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編制說明_第1頁
廣西《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編制說明_第2頁
廣西《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編制說明_第3頁
廣西《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編制說明_第4頁
廣西《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編制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2022年04月一、任務來源和起草單位“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于2015年4月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2015年第三批廣西地方標準制定(修訂)項目計劃,項目編號為2015-0378。本標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負責起草編寫。按推薦性廣西地方標準制定。二、目的意義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是我國新發現的水稻病毒病,其病原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outhernriceblack-streakeddwarfvirus,SRBSDV)是呼腸孤病毒科斐濟病毒屬的一個新種。該病主要由遷飛性害蟲白背飛虱持久性傳毒,在水稻各生育期均能感染為害,水稻苗期、分蘗前期發病后基本絕收,拔節期發病產量損失50%左右,孕穗期發病產量損失約30%。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具有流行擴散快、監測防控難、為害損失大等特點。據統計,2009年全國發生面積約33.33萬ha,基本失收面積0.67萬ha,其中,廣西發生面積高達11673.33ha。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流行對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推廣種植抗(耐)病品種是經濟有效的防治措施之一,但由于該病毒出現時間不長,研究基礎薄弱,缺乏統一的抗病性鑒定技術操作規程,水稻品種對病害的抗病性缺乏有效評價。研究制定“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有利于開展水稻品種抗病性鑒定工作,為進一步挖掘抗病基因、抗病育種和病害綜合防控奠定基礎。對貫徹以利用抗病品種為基本手段的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綜合防治策略,保障我國水稻高產和優質、實現糧食安全生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國內外標準對比情況據查閱,目前國內外還沒有關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編制,該廣西地方標準《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人工接種鑒定技術規范》的編寫對水稻品種抗病性鑒定的規范操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四、編制過程1、組成編制小組,制訂工作計劃項目下達后,成立了編制工作小組,制定編寫計劃,并進行人員分工(表1)。表1主要編制人員與責任分工秦碧霞女研究員植物病理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主持,重要指標確定,編寫規程李戰彪男副研究員植物病理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資料收集、編寫謝慧婷女副研究員植物病理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數據收集、驗證周彤男研究員植物病理學江蘇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方法研究黃所生男副研究員植物病理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技術指標驗證崔麗賢女農藝師農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試驗條件研究李丹婷女研究員作物遺傳育種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數據收集、驗證蔡健和男研究員植物病理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數據收集、驗證農保選男副研究員農學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指標驗證蘭瑩女副研究員遺傳學江蘇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資料收集2、收集整理資料收集整理國內、區內已頒布的相關標準、國內公開發表的相關技術性資料。整理總結編制團隊成員相關試驗研究成果。3、確定編寫原則根據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危害特點,結合本所主持及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廣西創新團隊建設專項、廣西作物病蟲害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基金項目、廣西農科院基本科研業務專項、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項目等與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相關的研究內容及試驗數據為制定依據,以及從2014年起承擔區試品種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抗性鑒定工作的技術積累,本著品種抗性鑒定“簡便、實用、準確、規范”的要求,就水稻品種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鑒定方法進行了規范。4、編寫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參照廣西地方標準編制的基本格式,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了該標準的征求意見稿,并通訊征求區內外有關領域研究、推廣、使用等不同類型單位專家的意見,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發送給廣西興桂質量標準化認證咨詢服務事務所進行了格式的校驗。五、標準關鍵技術指標依據和來源本標準為推薦性廣西地方標準。依據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編制,參考NY/T

2631-2014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測報技術規范》、NY/T2918-2016《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治技術規程》、NY/T2955-2016《水稻品種試驗水稻黑條矮縮病抗性鑒定與評價技術規程》等相關標準,并根據編制小組前期研究成果、參考國內文獻資料并經反復試驗驗證,確定了白背飛虱的飼毒時間、傳毒時間和接種苗齡、有效接種蟲量等關鍵技術指標,并對廣西45個主栽水稻品種、53份市售水稻品種及地方稻種資源等進行抗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鑒定評價和遺傳分析,驗證了人工接種方法的可行性,已發表相關論文8篇(秦碧霞等,2014;黃所生等,2017;農保選等,2019,2篇;崔麗賢等,2019;農保選等,2021,2篇;秦碧霞等,2021),獲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件(ZL202122741492.8,ZL202122744411.X),已受理發明專利2件(202111072981.7,202111543463.9),實用新型專利1件(202220293686.8)。白背飛虱飼毒時間的確定曹楊等(2011)研究結果表明,白背飛風三齡若蟲最短獲毒時間為6min,最長獲毒時間為12min;五齡若蟲最短獲毒時間為3min,最長獲毒時間為9min;長翅型成蟲和短翅型成蟲的最短獲毒時間和最長獲毒時間相同,分別為2min和8min。為確定白背飛虱飼毒時間,試驗設白背飛虱取食時間5min和15min、1、6、12、24、48h共7個處理,到設定時間后把白背飛虱轉移到健康水稻苗上度過循回期,用于接種2葉期TN1水稻苗,接種2d后將水稻苗移栽至防蟲網室觀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開始調查發病率,每7d調查一次,連續調查3次,統計每個處理的發病率。發病情況見表2,隨著白背飛虱飼毒時間加長,水稻發病率不斷增高。以白背飛虱的飼毒時間為自變量(x),水稻發病率為因變量(Y),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得到模型:Y=18.0363+0.02273x,(R2=0.9119)當白背飛虱飼毒時間為60.179h時,水稻發病率達到100.00%。綜合參考文獻和試驗結果,確定白背飛虱飼毒時間為48h(2d)。表2白背飛虱不同飼毒時間接種的水稻品種TN1的發病率飼毒時間總株數病株數發病率(%)5min2414.1715min22313.641h26415.386h27933.3312h241250.0024h301860.0048h272074.072、白背飛虱傳毒時間的確定曹楊等(2011)研究結果表明,五齡若蟲、長翅型和短翅型成蟲在分蘗初期稻苗上的最短接毒時間分別是5min、7min和7min,最長接毒時間分別是10min、12min和12min。取已飼毒且度過循回期的白背飛虱,接種2葉期TN1水稻苗,傳毒時長設5、15、30min和1、6、12、24h7個時間段,到設定時間后移出白背飛虱,將水稻苗移栽至防蟲網室觀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開始調查發病率,每7d調查一次,連續調查3次,統計每個處理的發病率。發病情況見表3,結果表明,隨著白背飛虱傳毒時間加長,水稻發病率不斷增高。以白背飛虱的傳毒時間為自變量(x),水稻發病率為因變量(Y),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得到模型:Y=21.1269+0.0499x,R2=0.9121當白背飛虱傳毒時間為26.34h時,水稻發病率達到100.00%。綜合參考文獻和試驗結果,確定白背飛虱傳毒時間為48h(2d).表3白背飛虱不同傳毒時間接種水稻品種TN1的發病率傳毒時間總株數病株數發病率(%)5m1915.2615m22313.3730m21419.051h24937.56h241354.1712h171164.7124h201785.0036h20201003、水稻接種苗齡確定試驗設1、2、3葉期和20、30、40、50、60、70d苗齡(品種:TN1)共9個處理,按有效接種蟲量2頭/苗接入度過循回期的白背飛虱,接種2d后移栽至防蟲網室觀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開始調查發病率,每7d調查一次,連續調查3次,統計每個處理的發病率。發病情況見表4,結果表明,1葉期至30d苗齡水稻發病率均為100.00%,40、50、60和70d苗齡水稻發病率依次為91.30%、4.17%、0.00%、0.00%。綜合考慮接種便捷性和接種工作效率,接種水稻苗齡確定為1.5葉-2.5葉齡期。表4白背飛虱接種不同生育期水稻品種TN1的發病率生育期總株數病株數發病率(%)1葉期2525100.002葉期2525100.003葉期2525100.0020天2020100.0030天2323100.0040天232191.3050天2414.1760天2300.0070天2100.004、有效接種蟲量的確定有效接種蟲量=接種蟲量×帶毒率,設有效接蟲量0.1、0.2、0.3、0.4、0.5、0.6、0.7、0.8、0.9、1.0頭/株10個處理,重復3次。于TN1水稻苗2.5葉齡期,接入度過循回期的帶毒白背飛虱成蟲,2d后移走白背飛虱,將水稻苗移栽至防蟲網室觀察,正常水肥管理。20d后開始調查發病率,每7d調查一次,連續調查3次,統計每個處理的發病率。發病情況見表5。隨著有效接種蟲量的增加,TN1的發病率有所提高,當有效接種蟲量為0.9頭/株和1頭/株時,TN1的發病率為100%,因此,有效接種蟲量確定為1頭/株~2頭/株。表5不同有效接種蟲量下水稻品種TN1的發病率有效接種蟲量(頭/株)發病率(%)差異顯著性(1%)0.153.33A0.260.00B0.382.22C0.491.11D0.594.44DE0.695.56DE0.796.67DE0.898.89E0.91.0100100EE5、抗性評價標準確定抗性評價標準參考農業行業標準《水稻品種試驗水稻黑條矮縮病抗性鑒定與評價技術規程》(NY/T2955-2016)。六、自我承諾編制的地方標準技術指標不低于強制性國家標準的相關技術要求,與有關的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