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_第1頁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_第2頁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_第3頁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_第4頁
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經過兩年半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部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較弱。本學期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二、教材分析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共分六個單元,總課時28課時。本冊教材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在孩子們生活的周圍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的相互組合形成的神奇機器,無時無刻不在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和關注。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就是要引導、鼓勵孩子們對生活中一些典型的簡單機械進行探究,讓他們通過一個個親歷的活動,探索簡單機械的秘密,發現應用它們的規律,第二單元《形狀與結構》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常見材料、常見力的基礎上,通過“別有洞天”的探究活動,形成形狀與結構的初步認識,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同時通過學生尋找“形狀與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真正感覺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圍繞“怎樣延續后代的”這個話題,比較全面地討論了植物、動物、人的繁殖問題。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體會到生命來之不易,從而產生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的感情。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原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晝夜與四季》在小學不再學習)主要是讓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巖石的特征,通過看圖討論、閱讀資料,初步了解巖石是怎樣形成的;還要讓學生了解礦物的特征,知道它們的性質和用途;另外要讓學生知道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巖石與礦物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在破壞著環境;巖石與礦物資源在日益枯竭,我們一定要保護它們。第五單元《交流與質疑》,屬于新編教材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學習與訓練的內容,本單元教學首先讓學生弄清楚什么是交流與質疑,接著讓學生通過圖片閱讀、范例示范以及討論交流明白如何與同伴去交流,怎樣去質疑。三、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探究力在傳遞過程中的變化,從而認識簡單機械,了解機械的作用和用途。2、引導學生了解形狀與結構的初步知識,掌握科學技術制作的初步技能。3、認識動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樣性和人類進行繁殖和哺育后代的方式,增強學生珍愛4、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利用多種方法探究巖石的特征和礦物的性質,初步了解巖5、知道大腦在人的語言、思維、情感方面的作用,知道大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總指6、讓學生學會交流和質疑,使學生在交流與協作中進步,在質疑與批判中成長。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神奇的機械、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人體的司令部難點:形狀與結構、巖石與礦物1、認真落實每一節課,使學生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2、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讓探究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3、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章節11121211、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11111、認識常見巖石_111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單元分析本單元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機械等方面的內容來建構的。它指導學生探究力在傳遞過程中的變化,從而認識簡單機械,了解機械的作用和用途,初步知道一些復雜機械的構造原理,將學生的探究和認識引向機械裝置以及較為復雜的機器構造原理,是學生了解人類發明創造勞動工具歷史的重要教學內容。本單元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有:1、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2、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3、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4、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結論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了解一些簡單機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桿、齒輪、滑輪。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1、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證據本單元選取工具中涉及力變化的部分,介紹一些我們生活和勞動工具的原理。機械是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各種裝置的總稱,我們生活中所見的刀子、斧子、鉗子、剪子、扳子、滑輪、螺絲釘、自行車、縫紉機、汽車、拖拉機、機床、起重機,,,小到一根縫衣針,大到像航天飛機那樣的龐然大物,都是機械。無論這些機械的大小與復雜程度如何,它們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機械,也就是簡單機械構成的,這就是本單元從最基本的簡單機械引導學生探究的出發點。在本單元列舉的簡單機械中,杠桿是學生在無意識間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簡單機械之一,滑輪和輪軸可以被看做杠桿的變體,斜面則屬于與杠桿不相同的一類學生常見的簡單機械;轉動裝置則將較復雜機械的工作部分相連,發揮力的傳導作用,使得必要的簡單機械能夠完成力的銜接,形成機器,從而發揮更大的機械是一種利用力學原理組成的裝置,學生對它們并不陌生,有時會在諸多場合見到它們的身影,有時也會不自覺地加以運用,然而,學生卻很少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單元從學生身邊常見的簡單機械人手,以一系列的啟發式的問題為課題名稱,激發學生探究和認識的興趣,引領學生在諸多研究活動中認識機械、了解簡單機械。本單元是采用總一分一合的思路來進行內容建構的。“總”,就是指導學生從總體上認識機械。它主要是本單元的第1課“什么叫機械”。在學生調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列舉多個機械物品,闡述什么是機械,說明簡單機械與復雜機械的差異,使學生了解機械的作用和機械是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它由來已“分”,就是選取四種簡單機械逐一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它主要包括本單元的第2—也為接下來認識機械中力的傳遞打下基礎。在這四課中.各課主要研究一種簡單機械,皆從啟發解決現實問題人手,指導學生探究該種機械的作用,了解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第2課:怎樣移動重物。引導學生認識杠桿的結構、作用以及用途。學生將在實際操作中體會杠桿的價值;在了解杠桿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實驗研究杠桿的作用;在研討杠桿的用途中,認識杠桿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第3課:斜坡的啟示。引導學生認識斜面的形態、作用、用途以及坡度大小對所需施力的影響。學生將在實際操作中體會斜面是一種省力的機械,在控制坡度這個變量的實驗中,研究坡度大小對所需施力大小的影響;在制作變形斜面和討論中,發現斜面的第4課:擰螺絲釘的學問。引導學生認識輪軸的結構、作用和運用。學生將在實際操作中體會輪軸的作用;在觀察中了解輪軸的結構;在實驗中較全面地認識輪軸,即用力大小的秘密;在討論與交流中,發現輪軸的廣泛運用。第5課:國旗怎樣升上去。引導學生認識滑輪的構造,認識動滑輪和定滑輪及其各自的作用。學生將在觀察中認識滑輪的構造,區分動滑輪和定滑輪;在組裝并探究兩種滑輪的作用中,了解它們各自的特點和功效。“合”,引導學生從力傳遞的角度理解簡單機械的組合。它主要是本單元的第6課,即“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從自行車的鏈條傳動人手,引人機械傳動,指導學生認識傳動裝置的種類及其功能,明白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特點;從力的傳遞角度,闡述機器是簡單機械的組合,使學生獲得對機械的一個整體的認識。單元課時分配1111117五年級科目1、能夠通過分析、判斷那些物品屬于機械。2、能夠通過對比,知道機械可以降低工作難度或省力。3、知道復雜機械是由簡單機械組成的,復雜機械又叫做機器。4、知道人類很早就開始制造和使用機械,科學在不斷發5、意識到機械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關系。6、愿意合作與交流。知道什么是機械。判斷哪些物品屬于機械。各種簡單的工具實踐利用課余時間,觀察或者調查生活當中還有哪些物品也屬于簡單機械,它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二、學習新課1、認識機械2、指導學生認識機械的含義機械。學生思考并回答學生匯報交流小組討論并記錄討論時注意安全,防止發生意外)情況?五年級科目教目和求5、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6、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有關機械的使用和研究。研究杠桿省力的秘密羧學實驗探究法、講授法杠桿尺、鐵架臺、鉤碼、彈簧秤、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實踐板書設計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蹺蹺板、天平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1、談話:老師需要你們幫我解決一個問題,現在我打不開罐頭。你們誰能幫助我?(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讓學生直接用手開;如果打不開,再問學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來幫忙。)2、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和體驗。3、提問:如果現在要你移動的不是罐頭的蓋子而是一塊你根本搬不動的大石頭,你怎么辦?“棒”搬動巨石,建造了金字塔。學生思考回答學生討論并發表意見分組實踐操作并做好記錄的硬棒。)⑩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桿?(剪刀、起釘錘、開瓶器、撬棒、老虎鉗、園藝剪刀等。)操作活動變得更加方便。)3、觀察課本插圖: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地球撬起來。他說得有道理嗎?你覺得是否可行?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3斜坡的啟示教目和求學的要1、知道斜面也是簡單機械,了解它就是一面斜坡。3、知道斜面的角度影響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越4、知道螺旋是斜面的一種變形。5、能發現身邊一些利用斜面省力的事例。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葡萄酒開瓶器、水龍頭、螺絲釘等實踐板書設計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螺旋是斜面的變形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導入新課的事,你有好的解決方法嗎?2、交流,比較:哪一種方法搬運起來更容易些呢?(板書課題)二、觀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傾斜面。是斜面的高度。這也是斜面的兩個要素。)觀察圖片交流總結討論學生提出假設交流填寫活動記錄觀察并討論6、指導一學生操作實踐,利用斧子的楔形結構將圓木劈開。說說感受。7、還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五、學習應用,遷移拓展1、出示多幅圖片,解釋一下它們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么?教學反思五年級科學教學時數1.4擰螺絲釘的學問教目和求1、知道輪軸也是一種簡單機械。2、能夠通過觀察、描述輪軸是由一個輪固定在可轉動的軸上構成的。4、能夠尋找出與螺絲刀相同性質的輪軸用具。5、知道輪軸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能夠識別出輪軸。通過組裝器材進行實驗,發現運用輪軸可以省通過實驗、測量,發現輪與軸的直徑相差越大,越省力。實驗探究法、講授法螺絲刀、螺絲釘、彈簧秤、鉤碼、輪軸實踐板書設計輪軸的作用:1、省力。2、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1、操作競賽:選擇合適的工具,比一比哪個小組可以又輕松又迅2、交流:獲勝小組交流操作方法并試著解釋其中的道二、觀察實物,認識輪軸1、談話:誰對汽車方向盤比較熟悉,請給大家介紹一下。2、出示汽車方向盤的圖片,觀察分析:汽車方向盤可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是怎么連接的?做汽車時你發現駕駛員是如何操縱方向盤改變運動方向的?3、學生交流。4、小結:汽車方向盤分為兩部分,一個大輪子和一根長軸;輪固定在長軸的一端;當我們轉動輪時,長軸也跟著轉動,并將運動傳5、講解:像汽車方向盤這樣,由一個輪固定在可以轉動的軸上的機械叫做輪軸。(板書課題)競賽活動討論研究3、提出假設,設計實驗。①將輪軸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輪和軸;②用彈簧秤在輪軸上提起兩個鉤碼,觀察讀數;5、教師巡視指導,督促學生作好實驗記錄。6、匯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獲。7、小結:輪軸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輪與軸的大小比例有8、討論研究:為什么使用輪軸能夠省力?阻力點在哪里?9、小結:輪軸相當于一個杠桿,輪和軸的中心點是支點,作用在輪上的力是動力,動力作用的點在輪的邊緣上,叫動力點;作用在軸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點在軸的圓盤邊緣上,叫阻力點。因為輪的半徑總是大于軸的半徑,所以作用在輪上的力總是小于軸所負荷的力,所以使用輪軸能夠省力。輪與軸的半徑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10、解釋:為什么再大的汽車,只要駕駛員輕輕地轉動方向盤就能改變它的方向?四、拓展應用(觀察課P10插圖,小組討論,大組匯報)五年級科學教學時數1.5國旗怎樣升上去求1、知道滑輪的構造和作用,知道滑輪有動滑輪和定滑輪之2、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3、會在做滑輪的實驗中通過數據分析說明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4、知道兩種滑輪在生產生活中的一些運用。知道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組裝滑輪裝置進行實驗實驗探究法、講授法滑輪、鉤碼、彈簧秤、線繩實踐板書設計定滑輪動滑輪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可以省力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1、談話:有誰做過升旗手,你知道國旗是怎樣升到旗桿頂上去的什么向下用力,國旗卻會向上走呢?軸轉動。4、談話: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輪?使用滑輪有什么好處,下面我們將繼續研究。二、滑輪的分類及作用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2、出示滑輪裝置,講解各部分名稱和結構。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6、學生分組研究動滑輪、定滑輪的作用7、交流匯報實驗現象。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9、小結:定滑輪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可以省力10、講述:定滑輪和動滑輪各有優缺點,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思考并回答學生分組活動交流匯報現象分析數據設計實驗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11、討論交流12、實驗設計將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三、回顧和解釋些條件,才能比較方便地使用滑輪?五年級科學教學時數1.6自行車車輪轉動的奧秘教目和學的要2、能夠識別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比較出齒輪傳動與鏈條傳動的特點。3、會利用瓦楞紙和塑料瓶蓋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裝置。4、知道什么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5、能夠在玩具和常見機械中找出它們的傳動裝求發現機械中的傳動裝置及其作用。實踐板書設計齒輪傳動傳動裝置鏈條傳動皮帶傳動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導入新課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進嗎?4、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5、講述:現在的自行車車輪能夠轉動,是因為鏈條將動力從踏板那里傳到了后輪上,像自行車鏈條這樣的裝置叫做傳動裝置。(板書課題)二、探究幾種傳動裝置的結構和功能1、探究鏈條傳動的特點。(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2)展示、交流示意圖。(3)制作鏈條傳動的裝置,學生觀察兩個輪子的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1)談話:如果沒有了鏈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學生討論交流觀察圖片學生畫示意圖展示交流討論齒輪朝哪個方向轉動,與它相鄰的齒輪一定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動輪齒數的比值有關。第一單元測試題1、像剪刀、筷子那樣能夠幫助人們()或()的裝置,都可以稱做機械。機械可以分成()和()兩類。3、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做(),它能();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做(),它能()。4、能夠傳遞力量的裝置叫做()。1、齒輪傳動與鏈條傳動的差別是()。①是否能改變力的大小②是否能改變力的方向③是否省力屬于滑輪的是()。⑥斧子⑦刀⑧沒把手⑨方向盤⑩鑷子3、自行車采用的主要傳動裝置是(),鐘表采用的主要傳動裝置是()。2、阿基米德說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支點,就能把整個地球撬起來。()本單元教學內容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關于對科學探究的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物體的特征、材料的性質和用途以及科學與技術等方面的內容來構建的。本單元就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常見材料、常見力的基礎上,通過“別有洞天”的制作活動,引導他們了解形狀與結構的初步知識,掌握科技制作的初步技能,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同時通過學生尋找“形狀與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真正感受到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本單元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有:1、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2、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3、知道猜想或推測與經過探究證實的結論是不同的。4、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5、會根據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評議或質疑,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探究。2、能根據特征對問題進行簡單分類或排序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2、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證據。3、愿意合作與交流。4、認識科學是不斷發展的。5、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6、樂于試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本單元的內容立意好、視角新,非常適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能夠滿足學生的新奇感、探究欲以及動手實驗與制作的欲望,能夠使書本知識得到活化、強化,最終轉把“搭支架”與“造房子”組合在一起都可以,只要達到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單元課時分配五年級科目1、認識常見的四種形狀。4、能識別一些物體的主要形式。探究物體形狀和承受力大小的關系使蛋殼的切口盡量平直實驗探究法三角形紙筒、四邊形紙筒、六邊形紙筒、圓柱形紙筒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導入新課1、(出示各種圖片或實物)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二、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1、談話:紙是我們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張改變一下形狀托起一本書嗎?觀察圖片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討論7、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的承受力,其承受力大小也不相同。三、了解各種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將它壓塌呢?老師再演示)五年級科目教目和3、能設計立體支架。求知道不同形狀的結構穩固性不同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小木棒、塑料吸管、膠帶、橡皮筋實踐搭建平面支架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作用呢?二、搭建平面支架1、談話:請大家利用手中的小棒分別搭建一種平面支架,如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六邊形等。2、學生動手操作。3、談話:請組內同學將各種形狀的支架用力往兩邊拉拽,研究定、牢固。學生動手操作2、提問:搭高塔前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工作呢?3、學生討論并匯報。4、小結:如果能夠畫出設計草圖的,可以先畫出設計圖,也可以用手里的材料一邊比畫一邊設計,一定要弄清楚你們的支架的5、學生分組設計草圖。7、談話:高塔草圖完成后,我們就可以選擇材料、采用合適的連接方法搭高塔了。老師建議你們回家把準備工作做好,選我們來搭高塔。五年級科目教目和學的要3、了解三角形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求知道不同形狀的結構穩固性不同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小木棒、塑料吸管、膠帶、橡皮筋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1、教師檢查學生準備的材料。學生交流2、談話:各組進行搭高塔比賽,你們認為應該比什么?學生展示作品3、學生發表意見。學生討論4、小結:美觀、堅固、用料少等。學生分組實驗5、講述:教科書里有其他同學搭建的支架,你們可以借鑒,但是討論交流我們反對沒有創意的模仿。設計支架時,除了要注意堅固,還要考學生交流感受慮到能夠放住承重物。觀察圖片6、學生搭建高塔,教師巡視、幫助。7、學生展示本組的作品。二、測試高塔的強度和穩定性1、談話:同學們,你們的高塔搭建完成了嗎?怎么測試高塔的穩固性呢?2、學生討論、回答。3、談話:下面我們往高塔上加重物,測試高塔的穩固性,并做好4、學生分組實驗。5、匯報實驗結果,比較各組高塔的綜合性能。8、提問:你們有辦法增強高塔的強度和穩定性嗎?點分布均勻的支架堅固且承重力強。11、談話:談談你們在搭高塔時的感受。三、了解支架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識建造橋梁、電視塔等,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好嗎?2、觀察P21圖片,分析、總結建筑物的結構特3、講述:這些建筑物除了運用三角形結構穩定性的原理之外,還運用了物體上輕下重、上窄下寬使物體重心下移從而更穩定的原教學反思五年級科目1、知道拱橋、斜拉橋比平板橋的承受力大。3、能開展研究不同橋面承受力大小差異的實4、能用西瓜皮建成“瓜皮橋”。求研究三座橋的承受力大小差異。建“瓜皮橋”實驗探究法講授法繩子、紙張、木塊、透明膠帶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認識橋的特點,并按不同的標準給橋分類1、(出示圖片P22)談話:同學們,你們都見過橋吧,說說這些橋的名稱,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們都有什么用途?3、提問:橋梁的結構一般由哪幾部分組成?4、討論、匯報。7、小結:各種各樣的橋,如果按形狀可分為平板橋、拱橋、吊橋;如果按材料可分為木橋、磚橋、石橋、鋼橋、混凝土橋、鋼筋學生匯報分類結果討論匯報學生討論猜測學生分組設計分組造橋展示測試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猜測2、小組討論、分組匯報。3、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用簡單線條將橋梁的三種形狀畫在黑板上。三、認識橋梁的形狀與承重力的關系1、談話:請同學們猜測一下,哪種形狀的橋梁承重力最大,為什么?3、談話:到底哪種形狀的橋梁承重力最大,我們通過實驗來證明。4、提問:利用桌上的木塊、白紙、繩子,你呢?6、提問: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9、學生分組按圖紙造橋,并做好測量和記錄。(教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4、討論:在兩次測試的比較中,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感想?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求1、能夠運用結構知識設計房屋框架,并能反思和改進自己的設2、能夠與小組同學合作,用報紙卷棒建造紙房3、會計算造房子的用料4、能夠收集有關著名建筑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用報紙卷棒建造房子設計房子實踐法、講授法舊報紙、膠帶、剪刀等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呢?2、學生討論交流。3、小結:(1)大小不一:古代房子一般矮小,現(2)房子形狀不同:古代的像籠子,樣式簡單;現代的有盒式的、層式的,式樣新穎、結構復雜。(3)用途不一:古代房子是為了居住、能遮風擋雨(4)建筑材料不同:古代的是草、木、竹結構,現代的是鋼筋水泥結構。5、學生交流現代房子的建筑過程。(引導學生從形狀、結構、承受力、穩定性以及美學方面來評述現代建筑)二、設計“紙房子”的框架結構1、談話:辛勤的勞動換來了漂亮的高樓,你們想不想也用自己的雙手來建造自己的房子呢?學生交流學生分組活動展示設計圖完善設計圖的數量5、學生分組活動:設計圖紙,畫出房屋整體樣式以及墻體的框架結構圖,標注房屋框架的長、寬、高。6、學生分組展示本組設計的房屋結構設計圖,全班學生就一個或兩個小組的房屋框架結構設計的優勢與不足提出評價意見。來完成。(1)卷報紙棒;(2)商討需要準備的其他工具和材料;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2.4造房子1、能夠運用結構知識設計房屋框架,并能反思和改進自己的設計。2、能夠與小組同學合作,用報紙卷棒建造紙房子。3、會計算造房子的用料4、能夠收集有關著名建筑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用報紙卷棒建造房子設計房子實踐法、講授法舊報紙、膠帶、剪刀等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1、學生分組討論并全班交流:在造房子活動中,每個小組應該做好哪些工作?注意哪些事項?2、學生小組內商討:造房子中,每個組員分擔什么任務?出現了問題怎樣解決?在規定的時間里,每隔10分鐘預計完成的工作是什么?5、教師巡視,對出現問題的小組給予指導和幫二、評價1、各組給自己建造的房子起名,并書寫在適當的位置上。2、教師宣布評比標準:堅固、寬敞、新穎、速度分組討論交流學生造房子評比交流活動觀察圖片學生討論4、學生交流:造房子的感受與體會。獲與感悟。固性問題的?作用,避免建筑物斜向一側。第二單元測試題1、人們從一些動植物的形狀中得到啟發,設計了柱狀鋼管、瓦楞紙、殼體建筑。6、三角形組成的結構不但牢固穩定,而且用料最少。()1、最不容易變形的支架是()①三角形②正方形③圓柱體2、平板橋、拱橋、吊橋是按橋的()分類的。①材料②作用③形狀3、()結構最穩定。①六邊形②五邊形③三角形4、鐵塔、鐵架橋屬于()結構。①薄殼②框架③實心第三單元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單元分析本單元教學是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的“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二——1、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2、知道植物和動物的一些不同繁殖方式。3、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1、學習有毅力,愿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2、愿意合作與交流。3、珍愛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第一部分,介紹植物的營養繁殖。營養繁殖是利用植物體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等行的繁殖。這種繁殖方式比較原始,它的優點是可以加速植物的繁殖,保存母體優良特性,增強植物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蟲害能力。缺點是上一代與下一代的遺傳物質完全相同,阻礙了生物的進化,從而使得植物對外界的適應能力逐漸衰退。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生活經驗和已知,舉出不用種子繁殖后代的事例,啟發學生認識營養繁殖現象,形成植物繁殖方面較完整的知識,并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植物營養繁殖的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探究植物營養繁殖方面的一些具體問題,擴展視野,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二部分,介紹動物的各種繁殖方式。動物的繁殖也可分為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兩方面匕部分重點介紹動物的有性繁殖。教材從動物繁殖本能的角度,介紹繁殖過程中雌雄識別、交配、生長、哺育后代中的一些情況,還安排了識別動物雌雄、猜測造成雌雄差異的原因等活動,顯示出有性繁殖需要雌雄識別并結合的過程。教材介紹的天鵝雌雄廝守的事例,從一個側面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讓學生關愛生命,憎恨殘害動物的行為。教材還通過引導觀察和分析猜測,介紹了卵生與胎生這兩種主要的繁殖方式,以及一些動物繁殖后代的獨特方法。其中,分裂繁殖、出芽繁殖不屬于有性繁殖,而屬于無性繁殖。教材還展現了一些動物哺育后代的事例,引導學生關注動物繁殖以及第三部分,了解人類的生殖。人和所有的哺乳動物一樣,也要進行有性生殖。該部分以調查“我是怎么出生的”為貫穿主線,指導學生向父母調查自己出生時的情況、交流成長中的趣事,了解人出生前后的情形,使學生對“我是怎么出生的”形成一個初步的了解。以此為基礎,還將指引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體驗母親懷孕后期的負重情況,了解人的胚胎——胎兒階段的發育過程,從而懂得生命來之不易,應珍惜生命,回報父母單元課時分配11單元檢測14五年級科學教目和學的要求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實踐布置學生課后在家用營養繁殖方式繁殖一種植物。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導入新課嗎?2、學生小組內交流。3、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蘿卜、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二、研究營養繁殖的方式學生討論交流觀察圖片欣賞植物的營養繁殖視頻小組討論匯報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知道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動物的繁殖方式是進行有性繁殖,即經過雌雄兩性的結合生殖。2、知道動物的兩種基本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3、了解一些動物的特殊繁殖方式,知道動物繁殖方式具有多樣性特色。點收集、分析、整理動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信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物是怎樣繁殖后代的嗎?2、學生討論回答學生討論學生辨認、圈畫學生討論匯報學生討論匯報什么這樣認為?意義1、談話:為什么魚類一次要產大量的魚卵,而貓、狗、養等哺乳動物的孩子就沒有那么多?2、學生討論匯報(注意引導學生思考)3、小結四、科學交流會道一些,請同學們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如小報或影像資料在全班交流。五、拓展1、講述:母親生下我們后,父母要辛苦地養育我們長大成人。小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3.3我是怎樣出生的1、知道人類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后代的。2、知道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3、體會到與父母的親情,感受父母養育的艱辛。知道人類是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后代的。把重物綁在身上的體驗活動。實踐做“負重”活動體驗媽媽懷孕時的負擔。板書設計(父)精子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導入新課在小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媽媽“肚子”里的情況,自己剛出(2)媽媽在懷孕的時候有哪些反應?(3)我出生時媽媽的情形是怎樣的?①教師展示自己準備的一套胎兒生長發育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孕婦腹部隆起的程度進行排序)“負重”體驗活動第三單元測試題1、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是()①種子繁殖②根繁殖③莖繁殖④葉繁殖1、()繁殖方式叫卵生,()繁殖方式叫胎生。2、在自然條件下,大多數動物的新個體都是通過()產生的。3、動物的繁殖行為包括()、()、()、()等一系列復雜的過程,這些行為都是動物的()。4、我在媽媽“肚子”里住了()天,剛出生時,我的樣子是:()(身長、體重、皮膚、顏色等情況)。第四單元巖石與礦物單元分析本單元是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地球物質”內容來進行構建的。是在學生學習了組成地球的物質“水、空氣、土壤”之后,學習的又一個組成地球的物質——巖石以及礦物。本單元的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利用多種方法探究巖石的特征和礦物的性質,初步了解巖石的形成和礦物的用途。并且,通過對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的討論,使學生知道礦物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讓學生懂得珍惜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自覺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本單元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有一、科學探究1、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2、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3、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二、收集證據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2、能根據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三、科學知識1、能描述常見巖石的特征,如顏色、顆粒、軟硬等,能列舉巖石的功用。2、知道巖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合而成的,知道銅、鐵等金屬的來源。2、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3、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本單元前兩課的設計思路大致相同:先來認識巖石、礦物的性質,再根據不同的性根據物體的性質推測用途的能力訓練。第3課,融人了科學、技術、社會相互作用的1認識常見巖石22認識礦物的性質23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1單元檢測1總課時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4.1認識常見巖石求1、能用感官和工具觀察常見巖石,并能在觀察中發現巖石的特征。2、能夠用一定的分類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3、知道常見巖石在顏色、結構、軟硬和與酸反應等方面的特征,能說出幾認識巖石的特征鑒別身邊的巖石實驗探究實踐觀察巖石板書設計巖石是天然形成的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導入新課1、談話:老師看到你們帶來了許多巖石,說說你們是從哪里找到的?2、講述:巖石是天然形成的,是組成地殼的外殼,有些巖石裸露在空氣中,更多的巖石被水、泥沙、土壤所覆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常見的巖石。(板書課題)二、識別巖石1、談話:巖石在生產生活中具有廣泛的用途,你們知道哪些?3、談話:既然大家對巖石知道的這么多,老師就來考考你們,請你們識別它們(老師指著六種物體),并說明理由。變化后的礦產,像煤。三、觀察巖石,認識主要特征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分組觀察填寫活動記錄五年級科目教目和學的要求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過程實踐編寫巖石小報板書設計按巖石的生成方式分類沉積巖變質巖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給巖石分類1、談話:經過我們的觀察和研究,已經對巖石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你們能給巖石分分類嗎?有幾種分類方法?2、學生活動。(按自定的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3、各組交流分類方法。4、談話:大家的分類方法各種各樣,原因是選擇的標準不同科學家是按什么標準分類的嗎?你們想知道5、學生閱讀教材上的相關內容(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及化石、煤、石油、天然氣的有關知識)。6、談話:現在請你們像地質學家那樣,把巖石標本或自己采集的7、學生活動,教師巡視,處理有爭議的問題。二、體驗變質巖的形成1、談話:我們看資料后知道了變質巖的形成原因,現在我們來親自體驗一下。請同學們按教材第42頁要求實驗。3、提問:當你們不斷增加壓力,橡皮泥圓球有什么變化?由此推想地殼深處的巖石,在強大的壓力和極高的溫度下會怎樣?4、學生匯報交流。學生給巖石分類閱讀材料學生分組活動學生交流匯報五年級科目教和求知道巖石由礦物組成的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1、提出問題:通過觀察誰能說一說,花崗巖有什么特點?2、提出要求:①用放大鏡觀察花崗巖。②把你新的發現用彩筆繪出來。學生分組觀察學生交流五年級科目教目和學的要1、認識一些礦物的性質。2、知道礦物在顏色、透明度、光澤、形狀、硬度等方面的特求從幾個方面認識一些礦物的性質區分透明與半透明的礦物放大鏡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1、談話:根據上一課我們對巖石特征的認識,你們想從哪些方面來認識礦物呢?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學生交流學生討論交流應該怎樣做?5、學生交流。五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能夠調查并計算家庭、學校、班級消耗資源情況,知道小學生能為保護礦物資源做些什么。3、知道保護礦物資源的重要性。認識到礦物資源正在日益減少調查家庭、學校的資源消費情況實踐板書設計可再生資源(水、氣候、土地)不可再生資源(天然氣、石油、礦物)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1、談話: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很多的礦物,那么,你們能不能舉個例子說一說它們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3、講述:礦物的用途還有很多,它們可以制成許許多多的生活用品。正是人們認識到礦物資源的價值和用途,因而人類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而這種開采從過去到現在,從國內到國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二、了解礦物的開采,認識礦物資源正面臨枯竭1、提問:你們知道礦物是怎樣被開采出來的嗎?2、教師介紹鐵礦石的開采過程(見參考資料)和淘金的過學生交流體驗活動學生討論匯報討論調查活動3、指導學生做一個體驗活動:課前將40枚塑料圓片或寫有礦物名稱的小紙條(代表礦物資源)藏在教室的各個地方,給2分鐘時請學生尋找;再給2分鐘時間,請學生再尋找,,,,隨著4、結合體驗活動,出示“我國部分礦物資源可開采年限”數據,提問:從表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5、提問:礦物資源正一天天地減少,假如有一天,這些資源都用三、了解地球資源的類型1、講述:以前,我們認識的水資源、氣候資源、土地資源都是可再生資源,所謂再生是指可以再利用,例如廢紙、塑料、鐵、銅等等。而礦物資源與它們不同,是不可再生的。面對日益枯竭的礦物四、拓展延伸1、計算自己家一個月用去多少一次性用品,估算一年用掉多少資2、磚塊也是一種巖石。()4、赤鐵礦研成粉末,與液體混合,可以做成顏料。()1、地質學家是按()給巖石分類的。③形成方式④滴鹽酸是否冒氣泡①鐵礦石②銅③螢石④金剛石①白云母②黑云母③石墨④石英5、利用石墨的(),工業上用它做鉛筆的主要原料。。第四單元人體的“司令部”單元分析種感覺和運動的“司令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感覺到外界情況以后,把這些情況通過神經傳到大腦,由大腦分析判斷,下達行動的命令。本單元就是在這一知識背景下,從趣味性(在活動中對學習內容感興趣)、適合性(學習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性、摒棄過難和過易的內容)、系統性(學科體系的完整)、發展性(學習內容對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較高價值)、探究性(內容適于科學探究,將科學探究的目標落到實處)幾方面原則出發,再一次選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體作為研究對象,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健康生活”這個一級主題,“生理與健康”、“良好生活方式”兩個二級主題,選取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大腦”這部分知識作為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圍繞本年級探究過程技能訓練重點“交流與質疑”這條主線,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動去體會、理解大腦的“指揮中心”作用,構建了本單元內容,它既符合生命科學的知識邏輯體系,又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單元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有:1、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復驗證的。2、收集證據能根據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3、分析與解釋(1)能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2)能在總結證據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4、交流與質疑(1)能條理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闡明自己觀點的合理(2)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對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并與他人交流。(3)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評議或質疑,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研究。1、了解感覺器官的作用,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3、了解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如營養、睡眠、情緒、疾病、遺傳等。4、能認識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能積極參加鍛煉,注重個人保健。5、意識到個人對自身健康負有責任。1、想知道,愛提問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內容,本單元由三課組成。它們是“大腦”、“神經”兩課主要涉及神經系統的組成和作用;“感覺”一課揭示感覺的生理機制,共第一部分,介紹大腦。指導學生從大腦的大小、形態、結構和功能幾方面體會到大腦是名副其實的“指揮中心”。教材從“用各種方法認識大腦的模樣”人手,引導學生動手實驗,體驗一下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大腦是什么樣子的。教材通過“記憶力和創造力的測試”,讓學生體會大腦的功能;通過閱讀活動,向學生介紹左腦和右腦的差別,指導學生學會科學用腦,精心保護大腦。最后引導學生展望人工智能。第二部分,介紹神經系統,重點介紹神經傳遞信息的作用。該部分說明大腦和脊髓是人體的神經中樞,它們和神經聯合構成了人體的神經系統;神經系統可以管理和調節其他系統的生理活動功能,其中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脊髓是低級的神經中樞,神經就像電話電纜,起著傳遞信息的作用。教材通過“卡通小人接力賽”圖,形象地闡述了神經傳導的“線路”:感覺神經(傳人神經)從身體的各個部位接到信號后,迅速將其傳給脊髓,由脊髓再傳給大腦;大腦對信號分析處理后,將指令傳給脊髓,再由脊髓通應快慢的差異”等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生領會神經在人體活動中的作用,體會神經是信息傳遞的路徑;因信息傳遞的路徑有長有短,身體各部位的反應也就有快有慢。第三部分,了解感覺是怎樣產生的,分別介紹眼、耳、鼻、舌等人體內重要感覺器官的工作原理。分布在這些器官里的神經能將接受到的各種刺激產生的信號傳人大腦,人就產生了各種感覺。視覺的產生是眼睛和大腦共同作用的結果。眼睛接受光線的刺激信號后,視神經(傳人神經)能將此信號及時地傳遞給大腦,大腦分析后弄清楚信息的含義,人就產生了視覺。有時,大腦也會對現象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時人就會產生錯覺。聽覺的產生是耳朵和大腦共同作用的結果。聽神經(傳人神經)將耳朵接受到的信號及時傳給大腦,由大腦去識別這些信號的意義,人就產生了聽覺。觸覺是人體接受外界刺激的途徑之一,分布在皮膚里的神經末梢能將冷、熱、刺痛和壓力等各種刺激的信號通過傳人神經傳向脊髓、大腦,由大腦分析處理后,通過脊髓和傳出神經將命令發送到肌肉等處,身體就會對外界的各種刺激作出相應的反應。嗅覺和味覺是密切相關的。當你在進食的時候,嗅覺會增強味覺,而當你感冒嗅覺所以,食品加工時講究色、香、味俱全就是這個道理。單元課時分配212單元檢測1五年級科目教目和學的要求腦的解剖模型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1、談話:同學們,我們下面做一個簡單的游戲——看誰反應快。聽口令做相反的動作,例如:老師說“上”,同學們說“下”。老師說“前”,同學們說“后”,,下面游戲開始。(上——下,前——后,抬頭——低頭,開眼睛——閉眼睛)2、師生共同做游戲活動。3、談話:在游戲中,同學們所做的這些游戲動作是誰在指揮著你?1、認識重量:游戲活動學生討論交流(1)請同學們伸出你的雙手,把兩只手握成拳頭并攏在一起,并放在額頭前,你大腦的大小就相當于你兩只拳頭并攏在一起時的大(2)談話:由于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從而造成大腦大小的差別。剛才我們觀察了大腦的重量和大小,同學們你知道我們大腦的表面是什么樣的?3、認識大腦的形狀。(1)觀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實我們人的大腦表面與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這樣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3)老師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2個大小一樣的紙團展開),下面的同學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實驗結果并說一說你明白了什么?(4)談話: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能夠清楚明白這些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腦表面皮層的面積,幫助我們存儲大量的知識。4、認識大腦的軟硬和顏色。(1)出示一塊鮮嫩豆腐,同學們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說一說你的感受。(2)談話:大腦的軟硬如平時我們吃的鮮豆腐,所以非常的軟,(二)本課小結五年級科學學的要1、知道人體大腦的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3、知道保護大腦的方法。求知道人體大腦的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體驗大腦是人體的最高指揮中心實踐板書設計1、大腦的功能:感覺、運動、說話、情緒、記憶、分析和推理2、大腦是交叉式管理方式3、保護大腦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1、談話:同學們在回答老師問題的時候,想一想你的大腦是怎樣指揮你的?出示課件(大腦的管理范圍)說一說,像這幾種行為大腦又是怎樣指揮的?2、提問:我們為什么把大腦稱為"人體司令部"?3、學生討論交流4、小結:大腦就像司令部一樣,指揮著我們的每一個動作,下節二、測試大腦的記憶力和創造力(一)記憶力測試趣的測試游戲。2、游戲1——猜數字理解記憶等,以提高我們的記憶力。(二)創造力測試當的名字。3、為什么同學們所拼出的圖形都不一樣呢?4、學生交流匯報。拼圖活動學生交流五年級科目2、知道人體活動中神經傳導的線路。3、能夠做不同部位、不同個體之間的神經反應速度實驗并進行解釋。知道人進行各種活動時,神經的反射線路(即反射弧)能說出人體進行不同的活動時,神經傳導的線實踐板書設計大腦(人體的"司令部")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學生游戲活動學生討論匯報學生討論方向不相同,傳遞信號的作用也不一樣)6、談話:神經在身體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勻呢?我們通過一個實驗來探究一下吧!7、學生實驗:測測皮膚里神經的敏感性,通過實驗探測到身體的不同部位感覺有很大的差異,說明神經末梢在身體的各部位分布是1、談話: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大腦是人體的“司令部”,它分管人類的感覺、運動、語言、思維、記憶和情緒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級神經中樞,人類的絕大多數活動都要經過它的思考并做出3、討論: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作用(1)從腦發出的神經叫做腦神經,它主要分布在人體的頭部和內臟,相關的反射活動是不經過脊髓的,如人“看到紅燈停、綠燈行”,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弧)大腦(接受紅、綠燈信號)視神經)脊髓傳出神經腿部肌肉(2)從脊髓發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它主要分布在人體的軀干和四掌后,會很快地縮回來,相對應的反射活動過程是這樣的。(反射上傳信號作出反應五年級科學教目和學的要1、知道感覺的過程是神經系統在其中起作2、知道視覺、聽覺形成的機理。3、知道人體也會出現錯覺,了解錯覺形成的原因。求了解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認知錯覺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觀察圖片(1)出示耳朵的構造模型(2)討論:我們是如何通過聽覺器官耳朵聽到聲音的?(3)學生討論交流。(4)小結:耳朵是接受聲音的感覺器官。聽神經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由大腦去識別這些聲音的意義,人就產生了聽覺。教學反思五年級科目1、知道觸覺、嗅覺、味覺形成的機理。了解人體的觸覺、嗅覺、味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實踐游戲活動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1、復習提問:聽覺是怎樣形成的?(同桌同學互相交換實驗)學生實驗學生討論匯報游戲活動學生交流活動受了來自皮膚的刺激以后,就產生了冷熱、疼痛和壓力等感覺。3、了解嗅覺和味覺形成的機理以及它們的相關生有什么反應?②學生討論匯報。3)游戲活動:同桌兩位學生,其中一位蒙上眼睛,用舌頭去品嘗(5)師生共同小結:味覺和嗅覺的關系很密切,平時我們看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時,食欲大增,那是由于視覺、味覺和嗅覺協同作用的結果。如果我們感覺鼻子不通時,吃什么好東西都感覺沒有口味,就是因為嗅覺不靈,降低了味覺的感受。四、總結全課結合神經系統的概念講解感覺器官與神經系統的關系,概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產生的機理。教學反思第五單元測試題1、人大腦的平均質量約1400克。()4、傳入神經就是運動神經,它負責將身體各持發出的信號傳遞給指揮中心。()二、填空題1、大腦能管理人的()、()、()、()、()、()等活動,所2、人體內的感覺器官有()、()、()、()等。3、人睡眠不足時,會有()、()、()、4、耳朵是()的感覺器官,()將信號傳遞給大腦,由大腦識別這些聲音的含義,人就產生了()。第六單元交流與質疑單元分析本單元主要是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以下幾個部分的要求建構的:第一,分目標中“能在探究活動中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觀點與質疑,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探究,以獲得比較可靠的結論”,“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第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結論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第三,“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中“能對收集到的證據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呈現”,“能條理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闡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對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并與他人交流”,“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評議或質疑,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探二、本單元的主要內容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早已不是科學發軔之初的形態,可以期待涌現單槍匹馬的杰出人物,而是一方面在縱向的時間維度里,需要堅實地立足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另——方面在橫向的空間維度里,需要誠信地與同行相互攙扶攜手。這時,交流與質疑不僅是家常便飯,更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取向與基本技能。廣義地講,發布信息和獲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輕信、不盲從、不畏權、不滿足現有狀態與水平,對已經獲得的結論進行反復驗證等等,都是質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交流和質疑不僅是與探究相關聯的活動與技能,還是完整的探究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取向與基本技能。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交流和質疑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交流。可以說,學生在各個單元的學習中已經無數次的經歷與體驗了交流,但是,他們沒有在教師的帶領下深究過:為什么一定要交流呢?不交流又如何呢?此部分就是希望通過把交流的意義“傳達”給學生,讓他們認可交流,讓他們主動交流,第二部分,質疑。本課從質疑首先是一種價值,其次才是一種技能出發,引導學生不管強大與弱小、權威與非權威、多數與少數,在真理面前建立人人平等的信念,讓學生在交流與協作中進步,在質疑與批判中進步。嚴謹的科學人不僅將質疑的矛頭處處指向別人,也時時指向自己。所以,學習如何質疑的方法同樣是必要的。單元課時分配21單元檢測14五年級科學教目和學的要1、能夠設計一個可供交流的研究方案。2、能夠寬泛地理解交流的含義。3、知道交流的兩種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體方法。求認識交流的常用方式以及可采用的具體方法。實踐板書設計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一)導入新課1、談話:語言是我們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與語言交朋友,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精彩和充滿樂趣。同意這樣的觀點嗎?既然語言在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體現語言的價值呢?2、小組討論并交流。3、小結:交流在科學探究中具有重要價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流”一課。(二)在交流研究方案中體會交流的作用1、談話:讓我們先來進行一次交流活動。提出打哈欠會傳染的問題有什么看法?準備怎樣交流?”3、講解注意事項,要求先寫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級中交小組討論交流學生交流五年級科目教目和學的要求準確描述不同甲蟲的特征實踐圖畫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一)學習“交流”及其方式1.提問:通過上節課的交流活動,你知道了交流是什么?說一說自己的想法。2.學生匯報。3.師生小結:交流是通過書面和口頭語言的形式,與其他人己的觀點和實驗成果的過程。4.提問:在科學探究中,人們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5、談話:以小組為單位,把你們想到的所有交流方式列出來,越學生匯報一類是用書面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如圖表、海報、圖畫、書信、(二)針對“交流的方式”進行練習談話:生活中遇到以下的情況時,你是采用什1、當學習中出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