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1稍縱即逝的青春,無所適從的友誼?《人民日報》“像設定好程序的機器,不參與集體活動,與同學維持著恰到好處的點頭之交。”一名初中女生用“校園人機”形容自己在學校的狀態,讓我們窺見了一些青少年的社交圖景。在線下,有些青少年“退出”校園社交圈,甘心做一個沒有感情的NPC(非玩家角色);在線上,他們卻在虛擬人和“搭子”身上尋找情感滿足。這樣的社交生活,看似自由、自主,是不是也免不了孤獨、空虛?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當今青少年的社交。青少年選擇成為“校園人機”,背后是現實的壓力。同學們學習壓力大,競爭激烈,上課、刷題、跑操,時間往往是碎片化的。當學業壓力襲來,現實交往中的“節能模式”便成了自我保護的選擇。對比之下,虛擬社交更靈活、便利,也更有“性價比”。寫作業,去網絡自習室連麥,累了就退出;玩游戲,找網友組隊“刷副本”,輸了就重開;交朋友,和陌生人“官宣閨蜜”,一旦發生矛盾可以直接“拉黑”……對一些人而言,社交不必困于物理半徑,友誼可以穿越數據洪流;教室里說話要消耗太多能量,屏幕上打字卻如呼吸般自然。數字時代,手機可謂我們的“新器官”。既然一個人時間精力有限,線上和線下的社交也必然此消彼長。對一些青少年而言,虛擬社交固然方便快捷,但如果過量,卻也讓青春失去了某種“實感”。畢竟,彈幕無法代替掌聲,表情包無法代替表情。那些屏幕里需要“攻略”才能解鎖的隱藏劇情,又怎能比得上操場上追跑打鬧的集體記憶?現實中“節能”,網絡中“滿血”,貌似降低了交往“成本”,實則卻容易讓人感到孤獨、空虛和焦慮。有網友感慨,“你15歲時交過的朋友,以后再也不會有了”。這句話,引發不少成年人的共鳴。正是在稍縱即逝的青春里,我們逐漸擺脫對家庭的依賴,開始獨立探索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這過程,或許艱難,身處其中免不了敏感脆弱。想獲得治愈?友誼近在眼前、觸手可及。分享一個自己的小故事。15歲時,評論君“偏科”,成績不好,常感到壓抑。每天熬到放學,我便和一群同為“后進生”的朋友在籃球場上打球、吹牛,“憂郁的青春”從此便不乏放肆的歡笑。這不是安撫情緒的唯一通道,卻是療愈青春的一種有效方式。“愛著你的愛,夢著你的夢”。與朋友的交往,讓我們在脆弱時觸摸到真實的體溫,也在碰撞中學會和解。一次次課桌間的零食、一場場球賽中的合作,把“我”牢牢嵌進“我們”,懸浮的情感也慢慢落地生根。青春不能只浸泡在網絡熱梗和虛擬關系中。那么,如何讓“校園人機”重獲生機?前不久的全國兩會上,姚明代表建議在未成年人中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在每個學期選定一天,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機,讓孩子們充分體驗真實世界。建議一出,受到廣泛討論,很多人表示支持。身處互聯網時代,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各有優勢。但一個世界性共識在于,教育者有必要給孩子們創造機會去對比不同環境。不少地方出臺各種舉措給未成年人網絡活動設置門檻和上限,還有一些學校把課堂開進森林里,讓孩子們探索自然,也學會交往與合作,這些都是有益探索。當青少年們在運動場上你追我趕,聚在一起分享心事,那些被Wi-Fi信號過濾掉的笑聲與溫度,終將重新點亮青春的光譜。02文科招生壓縮,能得出“文科無用”的結論嗎?《光明日報》近日,以文科見長的復旦大學將文科招生壓縮近一半的消息,引發社會的關注。據媒體報道,復旦大學的文科招生比例將從原來的30%~40%大幅壓縮至20%,同時拆分傳統工科學院為6個創新學院,這次學科布局的調整也被視為一場“大手術”式改革。與此同時,包括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內的中國多所知名高校瞄準人工智能方向,接連宣布擴招本科生。知名高校對學科布局的調整讓文理之爭再度成為輿論焦點,“文科無用論”又被重新提及,甚至進化至“文科消失論”。有人認為,此舉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有助于培養國家急需的理工科人才。也有人認為,AI再強大也是工具,AI的發展讓哲學、審美力更為稀缺,人是目的。在討論“文科無用論”之前,恐怕要明白一點,高校對于學科布局調整和“文弱”“理強”的關系不大,這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更多因素是隨著時代和技術的進步,需要對過時專業進行技術性調整。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報道,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31日,已有19所大學發布相關公告,撤銷或暫停招生的專業共計99個,從撤銷專業的學科門類看,根據近5年數據,工學門類以30.95%的占比高居榜首,成為撤銷數量最多的學科類型。管理學、理學緊隨其后。這個事實十分“反直覺”,在“文科無用論”被頻繁提及的今天,未曾想被撤銷最多的學科竟然是工科。如今,知名高校對于人工智能專業的擴招以及對文科招生的壓縮,屬于學科布局的正常調整,對于文科的未來沒有必要過度擔憂。的確,近段時間chatGPT、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的發展讓更多人看到了人工智能的技術圖景。再加上國外高校削減文科預算,國內知名高校文科專業的調整會讓人恐慌“文科無用”也并不意外。如今的AI技術不僅能夠隨時隨地接受提問、給出回答,甚至還能生成圖片、視頻和音頻、輔助人類做大量文書工作。過去使用人工也要耗費不少時間的工作,如今借由AI能被“一鍵替換”,這讓文科學習似乎變得可有可無,文科生似乎也顯得多余。但AI發展的另一面反倒讓過去模糊不清的人文社科思維的價值,變得更為清晰。當人工智能替代掉一部分工作內容,剩下的部分或許是思考“人之所以為人”的所在。當然,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看,用好人工智能首先要“學會提問”,而“會提問”背后也需要大量人文學科的訓練,否則泛泛的提問只會得到泛泛的回答,雖然能滿足要求不高的文書工作,但仍替代不了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退一步來說,AI技術也不能獨立存在,其存在背后也需要社會、人文脈絡支撐,面臨倫理規范和文化觀念的多重考驗,這些也都需要人文社科領域的研究的支持。說到底,雖然科技和產業變革讓理工科人才需求增加,但文科在人類社會中的價值是無法代替的。如果只看短期經濟效應,文科確實不像理工科那樣直接創造技術突破或推動產業升級,但它在社會運行、文化傳承、思想創新方面的作用是基礎性的,且不能輕易被替代。03當杜甫、王羲之紛紛被AI復活《澎湃新聞》“早上被王羲之罵,中午被趙孟頫罵,下午被宋徽宗罵,晚上沒睡著還要被李時珍罵……”這幾天,在AI的幫助下,不少歷史名人仿佛連上了5G,紛紛化身“暴躁哥”“暴躁姐”,刷爆各大短視頻平臺。尤其是那句“回答我,look
in
my
eyes,tell
me
why”,讓人忍俊不禁。整體來看,這場網絡接力創作氛圍是歡樂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很強,其中有些還不乏對歷史議題的有益探討。比如,一條以杜甫為主角的視頻,其臺詞是:“如果是你,在安史之亂里逃難三年,手機被搶、Wi-Fi全斷,換你你不emo啊?回答我,你難不難受?好不容易撿點茅草,回去補補房頂,結果被人當著面薅走了。說我賣慘,真是給我氣笑了。我落魄的時候,用槐樹葉子做涼面吃,你能嗎?回答我!”一瞬間,仿佛教科書上的人物插圖活了,不僅有聲音有表情,還會對你“貼臉開大”。視頻以生動、幽默且簡單、直接的方式,回應了網友“杜甫為何天天寫慘詩”的疑問。在交代杜甫人生經歷和歷史背景的同時,還給人一種詩圣作為當事人直接發視頻與網友對話的既視感,有趣且有識。再比如,面對“王羲之為什么不寫大字”的問題,王羲之現身回答:“我不寫大字是因為身體素質不行嗎?沒力氣嗎?握不住筆嗎?我條件允許嗎?你問蔡倫,我有八尺丈二的紙嗎?我有五斤裝的北太墨汁嗎?我的茅草屋能支棱起來六尺丈二的作品嗎?”如今,借助AI技術,我們和古人不再只是“平面交流”,有了更強的互動感和現場感,很多以前枯燥的知識點也被大面積傳播。而且,這些短視頻將歷史人物的生平與作品融入現代語境,降低了公眾接觸歷史的門檻,使得歷史知識和文化觀點的輸出更親切,能夠吸引年輕群體的注意力,進而寓教于樂。正如一位網友留言,“平時我對歷史了解沒有這么詳細,現在聽到他們‘本人’講,有一種又好笑又心酸的感覺。”讓以前因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對歷史無感的人重新燃起興趣,本身就是一件好事。當然,AI創作也要注意邊界,不能陷入純粹的惡搞,讓“創作”僅僅流于形式,也要避免出現飆臟話等擦邊行為。讓AI技術在為我所用的同時,也向善而用。比如,課堂上是不是可以有這樣的互動?教師可不可以借助AI創新教學方式?近年來,從教育部到高校、中小學,都在提倡和探索沉浸式課堂、情景化教學,AI工具或許提供了一個可開發的窗口。再如,地方文旅部門或景區也可結合本地名人IP進行創作,增強和游客的互動感。還要看到,一些符合歷史人物人生履歷、思想言論、性格特點的AI創作,可以給受眾帶來有益的啟發;同樣的道理,如果胡編亂造、肆意拼接,也可能給那些不太了解真實歷史的受眾造成誤導,甚至被惡意利用傳播錯誤歷史觀。現階段對歷史名人的AI復活,還顯得有些粗糙,語言劇本也多有相似之處。不過相信很快,AI技術會更加規范、更加細膩,隨著更多用戶尤其是專業人員加入,創作過程中“人的成分”也會有更大的價值體現,我們將會以更奇妙的方式與古人神交。從AI復活親人,到復活明星藝人,再到復活不曾謀面的古人,單是在“復活”這一賽道,AI技術的創新應用就令人眼花繚亂。可以想象的是,AI還將給我們帶來更多震撼,還將更深入、廣泛地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此,我們更要保持多一點敬畏和審慎,讓AI帶來更多有益、有趣的創作。04“田間詩人”,何以讓人感動?《光明日報》田野的春是“年輪循環的波紋,大地睡醒的動人”;藤蔓下的瓜是“日月輪回的星辰,晨起暮落的成果”;面對人生庸常的不甘,是“想與天斗,爭光陰半寸;想與命斗,不甘心隨波逐流”……近日,53歲的山東臨沂果農呂玉霞火了。她將田間地頭的勞作生活寫成詩歌、拍成視頻,發布到網上。一字一句雖然樸實,分享的雖然是日常,卻都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網友們稱她為“田間詩人”,稱贊她的文字“長在大地,溶在歲月”。呂玉霞的“火”并不難理解。一方面,她是典型的農民身份,她出現在視頻里的人設:眼角清晰的皺紋,樸素的著裝,親切的笑容,質樸的話語,都是人們熟悉的質樸無華的農民形象。另一方面,她在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中,卻始終堅持著對于文字的熱愛。無論是一開始不太有信心地獨自書寫,還是主動將文字曬到網上,與網友們分享交流,她都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樂趣,并不斷吸取他人意見提升自己。這樣克服種種主客觀困難,勤勞、愛學習、內心豐盈又對生活充滿熱愛的人,怎么不讓人敬佩和喜愛呢?但呂玉霞的魅力還不止于此。據報道,2023年4月,呂玉霞開始以直播帶貨的形式售賣果蔬,第一次賣香椿,就賣了3000單左右。從此,她成了村鎮里的特色“銷售”,不光賣自家農作物,也免費幫助村民們一起售賣。去年,呂玉霞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賣出2萬單桃子。如果說熱愛寫詩是一種個人的興趣愛好,那么主動學習直播帶貨,并幫助鄉親們一起賣貨致富,則是更大的“格局”。或者“文藝”地說,呂玉霞是在用實際行動,在農村大地上書寫一首生機勃勃的現實主義“詩歌”。電商直播帶貨,不僅可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切實增加農民收入,還能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已經成為加速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6.4%,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5.8%。可見電商直播帶貨對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實施數字鄉村強農惠農富農專項行動”。1月發布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同樣強調,“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名代表委員就如何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其中一個共識是,發展農村電商直播帶貨,離不開人才這個最根本也最關鍵的因素。培育有文化、懂市場、懂技術的新農人,當然是一個破解人才瓶頸的發力點,但培育像呂玉霞這樣的“中老農人”掌握直播帶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陽市宛城區2025屆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試題含答案
- 江蘇省南通市四校聯盟2025屆高考模擬金典卷數學試題(七)試題含解析
- 洛陽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數學AⅡ》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省田家炳中學2025年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月考試題綜合試題含解析
- 松花粉培訓課件
- 湛江市大成中學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試題
- 2025汽車租賃合同 標準版
- 顱內血管畸形護理查房
- 2025吉林油田物資采購合同
- 2025物業管理公司提供耗材服務的合同模板
- 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管理
- 2025年度花崗巖墓碑石材采購合同范本
- 《止血與包扎》課件
- 2025年水稻種植農戶互助合作合同3篇
- 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說課稿-2023-2024學年高一下學期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 口腔頜面外科基礎知識與基本操作
- 2025年福建泉州交通發展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大數據背景下的高血壓診斷與治療效果研究
- 2024員工三級安全培訓考試題含答案(能力提升)
- 中央空調施工工藝空調施工95課件講解
- 醫療損害責任民法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