露了教會的腐敗B.使人們獲得靈魂自救的自主權和精神自由C.使理性與自由同等思想得到快速傳播D.動搖了上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答案B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的《十日談》等作品已經揭露了教會的腐敗,故A項錯誤;馬丁·路德強調“因信稱義”,主見簡化教會儀式,使人們獲得了靈魂自救和精神的自由,故B項正確;啟蒙運動使理性與自由同等思想快速傳播,故C項錯誤;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解除。5.馬丁·路德說:“我是一個人,這個頭銜比君主還要高些。緣由是神未曾創建君主,神唯有創建人,使我成為一個人。”材料體現了()A.信仰得救 B.人文主義C.理性主義 D.神權至上答案B解析馬丁·路德是歐洲宗教改革的領袖,他認為人的頭銜比君主還要高,緣由是神未曾創建君主,神唯有創建人。這一言論突出了人的地位和尊嚴,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故選B項。6.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貴族書》中說:“世俗權力是受上帝的托付來懲治奸邪,愛護和善的。因此,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完全的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其核心主見是世俗權力()A.只能在上帝的托付下行使B.可以挽救天主教徒的靈魂C.應當高于羅馬教會的權力D.必需協作教會維護社會秩序答案C解析“我們應當讓世俗政權在完全的基督教世界中執行它的職務,不要加以任何阻礙”說明馬丁·路德主見世俗封建君主的權力凌駕于教會之上,即王權大于教權,所以選C項。課時訓練題組1文藝復興1.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強調人的價值,追求特性解放,反對神學迷信。主要是因為()A.新航路的開拓打破了“天圓地方”說B.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突出了個人作用C.宗教改革運動動搖了天主教會的地位D.哥白尼“太陽中心說”的創立答案B解析依據題干供應的信息和所學學問,以及“確定時期的思想是這一時期政治經濟的集中反映”這一哲學原理,應當從經濟上著手考慮,所以應當選擇B。2.“強調對希臘羅馬經典的探討以及對個人成就的贊揚。它最早出現在14世紀的意大利,隨后遍及歐洲大地。”材料中反映的思想文化運動是()A.智者運動 B.文藝復興C.宗教改革 D.啟蒙運動答案B解析材料中“它最早出現在14世紀的意大利,隨后遍及歐洲大地”的信息說明,應當是指文藝復興。3.(2024·長安一中月考)“請你們暢飲,請你們到學問的泉源那里去……請你們暢飲學問,暢飲真理,暢飲愛情。”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于學問、真理和愛情的執著追求。其中蘊涵了()A.蒙昧主義 B.禁欲主義C.人文主義 D.理性主義答案C解析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主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要求確定人的價值和尊嚴,由題干“人們對于學問、真理和愛情的執著追求”這一信息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故選C。4.16世紀的法國作家拉伯雷曾說過:“我不信任屋頂以上的事。”這反映了他主見()A.追求人的自由 B.追求現世華蜜C.反對禁欲主義 D.反對等級觀念答案B解析不信任“屋頂以上的事”說明反對把華蜜寄予在來世。5.(2024·江西師大附中高二月考)下面是兩幅歐洲不同時期的《三女神》畫像。這種變更表明()A.沖擊了封建專制統治B.打破了對羅馬教會的迷信C.標記著理性時代的到來D.確定人的價值,重視人性答案D解析前一幅為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畫,顯明地體現天主教會的禁欲思想;后一幅畫表現青年女性的青春美,具有深厚的生活氣息,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精神,即確定了人的價值,D項正確。題組2宗教改革6.《德國史綱》寫道:“教廷的敲詐激起了人民的抗拒,馬丁·路德憤然站在斗爭的前列,他采納當時進行學術探討的習慣方式,從而發出了公開反對羅馬教廷的信號。”這一信號()A.拉開文藝復興的序幕B.揭開宗教改革的序幕C.拉開德國統一的序幕D.德國實現了教隨國定答案B解析此時文藝復興已經起先從意大利傳播到歐洲其他國家,故A項錯誤;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露羅馬教廷的罪惡,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故B項正確;馬丁·路德反對的是羅馬教廷,與德國統一無關,故C項錯誤;此時德國仍處于羅馬教廷的統治之下,故D項錯誤。7.馬丁·路德說:“男人必須要娶一個女人,女人必須要嫁一個男人,這是自然的事……將婚姻作為圣事不僅毫無《圣經》上的依據,而且正是這種贊揚婚姻的教義把婚姻變成一場鬧劇。”該材料反映了馬丁·路德()A.提倡男女同等 B.否定宗教信仰C.宣揚《圣經》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答案D解析馬丁·路德是宗教人士,他不行能否定宗教信仰,同時材料反映的不是提倡男女同等,而是借《圣經》的精神來達到他的目的,即否定教皇地位。8.(2024·湖南、江西省十四校其次次聯考)運用結構示意圖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如圖可以用來說明()A.教皇和教會失去了作用B.新教信仰不再須要宗教儀式C.新教信仰方式發生變更D.無論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沒有變更答案C解析第一個圖示反映的是因行稱義,其次個圖示反映的是因信稱義,由信仰教皇、教會到信仰圣經即可,故C項正確。9.關于16世紀的宗教改革,有人曾這樣比方:“教會原本是教徒與上帝的接線員,于是借助這個電信壟斷地位大發橫財。自此之后,人人自帶直撥上帝的‘熱線’了。”從材料中能夠得出的主要觀點是()A.主見廢除教階制度與宗教儀式B.否定信仰上帝C.宣揚《圣經》至高無上D.挑戰教會權威答案D解析宗教改革是要否定教會權威,主見“信仰得救”,主見信徒通過閱讀《圣經》和上帝干脆對話而得救。10.(2024·石家莊高二檢測)如圖是德國為紀念馬丁·路德而發行的《報喜天使》郵票,其寓意為褒揚馬丁·路德對人類進步所作出的貢獻。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促進思想解放方面,較之文藝復興有了巨大的進步,這主要體現在他將思想解放的領域擴展到()A.下層人民群眾 B.上流社會C.騎士階層 D.學問階層答案A解析文藝復興在當時歐洲的影響,僅局限于上流社會和學問分子群體,對下層人民群眾的影響不大。在歐洲,宗教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宗教改革對下層人民群眾影響巨大。11.意大利建筑師布魯內萊斯基在1420~1436年為佛羅倫薩大教堂建立了一個41米寬、106米高的大圓頂,不再完全封閉,而是在上面開有讓陽光照射進來的窗洞。該設計反映出()A.人類擺脫束縛奔向自由的精神B.啟蒙運動的光輝照射人們前進C.新宗教理念起先支配人類行為D.歐洲起先告辭專制迎來新的曙光答案A解析解答本題需抓住兩點,一是房頂不完全封閉,陽光照射進來,反映人們擺脫宗教束縛的愿望;二是依據題干時間。B項為17、18世紀,C項為16世紀,D項為17世紀。12.(2024·瀘州三模)某一時期的部分文藝作品具有共同特點,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緣由是()米開朗琪羅《哀悼基督》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瑪利亞抱著死去的兒子無比哀思。拉斐爾《西斯廷圣母》以宗教為題材,但畫中圣母和圣子反映了人間母子親情。但丁《神曲》記述作者夢游地獄、煉獄和天堂三界的故事,表達了作者的愛憎與立場。A.宗教神學影響根深蒂固B.膽怯 遭遇教會勢力的宗教迫害C.資本主義發展但不充分D.享樂思想與禁欲主義沖突尖銳答案C解析從表中可知三部文藝作品都以宗教為題材,但都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緣由是當時資本主義發展但不充分,資產階級力氣比較弱小,封建勢力比較強大,宗教神學影響根深蒂固不合題意,故C項正確。13.(2024·山西省考前適應性測試)中世紀畫家創作圣母像往往以想象中的形象為模本,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卻以現實生活中的母親為原型。這一變更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A.現實主義繪畫成為風尚B.宗教色調日益淡化C.人的主觀想象受到限制D.審美觀念漸漸世俗化答案D解析西方現實主義繪畫成為風尚是在19世紀中期前后,故A項錯誤;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宗教題材的仍舊許多,故B項錯誤;材料說的是繪制圣母的原型的來源,不是限制人的主觀想象,故C項錯誤;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現世生活,審美觀念漸漸世俗化,故D項正確。14.有學者認為,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通過文學、藝術及其他形式對天主教會的腐敗現象揭露得淋漓盡致,為馬丁·路德供應了攻擊天主教的炮彈。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學的理論與話語表達了人文主義自由、同等的思想。可見,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共同之處是()A.都堅持國家權力高于神權B.都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C.都從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權威D.傳播人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山西省晉源區第七小學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學業質量監測試題含解析
- 重慶醫科大學《建筑師職業基礎(含務實與法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省聊城莘縣聯考2025屆初三下學期中考試英語試題含答案
- 伊寧縣2025屆五下數學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答案
- 上海市第八中學2025屆中考預測金卷:數學試題(浙江卷)含解析
- 西南科技大學《電視綜藝欄目編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接收發展對象大會流程
- 2025數據中心服務器采購與維護工程合同
- 《2025高速數據傳輸接入服務合同》
- 2025設備租賃合同「樣式」
- 國家開放大學畢業生登記表-
- 電腦故障診斷卡說明書
- 企業重組所得稅特殊性處理實務(深圳市稅務局)課件
- 2022年7月2日江蘇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知識和能力素質》(管理崗客觀題)及答案
- 瓦斯超限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 苗木質量保證措施
- 【公司利潤質量研究國內外文獻綜述3400字】
- 水利工程分部分項劃分表
- 學生班級衛生值日表模板下載
- 責任商業聯盟RBA(CSR)知識培訓
- 放射工作人員培訓考核試題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