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類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類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類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類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類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3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小說類文言文閱讀專項練習題閱讀并回答問題。促織(一)蒲松齡①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一頭進,試使斗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里正。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斗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1.解釋加點字。(1)靡計不施()

(2)雖連城拱璧不啻也()

(3)無毫發爽()(4)蟲翹然矜鳴()

(5)試與他蟲斗,蟲盡靡()

(6)問者爇香于鼎,再拜()(7)又囑學使俾入邑庠()

(8)少年固強之()

(9)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

吾屬今為之虜矣B.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C.各各竦立以聽

董之以嚴刑D.青麻頭伏焉

盤盤焉,囷囷焉3.與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句式相同的一項(

)A.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 B.掭以尖草,不出C.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 D.戍卒叫,函谷舉4.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1)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2)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5.最后一段填入“□”處最恰當的虛詞是(

)A.焉

乎 B.矣

哉 C.也

哉 D.焉

耶6.以下關于《促織》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通過促織的得失這一主要線索,講述成名一家的遭遇,情節動人心弦。B.小說多處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形成極大反差,增強了戲劇性,引人入勝。C.小說雖憑空虛構,卻反映了人不如蟲的悲慘現實,具有強烈的諷刺意義。D.小說的語言具有簡潔凝練、片言傳神的特點,多連用四字短句,斬截有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二)陶公少有大志,家甚貧,與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蘑,而逵馬仆甚多。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委地,下而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剉諸茬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逵既嘆侃才辯。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許。逵曰:“路已遠,君宜還。”侃猶不反。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陽,當相為美言。”侃乃反。逵及洛,遂稱之于羊醇、顧榮諸人,大獲美譽。(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陶侃留客》,有改動)【注釋】①范逵∶人名。后文的羊暲、顧榮二人,為當朝官員。②磬(qìng)∶樂器,內里是空的。形容窮得什么也沒有。③斫(zhuó)∶用刀斧砍。④剉(cuò)∶同“挫”,割。⑤茬∶草墊。7.下列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同郡范逵素知名

一向,向來 B.且百里許

將要,快要C.君宜還

適宜 D.逵及洛

到,到了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B.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C.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D.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2)至洛陽,當相為美言。10.陶母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析理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三)夏翁,江陰巨族。嘗舟行過市橋,一人擔糞,傾入其舟,濺及翁衣。其人舊識也,僮輩怒,欲毆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寧肯相犯!”因好語遣之。及歸,閱債籍,此人乃負三十金無償,欲因以求死。翁為之折券①。長洲尤翁開錢典②。歲底,聞外哄聲,出視,則鄰人也。司典者前訴曰:“某將衣質錢,今空手來取,反出詈語③,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遜,翁徐諭之曰:“我知汝意,不過為過新年計耳。此小事,何以爭為?”命檢原質,得衣帷四五事④,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又指道袍曰:“與汝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訟經年。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或問尤翁:“何以預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人服其識。(馮夢龍《智囊·知微》)【注】①折券:撕毀債券,不再索取,即免債的意思。②錢典:當鋪。③詈(lì)語:罵人的話。④事:量詞。件,樣。1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嘗舟行過市橋(乘船)B.因好語遣之(打發)C.某將衣質錢(抵押)D.反出詈語(返回)12.對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恰當的一項是(

)A.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B.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他家耳。C.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D.蓋此人因負債/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詐/既不獲則移/于他家耳。13.下列相關文化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A.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晉侯、秦伯、鄭伯皆是用爵位稱呼。B.“郎中”本是君王侍從官的通稱。戰國始有,秦漢沿置。其職責原為護衛、陪從,后世以侍郎、郎中為各部要職。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王認為如果失德就會失去權位,所以謙稱自己是“寡人”。類似的謙稱還有陛下、孤。D.宗廟,是古代天子或諸侯祭祀祖宗的場所。古人把宗廟、國家視為一體,常以宗廟代指國家。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和《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則禍立至矣。(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選自《燭之武退秦師》)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四)罵鴨邑西白家莊居民某,盜鄰鴨烹之。至夜,覺膚癢。天明視之,茸生鴨毛,觸之則痛。大懼,無術可醫。夜夢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罰。須得失者罵,毛乃可落”而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嘗征于聲色。民詭告翁曰:“鴨乃某甲所盜。彼甚畏罵,罵之亦可警將來。”翁笑曰:“誰有閑氣罵惡人。”卒不罵。某益窘,因實告鄰翁。翁乃罵,其病良已。異史氏曰:“攘者之可懼也,一攘而鴨毛生,甚矣;罵者宜誡也,一罵而盜罪減;然為善有術,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15.由文章末段的“異史氏曰”可知本文選自清代蒲松齡的文言短篇小說集《__________》。這種寫作體例是他受西漢史學家__________(填人名)的啟發而形成的文體風格。16.下列各項中,對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至夜,覺膚癢

至:到B.鄰翁素雅量

素:一向、平時C.卒不罵

卒:最終,終于D.罵者宜誡也

宜:適合,適宜17.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茸生鴨毛,觸之則痛

攘者之可懼也B.汝病乃天罰

翁乃罵C.而鄰翁素雅量

一罵而盜罪減D.其病良已

彼鄰翁者,是以罵行其慈閱讀下文,完成各題(五)甲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口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般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節選自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乙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節選自清·蒲松齡《促織》)18.可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A.且 B.豈 C.其 D.而19.對甲文第②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稱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詞語,突出對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B.多用反問,設問人君為何功成后不易守功業,表現出勇于批評唐太宗失德的氣概。C.善用類比,文中出現“載舟覆舟”、“吳越一體”等一系列類比事物,形象易懂。D.采用“立論”,為了勸諫唐太宗居安思危、積德守成,明確提出觀點,語重心長。20.對甲文第②段君主取易卻守難的原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主很難堅持到底B.處在深重的憂慮中C.放縱性情傲視一切D.治理百姓嚴刑威嚇21.對乙文畫橫線句的用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凸顯人物命運變化巨大B.揭露官貪吏虐的黑暗C.批判以蟲致富的無情D.諷刺當時畸形的社會22.《諫太宗十思疏》中問“其可忽乎”,《促織》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請結合選文分析“不可忽”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六)武技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來托缽,李飽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請以相授。”李喜,館之客舍,豐其給,旦夕從學。三月,藝頗精,意得甚。僧問:“汝益乎?”曰:“益矣。師所能者,我已盡能之。”僧笑,命李試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飛,如鳥落,騰躍移時,詡詡然交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盡吾能,請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勢。既而支撐格拒,李時時蹈僧瑕;僧忽一腳飛擲,李已仰跌丈余。僧撫掌曰:“子尚未盡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慚沮請教。又數日,僧辭去。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對。偶適歷下,見一少年尼僧弄藝于場,觀者填溢。尼告眾客曰:“顛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場一撲為戲。”如是三言。眾相顧,迄無應者。李在側,不覺技癢,意氣而進。尼便笑與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師耶?若爾,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李請之再四,尼不可。眾慫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師弟子,同是個中人,無妨一戲。但兩相會意可耳。”李諾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勝,思欲敗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頡頏間,尼即遽止,李問其故,但笑不言。李以為怯,固請再角,尼乃起。少間,李騰一踝去。尼駢五指下削其股;李覺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謝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歸,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復來,為述往事。僧驚曰:“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2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B.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C.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D.汝大鹵莽/惹他何/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斷矣2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缽,是指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制器具,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陶制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缽之量剛夠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許攜帶三衣一缽,此缽則為向人乞食之用。B.少林,是中國武林的泰斗,是中國人從佛習武的代名詞。少林武功更是博大精深,是佛教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一個武術體系。C.尼僧,在佛教中,女子出家為尼,梵語叫作比丘尼,又叫尼僧,也叫女僧,或叫尼眾,俗稱尼姑。D.《聊齋志異》,明代短篇小說集,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2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A.李超與憨和尚交手,時時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綻以打敗他;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B.憨和尚德高藝精,機智風趣;李超敏而好學,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爭強好勝。小說中幾個人物形象寫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過“笑”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憨和尚與尼僧高強的武藝、謙和的性情,這些關于“笑”的描寫讀來令人回味無窮。D.本文通過曲折跌宕的情節安排,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故事性強,引人入勝,體現了古代文言小說的獨特魅力。2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2)李初不言,固詰之,乃以僧告。27.作者想借以告訴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閱讀下列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七)甲文倪云林①集序[明]陳繼儒①倪云林先生者、自稱倪迂,又自稱懶瓚,先生癖人也,而潔為甚。②自太伯、季札、仲雍而后,梅福②潔于市,梁鴻③潔于傭,而指屈④倪先生矣。先生高臥⑤清秘,洗拭梧竹,摩挲鼎彝,此見潔者膚也;試問學道人,能于元兵未動,先散家人產乎?能見張士誠⑥兄弟禁不發一語乎?能避俗士大夫如恐浼⑦乎?能畫如董、巨⑧,詩比陶、韋、王、孟⑨,而不帶一點縱橫習氣乎?③余談先生之集,所謂其文約,其辭微,其知潔,其行廉,其稱文少而其指極大,獨先生足以當之。蓋先生見幾⑩類梅福孤寄類梁鴻悉數家產贈之親故有荊蠻延陵之風。月清則華,水清則澄,云鮮露生焉,下此雖金碧丹青,滓焉而已,何堪與先生并?先生殘煤斷繭,江東之家,以有無為清俗,即置先生于孔廡⑾間,度無愧色。④或曰:“倪先生,癖人也,似未聞道”余笑曰:“否!否!圣人之行不同也,歸潔其身而已矣。”【注釋】①倪云林:即元代文學家,書畫家倪,②梅福西漢南昌縣尉,后去官歸壽春,經常上書言政。③梁鴻:東漢隱士,家貧志高,曾為人工舂米。④指屈:即屈指,數。⑤高臥:隱居不仕,⑥張士誠:元末秦州人,起兵反元,國號周,后被明將擒獲,自縊死,⑦浼,污染,⑧董、巨:指董源,巨然,五代著名畫家。⑨陶、韋、王、孟:指陶淵明、韋應物、王維,孟浩然,⑩見幾:從事物細微的變化中預見其先兆,⑾孔廡:孔子居室的走廊;喻指躋身于圣人門徒之列。乙文倪云林事[明]馮夢龍①倪云林名瓚,元鎮其字也。性好潔,文房拾物,兩童輪轉拂塵,須臾弗停。庭前有樹,旦夕汲水洗,竟至槁死。嘗留友人宿齋中,慮有污桶,夜三四起,潛聽焉。微聞嗽聲,大惡之,凌晨令童索啖痕,不得,童懼笞,拾敗葉上有積垢似啖痕以塞責,倪掩鼻閉目,令持棄三里外。②初張士誠弟士信,聞倪善畫,使人持,侑以重幣,欲求其筆。倪怒曰:“倪瓚不能為王門畫師!”即裂去其絹。士信深銜之,一日士信與諸文士游太湖,聞小舟中有異香。士信曰:“此必一勝流,”急傍舟近之,乃倪也。士信大怒,即欲手刃之,諸人力為營救,然猶鞭倪數十,倪竟不吐一語,后有人問之,曰:“君初窘辱而一語不發,何也?”倪云:“一說便俗!”③又聞倪元鎮嗜茶,其用果按者名“清泉白石”,非佳客不供。有客請見且彌月矣,倪鑒其誠,許之。客豐神飄灑,倪甚欣洽,命進此茶,客因渴,再及而盡。倪便停盞入內,終不出,客請其故,倪曰“遇清泉白石,不徐徐賞,定非雅士。”④又倪有清秘閣,人所罕到;有白馬,極護惜。會母病,請葛仙翁診視。時天雨,葛要以白馬相迎既乘馬,亂行泥淖中,人馬俱污。及門,先求登清秘閣。倪不敢拒。葛躡屐而上。咳唾狼藉,古玩書籍翻覆殆遍,倪自是遂廢此閣,終身不登。或云倪有仙骨,葛以此破其遷僻,冀得度世,惜乎其不悟也。——(選自《古今笑》)【注釋】①《古今笑》是馮夢龍所著筆記小說28.為下列句中加點詞選擇釋義正確的一項。(1)其稱文少而其指極大()A.指點

B.指望;依靠

C.內容

D.同“旨”,意義(2)士信深銜之()A.抱怨

B.懷恨

C.接受

D.了解(3)倪竟不吐一語()A.竟然

B.最終

C.全部

D.仍然(4)會母病,請葛仙翁診視()A.恰逢

B.通曉

C.商量

D.碰面29.甲文中的句子有三處斷句,分別斷在哪三個字的后面呢?請按照順序寫出來這三個字蓋先生見幾類梅福孤寄類梁鴻悉數家產贈之親故有荊蠻延陵之風。A.______

B.______

C.______30.把乙文中的畫線句譯成現代漢語,翻譯不正確的選項是(

)或云倪有仙骨,葛以此破其迂僻,冀得度世,惜乎其不悟也。A.有人說倪瓚有仙骨,B.葛仙翁這么做是想借此打破他迂誕怪僻的行事風格,C.希望他能普渡世人,D.他沒有領悟真是可惜啊。31.甲文評倪瓚的“其知潔”,乙文評其“性好潔”,結合甲乙兩文將其“潔”的方面與以下選項一一對應起來。(1)文章詩集文字簡約卻旨意深遠。(2)對屋內外之物的清潔都要求到極致。(3)只結交清雅之士,拒交粗俗之人。(4)不執著于金錢,散盡錢財給親人朋友。(5)清高孤傲,才華卓絕,隱居不仕,不問政治。不肯為權勢之人作畫,后來遭到痛打,也不發一言。A.生活

B.作品

C.交友

D.性格

E.思想(八)畫皮太原王生,遇一女郎,乃二八姝麗,心相愛樂。生導之與同歸書齋。女曰:“此所良佳。如憐妾而活之,須秘密,勿泄。”過數日生微告妻。妻陳氏,疑為大家媵妾,勸遣之,生不聽。偶適市,遇一道士,顧生而愕,曰:“君身邪氣縈繞,何所遇?”生力白。道士乃去,曰:“惑哉!世固有死將臨而不悟者!”生以其言異,頗疑女。至齋門門內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采筆而繪之;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大懼,獸伏而出。急追道士,長跪乞救。道士乃以蠅拂授生,令掛寢門。夜半但見女子來,望拂子不敢進,立而切齒,良久乃去。少時,復來,罵曰:“道士嚇我。寧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壞寢門而入,徑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婢入燭之,生已死,腔血狼藉。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曰:“我固憐之,鬼子乃敢爾!”即從生弟來。女子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問:“南院誰家?”二郎曰:“小生所舍也。”道士曰:“現在君所。”二郎愕然。道士問曰:“曾否有不識者來?”答曰:“晨間一嫗來,欲傭為仆家操作。”道士曰:“即是物矣。”遂與俱往。仗木劍,立庭心,呼曰:“孽魅!償我拂子來!”嫗在室,惶遽無色出門欲遁。道士逐擊之。嫗仆,人皮劃然而脫;化為厲鬼,臥嗥如豬。道士以木劍梟其首,身變濃煙,道士出一葫蘆置煙中,飗飗然如口吸氣,瞬息煙盡。共視人皮,眉目手足,無不備具。道士囊之,乃別欲去。陳氏拜迎于門,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謝不能。陳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曰:“我術淺,誠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市上有瘋者,時臥糞土中,試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夫人勿怒也。”二郎與之俱往,見乞人之顛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穢不可近。陳膝行而前,陳告之故。乃曰:“異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閻摩耶?”怒以杖擊陳,陳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舉向陳吻曰:“食之!”陳既思道士之囑,遂強啖焉,覺入喉中,硬如團絮,停結胸間。乞人大笑起行曰:“佳人愛我!”遂起行,終不顧。陳慚恨而歸。既悼夫亡之慘,又悔食唾之羞,抱尸收腸,且理且哭。哭極聲嘶,頓欲嘔,覺鬲中結物,突奔而出,恰落腔中,驚而視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猶躍,熱氣騰蒸如煙然。大異之,急以兩手合腔,裂繒帛急束之。天明,竟活。為言:“恍惚若夢,但覺腹隱痛耳。”視破處,痂結如錢,尋愈。(選自《聊齋志異》,有刪改)3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至齋門/門內杜不得/入/乃踰詭垣/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B.至齋門/門內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C.至齋門/門內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D.至齋門/門內杜不得入/乃踰垝/垣躡跡/而窗窺之/見一獰鬼/面翠色/齒巉巉如鋸33.下列內容中都能暗示王生遇到的并非普通人的一項是(

)①遇一女郎,乃二八姝麗

②如憐妾而活之,須秘密,勿泄③勸遣之,生不聽

④君身邪氣縈繞⑤門內杜不得入

⑥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34.下列關于文章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盡管王生嘴上不肯承認道士所說的話,但是還是對自己書齋中所藏的女子起了疑心。B.道士一開始并未打算救王生,所以只將一把蠅拂掛在書齋門口,想借此嚇唬鬼物。C.鬼可以通過在人皮上畫畫的方式隨意變換自己的模樣,然后借機靠近獵物,伺機吃掉他們。D.道士推薦的乞丐的確法術高強,真的救活了王生。3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道士乃以蠅拂授生,令掛寢門。(2)我固憐之,鬼子乃敢爾!(3)見乞人之顛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穢不可近。36.請找出道士所言的“瘋者”“狂辱”陳氏的表現,并用自己的話概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九)王子安,東昌名士,困于場屋。入闈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時,痛飲大醉,歸臥內室。忽有人曰:報馬來。王踉蹌起曰:賞錢十千!俄又有入者曰:汝中進士矣!王大喜,起而呼曰:賞錢十千!又移時,一人急入曰汝殿試翰林,長班在此。果見二人拜床下,衣冠修潔。王呼賜酒食,家人又給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大呼長班,凡數十呼無應者。家人笑曰:暫臥候,尋他去。又久之,長班果復來。王捶床頓足,大罵:鈍奴焉往!長班怒曰:措大無賴!向與爾戲耳,而真罵耶?王怒,驟起撲之,落其帽。王亦傾跌。妻入,扶之曰:何醉至此!王曰:長班可惡,我故懲之,何醉也?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媼,晝為汝炊,夜為汝溫足耳。何處長班,伺汝窮骨?自笑曰:昔人為鬼揶揄,吾今為狐奚落矣。異史氏曰:秀才入闈,有七似焉: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場也,神情惝倪,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迨望報也,草木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志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忽然而飛騎傳人,報條無我,此時神色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餌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初失志心灰意敗,大罵司衡無目,筆墨無靈,勢必舉案頭物而盡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濁流。從此披發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我者,定當操戈逐之。無何日漸遠,氣漸平,技又漸癢,遂似破卵之鳩,只得銜木營巢,從新另抱矣。如此情況,當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觀者視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頃刻萬緒,想鬼狐竊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節選自蒲松齡《聊齋志異》)3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

耀:炫耀B.王怒,驟起撲之

驟:突然C.迨望報也

迨:等到D.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

唱:寫名字3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王子安翹盼金榜題名寫照的一組是(

)①痛飲大醉,歸臥內室。②此際行坐難安,則似被縶之猱。③王大喜,起而呼曰:賞錢十千!④大罵司衡無目,筆墨無靈。⑤方寸之中,頃刻萬緒,想鬼狐竊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⑥王怒,驟起撲之,落其帽?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3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我者?

②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B.①又久之,長班果復來?

②轆轆遠聽,不知其所之也C.①則瞬息而骸骨已朽

②賂秦而力虧D.①大罵:鈍奴焉往!

②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40.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熱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場多年,由于擔心辜負了家人對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將自己麻醉,以逃避候榜時的煎熬。B.王子安內心充滿了科舉高中的欲望,因而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覺同狐仙的惡作劇聯系起來寫,行文流暢而有波瀾。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自念不可不出耀鄉里,大呼長班,這說明當時的一些士子圖謀的乃是個人名利和虛榮。D.異史氏用形象的比喻描繪了秀才入闈的七種情景,揭示了科舉制度對個體心靈的扭曲和人性摧殘的本質。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十)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并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年,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蒲松齡《促織》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問之,則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之乎?則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徙,饑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與吾父居者,今其室十無二三焉。與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無四五焉。非死則徙爾,而吾以捕蛇獨存。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謹食之,時而獻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盡吾齒。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余聞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嘗疑乎是,今以蔣氏觀之,猶信。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4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B.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C.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D.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吾恂恂而起/視其缶/而吾蛇尚存/則弛然而臥/4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童子即童生,是指科舉時代未考取秀才的青年讀書人。學使就是提督學政(學臺),是專管教育和考試的官。B.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的作者。異史氏是作者自稱,《聊齋志異》記載了許多怪異的事,所以叫“異史”。C.賦斂,釋義為田賦,稅收。中國封建社會的賦稅制度含義很廣泛,一般包括: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以田畝為依據的土地稅;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雜稅。D.柳宗元,字子厚,唐朝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被貶為永州司馬,又被成為“柳柳州”。他與唐朝另一位著名文學家韓愈并成“韓柳”,倡導了古文運動。4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句,是作者對封建社會中貪官污吏的譴責。“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以及“一人飛升,仙及雞犬”,隱含著作者對封建官僚制度的憤懣和譏諷。B.“天將以酬長厚者”的說法,反映了作者對成名遭遇的深切同情,這是作者思想觀點中進步性的表現。“天子偶用一物”“奉行者即為定例”,并指出“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是對當時最高統治者的諷諫。C.蔣氏的自述表明了捕蛇給蔣氏三代人帶來的影響,表現了蔣氏及其相鄰的悲慘生活,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橫征暴斂的罪惡。D.“爭奔走”三個字把永州人爭先恐后、不辭勞苦、冒死捕蛇的情景生動地展現出來,其間的無奈和酸楚更是讓人同情,表明毒蛇雖然可怕,但賦斂之毒更可怕。4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于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2)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45.選文二中敘述蔣氏和鄉鄰的遭遇時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請舉出兩例對比。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十一)豫人張氏者,其先齊人。明末齊大亂,妻為北兵掠去。張常客豫,遂家焉。娶于豫,生子訥。無何,妻卒,又娶繼室牛氏,生子誠。牛氏悍甚,每嫉訥,奴畜之,啖以惡食。且使之樵,日責柴一肩,無則撻楚詬詛,不可堪。隱畜甘脆餌誠,使從塾師讀。誠漸長,性孝友,不忍兄劬,陰勸母;母弗聽。一日,訥入山樵,未終,值大風雨,避身巖下,雨止而日已暮。腹中大餒,遂負薪歸。母驗之少,怒不與食。饑火燒心,入室僵臥。誠自塾中來,見訥嗒然,問:“病乎?”曰:“餓耳。”問其故,以情告。誠愀然便去,移時,懷餅來食兄。兄問其所自來,曰:“余竊面倩鄰婦為者,但食勿言也。”訥食之,囑曰:“后勿復然,事發累弟。且日一啖,饑當不死。”誠曰:“兄故弱,惡能多樵!”次日食后,竊赴山,至兄樵處。兄見之,驚問:“將何作?”答曰:“將助采樵。”問:“誰之使?”曰:“我自來耳。”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于是速歸之。誠不聽,以手足斷柴助兄。且曰:“明日當以斧來。”兄近止之。見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歸,我即以斧自剄死!”誠乃歸。兄送之半途,方回復樵。既歸,詣塾囑其師曰:“吾弟年幼,宜閑之。山中虎狼惡。”師曰:“午前不知何往,業夏②楚之。”歸謂誠曰:“不聽吾言,遭師責矣!”誠笑曰:“無之。”明日,懷斧又去。兄駭曰:“我固謂子勿來,何復爾?”誠弗應,刈薪且急,汗交頤不少休。約足一束,不辭而還。師笞之,乃實告焉。師嘆其賢,遂不之禁。兄屢止之,終不聽。一日,與數人樵山中,欻有虎至,眾懼而伏。虎竟銜誠去。虎負人行緩為訥追及訥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尋逐痛哭而返。眾慰解之,哭益悲,曰:“吾弟,非猶夫人之弟;況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項。眾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許,血溢如涌,眩瞀殞絕。眾駭,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歸。母哭罵曰:“汝殺吾兒,欲劙頸以塞責耶!”訥呻云:“母勿煩惱,弟死,我定不生!”置榻上,創痛不能眠,惟晝夜倚壁而哭。父恐其亦死,時就榻少哺之,牛輒詬責。訥遂不食,三日而斃。(節選自《聊齋志異·張誠》,有改動)【注】劬(qù):勞苦。夏:亦作“榎”,木名。欻(xū):忽然。劙(lí):割。4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隱畜甘脆餌誠

餌:給……吃B.值大風雨,避身巖下

值:遇到C.兄故弱,惡能多樵

惡:不D.汗交頤不少休

頤:臉頰4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遂家焉

乃實告焉B.將何作

何復爾C.不辭而還

裂其衣而束之D.群扶以歸

欲劙頸以塞責耶48.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張訥、張誠兄弟情深的一組是(

)①誠漸長,性孝友

②移時,懷餅來食兄③汝不速歸,我即以斧自剄死

④師嘆其賢,遂不之禁⑤母勿煩惱,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創痛不能眠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⑤4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兩位妻子。牛氏經常虐待張訥,對張誠卻疼愛有加。B.張訥由于大風雨沒有砍下足夠的柴,牛氏就不給他飯吃,張誠知道后從鄰居家偷了面做成餅給張訥吃。C.張誠偷偷上山幫張訥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兩次責罰,張訥也多次勸阻張誠,但張誠始終不聽。D.張誠被老虎叼走后,張訥自殺,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繼母責罵,加之心情悲痛,絕食三日而死。50.用斜線(/)給下面的文言文斷句。虎負人行緩為訥追及訥力斧之中胯虎痛狂奔莫可尋逐痛哭而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下面小題。(十二)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51.對上面文言文畫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B.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C.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D.過雍門鬻歌/乞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52.對文中加點的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之:往,到 B.匱:缺乏C.絕:停止 D.以:所以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十三)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納斗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少年大駭,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訶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斗,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5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直龁敵領

龁:咬B.蟲翹然矜鳴

矜:莊重C.一雞瞥來

瞥:突然D.撫軍亦厚賚成

賚:贈送54.以下選項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龐然修偉

項王默然不應B.乃賞成,獻諸撫軍

乃令張良留謝C.裘馬過世家焉

青麻頭伏焉D.則應節而舞

項王按劍而跽曰55.選出與例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句式相同的一項(

)A.此物故非西產 B.歸以示成C.既得其尸于井 D.蚓無爪牙之利5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門一再挑釁成名,強行要求斗蟋蟀,最終其貌不揚的小蟋蟀戰勝了形體魁偉的“蟹殼青”。B.小蟋蟀智斗公雞有驚無險,抬著頭振起翅膀鳴叫,好像向主人報捷一樣,成名看后心中大喜。C.成名把蟋蟀獻給縣官,縣官先是訓斥,后又獎賞成名,把蟋蟀獻給了巡撫。巡撫又用金籠裝著獻給了皇帝。D.皇帝非常高興,便下詔賞給巡撫名馬和錦緞,沒過多久,縣令和成名也因為小蟲之功得到了好處。57.翻譯文中劃線句子。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參考答案:1.

沒有

比得上

差錯

驕傲

被打倒,被打敗

二次

使,讓

堅持,堅決

但是2.A3.C4.(1)(成名)從早上出門到晚上回家,提著竹筒絲籠,在破敗墻頭和草叢深處,探尋石縫,挖掘洞穴,沒有計策不使用的,最終都沒有成功。(2)(他)用手掌覆蓋(捂住)促織,手里空空感覺沒有東西,手剛剛舉起,然而則又超乎尋常而一躍跳起來。5.C6.C【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1)各種辦法都用盡了。靡:沒有。(2)即使價值連城的拱璧也比不上。啻:比得上。(3)沒有什么差錯。爽:差錯。(4)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矜:驕傲。(5)試著和別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敗了。靡:被打倒,被打敗。(6)求問的人在香爐里點燃香,拜兩次。再:二次。(7)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俾:使,讓。(8)少年堅持要斗。固:堅持,堅決。(9)但是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么用處。顧:但是。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為:介詞,被。句意: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里,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B.而:通“爾”,你的/連詞,表并列。句意:你的父親回來,自然會跟你算帳。/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C.以:連詞,表修飾/介詞,用。句意:每個人都恭敬地站著聽。/用嚴刑來監督他們。D.焉:兼詞,于此/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句意:一只青麻頭蟋蟀伏在那里。/盤結交錯,曲折回旋。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句式是定語后置,“好事者”修飾“少年”。句意: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只蟋蟀。A.省略句,“歲征(于)民間”。句意: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賭博,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以尖草掭”。句意:他用細草撩撥,蟋蟀不出來。C.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百頃田”“萬椽樓閣”“各千計牛羊蹄躈”。句意:(他的財富就達到了)數百頃的田地、數以萬計的樓閣、數以千計的牛和羊。D.被動句,語義被動。句意:戍邊的陳涉、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敗堵”破敗的墻;“發”,挖掘;“靡”,無,沒有;“迄”,最終;“濟”,成功。(2)“覆之以掌”,狀語后置;“虛”,空;“裁”,通“才”。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句意: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這里虛詞用于感嘆句尾,增強感嘆語氣。“焉”沒有感嘆語氣,排除AD;“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句意: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時,哪里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虛詞用于句尾,表達反問語氣,而“矣”沒有反問語氣,排除B。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鑒賞表現手法的能力。C.“憑空虛構”錯誤,《促織》是蒲松齡受到呂毖的《明朝小史》記載以及馮夢龍《濟顛羅漢凈慈寺顯圣記》中濟公火化促織的故事的影響,經過藝術加工而作。并不是憑空虛構。故選C。參考譯文:在明朝宣德年間,皇室愛好斗蟋蟀的游戲,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蟋蟀。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出產的。有個華陰縣的縣官,想巴結上司,把一只蟋蟀獻上去,上司試著讓它斗了一下,顯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級于是責令他經常供應。縣官又把供應的差事派給各鄉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閑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喂養它,抬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作珍奇的貨物一樣等待高價出售。鄉里的差役們狡猾刁詐,借這個機會向老百姓攤派費用,每攤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縣里有個叫成名的人,是個念書人,長期沒有考中秀才。為人拘謹,不善說話,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里,叫他擔任里正的差事,他想盡方法還是擺脫不掉任里正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產都受牽累賠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的錢,憂愁苦悶,想要尋死。他妻子說:“死有什么益處呢?不如自己去尋找,希望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捉到一只。”成名認為這些話很對。就早出晚歸,提著竹筒絲籠,在破墻腳下。荒草叢里,挖石頭,掏大洞,各種辦法都用盡了,最終沒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款式上不符合。縣官嚴定限期,催促追逼,成名在十幾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自殺。……村里一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一只蟋蟀,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沒有一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抬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笑,接著取出自己的蟋蟀,放進并放著的籠子里。成名一看對方那只蟋蟀又長又大,自己越發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殼青”較量。少年堅持要斗,但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么用處,不如讓它斗一斗,換得一笑了事。因而把兩個蟋蟀放在一個斗盆里。小蟋蟀趴著不動,呆呆地像個木雞,少年又大笑。接著試著用豬鬣毛撩撥小蟋蟀的觸須,小蟋蟀仍然不動,少年又大笑。撩撥了它好幾次,成名的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沖,于是互相斗起來,騰身舉足,彼此相撲,振翅叫喚。一會兒,只見小蟋蟀跳起來,張開尾,豎起須,一口直咬著對方的脖頸。少年大驚,急忙分開,使它們停止撲斗。小蟋蟀抬著頭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好像給主人報捷一樣。成名大喜,兩人正在觀賞,突然來了一只雞,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嚇得站在那里驚叫起來,幸喜沒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遠。雞強健有力,又大步地追逼過去,小蟋蟀已被壓在雞爪下了。成名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腳,臉色都變了。忽然又見雞伸長脖子扭擺著頭,到跟前仔細一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著不放。成名越發驚喜,捉下放在籠中。……異史氏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只有成名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洋洋。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時,哪里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就連巡撫、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一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這話真是一點不假啊!”7.C8.D9.(1)到傍晚,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隨從的人也都不欠缺。(2)(我)到了京都洛陽,一定替你美言一番。10.陶母是一個重視友情,有主見、敢擔當的人;也是一個疼愛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理由:孩子想款待朋友卻因家庭貧困而難為時,陶母竭盡家庭所有滿足兒子的愿望。【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C.“宜”,副詞,該,應該,應當。句意:您該回去了。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為:陶侃的母親湛氏對陶侃說:“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來想辦法。”“侃母”作主語,“語……曰”作謂語,“侃”作賓語,故應在“曰”后停頓;且“汝”作主語,“出外留客”為動賓短語,應在“客”后停頓,這樣就排除ABC。故選D。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遂”,于是,就,便;“從者”,隨從的人;“乏”,欠缺,缺乏。(2)補上省略的主語“我”;“當”,“一定”;“為”,替。10.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據“同郡范逵素知名,投侃宿。于時冰雪積日,侃室如懸蘑,而逵馬仆甚多。侃母語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為計。’湛頭發委地,下而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剉諸茬以為馬草。日夕,遂設精食,從者皆無所乏”可知,陶母看到兒子的朋友投宿到自己家中,自己的孩子想款待朋友,卻因家庭貧困而難為時,她竭盡自己所有滿足了兒子的愿望,賣掉自己的頭發盛情款待孩子的朋友,這說明陶母是一個重視友情,有主見、敢擔當的人;陶母竭盡家中所有來招待兒子的朋友,這說明陶母也是一個疼愛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的人。參考譯文:陶侃年少時就有大志,家境卻非常貧寒,和母親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有一次想要投宿到陶侃家。當時,冰霜滿地已經多日了,陶侃家一無所有,可是范逵車馬仆從很多。陶侃的母親湛氏對陶侃說:“你只管好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來想辦法。”湛氏頭發很長,拖到地上,她剪下來做成兩條假發,賣頭發得的錢換到幾斗米。又把支撐屋的柱子都砍下一半來做柴燒,把草墊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馬。到傍晚,便擺上了精美的飲食,隨從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照顧。范逵既贊賞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對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疚。第二天早晨,范逵告辭,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里左右。范逵說:“路已經走得很遠了,您該回去了。”陶侃還是不肯回去。范逵說:“你該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陽,一定給你美言一番。”陶侃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陽,就在羊醇、顧榮等人面前稱贊陶侃,使他廣泛地得到了好名聲。11.D12.A13.C14.(1)凡是無理取鬧的,其中一定有所依仗,小事不忍讓,那么災禍就會立即到來。(2)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掌握能力。A.解釋正確;句意:(他)曾坐船經過市橋。B.解釋正確;句意:因而用好話把他打發走。C.解釋正確;句意:此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D.“反”,應解釋為“反而”,而不是“返回”。句意:反而出口罵人。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句意: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已經服毒還沒有發作,打算自殺訛詐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頭。既然不成,又轉移到別人家的。“蓋此人因負債多”和“已服毒”之間是因果關系,故在“多”和“毒”后斷開,排除BCD兩項。“知尤富可詐”中“尤富”是文中的尤姓富翁,二者不能斷開;“知”的主語是雖“服毒”但暫還未死的人,故“知”之前要斷開,由此也可排除CD項。故選A。1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化常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C.“類似的謙稱還有陛下……”的說法錯誤,“陛下”是對古代君王的敬稱。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1)“非理”,無理;“恃”,依仗;“小”,形作名,小的方面,小事情。(2)“越國”,越過鄰國;“鄙”,把……作為邊邑;“遠”,形作名,遠方的國家。參考譯文:

夏翁是江陰縣的大族,曾坐船經過市橋,有一個人挑糞倒入他的船,濺到夏翁的衣服,此人還是舊相識。僮仆很生氣,想打他,夏翁說:“這是出于不知道罷了,(如果)知道是我,怎么會冒犯我呢!”因而用好話把他打發走。回家后,夏翁翻閱債務帳冊查索,原來這個人欠了三十兩錢無法償還,想借此求死,夏翁因此撕毀契券,干脆不要他還。

長洲尤翁開錢莊營生,年末,聽到門外有吵鬧聲,出門一看,原來是鄰居、司典者(管理典當的職員)上前對尤翁訴說:“此人拿衣服來典押借錢,現在卻空手前來贖取,反而出口罵人,有這種道理嗎?”此人還是一副驃悍不馴的樣子。尤翁慢慢地告訴他說:“我知道你的心意,不過是為新年打算而已,這種小事何必爭吵?”就命家人檢查他原來抵押的物品,共有四、五件衣服。尤翁指著棉衣道:“這件是御寒不可少的。”又指著長袍道:“這件給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自然可以留在這里。”這個人拿了兩件衣服,默默地離去。但是當夜竟然死在別人家,官司打了一年,原來這個人負債太多,已經服毒還沒有發作,打算自殺訛詐人錢財,心想尤翁有錢,好做訛頭。既然不成,又轉移到別人家的。有人問尤翁為什么事先知道而強忍著,尤翁說:“凡是別人同你發生沖突而不合常理,一定有所仗恃。小事不能忍,災禍立刻降臨。”人人都佩服他的見識。15.

《聊齋志異》/《聊齋》

司馬遷16.D17.D【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異史氏”即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在其著作《聊齋志異》中的自稱,《聊齋志異》是蒲松齡記載他人口述而成的著作,所以偶爾在文中他會有感而發地評論,異史氏曰后面的內容就是評論。司馬遷的《史記》每篇文章末都添有“太史公曰”的評價,蒲松齡是受司馬遷的影響。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D.“宜:適合,適宜”錯誤,“宜”,應當。句意:罵人的人也應當警戒。故選D。1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代詞,它。句意:原來渾身長出了毛茸茸的鴨毛,碰到它就疼。助詞,取獨。句意:偷盜的人應當有畏懼心。B.副詞,是,表判斷。句意:你的病是老天爺給你的懲罰。副詞,才。句意:老人才痛罵了他一頓。C.表轉折的連詞,可是、但是。句意:可是鄰居老人一向寬厚。表承接關系的連詞,就。句意:罵了一回就能減輕小偷的罪過。D.均為代詞,他的。句意:這個人(他)的病很快就好了。/那鄰居的老翁,因此用罵人來實施他的善事。故選D。參考譯文:在縣的西邊白家莊有某個居民,偷了鄰居的鴨煮來吃。到了夜里,覺得全身的皮膚刺癢難耐。等到天亮一看,原來渾身長出了毛茸茸的鴨毛,碰到就疼。這個人嚇壞了,可是這種怪病找不到醫生可以醫治。有一天夜里,他做了夢,夢中有個人告訴他:“你的病是老天爺給你的懲罰,需要讓失主痛罵你一頓,鴨毛才會脫落。”可是鄰居老人一向寬厚,平常損失東西,從不“怒”形于色。于是,這個偷鴨的人就騙老人說:“您的鴨是被某甲偷走,因為他最怕人罵,您罵他一頓,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結果,老人笑著說:“誰有閑氣去罵那些惡人呢?”這個人感到更加難堪,只好把實情告訴鄰居老人。于是,老人才痛罵了他一頓,而這個人的病很快就好了。異史氏說:“偷盜的人應當有畏懼心,偷了一次就長鴨毛,實在太厲害了;罵人的人也應當警戒,罵了一回就能減輕小偷的罪過;不過,做善事也有方法,那鄰居的老翁,因此用罵人來實施善事。”18.D19.B20.B21.C22.《促織》結尾“異史氏曰”揭露了天子一時的嗜好引發各級官員為討好皇帝,從而搜刮貢物,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正因為一舉一動皆關乎天下百姓的命運,更要審慎入微。《諫太宗十思疏》第二段論證了人君的重要作用,人君治國出現怠惰疏忽之意,國政就會面臨危機,需要保持對自身的反思,時時殷憂,才能保持圣明。百姓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為民心向背對于國家安危有著重要作用。君主應警惕和克制權位和欲望,不能勞民傷財。立論相近,《促織》以批判和諷刺為主,《諫太宗十思疏》以勸諫和勉勵為主。【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結合前后文內容分析,“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與“況于明哲乎?”之間為遞進關系。且要與“況”搭配,應為“而”。而況,連詞,表示更進一層。ABC都不能與“況”搭配,且BC不表示遞進。故選D。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表現出勇于批評唐太宗失德的氣概”錯。結合“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可知,勸諫對象是“凡百元首”,即所有的君主;且主要不是為了批評指責,而是為了勸諫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故選B。2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結合“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可知,“處在深重的憂慮中”是君主“取易”的原因,而不是“守難”的原因。故選B。21.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能力。C.“批判以蟲致富的無情”錯。作者對底層百姓的遭遇充滿了深刻的同情,并非對成名一家得以富貴有諷刺和批判之意。故選C。2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主要觀點的能力。《促織》通過主人公成名從悲到喜、喜極生悲、悲極復喜,禍福轉化的奇特故事情節,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者“宮廷”的驕奢淫逸,以及各級官吏的媚上責下“假此科斂丁口”等等罪責,同時也提示了封建社會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結尾評論說“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意思是“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正因為一舉一動皆關乎天下百姓的命運,更要審慎入微。《諫太宗十思疏》第二段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發人深省。因此君主應警惕和克制權位和欲望,不能勞民傷財。兩文都闡述了“不可忽”的原因,立論相近,《促織》以批判和諷刺為主,《諫太宗十思疏》以勸諫和勉勵為主。參考譯文:甲①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啊!②(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乙異史氏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只有成名這人因官吏的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洋洋。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時,哪里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就連巡撫、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一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這話真是一點不假啊!”

23.B24.D25.C26.(1)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不重視啊!(2)李超開始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27.思想上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你太魯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訴了她,不然,腿已經斷了!“何為”即“為何”,中間不能斷開,可排除D;“之”是“告”的賓語,動賓之間不可斷開,排除A;“不然”指“如果不這樣”,后面是不這樣的結果,“然”后面應斷開,可排除C。故選B。24.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D.“明代”錯誤,《聊齋志異》為清代短篇小說集。故選D。25.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憨和尚為了懲罰李超,一腳把他踢出一丈多遠,憤而擇日告辭而去”錯,文章中說到“僧忽一腳飛擲”,并沒有說是為了懲罰李超;文中說到“又數日,僧辭去”,只是說過了幾天僧人離開,并沒有帶有“憤”這一感情色彩。B.“尼僧……爭強好勝”錯誤。“尼僧”“爭強好勝”與原文不符,原文相關表達為“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風”,意思是“她甘拜下風”,“爭強好勝”的說法屬于曲解文意。D.“重在描寫變幻莫測的武術技巧”錯誤。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式的文章,主要在寫人記事的過程表現人物的性格,而不是要表現武術技巧,應是重在描寫人物的性格。故選C。26.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故”,所以;“一跬步”,指一舉一動;“關”,關系,關乎;“忽”,忽視。(2)“固”,堅持;“詰”,追問;“乃”,才。2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武技》是《聊齋志異》中的一個諷刺性的小故事。這個故事通過李超的兩次角斗,寓示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理。第一次角斗,寫李超從少林寺僧習武,方學得一點皮毛,便驕傲起來,自以為對師父的本領“已盡能之”,他師父叫他與自己一角高低,他仍不醒悟。在角斗中“時時蹈僧瑕”,不自量力地欲擊敗師父,結果被師父忽起一腳,踢了個“仰跌丈余”,慚沮萬分。第二次角斗,寫李超武藝精進之后,在濟南遇一賣藝的女尼招一觀眾下場“一撲為戲”。李超忘了過去的教訓,又“意氣而進”。他見女尼“年少”,外表“文弱”,就看輕她;把女尼的主動看作膽怯,好名喜勝,步步進逼,結果被女尼并攏五指一掌,打得“蹶仆不能起”。這兩次角斗,一僧一尼,一長一幼;前次是僧人請角,后次是李超自己請角;前次遭腳踢,后次被掌削;前次是仰跌,后次是“蹶仆”(趴下);前次摔得輕,后次摔得重。前后一一照應,前次角斗是后次的鋪墊,后次角斗失敗得更慘,則是驕傲自滿而又不汲取教訓的必然結果,這就使故事具有一種道德訓誡的意義。參考譯文:李超,字魁吾,山東淄川西郊人。性格豪爽,樂善好施。一次,有個和尚托著飯缽來化緣,李超讓他飽吃一頓。和尚非常感激,便說:“我是少林寺出身。會點武術,讓我傳授給你吧。”李超大喜,留和尚在客舍里住下,給他豐厚的待遇,早晚跟他學武術。三個月后,李超對武術相當精通了,得意非凡。和尚問他:“你感到行了嗎?”李超回答說:“行了!師傅的武藝我已都學到手了!”和尚笑著叫李超一試身手。李超就脫掉衣服,在手心里唾了一口,時而像猿飛躍,時而像鳥落下,翻騰跳躍了一陣子,驕傲地站在和尚面前。和尚又笑著說:“行啦。你既然把我的本領都學到手了,讓我們比個高低吧。”李超欣然同意,當即各自交叉雙臂,擺出架勢。接著在支撐、格斗、抵擋的較量中,李超不斷尋找和尚的破綻;不料和尚忽然飛起一腳,李超已仰面摔出一丈多遠。和尚拍手說:“你還沒全部學會我的本領啊!”李超用手撐著地面,慚愧地向和尚請教。又過了幾天,和尚告辭走了。從此李超憑武術技藝聞名,走遍南北,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一次,李超偶然到濟南,看見一個年輕的尼姑在場上耍武藝,四周圍滿了觀眾。尼姑對觀眾說:“翻來覆去,總是我一個人,也太冷清了。有愛熱鬧的,不妨下場交手玩玩。”這樣說了三遍。大家相互看著,最終沒有應戰的人。李超在場邊,不覺手癢,信心十足地走進場內。尼姑笑著向他合掌致意。剛一交手,尼姑就喝他停下,說:“這是少林宗派啊。”馬上又問:“你的老師是誰?”李超開始不說,尼姑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尼姑抱拳說:“憨和尚是你的老師嗎?要是這樣,不必較量了,我甘拜下風。”李超幾次要求比試,尼姑不同意。那些圍觀者極力慫恿,尼姑才說:“既然你是憨師的弟子,我們就是同一路的人,不妨玩玩。只要雙方領會意思就行了。”李超嘴上答應了。但他看尼姑長得文弱,因而輕視她;加以年輕好勝,故一心想打敗尼姑,以獲取一時的名聲。兩個人正打得不相上下的時候,尼姑卻突然停住了,李超問她為什么,她只笑,不說話。李超認為她膽怯了,非讓她再較量不可,尼姑才又和他比起來。一會兒,李超飛起一腳向尼姑踢去。尼姑并住五指向下削他的腿;李超只覺得膝下像刀砍斧劈的一樣,跌倒在地起不來了。尼姑笑著道歉說:“魯莽了,冒犯了你,請不要怪罪!”李超被抬回了家,一個多月才好。過了一年多,和尚又來了,李超向他回敘了這件事。和尚吃驚地說:“你太魯莽了,招惹她干什么?幸好你先把我的名字告訴了她,不然,腿已經斷了!”28.

D

B

B

A29.

A.福

B.鴻

C.故30.C31.(1)B

(2)A(3)C

(4)E

(5)D【解析】2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1)“指”,同“旨”,意義。句意:他的文字簡單卻表達了深遠宏大的思想旨意。故選D。(2)“銜”,懷恨。句意:張士信懷恨在心。故選B。(3)“竟”,最終。句意:倪瓚最終噤口不出一聲。故選B。(4)“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