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1546-2017-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1頁
DB13-T1546-2017-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2頁
DB13-T1546-2017-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3頁
DB13-T1546-2017-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4頁
DB13-T1546-2017-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河北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DB13B61河北省地方標準DB13/T1546—2017代替DB13/T1546-2012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河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DB13/T1546—2017前言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則起草。本標準代替DB13/T1546-2012《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本標準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提出并修訂。本標準起草單位:河北省植保植檢站、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邢臺市植物保護檢疫站。本標準主要起草人:李秀芹、劉莉、董志平、馬繼芳、王玉強、王維蓮、郭麗偉、曹爍、陳立濤、徐璟琨、史均環、王孟泉、張全力、陳哲、吳春柳、張小龍、陳秀雙、李彥青、安立云、李利平。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DB13/T1546-2012。IDB13/T1546—2017二點委夜蛾測報技術規范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二點委夜蛾主害代發生程度分級指標、成蟲誘測、生態因子調查、幼蟲及危害系統調查和普查、越冬基數調查、預測預報方法。本標準適用于二點委夜蛾發生區域的蟲情測報。2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1主害代是指為害夏玉米苗的二點委夜蛾第二代幼蟲。3發生程度分級指標二點委夜蛾發生程度分為五級,即輕發生(1級)、偏輕發生(2級)、中等發生(3級)、偏重發生(4級)、大發生(5級)。二點委夜蛾第二代(即主害代)發生程度分級指標以幼蟲蟲口密度、玉米苗被害株率為指標,同時參考發生面積比率確定發生程度,各級具體指標見表1。表15級>35>20>200.5~6<34在四周沒有高大建筑物和樹木遮擋、無干擾光源、視野開闊的田間,按照安裝要求架設1臺多功能1DB13/T1546—2017從3月15日開燈,至10月31日結束。4.1.3觀察記載方法每日統計成蟲誘集數量,雌、雄蛾分別記載,結果記入附表A.1,并填寫當日20時的氣溫、降雨量、風速和天氣狀況。4.2性誘劑誘蛾4.2.1誘蛾時間3月15日~7月5日。4.2.2方法在田間放置性誘劑水盆誘捕器,三盆為一組,每個誘捕器間隔40m~50m。誘捕器底部高出作物冠層頂部10cm~20cm。適時補水和洗衣粉,每日早晨撈查一次蛾,將檢查結果記入附表A.2。水盆誘捕器的制作方法:選用綠色塑料盆,口徑25cm~30cm,深15cm。將細鐵絲穿過性誘劑誘芯橡膠塞的小頭一端,并固定誘芯于盆口中央。在盆沿下1cm處對稱鉆兩個排水孔,盆內注清水至排水孔下沿,并加少量洗衣粉(濃度約0.3%),攪拌均勻。調節鐵絲高度,使誘芯底部高出水面0.5cm~1.0cm。5生態因子調查小麥收獲和玉米播種期調查生態調控措施應用情況,主要分為旋耕和耕翻、清除田間麥秸、小麥滅茬、清除玉米播種行麥秸、小麥收割機秸稈粉碎等技術措施應用面積,統計生態調控措施占麥茬夏玉米種植面積的比率。調查結果記入附表A.3。從6月下旬幼蟲始見期開始,對小麥秸稈腐熟程度進行調查,每3d調查一次,共調查3次,結果填6選前茬為小麥且田間散落麥殘體較多的早播和適期播種的夏玉米田各1塊,面積不小于2畝。定田不定點調查,隨機五點取樣,每點1m(分別記錄玉米根圍10㎝內蟲量和苗基外延30cm的蟲2量)。扒開地表覆蓋物,查找幼蟲,分齡期計數,同時調查植株被害情況,將調查結果記入附表A.5。2DB13/T1546—20176.1.2.2被害株率系統調查玉米出苗開始調查,每3d調查一次,至蛹盛期結束。選取有代表性的被害重、一般、輕的田塊各一塊,每塊田在覆蓋麥秸、麥糠較多處隨機五點取樣,定點順行連續調查20株,做好標記,將調查的被害情況記入附表A.6(為害類型見附錄D)。6.2幼蟲發生和為害情況普查普查時間6.2.1當系統調查發現幼蟲達到3齡和5齡盛期時分別進行兩次普查。6.2.2調查方法同幼蟲系統調查。6.2.3普查田塊抽取前茬為小麥、有代表性的玉米田10塊~20塊開展調查,調查每平米蟲量、根圍蟲量、單株最高蟲量、被害株率、死亡株率。統計發生面積、發生程度、補種及復(改)種面積、化防面積。將調查結果記入附表A.7、附表A.8中。7冬前越冬基數調查冬前越冬蟲源調查7.1當地末代二點委夜蛾主要寄主作物田(為害寄主見附錄E),如甘薯、花生、大豆、玉米、棉花、每樣點1m,各類取樣田累計不少于20個點,翻查田中落葉、秸稈、殘留秧下,調查幼蟲數量。2調查記載越冬幼蟲數,折畝蟲量。結果記入附表A.9。玉米、甘薯、棉花、大豆、花生等有覆蓋物、且10月中旬調查有越冬蟲源的冬閑地。3DB13/T1546—2017每塊地隨機查3點,每點1m。先翻查遺留在點內地表作物殘體,調查土繭、幼蟲數量。調查幼蟲2死亡或寄生情況,剝土繭調查寄生和死亡情況,統計幼蟲死亡率、寄生率、折畝活蟲數量。結果記入表A.10。8春季存活率調查調查時間8.13月上旬。8.2調查方法選擇冬前越冬蟲量調查時有越冬蟲源田,每塊地隨機查3點,每點1m。先翻查遺留在點內地表作2物殘體,調查土繭、幼蟲數量。剝土繭調查幼蟲死亡或寄生情況,統計幼蟲死亡率、寄生率、調查化蛹情況。結果記入附表A.11。9測報資料收集和匯總9.1氣象資料收集于一代成蟲始盛日開始,至二代幼蟲二齡盛期結束,收集每天的日最高氣溫、日平均相對濕度、日降雨量、統計日最高氣溫≥36℃和日平均相對濕度≤40%的天數,統計結果填入附表A.12。各地根據一代成蟲消長變化日期、誘蛾量、夏玉米播種時期、生態調控措施應用面積比率等情況,整理數據資料,記入二點委夜蛾一代成蟲統計模式報表(見附表A.13)、二點委夜蛾二代幼蟲預測模式報表(見附表A.14),于6月15日前上報業務主管部門。根據對成蟲始見期、始盛日、高峰期、盛末期、終見期的調查數據整理,一代成蟲的始盛日-盛日天數的期距平均值為5.2d。27℃情況下,成蟲產卵前期為2d~3d,卵期3d~4d,一齡幼蟲3d~4d,二齡幼蟲3d~4d。采用期距法推斷成蟲盛日(成蟲防治適期)、采用歷期法推斷3齡始盛期(幼蟲防治適期)。成蟲盛日=成蟲始盛日+(盛日-始盛日歷期)=成蟲始盛日+5.2d。3齡始盛期=成蟲盛日+產卵前期+卵期+1齡幼蟲期+2齡幼蟲期。4DB13/T1546—2017幼蟲防治適期=小麥收獲或玉米播種期+卵期+一齡幼蟲期+二齡幼蟲期=小麥收獲或玉米播種期+(10d~20d)。10.2發生程度預報10.2.1長期預報每年3月中旬進行預報,根據越冬基數、冬后調查蟲源分布及數量,小麥生長情況及產量預測,近年小麥玉米栽培管理方式以及氣象部門發布的長期氣象預測,結合歷史資料綜合分析評價后,做出當年發生趨勢長期預報。10.2.2中、短期預報采用數值預報模型預報,以一代成蟲數量做預測等級基礎,再根據一代蛾盛期至二代低齡幼蟲期的氣候條件、生態調控面積比率、秸稈腐熟程度預測發生程度。預測因子指標見表2。表2二點委夜蛾中、短期發生程度數值預測模型發生危害程度輕~偏輕預測因子指標①1代成蟲盛期日均誘蛾量:輕:10頭以下;偏輕:11頭~20頭。①1代成蟲盛期日均誘蛾量:中:21頭~50頭;偏重:51頭~99頭;可能大發生:大于100頭。②日最高氣溫≥36℃多于3d,持續多于2d;或日相對濕度≤40%多于3d,持續多于2d;或濕度持續100%不利于發生。輕~中①1代成蟲盛期日均誘蛾量:偏重:51頭~99頭;可能大發生:大于100頭,并且播期與成蟲偏重~大發生④田間干燥,麥粒干硬,秸稈含水量15%以下,腐熟程度低。5DB13/T1546—2017附錄A(規范性附錄)二點委夜蛾調查資料表冊表A.1二點委夜蛾誘測結果記載表燈光誘測(頭)日期調查單位氣象要素(年/月/日)雌蛾雄蛾合計累計表A.2二點委夜蛾性誘劑誘測結果記載表日期調查單位一盆二盆三盆平均合計累計氣象要素(年/月/日)表A.3生態調控措施應用情況調查表清除田間清除玉米播種行麥秸小麥收割機秸稈細粉碎旋耕和耕翻小麥滅茬合計麥秸小植面播種積面積注:其中技術疊加應用不重復累計。疊加應用技術按優化效果進行統計,旋耕和耕翻〉清除田間麥秸〉小麥滅茬〉清除玉米播種行麥秸〉小麥收割機秸稈細粉碎。如:既進行了清除玉米播種行麥秸又進行了小麥收割秸稈細粉碎的田塊面積,只計算在清除玉米播種行麥秸面積內。表A.46DB13/T1546—2017表A.5主害代幼蟲系統調查記載表平折根均百圍每株百玉小米各齡幼蟲數(頭)危害類型株數調查日期玉米倒伏心葉株(次莖基萎蔫生根莖葉被害亡麥麥播秸收種長獲日度日期(期(cm(月)月//日)日死麥茬取類樣型面田積m蟲株2調苗調查株幼量蟲蟲(量量頭()頭部被(莖查年日調查地點齡被咬缺刻株數株高123456蛹咬斷基部斷或(不(株數單度期(度蛹(數齡齡齡齡齡齡2殼(死有蛀亡孔,株)死亡株)位幾)((cm)莖部影響咬成產量)缺刻m月/日)葉株))期)較重))樣點1樣點2地樣點3點樣點4一樣點5合計或平樣點1樣點27DB13/T1546—2017表A.6主害代幼蟲田間危害情況系統調查記載表危害類型株數倒伏株心葉萎調查玉米苗齡(葉期)(次生根被咬斷或莖部咬成缺刻較重)調查株數莖基部蔫(莖莖葉缺新增被累計累計死被害死亡刻(不害株數被害株亡株數株率株率影響產(株)數(株)(株)(%)(%)量)調查單位日期(年/調查類型田被咬斷基部有地點(株)(死亡蛀孔,月/日)株)死亡株)樣點1樣點2地點1樣點3樣點4樣點5樣點1樣點2地點2樣點3樣點4樣點58DB13/T1546—2017表A.7幼蟲發生普查原始記載表調查田單樣調查塊類型單樣(選未點每每平米被害株數(株)單樣折百點根平均根圍小玉幼被死蟲玉害亡主米粉麥碎茬麥高秸度長(c度麥米收播獲種調查單位點每株蟲圍10單株單株日防治平米倒伏心葉株(次萎蔫生根調查地點平米量㎝以根圍最高莖基蟲量(頭/內總蟲量蟲量咬部被斷(莖基被咬(死/㎡)株)(頭/株)/株)亡株)期田,若玉米是防治株數田,標(株莖葉率株率株體齡苗齡日日缺刻(%(%期(葉期期(不))(期)((影響產量)(月/(頭百蟲量(頭(頭部有斷或蛀孔,莖部月/月/m)(c日)日)齡)m)死亡株)咬成缺刻日)明具體措施))/㎡)較重)樣點1樣點2樣點3地點一樣點4樣點5注:調查田塊類型指未進行生態調控措施類型或采用了某種生態調控措施的類型田,包括旋耕和耕翻、清除田間麥秸、9DB13/T1546—2017表A.8幼蟲發生和為害面積普查統計表不同被害株率(%)發生面積(萬畝)平均百株蟲量單株調調查查發生面積發生程度補種面積復改種面最高平均被最高被平均死最高死蟲量害株率害株率苗株率苗株率化防面積(萬畝)單時(萬<33~55.1~1010.1~20>20(萬積(萬(頭/(頭/(%)(%)(%)(%)畝)畝)百株)株)位間畝)表A.9冬前越冬蟲量調查記載表調查單位時間(年/取樣點個數死亡幼蟲折畝活蟲量(頭)地點寄主田活幼蟲(頭)總蟲量(頭)月/日)(頭)表A.10越冬基數調查表調日期幼蟲(頭)繭(頭)調查面積折畝活查單位(年/月/活蟲數死亡數死亡量(頭)量(頭)率(%)2日)表A.11死亡量(頭)量(頭)率(%)注1:死亡率=(幼蟲死蟲數+空繭數+寄生繭數+死繭數+繭蛹死蛹+裸蛹死蛹)/幼蟲數+繭數+繭蛹數+裸蛹數。注2:存活率=(1~死亡率)×100%。10DB13/T1546—2017表A.12氣象因子記載及統計表氣象因子統計日最高氣溫日平均相對濕度(%)日降雨量(mm)調查單位年度蛾始盛期至日氣溫≥36℃的天數(d)月日日平均氣溫≤40%的天數(d)累計降降雨次數雨量(mm)低齡幼蟲期時段(月/日—月/日)(℃)(次)表A.13二點委夜蛾一代成蟲統計模式報表(要求匯報時間:6月15日以前)調查單位始盛日-盛日期距始盛日-盛末日期距(d)盛期日平均誘蛾量始見始盛盛日(月/日)盛末日(月/日)末日(月/日)盛期內累計蛾全代累計蛾量(頭)年盛日蛾日(月日(月度量(頭)/日)/日)量(頭)(d)(頭)表A.14二點委夜蛾二代幼蟲預測模式報表(要求匯報時間:6月15日以前)麥茬②清除田間麥秸面積(萬畝)11DB13/T1546—2017附錄B(資料性附錄)二點委夜蛾形態特征二點委夜蛾(Athetislepigone)屬鱗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朝鮮、俄羅斯、歐洲、中國等地。B.1成蟲灰褐色,被暗灰色長毛片。雌蟲體長8.1mm~11.0mm,翅展20.5mm~23.5mm;雄蟲體長7.8mm~10.5mm,翅展18.4mm~20.0mm。前翅具金屬光澤,布有暗褐色細點,基線隱約可見;中線和外線為暗褐色波浪紋;環紋為暗褐色點,有時不明顯;中劍紋為黑色三角形或菱形斑;腎形斑由黑點組成邊緣,外側中凹有白點;翅外緣端部有約7~8個黑點排成一列。B.2幼蟲5或6個齡期。老熟幼蟲體節縮短,較僵直不活躍。1齡:體長2.0mm~3.4mm,頭部黃褐色有光澤,前胸背板黃褐色,體色透明,中后胸有一橫排黑色毛瘤,腹部各節黑色毛瘤排列不規則,1、2對腹足微突,步行法呈半結式。2齡:體長3.31mm~6.8mm,頭和前胸黃褐色,中后胸及腹部淡黃白色,各節布有黑色毛瘤,第1對腹足已有突起,不如第2對明顯,但第2對足仍小于第3對和第4對腹足,1、2對腹足仍不具行走功能,步行法為半結式。3齡:體長6.72mm~10.80mm,頭部黃褐色,頭頂倒八字褐色斑紋明顯,腹背各節顯現4個毛瘤,1、2對腹足已長成,屬正常行走步法。4齡:體長10.10mm~14.05mm,頭部黃褐色,胸腹為灰褐色,腹背具兩條褐色、邊緣灰白色的亞背線,各節背部據倒“V”字型斑紋,4個褐色毛瘤排列和黑色氣門明顯,顯現出大齡幼蟲特征。5齡:體長13.2mm~20.00mm,頭部黃褐色,頭頂顱側區兩側黑褐色倒八字紋;胸部灰褐色,前中后胸腹面各具1對腹足;腹部灰褐色,腹背兩側各具1條深褐色邊緣灰白色的亞背線,氣門黑色,氣門線白色,氣門上線呈褐色;腹背各節有“V”型紋和4個深褐色毛瘤,前2個較近,后2個較遠。腹足分別位于腹面第3、4、5、6、10節,趾鉤為單序缺環排列,臀板深褐色,下方有8根剛毛。6齡:體長18.0mm~25.0mm,頭部和體色斑紋同5齡。越冬蟲態:主要以老熟幼蟲作繭越冬。老熟幼蟲吐絲結白色絲繭,外粘土粒,于土表或依附植物枝葉。土繭橢圓形,長1.2cm~1.7cm,寬0.6cm~1.0cm。卵單產,圓形饅頭狀,底寬(橫軸)0.63mm,高(縱軸)0.45mm。初產淡青色或淡乳白色,逐漸變蛹有繭蛹和裸蛹。蛹長0.7cm~1.1cm,寬0.3cm。黃褐色,羽化前變深。末端有臀刺2根。12DB13/T1546—2017附錄C(資料性附錄)秸稈腐熟程度分級標準C.1未腐熟秸稈白滑,鮮亮,干硬,秸稈含水量15%以下。C.2正在腐熟秸稈發暗,發軟,未變質,麥秸含水量30%以上。C.3基本腐熟發黑,易碎,已腐爛,變質。秸稈含水量60%以上。13DB13/T1546—2017附錄D(資料性附錄)二點委夜蛾為害類型二點委夜蛾幼蟲喜歡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條件下生活,主要以幼蟲隱蔽在夏玉米幼苗周圍的碎麥秸下鉆蛀莖基部或咬食玉米根部進行危害,造成植株枯心或倒伏。危害類型分為四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