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_第1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_第2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_第3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_第4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答題技巧

針對文言文閱讀試題多以敘述性文字為主的特點,在進行整體性

閱讀時,要用心去查找文中的人和事,盡量把文中下列相關的內容圈

點出來:人有幾位,如何稱謂;主角是誰,與他人關系怎樣;事有幾

件,由幾人所干;事件關系,有何意義,大體分分層次。接著審清題

目,帶著這些問題再去研讀文段,不在無關處糾纏,要在緊要處下工

夫。

1、文言實詞的理解: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利用字與字、詞

與詞的結構特點.采取由彼到此的聯想方式,迅速理解詞義。選項中

給出的解釋,可代入句中,結合上下文,反復印證。另外要特別注意

詞的多義、詞的活用、詞的古今異義、通假、詞的偏義等文言現象。

平時我們積累的一些成語中個別語素的解釋,有時也能給我們一些啟

示,也要為我所用。

2、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理解句意為前提,根據詞在句中的位

置化虛為實,斷定詞性和用法。

3、“篩選信息”和“把握文意”:這是文言文閱讀的最后兩道題.要

注意整體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題,該題四個選項的設置.大

多是按原文內容先后順序排列的,往往選不恰當的項,這既對理解全

文有幫助,也為解前面的題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處宜稍放慢速度,

力爭做正確,做完后,回過頭來檢驗前面幾個題的正誤。

答題技巧:

1、要學會圈圈點點,因為第I卷使用答題卡,圈點是可以的。

把人物、主要事件劃一劃。

2、要先讀文言文的最后一題,即內容的概括分析題。這個題實

質上可稱為“文言文的白話譯文”,它對人物、對全文內容、對事件的

分析都十分清楚明了。所以先讀了此文.就相當于讀了譯文之后.再

去看原文.事半而功倍。

3、要借助原文推斷詞義。不要想當然,要調動自己頭腦中的知

識儲備。

4、文言文的翻譯,要先看此句前面的文字含意.因為上下文是

最好的提示。前面的句子理解了,后面的句子自然會水到渠成。

5、除了常見的文言實詞以外(大綱規定的120個),還要在考前

看一看課本中注釋的其他文言實詞,只看注釋即可。

6、文言虛詞要在“而、與、乃、其、所、為、焉、以、因、于、

則、之''等常用詞語上,再復習一下。

文言文斷句技巧

編寫人:趙起越

讀文段: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

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教學中,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

在于能通過熟讀培養學生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

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碰到斷句篇段,

不要急于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

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

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

找虛詞: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

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

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

現在句中的虛詞有:于、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復音虛

詞(包括一些復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

位于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

己而、至若、于是、雖然、至于、是故、向使、縱使等等。例(1)、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仙〃瘴木/蟲魚/鳥獸4主往有得/以其求

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逅則游者眾儉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

瑰,取非常之財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禪山記》)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虛

詞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貝|)、

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

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并列詞語“天地/山〃瘴木/蟲魚/

鳥獸”與“奇偉瑰,回E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

方法一次性解決了。例(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

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我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并世嫣能

相然亦殆矣!”(《新序?刺奢》)這一語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虛詞有:

而、焉、然;句末的虛詞有:也、也、也。找出這些虛詞,本題差不

多就解決了。

察對話: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日”“云”為標志,兩人

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

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例(3)、沛公曰般

與君少長/良臼/長于臣^市公日帽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依

總分:例(4)、孔子臼鎰者三樂領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

賢友溢知樂驕樂/樂佚赧樂宴樂播矣。(《論語?卷八》)熟讀這句話,

我們可發現句中提到了“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這兩個總說的句子,繼

而分別闡述各是哪三樂,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總分關系,這樣問題就好

辦了。

據修辭: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

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頂

真:例(5)、具告沛公力市公大驚。(《鴻門宴》)例(6)、秦王坐章

臺見相如琳目如奉璧奏秦王臻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

歲。(《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兩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

我們就可以根據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對稱:例(7〕、中山君喟

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或于當屈怨不期深淺其于傷,IV吾以一杯羊

羹亡期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戰國策?中山策》)例句中出現了多

個對稱句。“與不期眾少”與“怨不期深淺”;“其于當厄'’與"其于傷心”;

“以一杯羊羹亡國''與"以一壺餐得士二人“,我們只要注意到了這些對

稱句,斷句就迎刃而解了。反復:例(8)、“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

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幾句在文章中

間隔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于斷句。

辨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別是文言文的固定結構可以幫助我

們斷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

“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貝門等,都可

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孰與……乎””其......

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

于……”“見……于……”等被動句式;還有“如……何”"況……乎”“何

(以)……為”等固定句式。這些都是我們斷句時很好的“幫手”。例

(9)、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彩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論語》)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地幫

我們做好了這一題。例[10)、嗚呼其信然邪或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這個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為我們解答

了問題。當然,這些所謂的斷句方法并不能孤立運用,而應該是多管

齊下,綜合運用,才能奏效。例(1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謂

人日/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

之貴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力天下不若

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于其身也。這段話可斷為十六句。其

中借助語末助詞“也”和“乎”可斷五句;借助表示對話關系的"曰”可斷

三句;借助疑問語氣詞“何”可斷兩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語可斷

兩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對偶句可斷兩句;借助先總后分再總的論述方

式,又可斷兩句。至此可以斷完十六句。

[檢測練習]閱讀語段,為畫橫線的句子斷句并翻譯。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p>

“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

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韓非

子》)

2.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

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壁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

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

曰:“舌在也?!眱x曰:“足矣!”(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張

儀列傳》)

3.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

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

而又善于辭令;裨湛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

之事②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謨乘以適野使謀

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

敗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注:①四國之為:四周鄰國所作的

事。②諸侯之事:諸侯之間的重大政治活動。

[參考答案]

L斷句:嬰兒非與戲嶺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

子欺之匿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HE以成教也。

翻譯:孩子是不能和他開玩笑的。孩子沒有知識,等著向父母學習,

聽從父母的教誨。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

兒子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2.譯文:張儀停止學業后到各諸侯國游說。他曾陪伴楚國的相國飲酒,

后來這位相國發現丟了一塊玉璧,他的門客懷疑是張儀偷的,說:“張

儀貧困,行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國的玉璧?!庇谑撬麄円黄鸢褟?/p>

儀抓來,用鞭子打了數百下,但張儀拒不承認也不服氣,只得放了他。

他妻子說:“唉,你如果不去讀書游說,怎么會受到這樣的侮辱呢?”

張儀對他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笑著說:“舌頭還

在?!睆垉x說:“這就夠了。”

門下意張伽巳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璧供執張儀/掠笞數百。

3.斷句: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徂使多為辭令/

與裨謨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等成/乃授子太叔/使行

力以應對賓客。翻譯:鄭國將有諸侯之間重大政治活動的時候,子

產就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所做的事情,并讓他多參加談判等交涉的活

動。然后和裨退一同乘車去到郊外,讓他謀劃怎樣做可行,怎樣做不

行。然后把計劃告訴馮簡子,讓他參與決斷。一切準備妥當,就交給

子太叔讓他去執行,來應對各國賓客。

高考語文傳記類文言文閱讀方法及常用詞語解析

傳記體文言文的選文特點

1.從體裁上說,選文均為史傳作品。

主要以敘述為主,議論較少,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簡潔。

選文主要出自《史記》《漢書》《后漢書》《新五代史》《新唐書》

《晉書》《資治通鑒》《元史》《明史》等。

2.從內容上說,選文主人公多為正面形象。

選文主人公大多為有聲名的文臣武將,主要圍繞該人物展開記

敘,敘述其生平簡歷和突出事跡。

文章思想性強,選文一般突出人物敬業奉公的品行和卓異的才

能。

傳記類文本的四大讀點

一是人物

傳記人物為誰?哪一個朝代?還涉及哪些人?

二是職官

此類文本的人物多是官員。要搞清楚他任何職?朝中官還是地方

官?幾度升黜?

三是事件

要弄清楚文中寫了什么事:孝義?勤學?清廉?愛民?抗上?等等,

一共寫了多少件事?

四是品格

文本的主人公多為正派人物,而題目要求“篩選”和“提取”的

信息,又往往是他們表現出來的良好品格。

三次審讀,完成解題

一、初讀文章、明確梗概。

1、弄清其人其事:勾畫出文中出現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

楚人物之間的關系,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2、疏通語句: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語或賓語。

二、再讀文章、推斷文意。

1、方法:利用好文言的命題自身的題干,或正或錯都是提示,

有助于你對文意的推斷。

2、要素:弄清敘事脈絡,即何人在何地做了何事,結果怎樣,

有何后果或影響,這些事能表現主人公怎樣的品質或才能。

3、語言:結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適。

三、核對文章、完成答題。

1、語言題:依照全文意思,確定字詞的文中意,結合句型規律

做好句子的翻譯;

2、信息題:多為人物性格概括題,或主要事件概括題。

依照整體閱讀的原則,找出相關語句的信息提示,根據題目要求

進行填空答題。

第一類:表示授予、提升的詞語。

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辟:由中央官署征聘,

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薦、舉: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

人,任以官職;拜:授予官職;除:任命,授予官職;授:給予官

職;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擢:在原官職上提拔;拔:提升沒有官

職的人。

第二類: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用;轉、調、徙:調動官職;補:

補充缺職;改:改任官職。

第三類:兼職、代理的詞語。

兼:同時掌管,兼任;領:兼任;署:代理,暫時擔任;權:

暫代官職。

第四類:降職、罷免的詞語。

貶:降職;謫:被罰流放或降職;出:離開京城外調(與“入”

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左遷:降職;罷、免:罷黜、

免去官職;黜、廢:廢棄不用。

第五類:其它。

還有一些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在一起,可靈活

翻譯為執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調清河丞,尋知大谷縣(96

年)行:遷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例如《史記?呂太

后本紀》:“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兵。“(勃:人名。)

這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選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

或影響(史書傳記的體裁所定),而這種后果或影響很多時候在官職

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的反映。

第一類:表示授予、提升的詞語。

征、辟、薦、舉、拜、除、授、起、擢、拔

第二類: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轉、調、徙、補、改

第三類:兼職、代理的詞語。

兼、領、署、權

第四類:降職、罷免的詞語。

貶、謫、出、左遷、罷、免、黜、廢

第五類:其它。還有一些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

在一起,可靈活翻譯為執掌、主持的意思。

知、行、主

補充常見職官的文言用詞武官:一般稱呼為將軍、尉、將、司馬、

節度使、掌書記、參謀、參軍等。如:中郎將、屯騎校尉、祁連將軍

中央文官:一般稱呼為大夫、侍從、郎中、員外郎、主事等。例

如:諫議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書郎、翰林待詔(侍從)。

地方文職:太守、刺史、長史、別駕、黜陡使、知州、知府、令

等。

還有一個常見詞:

掾(yudn):古代官署屬員的通稱。有司:有關的官員。

古代常見官職名的職級例說

1、守:戰國稱郡守,漢改太守,為一郡的行政最高長官。

2、知府:地方行政長官,總管州、縣事務。相當于省長。

3、知州: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省轄市市長。

4、知縣:地方行政長官,相當于縣長。

5、經歷: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于司局級官員。

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當于外交部工作人員。

7、縣丞:協助縣令治理一縣之事,相當于副縣長。

8、教授:專管訓導考核學生,相當于省教育廳長。

9、游擊:掌管軍隊防御,負責防御工作的師級軍官。

10、侍郎:中央機構中相當于現在的副部長。

11、主?。赫棋X糧、戶籍,相當于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12、給事中:皇帝禁中寄祿官,相當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書。

解讀示范一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躋大位。先是,劉禹錫大和中為賓客

時,李太尉德裕同分司東都。禹錫謁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

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別令收貯,然未一披,今日為吾子覽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沒于塵全。既啟之而復卷之,謂禹錫曰:“吾于

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絕,何必覽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

觀覽?!逼湟娨忠踩绱恕R鹿谥浚⒔约芍?,咸曰:“有學士才,非

宰臣器?!弊R者于其答制中見經綸之用,為時所排,比賈誼在漢文之

朝,不為卿相知。人皆惜之。

分析理解:

1、人物:白居易、劉禹錫、李德裕、賈誼。

2、正面:劉一李,白與賈作側面處理

3、事件:劉詢問李是否讀過白的文章,李說沒有讀也不想讀

4、事理:劉希望李能夠重用白,李忌其才而排之。白的遭遇與

賈相似。

解讀示范二

建中四年,項城為叛軍困??h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日:

“君,縣令也??苤廉斒?力不足,死焉,職也。君如逃,則人誰肯

固矣!”侃日:“兵與財皆無,將若何"曰:“如不守,縣為賊所得矣,

倉縻皆其積也,府庫皆其財也,百姓皆其戰士也,國家何有?奪賊之

財而食其食,重賞以令死士,其必濟!”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揚氏言曰:“縣令,誠主也;雖然,歲

滿則罷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墳墓存焉,宜

相與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為賊之人耶?”眾皆泣。得數百人,

侃率之以乘城。

項城,小邑也,無長戟勁弩、高城深溝之固。賊氣吞焉,將超城

而下。有以弱弓射賊者,中其帥,墜馬死。賊失勢,遂散走,項城之

人無傷焉。

分析理解:

1、人物:李侃(陪襯人物)、其妻楊氏(主角),胥吏、百姓(敘述

所需);

魯景:項城為叛軍困時,縣令李侃不知所為;其妻楊氏挺身而出。

事件:楊氏作為⑴勸阻丈夫怯退;(2)激勵百姓奮起;

結果:叛賊全都逃跑,項城的人沒有傷亡

2、楊氏說話藝術:楊氏的話,說得實在,入情入理。從百姓的

角度思考,所以能夠激發大家的斗志。

3、人物個性:深明大義、有勇有謀、熱愛國家。

強調

1、以文言字詞句的基礎積累著手;

2、懂得傳記類文本的選文特點;

3、根據閱讀的要素進行解讀:

(1)人物(2)事件(3)品德

有效地進行文言文復習

1.要有熟練地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怎樣整體把握文意?常用

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提取主要信息法。即拿來一篇文言文,通過整讀,應能快速

準確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寫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時代(朝代),

干了什么事(起因、經過、結果),這些事有什么意義,文中還涉及了

什么人,他與主要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等等。

二是倒啖甘蔗法。這是根據試題的測試特點,利用試題題面快捷

地幫助我們把握文章的方法。

2.理解詞語含義必須結合語境。文言文中“言”的試題,由于

側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語境因素。特定語境中的詞語往往有特定

的含義。尤其是文言實詞,由于其具有多義性,離開語境可能會做出

完全錯誤的判斷。3.認真細致地做好文言文翻譯題。文言文翻譯的

三字原則“信”(忠實原文)、“達”(文意通達流暢)、“雅”(語言富有

文采)作為高考,應特別注意一個“信”字,即以直譯為主,按照原

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表達方式譯成現代漢語,只有難以直譯或用直

譯表達不了原文意思的句子,再酌情采用意譯(只翻譯原文基本意思,

不拘于原文詞句特點)。特別要注意譯出重點實、虛詞和有活用的詞

語。因為,文言文翻譯測試的目的除了考查理解能力外,也包含對文

言知識的考查。如果重點實、虛詞或活用的詞語譯不出,當然句意的

表達要受到損害,這自然要影響得分。其次,要靈活運用“留(保留)、

補(增補)、刪(刪除)、換(替換)、調(調整)”等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以提高翻譯效率。4.考查把握文意或分析概括方面的題目,不僅考

查考生能不能讀懂原文,更重要的是考查考生思維細致、嚴密的品質。

應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對原文細加分析,將選項中的表述與原

文一一對照,方可保證沒有疏漏。

文言文解題技巧

(一)、以題解文。

文言文閱讀相對是難點,一般同學往往讀了一遍不很懂。此時,

要迅速瀏覽一下試題要求,特別是最后的內容概括判斷題,仔細閱讀,

能夠了解全文大致內容,因為這道題往往有一項不符原文,其他三項

都正確,就是有一項錯誤也往往是細節問題。那么通過解讀最后一題,

就會馬上了解全文內容,再去讀原文,就會事半功倍,化難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話來解題。文章中的諸種因素存在著

一種互相制約,互相闡釋的關系,這是讀者解文的一種依據,例如

1994年試題,“尊老在東,不辦常得生米,何必獨饗白粲”。“白粲”

即白米,因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題者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往往能給解題帶來很大幫

助。例如1991年試題中有一句“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命題者

給“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礎上出了一道題:“對于瑯B王

邪王,識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譏,原因是(什么)?!薄斑@實際上考查

學生以事解文的能力?!?/p>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譯句子時,要與語境結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

1994年“以給供養”一句中“給”,到底講成“給以”還是“使……豐足?”

似乎都可以。但從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豐足”。因為何子平

做為退職官員,“竭身運力”就是不滿足于一般的供養,而要“使之豐

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譯法,是“在家奉養母親,”還是“扶助母親

理家”?拋開詞義的規定性不談,僅從情理上看,也不能講成“扶助母

親理家”。因為這“理家”的重任還要靠年近八十的母親,何子平何孝

之有?

九、六方法四看二技巧

文言文翻譯:六字法:留刪換調補貫

具體地說:

1、對待字詞,我們要做到“字字落實留刪換",“字字落實”是文

言翻譯的要求、標準,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和標準,我們要對字詞做到

“留刪換

“留”,就是原文中凡朝代、年號、人各、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

或現代漢語也通用的詞,皆保留不動。

冊U:把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

換:將單音詞換成雙音詞,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通假字

換成本字……換言之,留的留下,刪的刪去,其他的都是“換”的對象

了,這是字詞翻譯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對待句子,我們要做到“文從句順調補貫”,“文從句順”是文言翻

譯的要求、標準,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和標準,我們要對語句進行“調

補貫”。

調: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

補:即補出省略內容。

貫:指要根據上下文語境,靈活貫通地翻譯。這往往指前五種方

法都用上了還不能解決問題時。

2010屆高考文言文復習教案

第一講考點分析

文言文考點

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與用法

④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

⑤篩選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內容,分析作者觀點

考點: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考點闡析:本考點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

一是“常見實詞”。這是考查范圍;

二是“在文中的含義”,“在文中”這一限制成分是所給條件。

綜合這兩點,再加上“理解含義”的具體要求,既是考查學生掌

握文言實詞的情況,又是考查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含義: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

虛詞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詞。漢語

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

所謂“常見實詞”,從詞的出現頻率上來講,“常用實詞”指的是

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上看??疾榈某S脤嵲~應當是

古今詞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那一部分。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

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

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這也

就是一種能力。

文言實詞的復習一不要離開原文(語言環境),所謂詞不離句,

句不離段。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推斷實詞的含義是最有效的方

法。

文言實詞主要有三個特點:通假性,單音性,多義性

把握古代漢語實詞主要通過: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

活用o

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應該用甲字,而使用時卻借用與其意

義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

字。如“張良出,要項伯”(《鴻門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

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課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圍,這

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義項較多,后來就在原字的基礎上另造了一個新

字,以分擔它的一個意義,原來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

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從意義上看,通假字與本字

是無關的,而古字與今字則是有關的。高中課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

古今字大約不超過100個,識記起來并不困難。(核按鈕336頁)

1、文言文的單言4牛?

1.注意文言文詞語以單音為主的特點

壁有瑕,請指示王

今其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2.古今詞義的變化(古今異義)

語言是發展的,詞義也在不斷變化,因此,同是一個詞就有了古

義和今義的差別。注意區分古義和今義的不同,就成了我們準確理解

古人語言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

當然也有些詞的詞義一直沿用下來,沒有什么變化,如“明日,

徐公來"(《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來”,還有一小部分詞語,文言

文里常用,但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白話已經不用,如“敢

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執事”,這部分詞語,雖然我們

比較生疏,但通過查字典就可以明了,不會造成望文生義的錯誤。不

能掉以輕心的是那些字形相同而意義用法已經不同的詞,尤其是差別

細微,容易被忽略的詞。

概括起來,古今詞義的差別,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詞義擴大。

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它的意義有了發展,

應用范圍比原來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如“河內兇,則移

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中的“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

黃河,而現在擴大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西門

豹治鄴》)中的“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在

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這

些都屬于詞義的擴大。

一(1)原單指某事物的詞,擴大到兼指特征、性質或功能相似的

事物。例如:

雛(小雞一一幼小的動物或誘餌,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狀,

雛鳥,雛形)

①“雛”?!墩f文》:“雞子也。”本義指小雞?,F在指幼小的動物

或幼兒,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狀。如“雛鳥”、“雛形”等等。

(2)由感覺性質相通,從原意擴大到其它感情相似的意義。例

如:

甘(味甜一一味甜樂意)

苦(味苦___痛苦辛苦)

①“甘”?!墩f文》:“美也?!薄拔镏拭勒咭?,甜也。”現在常用

的意義除了指味美,味道甜之外,還有心里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

愿”。

②“苦”。《說文》:“苦,苓也?!薄败摺笔且环N苦菜,表示味苦的

意思?,F在的“苦”,不僅有“甘苦”之“苦”義,還衍生出“辛苦”、

“痛苦”等義。還有像“病”(重病一一?。?/p>

(3)由專名擴大為通名。例如:

①“江”、“河(專指長江、黃河之一一后來擴大到河流的通名)

②“好”(女子貌美一一后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善良的品質等)

③“中國”,(中原地區,一一現在指全中國)

(4)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詞,擴大到表示這一事物的整

體。例如:

秋(秋季——秋季,一年)

百年(晚年一一很多年,一輩子,一生)

賓客(門客一一客人)

“秋”。《說文》:“禾谷熟也?!北局敢荒晁募局械摹扒锛尽?。后由

一個季節擴大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百年多病獨登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好合;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前謝罪

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秦以虎狼之勢,與中國抗衡。古義:中原地區。今義:中華人

民共和國。

②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古義:母親。今義:晚輩

對任何女性長輩的親切稱呼。

③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古義:父母兄弟等親屬。今義:有婚

姻關系的成員。

二、詞義縮小

詞義的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

象。如,“金就礪則利”(《勸學》)中的“金”,原來泛指一切金屬,

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黃金。如“丈夫亦愛憐其子乎?”(《觸龍說趙太

后》)中的“丈夫”,是指成年男子,“生丈夫,二壺酒,一犬”(《勾

踐滅吳》)中的“丈夫”則是指男孩,在古代,不管是成年的還是未

成年的,是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代漢語中“丈

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再如“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因”(《燭

之武退秦師》)中的“行李”,在古文中既可以指出使的人,也可以指

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在該句中就是指出使的人,而在現代漢語中

僅僅指出門所帶的東西。這些都是詞義的縮小。

(1)詞義程度的減弱。例如:

餓(嚴重的饑餓,受死亡威脅一一肚子餓)

怨(恨一一不滿意,責備)

①“餓”。古義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孟子

?告子篇》:“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即用“餓”的古義。今義的“餓”

指一般的肚子餓,程度減弱了。

②“怨:古義指“恨”的意思?!肚袀鳌罚骸扒阶鳌峨x騷》,

蓋自怨生也?!边@個“怨”即是古義。今義的“怨”,由古義“恨”減

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從無怨言”、“任勞任怨”。

(2)詞義的表示范圍的縮小。例如:

丈夫(男子的通稱——女子的配偶

子(孩子總陳一一男子)

臭(氣味——難聞的氣味)

②“丈夫”。古義是男子的通稱?!队|龍說趙太后》:“丈夫變愛憐

其子乎?”這里指成年男子。今義“丈夫”專指“女子的配偶”。

③“子”,最初是孩子的總稱,不分男孩女孩都稱子。現在“子”

只指“兒子”。

④“臭”,古代泛指氣味。現在只指難聞的氣味。

(3)詞義義項的減少。例如:

勸(鼓勵、勸說、規勸——勸說、規勸)

讓(辭讓、謙讓之意,責備——辭讓)

①“勸”古義常用義項有鼓勵、勸說、規勸?!秳駥W》之“勸”

就是鼓勵的意思;《赤壁之戰》:“肅勸權如瑜還?!奔础皠裾f”之意。

今義中只剩下“勸說、規勸”這一義項。如“勸人改過”。

②“遷二古義常用義項有遷移、變換、調任、升職、貶謫、流

放?!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骸皯?、守、遷皆不及施?!保ㄟw移);《張衡傳》:

“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太史令。”(調任、升職)《屈原列傳》:“頃

襄王怒而遷之?!保鞣牛=窳x“遷”只剩下“遷移、變換”之義。

如“遷居”。

③“讓二文言中既可表示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

現在只用前一意義。

練習,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古義:靖山以東。今義:山東省。

②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妻子古義:妻子兒女。今義:妻,

與“丈夫”相對

④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義:求學的人。今義:在學術上

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大家熟悉的“饑餓”中的“餓”

字,古義是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死亡威脅的程度,如《孟子》“餓

其體膚,空乏其身”中即用“餓”的古義,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

一般的肚子餓;如“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

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的意思,如“任勞任怨”;再

如今天的“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

病,而古義中的“病”卻和“疾”有別,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

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①未嘗有堅明約束者約束古義:盟約。今義: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舉古義:攻克。今

義:抬起。

③兔走觸株,折頸而死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④吾羞,不忍為之下羞古義:羞愧、感到恥辱。今義:害

羞、不好意思。

四、詞義轉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

到表示另外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系,這就

叫做詞義的轉移。文言詞匯中這種現象較為常見。如“棄兵曳甲而走”

(《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

步地走”的意思。“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勾踐滅吳》)中的“中

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中原地區。還有大家熟悉的“烈士

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

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人;“犧牲玉帛,弗敢加也”(《曹

劌論戰》)中的“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

今義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這些,

都是典型的詞義轉移現象。(1)由表示甲事物轉移到表示乙事物。例

如:

①“幣”,古義指禮物。“置幣遺單于”。今義已轉移為“錢”的

意思。

②“涕。古義指眼淚?!洞倏棥罚骸皟禾槎??!苯窳x一般作“鼻

涕”解。

(2)由表示甲動作轉移為表示乙動作。例如:

①“走。古義為“跑”、“逃跑”?!案`計欲亡走燕”。今義的走是

“步行”的意思。

②“去”,古代指離開某地,現在則指到某地去。“去國懷鄉”。

“念去去千里煙波”

③“勤:古義是“辛苦”,與“逸”相對?!峨戎畱稹分小扒诙?/p>

無所,必生悖心”的“勤”就是“辛苦”的意思。今義“勤”已沒有

它的原義了。轉移為“做事盡力,不偷懶”的意思。

(3)由表示甲義的范圍轉移到表示乙義的范圍。例如:

“慢”古義是“怠慢”的意思。今義的“慢”是速度緩慢,與“快”

相對。古今詞義的范圍,從心理活動轉移到動作方面來。

(4)由甲義轉移為乙義時,詞性也產生轉移。例如:

①“犧牲古義指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牛、羊、豬等牲畜,屬名詞。

《曹劌論戰》中“犧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犧牲”即是古義。今義

轉移為:為了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屬動詞。

②"假”。古義指“借”的意思,屬動詞。《勸學》中“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的“假”即是古義。后來“假”逐漸轉移為“假期”和“真

假”的“假”,不僅古義消失了,詞性也由原來的動詞轉移為現在的

名詞或形容詞。

練習,解釋下列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古義:外交使者。今義:出

門時帶的包裹。

②顏色不少變顏色古義:容顏、臉色。今義: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秋天古義:秋日的天空。今義: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春秋古義:年歲、年齡。今義:春

天和秋天。

五、感情色彩變化

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做詞

義的感情色彩變化。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

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而今天的“謗”

卻是“惡意中傷”之意,已由中性詞轉變為貶義詞。還有大家熟悉的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

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

義詞。

如此說來,古今書寫相同的詞,其詞義并不盡相同,為此,我們

閱讀古文時,要了解古今詞義的變化,注意在同中求異,切忌望文生

義,以今釋古,唯其如此,才能夠準確無誤地理解古書中的內容。

(1)褒義詞變化為貶義詞。例如:

①“明哲保身”,源出《詩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贊揚一

個人聰明有智慧,善于適應環境。今義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

世態度。詞義由“褒”變"貶二

②“衣冠禽獸”,原指官司服上繡的禽和獸的圖案,現在指穿在

衣服戴帽子的畜牲。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畜牲一樣的人。

(2)貶義詞變化為褒義詞。例如:“乖:古義指偏執、不馴服。

《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奔词枪帕x。今義是“聽話、

安順”的意思。如“這孩子真乖?!?/p>

(3)中性詞變為褒義詞或貶義詞。例如:

①“謗”,古義指議論、批評他人過失?!多u忌諷齊王納諫》中“能

謗譏于市朝”即用古義,今義“謗”有惡意中傷的意思。②“祥”。

古義指預兆、有吉有兇。《左傳?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兇焉在?”

即是古義吉兇預兆的意思。今義多指吉兆,如“吉祥”。

7.名稱說法的改變。例如:“足”改稱“腳",“甘"改稱“甜”,

“目”改稱“眼睛”,“日”改稱“太陽”,“寡”改稱“少”等。

8.單音詞變為復音詞。例如:“前”變為“前面”,“敵”變為“敵

人”等。

六.詞義強化:

所謂“詞義強化”,就是指同樣的詞語在古代表示的意義較弱,

而今天所表示的語義增強了。如:“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

今天表示仇恨、懷恨?!罢D”,最初只是責備之意,后來強化為“殺戮”

的意思。

2.一詞多義。文言中詞的多義現象非常普遍,一個詞往往少則

有幾個義項,多則有十幾個義項,在學習時要隨時總結,不斷深化。

如“發”字,在“見其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中作“發射”,在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荊軻刺秦王》)中作“出發”;在“去北

軍二里余,同時發火”(《赤壁之戰》)中作“點燃”;在“發圖,圖窮

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中作“打開”;在“大閹亦逡巡畏義,非

常之謀難以猝發”(《五人墓碑記》)中作“發動”;在“安能屈豪杰之

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中作“抒發”;在

“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君后援”(《赤壁之戰》)中作“派遣”;

在“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中作“征發,征調”;在

“即道意中事,無毫發爽”(《促織》)中作“極短的長度單位,十毫

為一發”;在“野芳發而幽香”(《醉翁亭記》)中作“開放”等。這

些都是課內所見的,平時不斷積累實詞在語境中的意義,掌握得越來

越多,就會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閱讀能力自然會不斷提高。

3.古今異義。著重掌握詞語古今意義的變化,有的詞義擴大了,

有的詞義縮小了,還有的詞義轉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題D項

“人災,絕食者千余家”句中,“絕食”作“斷絕糧食”講,與今天

的“絕食”意義完全不同。這是詞義演變。

4.詞類活用。古漢語有些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具有

某種語法功能,并且臨時改變了詞性,有的還改變了讀音。這是文言

實詞的特殊用法,如名詞用作動詞,名詞用作狀語,名詞的使動用法、

意動用法;形容詞用作名詞,形容詞用作動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意動用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