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作業(yè)答案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作業(yè)答案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作業(yè)答案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作業(yè)答案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作業(yè)答案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頁共1頁以上僅為參考答案,簡答、論述題均只列及主要的解題知識點,請您結合自我理解和課本內容進行知識掌握和鞏固。如對答案等有疑義,請及時登錄學院網(wǎng)站“輔導論壇”欄目,與老師交流探討!《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作業(yè)答案第五章三十年代的文學運動與文學思潮一、填空題1、創(chuàng)造社、太陽社2、上海3、《對于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意見》4、吳祖光5、《論語》《人間世》《宇宙風》6、施蟄存7、穆時英8、《都市風景線》9、《五奎橋》、《香稻米》、《青龍?zhí)丁?0、蒲風二、名詞解釋1、左聯(lián):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作家的統(tǒng)一組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領導人有魯迅、馮乃超、錢杏邨、田漢、鄭伯奇、洪靈菲等,主要刊物有《萌芽》、《拓荒者》、《北斗》、《前哨》、《十字街頭》等。左聯(lián)成立后,團結和組織進步作家反擊國民黨的反革命文化“圍剿,批判資產階級及各種反動文藝思想,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提倡文藝大眾化,發(fā)展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年輕作家,有力地推動了革命文藝運動。19362、中國詩歌會:左聯(lián)領導下的一個群眾性詩歌團體,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發(fā)起人有穆木天、楊騷、蒲風、白曙等,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蒲風。1933年2月創(chuàng)辦機關刊物《新詩歌》,以大眾化為創(chuàng)作目標,以現(xiàn)實主義為創(chuàng)作原則,在詩歌理論探索和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革命詩歌運動的發(fā)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3、革命文學論爭:是指1928年初太陽社和創(chuàng)造社為倡導革命文學,與魯迅展開的一場論爭,這是革命文學陣營內部圍繞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建設的一些重大問題而展開的思想論爭。通過這場論爭,擴大了無產階級文藝思想的宣傳,分清了陣線,明確了是非,提高了認識,加強了團結,從思想上、理論上和組織上,為左聯(lián)的成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4、兩個口號的論爭:是指1936年為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左翼文藝陣營內部周揚、夏衍等提出的“國防文學”口號與魯迅、馮雪峰、茅盾、胡風等提出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口號之間的論爭,這是左翼文藝陣營內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而展開的一場文藝思想論爭。通過論爭,統(tǒng)一了認識,明確了方向,團結了隊伍,為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了必要的思想準備。5、普羅文學:即無產階級文學(proletariat)音譯的縮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革命文藝工作者為避免反動派的注意而采用的譯名。普羅文學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宣傳無產階級革命思想,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yè)服務的文學。其基本特征是以鮮明的革命立場,飽滿的革命熱情,直接表現(xiàn)革命斗爭,熱情歌頌革命的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但也有政治口號代替藝術描寫和“革命加戀愛”的公式化傾向。1928年至1930年的革命文學,經(jīng)過了普羅文學階段。6、“自由人”:胡秋原以“自由人”自命,發(fā)表《阿狗文藝論》《勿侵略文藝》,宣揚文學藝術“至死也是自由的”、“超階級”“超時代”的,左翼文藝窒息了其他文藝;反對無產階級文藝是其實質,但觀點亦有可采之處。7、“第三種人”:指1932年在上海出現(xiàn)的以蘇汶(杜衡)、施蟄存、韓侍桁等為代表的一些文人,在左翼作家反擊自由人胡秋原時,以蘇汶為代表的自稱為“作家之群”的“第三種人”出來為胡秋原辯護,他們標榜中立,反對文藝的功利性,鼓吹文藝可以脫離政治而自由,指責左聯(lián)獨霸文壇,不要真理,把作家變成煽動家,但同時他們也對民族主義文學持明確的批判態(tài)度。他們的論點,受到魯迅、瞿秋白、周揚、馮雪峰等左翼作家的批判。8、民族主義文學:是30年代出現(xiàn)的,一個由國民黨政府操縱,適應國民黨政權法西斯政治需要,憑借權勢和金錢勉強拼湊而成的畸形的文學派別。其代表人物潘公展、范爭波、朱應鵬、王平陵、傅彥長等,大都是國民黨政客、特務、軍官等。他們鼓吹以“民族意識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文藝”,公開向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發(fā)起攻擊,提出以“民族意識”代替“階級意識”,用“民族主義”來統(tǒng)一文藝思想,用民族主義文學統(tǒng)治文壇,受到左翼文藝各方面的反擊。其代表作有黃震遐的《隴海線上》和萬國安的《國門之戰(zhàn)》。9、論語派:30年代的一個主導傾向消極的散文小品流派;“以閑適為格調,以自我為中心”;代表作家是林語堂等,刊物有《論語》《人間世》《宇宙風》。10、京派:30年代前后活動在北平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群;成員有沈從文、凌叔華、廢名、林徽音、蕭乾等;學院派文化氣息重,與社會沖突保持距離,作品質樸、凝重。11、大河小說:法國文學史上,從巴爾扎克開始一些作家以多卷體連續(xù)性長篇小說的形式來表現(xiàn)歷史的變遷,被稱之為“大河小說”;李劼人仿效巴爾扎克、左拉,以多卷體連續(xù)性長篇(《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反映清末民初的社會變遷;郭沫若稱之為“小說的近代史”。12、紅色鼓動詩:殷夫1929年以后所寫的歌頌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詩;詩作洋溢著革命激情,自由奔放的形式和鏗鏘有力的韻律,震撼著讀者的心;代表作有《血字》《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我們》;受到魯迅的高度評價。13、東北作家群:九·一八后,東北一些作家流亡關內,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東北人民在日寇侵略下的痛苦、掙扎和反抗的作品,這批作家被稱為東北作家群;主要有蕭紅、蕭軍、舒群、羅烽、端木蕻良等,主要作品有《八月的鄉(xiāng)村》、《生死場》、《沒有祖國的孩子》等,作品突現(xiàn)民族意識、愛國精神,呈現(xiàn)出憂郁、蒼涼、悲壯的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14、現(xiàn)代詩派:30年代在上海形成的一個現(xiàn)代主義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戴望舒、施蟄存、卞之琳、徐遲等。他們運用現(xiàn)代派的藝術技巧,表現(xiàn)現(xiàn)代青年的現(xiàn)代情緒。15、新感覺派:20年代末在上海形成的一個現(xiàn)代主義小說流派,代表作家有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其小說多展示半殖民地都市的病態(tài)生活和摩登男女的畸形心理,在藝術上突出快節(jié)奏、跳躍感及潛意識的描寫。三、簡答題1、簡析革命文學倡導和論爭的背景。①從政治角度看,此期革命文學倡導勢在必然。大革命失敗,國內階級關系發(fā)生劇烈變化,中國革命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無產階級需要真正屬于自己的文學,以配合革命斗爭;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濃厚的政治文化心理,是產生革命文學的合適土壤。②從文學本身來看,由文學革命發(fā)展成為革命文學,符合事物發(fā)展的邏輯規(guī)律。從“國民文學”到“平民文學”再到“民眾文學”最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其內涵是一脈相承的。③從作家隊伍來看,此期革命文學倡導和建設的時機和條件已經(jīng)成熟。大革命失敗后,革命作家紛紛從廣州、武漢、歐洲、日本、香港等5個方向云集上海,其力量的聚集和建設革命文學的愿望都是空前的。④從國際形勢來看,此期革命文學運動的興起是對國際文學思潮的回應。以蘇聯(lián)為核心,以日本和歐洲為兩翼,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思潮對中國呈包圍態(tài)勢。2、簡析魯迅在左聯(lián)成立大會上講話的主要內容及意義①講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有關思想建設方面的意見,第二部分是關于組織建設方面的意見。②魯迅的講話,對左聯(lián)理論綱領之不足作了補充,對某些原則問題上的偏頗作了糾正,對左翼作家隊伍中小資產階級世界觀、易動搖的特點及宗派情緒等敲響了警鐘,對左翼文學運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概述左聯(lián)的活動及成就。①鞏固組織,擴大影響,拓展領域,加強與國內國際革命及進步作家的聯(lián)系。②積極創(chuàng)辦刊物,宣傳馬克思主義,探討理論問題,開展文藝界的思想斗爭。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文化戰(zhàn)線的反圍剿斗爭,付出了代價,也有重要收獲。④團結和鼓舞了大批革命作家投身革命文學運動,培育和扶植了大批文學青年,創(chuàng)作了大批革命作品,使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呈現(xiàn)繁榮景象。4、概述三十年代關于文藝大眾化的討論①左聯(lián)成立后,即成立大眾文藝委員會,出版《大眾文藝》半月刊,左翼文藝界普遍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而各人理解又不盡一致,故有了關于文藝大眾化的三次討論。②第一次討論在1930年3月至5月間,由《大眾文藝》編輯部出面組織,參加者有郭沫若、馮乃超、鄭伯奇、魯迅、蔣光慈、洪靈菲、馮雪峰、錢杏村、田漢等。主要討論文學形式的大眾化問題和文藝大眾化之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本次討論收獲不大。③第二次討論在1932年,主要陣地是《文學月報》和《北斗》,主要有瞿秋白、茅盾、周揚、鄭伯奇等參與,主要討論怎樣實現(xiàn)文藝大眾化的問題,涉及到文學內容、形式的大眾化及作家思想意識的改造問題。這是一次真正具有實質內容和意義的討論。④第三次討論在1934年6月,主要圍繞文言文、白話文和大眾語及漢字拉丁化等問題展開討論,有胡適、茅盾等參與。此次討論,在保衛(wèi)白話文,打擊復古思潮方面起了積極作用,但總體上看,收獲不大。5、簡析左聯(lián)時期文藝大眾化討論的意義①對“五四”以來創(chuàng)作中的“歐化”傾向有所警惕和批評;②對傳統(tǒng)文學形式開始注意批判地繼承;③提出向群眾學習的口號,加強了文學與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四、論述題1、論革命文學論爭的性質、內容和意義。①性質:是革命文學陣營內部為建設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而展開的一場文藝思想論爭。②內容:一是關于文學的階級性問題;二是關于文學的描寫對象問題;三是關于文藝工作者的思想轉變問題。③意義:一是文化批判的意義,對五四以來的文化進行重新估價;宣告了個人主義的終結;為文化及文學思想劃了一個新的時代。二是理論建設的意義,結合中國實際,研究和探討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三是隊伍建設的意義,通過論爭,澄清了思想,統(tǒng)一了認識,促進了左翼文學隊伍的團結;同時,通過論爭,提高了左翼文學隊伍的理論水平,增強了戰(zhàn)斗力,有利于反圍剿,也為左聯(lián)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2、論“左聯(lián)”的歷史功績和局限。①左聯(lián)的成就及貢獻:組織各種革命文藝團體,推動革命文學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密切了文學與革命的關系;在白色恐怖中,依靠黨的領導,團結革命和進步作家,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英勇的斗爭,粉碎了國民黨的文化圍剿;重視理論研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譯介和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開展文藝大眾化的討論和實踐;開展文藝思想斗爭和文學論爭,保障革命文學健康發(fā)展并使之成為三十年代文學主潮;重視青年文學作者的培育。②左聯(lián)的錯誤和缺失:理論上的教條主義和機械論;組織上的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政治上的左傾傾向;思想上的個人主義和小團體主義。論“兩個口號”論爭及其意義。①“兩個口號”的論爭是指1936年,左翼作家關于“國防文學”和“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兩個口號的論爭。②這是革命文學陣營內部在要求團結抗戰(zhàn)基礎上的一次文藝論爭。③“兩個口號”的論爭擴大了文藝界抗日救亡運動的聲勢和影響,提高了作家對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的認識,批判了文藝界的宗派主義和“左”的傾向,為文藝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最終建成打下了基礎。④但是,這次論爭正值民族危急的緊要關頭,雙方僅僅為了兩個本來具有共同方向的文學口號而展開長時間的論爭,分散了抗日力量,影響了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早日形成。論三十年代的文學思潮及其發(fā)展演變。本時期文學思潮呈多元交織的復雜狀態(tài)。①革命文學思潮:其主流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為指導思想的,但由于受國際國內種種“左”的思潮的影響,其中也摻雜了嚴重的機械論的庸俗社會學的理論錯誤。它強調文學與革命的關系,認為無產階級文學是無產階級解放事業(yè)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工具和武器,因而嚴重忽視了文學本身的特征。②自由主義文學思潮:自由主義文學思潮重視文學的獨立品格,主張文學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強調文學脫離政治而自由。這一時期的京派、論語派、新月派、“自由人”和“第三種人”等文學流派,雖然在具體的文學主張上各有不同,但在文學脫離政治而自由這一點上,卻有著程度不同的一致性,因而共同匯成本時期一股不小的自由主義文學思潮。③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潮:較第一個十年更加發(fā)展壯大,是本時期文學的主潮。左翼文學創(chuàng)作,以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為指導;創(chuàng)造社轉向革命文學,否定浪漫主義而推崇現(xiàn)實主義;象征派詩人創(chuàng)作亦轉向大眾化;東北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以現(xiàn)實主義為基本傾向;甚至北方的京派作家創(chuàng)作中,多數(shù)亦屬于現(xiàn)實主義。這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和成熟期。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比起前一時期大為減弱。創(chuàng)造社轉向革命文學(郁達夫小說創(chuàng)作亦轉向現(xiàn)實主義);新月詩派向現(xiàn)代派轉化;彌灑社、湖畔詩社均已停止活動。⑤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比上一時期有所發(fā)展。現(xiàn)代詩派和后期新月詩派匯聚成現(xiàn)代派詩潮;以穆時英為代表的新感覺派與以施蟄存為代表的心理分析派匯聚而成現(xiàn)代派小說潮;戲劇創(chuàng)作中曹禺的《原野》具有濃重的現(xiàn)代主義色彩。第六章茅盾一、填空題1、社會剖析派2、《幻滅》、《動搖》、《追求》3、《春蠶》、《秋收》、《殘冬》4、《子夜》5、《霜葉紅似二月花》。二、名詞解釋1、“史詩性”:在題材選擇上主要體現(xiàn)為一種“史詩性”,這也正代表著茅盾創(chuàng)作在題材上的特色:“大規(guī)模地描寫中國社會”。作品的重心是描寫“都市”,但它又不是單純地寫都市,而是通過農村與都市的對比,以實現(xiàn)反映中國革命的“整個面貌”為目的。2、《春蠶》:《春蠶》的寫作時間略后于《林家鋪子》,它以江南農村為背景。通過農民老通寶一家人蠶花豐收,而生活卻更困苦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舊中國農民需在年年豐收之外,去另找真正的出路的社會現(xiàn)實。3、社會剖析派:30年代涌現(xiàn)的一個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小說流派。從政治、經(jīng)濟的角度表現(xiàn)社會心理和時代潮流的變遷,揭示階級的對立與抗爭,常采用橫斷面截取生活的方法,結構朝嚴謹精致的方向發(fā)展。代表作家有茅盾、吳組緗、沙汀、艾蕪等。三、簡答題1、簡析茅盾中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在題材上的互補。①茅盾的小說創(chuàng)作從反映的題材來看,其中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正好形成互補態(tài)勢,中長篇小說主要寫都市生活,短篇小說主要寫農村題材。②他的中長篇小說主要表現(xiàn)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處于急劇變動中的正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知識青年艱難多變的心靈歷程。③而其短篇小說,則展示了在帝國主義和新軍閥統(tǒng)治下農村的破產,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

2、《子夜》的藝術成就有哪些?①它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以科學世界觀為指導的社會剖析小說,第一次充分體現(xiàn)了左翼文學的創(chuàng)作實績;②第一次以相當宏大的規(guī)模描繪了現(xiàn)代化大都市社會生活畫面,第一次以相當可觀的深度刻畫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藝術典型;③它還是“五四”以來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復雜的現(xiàn)代結構的長篇小說。3、《子夜》的主題思想是什么?①再現(xiàn)了三十年初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②揭示了民族資產階級在夾縫中求生掙扎的悲劇命運;③反映了中國社會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質;④表現(xiàn)了中國社會各種矛盾沖突的時代特征。4、簡析《子夜》的藝術特色。①宏偉而縝密的情節(jié)結構:小說有開頭、主體、結尾;故事有序幕、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三線交叉,網(wǎng)狀構成,靈活多變、縝密嚴謹,首尾呼應,渾然一體。②立體化的人物形象塑造:把人物置于各種縱橫交錯的矛盾關系的交結點上,展現(xiàn)其性格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使之具有立體感。③全景式的環(huán)境描寫:全景式的社會背景寫真,虛實結合手法的運用。④性格化的心理刻畫:心理描寫比重較大,深刻而細膩,有心理分析色彩和“心靈辯證法”的痕跡。⑤個性化的語言描寫:用語言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帶有鮮明的個性化特色。⑥現(xiàn)代主義手法的運用: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心理分析、意識流等;尤其象征和隱喻的使用,藝術效果顯著。四、論述題1、論茅盾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貢獻。①茅盾的中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是他小說貢獻中最主要的成就。他的中長篇小說,主要表現(xiàn)在西方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處于急劇變動中的,正在走向現(xiàn)代化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知識青年艱難多變的心靈歷程。這是對魯迅所開創(chuàng)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從生活內容到文體形式的新的開拓。他是徹底改變二十年代中長篇小說的幼稚狀態(tài),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說家,他的中長篇小說從《蝕》到《子夜》,標志著三十年代長篇藝術所達到的高峰。②茅盾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主要寫農村題材,展示了在帝國主義和新軍閥統(tǒng)治下農村的破產,經(jīng)濟的崩潰,政治的黑暗,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和階級對抗,其主題的深刻、內蘊的沉重,在三十年代短篇小說中,是首屈一指的。茅盾的短篇小說,在構思結構上,依然顯出宏闊的視野和繁復精細的布局,這在整個三十年代短篇小說中也是不多見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茅盾的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使整個三十年代短篇小說走向成熟和沉穩(wěn)。

2、分析吳孫甫形象的典型性。①特定歷史時期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藝術典型;②其矛盾性格具有多層面的二重性:既精明強悍、樂觀堅定、有魄力、有膽識、以振興民族工業(yè)為己任,又剛愎自用,爭強好勝,損人利,甚至萎靡、頹廢、軟弱、動搖、舉措乖張;③揭示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悲劇命運和中國民族工業(yè)的暗淡前景,以及導致這一悲劇的社會根源,概括了中國社會的性質。第七章巴金一、填空題1、《滅亡》,《寒夜》2、《霧》、《雨》、《電》3、《家》、《春》、《秋》二、名詞解釋1、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在巴金的文學生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五四”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克魯泡特金、巴枯寧等無政府主義者都是巴金社會政治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生活中的“精神導師”。無政府主義者對巴金的影響首先是感情上的,他們?yōu)檎热祟惗I身的人格力量,成為鼓舞巴金不斷探索真理的情感動力。2、《滅亡》:《滅亡》是巴金的處女作,寫于1928年他留學法國期間,描述了一群知識青年在軍閥統(tǒng)治的環(huán)境中所從事的種種活動。作者揭露封建軍閥統(tǒng)治的殘暴與不義,懷著很大的熱情塑造了杜大心、陳真、吳仁民、李佩珠等人物形象,贊美他們憎恨黑暗現(xiàn)實、追求光明未來和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這樣的思想主題和人民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任務是一致的。3、“覺新性格”:覺新是《家》中性格最為復雜的一個人物,他是一個能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悲劇命運,卻又怯于行動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舊禮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劇典型,也是新舊社會交替時期出身封建家庭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代表,因而他躍出了具體作品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史稱“覺新性格”。4、“平民的史詩”:巴金的后期小說創(chuàng)作由熱情激烈的青春型心態(tài)轉向了深沉內斂的中年心態(tài),陰郁失望情緒表現(xiàn)在他1944年以后所寫的幾部作品里。在中長篇《憩園》、《第四病室》、《寒夜》和短篇集《小人小事》中所寫的故事,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寒夜”中的一些“小人小事”。這些作品的內容大致都是通過那些善良人物的不幸遭遇,揭露國民黨黑暗統(tǒng)治的后果,表現(xiàn)了作者對那個社會的悲憤的控訴和抗議,因而被稱為“平民的史詩”。三、簡答題1、簡析《家》的思想內容。①真實地表現(xiàn)社會變革時期年輕一代與封建家庭的劇烈矛盾沖突。②強烈地控訴了封建禮教及其家長制的吃人本質。③尖銳地批判了向封建勢力妥協(xié)忍讓的“作揖哲學”和“不抵抗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④熱情地謳歌了青年一代的覺醒與反抗。⑤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向和民主力量必然崛起的時代主題。2、《家》的藝術特色有哪些?①清晰完整的情節(jié)結構,②現(xiàn)實生活的逼真描寫,③熱烈的情感抒發(fā),④性格對比中的個性刻畫,⑤細膩深刻的心理發(fā)掘。3、簡析覺慧的形象。①具有初步民主主義思想的覺醒的一代青年的形象。②其性格核心是叛逆,特點是幼稚而大膽。③標志民主主義從封建家庭的覺醒。4、三女性形象的悲劇意義何在?①身份、地位、性格各自不同,但性別相同,因而受封建禮教及家長制迫害而導致的悲劇命運亦相同。②三女性具有善良的心靈和美好的性格,但無一例外均遭毀滅。③三女性悲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惡與腐朽。5、《寒夜》的思想意義是什么?①展示了一個新文化運動中產生的新型家庭,由于戰(zhàn)爭、貧困、疾病和仰人鼻息的環(huán)境,造成家庭成員靈魂的扭曲和性格的變態(tài),從而導致家庭的解體。②通過這個普通人家的生離死別,反映了國統(tǒng)區(qū)社會的黑暗現(xiàn)實,展示了生活于其中的小人物的悲劇命運,控訴了舊社會的罪惡,揭示了舊制度的滅亡。③通過三個小人物的復雜心理的描寫,概括了現(xiàn)代文化沖突與變遷下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文化意蘊。《寒夜》的藝術特色有那些?①這是巴金現(xiàn)實主義藝術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它在藝術上充分體現(xiàn)了巴金的美學理想,即“無技巧的藝術。”②在結構布局和情節(jié)安排上自然樸素、真切嚴謹,通過對婆媳紛爭、靈魂扭曲和家庭解體等客觀描寫,實現(xiàn)對舊制度的揭露和控訴。③把人物性格悲劇與社會悲劇結合起來,在闊的社會背景中尋找人物命運的根源。④細膩的心理刻畫和情景交融的景色描寫,體現(xiàn)了巴金現(xiàn)實主義個性特色。7、簡析汪文宣的形象。①汪文宣是一位心地善良、忠厚老實而又顯得懦弱無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②在公司他是一個可憐的小公務員,受盡冷眼和欺負;在家里他要忍受婆媳矛盾和無休止的爭吵帶來心靈上的折磨,終于在貧病交加中憂郁而死。③造成汪文宣悲劇性格及命運的根源,在于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因而,便構成了對社會制度的揭露和控訴。8、曾樹生形象有哪些現(xiàn)代意義?①個人主義者,一個在困境中拯救自我的女性形象。②她選擇了敢于改變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沒有恪守傳統(tǒng)婦道。③她靠自己的選擇來確定自己的生活價值與意義,哪怕這種選擇本身包含著無窮的辛酸與痛苦。④注重自我的新型現(xiàn)代女性的道德特征。四、論述題1、從《滅亡》到《寒夜》,巴金創(chuàng)作有何發(fā)展和演變。①從《滅亡》到《寒夜》,巴金小說創(chuàng)作有一個漸進式的演變過程。②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以1942年初《還魂草》發(fā)表為界,可以分為前后兩個時期。③前期的創(chuàng)作,以表現(xiàn)社會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題材為主,塑造理想式的英雄人物形象,多用激情宣泄的表達方式,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④后期的創(chuàng)作,以家庭生活為主,通過凡人瑣事展示灰色小人物的命運,以客觀冷靜的描寫取代激情的宣泄,現(xiàn)實主義一步步深化。2、論覺新形象及其典型意義。①痛苦的靈魂,矛盾的心理,分裂的性格,多層面的二重性;②其性格核心是作揖哲學和不抵抗主義,逆來順受,在新舊矛盾斗爭的夾縫中敷衍,“流著眼淚奉行吃人的禮教。”③封建末世的長子形象,是行將崩潰的家族制度的產物和犧牲品,社會轉型期出身封建家庭一類知識分子的代表。第八章老舍一、填空題1、市民生活,文化2、老張的哲學3、《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4、《惶惑》、《偷生》、《饑荒》5、沙子龍6、《離婚》二、名詞解釋1、老派市民:在老舍塑造的市民形象系列中,寫得最好、性格最豐富的是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他們雖然是城里人,但仍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子民。身上背負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們的生活方式與人生態(tài)度是保守、閉塞的。其代表人物有《二馬》中的老馬,《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等。老舍以戲劇化的夸張,揭示這些人物的精神病態(tài),從而實踐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落后方面的批判。2、理想式市民:老舍是帶著傳統(tǒng)的道德觀去構建他的理想市民形象的。《老張的哲學》里的趙四,《趙子曰》里的趙景純等,都反映了中國小市民的人格理想。尤其是《四世同堂》里的錢默吟,他身上爆發(fā)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殺身成仁的民族骨氣與操守。在老舍看來,這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可以成為建設新民族、新國家的精神力量的。3、“含淚的笑”:最能代表老舍藝術個性的是他的雍容談笑中的幽默,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領略喜劇趣味,追求更高的起點,使之生活化;追求藝術表現(xiàn)上的節(jié)制與分寸,使它成為含有溫情的文化批判。這種“含淚的笑”,為現(xiàn)代文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美學范式,并折射出時代和社會的多重信息。4、京味兒:是指老舍獨具地方色彩的語言藝術風格。老舍的語言藝術得益于他對北平市民語言及民間藝術的熟悉與熱愛。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北平市民口語,又在俗白中追求講究、精致的美。老舍成功地把語言的通俗性與文學性統(tǒng)一起來,所使用的語句、語氣、說話的神態(tài)氣韻都是既有獨特的創(chuàng)造,又深深地透露著濃郁的北京文化氣息,形成一種獨特的“京味兒”的藝術特色。三、簡答題1、老舍小說創(chuàng)作在總體上有哪些個性特色?①老舍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是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和批判。②老舍為自己所開拓的文化批判領域是市民社會,主要是北京市民社會。③老舍為自己作品所賦予的色彩是鮮明強烈的“京味兒”,它源于老舍對北京的深刻理解和濃郁的情思。④老舍為自己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種合適豐蘊、獨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2、簡析《駱駝祥子》的思想意義。①通過祥子的遭遇,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朽。②通過祥子的奮斗和墮落,否定了個人奮斗的人生道路。③祥子的遭遇、性格及命運,具有深沉的悲劇力量和典型意義。3、簡析《駱駝祥子》的藝術特色。①串珠式結構,單純而顯錯綜,緊湊而顯集中。②細膩多變的心理刻畫和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寫。③鮮明突出的“京味兒”和樸實生動、自然明快的語言。4、簡析《四世同堂》的思想意義。①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期間淪陷區(qū)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遭受凌辱的精神創(chuàng)傷和心靈痛苦。②深切地表達了淪陷區(qū)人民對侵略者的無比憎恨之情。③真實地記錄了淪陷區(qū)人民覺醒與抗爭的歷史。④頌揚了淪陷區(qū)人民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主義精神。5、簡析《四世同堂》的結構藝術。①史詩的規(guī)模和品格,全景式的場景展示。②多線條輻射狀展開的布局模式。③宏大嚴謹?shù)臄⑹陆Y構,性格對比的人物設計。6、簡析祁老者形象。①老派市民的代表;②守舊膽小的性格特征;③仇恨與反抗種子的萌生;④老一輩北平市民覺醒的過程及時代特征。四、論述題1、分析祥子形象及其思想意義。①祥子是被舊社會一步步吞噬了靈魂的城市個體勞動者。②祥子由奮斗向上而自甘沉淪,經(jīng)歷了性格發(fā)展的三個階段。③祥子悲劇性格的形成,客觀上由于社會的壓迫和虎妞的誘騙,主觀上源于自身思想的局限和心理上的弱點。④祥子的悲劇,一方面是對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一方面是對個人奮斗道路的否定。2、論分析祁瑞軒形象的典型性。①新舊思想交替歷史條件下的一代知識分子形象。②家庭觀念與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導致其苦悶矛盾的心理和性格;③解脫苦悶,覺醒反抗;④擺脫傳統(tǒng)文化影響,寄托民族自救新生的希望。3、分析《四世同堂》的文化意義①老舍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時期的生活,眼光趨向深刻,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民族命運以及時世動蕩中的人性狀況了有新的體悟與感受;②祁家文化主要揭示傳統(tǒng)文化中負面的東西(祁老人信奉“磕頭說好話”的處世哲學,孝悌觀念,祁瑞宣的矛盾心理,守舊苛安);③錢家文化,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的裂變,正面部分(面對外敵堅貞不屈,堅守民族氣節(jié))得到發(fā)揚,消極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不問世事)得到克服。第九章沈從文一、填空題1、《一封未付郵的信》2、《鴨子》3、京派4、《邊城》5、《長河》6、“鄉(xiāng)下人情結”7、《紳士的太太》8、“侍宦”二、名詞解釋1、“湘西世界”:是沈從文在其小說和散文創(chuàng)作中所執(zhí)著追求和刻意描繪的一個富有人性魅力、充滿理想色彩、溫馨而瑰麗的文學世界。這是一個充滿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自然和諧、返璞歸真的理想境界,作者以痛惜眷戀的懷舊情緒、纏綿悠遠的鄉(xiāng)土情結,以及恬淡優(yōu)美的牧歌情調,精心展示了偏處一隅的湘西的山川風物和世態(tài)人情,追求一種原始本真的人性生命形式,史稱“湘西世界”。代表作品有《邊城》、《湘西》等。沈從文以此奠定了他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地位。2、詩化鄉(xiāng)土小說:沈從文的湘西小說,以精湛質樸的表達技巧和自然恬美的藝術風格,營構了獨樹一幟的鄉(xiāng)土抒情小說的詩化意境。從《邊城》到《長河》,體現(xiàn)了沈從文小說的詩化特征,即:以情感為主導的抒情體式;為了情感表達的需要,對故事性和情節(jié)性結構都有淡化傾向;人物成為作者主觀情緒的載體,性格單純明晰而又極為相似,更多的帶有類型化特征。三、簡答題1、簡析《邊城》的藝術特色及藝術風格。①《邊城》是一首充滿作者懷舊詩情的純粹的抒情詩;一曲流動著作者愛與美的詩性的浪漫主義牧歌。②結構自然流暢,形疏神聚,情節(jié)線索經(jīng)緯交織、明暗結合,單純性與復雜性完美統(tǒng)一。③性格鮮明,個性突出,內心豐富,語言、行為及心理描寫融為一體。④濃郁的地方山水氣息和鮮明的邊地風情色彩。2、簡析翠翠的形象。沈從文筆下的翠翠,是一個寄托著作者鄉(xiāng)土情結和人性理想的人物形象,是美的化身。是作者鄉(xiāng)戀情感和懷舊思想所孕育的一個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純真樸素的愛情,柔中有剛的性格,構成這一形象的內在蘊涵。3、簡析沈從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藝術個性。①執(zhí)著地描繪偏處一隅的湘西山川風物、世態(tài)人情,精心構筑一個富有魅力的“湘西世界”;②展示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命精神,自然美與人性美的融合達到完美合諧的地步;③注重風習描繪,充滿詩情畫意;④在與都市人生的比照中,謳歌湘西底層人民樸素的人性美和道德光輝。⑤顯示了優(yōu)美、純凈、雋永的藝術風格。四、論述題1、分析《邊城》的思想及文化意蘊。①沈從文是一位有著濃厚悲劇意識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用人性描繪和編織了一個溫馨而瑰麗的“邊城”世界,而體現(xiàn)這一世界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卻是發(fā)生在這里的一個愛情悲劇故事。②故事的敘述是建立在人道主義思想基礎上的,作者有意回避這一悲劇故事的人為的社會的和道德的根源,而著力去發(fā)掘悲劇的人性和文化層面的意蘊。③這是一個“誰也沒有過錯”的悲劇,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一個根本原因,作者借此對漢族傳統(tǒng)婚姻觀念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反封建傳統(tǒng)的叛逆精神。④作者把“邊城”描繪成一個充滿愛與美的人性世界,以寄托個人美好的社會理想;同時又把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故事處理成悲劇,以此引起讀者對美的毀滅的深沉思考。⑤作者為滿目瘡痍的現(xiàn)實景象所感發(fā),呼喚著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會的回歸,并以此對當時湘西封建宗法社會以暴露和批判。從《邊城》看沈從文的審美追求。①理想的人生形式,現(xiàn)實與夢幻交織的敘事模式;②渾圓完整、凝練暢達的結構藝術;③獨特的極度凈化的審美品格和深刻的情感內涵;④濃郁的地方山水氣息和鮮明的邊地風情色彩;⑤純樸自然恬靜流暢的語言之美。第十章曹禺一、填空題1、《雷雨》《日出》2、《原野》3、《全民總動員》4、《北京人》5、《家》二、名詞解釋1、《雷雨》:這是曹禺1934年寫成的處女作和成名作。劇本以1923年前后的現(xiàn)實生活為背景,通過一個帶有封建色彩的資本家周樸園的家庭悲劇,諷刺、揭露了舊中國上層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劇本以一個具有畸形性格的女性繁漪串起全篇,并以大雷雨中周家矛盾大爆發(fā)為結尾,呼應了劇名,象征著反動資產階級必然滅亡的命運。2、“不足者”與“有余者”:這是《日出》中代表貧富差距的兩個對立的世界,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代都市“損不足奉有余”的不合理現(xiàn)象的批判。通過對顧八奶奶、李石清、翠喜等人物形象的描繪,作者對“不足者”與“有余者”之間的矛盾作了充分的揭露。3、三、簡答題1、概述曹禺話劇創(chuàng)作的幾個階段。曹禺的話劇創(chuàng)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1934年到1936年,主要發(fā)表的作品有《雷雨》(1934.7)、《原野》(1936.1)、《日出》(1936.6)。第二階段是抗戰(zhàn)爆發(fā)后到建國前,主要作品有《黑字二十八》(1940.3)、《蛻變》(1941.1)、《北京人》(1941.12)等。第三階段是建國后,主要作品有《明朗的天》(1954.9)、《膽劍篇》(合著,1961.7)《王昭君》(1978.11)等。2、簡析《雷雨》的戲劇沖突。①戲劇沖突是戲劇作品內容的基本特征,《雷雨》的戲劇沖突具有錯綜復雜和尖銳劇烈的特色;②沖突主要圍繞周氏父子展開,有周樸園與繁漪的沖突、周樸園與侍萍的沖突、繁漪與周萍的沖突,以及周樸園與魯大海的沖突等;③通過一系列的矛盾沖突,劇情得以突變和躍進,人物性格得以顯現(xiàn)和發(fā)展,主題得以揭示和表現(xiàn)。簡析《雷雨》的思想意義。①通過家庭糾葛和勞資沖突,揭露了帶有濃厚封建根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種種罪惡及其必然崩潰的悲劇命運。②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和高度個性化的性格展示,把對家庭罪惡的暴露批判與人的覺醒和個性解放結合起來,把道德倫理沖突、人性的剖析同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現(xiàn)象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使劇作具深刻的反封建意義和豐富的社會內涵及鮮明的時代特征。③通過對兩個家庭兩代人命運的描述,揭示了人間貧富的差別和階級的對立,表達了對被侮辱者的同情。4、簡析周樸園的形象。①帶有濃厚封建性的資產階級;②專橫、冷酷、自私、偽善,集封建性和資產階級本性于一身;③用封建理念管理家庭,是家庭悲劇的根源所在;④性格亦有復雜性的一面。⑤形象的意義:封建家庭的罪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血緣關系。5、簡析《日出》的思想意義。①揭露三十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社會殖民地大都市生活的黑暗和腐朽以及金錢社會的人生世相;②控訴“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實;③以“日出”為象征,以打夯工人的號子為背景,寓意黑暗社會終將為光明所取代。④具有深刻獨到的社會批判意義。6、《原野》的思想意義是什么?是曹禺劇作中唯一一部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作品,作品通過仇虎復仇的悲劇,反映了農村階級矛盾的尖銳,農民生活的悲苦、精神的愚昧及其掙扎反抗的暴烈和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