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第三章文言文閱讀專題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講義含解析_第1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第三章文言文閱讀專題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講義含解析_第2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第三章文言文閱讀專題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講義含解析_第3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第三章文言文閱讀專題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講義含解析_第4頁
江蘇專用2025版高考語文新增分大一輪復習第三章文言文閱讀專題三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講義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核心突破四分析概括文意一、遵循答題三步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尹師魯墓志銘歐陽修師魯,河南人,姓尹氏,諱洙。然天下之士識與不識皆稱之曰師魯,蓋其名重當世。而世之知師魯者,或推其文學,或高其爭論,或多其材能。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于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師魯為文章,簡而有法。博學強記,通知今古,長于《春秋》。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茍止而妄隨,而人亦罕能過也。遇事無難易,而勇于敢為,其所以見稱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窮以死。師魯少舉進士及第,為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遷山南東道掌書記、知伊陽縣。王文康公薦其才,召試,充館閣校勘,遷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公貶饒州,諫官、御史不愿言;師魯上書,言仲淹臣之師友,愿得俱貶。貶監郢州酒稅,又徙唐州。遭父喪,服除,復得太子中允、知河南縣。趙元昊反,陜西用兵,大將葛懷敏奏起為經略判官。其后諸將敗于好水,韓公降知秦州,師魯變徙通判濠州。久之,韓公奏,得通判秦州。遷知涇州,又知渭州兼涇原路經略部署。又知潞州,為政有惠愛,潞州人至今思之。累遷官至起居舍人、直龍圖閣。師魯當天下無事時獨喜論兵,為《敘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為兵制之說,述戰守勝敗之要,盡當今之利害。又欲訓土兵代戍卒,以減邊用,為御戎許久之策,皆未及施為。而元昊臣,西兵解嚴,師魯亦去而得罪矣。然則天下之稱師魯者,于其材能,亦未必盡知之也。初,師魯在渭州,將吏有違其節度者,欲按軍法斬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師,上書訟師魯以公使錢貸部將,貶崇信軍節度副使,徙監均州酒稅。得疾,無醫藥,舁至南陽求醫。疾革,隱幾而坐,顧稚子在前,無甚憐之色,與來賓言,終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選自《歐陽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八》,有刪改)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天下的士人相識和不相識的都叫他師魯,或許是因為都看重師魯的名聲,都了解他的文學才能、才能和節操等。B.師魯年少時考中進士,雖然做官很多年,但是仕途并非一帆風順,曾經替范仲淹仗義執言,懇求一同貶官,結果被貶。C.師魯曾經寫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流行于世,敘述了進攻保衛勝利失敗的要義等關于軍事備戰的主見。D.師魯主政潞州時,深受當地百姓愛戴,百姓至今思念他;他在主政渭州時,秉公執法,后來被人上書控告遭貶。答案A解析“都了解他的文學才能、才能和節操”說法錯誤,原文是“至其忠義之節,處窮達,臨禍福,無愧于古君子,則天下之稱師魯者未必盡知之”,說明有些人未必了解師魯的節操。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范仲淹因事被貶,在其他官員不愿為范仲淹仗義執言的狀況下,尹師魯自告奮勇,上書直言,愿得俱貶。這體現了他的“忠義之節”。B.尹師魯在天下太平常喜愛談論軍事,曾著文闡述了作戰、防守成敗的關鍵,因此在趙元昊反叛時,他被大將葛懷敏舉薦為經略判官。C.本文還附帶提到了師魯軍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的很多抵擋外敵的許久之策,未能施行。D.尹師魯在渭州得罪的一些將吏后來到京城告發他把公家的錢借給部將,他因此被貶。作者在此沒有辨明師魯是無罪的,因為上文已提到師魯臨事有“忠義之節”,“無愧于古君子”。答案B解析強加因果,原文并沒有交代其軍事愛好與其被舉薦為經略判官之間究竟有無因果聯系。參考譯文師魯,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相識他的和不相識他的都稱呼他為師魯,或許(是因為)他的名聲被當時的人看重。世上了解師魯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學才能,有的崇敬他對問題的見解,有的贊美他的才能。至于他忠義的節操,無論處于窮困還是顯達的境地,無論面臨災禍還是福氣,都無愧于古時君子之風,然而天下稱道師魯的人未必全都知道這些。師魯寫文章,簡潔而有章法。(他)學識廣博,記憶力強,通曉古今,在《春秋》上有專長。他與人談論,確定對的,否定錯的,確定要把道理講透徹才罷休,不隨意停止而胡亂跟隨,人們也很少能超過他。遇事無論難易,敢作敢當,他被世人贊揚的緣由,也是被人嫉恨的緣由,因此他最終因境況艱難而死。師魯年少時考中進士,擔當絳州正平縣主簿、河南府戶曹參軍、邵武軍判官。后調任山南東道掌書記、伊陽縣知縣。王文康公薦舉他的才能,皇帝召見面試后,讓他擔當館閣校勘,升任太子中允。天章閣待制范仲淹被貶到饒州,諫官、御史不愿(替范仲淹)說話;師魯上書,說范仲淹是他的師友,希望能夠一同被貶。師魯被貶監管郢州酒稅,又調往唐州。這時,他的父親去世,守喪期滿,又擔當太子中允、河南知縣。趙元昊造反,陜西一帶興兵作戰,大將葛懷敏上奏朝廷起用師魯擔當經略判官。后來眾將在好水打了敗仗,韓公被貶官做秦州知州,師魯也調往濠州任通判。過了很久,韓公上奏朝廷,(師魯)又到秦州做通判。后調任涇州知州,又任渭州知州兼任涇原路經略部署。又到潞州任知州,處理政務有仁愛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多次升官至起居舍人,掌管龍圖閣。師魯在天下太平常唯獨喜愛談論軍事,寫了《敘燕》《息戍》兩篇文章流行于世。他寫的關于軍事備戰的主見,敘述了進攻保衛勝利失敗的要義,全是當時利害所在。又想訓練土兵(地方武裝)代替戍守的士卒,來削減邊疆的開支,以此作為抵擋外敵的許久的策略,這些都沒有來得及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邊兵解除戒備,師魯也離開現職,并在后來犯了罪。既然這樣,那么天下贊揚師魯的人,對于師魯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當時,師魯在渭州任職,有違反他指揮調度的將吏,師魯想按軍法殺掉他們卻未能做到。這之后一些官吏到京師,向朝廷上書控告師魯把公家的錢借給部將,師魯被貶為崇信軍節度副使,又調往均州監管酒稅。(師魯)生了病,沒有醫藥,被抬到南陽求醫。病情危重,他倚著幾案坐著,看到幼子在眼前,沒有流露出很疼愛的神色,和來賓談話,始終不涉及他的私情。他去世時享年四十六歲。答分析概括文意題要遵循以下三步驟:第一步:全面理解,整體把握1.依據結構思路,閱讀全文。2.借題讀文。四個選項,三項正確,一項錯誤。即便這一項錯誤,也不是該項全錯,只錯在某個句子或詞語上。雖說一時不能斷定哪項錯誤,但完全可以借助它們來閱讀全文,把握文意。3.重點關注以下內容:(1)傳主生平主要事跡。嚴防事務發生的先后依次顛倒或錯位,還要嚴防內容上的斷章取義,或者范圍、作用、程度等不明確。(2)傳記中的重要人物及其關系。對傳記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嚴防人物與事務之間張冠李戴、事務雜糅或無中生有。(3)人物的對話。嚴防內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關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錯誤。(4)文言現象。對文中出現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等,確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說明,嚴防對文中信息的錯解或誤譯。其次步:關注細微環節,依文索義錯誤選項通常是把某一情節通過添加、轉移、曲解等方式作了微小的改動。所以我們在審讀選項時,再微小的情節,包括人物的言行、對人物的品評、動作的施動與受動、時間空間上的依次等等,都不能忽視。選項對文中信息的描述有兩種方式:直述和轉述。假如是轉述,我們要留意轉述的句意是否與原文保持一樣。推斷選項正誤時,確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結合上下文語境精確理解詞句的意思,切記不行憑印象主觀臆斷。有的選項可能牽涉原文的多處細微環節,這些都要精確找到,不能想當然,要判之有據。假如說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應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無中生有。第三步:細致比對,反復推敲分析概括文意題的解題關鍵是“比對”,就是把每一個選項都與相應的原文作逐字逐句地細致對比,重點關注人物與事務是否一樣,時間上有沒有顛倒,空間上有沒有混淆,用詞是否妥當,有沒有有意拔高或降低對人物或事務的評價,有沒有錯誤理解某個關鍵詞或關鍵句。找到某處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對原文中的句子反復閱讀,結合上下文語境細致推敲。一般說來,只要找到,推斷出選項是否錯誤應當是不難的。二、用準比對答題方法這類試題選項內容多是命題者對原文進行的翻譯、轉述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命題者有意識地設置錯誤干擾,讓考生進行推斷。而比對法正是應付它的較好的方法之一,其實質是把選項與原文進行細致比對、分析,從中發覺它與原文意思是否一樣,進而識破命題者的干擾之處。(一)比對關鍵詞語,看是否曲解文意命題者對原文關鍵詞語有意錯解以迷惑考生。因為設誤點極其細小,故要細致、細心比對。1.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細致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原文:劉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禮綢繆。善論治道,并諳前世故事,敘致銓理,聽者忘疲。每入云龍門,御者便解駕,左右及羽儀隨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為常。及至晚節,驅煽義康,凌轢朝廷,上意雖內離,而接遇不改。選項:劉湛剛剛回朝做官時,皇上早晚拉著他談論政事,恩賞禮遇特別優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動劉義康,欺壓朝廷,皇上心中早已與他決裂,但表面上的禮遇仍舊不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劉湛剛剛回朝做官時,皇上委他以重任,早晚接見,并非“拉著他”,“引接”是“接見”之意。(2)原文:六歲教書,(王充)恭愿仁順,父未嘗笞,母未嘗非。不好徼名于世,不為利害見將。選項:王充幼年時恭順仁厚,未曾受父母責怪鞭打。他追求好名聲,喜愛結交杰出高雅的摯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文“徼”是“求取”意,“不好徼名于世”,是說他“不喜好追求名聲”,而不是“追求好名聲”,曲解文意。(二)比對添加內容,看是否無中生有(于文有據)“添加”就是通過“無中生有”的方式,在選項中有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內容“制造”出錯誤選項來。辨析時應將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內容與原文細致比對,從而識破“無中生有”(于文無據)的陷阱。2.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細致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原文:錢勰字穆父,彥遠之子也。元祐初,遷給事中,以龍圖閣待制知開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導人訴牒至七百。勰隨即剖決。宗室、貴戚為之斂手,雖丞相府謁吏干請,亦械治之。積為眾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選自《宋史錢勰傳》,有刪改)選項:錢勰出任開封知府,開封府老吏便給他來了個下馬威,找人告狀,訴狀多達七百份。錢勰隨來隨審,剖決如流,無人能濫竽充數,眾人都很欽佩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無中生有。眾人都很怨恨他,無欽佩意。(2)原文:祿山亂,擢(傳主王縉)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遷兵部。太原將王無縱、張奉璋恃功,以縉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縉斬以徇,諸將股栗。選項: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縉整肅紀律,將恃功自居不受約束的太原將王無縱、張奉璋等以軍法處斬,全軍將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職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無中生有。“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職守”于文無據,文中只有“諸將股栗”的說法。(三)比對人物,看是否張冠李戴高考文言文所選的材料大都是記敘性的,除全文記敘的中心人物外,還會寫到另外一些人物。這類命題陷阱往往將“彼”強接在“此”上,張冠李戴。辨析時應抓住“是誰,在何時、何地,說過什么話,做過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稱代詞及省略句的主語是否標錯。3.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細致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原文:公(指傳主孫公)諱錫,字昌齡。復為開封府推官,當隨尹奏事,仁宗問大辟[注]幾何,且以慎刑愛人為戒。公因奏開封敕有重于編敕而當改者數事,仁宗皆以為然。它日,問尹以公姓名,稱之。(選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刪改)注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謂五刑中的死刑,俗稱砍頭,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選項:孫公向皇帝上報開封府執行皇帝的吩咐比朝廷的法律更嚴苛,應當修改,皇帝認為有理,并且贊揚了開封府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并且贊揚了開封府尹”不合文意,皇帝贊揚的是孫公。(2)原文:(李衡)自宣和間入辟雍,同舍有趙孝孫者,洛人也,其父實師程頤,家學有源,勸衡讀《論語》。衡心佩其訓,雖博通群書而以《論語》為根本。選項:李衡的父親師從程頤,可謂家學淵源,他雖然博覽群書,但始終把《論語》作為學問的根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李衡的同學趙孝孫的父親師從程頤,而非李衡的父親。(四)比對時間、地點,看有無時間顛倒、地點錯誤作答時,要了解以時間、地點為依次的敘寫特點,要擅長抓住表示時間、地點(主要是任職地點)的詞語,識破命題者在時間、地點上的設誤點。4.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細致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原文:(花云)還駐太平,陳友諒以舟師來寇。云與元帥朱文遜結陣迎戰,文遜戰死。賊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漲,緣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賊縛云。……(賊)碎其首,縛諸檣叢射之,罵賊不少變,至死聲猶壯。選項:花云與賊寇奮力抗爭,至死不屈。花云駐守太平常,陳友諒率水師攻破城池,元帥朱文遜戰死,他被俘;花云臨危不懼,在被殺害的當口,仍高聲痛罵賊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時間有誤。原文是“文遜戰死”之后“賊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所以“攻破城池,元帥朱文遜戰死”表述錯誤。(2)原文:天圣初,(李若谷)判三司戶部勾院。使契丹,陛辭,不俟垂簾請對,乃遽詣長春殿奏事,罷知荊南。士族元甲恃蔭屢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訓之爾。”選項:李若谷不畏權貴。兼領三司戶部勾院時,當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蔭多次犯法,李若谷對他施了杖刑,并說是替他的父兄教訓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兼領三司戶部勾院時”錯,教訓元甲是李若谷在荊南任知州時所為。(五)比對句間因果關系,看是否因果不當這類干擾項往往把沒有因果關系的事務硬說成有因果關系,或者顛倒了“因”和“果”兩者之間的關系。辨析時要留意選項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詞語。在遇到涉及因果關系的選項時,確定要與原文中相關的句子比較一下,細致分析因果關系是否恰當。5.閱讀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細致比對,看看選項分析概括是否有誤。(1)原文:圖,字表圣,河中人也。父輿,大中時為商州刺史。圖,咸通十年歸仁紹[注]榜進士。主司王凝初典絳州,重之。未幾,凝為宣、歙視察使,辟置幕府。召拜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臺劾,左遷光祿寺主簿。(節選自辛文房《唐才子傳》,有刪改)注歸仁紹:蘇州人,唐咸通十年己丑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其中有司空圖。選項:司空圖的父親司空輿曾擔當商州刺史,后來司空圖考取進士,又因為主管官員王凝的保舉,被朝廷任命為殿中侍御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司空圖被朝廷任命為殿中侍御史,并非因為王凝的保舉。(2)原文:(余弟)伯凝性好讀書,尤喜談醫書,架上醫書不下數百余種,一一倩人讀之,過耳亦輒能記憶。遂究心脈理,盡取名醫所輯諸書,日夕探討,遂得其精髓。凡診切諸病,觸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儲藥材,復精于炮制,藥無不精,服無不效。嗣是壽花堂丸散刀圭,傾動越中。吾家十世祖為越郡名醫,所開藥肆,甲于兩浙,后以陰功,子孫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復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張岱《瑯嬛文集》)選項:伯凝在醫術上的成就是因為家庭熏陶,他家祖傳的醫書有一百多種,儲備的藥材也很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伯凝在醫術上的成就并非因為家庭熏陶,他在醫術上有所成就是因為他個人努力所致;家中的藥材也都是伯凝后來自己置備的,并非家中自始就有。一、遵循答題三步驟1.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趙彥倓字安卿,彭城侯叔褧曾孫也。彥倓初調溧陽尉,改揚州司戶,攝獄掾。有告主藏吏錢余千萬,治之急,吏泣請死。彥倓察其情,屏人問,則諸吏共貸也,乃許自首免罪,一日而畢。改平江府推官,攝宜興縣。縣自中興后,預借民明年稅,民挾此得慢其令。彥倓請禁預借,邑遂易治。知臨安于潛縣。縣胥往往通臺省吏,得肆其奸。彥倓執其黠者,械送府。臺省吏從中救之,彥倓力爭,竟抵胥罪。浮橋屢以水敗,彥倓梁以石,民免溺死。升臨安府通判。尋知紹興府。楮(紙幣)價輕,彥倓權以法,民便之。復鹿鳴禮,置興賢莊以資其費。筑捍海石塘,亦置莊以備增筑。會旱,饑民聚陂湖中。彥倓取死囚,冪首刖足,徇于眾曰:“此劫菱藕者也。”遂散其眾。乃第民高下,損其稅有差,免輸湖籍田米,舉緡錢四十萬以助荒政,民賴以濟。詔改太府少卿,遷顯謨閣、知太平州,調江西轉運使。嘉定十一年卒于官,年六十四。(節選自《宋史·趙彥倓傳》,有刪改)簡要概括趙彥倓造福百姓的具體表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趙彥倓用石頭建橋,使百姓免于溺死。②紙幣貶值,趙彥倓依法平衡。③復原鹿鳴禮,修筑捍海石塘。④有差別地削減災民的賦稅。參考譯文趙彥倓字安卿,是彭城侯叔褧的曾孫。趙彥倓初任溧陽尉,改授揚州司戶,代理獄掾。有人告發主藏吏盜一千多萬錢,處治急迫,吏哭著懇求處死自己。趙彥倓察知實情,屏退旁人問他,原來錢是眾吏共同借貸的,于是允許他自首后免罪,一天就解決了這個案子。(趙彥倓)改授平江府推官,代管宜興縣。宜興縣從南宋以來,預借百姓其次年的賦稅,百姓仗著這一點怠慢縣令。趙彥倓懇求禁止預借,宜興縣于是簡潔治理。(趙彥倓)管理臨安于潛縣。縣胥往往勾結臺省吏,放縱他們的惡行。趙彥倓抓住其中狡猾的人,(將他)加上刑具送到公府。臺省吏從中救他,趙彥倓據理力爭,最終使胥伏罪。浮橋多次因大水毀壞,趙彥倓用石頭建橋,使百姓免于溺死。(趙彥倓)升任臨安府通判。不久(趙彥倓)任紹興知府。紙幣貶值,趙彥倓依法平衡,百姓得到好處。(趙彥倓)復原鹿鳴禮,建興賢莊資助費用。修筑捍海石塘,也建莊以打算增修。遇上旱災,饑民聚集湖中。趙彥倓找來一名死囚,蒙上頭,砍去腳,向眾人宣示說:“這是搶劫菱藕的人。”于是眾人散去。接著依據百姓貧富凹凸,分別削減不同的賦稅,免交湖籍田米,拿出緡錢四十萬資助救濟饑荒,人們靠此渡過難關。下詔改授太府少卿,升顯謨閣、知太平州,調任江西轉運使。嘉定十一年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歲。2.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亡妻馮孺人行述朱彝尊孺人姓馮氏,諱福貞,字海媛,世居嘉興練浦之陽。彝尊年十七,為贅婿于馮氏之宅。予年二十,即以詩古文辭見知于江左之耆儒遺老。時四方知名士往來于禾者,輒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豐,雖夜分區畫立辦。來賓過者,談宴極歡,或淹留旬日方去。花鈿無多,盡付質庫,晝夜紡績以贖。客至,復質,如是以為常。歲癸卯,予客永嘉。其冬,安度先生(指朱彝尊之父)病革,家無斗儲,孺人邀予姊妹同視湯藥,予歸未旬日,而安度先生棄世。孺人哀毀,治喪事靡不中禮。既而予游大同,轉客太原,入于京師,復留濟南。孺人力持門戶,延經師于家誨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夜率二女治機絞不輟,坐昆田于紡車之旁,執卷于燈背,令就火光課晝所讀書,必成誦乃已。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雜于坐,孺人必嚴誡勿與交。孺人歸予將五十年,蓋終身憂患,未嘗一日自安。平居慈祥,雖漁娃灶妾,食必推與之。以是孺人之歿,聞者無不嘆息。嗚呼!悲夫!謹摭其遺行,以告立言之君子。(節選自《曝書亭集》,有刪改)文章記述了馮孺人哪些方面的“遺行”?請簡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典當首飾款待四方名士;②傾心盡力侍奉公公并料理喪事;③力持門戶撫養孩子;④慈祥鄉里幫助貧苦之人。參考譯文亡妻姓馮,名福貞,字海媛,世代居住在嘉興練浦的北面。我這年十七歲,到馮家做了入贅的女婿。我二十歲時,就靠著詩辭古文被江東的德高望重的宿儒知曉。當時四面八方出名的往來于嘉禾的讀書人,常常到梅里探望我,我妻子確定備辦豐富的酒菜,即使半夜也馬上籌劃辦理。前來拜望的來賓,談笑宴飲特別興奮,有的停留十天才離開。首飾已經所剩無幾,都抵押給了當鋪,妻子晝夜不停地紡織來贖回它們。客人來了,就再去抵押,像這樣都習以為常了。癸卯年,我客居永嘉。這年冬天,我父親病重,家里沒有一斗米的儲蓄,我妻子就請我的姊妹一同來端湯喂藥。我回家不到十天,父親就離世了。我妻子因哀痛過度而容顏消損,辦理喪事沒有不符合禮節的。不久我到大同游歷,轉而客居太原,到達京城,又滯留在濟南。妻子竭力持家,請老師到家中教化昆田,確定為老師備辦好酒好肉,操持勞作更加勤勉。夜里帶領兩個女孩不停地紡織,讓昆田坐在紡車旁,拿著書卷在燈后面,讓他就著燈光學習白天讀過的書,確定要能夠背誦出來才停下來。凡是昆田結交的摯友來到家里,如有不講規則的摯友夾雜其中,我妻子確定嚴厲告誡他不要和這人交往。我妻子嫁給我將近五十年,一生處于憂患之中,不曾有一日過上平穩日子。平常為人慈祥,即使是打魚的孩子燒飯的婢女,也確定把自己的飯食讓給他們吃。因此我妻子去世時,聽到的人沒有不嘆息的。唉,真叫人哀痛啊!這里拾取一些她遺留的事跡,來告知給著書立傳的君子。答好分析概括文意題,要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遵循下列步驟,把握每一步的要點。第一步:審準題干——明確概括要求,找準閱讀區間分析概括文意題題干一般包括概括要求和概括范圍兩部分。概括要求就是要求概括什么,這一點題干要求特別明確,而且限制性強。如要求概括傳主“為人”“為官”方面的特點,對此確定要看清要求,概括范圍其實就是閱讀的區間,有的已給出,如“依據其次段”;有的只是籠統地要求“結合文本”,這種狀況下是要閱讀全文的,其答題要點散布在各段落的字里行間。不過,雖說是全文,其實答題要點只是重點分布在某一兩個段落中,因為文言文本身材落就不多。另外,要留意題干中“哪些事例”等類似表述,它確定了答案的概括只能是事情(件)的概括。其次步:定向精讀——辨清文句意義,去除蕪雜信息從江蘇卷近年來的分析概括文意題設計可以看出,要答好這種題型,都不行能只是對文本信息加以簡潔的復制與粘貼,因此在找準閱讀區間后必須要對有關信息文字進行精讀,對有關信息進行必要的甄別和剝離。具體來講,確定好信息所在的段落后要對其層次結構有個切分,辨析各文句的意義,圈出關鍵詞語或句子的關鍵部位,剔除無關信息。總之,要留意揣摩語意,發覺要點,再行提煉。第三步:規范表述——編排有序,限制字數1.編排有序(1)加上序號。因為答題包含幾個要點,加上序號后既有助于自己駕馭,也有利于閱卷老師判分。(2)分行回答。假如題干要求中包括兩個以上須要回答的要點,應采納分行作答的方式,將每個要點隔開,這樣既不會遺漏要點,也會給閱卷老師留下訓練有素、愛護細心的好印象,從而在判分尺度上會有所寬容。2.限制字數(篇幅)留意答題語言的簡潔,應在畫線區域內完成答題。不加節制甚至擠占框內空白處,不僅簡潔惹人反感,也簡潔因看不清晰而使閱卷老師漏判得分要點。特殊是有字數規定的試題,更要留意嚴格遵照。這里,尤其要禁止一種過度答題的傾向——敘述加翻譯。幾乎任何概括題都不能靠翻譯組織答案。當然,也要防止另一種極端——茍簡(過于簡略),因為這樣會讓閱卷老師懷疑你的答題看法和理解深度。最終特殊說明:該題型一般是4分,答題點有3~4個,假如答題點超過預定的數量而又難以定奪時,確定要留意自我排序,將所列要點中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最切合題意的部分先行寫上,因為這時候,排名還要分先后的。二、駕馭主要題型答題要點1.事務(例)篩選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馮大夫名友,字益卿,長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寅,晉岢嵐州知州。州苦虜,數被創,歲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寬,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塹為扼虜之要,殫其心計,且筑且浚。蓋財無沉浮,役無罷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規者,大夫力也。會忻州凋敝,一歲三易守。眾議非大夫不行,乃調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爭畫像祀之。(節選自明·焦竑《澹園集》,有刪改)依據該段,概括馮友治理岢嵐州實行的措施,不超過30個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治民以寬,減輕刑罰,削減賦稅。②加強城防,修筑城墻,深挖壕溝。參考譯文馮大夫名友,字益卿,是長安人,官做到了奉政大夫。壬寅年,晉升為岢嵐州知州。岢嵐州遭遇外族之苦,多次被侵襲,當年將要鬧饑荒。大夫減輕刑罰,削減賦稅,一切事都用寬容的政策處理,百姓感謝他。又考慮城墻壕溝是遏制外族的重要設施,他想盡方法,邊修筑城墻邊深挖壕溝。或許州里財政收入穩定,沒有役夫貧病交加,境內事務井井有條,樹立了百世典范,這是大夫的功勞啊。適逢忻州凋敝,一年內三次更換知州。朝中眾臣協商要治理好忻州非靠馮大夫不行,于是(馮友)調任忻州,岢嵐州百姓想留他卻留不住,爭相畫像祭拜他。這種題型,題干一般給出一個抽象的概括標準,答案要求從原文中篩選概括出具體事務(例)來,重在“事”的概括。在對“事”的表述上,有兩個要點:(1)必需是“事”的表述,不行用過于抽象的語言。所謂“事”,要包含時間、地點、人、緣由、經過、結果等要素。對于記敘類散文來說,尤其是傳主,可以采納“任職地點+方法+結果”的表述形式。(2)既然是“篩選整合”,有的時候就須要將文中的關鍵詞語“轉譯”為現代詞語,要特殊留意“轉譯”的精確性,因為這種題型事實上是暗考學生對文中關鍵詞語的精確理解。2.人物特點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王冕,字元章,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隴上,潛入學聽村童誦書,暮亡其牛,父怒,撻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長明燈讀書。安陽韓性異而致之,遂從性學,通《春秋》。嘗一試進士舉,不第,焚所為文,讀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綠蓑衣,躡長齒屐,擊木劍,或騎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愛重之,為拜其母。艮為江浙檢校,冕往謁,履敝不完,足指踐地。艮遺之草履一兩,諷使就吏祿,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歸迎其母至會稽,駕以白牛車,冕被古冠服隨車后,鄉里小兒皆訕笑,冕不顧也。所居倚土壁庋釜,執爨養母,教授弟子,以為常。(節選自《朱彝尊選集》,有刪改)依據選文其次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風;③狷狂不羈;④安貧樂道;⑤孝順母親。參考譯文王冕,字元章,是諸暨地區的一名農家子弟。父親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壟上,靜靜溜到學校,聽村里的孩子們讀書,晚上回去,牛不見了,父親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時間他住在寺廟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著長明燈讀書。安陽韓性聽說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訝異,招他為弟子,于是王冕跟從韓性學習,通曉《春秋》。王冕曾經參與了一次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就把自己寫的文章全部燒掉,轉而讀古兵法書。王冕總是頭戴高檐帽,身穿綠蓑衣,足踏長齒屐,揮擊木劍,有時騎著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愛他的狂傲,同鄉王艮很觀賞王冕,于是去拜見了王冕的母親。王艮任江浙的檢校官,王冕前去探望,穿的鞋子破爛不堪,腳趾露出而挨著地面。王艮送給他一雙草鞋,婉言勸他擔當官職,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雙草鞋就離開了。回去接他的母親到會稽,他駕著白牛拉的車,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車后,鄉里的小孩子都訕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處靠著土墻擱放鍋具,做飯奉養母親,并以教化弟子為常行之事。這種題型一般是據事求理,依據人物的具體言行概括其思想行為特征。對于這種題型,要特殊留意三點:(1)題干對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為人處世”“為學”特點,概括“精神特質”等,故先要吃透這一要求。(2)表明“特點”的詞語有的隱藏在字里行間,須要細摳文字提取,有的須要對具體言行加以提煉,對此,確定要選擇一個較貼切的詞語,而且這樣的詞語要在平常多積累。如求學方面:勤奮刻苦,嚴謹博學。治官方面:待民寬厚,不畏豪強。為將方面:威猛鎮靜,擅長謀略等。(3)“特點”豐富,多點概括。3.事理(情)緣由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殷仲文,南蠻校尉覬之弟也。會桓玄與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間之,左遷新安太守。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詔不許。仲文因月朔與眾至大司馬府,府中有老槐樹,顧之良久而嘆曰:“此樹婆娑,無復生意!”仲文素出名望,自謂必當朝政。謝混之徒疇昔所輕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遷為東陽太守,意彌不平。劉毅愛才好士,深相禮接,臨當之郡,游宴彌日。何無忌甚慕之。東陽,無忌所統,仲文許當便道修謁,無忌故益欽遲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闡、孔寧子之徒撰義構文,以俟其至。仲文失志恍惚,遂不過府。無忌疑其薄己,大怒,思中傷之。時屬慕容超南侵,無忌言于劉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虜不足為憂。”義熙三年,又以仲文與駱球等謀反,及其弟南蠻校尉叔文伏誅,仲文時照鏡不見其面,數日而遇禍。(節選自《晉書·殷仲文傳》,有刪改)依據文段,概括殷仲文遇禍的緣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失忠于帝;②恃才傲物;③何無忌中傷(失信于何無忌);④圖謀反叛。參考譯文殷仲文,是南蠻校尉殷覬的弟弟。適逢桓玄與朝廷有沖突,桓玄的姐姐是殷仲文的妻子,殷仲文因此受到懷疑被人離間,降為新安太守。皇帝剛復位,殷仲文便上表為自己辯解,皇帝下詔不允許。殷仲文在初一這一天與眾人一起來到大司馬府,府中有棵老槐樹,殷仲文望樹很久而嘆息道:“這棵樹雖然枝葉繁茂,卻已無朝氣!”殷仲文平素就出名望,自稱必當主持朝政,再加上過去所輕視的謝混之流,都與自己并肩而立,常表現出不開心不得志的樣子。突然被任命為東陽太守,心中更覺不平。劉毅愛才好士,對待殷仲文特別有禮,當他去郡途中,劉毅與殷仲文成天游樂宴飲。何無忌很敬慕殷仲文。東陽,由何無忌統管,殷仲文答應在順路時去拜見何無忌,所以何無忌更加仰慕他,吩咐府中的文人殷闡、孔寧子等人撰寫文章,以等待殷仲文的到來。殷仲文因不得志而神思恍惚,便沒去何無忌府上拜謁。何無忌懷疑是殷仲文輕視自己,大怒,想要中傷殷仲文。當時慕容超南侵,何無忌對劉裕說:“桓胤、殷仲文才是心腹之患,北虜不足為憂。”義熙三年,又因殷仲文與駱球等人謀反,等到他的弟弟南蠻校尉叔文被處死,殷仲文當時照鏡子看不見自己的面目,幾天后就遇禍。這類題的命題角度敏捷多樣,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勝利的緣由,有的要求概括人們懷念主要人物的緣由,有的要求概括某種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寫作的理由。但是,無論是從何種角度命題,答題應當留意以下三點:(1)理清答題角度。既是問緣由,結果確定在題干中出現。既有結果,那緣由確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觀緣由也有客觀緣由,有主要緣由也有次要緣由,有外在緣由也有內在緣由。答題的關鍵點自然在于自身緣由,兼及客觀緣由、外部緣由。另外,假如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關涉文章的思路、結構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2)在文中找尋理由文字時,對于要點較集中的說理文字(尤其是長句子),特殊要分清層次,提取關鍵詞語轉換為答案。(3)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驗證,一是可以檢查理由與結果之間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與結果保持一樣,必要時可以調整答案表述形式。4.作者觀點看法概括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與王觀復書黃庭堅庭堅頓首啟:蒲元禮來,辱書,勤懇千萬。所送新詩,皆興寄高遠。但語生硬,不諧律呂,或詞氣不逮初造意時。好作奇語,自是文章病。但當以理為主,理得而辭順,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觀杜子美到夔州后詩,韓退之自潮州還朝后文章,皆不煩繩削而自合矣。往年,嘗請問東坡先生作文章之法,東坡云:“但熟讀《禮記·檀弓》當得之。”既而取《檀弓》二篇讀數百過,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觀日月也。文章蓋自建安以來好作奇語,故其氣象衰苶。其病至今猶在。唯陳伯玉、韓退之、李習之,近世歐陽永叔、王介甫、蘇子瞻、秦少游乃無此病耳。公所論杜子美詩亦未極其趣。試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峽年月,則詩中自可見。其曰:“九鉆巴巽火,三蟄楚祠雷。”則往來兩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恐更須改定,乃可入石。(有刪改)答洪駒父書(節選)黃庭堅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文章最為儒者末事,然索學之,又不行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壯,如滄江八月之濤,海運吞舟之魚,又不行守繩墨、令儉陋也。(有刪改)黃庭堅的這兩封書信闡釋了哪些文學主見?請作簡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詩文要有思想內容;②要借鑒古代經典;③要重視煉字和句法;④認為好文章都有意趣。參考譯文與王觀復書黃庭堅叩首陳述:蒲元禮來,蒙您賜信,萬分殷切懇切。送來的新詩,都寄意高遠。只是語言生硬,不合聲律,有的沒有把最初構思時的意思充分表達出來。好作奇妙的辭語,這是寫文章的毛病。(寫文章)只應當以理為主,理駕馭了而且辭語順暢,文章自然出類拔萃。看杜甫到夔州以后的詩,韓愈從潮州回朝以后的文章,都是不用刪改而自然合乎法度的。前些年,我曾請教東坡先生作文章的方法,東坡說:“只需熟讀《禮記·檀弓》便可領悟。”不久,我就拿來《檀弓》上下兩篇讀了數百遍,然后對后人寫文章不如古人的毛病,清晰得像望見日月一樣了。文章大約從建安時代以來就喜用奇妙的辭語,所以它的氣象衰弱。這毛病直到如今照舊存在。只有陳子昂、韓愈、李翱和近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秦觀,才沒有這毛病。您對于杜甫詩的論述也沒有透徹理解它的意趣。請再試著深化思索,至于入蜀和出三峽的年月,在詩中就可看到。他的詩說:“九鉆巴巽火,三蟄楚祠雷。”可知杜甫往來川東川西九年,在夔州三年。您的詩唯恐須要修改,才能刊刻傳播。答洪駒父書(節選)寫文章自己遣詞造句最難,杜甫作詩,韓愈作文,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只是因為后人讀書少,所以就以為是韓愈、杜甫自己寫出這樣的句子罷了。古代能寫文章的人,都是能夠真正地熔鑄萬物于一爐,即使引用古人的語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靈丹,有點鐵成金的功效。對于尊崇儒學的人來說,寫文章實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寫文章的方法,就不行不了解其中困難、具體的狀況,希望你能細致思索這個問題。至于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崛起的泰山,似自天上垂掛下來的云彩;倘如要使文章氣概雄壯,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濤,似海動時能淹沒大船的巨鯨,那就不行死守所謂的規則,令文章淺陋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看法”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層次,雖說江蘇卷未出現此種題型,但絕不行忽視。在一般的記敘文中,作者的觀點看法往往不明說出來,而我們要通過對人物的描寫、人物的主次關系、對事務的敘述等看出作者的觀點看法是愛是憎,作品的傾向是確定還是否定,寫作意圖是歌頌還是鞭撻,文章的主旨是要讀者吸取什么教訓還是獲得什么啟示。在爭論性散文中,要通過關鍵詞語和句子,理清論點與論據的關系,聯系作者的身世和所處時代,弄清作者的觀點看法和寫作意圖。一、選擇題所用比對法專練比對下面的原文與選項,看看選項存在什么問題。1.原文:歷觀前代,沈約撰《宋書》,疑立《袁粲傳》,齊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為不行?”歐陽修不為周韓通立傳,君子譏之。元聽湖南為宋臣李芾建祠,明長陵不罪藏方孝孺書者,此帝王盛德事。為人臣子處無諱之朝,宜思引君當道,臣各為其主,凡一切勝國語言,不足避忌。(清·姜宸英《奇零草序》)選項:文章列舉前代修史中正反兩方面的史實,贊頌歷代帝王的盛德,指責沈約、歐陽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指責沈約、歐陽修等人明哲保身”無中生有。參考譯文回看前代歷史,沈約撰寫《宋書》,對是否為袁粲立傳有疑慮,齊武帝說:“袁粲本是宋朝的忠臣,為什么不行以立傳呢?”歐陽修不為北周的韓通立傳,君子指責他的做法。元代聽任湖南民眾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成祖不給藏有方孝孺書的人治罪,這些都是表現帝王盛德的事情。作為臣子的,處于沒有忌諱的時代,應當想著引導國君走正值的道路,做臣子的各為其主,全部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該回避忌諱。2.原文:憶得初讀書時,感慈旨一言之嘆,遂志于學。是時尚在鳳翔,每借書于齊倉曹家,徒步執卷,就陸姊夫師授,棲棲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經及第,因捧先人舊書,于西窗下鉆仰沉吟,僅于不窺園井矣。選項:母親訓誨元稹,要他借書而讀,不窺園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學業,研讀深思,最終獲得了官職與名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書而讀,不窺園井”并非母親的要求,張冠李戴。參考譯文記得剛起先讀書時,母親的一句訓誨令我感嘆,從今就立志于學業。那時(我)還在鳳翔,常常向齊倉曹家借書,拿著書卷步行到姐夫陸翰那里拜師求教,那是我辛勤勞碌讀書的起先。像這樣到了十五歲時,我考中了明經科舉,于是就捧著先人的舊書,在西窗下研讀深思,幾乎足不出戶,用心苦學。3.原文:富人責租,使其奴毆逋者。(石公)并錄之。主懼,匿不出;捕急,其徒計賂人代焉。至廷下,(石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則爾,其質乃賤隸。”袒視之,膚革皸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選項: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傷人,為躲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頂罪,被石公識破,最終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是富人逼迫奴仆冒充他去頂罪,而是他的黨羽謀劃收買別人來代他頂罪,曲解文意。參考譯文有一個富人催逼租糧,讓他的奴仆打傷了拖欠租糧的人。(石公)下令一并抓捕審訊。主子膽怯 ,躲藏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黨羽就謀劃收買別人來代他頂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說:“這是富人嗎?衣服和帽子的確是富人的,他本質上卻是個低賤的奴仆。”剝下衣服一看,這個人皮膚皴裂,身體瘦弱,果真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對他處以杖刑后把他趕走,直到最終抓捕到了他的主子,依法治罪。4.原文:晉安石門子早善屬詞,不樂進士業,遂洗意爵祿之門,而結霞上之居,自號霞仙。善畫,善隸草,善八分書。家貧,性嗜酒,日以飲為事。由是孤潔一世,知名海內。選項:高石門早年才華卓著,工書善畫,因為科場失利,不以功名為意,一世孤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果不當,高石門“洗意爵祿之門”并不是因為科場失利。參考譯文晉安的石門子早年擅長寫作,不喜愛在士子的舉業上進取,也就無意于求取官爵和俸祿之道,于是結廬隱居,自己取號為霞仙。(石門子)擅長作畫,擅長寫隸書草書,擅長八分書。(他)家里貧困,生性嗜好喝酒,每天以喝酒為事。因此一生孤高清白,在海內著名。二、主觀題題型專練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蔡先生者,諱霽。乙未,遷蜀之樂至令。會有采木之役,木所產,人獸絕跡,官給鏹①募民役,懸格②啖之耳。約事竣而給之。民先出錢,所給多不能讎其直。桀黠者多相規卸免,單樸者始承其末,流官竟不得其要領。公下車,卒出不意,征父老數輩,人給筆札,令疏注堪應募者姓名,各以所臆疾書。書已,即收之。為之稽糧冊,以知其賦之高下;證甲牌,以驗其廛之多寡。然后榜示占役者于門。丁弱賦強,則出金助往募者。扉屨③不任者,始得自訴。汰其實者,而抶其誣報及妄求免者。乃更為立補助之條,定番休之規,信給發之約。用大義諭遣之,民始勸往矣。采木罷,尋有旱疫之眚,多方勤撫之,然于豪猾無所錯貸,犯科者壹以三尺終始之。(節選自明·鐘惺《隱秀軒集》,有刪改)注①鏹:成串的錢。②懸格:公布標準。③扉屨:草鞋。5.依據文段,概括蔡先生為讓百姓服役實行了哪些措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查清實情,張榜公示;②區分對待;③完善制度;④曉以大義。參考譯文蔡先生,名霽。乙未年,調任四川樂至縣令。適逢有伐木的差役,而木材的產地,人獸絕跡,官府出錢招募百姓從事這個差役,其實就是公布出來以利迷人罷了。約定事情完成后付錢。百姓先拿出錢,而官府所給的錢大多不能抵得上百姓拿出的錢。兇悍而狡猾的人相互謀劃免于服役,淳樸敦厚的人也緊跟著他們這樣做,到任的官員始終不知如何處置應對。蔡公一到任,出其不意,征召來幾位出名望的老人,給他們筆紙,讓他們分別寫清能應募者的姓名,讓他們按心里所想快速寫下。寫完,馬上收上來。為他們查考糧冊,來知道他們賦稅的多少;查驗戶牌,來查明他們田地的多少。然后在府門張榜公示應當服役的人。男丁弱賦稅多,出錢幫助前去服役的人。家庭特殊貧困的人,才能自我申訴(免除差役)。去除那些符合事實的,責打那些虛報以及胡亂申請免除差役的。于是更改確立補助的條例,定下輪番休息的規定,明確給付酬勞的約定。曉以大義,派他們前往,百姓才受到鼓舞,樂于前往。伐木結束,不久遭遇干旱的疾苦,蔡先生對百姓多方慰勞安撫,然而他對于奸猾之人沒有寬恕,對于犯法的人一律依法處置。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許子良,字肖說,東陽人。嘉熙戊戌,始登進士第,年已五十馀矣。用宰相喬行簡薦,監鎮江西酒庫。前此贏羨率自入,子良不納一札以上歸公家,官吏相顧駭嘆。淮東轉運司辟主管帳司。瀕江有蘆場三十里所,民資其利,守邊吏議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諫之止。俄監安溪酒庫,改宣教郎、知都昌縣。庫藏赤立,子良節縮浮冗,兩年之間,供輸遂有馀。豪右設詭名以欺租賦,莫敢何問。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復從而一之。豪右憤,陰圖中子良,無隙可乘而止。復轉朝散郎,改知臺州。弊蠧相仍,負上供錢三百余萬。子良節縮如都昌,凡典例所宜得者亦謝去。居半載,郡計裕如。子良聽訟,據案與兩造相爾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決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書而已。(節選自《宋濂全集》,有刪改)6.從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許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質?請簡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管理江西酒庫時多余的錢全部上交;②在臺州任上,凡是依據慣例他應當享有的都謝絕。參考譯文許子良,字肖說,是浙江東陽人。嘉熙二年(1238),才考中進士,時年已經五十多了。因為宰相喬行簡的舉薦,鎮守監察江西酒庫。此前的贏余大都歸于自己,許子良分文不取而(全都)上交公家,官員們彼此相看特別驚羨。淮東轉運司授官主管帳司。沿江有個大約三十里的蘆場,老百姓賴以為生,守邊的官吏商議實行清野措施,想要將蘆葦全都砍掉,許子良規勸后這件事才作罷。不久主管安溪酒庫,改任宣教郎,任都昌知縣。府庫空無一物,許子良減縮多余的支出,兩年之內,賦稅就有所節余。豪門大族捏造假名來躲避田租賦稅,沒有人敢過問此事。許子良列出那些主使者的姓名公布在集市上,再有人仿效就同樣處理。豪門大族慚愧憤恨,想暗中圖謀造謠中傷許子良,沒有空子可鉆才停止。又轉任朝散郎,改任臺州知州。弊病禍害連綿不斷,拖欠上繳的錢三百多萬。許子良如在都昌時一般節約支出,凡是依據慣例他應當享有的都謝絕。過了半年,郡內的經濟豐足有余。許子良審案,靠著桌子與原告、被告雙方以你我相稱親切交談,來審查事情的真相。實情了解之后,就審判發落他們,小吏袖手旁觀寫判決公文罷了。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翁姓王氏,諱與準,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彥達,有隱操。祖廣東參議性常,以忠死難。朝廷旌錄彥達,而彥達痛父之死,終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遺書付翁曰:“但毋廢先業而已,不以仕進望爾也。”翁閉門力學,盡讀所遺書。鄉里后進①或來從學者,輒辭曰:“吾無師承,不足相授。”因去從四明趙先生學《易》。趙先生奇其志節,妻以族妹而勸之仕。翁曰:“昨聞先生‘遁世無悶’之誨,與準請終身事斯語矣。”趙先生愧謝之。先世嘗得筮書于異人,翁暇試取而究其術,為人筮,無不奇中。遠近輻輳,縣令亦遣人來邀筮。后益數數,日或二三至。翁厭苦之,取其書對使者焚之曰:“王與準不能為術士,終日奔跑公門,談禍福。”令大銜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歸者年余。時朝廷督有司訪求遺逸甚嚴。部使者至縣欲起翁。令因言曰:“王與準以其先世嘗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聞益深遁,墜崖傷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見翁創甚,且視其言貌坦直無他。翁亦備言其焚書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釋翁。見翁次子世杰之賢,因謂翁曰:“足下不仕,終恐及罪,寧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補世杰邑庠弟子員。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謂人曰:“吾非惡富貴而樂貧賤;顧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傷于石,將不能遂棲遁之計,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號通石翁云。翁偉貌修髯,精究《禮》《易》,著《易微》數千言。嘗居秘圖湖陰,遇“大有”②之“震”③,謂其子曰:“吾先世盛極而衰,今衰極當復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興乎?興必盛且久。”(選自《王陽明全集》,有刪改)注①后進:學識或資格較淺的人。②大有:7:5卦的卦名,7:5是大有卦的代號。③震是本卦的標題。震代表雷電。全卦內容講人對雷電的感受。“震”是卦中多見詞,又與內容有關。7.請簡要概括王與準“遁世”的緣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親人的影響。②趙先生的訓誨。③應酬之苦。④信奉《易經》之說。參考譯文老先生姓王,名與準,字公度,浙江余姚人。他的父親王彥達,有虛心的操守。祖父王性常任廣東參議,以忠誠為國殉難。朝廷表彰錄用王彥達,王彥達為父親之死而哀思,確定終身不入仕途。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書籍交付給王與準說:“只是希望不要廢棄了祖先家業罷了,不用升官發達期望你們。”王與準閉門努力學習,讀盡了祖先留下的書籍。鄉里后輩有人想來跟他學習,(王與準先生)總是推辭說:“我沒有得到老師的傳承,我的學識不足以教授你們。”王與準于是去跟從四明趙先生學習《易》。趙先生驚異于他的志向和節操,把表妹嫁給他為妻,并且激勵他走上仕途。王與準說:“以前聽從先生‘遁世無悶’的訓誨,與準懇求終身實踐這一訓誨。”趙先生慚愧地向他致歉。王與準的祖先曾經從異人那里獲得筮書,王與準空閑的時候拿來探討占卜的方法,為別人占卜,沒有不奇妙地卜中。遠近人們紛紛前來,縣令也派人來邀請他去占卜。后來更加頻繁,有時每天會有兩三回。王與準對此厭煩苦痛,取出筮書當著使者的面焚毀了它說:“王與準不能當術士,終日在官府奔跑,談論禍福。”縣令對此深深懷恨在心。王與準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當時朝廷督查有司訪求朝廷遺漏的英才特別緊迫。部使者到縣衙想起用王與準。縣令趁此進言說:“王與準因為他的祖父先世曾經為盡忠而死,朝廷待他們涼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不滿之心。”使者發怒拘捕王與準的三個兒子,派人督促押解,進山找尋王與準。王與準聽說后逃跑到更加遠的深山,墜下山崖摔傷了腳。找尋的人抓住了他并將他帶出了大山。部使見王與準受傷很嚴峻,且看他的言談舉止坦蕩率直沒有其他意圖。王與準也詳盡地談了他焚毀筮書逃遁的緣由。使者明白了這些,才釋放了王與準。部使看到王與準的次子王世杰很賢良,于是對王與準說:“您不入仕途,最終唯恐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兒子代你前行呢?”不得已,于是補錄王世杰為縣學的弟子員。而王與準最終憑腳傷能免去出仕。王與準對別人說:“我不是厭惡富貴而喜愛貧賤;只是我的命運很淺薄,況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變更啊。”又說:“我要不是被石頭碰傷,將不能實現避世隱居的想法,石頭對我有恩德,(我)不敢遺忘它。”于是自號通石翁。王與準體貌魁偉長髯瀟灑,細心探討《禮》《易》,著有數千言的《易微》。曾經居住在秘圖湖南,遇“大有”卦之“震”卦,對他的兒子說:“我們祖先興盛到了極點就衰敗了,現在衰敗到了極點就應當復興了。然而確定要我日后再世才興盛嗎?一旦復興必定旺盛且長久。”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題目。《雙節堂庸訓》者,龍莊居士教其子孫之所作也。居士扃戶養疴,日讀《顏氏家訓》《袁氏世范》,與兒輩講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證以事。凡先世嘉言媺行[注]及生平師友淵源,時時樂為稱道,口授手書,久而成帙。刪其與顏、袁二書詞指復沓者,為綱六,為目二百十九,厘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贅;次《律己》,無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約舉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資母范,故論女行稍詳;次《應世》,寡尤寡悔,非可倖幾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師友》終之,成我之恩,輔仁之誼,永矢勿諼矣。(節選自汪輝祖《雙節堂庸訓自序》,有刪改)注媺(měi)行:同“美行”。8.請依據選文其次段,簡要概括作者寫作《雙節堂庸訓》的意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牢記(歌頌)先輩美德;②強調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興盛;④感謝師友恩誼。參考譯文《雙節堂庸訓》是我(龍莊,是汪輝祖的號)為教化自己的兒子孫子所寫的。我閉戶養病,每天讀《顏氏家訓》《袁氏世范》,和兒輩們談論探求堅守自己、經驗世事(為人處世)的道理,有時揭示那些道理,有時引用事例規勸(驗證)。凡是先代(有教化意義的)好言和善行以及我生平師友間(好的)交往關系,時時樂于向(他們)贊揚敘述,通過口傳手寫,時間長了就結成集子了。(在編寫《雙節堂庸訓》時)刪除了那些和顏氏、袁氏兩部家訓中言詞意旨重復的部分,編為六綱,合計二百一十九目,整理成六卷:首卷《述先》,記載的是祖先的美妙德行,父母生平大略敘述具體而一點不贅余;次卷《律己》,我沒有辜負、愧對自己的父母,有志向但也未能實現;次卷《治家》,大多列舉的是重大須要留意的事情罷了,家里世代傳承,與兼受母親德行風范影響不無關系,所以評論她的品德略微具體一些;次卷《應世》,要求處世少埋怨少懊悔,不行有僥幸的苗頭;次卷《蕃后》,保持宗族世代相傳,繁衍興盛,或許就在他們身上吧!最終用《師友》卷結束,成全我的恩情,培育我仁德的友情,永記不忘。

三、綜合模擬題精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程南耕先生傳袁枚江寧程氏有二賢焉:其昆曰綿莊先生,余已銘其墓矣;其弟年亦七十有九,曰南耕先生。余悲綿莊之不及見余銘也,使綿莊見余銘,喜當何似?因思韓退之為太學生何蕃立生傳,豈非欲其親見之以為笑樂耶?余嘗以此語戲南耕,南耕額首,曰:“幸甚。”遂摭或許而書之。先生名嗣章,字元補,一字南耕。七歲能詩,既長,習舉子業,連閔于有司,頊頊不得志。朱文端公與有舊,教之曰:“唐趙匡論選舉以辟召為先,古賢多記室參軍。士果有心經世,奚沾沾科第耶?”先生感焉,遂探討刑法、食貨諸務,識其大者。為人作奏,纂詞奮筆,得晁、董遺意。諸大府走金幣延之,憂不得先。當是時,桂林、祁陽兩相公及晏一齋中丞,皆負清望,居五長十連之任,奉先生若仰衡石而操表綴也。先生參畫密句,彌口不宣,章疏稿出火入。一切體國經野事秘,外不能知。而三人所張施顯明顯,海內無訾言。先生翼扶之功從可知矣。先是州縣災例不蠲漕。先生謂晏公曰:“災地無米,必倍價遠購。災民免地丁之一,而納漕費之十,其何以堪!”晏公以其言入奏。上敕九卿議,嗣后被災,漕米銀或蠲或緩。臨期奏請,永著為例。祁陽公之督閩也,蘇祿國王進表使者報閩人某在呂宋嗾夷人劫貢物。先生曰:“是詐也,宜斥還其表,聽候诇察,則事敗矣。”公從之,果來使讕言,冀誣其仇。先生之能仁民能決大事皆此類也。先生不問旨畜,雖享多儀,皆畀綿莊,己如不聞。綿莊靜而峻,先生孔揚采色,和顏熙熙,傔從者皆憚伯之嚴就季之寬。然平生于大義所在勿狎,于不順雖賁、育何搖焉。中年耳聵,絕意仕進。有欲薦于朝者,堅謝之。(有刪改)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缺憾綿莊先生沒有能親眼看到自己給他寫的銘文,受到韓愈給何蕃立生傳的啟發,就給南耕先生寫了這篇記。B.南耕先生小時候就很聰慧,但多次科舉未中,他聽從朱文端的訓誨,探討刑法、食貨等,奏章寫得很好,眾多官員爭相邀請他。C.南耕先生悉心輔佐桂林、祁陽等人,參與謀劃治理國家的密事,嚴守機密,桂林、祁陽等人在他的輔佐下政績顯赫。D.南耕先生的哥哥綿莊先生沉穩而嚴厲,隨從都膽怯 他,他對涉及大義的事從不輕慢,身處逆境也意志堅決,毫不動搖。答案D解析“對涉及大義的事從不輕慢,身處逆境也意志堅決,毫不動搖”說的是南耕先生,不是他哥哥。10.請依據第四段文意簡要概括南耕先生的形象特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溫柔寬厚;②淡泊名利;③堅守大義(原則),意志堅決。參考譯文江寧程氏有二位賢人啊:其中的哥哥稱綿莊先生,我已經為他寫了墓志銘;其中的弟弟年齡也七十九了,稱南耕先生。我悲嘆綿莊先生沒來得及望見我給他寫的銘文,假使綿莊先生望見我寫的銘文,他該興奮得像什么樣子呢?我于是想起韓愈給太學生何蕃撰立生傳,莫非不是要讓他親眼見到關于自己的傳記并以此一笑感到歡樂嗎?我曾經拿這句話跟南耕先生開玩笑,南耕先生點頭說:“很好。”于是我就拾取他生平的或許寫下了南耕先生傳。南耕先生名嗣章,字元補,一字南耕。七歲時能作詩,長大以后,學習舉子學業,多次參與考試,都沒考中,失意不得志。朱文端與他有老交情,訓誨他說:“唐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