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一、任務來源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關于下達2022年廣西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的通知》(桂市監函〔2022〕1903號)文件精神,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起草的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獲批準立項為廣西地方標準,項目編號為2022-1174。二、主要起草單位、起草人以及標準編制任務分工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項目任務下達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成立了標準編制工作組,制定了標準編寫方案,明確任務職責,確定工作技術路線,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具體標準編制工作分工如表1所示。表1標準編制人員分工表姓名職稱專業工作單位主要負責工作滑金鋒副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項目總體方案設計、試驗實施、數據匯總分析、總結及標準的撰寫等工作黃詠梅副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的編寫和論證:調查氣候帶劃分李彥青副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的編寫和論證:區內調查點布置和維護李慧峰副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的編寫和論證:性信息素誘集調查陳天淵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的編寫和論證:調查數據分析銀捷高級農藝師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的編寫和論證:甘薯種植廖金秀助理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的編寫和論證:實驗室管理張世剛助理研究員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數據收集和統計梁耀文中級農藝師甘薯育種與病蟲害防控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昆蟲飼養三、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一)必要性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耕作栽培方式改變和農作物復種指數提高,農作物病蟲害呈多發、頻發態勢,重大農作物病蟲害時有發生,如甘薯小象甲逐漸向高緯度遷移,嚴重危害甘薯的產量和質量。為規范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防治規程和防治方式,鼓勵專業化、綠色防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2020年5月發布并施行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國令第725號)政策。監測預報是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預防控制的前提和基礎,《條例》總結實踐經驗,完善了監測預報制度。甘薯小象甲(Cylasformicarius)屬鞘翅目(Coleoptera)三錐象科,主要分布在非洲、亞洲東南部、美洲等熱帶、亞熱帶地區,是甘薯生長期和貯藏期的最重要的害蟲之一,在我南部薯區包括廣西、廣東、海南、臺灣、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貴州、四川、云南等省區均發生嚴重為害。甘薯小象甲成蟲咬食薯藤、葉、幼芽及薯塊外,而幼蟲蛀食粗蔓和薯塊,在薯塊內部形成隧道,隧道部位被誘導產生萜類和酚類等物質,使甘薯味道苦臭、品質下降,不能食用或飼用。大多數疫區,一般因甘薯小象甲為害薯區產量損失在10%-20%,為害嚴重薯區產量損失30%-50%,甚至絕收。針對目前廣西甘薯小象甲為害嚴重、發生時期和危害程度不清楚等問題,開展全區甘薯小象甲動態發生布點調查,根據害蟲發生發展規律以及作物的物候、氣象等資料建立有效的預測預報等關鍵技術研究,做出甘薯小象甲未來的發生期、發生量、危害程度等估計,預測害蟲未來的發生動態。深度闡明甘薯小象甲發生規律及機理,為甘薯小象甲防治技術提出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策略。建立適合于廣西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技術體系,使害蟲防治工作有計劃有重點的進行,解決我區甘薯小象甲防控中的瓶頸問題,從而達到蟲口奪糧,保證農業收入,促進廣西甘薯產業的可持性發展。(二)技術依據Coffelt等(1978)從甘薯小象甲雌蟲腹部和雌蟲爬過的濾紙上初步提取一種性信息素,生物學鑒定結果表明,甘薯小象甲雄蟲對其有很強的行為反應和電生理反應。Heath等(1986)采用液相色譜和氣相色譜法從甘薯小象甲雌蟲的揮發物中分離得到一種性信息素,鑒定為(順)-3-十二烯-1-醇-(反)-2-丁烯酯((Z)-3-dodecen1-ol(E)-2-butenoate),并且首次在室內進行了人工合成。室內和田間生物測定結果表明,該人工合成材料的生物活性與雌蟲分泌的性信息素無明顯差別。國內廣東農業科學院劉建峰等(1999)對性信息素誘捕進行了田間試驗,并發現性誘劑誘捕區防治效果可達84%,并對性信息素誘捕條件進行了探索。劉瑾和李真(2001)也對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進行了人工合成,并且在廣東農科院對其進行了生物活性測定,結果顯示人工合成的甘薯小象甲性誘劑有很高的誘蟲活性。陳福如等(2001)利用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捕調查了福建薯區內小象甲年發生規律,并且對引誘的活性、作用范圍以及誘捕條件進行了研究。發現性誘劑的引誘活性長達110d,作用范圍達15m,誘捕器大小中等(1.25L)、橡皮塞誘芯以及內部裝有2%洗衣粉液誘捕效果可達72.6%。隨后,有大量研究報道利用合成的性信息素在大田進行了誘捕實驗。例如:Reddy等(2014)對信息素誘捕甘薯小象甲的條件進行了探索。誘捕器在10-100m,隨著間隔距離的增大,誘捕甘薯小象甲的量呈下降趨勢。信息素誘捕捕獲標記成蟲的有效距離為60m,最大覆蓋半徑80m。當性信息素濃度為100mM時,對甘薯小象甲的引誘率為60.88%。含有性信息素的橡膠頭在0-14d和15-28d時間內每周捕獲的雄蟲量最高,并且信息素誘捕器能夠有效減少小象甲對甘薯的危害程度。盡管目前仍在使用信息素誘捕器,但對小象甲仍未取得有效的控制,因此Nirupa和Reddy(2014)對不同顏色的誘捕器誘捕效果進行了研究,發現在8種顏色(紅色、灰色、綠色、棕色、藍色、白色、黃色和黑色)的誘捕器中,綠色誘捕器的誘捕效果最佳,幾乎是對照的2倍。同時McQuate(2014)研究結果表明,在誘捕器中加入綠色光源,捕獲甘薯小象甲的雄性數量增加了近5倍。嗅覺和夜間可見的視覺信號的結合顯著提高了這種夜間活動昆蟲的誘捕效果。這些結果為進一步提高甘薯小象甲的預測和預報提供了依據。馬來西亞Dilipkumar等(2019)也對甘薯小象甲信息素誘捕器進行了優化研究,用于提高信息素誘捕器在甘薯小象甲種群監測或大規模誘捕工作中的性能。研究結果表明誘捕器窗數、性誘劑劑量和誘捕器高度對甘薯小象甲誘捕量有顯著影響,但誘捕器大小和顏色對誘捕量無顯著影響。以誘捕器有四個窗口、內部裝有洗滌劑溶液以及誘捕器高度在甘薯冠層0-40cm較好。(三)可行性分析本標準編制工作組長期從事甘薯小象甲防治方面的研究,共開展了與小象甲相關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結合蛋白的功能研究》、廣西自然基金《甘薯小象甲氣味結合蛋白的鑒定》《甘薯小象甲ORs基因的鑒定和分布機理研究》和廣西農科院科技發展基金《甘薯小象甲化學感受蛋白的鑒定》、《廣西甘薯品種小象甲抗性鑒定》、《廣西農科院拔尖人才項目》和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甘薯小象甲OBPs分子機制的研究》7項。甘薯小象甲室內飼養、廣西區內布點調查、性信息素識別分子機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提高了甘薯小象甲防控效率,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起草單位掌握了甘薯小象甲在區內的布點和動態調查技術。為確保標準編寫工作正常進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建立標準起草工作小組,廣泛爭取了徐州市農業科學院/國家甘薯研究中心、江蘇師范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和玉林市香啦啦綠色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的支持和協作,為標準編寫提供技術支持。(四)目的和意義通過制定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規范甘薯小象甲誘集測報技術的甘薯小象甲成蟲、幼蟲量及發育進度調查、發生危害及甘薯受害率(程度)調查、發生程度及分級指標、預測方法等技術、對提高甘薯小象甲動態發生的預測預報,提高甘薯小象甲的防控效率,促進甘薯產業的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為我區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提供保障。四、主要起草過程(一)成立標準編制工作組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項目任務下達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成立了標準編制工作組,制定了標準編寫方案,明確任務職責,確定工作技術路線,開展標準研制工作,具體標準編制工作分配見表1。(二)收集整理文獻資料標準編制工作組收集國內有關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相關文獻資料,主要有:——T/GDP041-2021《甘薯小象甲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36/T1230-2020《甘薯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41/T905-2014《甘薯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3210/T1087-2021《稻縱卷葉螟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DB32/T3863-2020《甘薯抗莖線蟲病鑒定技術規程》——DB51/T2328-2017《紫甘薯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DB52/T857-2013《甘薯主要地下害蟲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13/T838-2007《甘薯主要病蟲害測報技術規范》(三)研討確定標準主體內容標準編制工作組對甘薯小象甲相關的7個研究項目數據整理、分析,召開標準編制工作會議,對標準的整體框架結構進行了研究,并對標準的關鍵性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經過研究,標準的主體內容確定為術語和定義、成蟲調查、幼蟲量及發育進度調查、發生危害和薯皮受害率(程度)調查、發生程度及分級指標、預測方法、數據記錄。(四)形成征求意見稿1、編制標準草案。2021年6月-2022年7月,標準起草工作小組進行了廣泛實地調研工作,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對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技術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總結。形成了標準的基本構架,對主要內容進行了討論并對項目的工作進行了部署和安排。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之上,已有的參考資料中有關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要求,并結合廣西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實際要求的基礎上,編制完成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草案)。2、編制標準征求意見稿。2022年7月-10月,向廣西區內涉及領域的部門及相關專家征求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草案)意見。根據標準要點框架技術內容,再次修改標準草案,形成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及(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第一次)。3、標準技術參數試驗、推廣驗證階段。2022年10月-2023年3月,標準編制工作小組開展試驗及推廣應用驗證,收集整理驗證數據工作,標準起草工作小組結合試驗驗證及收集到的最新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數據資料對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進行修改,標準編制工作組討論解決,最終形成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及(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第二次)。五、制定標準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的關系,與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協調情況(一)制定原則本標準的編制遵循國家、行業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標準編制工作組充分調研了國內及廣西地區目前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實際案例、數據資料及研究成果,研究和分析了國內及廣西地區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現狀,以及國內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的應用狀況。經過標準編制工作組成員討論,確定標準編制遵循以下基本原則:1、科學性原則本標準分析了國內關于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標準的建設現狀和特點,結合國內及廣西地區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現狀,在此基礎上對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數據進行整理、歸納和分類,建立了科學、實用、合理的廣西地區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標準。2、承接性原則本標準術語、符號、條文盡量與相應國家、國際、行業和地方標準的規定內容相一致,條文未出現自相矛盾的地方。標準技術內容與國家、國際、行業和地方標準兼容,未出現沖突,保證了一致性。標準技術內容中引用其他標準時,已明確指出所引用標準的內容或名稱,增強了標準的可讀性和可操作性。3、可操作性原則本標準的起草充分調研了國內、廣西壯族自治區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的應用現狀,編寫組在7個與甘薯小象甲相關的研究項目基礎上進過反復討論和修改,編制此標準。標準內容針對性強,可操作性高,易于推廣。(二)與現行法律、法規的關系,與有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協調情況經查閱,與“甘薯小象甲”、“甘薯病蟲害測報”等相關的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有:——T/GDP041-2021《甘薯小象甲綜合防控技術規程》——DB36/T1230-2020《甘薯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41/T905-2014《甘薯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32/T3863-2020《甘薯抗莖線蟲病鑒定技術規程》——DB51/T2328-2017《紫甘薯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規程》——DB52/T857-2013《甘薯主要地下害蟲綜合防治技術規程》——DB13/T838-2007《甘薯主要病蟲害測報技術規范》上述標準均不能有效指導甘薯小象甲發生預測預報,廣西也未制定有《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相關地方標準。本標準詳細、嚴密,技術體系完備,實用性強。標準編制工作組承諾,本標準的各項指標不低于國家強制性標準和國家推薦性標準,內容與現行的法律、法規及強制性標準無沖突。標準的編寫符合GB/T1.1—2020的要求。六、主要條款的說明,主要技術指標、參數、試驗驗證的論述廣西地方標準《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規程》主要章節內容包括:術語和定義、成蟲調查、幼蟲量及發育進度調查、發生危害調查、測報資料收集、發生期預測預報方法、發生程度預測、數據記錄。(一)本標準主要技術內容試驗論證及相關研究項目標準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近年主持了7個與甘薯小象甲相關的研究項目,掌握了甘薯小象甲飼養技術,室內建立了甘薯小象甲的飼養體系。分析了不同甘薯基因型品種對小象甲的抗性,探索了抗小象甲甘薯的檢測技術,獲得了相關國家發明專利。對甘薯小象甲基因組和轉錄組進行了測序,為甘薯小象甲功能基因組學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臺,挖掘了嗅覺和味覺識別的相關基因。近幾年已經克隆和驗證了參與嗅覺和味覺相關的基因10余個,并明確了其調控的分子機制。特別是自2015年以來一直從事甘薯小象甲在廣西全區的動態調查工作。建立了廣西全區甘薯小象甲調查體系。調查了甘薯小象甲在廣西的發生規律和為害情況,為本項目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和理論基礎。1、甘薯小象甲室內飼養本標準編制小組前期已經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玉米研究昆蟲實驗室建立了完備的小象甲飼養體系,并且研發了小象甲的人工飼料,申請了相關發明專利,可常年不間斷供應試驗所需的甘薯小象甲。探索了甘薯小象甲在不同溫度條件下發育歷期(表2),闡明了甘薯小象甲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表3)。表2甘薯小象甲不同溫度下的發育歷期蟲態發育歷期/d31℃28℃25℃23℃20℃卵6.44±0.51d6.56±0.34d8.78±0.63c10.50±0.50b13.49±0.43a一齡幼蟲3.33±0.29c3.61±0.10c4.44±0.10b4.72±0.25b11.72±0.25a二齡幼蟲3.17±0.29c3.56±0.19c4.81±0.12b5.42±0.65b6.85±0.13a三齡幼蟲6.63±0.14d7.11±0.19d9.00±0.60c10.67±0.14b13.60±0.2a蛹6.33±0.29c6.28±0.25c6.56±0.10c9.53±0.23b13.75±0.25a成蟲產卵前期6.00±0d6.00±0d9.83±0.29c16.17±0.29b20.33±0.29a全生育期31.90±0.37d33.10±0.52d43.36±0.29c57.01±0.31b79.75±0.20a注:表中數字為平均值±標準差,數據后不同字母表示方差分析在P<0.05水平上差異顯著。表3甘薯小象甲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蟲態發育起點溫度(℃)有效積溫(日·度)回歸方程r卵11.44118.07T=11.50+118.07V0.9748幼蟲12.37233.42T=12.37+233.42V0.9872蛹14.4278.41T=14.42+78.41V0.9519成蟲產卵前期17.4472.87T=17.44+72.87V0.9530全生育期13.58515.77T=13.58+515.77V0.9762、甘薯小象甲動態監測本標準編制小組在廣西對小象甲的進行發生布點全區,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監測方法。我們發明了甘薯小象甲誘捕裝置,對誘捕器的放置密度、高度、調查的頻率及誘心的有效時間都進行了前期試驗(圖1);2015年至今,項目建議團隊對甘薯小象甲在廣西全區的發生進行長期的性信息素誘集調查,積累了大量的實驗經驗和甘薯小象甲發生數據(圖2),制定了甘薯小象甲發生程度分級指標(表4)。圖1廣西地區甘薯小象甲布點調查圖22015-2020年廣西地區甘薯小象甲分布及調查表4甘薯小象甲發生程度分級指標級別1級2級3級4級5級發生程度輕發生偏輕發生中等發生偏重發生大發生幼蟲蟲口密度(頭/m2)<0.50.6~1.01.1~1.51.6~2.0>2.1薯塊受害率(%)<2.52.6~55.1~7.57.6~10>10.1受害株率(%)<1010.1~2020.1~3030.1~40>40.13、甘薯品種抗小象甲特征、特性研究經過對“廣西甘薯品種小象甲抗性的鑒定”項目的實施,通過制定不同的抗性指標,在單因素變量的條件下,分別進行網室和實驗室試驗,對泉薯17、榕薯819、福薯604、廣薯214和普薯32號5個不同甘薯品種小象甲危害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檢測不同甘薯品種對小象甲的抗性。結果明確了莖葉和薯塊危害減退率相關抗性指標,制定了高感、感、抗、中抗、高抗5個抗性級別。甘薯品種的莖葉比薯塊危害指數較輕,差異不顯著。除泉薯17和廣薯214外,其余品種之間危害指數差異顯著。兩年的危害減退率差異不大,普薯32號平均為21.17、泉薯17為38.78、廣薯214為48.00、福薯604為70.91。本研究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篇,抗小象甲甘薯的檢測方法已經申請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甘薯小象甲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嗅覺相關基因的注釋通過Illumina和PacBio測序,獲得一個高質量的甘薯小象甲基因組。基因組大小為338.84Mb,ContigN50和ScaffoldN50分別為14.97Mb和34.23Mb。共有337.06Mb序列長度的基因組序列被定位到11條染色體上,占比99.42%,其中能夠確定順序和方向的序列長度為333.79Mb,占定位染色體序列總長度的99.03%(圖3)。圖3甘薯象甲11條染色體全基因組交互熱圖共預測了11907個蛋白質編碼基因,在編碼蛋白的基因中有11469個基因可以注釋到NR、GO等數據庫。同時還預測了157.51Mb重復序列、165個tRNA、102個rRNA和40個miRNA。物種間進化關系分析表明,甘薯小象甲和中歐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ponderosae)親緣關系較近,約1.38億年前從中歐山松大小蠹分化而來(圖4)。圖4甘薯小象甲與15種昆蟲的系統進化樹及基因同源性分析利用CAFE對基因家族收縮和擴張分析,結果發現31個基因家族在甘薯小象甲基因組中得到了擴張,特別是參與化學通訊系統的ORs基因家族。我們通過同源序列比對等方式手工注釋了36個OBPs基因,154個ORs基因,46個GRs基因,39個IRs基因,13個CSPs基因,4個SNMPs基因(表5)。表5不同鞘翅目昆蟲化學通訊相關基因家族的比較SpeciesORGRIROBPCSPSNMPT.castaneum2702197150206C.formicarius1541873936134A.planipennis46303012144D.ponderosae79595536114A.glabripennis12119063601745、甘薯小象甲嗅覺分子機制的研究通過國家自然基金和廣西自然基金的研究,本申請項目組已經完成了甘薯小象甲雌雄蟲觸角的轉錄組測序工作,鑒定了26個氣味結合蛋白(Odorantbindingprotein,OBPs),12個化學感受蛋白(Chemosensoryproteins,CSPs),4個感覺神經膜蛋白(Sensoryneuronmembraneproteins,SNMPs),15個離子型受體(IonotropicReceptors,IRs),11個味覺受體(GustatoryReceptors,GRs)和54個嗅覺受體(Olfactoryreceptors,ORs)。課題組綜合運用生物信息學和分子生物學相關實驗方法得到如下結果:1)從小象甲雌雄蟲觸角轉錄組數據中克隆了26個OBPs,并對這些基因進行了序列分析和進化關系構建;2)半定量RT-PCR和熒光定量qPCR結果顯示OBP1-3特異性在雄蟲觸角中表達;3)熒光競爭性結合結果顯示OBP1-3對(Z)-3-dodecen-l-01(E)-2-butenoate都表現很強的結合能力,結合常數分別為:1.564±0.229μM,1.064±0.221μMand1.351±0.093μM;4)RNAi和行為學觀察結果顯示OBP1基因沉默前后,性信息素對小象甲雄蟲的引誘率沒有顯著變化,而OBP2-3處理后性信息素對雄蟲的相對引誘率下降到26.67%和23.33%;除性信息素之外,OBP1-3基因沉默前后,分別有5、3和1種氣味揮發物對甘薯小象甲引誘率發生顯著性差異(圖5)。本項目的完成有利于闡明昆蟲性信息素結合蛋白的分子識別機制。更重要的是,可以為我們提供新的方法如通過RNAi干擾靶標害蟲性信息素識別進而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圖5甘薯小象甲嗅覺分子機制(二)本標準主要條款的說明1、范圍本文件規定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技術的術語和定義、成蟲調查、幼蟲量及發育進度調查、發生危害調查、測報資料收集、發生期預測預報方法、發生程度預測、數據記錄的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誘集測報。2、術語和定義本文件對甘薯小象甲、甘薯小象甲性信息素、蟲口密度、受害株率、薯塊受害率等進行定義。3、成蟲調查本章主要對成蟲調查的布置時間和方法、調查時間、調查方法作出規定。3.1、布置時間和方法。本標準編制小組在廣西對小象甲的進行發生布點全區,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監測方法,發明了甘薯小象甲誘捕裝置,對誘捕器的放置密度、高度、調查的頻率及誘心的有效時間都進行了前期試驗。成蟲調查最佳時間為甘薯小象甲發生前或者甘薯育苗期(桂北在4月底至5月初,桂中和桂南在2月底至3月初),選取主栽甘薯田3~4塊,設置調查點。每個調查點將3個誘捕器按照三點式布置到田間,誘捕器內加入1-3%的洗衣粉水。誘捕器之間的距離大于18m。誘捕器上端高于甘薯株頂部5cm~10cm。根據性誘劑產品要求定期更換誘芯。3.2、調查方法。需每7天到10天定期檢查一次,并且更換洗衣粉水,記錄誘集的甘薯小象甲數量,調查數據計入附錄B中的表B.1。4、幼蟲量及發育進度調查本章主要對幼蟲量及發育進度調查的時間和方法作出規定。4.1、調查時間。第1代甘薯小象甲2~3齡幼蟲的始盛期開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鄭州銀行監管協議書
- DB36-T1803-2023-棱角山礬培育技術規程-江西省
- DB36-T1734-2022-大球蓋菇-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江西省
- 病理性體質護理
- 全屋定制服務標準流程
- 2025年小學教師資格證教育教學知識模擬考試試卷:教育信息化應用
- 2025年計算機二級MySQL實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2025年教職工職業發展策略與學校支持系統構建
- 護理敏感指標報告
- 2025年征信行業信用評分體系優化試題庫(行業趨勢)試卷
- 體育行業投標書
- 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診斷課件
- 2024年高校教師資格證資格考試題庫含答案(滿分必刷)
- 2024-2029全球及中國電氣電子中的CFD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發展研究報告
- 中國法律史-第三次平時作業-國開-參考資料
- 五十六個民族之土族介紹
- JT∕T 794-2019 道路運輸車輛衛星定位系統車載終端技術要求
- 懸挑腳手架及卸料平臺監理旁站記錄表
- 資產處置報廢方案
- 神志病中西醫結合臨床診療指南-精神分裂癥
- QBT 2198-1996手電筒行業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