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兩宋的政治和軍事-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題1.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答案】C【詳解】王安石通過招募饑民興修水利的方式進行賑災,一方面救濟了災民,另一方面也興修了水利,同時通過興修水利也能恢復和促進農業發展,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再次出現的可能,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的生計問題,故選C;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因為水利工程的修建,還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和穩定災區社會秩序之間沒有必要聯系,此舉不一定有利于穩定災區社會秩序,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屬于救災措施,并沒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故選C。2.韓琦曾這樣評價王安石改革中的一項新法:“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無所利其入。今所立條約,乃自鄉戶一等而下皆立借錢貫陌,三等以上更許增借。”該新法是A.市易法 B.青苗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稅法【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青苗法主要是改變舊有常平倉制度的“遇貴量減市價糶,遇賤量增市價糴”的呆板做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了北宋“積貧”的現象。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官員為了執行業績強制百姓貸款,韓琦正是對這一現象進行批判,B選項符合題意。市易法于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頒布實施,于汴京設都市易司,邊境和重要城市設市易司或市易務,平價收購市上滯銷的貨物,并允許商賈貸款或賒貨,按規定收取息金。在東京設置市易務,出錢收購滯銷貨物,市場短缺時再賣出。這就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A選項排除。募役法規定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官戶,僧道戶等,也繳納同樣的錢,稱“助役錢”,C選項排除。方田均稅指的主旨是通過丈量田畝,整理地籍,以實現均平稅收負擔,增加財政收入,為后代清丈土地的開端,D選項排除。3.北宋初年,政府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將留在地方的老弱病殘者編為"廂兵(軍)",由他們負責地方的工程建設事務。他們被稱為橋道軍、裝卸軍、窯務軍、開河軍、造船軍、屯田軍、船坊鐵作軍、水磨軍等。這一舉措()A.破除了藩鎮割據的困局 B.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C.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發展 D.推動了賦稅制度的改革【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北宋初年,政府將地方精兵調入中央,將留在地方的老弱病殘者編為‘廂兵(軍)’,由他們負責地方的工程建設事務。他們被稱為橋道軍、裝卸軍、窯務軍、開河軍、造船軍、屯田軍、船坊鐵作軍、水磨軍等。”可知,北宋時期,精兵調入中央,留下的軍隊負責地方的工程建設,這些軍隊主要從事與農業相關的事務,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B項正確;破除了藩鎮割據的困局,“破除了”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軍隊的主要事務是地方工程建設,沒有體現民營手工業和賦稅制度信息,排除C項和D項。故選B項。4.宋朝建立后,對吐蕃部落中內附或與西夏戰斗中有戰功的人,賞以金帛爵命和賜予漢姓,并以忠順之類的字詞命名歸順的吐蕃首領。熙寧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領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為趙思忠,拜榮州團練使。這一政策(
)A.變革了邊疆行政區劃制度 B.消除了游牧民族對宋的威脅C.改變民族政權的力量對比 D.強化了邊疆地區的華夏認同【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宋朝。通過材料“宋朝建立后,對吐蕃部落中內附或與西夏戰斗中有戰功的人,賞以金帛爵命和賜予漢姓,并以忠順之類的字詞命名歸順的吐蕃首領。熙寧七年(1074年),河州吐蕃首領木征降宋,宋朝命其名為趙思忠,拜榮州團練使”可知,對其賜予漢姓,利于邊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傳播中原文化,可見利于強化邊疆地區的華夏認同,D正確。A材料未涉及邊疆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排除A項;B材料主要是體現了宋與吐蕃的某部落,不能夸大為整個游牧民族,且“消除了”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C材料知識涉及宋與吐蕃的某部落,不能因此得出改變了民族政權的力量對比,排除C項。故選D項。5.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在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并上書宋高宗:“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高宗未予理睬。同年十一月,反對宋金“講和”的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這說明南宋初年(
)A.中央集權受到威脅 B.武將政治地位卑下C.統治核心偏安江南 D.官吏任免隨意性強【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宋高宗將岳飛的備戰言論束之高閣,并極力打壓中央政府的主戰派官僚,這反映了當時統治者偏安江南的企圖,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南宋統治者對朝廷中主戰派的打壓,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南宋初年,需要武將維護南宋的統治,所以武將的地位提高了一點,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宋高宗對官吏的任免有很強的針對性,排除D項。故選C項。6.北宋與南宋的關系類似于A.新朝與漢朝 B.南朝與北朝 C.隋朝與唐朝 D.西晉與東晉【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北宋和南宋是趙宋王室先后建立的兩個政權,類似與西晉和東晉的關系,故選D;新朝和漢朝不是同一個王室建立的,排除A;南朝和北朝是對峙關系,排除B;隋朝和唐朝不是同一個王室建立的,排除C。7.史載:某日宋太祖與石守信等飲酒,酒酣,帝曰:“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守信等問他原因,他說:“人熟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這反映當時A.軍事運行機制有待完善B.大臣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C.節度使的權力比皇帝大D.宋太祖未能掌握軍隊的控制權【答案】A【詳解】試題分析:據材料“吾為天子,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人熟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多數北宋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要求,說明軍事運行機制有待完善,故A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大臣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故B排除。節度使的權力不可能比皇帝大,故C排除。宋太祖未能掌握軍隊的控制權,過于絕對,故D排除。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宋代集權8.有學者認為,就疆域的廣度而言,宋代所完成的,與前代相較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其對內統治所達到的縱深層面、控制力度,卻是前朝所難比擬的。作者意在說明宋代(
)A.武人擅權問題的解決 B.統治疆域廣度的收縮C.君主專制主義的強化 D.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宋朝時期。根據材料“對內統治所達到的縱深層面、控制力度”并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了對內統治,注重防范一些弊端的出現,自宋朝之后,中國歷史再也沒有出現嚴重的分裂格局的局面,這說明國家的治理能力得到提升,D項正確;材料強調宋朝的國家治理能力提升,并未涉及武人擅權問題,排除A項;統治疆域廣度的收縮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材料強調宋朝對內統治的能力,排除B項;材料強調宋朝對內統治的縱深層面和控制力度加強,即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并未強調君主專制的強化,排除C項。故選D項。9.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牧羊人也有能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皆聚徒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 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 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宋代識字率較高,即便是農村地區的村落,文化風氣依然濃厚,因此可以推斷宋代整個社會形成崇文風氣,C項正確;材料僅顯示宋代形成崇文風氣,材料沒有講明是因書院制度完備而形成的,排除A項;B項表述符合史實,據材料無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術相當普及,排除B項;D項表述基本符合史實,材料中雖然有“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點不是強調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體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會風氣,排除D項。故選C項。10.盛唐以前實行的是三省六尚書二十四司加卿監的官僚體制,尚書省戶部是財政的首腦。到盛唐時鹽鐵使、轉運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職出現,理財體制發生了根本改變。經五代至宋初形成的理財體制,在神宗元豐年間進行了改革,收奪地方財權,恢復了省部司監舊體制,一直延續到南宋后期。觀察唐宋財政體制的演變歷程,下列幾個理解中準確的是①出現使職的固定化三司成為宋初理財首腦②王安石整頓財政體制的思路保持近200年③宋財政體制的終點回到起點是歷史的倒退④理財體制經歷否定之否定演變歷程強化集權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到盛唐時鹽鐵使、轉運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職出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三司使管理財政的機構,因此宋朝三司成為宋朝初期理財首腦,①正確;根據材料“在神宗元豐年間進行了改革……一直延續到南宋后期”可知,宋神宗元豐年間是在1078年,而南宋后期是在1279年左右,說明王安石整頓財政體制的思路將近保持了200年,②正確;根據材料“收奪地方財權,恢復了省部司監舊體制”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實行二府三司制度,雖然恢復了省部司監舊體制,但不能表述為歷史的倒退,③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時期實行二府三司制度,三司是管理財政,主要是為了適應加強專制主義的需要,④正確;綜上所述,①②④正確,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1.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繼位僅兩個月,就親自操持科舉考試,錄取500多人,規模空前。他還大規模重建昭文館、集賢院和史館,親賜名為“崇文院”,以示“崇文”的決心。據此判斷,宋太宗此舉(
)A.完善了科舉考試的程序 B.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權C.確立了重文輕武的政策 D.消除了武將擅權的現象【答案】C【詳解】北宋第一代皇帝宋太祖時期,對軍隊將領大力整治,特別是對中央禁軍的調整,使得宋代武將的地位大大下降:北宋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時期的“崇文”,使得“重文輕武”的政策和社會風氣得以形成,故C項正確;僅從宋太宗主持一次科舉考試的結果來看,無法得出科舉考試程序完善,排除A項:B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表述太過絕對,南宋出現了武將岳飛拒不奉詔撤兵的現象,排除D項。12.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指出:“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宋初的政治改革主要針對的是:A.文官體制B.藩鎮割據C.加強皇權D.武將專權【答案】D【詳解】據材料“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初針對武將專權的局面,吸取歷史教訓進行政治改革,解除武將兵權,故D正確;文官體制并不是宋初面臨的主要歷史教訓,故A排除;宋初已經基本結束了藩鎮割據局面,故B排除;加強皇權也不是宋初面臨的主要歷史教訓,故C排除。【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緊扣材料信息“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學生應該結合所學知識從解除武將兵權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無關選項。13.如圖為山西絳州大堂墻上鑲嵌的“文臣七條”碑。碑刻立于北宋后期的宋徽宗期間,碑文內容為北宋初期宋真宗頒布的廉政戒律“文臣七條”: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德,四曰貴實,五曰明察,六曰勸課,七曰革弊。該碑文內容能夠說明宋代A.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B.注重官員的監察考核C.門閥士族勢力的衰落 D.市民生活的豐富多彩【答案】B【詳解】北宋初期,宋真宗頒布“文臣七條”,要求官員時刻按照清心、奉公、修德等原則做人做官、廉政自律,并將其鑲嵌在大堂內,讓官員接受社會監督,說明宋代注重官員的監察考核,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宋代抑武的治國方針,排除A項;門閥士族勢力的衰落與北宋政府要求官員廉政自律無關,排除C項;“文臣七條”碑不能說明北宋市民生活的豐富多彩,排除D項。故選B項。14.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會留下特殊印記,并成為歷史見證。下列信息按先秦、漢、唐、宋等時期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隸書、中朝、水排、《神農本草經》②理學、柳詞、三衙分權、四監司③雕版印刷、曲轅犁、禪宗、藩鎮④刀形幣、何尊、田氏代齊、鑄刑書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先秦時期的刀形幣、何尊、田氏代齊、鑄刑書。漢朝時期的隸書、中朝、水排、《神農本草經》,唐朝時期的雕版印刷、曲轅犁、禪宗、藩鎮,宋朝時期的理學、柳詞、三衙分權、四監司,因此按先秦、漢、唐、宋等時期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④①③②,A項正確;BCD項排列順序顛倒,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15.宋太祖定下了“誓不誅大臣”的誓約。南宋時士大夫們引用的“誓約”從“誓不誅大臣、言官”到“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再到“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誓約的變化(
)A.說明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 B.證明宋代從不誅殺文人C.反映諫官地位得到迅速提高 D.帶有士大夫政治的痕跡【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南宋時士大夫在引用時修改了宋太祖“誓不誅大臣”誓約,改為“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結合所學知識,宋朝時期,隨著科舉制的完善,一個相對獨立的士大夫階層逐漸形成。誓約的變化反映了士大夫階層的政治訴求,也與士大夫政治提倡直言極諫的風節和精神有關,D項正確;“誓不殺士大夫”體現了士大夫對皇權一定程度上的約束,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誓約執行情況,從不誅殺文人也不是事實,排除B項;“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體現宋朝士大夫的地位,而非僅僅體現諫官地位,且“迅速提高”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6.《退齋筆錄》中記載,宋神宗打算處死一名轉運使,宰相蔡確反對,理由是“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說“可與刺面(發)配遠惡處。”門下侍郎章惇以“士可殺,不可辱”的理由反對,最后神宗只得作罷。據此可知,當時(
)A.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 B.皇帝決策時的集思廣益C.治國理念深受理學影響 D.君權受到官僚政治制約【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門下侍郎章惇以‘士可殺,不可辱’的理由反對,最后神宗只得作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的決策,受到中央宰相和其他官員的制約,有利于防止皇帝胡亂的行政,體現了官僚政治走向成熟,即君權受到官僚政治的制約,D項正確;在古代的專制體制下,宋代士大夫不可能與皇帝共治天下,排除A項;僅憑門下侍郎章惇的反對意見無法得出皇帝決策時集思廣益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非理學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17.由于北宋境內養殖馬匹效果不佳,故北宋政府與西蕃、回紇等少數民族政權進行頻繁的茶馬貿易,即北宋用茶葉和絲綢等換取少數民族的馬匹。這在一定程度上A.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B.促使北宋完成統一大業C.阻礙少數民族政權的漢化 D.有利于北宋政權的鞏固【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在與周邊遼、西夏等少數民族作戰、對峙時需要大量馬匹,但“北宋境內養殖馬匹效果不佳”,“用茶葉和絲綢等換取少數民族的馬匹”正好可以補充馬匹來源,從而有利于鞏固北宋政權,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反映有利于南方經濟發展的內容,排除A項;北宋是局部統一,沒有完成統一大業,反而時常受到周邊遼、西夏的威脅,排除B項;與西蕃、回紇等少數民族政權的茶馬貿易,促進了經濟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少數民族接受漢文化,排除C項。故選D項。18.下如圖是某朝代的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此朝代是A.東漢 B.唐朝 C.北宋 D.明朝【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宋朝通過二府三司削弱相權,中書門下是管轄行政,樞密院管轄軍事,三司使管轄財政,因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宋朝中央權力分配,C項正確;宋朝時期中書門下管行政、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因此材料內容體現的是宋朝,而不是東漢,A項錯誤;唐朝主要實行三省六部制,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宋朝中央體制,而不是唐朝,B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宋朝的二府三司體制,與明朝無關,D項錯誤。19.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參知政事更是達到34人之多;同時,孝宗還恢復了宋代立國以來“異論相攪”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間存有不同的政見;另外,還重用他當皇帝之前的部屬們制約宰臣,孝宗這些做法有利于(
)A.保障國家決策正確 B.強化中央集權趨勢C.把控朝廷中樞權力 D.提高國家行政效率【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參知政事更是達到34人之多;同時,孝宗還恢復了宋代立國以來‘異論相攪’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之間存有不同的政見;另外,還重用他當皇帝之前的部屬們制約宰臣。”可見宋代的宰相數量較多,且提倡宰臣之間可以發表不同政見,并對宰臣進行制約,這些做法有利于皇權的加強,把控朝廷中樞權力,C項正確;“保障國家決策正確”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皇權和相權的關系,君主專制得到強化,并非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無法得出中央集權趨勢強化,排除B項;孝宗這些做法主要為了制約相權,強化皇權,并非一定提高國家行政效率,排除D項。故選C項。20.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民間尊稱他為“包相爺”。他曾擔任過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轉運使 B.兵部員外郎 C.參知政事 D.樞密副使【答案】D【詳解】宋代實行二府三司制,包拯擔任的樞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確;轉運使、兵部員外郎位置不等同于宰相,排除A、B;包拯未擔任參知政事,排除C。二、材料分析題21.【選修——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市易法有“平物價,通有無”、“抑兼并”的初衷,但機制的實質恰是減少商品流通量,剝削商人,將商人的利益“歸之公上”。……作為王安石發展商業的一項長期政策,政府財政的壓力迫使市易走向商業壟斷的官營道路。大規模的官營壟斷必然是低效率的,官營壟斷如要運營下去,就不能虧本,就只能依靠超經濟的行政力量剝削消費者和商人,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經濟處于低水平。——周筱贊、陳志廣《解析王安石變法中的市易法》材料二由于日本原有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軍事工業又占有極大的比重,加之經營龐大的國營企業經常虧損。1880年,明治政府決定將以國營企業帶動和示范的方針改為“處理”國營企業,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發展的方針。……明治政府“處理”國家工礦企業,價格極為低廉,實際上幾乎等于無償轉讓。——王銘《“殖產興業”與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2)據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出發點及其主要措施。綜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對官(國)營經濟弊端的整體認識。【答案】(1)目的:穩定物價;發展商業(促進商品流通);抵制大商人等兼并勢力;增加政府財政收入。(6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出發點:加快工業化步伐;提高經濟效益。(4分)主要措施:將國營工礦企業廉價轉讓給私人。(2分)認識:造成政府壟斷,壓制私營經濟;擾亂正常經濟秩序(違背經濟規律),不利經濟健康發展;經濟效益低下,增加財政負擔。(4分,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詳解】試題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從材料“平物價,通有無”、“抑兼并”“減少商品流通量,剝削商人,將商人的利益“歸之公上””“政府財政的壓力迫使市易法走向商業壟斷的官營道路”中可以分析出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目的。(2)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對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從材料“日本原有的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而且軍事工業又占有極大的比重,加之經營龐大的國營企業經常虧損”中可以得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原因。根據材料“明治政府“處理”國家工礦企業,價格極為低廉,實際上幾乎等于無償轉讓”中可以得出明治政府扶植私人資本主義的主要措施。(3)據材料一“大規模的官營壟斷必然是低效率的,官營壟斷如要運營下去,就不能虧本,就只能依靠超經濟的行政力量剝削消費者和商人,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經濟處于低水平”可知造成政府壟斷,壓制私營經濟,據材料二“明治政府‘處理’國家工礦企業,價格極為低廉,實際上幾乎等于無償轉讓”可知經濟效益低下,增加財政負擔,據材料一“大規模的官營壟斷必然是低效率的,官營壟斷如要運營下去,就不能虧本,就只能依靠超經濟的行政力量剝削消費者和商人,進而造成整個社會經濟處于低水平”和材料二“明治政府‘處理’國家工礦企業,價格極為低廉,實際上幾乎等于無償轉讓”可知擾亂正常經濟秩序(違背經濟規律),不利經濟健康發展。考點:選考一歷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維新·明治維新22.[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歷史上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歷來存在爭議。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而王安石秉政,改貸糧法而為借助,移常平、廣惠倉錢斛而為青苗,皆令民出息,言不便者輒得罪,而民遂不聊生。又詔賣天下廣惠倉田。自是先朝良法美意,所存無幾。——《宋史.食貨志》材料二范純仁批評王安石:“欲求近功,忘其舊學。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講五伯(霸)富國強兵之術。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續通鑒紀事本末》材料三俗士之論荊公,,大率以之與掊克聚斂之臣同視,此大謬也。公之事業,誠強半在理財,然其理財也,其目的非徒在增國帑之歲入而已,實欲蘇國民之困而增其富,乃就其富取贏焉。以為國家政費,故發達國民經濟,實其第一目的,而整理財政,乃其第二目的也。而其所立諸法,則于此兩者皆有關系者也。故不名之曰財政,而名之曰民政及財政。——梁啟超《王安石傳》請回答:(l)概括材料一所涉及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材料二中范純仁的觀點。(2)據材料三,梁啟超為什么稱王安石變法的目的為“民政及財政”?【答案】(1)內容:青苗法。觀點:王安石變法;舍棄義理;強調法令和王道之道;追求利益;忽視仁政。(4分,任意兩點即可)(2)梁啟超認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不僅是“發達國民經濟”,而且“整理財政”,故稱之“民政及財政”。【詳解】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一中“改貸糧法而為借助,移常平、廣惠倉錢斛而為青苗,皆令民出息”可知是青苗法;第二小問觀點,依據材料中“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并從“舍棄義理;強調法令和王道之道;追求利益;忽視仁政”等角度歸納回答。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依據材料三中“以為國家政費,故發達國民經濟,實其第一目的,而整理財政,乃其第二目的也”“故不名之曰財政,而名之曰民政及財政“并結合所學從“不僅是“發達國民經濟”,而且“整理財政”,故稱之“民政及財政””兩個角度來歸納概括。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史改革?王安石變法三、論述題2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近代以來,國人痛感國力不強,備受外族欺凌,類比歷史,才使關于宋朝“積貧積弱”的看法逐漸定型。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斷強化,促使學界更改了對中國歷史的一些看法。城外也一樣。二戰以后,西方學術界反思傳統的關于東西方文明的看法,開始調整以往關于中國文明長期停滯不變之說,漸次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中國文明“傳統內變遷”說,進而到70年代的中古“經濟革命”說。——李華瑞《宋代經濟:歷史觀察的時代背景》材料二
我國封建經濟制度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復雜曲折的過程。早在公元前5世紀初,我國即完成了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過渡,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封建國家。在此后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特別是在兩宋統治的300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漆俠《宋代經濟史》(1)長期以來,人們關于宋代歷史的看法,一直存在不同觀點。分析其原因。(2)指出你贊成上述中的一種觀點,并說明理由(也可以提出新觀點,并加以說明)。【答案】(1)原因:宋代歷史發展體現多元特征(多樣性、復雜性亦可);研究者的時代不同;階級不同、觀察問題的視角、國家利益、占有的史料豐富程度以及運用的史學方法等不同,導致對宋代歷史出現不同的看法。(2)示例1:贊成宋代“積貧積弱”觀點。理由:積貧:建立在五代十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基礎上,國力基礎弱;宋初為加強中央集權大量增設機構,分化事權,造成“冗官、冗兵、冗費”;大量歲幣加重政府財政負擔。積弱:內不能控制農民暴動,階級矛盾尖銳;外無力抵擋遼夏的進攻。示例2:贊成中國文明“傳統內變遷”說。理由:政治:宋代完善科舉制;加強中央集權;文官政治等。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交子;以棉紡織業和制瓷業為代表的手工業發展迅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對外貿易繁榮等。思想科技:儒學吸收佛道完成復興,形成理學;文化藝術全面繁榮;印刷術發明、指南針應用于航海領先世界。示例3:贊成70年代的中古“經濟革命”說。理由:農業:土地大量開墾;土地利用率提高;人口大量增加。手工業:以棉紡織業和制瓷業為代表的手工業發展迅速。商業:城市突破坊市限制;交子出現;城市經濟功能增強;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對外貿易繁榮等。示例4:贊成兩宋在當時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理由:政治:宋代完善科舉制;加強中央集權;文官政治等。(一點2分)經濟:商品經濟發展,出現交子;以棉紡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獲取高分2025年軟考試題及答案
- 法學概論的課程改革與試題及答案的適應
- 2025年軟件設計師考試回顧與總結試題及答案
- 企業變革中的風險應對考題及答案
- VB考試技能訓練試題及答案
- 2025【項目工程管理合作協議】合同范本
- 2025年軟件設計師考試前瞻試題及答案
- 生產工作匯報
- 了解金融市場動態助力個人投資計劃
- 品牌傳播的情感營銷方式分析計劃
- 道路運輸汛期教育培訓
- 患者投訴處理與護理試題及答案
- 期中考試考后分析總結主題班會《全員出動尋找消失的分數》
- 房地產市場報告 -2025年第一季度青島寫字樓和零售物業市場概況報告
- 2025軌道車司機(技師)重點考試題庫及答案(濃縮300題)
- 行為資產定價理論綜述
- 2025年美麗中國第六屆全國國家版圖知識競賽測試題庫(中小學組)
- 2024年四川雅安中考滿分作文《與書為伴》
- 2025年危廢知識考試試題及答案
- 市政工程圍擋合同樣本簡易
- 醫學 急危重癥病人搶救中的醫護配合學習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