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2024屆中考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1頁
北京市豐臺區2024屆中考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2頁
北京市豐臺區2024屆中考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3頁
北京市豐臺區2024屆中考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4頁
北京市豐臺區2024屆中考聯考語文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京市豐臺區2024屆中考聯考語文試卷

考生請注意:

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

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

位置上。

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積累

1.給空缺處選填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在我的夢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綠葉蔥蘢,O夢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讓它僅僅是個夢嗎?

A.受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蕩漾

B.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蕩漾

C.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蕩漾

D.所有清波蕩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2.下列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他們對自己所想象的這位文壇泰斗城西氣場的形象,敬重有加,內心的期望擴大到誠惶誠恐的地步。

B.水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井房的經歷使我求知的欲望灑弊而生。

C.乘客因為自己坐過站向公交車司機潑開水,導致車輛失控,差點兒墜入河中。這個乘客的做法簡直不言財嗔。

I).在著名作家李杰所寫的《文化的信仰》一書中,很多觀點頗有建樹,為學習傳統文化起到了拋管引下的作用。

3.下列句子中無語病的一項是()

A.有些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購置了多功能電話手表,是一種可以雙向通話,能準確定位,并具有防水功能的電子設備。

B.隨著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使得四川特有劇種一一“川劇”的傳承與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歷

史機遇。

C.最近,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多個國家的在華留學生,評選出中國“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

單車。

D.傅雷以深厚的學養真摯的父愛,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兒子前進路上可能出現的困難,傳送著自己

的惦念。

4.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娉婷(ping)妖娜(rao)仰僂(gfiu)褻瀆(du)

B.驚駭(hai)游弋(yi)寬宥(you)麾下(hul)

C.皆雎(zi)哮笑(chi)棧橋(zhan)箴言(zhen)

D.停酒(chi)輦養(huan)組發(wan)簞食(dan)

5.默寫,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二》),歸雁入胡天。(唐

王維《使至塞上》)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O(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萬籟此俱寂,

O(唐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6.名著閱讀。(任選一題作答)《魯濱遜漂流記》中魯濱遜在孤島上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請從下面兩個選項中任選

其一,簡述其主要故事情節。

①解救星期五②解救西班牙人及葡萄牙人《水滸》塑造了很多經典人物形象。請從下面兩個選項中任選其一,

結合事例簡要地從正面評價人物。

①宋江②吳用

二、閱讀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題。

苗劉之亂①,張提公②在秀州,議舉勤王③之師。一夕獨坐從者皆寢忽一人持刃立燭后。公知為刺客,徐問日:“豈

非苗傅、劉正彥遺汝來殺我乎?”曰:“然。”公曰:“若是,則取吾首以去可也。”日:“我亦知書,寧肯為賊用?

況公忠義如此,豈忍加害!恐公防閑不嚴,有繼至者,故來相告爾。”公問:“欲金帛乎?”笑曰:“殺公何患無財!”“然

則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問其姓名,俯而不答,攝衣躍而登屋,屋瓦無聲。時方月明,

去如飛。明日,公命取死囚朝之,日:“夜來獲奸細。”公后愛于河北物色④之,不可得。此又賢于^魔⑤矣。孰謂世

間無奇男子乎?殆是唐劍客之流也。:①苗劉之亂:宋高宗時,息從統制苗傅和將領劉正彥兵變。②張魏公:即張浚。

③勤王:君王有難,而臣下走兵救援君王。④物色:打聽。⑤姐度:春秋時晉國力士,晉靈公恨大臣趙盾多次進諫,

派其行刺。清晨前往,見盾盛服將期,坐而假寐,不忍殺之,退而觸槐自殺。

1.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標二處)

夕獨坐從者皆寢忽一人持刃立燭后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著重號的詞語。敢來相告爾故()殺會何零無財患()

3.與“問其姓名”的“其”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北冥有魚》)

B.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善鼓琴》)

C.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D.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徐問曰:“豈非苗傅、劉正彥遣汝來殺我乎?”公后嘗于河北物色之,不可得。

5.分析選文中刺客的“奇”表現在什么地方。

8.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甲)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

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

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

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

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軟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

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煒然若神人;余則娘袍敝衣處其間,略無茶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

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節選自宋派《送東陽馬生序》)

(乙)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糅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

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悔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不

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鶯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

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整,非蛇繕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節選自《荀子?勸學》)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援疑原理善良原樸B.久而乃刊曲高列寡

C.不復挺者山重水復D.箏馬十駕庶竭號鈍

2.翻譯文中三處畫線語句,并依據上下文對其作出進一步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翻譯:天氣很冷,硯臺里的水凍成了堅硬的冰,我的手指凍得不能曲伸,卻絲毫不放松抄錄。

理解:這句是宋濂講自己兒時借書來抄,怕到期不能歸還,克服天氣寒冷不敢懈怠抄書的故事,道出了“從師求學”

的不易。

B.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翻譯:我以為同學中有足以和我一起享受讀書之樂的人,不知道吃的穿的都不如別人。

理解:這句是宋濂用自己意志堅強地專注于學習,忘記生活的艱苦與物質的匱乏的故事來激勵晚輩刻苦學習。

C.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翻譯:君子廣博地學習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理解:這句是在具體闡述“學不可以己”的觀點。君子需要廣泛學習,反省自己,才可以讓自己知識通達而品行端正。

3.甲乙兩文都是勸人學習的古代名文,通讀后將下表補充完整。

(甲文)(乙文)

勸說對象馬生眾人

勸說方式C精準設喻講道理

文章內容學習的經歷學習的意義

學業主要是依靠自己的

對你的啟示主觀努力,要勤奮好學

才能有所成就。

4.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學業有成;粗食敝衣,樂在其中;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關心后學,諄諄教誨……

這些都是“儒者”美好的風范。請你從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中選取一則,簡要談談“儒者風范”。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潛竄衿錄

〔清〕鈕璘

永城有張生者,屢就童子試,不遇。讀書芒場山天齊寺。攻苦之眼,散步殿虎,見東帝座下判官像魏偉麗,戲拊

其背曰:“人間安得如公者,吾與論心訂交①乎?”

是夕,生篝燈禪堂,披簡②孤坐,忽聞扣門聲,且曰:“君所愿交者來矣。”啟戶而迎,則晝所見判官也。始頗疑

懼,繼稍款洽。生談之頃,溫語莊言,嫌嫌③動聽。生且喜得住友。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

生久之與習,因自陳坎坷有年,莫測榮枯所詣④,乞其搜示冥冊。神顰蹙曰:“君無顯秩⑤,即一芹⑥猶難擷也。奈

何?”生不覺憤慟,數請為之回斡⑦。神徐日:“當為君圖之。”閱數夕至,曰:“已得之矣。山東某邑,有與君同姓

者,應于明年入泮⑧。吾互易其藉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事后神不復見,生亦歸里。試果獲售⑨,悉如神言。

浮沉贊宮?十余載,忽夢神倉皇前訴曰:“吾因與君一日之契,港竄衿錄?,已蒙帝譴,法當遠戍。茲行與君永別

耳。”生莖而惘然。未幾,亦以試劣被黜?。

(選自《艇剩》,有刪改)

(注)①訂交:彼此結為朋友。②披簡:打開書看。③^鐮:言談連綿不盡。④榮枯所詣:盛衰、窮達的程度。⑤顯

秩:顯赫的官位。⑥一芹:獻上禮品。⑦回斡:周旋,調停。⑧入泮:科舉時代學童入學為生員稱為“入泮”o⑨獲

售:特指科舉考試得中。⑩簧宮:古代政府設立的學校。?衿錄:指入泮的簿籍。?黜:罷免。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攻苦之唳(空閑)

B.軍請為之回斡(堅持)

C.潸竄衿錄(偷偷地)

D.生堂而惘然(覺得,感到)

2.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由是定更輒來,夜分乃去,率以為常。

(2)神徐日:“當為君圖之。”

4.清人張潮曾評價文中的判官:“神雖因生被譴,而愛才若此,殊足千古!”你是否認同這一說法?請結合內容談談

你對判官的評價。

10.閱讀下面這篇文章,回答后面小題

以情動人是文學永恒的魅力,“有我”才能“有情”。當代文學要持續并發揚抒情傳統。

首先應該重建主體性c抒情的衰退是時代轉型、文學變遷的綜合結果,但其直接的根源,是主體性的消散C抒情

碎片化的根源正是主體的碎片化。“無我”的文學,自然難以有情感的卷入與激蕩,漠不關心的創作無法讓作者自己

感動,更無法打動讀者。王國維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

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的“無我”是指“我”的隱匿與潛伏,而放棄主體性的“無我”是“我”的撤退與缺席。

“有我”的文學,其抒情才能明心見性,通過內省將分離的主客體融為一體,構筑獨異的境界。只有重構獨立的主體,

抒情才能夠卓爾不群,不向權威話語和大眾化的審趣味低頭,拒絕把抒情改造成功利目標明確的現實工具,拒絕消費

化情調的滲透。重建主體性,應當接脫雙重的迷茫。第一,中國傳統文化重群體、抑個人,群體化的象征佚序往往以

抑制個人性為代價。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倫理觀念重視區分親疏遠近,公共意識相對薄弱。第二,西方思想界對主體

性閔限的反思,尤其是后現代哲學和文學對主體性的消散,吸引了不少漢語作家匯入解構主體性的潮流。值得注意的

是,后現代哲學所不滿的是主體性膨脹和唯我論傾向,而當代漢語文學創作對主體性的消散,是對并不強健的主體性

的拋棄,如同推倒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消費文化語境中的抒情之所以出現物化傾向,其根源在于人已經不是主體,

而是服從于附著在商品身上的資本,資本才是真正的主體。

個性化是抒情的生命線,敞開的主體應當以靈魂去激活對象,離開了獨特的“我”就失去了個性和真實。空洞的

代言式的抒情容易忽略被代言者的真實感受,甚至遮蔽他們的真實存在。不少底層小說都體現出作家居高臨下的優越

感,而且作家對于底層的認識與想象往往來源于間接信息。這種模式化的經驗與抒情和現實有多重妁間隔,必然鐵缺

乏藝術個性。與敘述相比,抒情有更為鮮明的主觀色彩,打下了深刻的主體烙印。耐人尋思的是,日常化的、物化的

抒情往往大同小異,諸如都市文學中的酒吧、咖啡廳、專賣店、城市地標,追捧時尚事物,采用流行語進行表達。這

樣的情感如同都市上空流轉的燈光,表面上如夢如幻,實質上都是技術復制的結果。

“有情”的文學,不能僅僅停留于感傷,而應該懷有一種介入性的關切。感傷始于主觀,又終于主觀,只是情緒

的宣泄和單向的自我表演。“關懷倫理”重視人和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相關懷,重視自我與周圍人群建立平等的關

系網絡,自我實現與他者的追求相互確證、相互推動,注重發揮愛、尊重等情感因素的作用。它不是單向的實現,而

是互動共生的關系行為;不是一種俯視蕓蕓眾生的垂憫,而是一種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一種相濡以沫、兔死狐悲的情

感交融。作家應該忠實于個人的生命體驗,將心比心地由人及我,推己及人,與他人共鳴,進而對其命運產生影響。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建的一項是

A.要發揚以情動人文學傳統,首先就需要重建主體性,創作“有我”的文學。

B.漢語作家盲從西方思想界解構不強健主體性的潮流,進而出現物化傾向。

C.作家應當深入生活,以靈魂去激活對象,寫出對于生活的獨特感受和感情。

D.作家要關愛、尊重寫作對象,與之平等對話,真誠關切,并影響其命運。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頌的一項是

A.作者引用王國維“無我”說陪襯自己提出的“無我”說,避免引起讀者誤解。

B.作者提出擺脫“雙重的迷茫”,屬于“怎樣重建主體性”的問題,深化了論述。

C.文章以代言式、標簽化抒情隔離現實的弊病,從反面論述抒情個性化的重要性。

D.文章以“感傷”的主觀性和單向性突出“關懷倫理”的平等、對話、參與特點。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氐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文化重群體、抑個人,所以中國文學中的抒情受到一些消極影響。

B.當代文學抒情衰退直接的根源是主體性的消散,只有重建主體性才能走出困境。

C.當代作家應超越個人的主觀情感,以國家、民族為念,抒發復興中華的大情懷。

D.“關懷倫理”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悠久的歷史,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堪稱典范。

11.(二)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汪大娘

①汪大娘,旗人,在我城內故居主人李家幫傭,只管做飯。

②我開始認識汪大娘時,她四十多歲,人中等身材,偏于瘦;樸實,沒有一點聰明精干氣;很少嘻笑,但持重中

隱藏著不少溫和。目力不好,聽說曾經把抹布煮在粥鍋里。像有些婦女一樣,過日子有舍身精神,永遠不閑著不記得

她有請假回家的事。李家人不少,夫婦之外,子二女三,逐漸都成婚傳代,三頓飯,活兒不輕。李家是漢族,夫婦都

是進士之后,門第不低。不過不管門第如何高,這出身總是旗人下的皇帝所賜。而今,旗下人成為傭人,并且依世俗

之例,呼家主人夫婦為老爺、太太,子為少爺,女為小姐,子婦為少奶奶,真是翻了天,覆了地。

③汪大娘行事勤勉,這不希奇;希奇的是身份為外人,卻絲毫不見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樣安排,

仿佛指導原則不是主人夫婦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覺得她同樣是家中的一員,食,她管,別人可以發表意見,

可以共同商討,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體說,是離開常軌不行,浪費不成。她剛來時,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習慣,

但汪大娘只注意常理不管別人的習慣。日久天長,雜七雜八的習慣終于被她的正氣憨氣壓服,只好都依她。兩三年前,

我們夫婦往天津,見到李家的長媳張玉婷。閑談,說到汪大娘,她說:“我們都怕她,到廚房去拿個碗,不問她也不敢

拿,孩子們更不成,如果淘氣,她看不過,還打呢。所以孩子們都不敢到廚房去鬧。她人真好,一輩子沒見過比她更

直的。”

④汪大娘也有使人費心的時候,是一年夏天,衛生的要求緊起來,街道主事的人挨門挨戶傳達,要防四種病。如

何防,第一,也許是唯一的要求,是記牢那四種病名,而且過兩三天一定來查問。李家上上下下著了慌,唯恐汪大娘

記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學的孩子們,車輪戰法,幫助汪大娘背。費了很大力量,都認為可以了,不想查問

的人晚來一兩天,偏偏先到廚房去問她。她以為這必是關系重大,一急,忘了由嚴重的病人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種,

說:“大頭嗡。”查問的人化嚴厲為大笑,一個難關總算度過了。

⑤還有更大的難關,是因為她年高辭謝到女兒家養老,“文革”的暴風刮起來的時候李家是匹夫無罪,懷壁其罪,

當然要深入調查罪狀,大娘曾經是傭人,依常情,會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詢問對象,不幸這位汪大娘

沒學過階級斗爭的理論,又不識時務,所以總是答非所求。人家帶啟發性地問她:“你伺候他們,總吃了不少苦吧?她

答:“一點不苦,我們老爺太太待我很好他們都是好人。連孩子們也不壞,他們不敢到廚房淘氣。”不但啟發沒收效,

連早已教她不要再稱呼的“老爺太太”也置出來了。sh豆徒i苦心啟發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來,又一個難關平安度

過了。

⑥汪大娘的年高辭謝是被動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都舍不得她走。為了表示歡送,李家除了給她一些錢外,

還讓孩子們帶她到附近的名勝逛逛。一問,才知道她年及古稀,還沒到過故宮。我吃了比她多讀幾本書的虧,聽到這

件事,反而有些輕微的黍離、麥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識字,有福了!”那幾天,汪大娘將要

離去成為全院的大事,太太們和老太太們都找她去閑談問她女兒的住址,說有機會一定去看她。

⑦我們也抄來住址。但不湊巧,還未成行時,“文革”的大風暴來了。其后是自顧不暇,幾乎連去看看的念頭也

消滅了。一晃十幾年過去,風停雨霽,我們不由得又想起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還健在嗎?還住在她女兒那里嗎?因

為已經有了幾次叩門都“”的傷痛經驗,我們沒有敢去。但她正直、質樸、寬厚,只顧別人、不顧自己的少見的

形象,總在我們心中徘徊;還常常使我想到一個問題,是:常說的所謂讀書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1.根據拼音寫漢字。S1B囹苦心

2.第③段畫線句是李家長媳評說汪大娘的文字。如果刪去好不好,為什么?

3.在第⑦段的橫線處引用一句詩,最恰當的一項是()

A.眾里尋他千百度B.物是人非事事休

C.人面不知何處去D.桃花依舊笑春風

4.請根據文章內容,完成下面表格。

(1)汪大娘的表現其他人的表現或反應

平時永遠不閑著,也不請假回家/

安排食政時(2)家里人都依她、怕她

查問衛生時因過分看重而忘記(4)

文革時⑶(5)

年高辭謝時舍不得走院里的人都舍不得她走

5.細讀第⑦段畫浪線句,聯系上面的表格,說說為什么十幾年后“我們不由得又想起這位可敬的汪大娘”?

三、應用

12.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詩經》包括:“風”,地方樂調,《風》詩是民間歌謠,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所在地的

樂調,《雅》詩是宮廷詩歌;“頌”,祭祀時用的歌舞曲,《頌》詩是廟堂祭祀詩歌。《雅》詩和《頌》詩大多數反映統

治階級的生活。國風和部分小雅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最有價值,開創了古代詩歌的光輝傳統,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

遠的影響。請用一句話概括以上內容,不超過30字。

o根據材料內容,以“國風”為描述對象,用上一種修辭方法,寫一句話。

四、綜合性學習與寫作

13.請以“生活告訴我”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作文中不得出現所在學校的名稱和師生姓名。(3)不得以本試卷中的閱讀材料作為寫

作內容。

參考答案

一、積累

1、C

【解析】

從前一個句子“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綠葉蔥蘢”來判斷后面的句子的句式也應該一致,從“受污染的”排除A;從

“被砍伐的森林”找到相同句式的“受污染的河流”,再從“重新綠葉蔥蘢”進一步確認“重新清波蕩漾”,所以應

該選C。

【點睛】

這類題首先要判斷橫線上應該填什么樣句式的句子,再從被選的一組句子中逐段分析,找到符合要求的句子。選擇時

還要注意主題的一致性,要符合語言環境。

2、B

【解析】

試題分析:A.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樣子。褒貶誤用。B.油然而生:自然地、發自內心地產生(某種

思想感情)。與語境相合,使用正確。C.不言而喻:不用說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適用對象錯誤,不能用來形

容“做法”。D.拋德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見或作品引出別人更好的意見或好作品。不能用來說他人,謙敬誤

用。據此,答案為B。

3、C

【解析】

A.句式雜糅,去掉“有些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購置了”;

B.成分殘缺,去掉“隨著”或“使”雜糅;

D.搭配不當,去掉“和兒子前進路上可能出現的困難”。

故選C。

4、C

【解析】

試題分析:考查字音的識記。A項,佝僂(9加)一(gou);B項,寬宥(ybu)-(ybu);C項,正確;D項,停滯(chi)一

(zhi)o據此,答案為C。

5、(1)身無彩鳳雙飛翼(2)征蓬出漢塞(3)風雨不動安如山(4)但余鐘磬音

【解析】

試題分析:古詩文名句默寫試題的題型主要是填寫題,復習古詩文名句,首先是要記誦清楚背誦的古詩文篇段和名句;

其次是要正確理解古詩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內容;第三是要記清楚古詩文名句中的每個字,默寫古詩文名句不能寫錯

別字。此題要注意“蓬”“磬”等字的書寫。

6、(1)①示例:魯濱遜來到荒島的第二十四年,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弄一個野人。一天清晨,魯濱遜發現不下三十個野人

在沙灘上生火煮肉,他們圍著火跳舞。過了一會兒,拖出兩個俘虜準備屠殺,其中一個俘虜趁機逃跑。魯濱遜開槍打死了

追殺俘虜的兩個野人,解救了他,并給他起名為“星期五”。

②示例:魯濱遜在孤島上的第二十七年,一天,“星期五”回來報告說發現野人。魯濱遜帶領“星期五”向野人開槍,救

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安頓好他們后,魯濱遜又了解到,在“星期五”的故鄉還有十六個西班牙人和

葡荀牙人等待救援。在西班牙人接受嚴格的書面指示后,魯濱遜給他和老野人每人一枝槍,彈藥和足夠的糧食,讓他們去

拯救西班牙人的同伴。

(2)①示例:宋江: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如凡有人有困難找到他,他總是解囊相助不吝惜錢財,所以江湖人送綽號及時雨:

胸懷寬廣、廣納賢士,如面對被捉上梁山的好漢,宋江都以禮相待:有組織能力和軍事能力,如三打祝家莊、夜打曾頭市、

三敗高太尉。

②示例:吳用: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如在梁山好漢取得勝利的事件中,多數由吳用出謀劃策,上梁山前的智取生辰綱,上

梁山后的智取大名府、智賺玉艘麟等,吳用都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有領導才能,如在解救宋江、戴宗時,吳用全

盤謀劃,分派人馬從各處殺入法場,智取大名府時,派人喬裝打扮,混進大名府,派時遷火燒翠云樓。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與識記能力。(1)①魯濱遜巡視小島時,發現有野人在舉行食人宴會,其中一個俘虜

掙脫束縛,向魯濱遜所在的方向跑來,魯濱遜開槍打死了追來的野人,救下了那個俘虜。那天正好是星期五,所以魯

濱遜把他營救的俘虜取名為“星期五”。②魯濱遜在孤島上的第二十七年,一天,“星期五”回來報告說發現野人。魯

濱遜帶領“星期五”向野人開槍,救出了一個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親。安頓好他們后,魯濱遜又了解到,在“星

期五”的故鄉還有十六個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待救援。在西班牙人接受嚴格的書面指示后,魯濱遜給他和老野人每

人一枝槍,彈藥和足夠的糧食,讓他們去拯救西班牙人的同伴。(2)細讀《水滸傳》,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再

根據問題分析判斷。題目要求從正面評價人物。宋江:可從他的“仗義疏財、扶危濟困、胸懷寬廣、廣納賢士、有組

織能力和軍事能力”等方面評價。吳用:可從他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領導才能”等方面評價,

二、閱讀

7、1.一夕獨坐/從者皆寢/忽一人持刃立燭后。

2.(1)所以,因此(2)擔憂

3.B

4.(1)張浚慢慢地問:“難道是苗傅、劉正彥派你來殺我嗎?”

(2)張浚后來曾經到河北去打聽這個人,沒有找到。

5.①深明大義,正直無私:怕張浚防衛不嚴遭到暗殺而特意前來告知;②淡泊名利,恪守孝道:不要錢財,為照顧母

親而不留下為張浚效力。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文言語句的節奏劃分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一般來說,主謂

之間應該有停頓,句中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所以劃分句子節奏時,

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此題根據文意:一天晚上獨自坐著,隨從都睡了,忽然看見一個人拿著刀

站在燭架后面。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一夕獨坐/從者皆寢/忽一人持刃立燭后。

2.A代詞,它。B與例句都是“代詞,他”。C代詞,他們。D恐怕,表推測。

3.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

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是多是古今異義詞,如,故:因此,所以。

4.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

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注意以下關

鍵詞:徐:慢慢。豈:難道。遣:派。嘗:曾經。得:找到。

5.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內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寫方法,作者對

人(事)物的評價,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經歷等;最后結合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答題即可。如:“我亦知書,寧

肯為賊用?況公忠義如此,豈忍加害!恐公防閑不嚴,有繼至者,故來相告爾。”可知刺客深明大義,正直無私。“然

則留事我乎?”曰:“我有老母在河北,未可留也。”可知刺客淡泊名利,有孝心。

【點睛】

參考譯文

苗傅、劉正彥作亂時,魏公張浚在特州商討舉兵救援皇帝。一天晚上獨自坐著,隨從都睡了,忽然看見一個人拿著刀站在

燭架后面。張浚知道是刺客,慢慢地問:“難道是苗傅、劉正彥派你來殺我嗎?”對方回答:“是的!”張浚說:“如果是這

樣,你就把我的腦袋拿去吧!”那人說:“我也讀過書,難道肯被賊人所用?況且您如此忠義,我怎么忍心加害于你?只怕您

防衛不嚴,還有陸續派來的人,所以來告知您。”張浚問:“想得到金銀絹帛么?”對方笑著說:“殺掉您,我哪里用得著擔

憂沒有錢?”張浚又問:“既然這樣,那么你留下侍奉我妤嗎?”對方回答:“我還有老娘在河北,不可以留下。”張浚問他

的姓名,他低著頭語,撩起衣服一躍登上屋頂,瓦片沒一點響動。當時月白如晝,他飛一樣的消失了。第二天,張浚命令押出

一名死因斬首,說;“這是夜間捉到的奸細。”張浚后來曾經到河北去打聽這個人,沒有找到。這又比刺趙盾的短鹿賢良

多了!誰說世上沒有奇男子呢?大概是唐代劍客之流吧!

8、1.D

2.C

3.①現身說法講故事。②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言行/學習重在積累,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學習重在用心專一。

4.答案示例:如《論語》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講就是虛心向別人求教的

儒者風范。

【解析】

1.D詞語中加點字意思完全相同。都是“劣馬”之意。“庶竭鴛鈍”中的“駕”可引申為才能平庸。A前者“提出”,

后者“本性”。B前者“暖和”,后者“應和”。C前者“再”,后者“盤曲”。

2.C理解全都正確。A此句寫的不是“從師求學”的經歷。B應翻譯為: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

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D這句話不是闡述“學不可以已”的觀點。

3.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一空,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環境與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

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所以可填“現身說法,講故事”。二空,寫啟示。如“木直中繩,糅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句是說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的言行。“故不積蹉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說/學習重在積累。“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駕馬十

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說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鰭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說學習重在用心專一。

4.題干要求從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中選取一則,簡要談談“儒者風范”。首先要理解好什么是“儒者風范”,即

“勤奮好學,不怕艱苦;虛心求教、學業有成;粗食敝衣,樂在其中;謙虛謹慎,不驕不躁;關心后學,諄諄教誨”

等。然后根據自己閱讀過的《論語》中選取一則進行闡述即可。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

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一句,說的是吃飯不要多好,夠吃就行;睡覺不要多舒服,能睡就行。關鍵是學

習與精神的快樂。這就是“粗食敝衣,樂在其中”的“儒者風范”。

【點睛】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

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

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

(一)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

寒時,現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讀書。抄寫完后,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

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將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看各種各樣的書。已經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說,又苦于不能與

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著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重,門人學生擠

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測耳向他請教;有

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復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

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著書箱,跟拉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

都不知道。到學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

我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著錦繡衣服,戴著有紅色帽帶、飾有珍寶的帽子,

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著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亳

無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二)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

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畫的一般的

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

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

沒有過錯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

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

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

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

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鰭的洞穴它就無

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9、1.D

2.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

3.(1)從此以后(判官)夜晚就過來,夜半時候才離開,成為經常的事。

(2)判官慢慢地說:“我一定給你謀劃這件事。”

4.認同。判官主動與張生交往,言語溫和莊重;得知張生仕途坎坷后,感到惋惜,愿意伸出援手;后遭貶謫,也不忘

情義,托夢相告,依依惜別。是一個有真性情、愛才若渴的人。

不認同。判官在張生的要求下,擅自篡改冥冊,將張生與同姓者調包,幫助張生考上生員;后因此事敗露,被貶遠戍,

還不忘托夢張生依依惜別。可見是一個昏庸、愚頑、沒有原則的人。

【解析】

1.D句子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生覺而惘然”中的“覺”是“睡醒”之意。

2.本題考查學生劃分文言句子節奏的能力。劃分句子節奏時,除了要考慮句子的意思,還要考慮句子的結構。此題較

容易,根據文意即可推斷出正確答案:吾互易其籍/可暫得志/然事久必露/君其慎之!此題要注意把相關的幾個意思劃

開。注意標志性的表轉折的連詞“然”等。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

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

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輒”:就。“去”:離開。“率”:一概,都。“徐”:慢慢。“為”:

給,替。“圖”:謀劃。

4.此題是一道開放題,針對判官的“神雖因生被譴,而愛才若此,殊足千古”這種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自的

觀點定然不會相同,有贊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無論哪種見解,都要圍繞文章的內容說出相應的理由。根據自己的

生活實際或社會實踐來談依據。如答認同可從判官得知張生仕途坎坷后愿意伸出援手,后托夢相告等角度作答。如答

不認同,可從擅自篡改冥冊,將張生與同姓者調包,幫助張生考上生員等徇私舞弊的角度作答。

【點睛】

譯文;永城有一個叫張生的人,屢次參加童試,沒有考上。在芒碩山天齊寺讀書。刻苦讀書的閑暇之余,他在屋殿下

散步,看見東帝座下的判官容貌宏偉壯麗,就開玩笑地拍著他的背說:“人間哪里能找到像你這樣的,我可以和你結

為談心的朋友嗎?”這一天晚上,張生打著燈籠來到禪堂,獨自坐在那里打開書看,忽然聽到叩門的聲音,而且說:

“您愿意結交的人來了。”張生打開門迎接,一看就是白天所見到的判官。開始還很有疑慮和恐怖,過一會兒便覺得

親切融洽了。在和判官坐下交談的時間,溫和的話語,莊重的言論,言談連綿不盡,娓娓動聽。張生很高興能有這樣

一個好朋友。此后,判官每天定更時分(八時左右)就來到這里,半夜才離去,成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張生與

判官相處久了,于是陳說自己這些年的坎坷,而盛衰、窮達不可預測,乞求判官搜索一下冥冊。判官皺著額頭眉毛說:

“您沒有顯赫的官位,哪怕一點微薄的禮品也很難得到。能有什么辦法呢?”張生不覺得憤懣悲痛,堅持請判官為他

周旋一下。判官說:“一定會為您爭取的。”翻閱冥冊后,這天晚上判官來了,對張生說:“已經解決了。山東某縣

邑,有一個和您同性的人,應該在明年入學童生。我已經將你們的簿籍互換了,您可能暫時得志,但事情久而久之肯

定會暴露,您一定要慎重啊!”這件事后判官就再也沒出現過了,張生也回到了鄉里。參加考試果然中了,一切都像

判官說的那樣。在學校浮浮沉沉十年年,忽然夢見判官倉皇地上前哭訴說:“我因為與您有一日之約,偷偷地修改

了入泮的薄籍,已經遭受了東帝的譴責,按法當被貶遠戍,此行將要與您永別了。”張生醒來后疑惑不解,沒過多久,

張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被罷免了。

10、1.C

2.A

3.C

【解析】

1.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把每個選項代入到文章內容進行分析。C.有誤。

此觀點在文中并未體現。故選:C。

2.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把每個選項代入到文章內容進行分析。A.有誤;

陪襯,指襯托,使之更加突出。在這里,作者引用王國維“無我”說并不是為了使作者提出的“無我”說更突出,而

是為了明確“無我”說的內容。故選:Ao

3.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類題,要把每個選項代入到文章內容進行分析。C.有誤,

作家應該忠實于個人的生命體驗,將心比心地由人及我,推己及人,與他人共鳴,進而對其命運產生影響,而不是超

越個人的主觀情感。故選:Co

11、1.煞費

2.不好。這是從側面(/描寫)表現汪大娘不管自己的身份,只注意“心中的常理”,突出了她正直、盡責的個性。

3.C

4.(1)時間;(2)依據心中常理,不準浪費(/毫不見外,自己做主/別人可以發表意見,但最后由她做主離開常軌不行,浪

費不成/只注意常理,不管別人習慣);(3)堅持認為李家都是好人(不識時務,總是答非所求);(4)查衛生的人化嚴厲為

大笑;(5)調查的人想誘導她,卻被弄得哭笑不得。

5.因為汪大娘雖一字不識,但無論何時都能堅守正直、質樸、寬厚等做人準則。

【解析】

1.考查對漢字字形的辨析與書寫。“煞”不要寫成“霎”。

2.考查對側面描寫的理解。此文要寫的人物是汪大娘,此處是側面敘寫汪大娘,借大少奶奶之口,寫汪大娘只注意“心

中的常理”,這樣正面敘寫和側面敘寫相結合,就突出了她正直、盡責的個性。

3.A意思是(這人)對著眾多走過的女人一一辨認(但沒有一個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B意思是今非昔同,不禁悲

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落寞。C詩句意思是人面不見,人去樓空。D意思是春風中的桃花是何等的艷麗。只有

C項符合語境。

4.考查從文中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應明確篩選信息的方向,即挑選的范圍和要求,其次要對原文進行加工

個概括,用凝練準確的語言來解答。第一空根據所列幾項看出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第二空根據“食要怎樣安排,仿

佛指導原則不是主人夫婦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第三空根據“不幸這位汪大娘沒學過階級斗爭的理論,又不

識時務,所以總是答非所求。”第四空根據“查問的人化嚴厲為大笑”,第五空根據“人家帶啟發性地問她結果啟發

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來”,提取詞語概括即可。

5.考查對句子的理解。根據表格中寫汪大娘的表現,可知汪大娘正直、質樸、寬厚,只顧別人、不顧自己的少見的形

象,不識一字,卻如此通達事理,為人敬重。以至于一晃十幾年過去,風停雨霽,我們不由得又想起這位可敬的汪大

娘。

三、應用

12、(1)示例一:《詩經》包括風、雅、頌,國風和部分小雅最有價值。示例二:《詩經》分為風、雅、頌,國風和部

分小雅對后世詩歌影響深遠。(2)示例一:國風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了時代的社會生活,開創了古代詩

歌的光輝傳統。示例二:國風是民間文學苑中的幽蘭,香澤后世。

【解析】

試題分析:(1)考查對文本內容的概括。解題時,圍繞文本所寫的內容,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概括每個層次的內容,

采用層意合并的方法,即將層意的核心內容綜合起來加以概括來作答。(2)閱讀文本內容,理解“風”是民間歌謠,

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運用修辭對“國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