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學期麓山國際高一第一次學情檢測試卷語文命題人:高一語文備課組審題人:高一語文備課組本試卷共頁,時量分鐘,滿分分。一、現代文閱讀(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先秦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陰陽、名六家屬第一流的大學派。漢以后,法、陰陽、名三家,其基本思想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為獨立學派;墨家中絕;唯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互相競爭,互相吸收,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一條縱貫始終的基本發展線索。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兩極,形成鮮明的對立和有效的互補。兩者由于處處相反,因而能夠相輔相成,給予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以深刻的影響。儒家的人生觀,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業為價值取向,內以修身,充實仁德,外以濟民,治國平天下,這便是內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態度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實強烈關切并有著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與濁俗同流合污,在生命與理想發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時,寧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觀,以超越世俗人際關系網的羈絆,獲得個人內心平靜自在為價值取向,既反對心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關心社會事業的奮斗成功,只要各自順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擾,必然自為而相因,成就和諧寧靜的社會。其人生態度消極自保,以免禍全生為最低目標,以各安其性命為最高目標。或隱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顯的出世傾向。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儒道兩家的氣象不同,大儒的氣象似乎可以用“剛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親和、彬彬有禮、忠貞弘毅、情理俱得、從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權行經等等,凡事皆能觀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時、合情,可謂為曲踐乎仁義,足以代表儒家的態度。古者有儒風、儒士、儒雅、儒吏、儒將等稱謂,皆寓道德學問有根底、風度溫文爾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氣象似可用“涵虛脫俗”四字表示,就是內斂不露、少私寡欲、清靜自守、質樸無華、超然自得、高舉遠慕、留戀山水等,富于詩意,富于山林隱逸和瀟灑超脫的風味。我們也發現注重歸真返璞,羨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機,保持人的真性情,厭惡人世的繁文縟節、權詐智巧,是老莊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學等稱謂,皆寓不同凡俗、領悟至道、風第1頁/共10頁度超脫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材料二:儒、道兩家主張雖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與“和諧”這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講“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講“和而不同”,道家也講“致中和,守靜篤”“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則生萬物等等。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都是開放性的,不是封閉的思想體系,它們隨著歷史的前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漢代,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起初,確曾因我國囿于“夷夏之辨”一度顯得孑立。但經過一番與儒、道的碰撞、辯駁、演變、磨合,外來的佛教漸漸中國化,到了隋唐,就逐漸實現了儒、道與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國恢宏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也是世界各國思想歷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達到這一點,關鍵在于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這兩個中華原創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堅強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為中國化的佛教。所以,史學大師陳寅恪早就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故此,我們認為“國學”的根基是儒道互補,缺一不可,而那種把“國學”只看作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一家獨踞的認識,是有重大偏頗的。缺了老子創立的道家思想的補充,儒家難撐國學這臺戲。儒、道兩家,還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國學”真正發揚光大。材料三:在殷周之際,中華傳統文化由“神本”轉向“人本”,人道主義思潮從而出現。這為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來源,也規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儒、道兩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為核心,構建“仁”“禮”相輔互動的理論;道家更強調“道法自然”,秉持“身國同構、經國理身”的理念,認為文明的發展要注意克服虛偽性和工具化的傾向。儒、道兩家雖然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諧社會與美好人生。儒、道兩家在“人本”的共同價值追求的基礎上相融互補,達到辯證統一,也為容納和吸收外來的佛教準備了思想文化條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儒、道成為縱貫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為雙方的主張長期共存,形成既對立又互補相輔相成的關系。B.法、陰陽、名三家滅絕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們本身卻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謂“國學”是以儒道為根基,儒道互補,后來又加上中國化的佛教,構成了三足鼎立的“國學”。第2頁/共10頁D.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并不順利,經歷了從被孤立到逐漸與儒、道融合的漫長時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儒家講究“內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順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態度與主張看似不同實則完全一致。B.在生命與理想不可兼得之時,儒家的殺身成仁之舉,顯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禍全生更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C.儒道兩家“處處相反”:比如儒家的出類拔萃者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氣質與風度;道家的典型人物為清修隱者,是院士的氣質與風度。D.殷周之際出現的人道主義思潮是諸子百家思想的源頭,奠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項是()A.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B.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C.夫尚賢者,政之本也。D.大道廢,有仁義。4.簡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5.為何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兩家長期共存?請結合材料,闡述其原因。(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楚霸王自殺(節選)①郭沫若岸上的漢兵們看見項王死了,都爭先恐后地去搶項王的頭首。他們自相踐踏地又踏死了幾十個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搶著了一片肢體的就像搶得了一片殘骨的餓狗一樣,各自回頭跑;想去爭奪那一片肢體的人便簇擁著一團跑去。轉瞬之間幾百人分成了幾十個小團,通通跑干凈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著一片的劍和戟、人和馬的死尸。亭長仍然在搖著船,但不是搖過江去,而是搖回了岸來,鐘離昧發生了驚異。亭長把船搖攏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鐘離昧并坐著,表明了自己的來歷。“鐘離昧將軍,我現在對你說出真話罷。”亭長鎮靜地說著,“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長,我只是這兒的”鐘離昧愈見驚愕了,把劍按著。“但你也不要誤會,”亭長忙慰解著,“我也不是漢王的奸細。你要曉得,現今的老百姓對于項王,哪為是他一個人的拔山蓋世的力氣,把秦人殲滅了的。秦人的暴政顛覆了之后,他的行動就完全不同了……第3頁/共10頁所以這兩年來我們老百姓對他,就和從前對于秦始皇是一樣的!我們雖不是漢王的奸細,也可以說都是漢王的奸細。我對你說出真話罷,我今天來,本是想把他誘到江心去,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兩人同歸于盡。我也是抱著死了的心來的呢,我現在這樣說出真話,你就要殺我,我也是不怕的。”自稱亭長的人說到這兒停了好一會兒,等待著鐘離昧的處決。但鐘離昧把頭垂下了。“不過呢,”他又接著說起來,“據我今天的經驗,我看項王依然是一個好人。我后來也把對他的態度改變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東去。不料他卻起了那樣的短見。他的短處在于太年輕,而且——恕我不客氣罷——是有點‘不學無術’……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員大將,他不該生出了野心要來做天下的統治者。復原,但學術上的損失,就算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復原罷。秦始皇燒的書是天下的私書,楚霸王卻把秦人存下的公書也一把火焚了。秦宮三月火不滅,你是曉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燒了多少的史書呢?”說話者又沉默了好一會兒,鐘離昧也沉默著,把頭深深地垂著。“鐘離昧將軍,但今天的項王對于你和這馬的態度,我真是受了感動啦。一個人臨到生死關頭,能夠顧朋友而不顧自己實在是很少的。我們聽說漢王劉邦在逃難的時候,連他自己的兒女都要推下車去。項王在這些地方卻比劉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這種心腸假使能夠推廣,他是決不會有今天這樣的下場的。但他始終不悟,他偏以為是天老爺要亡他,哪曉得是他自己做錯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顧自己的權勢,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著自殺的路。項王是一個很好的教訓啦。”鐘離昧這時候撐著自己的腰桿,好不容易跪下去了。“項王!項王!”鐘離昧向著天,流著眼淚叫著,“是我們誤了你,是我們這些不學無術的武人誤了你。我們誤了天下的人,我們誤了中國。中國的元氣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復原,這不是天大的罪惡嗎?我們是比秦始皇還要該死。項王,請你等著我。”他用力把腰間的寶劍拔出了鞘來,但是亭長卻把他的手挽著了。“鐘離昧將軍,你不要也尋短見。”亭長勸著他,“一個人最怕是不覺悟,覺悟了是有辦法補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們做人的標準卻只有一個。我們要拋棄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現在要自殺,已經做到了拋棄自己,但于人是沒有益處的。我們隨時抱著必死的心去做著利人去養傷,養好之后好讓你再去盡你做人的責任。現今,天下的人還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們現在正是需要有著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濟人救世為懷的武人的。你的責任還很重大,不應該做這樣無責把死利用來只是把自己裝飾成一個英雄,他始終都是為的他那個‘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轍第4頁/共10頁”鐘離昧被“亭長”挽著的手早已失去了抗拒的力氣,但頭依然深深地垂著。“亭長”這時候把他的手中的劍取了來,替他插進了鞘里,接著又說:“我們回去罷,漢兵已經走得很遠了。”他說著便離開了鐘離昧,先把馬拉上了岸去。回頭鐘離昧也被背上了岸,費了莫大的力氣,被扶上了馬背。一個無名無姓的讀書人領著一位騎在馬上的受了傷的戰士,替他荷著長矛,拿著盾牌,從血泊的死尸中踏過,登上了他們做人的路上去了。太陽還未晌午,除剛才的戰地有尸骸狼藉之外,岸上的景色和戰前無殊,白色的積雪依然含著矜驕的意氣在反抗著愈加溫暖的陽光。(有刪改)【注】①小說寫于1936年作者游歷日本期間,當時國民黨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消極抗日。②鐘離昧(mèi“骨鯁之臣”之一。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亭長”本來是一個讀書人,他之所以冒充亭長,其實是打算將項王誘騙上船,在江心與項王同歸于盡。B.“亭長”認為,與秦始皇焚燒天下的私書相比,項王燒的還有秦人存下的公書,給中國造成的損失更加嚴重。C.D.鐘離昧最終在“亭長”的勸說下醒悟了過來,荷著長矛,拿著盾牌,帶著“亭長”登上了濟人救世的道路。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搶著了一片肢體的就像搶得了一片殘骨的餓狗一樣”一句運用夸張的手法,極為生動地描寫了漢兵的貪婪之態。B.得知“亭長”的真實身份,鐘離昧“把劍按著”,這一行為既符合他武人的身份,又暗示他對“亭長”產生了警惕之心。C.“亭長”將項羽和劉邦二人進行對比,突出了項羽的“仁者之心”,引出下文他對項羽沒有推廣“仁心”而失敗的惋惜。D.小說運用多種描寫手法刻畫人物形象,使人物立體可感,如刻畫鐘離昧時運用了語言、動作、神態等描寫手法。第5頁/共10頁8.小說結尾的環境描寫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9.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烏江亭長只是凸顯項羽恪守信義的一個模糊的陪襯人物,到了郭沫若筆下卻變得鮮活、生動郭沫若對這一人物形象的有意刻畫、增補有什么文學效果?二、古代詩文閱讀(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晉唐叔得嘉谷,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材料二:論周公者多異說,何也?周公居禮之變,而處圣人之不幸,宜乎說者之異也。凡周公之所為,亦不得已而已矣。成王幼不能為政,周公執其權以王命賞罰天下是周公不得已者如此而已。今儒者曰:周公踐天“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則是周公未嘗踐天子之位而稱王也。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儒者之患,患在于名實之不正。陳賈問于孟子曰:“”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從孟子之說,則是周公未免于有過也。夫管、蔡之畔,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周公之誅,非疾之也,其勢不得不誅也。管、蔡之封,武王之世也。武王之世,未知有周公、成王之事。茍無周公、成王之事,則管、蔡何從而畔?周公何從而誅之?故曰:周公居禮之變,而處圣人之不幸也。【注】①魯:陳述,頌揚。魯天子之命,意為頌揚了天子的天命。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周公A執其權B以王命C賞罰D天下E是周公F不得已者G如此而已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6頁/共10頁B.絀,同“黜”,指廢黜、廢除,與成語“相形見絀”中的“絀”意思相同。C.北面,面向北,與《鴻門宴》中的“北向”“西向”用法一致。D.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管叔、蔡叔等人出于狹隘的想法,疑心自己的兄弟周公奪權篡位,就勾結武庚作亂,背叛周。周公奉成王之命討伐叛軍,嚴懲叛亂者。B.周成王在豐邑,派召公動工復建洛邑,以完成周武王的遺愿。周公再次卜問和勘察后,將九鼎安放在了豐邑,認為此處是天下的中央。C.D.陳賈否定周公派管叔監商的舉措,他分析說,周公若知道管叔會叛國還派他去,就是不仁義;如果不知道而這樣做,就是沒有智慧。13.把材料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周公居禮之變,而處圣人之不幸,宜乎說者之異也。(2)夫管、蔡之畔,非逆也,是其智不足以深知周公而已矣。14.材料二中,蘇軾援引《書》和孟子言論,分別有什么作用?(二)詩詞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謝寺雙檜①劉禹錫雙檜蒼然古貌奇,含煙吐霧郁參差。晚依禪客當金殿,初對將軍映畫旗。龍象界中成寶蓋,鴛鴦瓦上出高枝。長明燈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時。“謝安宅,在法云寺,謝安手植雙檜,至唐猶存。”②龍象界:佛界。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描繪雙檜的蒼勁挺拔,展現古寺年代久遠,飽含歷史的滄桑感。B.頷聯虛寫,雙檜曾面對金殿陪伴過僧客,也曾與將軍戰旗相映成輝C.“寶蓋”形象地寫出了檜枝的枝繁葉茂,枝干超過了寺廟的鴛鴦瓦。第7頁/共10頁D.“青青年少”可指昔日的雙檜、年少的謝安,也可指后世來此的青年。16.這句話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登岳陽樓》中逼真描畫出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邊無際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氣蒸云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寫山,從總體上寫金陵的山川形勢,更給全詞描繪出一個廣闊的背景。三、語言文字運用(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紅樓夢》最值得稱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王熙鳳,作為榮國府的管家奶奶,她“體格風騷”,玲瓏灑脫,機智權變,心狠手辣。她對家族的腐朽和衰敗看得比誰都,但她絕不肯犧牲自己來維護家族的命運;她不但不相信鬼神報應,連傳統的倫理信條也不當一回事。作為一個智者和強者,她在支撐賈府勉強運轉的同時,盡量地為個人攫取利益,放縱而又地享受人生。薛寶釵具有封建“婦道”倫理所要求的,所以她的言行舉止就顯得委婉內斂。她有很現實的處世原則,能夠處處考慮自己的利益。她同樣有少女的情懷,有對于寶玉的真實感情,但她和寶玉的婚姻最終成為空洞的結合,作為一個典型的“淑女”,她并沒有獲得幸福。而林黛玉的現實性格表現為聰慧伶俐,由于寄人籬下而極度敏感,有時顯得尖刻;詩化的她,聰慧和才能也突出地表現在文藝方面。在詩意的生涯中,和寶玉彼此以純凈的“情”來澆灌對方的生命,便是她的人生理想了。《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特色的還有許多,可以排列成一條很長的的人物畫廊。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朽的價值。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透徹藏而不露溫柔敦厚五顏六色B.通透不露聲色溫良賢淑五光十色第8頁/共10頁C通透藏而不露溫柔敦厚五顏六色D.透徹不露聲色溫良賢淑五光十色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她不把傳統的倫理信條當一回事,也不相信鬼神報應。B.她不但不相信傳統的倫理信條,連鬼神報應都不當一回事。C.她不把鬼神報應當一回事,也不相信傳統的倫理信條。D.她不但不把鬼神報應當一回事,更不相信傳統的倫理信條。20.文中第三段運用了對比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保存了5256949485G存下的數據資料時,自己仿佛成了一只“數字倉鼠”,在“電子囤物癥”的驅動下瘋狂囤積信息,總舍不得刪除。___①___?在學術上,它被稱為“數字囤積癥”,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