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學寫文學短評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_第1頁
第三單元學寫文學短評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_第2頁
第三單元學寫文學短評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_第3頁
第三單元學寫文學短評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_第4頁
第三單元學寫文學短評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上冊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寫文學短評》一、考情微觀年份卷別篇名提問方式設題角度2023新高考Ⅰ卷《給兒子》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未來·回憶·成長;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河流。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6分)小說短評思路2023北京卷/文學社社刊擬開設“花開紙上”讀書專欄。請你從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選一個與花卉有關的場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寫一段短評。要求:寫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內容;條理清晰,語言簡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10分)短評微寫作命題特點關聯教材。文學短評直接關聯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學習任務。重在考查審美素養。試題對考生的文學鑒賞與審美素養提出了較高要求大。命題較為靈活。不必完整寫作,只求寫出評論思路或列出評論角度。答案相對開放。答案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即可。二、教材鏈接必修上第三單元研習任務優秀的古詩詞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蘊和獨特的藝術匠心,學習欣賞時應當重點關注,細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運用比興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淵明《歸園田居》用白描呈現日常生活畫面,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用瑰麗的想象表現夢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等。從本單元選擇一首詩詞,就你感觸最深的一點,寫一則800字左右的文學短評。學寫文學短評閱讀文學作品時,從自己的感受出發,用簡要的文字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評價寫出來,就是文學短評。寫文學短評,有利于梳理、積累個人的閱讀經驗,領悟創作、鑒賞的規律,提高文學審美能力。寫文學短評,必須對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要認真讀作品,對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內涵、藝術特點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以此展開評論。比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跌宕起伏的情緒流轉、深沉復雜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中蘊含的身世之悲和憂國之情,白居易《琵琶行》對音樂的傳神描寫,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中別出心裁的疊詞運用等,都可以加以評論。寫文學短評要善于聚焦,從“小”處切入。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從多方面觸動我們的情思,引發我們的思考,值得評論的點很多。寫短評時要能夠聚焦,如果面面俱到,很容易失之浮泛。比如作者怎樣渲染氣氛,怎么描摹景物,抒發了什么情感,運用了哪些手法等,都可以成為評論的焦點。同時,也要注意選擇小的切入口,可以關注一些細節。茹志鵑《百合花》中“撒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小通訊員衣服上被撕開的口子等細節反復出現,就可以將它們作為切入口,分析這些細節對于表現人物、深化作品主題的作用。寫文學短評主要運用敘議結合的方式,要在適當復述、介紹或者引用作品內容的基礎上,展開分析和評論。“敘”要精當,為“議”提供支撐或依據;“議”要緊密結合“敘”,思路清晰,態度鮮明,最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敘議有機融合,才能將見解表達清楚,有理有據,令人信服。比如要想評論陶淵明《歸園田居》“善用白描”,就可以從景物的選擇、近景遠景的勾勒等方面找出具體的詞句進行分析,講清楚作者是怎么運用白描手法表現鄉村日常生活圖景的。三、前備知識概念闡述文學評論又叫“文藝評論”,既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對各種文學現象進行探討、體會、評價的科學研究活動,又指反映這種研究成果的一種文章樣式。其任務在于揭示藝術現象中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意義,探討藝術創作的方法和規律,以提高文藝創作的水平;還要幫助讀者正確理解作品,培養和提高讀者的藝術欣賞能力和健康的藝術情趣。文學短評是文學評論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具體的文學作品為評論對象,并對具體作品的某一點進行深入品析和闡發,進而得出某個評論性觀點。“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評”是指評論,文體屬于議論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單元學習任務三,要求會寫文學短評。寫作前提理解詩文的文體特點、內容主旨、思想感情、藝術手法等寫作流程聚焦一個評論點(字詞、手法、形象、思想情感、藝術特點等)尋找若干相關例子(詩文中的相關例子,其他詩文中的相關例子)形成一個總論點(對例子分析概括,圍繞評論點形成文章觀點)確立幾個展開層(從幾個角度并列展開,或幾個層次遞進展開)寫作思路總分總結構,敘述結合,以議為主要寫好文學短評,必須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1.重“評”不重“感”讀后感是讀者讀完作品后的個人主觀感受,屬于引申體,可表述的內容靈活多樣,呈現的面貌也變化多端,只要讀者寫出了自己的聯想、感受、體會、收獲等皆可。但這樣的讀后感,并不一定是合格的文學短評,二者有著鮮明的區別:讀后感重在“感”,而文學短評重在“評”。這個“評”是側重于分析評價作品思想內容與藝術表現的優劣高下,具有明顯的客觀色彩,即評價一般以社會大眾普遍接受的思想觀念、理論方法和民族文化在歷史積淀中約定俗成的大體共識來對作品進行分析評論;而讀后感則可以有更多的主觀色彩。2.宜“點”不宜“面”寫文學短評,要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評論作家作品,可以評析思想內容的某個方面,可以評析藝術技巧的某一特點,也可以對作家、作品進行全面的評析。從考生的實際考慮,最好不要寫全面性的評論,而倡導寫“以小見大”的文學短評,即精心選擇論述范圍較小的一個方面,集中筆墨,深入挖掘。如評論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詩詞,圍繞“酒”這一意象,緊扣“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舉酒欲飲無管弦”“添酒回燈重開宴”“血色羅裙翻酒污”“往往取酒還獨傾”“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等名句,評析其在渲染氣氛、塑造形象、抒發情感、結構作品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收到切口小、開掘深的效果。3.“敘”“議”貴結合寫文學短評,還要做到“敘”和“議”的有機結合。文學短評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是敘議結合、以議為主,采用敘議結合、評析結合的寫法。“敘”指根據評論中心用自己的話有針對性地概述、簡介、引用作品內容。“議”包括分析和評價。“分析”是對作品思想內容或藝術技巧的有關特色逐步揭示的過程;“評價”則是分析后得到的結論,是文學短評的中心論點。文學短評在“敘”和“議”之間應做到先敘后議,以敘帶議,精敘詳議,敘、議、評有機結合,夾敘夾議,評析結合。有些同學在寫文學短評時,往往重敘輕議,甚至以敘代議,把文學短評寫成文學作品的“內容提要”,這就顛倒了“敘”與“議”的關系。四、典例探究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萬物帶來你的消息徐海蛟父親,在這人間,①我們從此以另一種形式相逢,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父親,你猝然離開后的二十六年里,另一個你卻在我心里瘋狂生長,像夏天野地里的藤本植物,枝蔓橫生,根系探伸至每一個時間的角落。十三歲,你離開后第一年,我需要一個父親。在小學畢業的各種履歷表中,我偷偷摸摸將你的名字仍然填在那些欄目里,我故作平靜地想讓別人知道,我的父親還在。但字寫得要比其他表格的小,落筆很輕,我知道那是因為不自信。十七歲,你離開后第五年,我第一次離家遠行,我需要一個父親。你應該走在我前面,我像你一樣以右手的手指梳理頭發,以左腳邁出門去。一個男人的遠行要始于父親,而歸于母親。二十三歲,你離開后第十一年,一場痛徹肺腑的失戀擊中我。我在自己的執念里難以自拔。這件事固然沒有任何地方可以求醫問藥,只有父親能告訴兒子愛的真相何在。我想會有那樣一個時刻,我們靜默地坐于燈下,在彼此面前倒上一盅老白干,就著一盤水煮花生,一碗青豆炒肉。依然不是促膝長談,只在昏黃的燈下,說一句或兩句話,但每一句話都是有響聲的。二十九歲,你離開后第十七年,我結婚了。我需要一個父親。新屋里敬神,紅燭燃著,香煙繚繞,世界蒙上夜色。那一刻,我需要一個父親。我們一道站在窗前,父親會說出一盞燈火的意義,那也是世俗之于一個男人的意義,我們才殷切地守護一個家國的夢想,就像守護寒夜里最后一團火光。三十歲,你離開后第十八年,我守在產房門口,女兒于夏日的一個中午降臨人世,在陽光最盛的時刻,生命完成了一個分支。我期望你能和我同在,我們一道迎接這個夏天里最奇妙的一朵蓓蕾。這是生命的交接,由你的臂彎到我的臂彎,由你的寄望到我的寄望。三十三歲,你離開后第二十一年,我躺在手術臺上,那一刻,手術室里的冷幾乎一下子奪走了我積攢三十三年的熱量。我閉緊雙眼,我需要一個父親。我需要一個不說話的父親,需要他堅定的眼神,需要他和我一起走到手術室門口時毫不猶豫的步履。父親,更多時候只剩下寂然。無數黃昏和夜晚,我獨坐在橘紅的霞光里,暮色像大提琴的曲調一般哀婉,有時候我佇立于窗前,細雨織出綿長的回憶,你的腳步再沒有自窗外響起。直到我成為父親,我才明白,一個人的生命可以在大地上展開,在地理和時間里展開。一個人的生命同樣也可以在人心里展開,在記憶和想念里展開,在口耳相傳的故事里展開。這樣看來,②一切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悲觀。父親,在這人間,我們從此以另一種形式相逢。我開始相信,無限事皆出于你的意旨。你埋藏在我身體里,像一粒恒久的種子埋藏于無垠的土地,你借助我的血肉之軀生長為人間的一棵小樹。你的血液成為我血管里的一股潛流,成為我骨骼里硬朗的鈣質。你的味覺賦予我對食物的選擇……父親,這些都是你的喜歡。現在,在一個餐桌上,女兒仍然和我不約而同將手伸向一盤包子,我們神奇地重復了曾經我和你同時將手伸向一盤饅頭的動作。你又俯身于萬物,將自己分為我的千萬分之一,讓我在更宏闊的世界里逢著無處不在的你。秋風乍起,寒雨和落葉帶來大地的消息。那是你曾經勞作的大地,你在那里種植小麥和水稻,種植紅薯和玉米,并以此養育年幼的我。那是你長眠的大地,是你的故事依然生生不息的大地。父親,我將收到你的來信。你的生命消融在秋光里,消融在晚風和薄暮里。你拂過我的臉頰,輕拍我的左肩,這是深秋的召喚,也是父親的問候。我相信更多的事物與你有關。在漫天而至的雪花里,那第一片和最后一片一定出自你的魔法,只是你不想那么快讓我們覺察。否則,這兩片雪花不會恰好落在女兒睫毛上。我相信北風的歌聲也與你有關,你只是不想嚇到我們,以至于總是那么遙遠地在野地里吟唱。到了春天,你就有了更多魔法。你有辦法讓深黑的大地露出一張明朗的臉,你在一條我們必經之路的水洼里投進一片好比孔雀羽毛般絢麗的彩霞。你在四月的櫻花樹上安插了一只紅嘴的鳥兒,每當我從樹下走過,就被那只鳥的鳴叫吸引,等我站定,櫻花一片兩片三四片,以輕夢和詩句的形式落向衣襟。③父親,這是否就是你的生命課?在一樹花前,讓我感念生之短暫與珍貴。父親,你在每一段行程里,一程山水,一程云煙。你是我走出月臺時,抬頭遇見的那一片云。那一刻,出發的汽笛已響過,一片云朝我揮手,在輕緩的動作中,我看見別樣的深意,那是父親臨別時才有的表情。你是我返回故園時望見的第一縷炊煙。我小時候,大家都還在,家里的人滿滿當當,聲調各樣的腳步聲帶著蓬蓬勃勃的朝氣。我走在陌生的城市街頭,人群中有一個背影,讓我的腳步不由自主停了下來,我喜歡讓目光追隨一個陌生背影,直至他消失在黃昏街角,我相信那一個背影或許就是你。你是我的猶疑不定,是我揮刀也斬不掉的優柔寡斷。你是我的膽怯,是我的張揚,是我正直的部分,你是我那部分多余的愛。你是我搖擺不定的現實,是我對世界蓬勃的想象,你是我與生俱來的矛盾。你是我根深蒂固的人間欲望,又是俗世上那片不肯落入凡間的云彩。父親,④我是你一次一次的重生。你是我無影無蹤的父親,你是我無處不在的父親。(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文章以電影蒙太奇的方式展現父親離去后“我”從十三歲到三十三歲的生活片段,其間父親陪伴著“我”的成長。父親去了另一個世界,但他卻又在“我”的身體里“復活”,某些特征甚至在“我”女兒身上有所顯現。作者用第一、第二人稱敘述行文,強化了“我”與父親沒有隔閡的交流,也讓“我”的心靈世界得到最大限度的展露。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見聞為線索,條理清晰地安排了“我”懷念父親的諸多內容,描寫得細膩深切。解析:“文章以‘我’生活中的見聞為線索”錯,文章是以“我”的心理變化和感情流變為線索的。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句子①中“另一種形式”指的是父親去世后“我”與父親之間有別于父親在世時的獨特交流方式。句子②中的“悲觀”包含著父親的逝去曾帶給“我”的無法彌補的傷痛、無奈之情。句子③中的“這”指代父親曾經給“我”的生命教育,此句以問傳情,表達“我”對父親教養的感念之情。句子④呼應開頭段,寫“我”與父親之間的血脈相繼,強化文章意蘊,讓文章結構更為完整。解析:“‘這’指代父親曾經給‘我’的生命教育”錯,“這”指代句③前“我”經歷的那些生活場景。3.某雜志要就此文的主題寫一則文學短評,編輯設計了兩個文案,一個文案的關鍵詞是“父愛·無處不在”,另一個文案的關鍵詞是“我是你”。請你為編輯選定一個文案,并寫出短評思路。(6分)示例一:選“父愛·無處不在”。文章的主要描寫對象是父親,主題是展現無處不在的深沉父愛。父親雖已逝去,但他帶給“我”的影響無處不在,不只顯現在“我”的生活習慣和精神氣質里,而且遍布于“我”生活的世界。父親雖已逝去,但父愛卻以一種牢固的形式成為“我”成長的精神支撐,“我”懷念父親,也是在懷念那一份無處不在的愛。示例二:選“我是你”。“我”和父親都是文章的寫作對象。文章記述父親的逝去,也描述“我”承繼父親血脈精神的成長。父親雖已逝去,但卻“復活”在“我”甚至女兒的身上。“我”就是父親在世間的另一種延續。父親的痕跡遍布“我”的記憶和世界,只要“我”努力生活,珍惜生命和生活中的美好,就意味著父親并未逝去。方法點撥在閱讀中考查文學短評,很常見,只是沒有形成獨立的文體而已。文學作品閱讀中的句段作用分析,整體構思分析,人物形象、表現手法分析,以及語言賞析,只要按照文學短評的要求來寫,都可以形成文學短評。考試中的文學短評,不在于文體的獨立性,而在于選準角度寫出評論觀點,思路清晰、理據充分即可。寫短評思路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點:(1)選準角度。一般而言,針對具體作品的評論角度有:答題角度具體闡釋形象一是通過這個人物揭示出怎樣的社會現象,即形象的典型意義;二是評論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手法其內容很多,如表現手法、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意境的創設等。評論的思路主要看它使用了什么藝術手法,有怎樣的藝術效果等。構思①寫作思路如何,如由此及彼、由實到虛等。②線索是什么,有何效果。③選材特點,如生動典型、來自生活、新鮮親切等。④行文布局,如欲揚先抑、曲折有致、伏筆鋪墊等。語言分析作品的語言特點,如準確、簡練、生動、形象、清新、絢麗、質樸等。品味作品的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平實、自然、明快、簡明、含蓄、深沉等。分析作品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對比、夸張、反語、雙關、互文、反復等。主題一是主題思想是什么,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二是這個主題表現得怎么樣,正不正確,深不深刻,給人的啟示大不大。常用的觀點術語有:中心突出、主題深刻、言近旨遠、含蓄蘊藉、深化主題、以小見大等。可以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現手法,表現了一個怎樣的主題思想,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也可以指出作品有何積極意義或局限性。作者的創作思想如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特別注意:上面每個角度都可以細分出許多小角度。評論時切不可面面俱到,只選自己感悟最深的點深入分析下去即可。(2)明晰思路:點(提出評論的觀點)→述(復述、引用原作內容)→析(分析評論內容)。(3)講究理據。所謂“理據”,即理由、證據,要做到理由充足、證據充分。證據可以是“內證”,從文本自身入手,在文本中找到印證;可以是“旁證”,從作者的其他作品中,從記錄作者相關經歷及所處時代的史料、文獻中尋找依據;也可以借助專業評價尋找佐證。當然,從考試的角度來說,主要是“內證”。五、能力提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白洋淀的灶臺喬葉終于到了白洋淀。紙上的白洋淀,我很早就來過了,在孫犁先生的小說里。現實世界的白洋淀卻還是第一次來。雖是第一次,卻因有了那么多次的紙上之行,就也沒有什么陌生感。仿佛是故地重游,且在重游時要印證紙上的那個故地。我們此行住在雄安新區。不消說,雄安新區果然處處皆新。這白洋淀呢,雖然也有新的:碼頭新,路新,房子新。更多的卻是舊,比如湖邊的土地和莊稼,亦比如湖中由蘆葦和荷花構成的經典舊景。放眼望去,諾大的水面上,一片又一片的蘆葦如草叢一般。等到上了船,等到船和蘆葦越來越近時,就會發現蘆葦們很高很密,如墻似壁。①盛夏時節,這堅實碧綠的墻壁顯得格外清爽。作為本土重要特產,蘆葦也是一筆營生。《荷花淀》中寫道:“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據說到了深秋時節,變白的蘆葦宛如白羊毛一般。霜降后,被收割下的蘆葦經了人的手就成了葦席,成了葦箔,成了紙。因用處廣泛,這可靠的作物被人們親昵地稱為“鐵桿莊稼”。《荷花淀》里也寫了編席:“這女人編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編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也到處都是荷花,在蘆葦和蘆葦間的空隙里,幾乎都種著荷花。白洋淀這片水域有近十萬畝荷花呢!——荷花像女人,蘆葦像男人。這比喻真俗氣,但一時間我也想不出別的了。這季節也是荷花正當開的時候,要么挺立盛放,要么含苞待放,每一枝每一朵都是向上的氣象。清朝詩人阮元的詩里只有兩句我印象深刻:“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②所以可見白洋淀這水,應該是不深也不淺,是正正好的尺度。路上經過荷花大觀園,里面有孫犁文學館,因正在修整,我們就沒有進去。我一邊默默地向孫犁先生遙遙致敬,一邊就想起《白洋淀紀事》里那些鮮靈靈的女子:“她們奔著那不知道幾畝大小的荷花淀區,那一望無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銅墻鐵壁,這凜冽的詞。③孫犁先生溫和清雅的筆致里,一向密布著一根根硬骨。嘎子村里有一處“孫犁致徐光耀手書陳列室”,我們細看了一番,很自然地就說起這里發生過的故事。雁翎隊紀念館里的實景雕塑顯而易見是在荷花淀中,一只小船載著兩個年輕人,看到他們我就想到了《荷花淀》中的水生夫婦。不過這兩位似乎還沒結婚,女子神情羞澀,還梳著辮子,辮子上扎著紅頭繩,藍底白花上衣,粉紅褲子,黑布鞋。男人呢,很像是《荷花淀》中水生的樣子:“這年輕人不過二十五六歲,頭戴一頂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潔白的小褂,黑單褲卷過了膝蓋。”雖然他穿的白褂子是長袖,褲子也是藍灰色的,不過這有什么要緊呢。在村中的街巷還逛了幾家店鋪。靠水吃水,店鋪里各種特產自然都是和水有關的。湖中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野鴨子嬉戲,覓著可心的美食,而它們也在不自知中產著可心的美食,僅鴨蛋就有咸鴨蛋、烤鴨蛋和雙黃蛋這幾種。咸是味道,烤是做法,雙黃是內容。當然也少不了藕粉、蓮子糕、蓮子湯、木槌蓮子酥以及荷葉茶、荷花餅等與荷有關的一切,荷花從根到梢,從花到葉,沒有不能吃的。我笑。能夠想象出那種景象:湖面似乎很靜,其實一直在動。湖面上的風,湖里的魚,小船行在水上時的響聲,都在以自己的節奏動。回程的船上,和本地的朋友們閑聊。他們說白洋淀里還盛產著魚蝦蟹,蝦是青蝦,蟹是河蟹,魚的種類最多,有鯉魚、鯽魚、草魚、魴魚、鲇魚……聽得人涎水暗生。一直有風習習吹來,蘆葦荷花們便隨風蕩漾。④——蕩字,用在這里真好。回蕩、坦蕩、浩蕩、震蕩、蕩漾、蕩滌、蕩氣回腸,都適配蘆葦蕩的蕩。有一位本地的朋友還說,他曾于夜間在白洋淀坐過小船,雖然沒有月光和星光,可是水路也很亮。就好像有月光似的,就好像有星光似的。后來才想明白,是水自己的光。水自己就有光的呀。船走得悠緩。一時手閑,便關注了一些白洋淀本土的自媒體號,有不少粉絲呢。其中有幾位的主營項目都是“原生態自然游”,其中尤為火爆的是“古風畫舫連吃帶玩超值套餐”,限八人用,含游船兩小時。菜單如下:正宗柴火鐵鍋燉魚、麻辣小龍蝦、白洋淀咸鴨蛋、蒜薹田螺肉、秘制荷葉鴨、荷葉卷攤雞蛋、涼拌藕片。主食是米飯、饅頭和玉米餅,管夠。他們還有直播,每天一大早就開播,脖頸上圍著一圈翠綠荷葉,劃著小船,去摘荷花、荷苞和菱角。我便暗暗籌謀著,回頭等抽了空,自己還要再來一趟,去坐坐他們的小船,嘗嘗他們的菜。如果把白洋淀這廣袤的水域視為一方巨大的舞臺,風云浪潮,家國天下,都曾在此一幕幕上演,那這些平樸的人們,他們就是這舞臺最堅實的臺基。或可另有一比:如果說歷史流變中的白洋淀是一方巨大的灶臺,這水做的灶臺貌似在經營著流水似的席面,那這些人們就是這灶臺鐵打的底子。只因有了他們,這灶臺才永遠是如此活色生香,如此溫熱可親。(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現實的白洋淀與孫犁先生小說里的白洋淀雖不完全相同,但舊的還是多于新的,而“我”對其中“舊”的那部分情有獨鐘。雁翎隊紀念館里的實景雕塑中的年輕男人很像水生的樣子,只是著裝和小說里的水生并不相同,“我”覺得這點區別并不重要。朋友夜間乘船飄蕩于白洋淀時,沒有月光,沒有星光,卻有如月光和星光般的水光,而“我”在想象中感受到了這份意趣。荷花像女人的比喻雖俗氣,卻將眼前正當時令、向上生長的荷花與白洋淀中積極向上的女人聯系在了一起,極為恰當。解析:“‘我’對其中‘舊’的那部分情有獨鐘”于文無據,文中的倒數第二段白洋淀“新”的部分,“我”也喜歡。2.下列對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C)句子①中“堅實碧綠的墻壁”的那種“清爽”,透露出“我”對于蘆葦的喜愛之情。句子②中的“應該”,表推斷,由荷花長勢之好反推出白洋淀水的不深也不淺。句子③“溫和清雅”和“根根硬骨”形成對比,凸顯孫犁的文筆中的凜冽之氣。句子④語義上與前面文字緊密相連,又自然引出下文對“蕩”字的組詞。解析:“形成對比”錯誤。3.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甲組提出一組關鍵詞:紙上·現實·旅行。乙組提出一個關鍵詞:灶臺。請任選一個小組加入,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6分)甲組示例:“我”曾于紙上閱讀過孫犁先生的《荷花淀》《白洋淀紀事》等關于白洋淀的小說,有了多次的紙上之行。現實中“我”第一次來到了白洋淀,親眼見到了孫犁筆下的蘆葦蕩、荷花以及書中未曾提及的白洋淀的新的景象。現實的白洋淀旅行中是對紙上故地的重游,現實的白洋淀之旅又給予了“我”對于白洋淀的其他思考,這些內容共同構建出了“我”的白洋淀之旅。乙組示例:灶臺是文中一個重要的比喻型意象,指的是歷史流變中的白洋淀。灶臺經營的是流水似的席面,既有孫犁筆下的抗戰時期,也有新時代人民的新生活。而人們是這灶臺鐵打的底子,正是因為白洋淀有無數的水生和水生嫂們的英勇抗擊敵軍,也正是因為無數新時代的人們熱愛和擁抱新生活,白洋淀才如此的令人感到溫熱可親。六、變式提升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點絳唇①蘇軾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別乘②一來,有唱應須和。還知么。自從添個。風月平分破。【注】①此詞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烏臺詩案”發生在1079年。是時,詞人正在龍圖閣學士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知杭州軍州事任上。②“別乘”指袁轂,字公濟,當時通判杭州與蘇軾搭檔。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閑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立足于室內視角,一寫詞人自己閑適倚床的風姿,二寫朝窗外望見“庾公樓外”的山峰重疊的美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開句用設問的方式,強調沒有同玩、同坐的人,只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明月清風陪伴著“我”,暗示了詞人心境的孤獨、寂寞。詞的下片,特寫與袁公濟暢游湖山的獨特享受,詞人與袁公濟的游山玩水、唱和贈答,濃縮了人生之精華,大地之靈氣,游玩之樂,其樂無窮。全詞篇幅短小而熔寫景、抒情、敘事于一爐,意境如畫一般,賞來沁人心脾,語言平白如話,讀來妙趣橫生。解析:“暗示了詞人心境的孤獨、寂寞”錯,詞人的心境應是閑適、恬靜的。2.內卷時代下,當人們都在往前沖的時候,我們不妨“閑”下來,做個蘇東坡式的“閑人”。請以“閑”為關鍵詞為本詞擬寫文學短評的寫作提綱。(6分)閑是詩人在公務之余,觀賞大自然美景,與明月清風為伴的閑適。閑是面對友人到訪時,一起欣賞美景、相互唱和、平分風月的豁達。閑是遭遇人生困境時,保持綽綽風姿、曠然天真、瀟灑自然的樂觀。七、真題演練(2023·北京卷)文學社社刊擬開設“花開紙上”讀書專欄。請你從經典的文學作品中選一個與花卉有關的場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寫一段短評。要求:寫出作品名,符合作品內容;條理清晰,語言簡潔。不超過150字。不透露所在區、學校及個人信息。“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在《梅花》詩里硬是把梅花寫得峭拔挺立、風骨凜然。僻處“墻角”,遠離塵囂和追捧;“凌寒”傲雪,儼然無畏的斗士;“獨自”花開,獨自凋謝,寧可輕輕地來,悄悄地去。我讀此詩,如見梅花,頓覺清香滿紙。那墻角的梅分明是傲岸不屈的人,清音成絕響,王荊公偉甚!解析:審題:審清題干要求是關鍵。明確“短評”重在“評”,應以議論的表達方式為主,還要抒發“自己的感受”,寫作主體性很強。注意題材來源于“經典的文學作品”中“與花卉有關的場景”,因為是場景描寫,所以文體可以是小說,也可以是詩歌、散文,古今中外作品皆可。小說如《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堪稱經典;詩歌如古代眾多的“詠花詩”,如王安石的《梅花》、林逋的《山園小梅》、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等等。短評要“寫出作品名”,要有場景概述,可以點評場景描寫的特點或人物在場景中體現出來的精神風貌,以及情感主旨。因字數限制,要“長話短說”,評其一點,抓住要害。寫作思路:以王安石的《梅花》詩為例,先點明詩人、篇名及關于梅花綻放的場景描寫句;再用一句話指出該場景描寫的藝術特點;然后結合詩句中的關鍵詞“墻角”“凌寒”“獨自”進行分析,分析要不落俗套,不要就花論花,要由花到人,由表及里;最后表明自己閱讀此詩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態度。若以小說為例,寫作思路亦然。短評可以采用“總—分—總”式結構,以展現清晰的邏輯思維。(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題。給兒子陳村你總會長大的,兒子,你總會進入大學,把童年撇得遠遠的。你會和時髦青年一樣,熱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個暑假,兒子,你就去買票。火車430公里,一直坐到蕪湖。你背著包爬上江堤,看看長江。再沒有比長江更親切的河了。它寬,它長,它黃得恰如其分,不失尊嚴地走向東海。你走下江堤,花一毛錢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無疑會有許多人。他們挑著擔子,扛著被子,或許還有板車。他們說話的聲音很高,看人從來都是正視。也許會有人和你搭話,你就老老實實說話。他們沒有壞意。你從跳板走上岸,順著被鞋底和腳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個小時。你能看到村子了。狗總是最先跳出來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門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總是熱情的,而狗卻時刻警惕著。也許會引來它的朋友們,紛紛表示出對你的興趣。你要沉住氣。你謝過主人,再別理狗的訛詐,去河邊尋找灘船。如果你運氣好,船上只有一兩個客,你就能躺在艙里,將頭枕著船幫,河水拍擊船底的聲音頓時變得很重。船在槳聲中不緊不慢地走。雙槳“吱呀吱呀”的,古人說是“欸乃”,也對。怎么說怎么像。板橋就在太陽落下去的地方。你沿著大埂走,右邊是漕河,它連接著巢湖和長江。河灘如沒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過窯場就不遠了。可以問問人,誰都愿意回答你,也許還會領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趕開。走到你的腿有點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走下大埂,沿著水渠邊的路走。你走過一座小橋,只有一條石板的橋就是進村了。我曾寫過它。這時,你抬起頭,會發覺許多眼睛在看著你。你對他們說,你叫楊子,你是我的兒子。兒子,你得找和你父親差不多年紀的人,他們才記得。他們會記得那五個“上海佬”,記得那個戴近視眼鏡的下放學生。他們會說他的好話和壞話。不管他們說什么,你都聽著,不許還嘴。他們會告訴你一些細節,比如插不齊秧,比如一口氣吃了個12斤的西瓜。你跟他們一起笑吧,確實值得笑上一場。你們談到黑了,會有人請你吃飯。不必客氣,誰先請就跟誰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們會留你住宿。他們非常好客。兒子,你去找找那間草屋。它在村子的東頭,通往曬場的路邊,三面環水。你比著照片,看它還像不像當年。也許那草屋已經不在了,當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撐不到你去。也許,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晚上,你到田間小路上走走。你邊走邊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感受會深深的。風吹來暖暖的熱氣,稻穗在風中作響。一路上,有螢火蟲為你照著。假如你有膽量,就到村東頭的大墳塋去。多半會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別跑,你坐在墳堆上,體會一下死的莊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繁殖。他們也曾埋葬過他們的祖先。①你會捉摸到一點歷史感的,這比任何教科書都有效。住上幾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愛理干干凈凈的發式,兩邊的頭發一刀推凈,這樣頭便顯得長了。頂上則是長長的頭毛,能披到眼睛,時而這么一甩,甩得很有點味道。我喜歡見他們光著上身光著腳的樣子。皮膚曬成了栗色,黑得發亮發光,連麥芒都刺不透它。他們不是生來這樣的。和他們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們原先比你還白。現在,他們和你的祖先一樣黑了。和你父親當年一樣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樣黑。下田去吧,兒子。讓太陽也把你烤透。你彎下腰,從清晨彎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來只能背背書包的。你挑起擔子,肩上的肌肉會在扁擔下鼓起。也許會掉層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鋤草,脫粒。你會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鍬,它啥時候都不會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錘子,像刀,總要的。你得認識麥子,稻子,玉米,高粱,紅薯。它們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門邊,看著豬在四處漫游,看著雞上房,鴨下河,鵝竄進秧田美餐一頓。你聽著杵聲,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