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1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2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3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4頁
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中教學質量檢測高二語文試題2025.04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等填寫在答案卡和試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閱讀(72分)(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如果所謂隔膜僅僅是辛亥革命沒有將“正確的思想”滲透到底層民眾,《阿Q正傳》的藝術內涵未免太淺了。縱觀整部《阿Q正傳》,里面非常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其隔膜感是多重的。第一層是各種“革命”的不相容。阿Q“想象的革命”連做做樣子的“假革命”都不算,而假洋鬼子和秀才的“革命”又與旨在創立民國的辛亥革命相距甚遠。第二層是“想”與“說或做”的不相容。阿Q心里想的與實際做的并不一樣,甚至和說出口的也不一樣。諸如此類的“想是一套做是另一套”,是魯迅洞察中國文化歷史癥結后高度概括出的一場活戲。第三層是“名”與“言”的不相容,所謂“名”是指一定程度上已取得共識的某種觀念,通常情況下有客觀的衡量標準;所謂“言”則是在“名”的旗幟下廣義上的說辭以及行為。這種名與言的不相容,揭示了一種巨大的危機——當以純粹思維所構建出的“名”在缺乏必要交流來取得共識時,個體對“名”的認知偏差極易導致不可挽回的后果。上述幾層隔膜構成了小說世界中人與人不能相通的多重屏障,魯迅敏感地注意到了其根源在于由文化問題所導致的心理問題。魯迅在試圖描述造成人與人隔膜的文化心理時,天才地抓住了“精神勝利法”這一普遍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共性,以此在小說中做了某些夸張化處理。魯迅之所以作這樣的安排,目的在于展示精神勝利法對人能產生多么可怕的危害。這種危害不僅是阿Q肉體上的毀滅,而是某種絕對意義上的自我封閉。精神勝利法在給自己找理由和“替”他人找理由時,分別阻斷了個體被人理解和理解他人的可能。為了讓精神勝利法持續生效,“施法者”必須保持“沉默”,閹割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另一方面,精神勝利法的“代勞”特性使得“施法者”對“他者”的判斷從想象變成“真實”,進一步切斷了個體通過與他人真誠溝通來正視現實的途徑。《阿Q正傳》所呈現的就是這種令人窒息的隔膜感。(摘編自劉天藝《想象、真假與隔膜:<阿Q正傳>中的“革命”與精神勝利法》)材料二:以往研究者之所以認為阿Q最后的“覺悟”和轉變顯得太突然,在于此前阿Q的“自我”及其命運被還未完全退場的“精神勝利法”挾裹著前進,他的成長主要潛隱于事件及情節的推進中,而且作者也并非刻意塑造一個成長著的阿Q。而殺頭前最后兩次思想的回旋,實則是阿Q靈魂的徹底蘇醒,把隱而不彰的成長之路顯現出來。也就是說,小說中阿Q的成長經過了一個由暗到明的過程。所以,最終完成成長的阿Q必須埋葬掉以前的自己,小說中阿Q被當成替死鬼,看似偶然,實則是文本邏輯發展的必然。就此來看,阿Q的死亡,既是結束,也是開始。阿Q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成長起來的阿Q則有可能成為錢杏邨所說的“勇敢的農民”,他們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正如魯迅所說:“在將來,圍在高墻里的一切人眾,該會自己覺醒,走出,都來開口的罷,而現在還少見,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覺察,孤寂地姑且將這些寫出,作為在我的眼里所經過的中國的人生。”亦即,魯迅的批判和“陰暗”,其實是期待著一種“新的國民性”誕生,他也帶著這樣的想往和期待來塑造阿Q這一形象,正是在這一主題意蘊的推促下,阿Q才一步步走向“覺醒”,或許這才是魯迅所謂“我的阿Q的運命,也只能如此”的潛在含義。(摘編自王炳中《“精神勝利法”的退場與阿Q的“成長”》)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3分)A.《阿Q正傳》中的隔膜感是多重的,包括革命理想與實踐的沖突、個體思行不一和“名”與“言”的不相容。B.缺乏必要交流會導致個體對“名”產生認知偏差,從而引發不可挽回的后果,這是“名”“言”背離造成的。C.阿Q通過“埋葬掉以前的自己”來完成覺醒的結局,雖是文本邏輯發展的必然,但這種轉變太過突然。D.魯迅塑造阿Q這一形象,其實是期待著一種“新的國民性”誕生,這是《阿Q正傳》的重要主題意蘊。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3分)A.精神勝利法的“代勞”特性使阿Q通過想象來判斷他人,直接導致其自我封閉。B.以往研究者認為阿Q最后的“覺悟”突然,是因為“精神勝利法”已完全退場。C.魯迅通過塑造阿Q的覺醒,明白地表達了對“新的國民性”誕生的信心和樂觀。D.阿Q的死亡象征舊國民性的終結,其覺醒暗示了底層民眾開啟新時代的可能性。

3.下列選項最能支持材料一中“多重隔膜”觀點的是(3分)A.阿Q認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B.未莊人聽聞革命后連夜將辮子盤在頭頂C.趙秀才通過“銀桃子”勛章迅速轉化為革命黨人D.小D在阿Q被捕后立即占據土谷祠位置4.材料一的行文脈絡很有特色,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概括。(4分)

5.讀書分享會上,同學們圍繞“阿Q之死的意義”展開討論。材料一和材料二給出了兩種觀點,你認同哪一個?請簡要概括并說明理由。(6分)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談月亮茅盾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跟月亮的感情很不好。我也在月亮底下走過,我只覺得那月亮的冷森森的白光,反而把凹凸不平的地面幻化為一片模糊虛偽的光滑,引人去上當;我只覺得那月亮的好像溫情似的淡光,反而把黑暗潛藏著的一切丑相幻化為神秘的美,叫人忘記了提防。月亮是一個大騙子,我這樣想。我也曾對著彎彎的新月仔細看望。我從沒覺得這殘缺的一鉤兒有什么美;我也照著“詩人”們的說法,把這彎彎的月牙兒比作美人的眉毛,可是愈比愈不像,我倒看出來,①這一鉤的冷光正好像是一把磨的鋒快的殺人的鋼刀。我又常常望著一輪滿月。我見過她裝腔作勢地往浮云中間躲,我也見過她像一個白癡人的臉孔,只管冷冷地呆木地朝著我瞧;什么“廣寒宮”,什么“嫦娥”,——這一類縹緲的神話,我永遠聯想不起來,可只覺得她是一個死了的東西,然而她偏不肯安分,她偏要“借光”來欺騙漫漫長夜中的人們,使他們沉醉于空虛的滿足,神秘的幻想。月亮是溫情主義的假光明!我這么想。呵呵,我記起來了;曾經有過這么一回事,使得我第一次不信任這月亮。那時我不過六七歲,那時我對于月亮無愛亦無憎,有一次月夜,我同鄰舍的老頭子在街上玩。我們各人說出他所見的月亮有多么大。“像飯碗口”,是我說的。然而鄰家老頭子卻說“不對”,他看來是有洗臉盆那樣子。“不會差得那么多的!”我不相信,定住了眼睛看,愈看愈覺得至多不過是“飯碗口”。“你比我矮,自然看去小了呢。”老頭子笑嘻嘻說。于是我立刻去搬一個凳子來,站上去,一比,跟老頭子差不多高了,然而我頭頂的月亮還只有“飯碗口”的大小。我要求老頭子抱我起來,我騎在他的肩頭,我比他高了,再看看月亮,還是原來那樣的“飯碗口”。“你騙人哪!”“嗯嗯,那是——你爬高了不中用的。年紀大一歲,月亮也大一些,你活到我的年紀,包你看去有洗臉盆那樣大。”老頭子還是笑嘻嘻。我覺得失敗了,跑回家去問我的祖父。仰起頭來望著月亮,我的祖父摸著胡子笑著說:“哦哦,就跟我的臉盆差不多。”于是我相信自己是完全失敗了。在許多事情上都被家里人用一句“你還小哩!”來剝奪了權利的我,于是就感到月亮也那么“欺小”,真正豈有此理。月亮在那時就跟我有了仇。后來,我仿佛懂得一點關于月亮的“哲理”。我覺得我們向來有的一些關于月亮的文學好像幾乎全是幽怨的,恬退隱逸的,或者縹緲游仙的。跟月亮特別有感情的,好像就是高山里的隱士,深閨里的怨婦,求仙的道士。他們借月亮發了牢騷,又從月亮得到了自欺的安慰,又從月亮想象出“廣寒宮”的縹緲神秘。②讀幾句書的人,平時不知不覺間熏染了這種月亮的“教育”,臨到緊要關頭,就會發生影響。原始人也曾在月亮身上做“文章”——就是關于月亮的神話。然而原始人的月亮文學只限于月亮本身的變動;月何以東升西沒,何以有缺有圓有蝕,原始人都給了非科學的解釋。至多亦不過想象月亮是太陽的老婆,或者是姊妹,或者是人間的“英雄”逃上天去罷了。而且他們從不把月亮看成幽怨閑適縹緲的對象。不,現代澳洲的土人反而從月亮的圓缺創造了奮斗的故事。把月亮的“哲理”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也許只有我們中國罷?不但騷人雅士美女見了月亮,便會感發出許多的幽思離愁,扭捏纏綿到不成話;便是喑嗚叱咤的馬上英雄也被寫成了在月亮的魔光下只有悲涼,只有感傷。并且我很懷疑那個鄰舍老頭子所謂“年紀大一歲,月亮也大一些”的說頭未必竟是他的信口開河,而也許有什么深厚的月亮的“哲理”根據罷!我漸漸覺得月亮可怕。我每每想:也許我們中國古來文人發揮的月亮“文化”,并不是全然主觀的;月亮確是那么一個會迷人會麻醉人的家伙。星夜使你恐怖,但也激發了你的勇氣。只有月夜,說是沒有光明么?明明有的。然而這冷凄凄的光既不能使五谷生長,甚至不能曬干衣裳;然而這光夠使你看見五個指頭卻不夠辨別稍遠一點的地面的坎坷。你朝遠處看,你只見白茫茫的一片,消弭了一切輪廓。你變做“短視”了。③你的心上會遮起了一層神秘的迷迷糊糊的茍安的霧。人在暴風雨中也許要戰栗,但人的精神,不會松懈,只有緊張;人撐著破傘,或者破傘也沒有,那就挺起胸膛,大踏步,咬緊了牙關,沖那風雨的陣,人在這里,磨煉他的奮斗力量。然而④清淡的月光像一杯安神的藥,一粒微甜的糖,你在她的魔術下,腳步會自然而然放松了,你嘴角上會閃出似笑非笑的影子,你說不定會向青草地下一躺,瞇著眼睛望天空,亂麻麻地不知想到哪里去了。

自然界現象對于人的情緒有種種不同的感應,我以為月亮引起的感應多半是消極。而把這一點畸形發揮得“透徹”的,恐怕就是我們中國的月亮文學。當然也有并不借月亮發牢騷,并不從月亮得了自欺的安慰,并不從月亮想象出神秘縹緲的仙境,但這只限于未嘗受過我們的月亮文學影響的“粗人”罷!我們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我又每每這么想。(1934年中秋后)(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作者認為月光雖能照明卻無實際效用,甚至遮蔽了現實坎坷,使人產生茍安心理。B.文章中我與祖父辯月的情節,以兒童的純真反襯成人世界的虛偽,增強諷刺效果。C.“星夜”與“月夜”對情緒影響的對比,突出了月光使人松懈、喪失斗志的負面作用。D.“粗人”未被月亮文學影響,能客觀看待其自然屬性,體現作者對理性認知的呼吁。7.關于文中畫線的句子,下列賞析錯誤的一項是(3分)A.句①將彎月比作“殺人的鋼刀”,旨在突出其真實面目,不要迷惑于美化和幻想。B.句②中的“教育”加引號,表示否定。用反語揭示了月亮文學對人們思維的固化。C.句③“茍安的霧”運用了通感手法,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渲染月夜的朦朧美。D.句④以“藥”和“糖”為喻,揭示月光具有麻痹精神、消解奮斗力量的消極作用。8.文中作者對月亮的認知有較為明晰的情感變化,請根據時間順序簡要梳理概括。(4分)

9.張莉在《人生有所思》中評價茅盾的散文展現了“銳利與鋒芒”,指出他的文章具有尖銳的批判性、深刻的個人觀點和犀利的語言風格。請結合文本簡要解析。(6分)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罪而不自知也。孔于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而安危之萌應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哀。哀樂之感,禍福之應也。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節選自賈誼《治安策》)材料二:御史曰:“嚴墻三刃,樓季①難之;山高干云,牧豎登之。故峻則樓季難三刃,陵夷則牧豎易山巔。夫爍金在爐,莊蹻②不顧;錢刀在路,匹婦掇之;非匹婦貪而莊蹻廉也,輕重之制異,而利害之分明也。故法令可仰而不可逾,可臨而不可入。《詩》云:‘不可暴虎,不敢馮河。’為其無益也。魯好禮而有季、孟之難,燕噲好讓而有子之之亂。禮讓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據法,故能長制群下,而久守其國也。”(節選自桓寬《鹽鐵論》)[注]①樓季,戰國時善于攀爬的勇士。②莊,戰國時楚將。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為人主A計者B莫如先C審取舍D取舍之E極定于內F而安G危之H萌應于外矣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若夫慶賞以勸善”中的“勸”,與《荀子·勸學》的“勸”意思相同。B.道,同“導”,引導,與《離騷》中“來吾道夫先路”的“道”意思相同。C.廣大,使??寬廣、弘大,與《蘇武傳》“單于壯其節”的“壯”用法不同。D.“故法令可仰而不可逾”與《屈原列傳》中“信而見疑”的“而”用法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指出常人能看到已經發生的事,卻難以預見將要發生的事,禮在事前禁惡,其作用更難被人理解。B.賈誼認為百姓的哀樂能應驗國家的禍福,而君主的治國方略的取舍不一定會應驗于一個國家的安危走向。C.湯武和秦王都希望尊宗廟、安子孫,湯武推行仁義禮樂,國祚長久,秦王采用法令刑罰,迅速衰敗,對比鮮明。D.御史以樓季和牧豎登攀、莊踽和匹婦對錢財的不同態度為例,說明法令能明確利害,進而強調刑法止暴的作用。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2)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關于治理國家的觀點有所不同,請從理念、方式與目的中任選兩個角度簡要分析。(5分)

(四)閱讀IV(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憶山南陸游貂裘寶馬梁州日,盤槊橫戈一世雄。恕虎吼山爭雪刃,驚鴻出塞避雕弓。朝陪策畫清油里,暮醉笙歌錦幄中。老去據鞍猶矍鑠,君王何日伐遼東?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首句緊扣詩題“憶”字,“貂裘”“寶馬”不僅是物質的呈現,更再現了詩人戰場上的英姿和抗敵的雄心。B.頷聯通過“恕虎吼山”與“驚鴻出塞”等景象,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體現了陸詩豪邁奔放的風格特點。C.頸聯按時間順序串聯起詩人一天的行為,既寫出詩人的忙碌,也呈現出軍旅生活的多彩與愜意。D.全詩敘事、描寫、抒情相結合,詩人通過回憶與感慨,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16.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中塑造的詩人形象。(6分)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以小見大、言近旨遠,這一創作中常見的手法,可見于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評價《離騷》的“▲,▲”兩句中。(2)小明假期跟隨父母到杭州旅游,聽著西湖上日夜飄蕩著的美妙的樂聲,不禁想起《望海潮》中“▲,▲”兩句。(3)古詩講究煉字。“空”字入詩,既可描摹景物,營造氛圍,又可寄托詩人感傷的情懷,如“▲”,又如▲”。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睡不著的時候,什么東西看一眼就會犯困?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腦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書”,尤其是教科書,催眠效果簡直就是

A

,只要翻開一本專業書,就像陷入了某種催眠術一樣,要不了多久就呼呼大睡。根據研究數據,雖然大腦只占體重的大約2%,但其消耗的能量卻能占到整個身體基礎代謝率的大約20%。當認知疲勞觸發了大腦的保護機制時,大腦被迫進入了一種“省電模式”,通過降低認知活動的強度,(甲),這種感覺會迫使我們停下手里的事情,去休息和恢復能量,避免因為“過勞”而損害大腦功能。所以,當我們一看書就犯困,這可能是大腦因為過度的認知疲勞而發出的警告信號,提醒我們盡快休息、恢復能量。①閱讀其實是一項可以后天通過訓練而提升的能力,②在很多講閱讀方法的書籍都提到了如何快速提升閱讀水平,③例如通過速讀法訓練眼睛和大腦的協調性,④利用分塊閱讀法將長難句分解成易于理解的小塊信息,⑤學會用跳讀和略讀技巧快速捕捉關鍵信息等。正如鍛煉肌肉一樣,大腦的認知能力也需要

B

的訓練,如果發現自己閱讀那些較為復雜的書會比較容易犯困,就可以從一些簡單、輕松的讀物開始,(乙)。通過這種方式,你的大腦可以逐步適應更高強度的認知任務,從而提升處理能力,減少疲勞感。一看書就犯困還可能是因為自己最近處于過度的認知疲勞狀態。心理學認為,良好的情緒狀態、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都能很好地緩解認知疲勞,提升認知能力。因此,我們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多樣化的休閑活動,適當舒緩身心,可以很好地提升專注力,讓思維更加清晰,看書也就不那么容易困了。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19.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4分)

21.請結合材料內容,比較分析文中兩處畫波浪線處的引號的作用。(4分)

22.根據材料觀點,請寫出三條解決“一看書就犯困”的方法和策略,每條不超過10個字。(4分)

三、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多么崎嶇不平,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停走下去,就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宮崎駿《千與千尋》上面的文字引發了你哪些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參考答案一、閱讀1.C【解析】C項錯誤。“轉變過于突然”是以往研究者的看法,文意應為:看似突然,實則必然。2.D【解析】A項錯誤。材料一指出精神勝利法阻斷了個體理解他人和被理解的可能,但“直接導致自我封閉”屬于強加因果,原文強調其“切斷溝通途徑”,而非直接封閉。B項錯誤。材料二明確說“研究者認為阿Q的覺悟顯得突然,是因為此前精神勝利法還未完全退場”,選項曲解文意,將“未完全退場”改為“已完全退場”。C項錯誤。材料二提到魯迅“帶著想往和期待”塑造阿Q,但未直接表達“信心”,選項偷換概念,將“期待”夸大為“信心”。D項正確。材料二結尾引用魯迅的話,指出阿Q的死亡是“結束也是開始”,并提到“勇敢的農民”可能開啟新時代,符合原文邏輯。3.A【解析】A項體現傳統思維定式與革命認知的錯位;B項未莊人盤辮子僅體現對革命形式的膚淺模仿,未涉及傳統思維與革命理論的深層沖突;C項趙秀才投機革命的行為反映舊勢力對革命的篡奪,屬于階級虛偽性,與底層認知隔膜無關;D項小D取代阿Q反映底層生存邏輯的循環,與革命認知無直接關聯。4.①首先提出問題,開篇否定“隔膜僅是思想傳播問題”的淺層觀點,引出“多重隔膜”的核心議題;②其次分析問題,從“革命不相容”“想與做不相容”“名與言不相容”三個層面逐層剖析隔膜的表現;③最后得出結論,將隔膜根源歸結為“精神勝利法”導致的自我封閉。(4分,答對1點得1分,答對2點得2分,答對3點得4分,言之成理即可)5.示例1:認同材料一。①我認為阿Q的死亡是“絕對意義上的自我封閉”的必然結果。②精神勝利法阻斷了個體與他人的真實溝通,死亡印證了無法突破隔膜的宿命。③魯迅通過阿Q之死呈現這種令人窒息的隔膜感,徹底暴露國民劣根性的危害。示例2:認同材料二。①我認為阿Q的死亡是一場“覺醒的開始”。②阿Q臨死前“思想回旋”的細節暗示他突破精神勝利法的瞬間,以“埋葬以前的自己”暗喻覺醒的必然性。③魯迅借阿Q之死寄托對“新國民性”的期待,通過極端悲劇傳遞開啟新時代的希望。(6分,概括觀點2分,闡釋2分,分析創作意圖2分。需明確選擇立場,言之成理即可)6.B【解析】“反襯成人虛偽”有誤,該情節表現月亮“欺小”的擬人化認知。7.C【解析】“通感”應為比喻和擬人,“朦朧美”與作者批判態度矛盾。8.【參考答案】①童年期:由好奇到初步質疑。對月亮無愛亦無憎,在經歷“辯月”后第一次不信任月亮,感到月亮“欺小”,并在那時與月亮有了仇。②青年期:對月亮文學的批判性審視。運用我國的月亮文學與原始人對于月亮的認知形成對比,揭露文學對月亮的虛假建構。③

成熟期:對月亮文化的徹底否定與重構認知。理性批判,提出“粗人精神”,呼吁剝離文化濾鏡,直面現實。(4分。每點1分,遵循時間順序梳理1分,意思對亦可酌情給分。)9.①顛覆傳統意象的批判性。茅盾徹底解構了月亮在古典文學中“幽美”“神秘”的象征體系,賦予其“大騙子”“假光明”等反叛標簽。如將新月比作“殺人的鋼刀”,滿月比作“白癡人的臉孔”,以冷峻的物象撕破傳統詩意面紗。直指傳統審美對現實的遮蔽功能,展現思想銳利。②揭示文化心理的深刻性。文中剖析月亮文學如何成為“自欺的麻醉劑”:隱士借月消解抗爭意志(“扭捏纏綿”),民眾在月光下“茍安”(“神秘的霧”)。通過對比澳洲土人“奮斗故事”與國人“哲理文化”,尖銳指出傳統文化中逃避現實的集體癥結,鋒芒直指民族精神惰性。③語言風格的戰斗性。摒棄傳統散文的含蓄婉約,采用“冷森森的白光”“磨的鋒快的鋼刀”等凌厲比喻,以“短視”“欺小”等貶義詞直抒批判立場。結尾呼吁需要“粗人”眼中的月亮,以宣言式表達打破中國文人雅趣。

(6分。答出一條得2分,答出三條得6分。相關要點不必面面俱到,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10.BDF【解析】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而安危之萌應于外矣)10.D【解析】用法相同,都是表轉折關系。11.B【解析】由原文“是非其明效大驗邪”可知君主的治國方略會應驗于國家安危走向。13.(1)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但是)用來使百姓善良的方法(或許)不同。(4分,“欲”“而”“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治理國家的道理與放置器物沒有什么不同,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4分,“情”“亡”“所置”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①理念上,材料一主張以禮義道德教化治國,材料二主張以刑法治理國家;②方式上,材料一是通過推行德教,使百姓在潛移默化中向善,材料二則是依靠明確的法令讓百姓敬畏;③目的上,材料一期望實現社會長久和諧,百姓和諧相處,材料二希望君主能憑借法令長久統治,制止暴亂。(5分,答出一點得2分,答出兩點得5分)解析:材料一:理念:依據“以禮義治之者……”等句,可知主張以禮義道德教化治國。方式:從“禮者禁于將然之前……”等句,得出通過推行德教使百姓潛移默化向善。目的:根據“禮義積而民和親……”等句,推出目的是實現社會長久和諧、百姓和睦。材料二:理念:由“禮讓不足禁邪……”等句,看出主張以刑法治理國家。方式:從“法令可仰而不可逾……”等句,可知依靠明確法令讓百姓敬畏。目的:依據“明君據法……”等句,可知目的是君主憑法令長久統治、制止暴亂。15.C【解析】“朝陪策畫清油里,暮醉笙歌錦幄中”并非意在展現軍旅生活的多彩與愜意。“朝陪策畫”體現詩人參與軍務、謀劃戰事,而“暮醉笙歌”是其在壯志難酬、對國家命運擔憂又無奈之下,借酒消愁、尋求暫時解脫的表現,并非是在享受愜意生活。16.①英武豪邁的將士形象:首聯“貂裘寶馬梁州日,盤槊橫戈一世雄”,詩人回憶往昔在梁州時,身披貂裘、騎著寶馬,手持長矛橫掛戰戈,盡顯英武豪邁,是戰場上的一世英雄。②運籌帷幄的謀士形象:“朝陪策畫清油里”表明詩人清晨參與謀劃,在軍帳中出謀劃策,展現出其具備軍事謀略才能。③壯志未酬、憂國憂民的愛國者形象:尾聯“老去據鞍猶矍鑠,君王何日伐遼東”,詩人雖已年老,但跨上馬鞍依然精神抖擻,急切詢問君王何時出兵討伐遼東,體現了他即便歲月流逝,仍心系國家,渴望收復失地,展現出壯志未酬的悲憤與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6分,每點2分,要有概括有分析,意思對即可)17.(1)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3)夜靜春山空空山新雨后空山凝云頹不流愁空山

征人薊北空回首塞上長城空自許,隔葉黃鸝空好音都在空城(6分,每空1分,出現錯別字則該處不得分)二、語言文字運用18.立竿見影

循序漸進(2分,每空1分,出現錯別字則該處不得分)19.①修改為:閱讀其實是一項可以通過后天訓練而提升的能力②

修改為:很多講閱讀方法的書籍都提到了如何快速提升閱讀水平(4分,每點2分,其中寫對序號1分,修改正確1分)20.甲:產生困倦感

乙:逐步過渡到較為復雜的內容(4分,每空2分)21.①“書”,表示強調,強調這里所說的容易讓人看一眼就犯困的是“書”,突出其在使人犯困方面的典型性。②“省電模式”表示特殊含義,比喻大腦降低認知活動強度這種狀態,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4分,每點2分)22.①學習閱讀技巧;②逐漸增加閱讀難度(降低閱讀難度);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4分,答出1點得1分,答出2點得2分,答出3點得4分)三、寫作(60分)23.參照2024年高考作文評分標準。【文言文參考譯文】材料一:人的智力,能認識已經發生的事,不能認識將要發生的事。禮的作用在于在某一行為發生之前制止它,法律則是對已發生的行為進行懲罰,所以法律的作用容易體現,而禮的作用卻難以覺察。用獎賞來鼓勵善行,用刑罰來懲治罪惡,先王推行這樣的政治,像金石一樣堅定不移;實施這樣的政令,像四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