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浙江省臺州市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浙江省臺州市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浙江省臺州市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浙江省臺州市十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學年第二學期臺州十校聯盟期中聯考高一語文試題考生須知:1.本卷共8頁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在答題卷指定區域填寫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及準考證號并填涂相應數字。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寫在試卷上無效。4.考試結束后,只需上交答題紙。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論說:“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澳尽迸c“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喬木生夏涼。(韋應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的。尤其是韋應物的“喬木生夏涼”,若改為“喬樹生夏涼”,那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想有關,和音節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形象是要根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摘編陳友琴《溫故集》)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說“木葉”》開頭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說明“木葉”已成為詩人筆下頗受鐘愛的形象。對于為什么會造成這種詩歌語言現象,林先生認為關鍵在于一個“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林先生認為要說明“木”何以有這個特征,就涉及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木”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具有一般“木頭”“木料”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使我們更多地想到了樹干。林先生還談到了“木”的第二個藝術特征:“木”所暗示的顏色。“木”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但筆者認為這樣說并不恰當。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人們看到“樹”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樹。由“木”想到“木頭”“木料”等,是現代人的聯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門閂、棍子、桅桿等,并由此產生一種“微黃與干燥之感”,也顯得同樣牽強。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木”“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呢?大量的古詩證明并非如此簡單?!澳尽迸c秋天并無必然聯系。比如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榮”,就是指春夏季枝葉繁茂的樹。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說,“樹”就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呢?事實證明不是這樣。詩中寫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樹”的,比如杜甫寫深秋景色的詩句“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送韓十四江東覲省》),用的就是“樹影”而非“木影”??梢姟澳尽币部梢允浅錆M活力,枝繁葉茂的,而“樹”也可能是葉落飄零,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干的。因此,古人詩句詠及樹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樹”,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說的那么多差別和講究,本來并不復雜的道理,我們不必想那么深奧,“木葉”和“樹葉”在形象上并沒有什么差別。至于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筆者認為可以這樣解釋。首先,“木”“落”“葉”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入聲字,入聲是一個短促的調子,“木葉”或“落木”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擲地有聲的鏗鏘的韻律美。其次,可能是因為“木”字在書面語中用得較多,“樹”字在口語中用得多,“木葉”就比“樹葉”莊重些。更為重要的是,“木葉”最初出現于屈原作品中,“詩騷”向來被奉為經典,加上“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優美動人,意境渾然,被譽為“千古言秋之祖”(胡應麟語),“木葉”也便成為一個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寫詩文用“木葉”不僅顯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內涵。(摘編自李?!兑舱f“木葉”》)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一認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此觀點是片面的。B.材料一認為,用了“木”字的詩句也能描繪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樹”字之后,便可能消減了那種“密密層層”的“綠化之美”。C.材料二認為,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樹,由“木”想到“木頭”“材料”等,這是現代人的聯想方式,古代詩人寫詩時卻并不如此。D.材料二是一篇駁論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觀點,先立后破,破立結合,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材料層層深入,環環相扣,論證結構井然有序。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材料二引用陶詩證明“木”有時指夏季“枝繁葉茂”的樹,因此,“木”與秋天并沒有必然聯系。B.兩則材料為了充分論述林庚先生觀點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C.兩則材料開頭都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都有借此引出錯誤觀點,并進行反駁的用意。D.兩則材料都認為林庚先生的說法不恰當,這或許給了我們鑒賞詩歌時對相同意象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的啟示。

3.下列各項中,能體現“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的一項是()(3分)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B.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C.群木晝陰靜,北窗涼氣多。(韋應物《夏景園廬》)D.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4.簡述材料一的主要觀點。(4分)

5.依據材料簡要分析古人喜歡用“木葉”或“落木”而不用“樹葉”的原因有哪些?(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镜谖迥弧筷P漢卿的書齋田漢他的好友楊顯之,在看已經寫成的幾折。關漢卿站在其后面。關漢卿:顯之,你看這樣寫,行了嗎?楊顯之:行。我看這倒是你的壓卷之作。不過有幾點想問問你:第一,蔡婆婆這人物,你是要當好人寫呢,還是當壞人寫呢?當作壞人寫吧,她又是竇娥的婆婆,竇娥是為了救她才屈死了的。關漢卿:這個人大體上還是善良的,她不是很愛竇娥的嗎?楊顯之:不過你當她是好人寫,她又是一個放高利貸的,借給你五兩銀子,隔一年連本帶利要你十兩;借給你十兩,隔一年要你二十兩。沒有錢還她,你就得把女兒賣給她做兒媳婦。這樣的人還能是好人?我倒是贊成賽盧醫那個辦法,要用繩子勒死她。關漢卿:勒死她,就沒有人再放高利貸了?楊顯之:那當然還會有。關漢卿:卻又來了。于今這世道,就是個高利貸的世道。相比之下,蔡婆婆還是比較好一點的了。要找真正的好人,除非世界上沒有高利貸了。楊顯之:好,這一點算過去了吧。第二點,山陽縣逼供之后,馬上說“明日殺竇娥”,既不經三審六問,也不申請刑部批準,就處決人犯。作一個前代的戲,不是符合慣例??!關漢卿:你這一點提得好。可是我問你,于今大元朝殺人必須要經過這些程序嗎?忽辛殺朱小蘭,不是剛問過一堂,第二天就稀里糊涂把她給砍了嗎?楊顯之:哦,原來你是這個用意,那就沒有說的了。此外在文字上,我覺得第二折那支《感皇恩》很好。“……恰消停,才蘇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萬種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層皮”寫得又生動,又深刻。后面那支《滾繡球》,“地啊,你不分好歹難為地;天啊,我今日負屈銜冤哀告天”,我看干脆改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樣感情不是更強烈一些嗎?關漢卿:好,那就這么改吧。楊顯之:不,你自己斟酌吧,我說得不一定對。關漢卿:不,你說得很對,(確定地)改!從桌上落下一張紙,楊顯之忙拾起,看了一下。

楊顯之念: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關漢卿:(低聲)這是文丞相寫的。楊顯之:文丞相?你是說文天祥丞相?關漢卿:對,就是他?!瓧铒@之:好。我今天還有事,我走了。(站起)文丞相的詩,我帶著了。楊顯之匆匆地走出去了。關漢卿看著已經改過的前三折,出了神,不覺朗誦起來。關忠上場。關忠:老爺,葉先生來了。關漢卿不應。他已獨自沉浸在藝術世界里好半天,似乎忘掉了周圍的一切。葉和甫上,關忠欲再報告,葉和甫止住他,輕輕地走進來,聽關漢卿朗誦。關漢卿朗誦:【正宮】【端正好】沒來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憲,叫聲屈動地驚天。頃刻間游魂先赴森羅殿,怎不將天地也生埋怨?!緷L繡球】有日月朝暮懸,……關忠:(提醒)老爺,葉先生來看你來了。關漢卿:誰?(他醒過來似的)哦,和甫。關忠:葉先生來了好一會兒了。關漢卿:請坐,請坐。沒有知道你來了。失迎得很。葉和甫:哪里,哪里。還是我來得莽撞,擾亂你的文思了。關漢卿:(吩咐)關忠,點茶。關忠:是,(端茶給葉和甫)您請喝茶。葉和甫:昨兒個簾秀告訴我,你在給她打一個新本子,就是你剛念的這個嗎?關漢卿:對。葉和甫:已經完稿了?關漢卿:沒有。還差一折,不過也快完了。葉和甫:一定又是個杰作吧,剛才的這支《滾繡球》就不錯。讓我先觀為快吧。(他接過前幾折,看了一下。)關漢卿:哦,還是所謂的“亂頭粗服”,剛才想請顯之給仔細改一改,可他沒工夫。葉和甫:“亂頭粗服,豐韻天然”,你從來不是這樣寫的么?不過聽剛才念的,什么“不分好歹難為地,錯勘賢愚枉做天”,連天地也罵起來了,不能像往常那樣輕松一點嗎?關漢卿:你是內行,當然應知道,這戲的寫法是隨著情節而定的。這戲原本就不是輕松愉快的情節,怎么能用這些筆法呢?我甚至鄙視那些寫法,我覺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傷風、咳嗽。葉和甫:(不了解)哦,不。還是往常那樣的好。你開的是薄荷、甘草的店,人家就向你買薄荷、甘草,這不是很自然的嗎?關漢卿:你們那樣看我?葉和甫:哦,這是開玩笑。(轉話題)剛才這個戲是寫的哪個朝代的故事呢?關漢卿:也不知道這是哪個朝代,應是漢朝吧。東海地方有一個孝婦被東阿太守給冤殺了,后來那地方三年沒下雨。直到于公治獄,這案子給平反了,這才下起雨來。葉和甫:這不過是個傳說,你不會是還要替傳說中的人物擔憂吧?關漢卿:如今,這樣的冤獄還在重復著哩。葉和甫:唔,簾秀告訴我,你對最近朱小蘭一案很抱不平。關漢卿:對,每個有良心的人,都會為她不平的。葉和甫:是啊,街頭巷尾,議論紛紛,更何況你這樣多情的文人呢?不過,別人議論盡管議論,你可千萬別寫。關漢卿:(反感)那為什么?葉和甫:我覺得,你近來的幾出戲,像《救風塵》《望江亭》啊,稱得上是洛陽紙貴。歌臺舞榭沒你的戲就不賣座。人家把你看成了“煙花粉黛的大師”。于今,你忽然改寫公案戲,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豈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關漢卿:胡說什么,我哪是什么“煙花粉黛的大師”,我寫《救風塵》是歌頌趙盼兒那樣急人之難的俠妓,我寫《望江亭》是贊美譚記兒那樣機智勇敢、保衛自己幸福的寡婦。我的戲,不管寫什么,都只求代替受冤屈的百姓們一吐胸中的怨氣。再說了,我不是在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還有楊衙內之流嗎?我也不求什么盛名,怕什么一落千丈?

葉和甫:(遮住地)別生氣嘛。再說了,小蘭一案其說不一,你不要只聽人家的一面之詞,據李驢兒的說法……關漢卿:你這不是一面之詞嗎?叫我說,是李驢兒這狗雜種,把一個無辜的女子陷害死了,還要血口噴人。你也跟著附和,玷污她的清白。葉和甫:漢卿,別忙。還有了,你剛才埋怨皇天“欺軟怕硬”。其實,我們做事說話就得把誰硬誰軟好好地估量一下。李驢兒當然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可是他后面有薩千戶,還有忽辛大人。忽辛原也沒有什么,其人貪贓枉法,不辨賢愚,不分好歹,這也是眾所周知的。可是,不是我恭維你,你在戲里罵得真對。但有什么用呢?阿合馬大人是當今皇上最信任的財神爺,好比一塊又大又硬的石頭,其余的人全是些雞蛋,沒人敢說他半個壞字眼。你敢碰他?誰碰他誰倒霉。別忘了,老朋友,已經有幾個人被下獄了。監察御史白棟、宿衛秦長卿秦大人,你不要重蹈他們覆轍??!關漢卿:(愈發不快)怎么,你是要來威脅我?葉和甫:(越發說得唾沫四濺)你寫的這個戲本子,不管假托哪一個朝代的事,只要一演出來,明眼人哪個不知是在挖苦忽辛大人?只要人家在阿合烏大人面前說上幾句,不管是演戲的還是寫戲的,準保都得……嚓,(用手在脖子上做了個抹脖動作)——掉腦袋啊。關漢卿:(質問)別瞎說了,我這戲跟阿合馬有什么關系?葉和甫:你罵忽辛,會跟他老子不相干?弄不好連我們都……關漢卿:(走前一步)你說了兩點,那我也說兩點。我寫的主角竇娥,是她舍己救人的性格感動了我,使我不能不寫,絕不是單純為的罵什么人。你千萬替我解釋解釋。而且,我是愛上了戲才寫戲的。我既然決定寫,就對所寫的負責任,生死禍福自己去當。別連累了您,“士各有志”,您請吧。(選自田漢《關漢卿》,有刪改)6.下列對節選部分戲劇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此幕先寫關漢卿與好友楊顯之在書齋中斟酌已寫成的幾折《竇娥冤》,各自發表修改意見。隨后,葉和甫勸關漢卿不要寫《竇娥冤》。B.從關漢卿與楊顯之的對話可以看出,楊顯之對待文學創作嚴肅、認真,他長于修改作品,有文人風骨,是關漢卿的“莫逆之交”。C.葉和甫把關漢卿看成了“煙花粉黛的大師”,不贊成關漢卿改寫公案戲,是因為不想讓他重蹈監察御史白棟等人的覆轍。D.節選第五幕雖然寫了兩部分內容,但嚴格遵守“三一律”原則,“朱小蘭”“忽辛”“阿合馬”等只出現在人物對話中,從而讓戲劇情節集中而又完整。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把原句陳述語氣改為質問語氣,把對天的哀告和祈求改為對天的指責和否定,深化了作品的主題。B.田漢在此幕中善于運用對比、襯托等修辭手法,富有強烈的現實主義風格。劇作在處理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關系上有獨到之處。C.第五幕通過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來塑造關漢卿等人物形象,“確定地”“反感”“愈發不快”等都屬于神態描寫,“質問”“走前一步”等屬于動作描寫。D.“我覺得那都是些甘草、薄荷,只管管傷風、咳嗽”這一句運用了借代修辭,用“甘草、薄荷”借代那些情節較輕松愉快的作品。

8.“沒有戲劇沖突就沒有戲劇”,如《雷雨》中有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情感沖突、周樸園和魯大海的階級沖突,請簡要概括本文的沖突。(4分)

9.《關漢卿》“戲中戲”的結構讓劇作家與劇中人達到心靈、精神的契合。請你結合劇中人關漢卿的形象,探究劇作家田漢的形象特點。(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1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炯住繒x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節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斷句。請用鉛筆將三處答案按順序分別對應答題卡上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相結之厚也A一怵B于C燭之武D之利E棄晉F如涕唾G亦何H有I于鄭乎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伯,春秋時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歐洲仍有這樣的稱謂。B.禮,指禮節、儀式等道德規范,先秦有《周禮》《儀禮》《禮記》等流傳于后世。C.材料一中“公從之”與“臣之壯也”兩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D.執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辦事的官吏,后來也用于表示對對方的敬稱。12.下列對原文有關燭之武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他顧全大局。面對鄭國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個人恩怨,毅然擔負起出使秦國的重任。

B.他反客為主。他對秦穆公說,滅亡鄭國是讓秦賠上自己的鄰國來增加晉國的勢力并削弱自己。C.他富于謀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許諾,愿為秦國提供好處;一面利用秦、晉矛盾,施行離間之計。D.他不辱使命。他在國家危亡之時出使,不卑不亢,從容辭令,說服秦國退兵護鄭,不失本國尊嚴。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4分)

(2)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4分)

14.請結合乙文中的觀點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4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15~16小題。金陵懷古劉禹錫潮滿冶城【1】渚,日斜征虜亭。【2】蔡洲【3】新草綠,幕府【4】舊煙青。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注釋:【1】冶城:東吳冶鑄之地。【2】征虜亭:為東晉征虜將軍謝石所建?!?】蔡洲:江中洲名?!?】幕府:山名。桂枝香·金陵懷古王安石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15.以下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劉詩頸聯的“空”蘊含詩人對興廢與地形之間關系的看法。B.王詞“繁華”句揭示了歷史上的各個王朝接連覆亡的原因。C.兩首詩懷古憑吊,運用對比,凸顯詩人懷才不遇之情。D.兩首詩都在結尾化用典故,抒發對王朝昔盛今衰的哀嘆之情,有諷今之意。16.請簡要分析兩處畫線句所繪景象與所蘊情感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甫在《登岳陽樓》中用“_______,_________”將國勢危難與個人身世對舉,表現感傷涕零的情感。(2)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在明凈光潔的廣闊湖面上安置一葉扁舟,頗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襯托出詩人的豪邁氣概。(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面對曾皙有關公西華的提問,回答道宗廟祭祀、朝見天子,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呢,又補充了“_______,_________”一語,肯定公西華的才華。三、語言文字運用(19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8~20小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葉梅就顯示出她的文學才華。1979年小說處女作《香池》發表后,陸續有《花燈,像她那雙眼睛》《撒憂的龍船河》《五月飛蛾》《最后的土司》等作品問世。她的小說感染力強,牽動人心,真可謂是①。葉梅的創作題材豐富,體裁多樣,從虛構到非虛構,她總在不斷地嘗試跨界。在葉梅看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書,而她正是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的人,她樂意嘗試不同的職業,也很樂意向各行各業的人學習,這些嘗試給了葉梅②的創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評論家李建軍說,葉梅是一個“有根”的作家。多年來,她的寫作大都以自己的出生地三峽為根基,然而在③時代前,葉梅覺得一個作家不僅要有根,也應該不斷回答時代的課題,真實記錄中國社會在迅猛的時代發展過程中的新事物、新氣象。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每空1分)19.下列句子中的“就”與文中加點的“就”,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歷史本身就是審判官,而無產階級就是執刑者。((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B.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C.并且他以為他母親早就死了的。(《雷雨》)D.他看見你這樣用功,就不會疑心你為什么一個人在這兒了。(《哈姆萊特》)20.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畫波浪線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3分)A.中世紀的德國曾有過一種叫做“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B.“生存還是毀滅”這段著名獨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萊特的內心沖突。C.我們要結合文中對庖丁解牛過程的描寫,理解其高超技藝之中蘊含的“道”。D.要理解這些登場人物之間的關系,讓他們始終處在互動之中,從而讓戲“活”起來。(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題。俗話說,“魯菜一萬單八百,大蒜獨占小九千”。山東是大蒜的重“栽”區,這個“蒜”可不是“裝”的:①全球大蒜出口量的80%產自中國,②其中約七成產自山東。③今年第一季度的海關數據顯示,④保鮮蒜成為山東省農業出口第一大單項產品,⑤出口值突破30多億元,⑥拉動全省農產品出口增長4.1個百分點,⑦使山東穩居全國農產品出口排行首位貢獻最大。⑧有人打趣說,⑨齊魯大地上除了大漢就是大蒜。今天我們來聊聊這件事兒。生吃嫌蒜“臭”,熱炒靠蒜“香”,雖然大蒜是餐桌標配,A。南方人以熟蒜熗鍋醒胃,如香港避風塘炒蟹,視蒜蓉為點睛之筆;再如蒜泥白肉,是響當當的經典川菜。北方人B,如北方的餃子里大多有肉餡,配上生大蒜,不僅可以解膩,還讓餃子的味道也提升了不少。

21.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4分,每處2分)

22.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6分,每處2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生活中面對事情的結果,人們往往用“順其自然”來表明態度;但這句話似乎還隱含著更多的意味。對此,你有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便消減了那種‘密密層層’的‘綠化之美’”錯誤。由原文“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盋.“人們見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樹,……古代詩人寫詩時卻并不如此”錯誤。由原文“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可知,原文說的是“人們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樹”,而不是“都是樹”,古代詩人寫詩時“恐怕”不是如此,表猜測,而非肯定。D.“先立后破”錯誤,應是“先破后立”。2.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主要使用了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錯誤。兩則材料并未使用比喻論證。3.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A.“夏木”枝葉繁茂;B.“無邊落木蕭蕭下”寫秋天落葉紛飛,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C.“夏景”指夏天的群木,應是枝葉繁茂;D.“萬木春”指春天的樹木,應是枝葉繁茂。4.答案①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對“木”這個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而已。②藝術形象是要根據具體例子來作分析,不能籠統地一概而論。(答出一點得2分,總分4分,每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材料一批評林庚《說"木葉"》存在片面性,指出"木"與"樹"的意象差異僅存在于特定語境,強調藝術形象分析須立足具體案例,避免籠統論斷。5.答案①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想有關。②和音節的諧否有關。(或“木”“落”“葉”都是入聲字,讀起來朗朗上口,有韻律美。)③與字面的生熟有關。(或“木葉”在語體上比“樹葉”莊重些。)④“木葉”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詩歌古雅,具有文化內涵。(答出一點得2分,3點得滿分,總分6分,每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木”與“樹”的審美差異主要源于四點:其一,受前人名句(如“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文學傳統影響,形成固定意象聯想;其二,音韻因素,“木”“落”“葉”皆為入聲字,組合更具鏗鏘韻律感;其三,語體差異,“木葉”屬典雅的書面表達,“樹葉”

偏口語化;其四,“木葉”作為經典意象原型,自帶歷史文化積淀,能強化詩歌的古雅意蘊與文化厚度。6.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是因為不想讓他重蹈監察御史白棟等人的覆轍”錯誤,葉和甫是別有用心,也并沒有把關漢卿看成“煙花粉黛”的大師,他虛偽、趨炎附勢,是混在當時雜劇界的敗類、反動統治者的幫兇。7.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的能力。D.“這一句運用了借代修辭”錯誤,這句運用了比喻中的借喻修辭。8.答案①關漢卿與楊顯之關于文學創作的論爭沖突;②關漢卿與葉和甫關于《竇娥冤》該不該寫的沖突;③元代統治階級與下層百姓的沖突;④關漢卿與葉和甫人性的沖突;⑤文藝創作理想與客觀現實壓力的沖突。(答出一點得1分,4點得滿分,總分4分,每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概括文本戲劇沖突的能力。關漢卿的戲劇沖突可概括為四重維度:其一,創作觀念分歧(與楊顯之):關漢卿堅持真實揭露高利貸者惡行,反對片面美化人物;其二,創作風險爭議(與葉和甫):關漢卿秉持"為民發聲"的創作觀,不懼政治壓迫,對抗勸其妥協的現實主義文人;其三,社會階級對立:通過竇娥冤案揭示元代司法腐敗與官民矛盾;其四,人性立場沖突:關漢卿以"鐵肩擔道義"的文人風骨,對抗葉和甫明哲保身的犬儒主義,凸顯知識分子在高壓環境下的精神抉擇。9.答案田漢身上就閃爍著關漢卿所有的形象特點,與其說他在寫關漢卿,倒不如說他在寫自己。①關注時代。關漢卿熟知元代是一個草菅人命、無法無天的社會時代。②心系蒼生。關漢卿把朱小蘭的遭遇寫成劇本《竇娥冤》,創作《救風塵》《望江亭》等也都是“代替受冤屈的百姓們一吐胸中的怨氣”。③愛憎分明。關漢卿為朱小蘭抱不平,對忽辛疾惡如仇,“痛恨那些周舍、杜婆婆,還有楊衙內之流”“連天地也罵起來了”。④凜然不屈。當葉和甫以創作《竇娥冤》會得罪阿合馬大人,會被下獄掉腦袋來勸關漢卿不要創作《竇娥冤》時,關漢卿說“我既然決定寫,就對所寫的負責任,生死禍福自己去當”。⑤執著理想。葉和甫勸關漢卿創作要像往常那樣輕松一點,認為創作《竇娥冤》“成功固然好,一旦不中,盛名豈不一落千丈?很是不值”,但關漢卿不為所動,仍舊執著于自己的創作理想,說“我也不求什么簽名,怕什么一落千丈?”。(答出一點得2分,先概括,后分析,3點得滿分,總分6分,每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

田漢借關漢卿形象投射出三重精神內核:其一,社會批判與人民立場,通過揭示元代高利貸橫行、司法腐敗等現實,展現對底層苦難的深切關注;其二,鮮明的道德立場,以戲劇為載體痛斥權貴惡行,彰顯知識分子的倫理自覺(如為竇娥鳴冤、諷刺忽辛);其三,不妥協的抗爭精神,面對政治威脅與創作風險時,以“生死禍福自當”的凜然姿態捍衛藝術理想,凸顯劇作家的主體性追求。三者共同構成田漢對文人風骨與藝術使命的現代詮釋。(注:將原文五個層次凝練為“現實觀照一道德擔當一精神抗爭”的邏輯框架,通過“倫理自覺”“主體性”等術語提升學術性,同時保留“高利貸”“竇娥冤”等文本細節增強說服力。)10.答案AEG解析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武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相互結盟很厚了,一旦被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誘惑,拋棄晉國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11.答案C解析兩句中的“之”意義和用法不同,前后一句是代詞(他的提議),后一句是取獨。12.答案B解析“燭之武反客為主”錯,結合文本內容“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所以這里燭之武并沒有“反客為主”。13.答案(1)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2)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退,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怎么改變得這么快啊!解析(1)“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肆”,延伸、擴張;“闕”,侵損、削減;“焉”,從哪里。(2)“惟”,只;“退”,使……撤退,說退;“置戍”,設置戍守;“移”,改變。(每個詞語解釋準確1分,句意通順1分)14.答案①呂祖謙認為,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就是利益關系;②諸侯國之間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會為利益不同而背棄。③秦穆公退兵就是因為利益。(寫到兩點3分,寫到3點4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乙“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可知,呂祖謙認為,諸侯國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就是利益關系,諸侯國之間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會為利益不同而背棄。秦穆公退兵和趙王出兵的原因都是因為利益,游說者從利害關系入手勸說都比較容易成功。參考譯文:【甲】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放棄(攻打)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墒?,晉惠公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擴大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穆公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那里,自己就回去了。(節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乙】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秦國、晉國聯合出兵討伐鄭國,鄭國就要滅亡了。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兒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得多么快啊!燭之武一席話就讓秦穆公背叛了晉國而親近鄭國,舍棄強大的援軍,而依附弱小的國家;拋棄(與晉國)舊日的恩情,招來(晉國)新的怨恨;舍棄成功,走向危難。(如果)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盟很厚了,一旦被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誘惑,拋棄晉國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燭之武所說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會很快轉變去尋求那更大的利益的!(節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5.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C.“凸顯懷才不遇之情”錯誤,詩人都運用了對比,凸顯王朝衰敗的荒涼。16.答案(1)劉詩描繪了金陵一帶的蔡洲新草嫩綠、幕府山頂青煙裊裊升起的美麗景象,王詞描繪了奔流的江水、寒氣中的煙霧與枯萎而泛綠的秋草呈現的蕭條景象。(2)劉詩在景中蘊含了詩人對昔日興盛的王朝而今已經消亡的感傷之情,王詞在景中蘊含了詩人對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嘆之情與對所處王朝統治者的警示之情。(答出1點得3分,2點得滿分,總分6分。)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比較閱讀之賞析詩歌景物形象及情感的能力。劉詩,“新草綠”“舊煙青”景象獨特,地上新草嫩綠,山間青煙裊裊升起,景象美麗;王詞,“流水”“寒煙衰草凝綠”,江水奔流,煙霧升起在寒氣中,秋草枯萎而泛綠,景象蕭條。劉詩寫美麗的自然環境,后面卻說“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可見是以樂景抒哀情,景中蘊含了詩人對歷史興替的感傷之情;王詞描繪蒼涼景象,后文說“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暗示當今宋代的統治者依托關中百二山河之險,沉溺在聲色享樂之中,正步著六朝的后塵,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詩句在對王朝昔盛今亡的哀嘆的同時,也表達對所處王朝統治者的警示之情。17.答案(1)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2)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3)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18.答案①動人心弦/動人心魄②源源不斷/取之不盡③日新月異(寫出一個得1分,總分3分。每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處,由前面的“她的小說感染力強,牽動人心”可知,補寫的這個成語恰當地形容了她的作品能夠觸動讀者的情感,使人心潮澎湃,故可以填“動人心弦”。②處,需要填寫的成語,用來修飾“創造力和生命力”,這樣的表達意味著她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像永不枯竭的源泉,總是充滿活力和新意,可以填寫“源源不斷”或“取之不盡”。

③處,由“迅猛的時代發展過程中的新事物、新氣象”可以得知,時代的特點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故填“日新月異”。19.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同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意義和用法的把握能力。文中加點的“就”,表示動作情況早已發生。A.表示加強肯定和確認。B.承接前提、前因等。C.表示動作情況早已發生。D.表示在某種條件或情況下自然怎么樣。20.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文中畫波浪線的引號表示特殊含義。A.表示特定稱謂。B.表示引用。C.表示著重強調。D.表示特殊含義。21.答案A但是南北吃法不盡相同B則嗜好生吃(補寫出一點得2分,總分4分。每點意思相近即可)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處,根據前文“雖然……”可知,該空應用關聯詞語“但是”來銜接;結合后文“南方人以熟蒜熗鍋醒胃”“北方人……”等內容可知,此處表達的意思是南北方對大蒜的吃法不相同。據此可寫“但是南北吃法不盡相同”。B處,從結構上看,此空應與前文“南方人以熟蒜熗鍋醒胃”相互照應,再結合后文“配上生大蒜”可知,此處的意思是北方人喜歡生吃大蒜。據此可寫“則嗜好生吃”。22.答案①修改為“全球80%的大蒜出口量來自中國”;⑤“突破30多億元”修改為“突破30億元”;⑦“使”修改為“對”或者刪除“貢獻最大”。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大蒜出口量的80%”語序不當,該句的中心詞是“大蒜出口量”,“80%”是定語,所以應修改為“80%的大蒜出口量”;另外“出口量”與“產自”搭配不當,應將“產自”改為“來自”。第⑤句“突破30多億元”不合邏輯,“突破”后面應該用確數,應將“30多億元”修改為“30億元”。第⑦句“使……貢獻最大”句式雜糅,應修改“對……貢獻最大”或者刪除“貢獻最大”。23.作文一、解讀材料:本次作文重點在后面的轉折句:“但這句話似乎還隱含著更多的意味。”一個“但”字表明,前面“順其自然”如何被運用的普遍現象,是考生也要在文中展開再論述的,但更重要的是,考生還要自己思考,寫出“順其自然”更多的深層“意味”,翻出深度,最好能翻出新意。文章要完成的任務就變成了:“順其自然”還能應用在什么語境下呢?或者說它有什么其他含義、意義嗎?

二、挖掘思考角度【順其自然作用的時間】面對事情的結果,用“順其自然”來表明態度。此處設定的時間階段是在一件事情的結果已經出現了以后。從中可以推斷,“順其自然”之產生作用,可以于事情發展的不同階段:事情未做之前、事情結果出現但還可扭轉之時,或結果既定無法改變以后……在不同的階段下,“順其自然”必定也會有不同的意味?!卷樒渥匀蛔饔玫姆绞健慨攲γ娼Y果的時候,擺擺手說一句“順其自然”,可能是一種自我安慰,是對不夠滿意的結果的勉強接受。是在向他人、像外界發布一種看似大度的宣告,好像這一切都是天命注定的,并不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這實則并不是真的對結果釋懷了,而是無可奈何、“死要面子”的“找補”。當然,這也可以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釋懷,是坦然面對任何結果的曠達,是試圖將自己拽出與世界的固執對抗、對結果的斤斤計較。由此可以引申出幾個不同的思考角度:1、“順其自然”在事情還沒開始做之前??蓮姆疵嬲撌觥绊樒渥匀弧辈皇鞘裁?,并非還沒做之前就不作為的借口。2、“順其自然”在結果剛出來的時候??蓮姆疵嬲撌觯⒉桓市?、無法釋懷不能算是真正的“順其自然”。3、“順其自然”在結果出來后嘗試改變卻未果時。正面論述:做你該做的事,并且接受它的事與愿違。在你別無選擇,做了所有努力卻依然難以撼動結果之后,才能做到真正的順其自然。三、確定立意【內涵界定】“順”的姿態指向的是態度還是行為:順其自然更多地是一種態度,而不是一種做法。持無為心(不內耗,不對抗世界),行有為法(順其自然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自然”的含義:客觀自然(有時候,外在的客觀環境是難以改變的,世間本無萬事如意,要順應自然規律,不違背規律);主觀自然(不用刻意去扭轉自己的態度,迫使自己“毫不在意”般地接受現實)【命題聯想】(古)“順其自然”是一種古老的東方智慧,蘊含了道家中無為與有為的辯證關系,以及儒家樂天知命的人生觀等思想。(今)對應當下社會現象,“順其自然”的態度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