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2 論證與語言【基礎深耕】中考語文二輪復習(全國)_第1頁
專題22 論證與語言【基礎深耕】中考語文二輪復習(全國)_第2頁
專題22 論證與語言【基礎深耕】中考語文二輪復習(全國)_第3頁
專題22 論證與語言【基礎深耕】中考語文二輪復習(全國)_第4頁
專題22 論證與語言【基礎深耕】中考語文二輪復習(全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03核心精講·題型突破目錄01考情透視·目標導航二輪·講練測

課標要求課程目標閱讀簡單的議論文,能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課程內容1.閱讀關于生活感悟、生活哲理的優秀議論文,學習思考與表達的方法,結合生活經驗和閱讀材料闡述自己的感悟和觀點。2.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討論,客觀、全面、冷靜地思考問題,識別文本隱含的情感、觀點、立場,體會作者運用的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學業質量1.閱讀簡單議論性文章時,能區分觀點與材料,解釋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運用實證材料對他人觀點作出價值判斷。2.在討論問題時,能積極發表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據、有條理,把握討論焦點并針對性發言。主要考點一、論證考查1.論證方法:四大類型+作用分析2.論證結構:三大類型+思路梳理3.論證邏輯:有效性與漏洞分析二、語言考查1.詞語含義:語境分析+替換判斷(1)詞語作用:解釋關鍵詞、分析限定詞。(2)詞語替換。2.語言特色:嚴謹性+生動性嚴謹性:修飾詞(如“大約”“主要”)限制范圍。生動性:修辭(如比喻、排比)增強感染力。3.句式作用:強調+思辨主要題型一、論證方法作用分析題“第×段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文中引用××的事例/名言有什么效果?”二、論證結構與思路梳理題“請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結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證明論點的?”三、語言嚴密性與準確性分析題“‘可能’一詞能否刪除?為什么?”“將‘奮斗’替換為‘拼搏’是否恰當?”四、修辭手法與句式作用賞析題“文中畫線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分析第×段的語言特色。”命題預測一、論證考查:從“單一方法”到“多維思辨”1.題型升級:從“識別方法”到“深度分析”2.命題趨勢:從“文本封閉”到“現實開放”3.思維要求:從“記憶”到“批判”二、語言考查:從“表層分析”到“深層語境”1.題型創新:從“詞語含義”到“文體特色”2.命題趨勢:從“靜態分析”到“動態運用”3.能力提升:從“單一理解”到“多維互動”02知識導圖·思維引航二輪·講練測03核心精講·題型突破二輪·講練測考點論證與語言【真題研析】?考法一論證方法作用分析題?考法二論證結構與思路梳理題?考法三語言嚴密性與準確性分析題?考法四修辭手法與句式作用賞析題 【核心精講】?知識點一論證方法與作用?知識點二論證結構與思路?知識點三議論文語言特色【命題預測】《古文字:開啟中華文明的管鑰》代生⑥古文字的使用體現了早期文明的特點。夏商周是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階段,但每個時代的特點并不相同,這在古文字的形體演變和記錄中有所體現。中國文字的發明與農耕文明密切相關,文字的使用與農耕祭祀和祖先崇拜有密切聯系。比如,甲骨文主要是記錄商王占卜、祭祀的文字,與宗教祭祀、王朝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大量的銘文記錄了周人對祖先的祭祀,他們雖然信仰天命卻不迷信天命,反映出更多理性精神,如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兄弟孝友,父子和諧,等等。戰國時期的文字與商和西周的文字有著極大不同,其書寫風格和字形呈現出地域差異和多元特點,用字之法也有不同,而文字書寫的特點正是百家爭鳴的體現。文中第⑥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簡要分析其作用。典例1(2024·山東濰坊·中考真題)論證方法作用分析題考法01運用了舉例論證(或事實論證)的方法。通過列舉甲骨文、銘文和戰國時期文字的不同特點及其與當時社會、文化的緊密聯系,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古文字的使用體現了早期文明的特點”這一分論點,使得論證更加具體、生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可信度。《無用的境界》黃鈺琦③無用的第二重境界是“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在成功學盛行的當下,有用無用成了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最常見的標準。世人習慣于追逐有用之事,如功名,如利祿,但生命中的大多有用之事是被動的,忽略了內心深處的喜好,很容易讓人身心疲憊。而無用之事似與成功相離,獨忠于自己的喜愛與內心,是人世間最孤獨的事。但只要鐘情于所愛,縱使無用又如何?所愛之事給人內心深處帶去的震撼經久不息,是人世間最瀟灑的事,能使人獲得極高的精神愉悅。陶淵明“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隱居山林,躬耕田園。這相比于蜚聲官場、榮華富貴實在是無用得很,但就在這無用之中,他悟到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自然真意,樂夫天命,那么隨心,那么自如。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山水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誰能說他的一生無用?李漁說:“一種本性特別喜歡的東西可以當藥。”無用的喜歡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帶來身心的愉悅。請你從第③自然段中找出任意一種論證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典例2(2024·青海·中考真題)論證方法作用分析題考法01典例2(2024·青海·中考真題)論證方法作用分析題考法01(1)道理論證:引用了“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的詩句及李漁“一種本性特別喜歡的東西可以當藥”的話,充分有力地論證了無用的喜歡可以治愈生活的疲倦,帶來身心愉悅的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權威,更有說服力。(2)對比論證:將有用之事與無用之事進行對比,突出強調了無用之事有大用的觀點,使觀點更鮮明、突出。(3)舉例論證:舉了陶淵明的例子,證明了無用即大用的觀點,使論證更加真實可信,增強了說服力。閱讀《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一文,回答小題。③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國家的繁榮富強,離不開每個人的拼搏奉獻。糧食生產“二十連豐”,背后是每名農民和大批新農人甘做播撒希望的耕耘者,合力端牢中國飯碗;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命名交付,背后是參與其中的每個工人師傅傳承工匠精神、爭做大國工匠,精益求精、勇于突破、爭創一流;一項項“卡脖子”技術被攻克,背后是每個科研尖兵勇做攀登高峰的開拓者,焚膏繼晷、孜孜以求……無數“每個”構成了14億多人的奮進姿態,繪就奔跑的中國的壯美畫卷。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我們不能忘記,一切偉大成就,都是黨和人民一道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請簡要概括第③段的論證思路。典例3(2024·黑龍江齊齊哈爾·中考真題)論證結構與思路梳理題考法02①首先提出“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的觀點;②然后列舉奪取“二十連豐”的農民,參與制造首艘國產大型郵輪的工人,攻克“卡脖子”技術的科研尖兵的事例證明這一觀點;③最后總結上文,得出結論: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卑以自牧》孫寬閱讀選文第②~⑥段,理清論證思路,補全下面分析。首先,

。接著,闡述謙卑有禮是傳統美德,體現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最后,闡述

,要善于聽取他人意見、嚴格要求自己,有成就而不驕傲,還要

。典例4

2024·遼寧·中考真題)論證結構與思路梳理題考法02文章闡述了“卑”字的含義和作為謙詞所代表的品質闡述了謙卑的人應如何做到有成就而不驕傲將提高自己的謙卑修養內化為自覺行為永遠保持謙卑和進步閱讀《從2024年春節檔體育題材電影說開去》,回答小題。“現在的優秀作品也在揭示運動美的內涵:不僅是力量感和速度感等在強壯體格中的能量賦予,還有對耐心毅力、勇敢機敏、健康活力、友愛溫情等優秀品質的贊賞。這些都會對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句中加紅詞能否去掉?請說明理由。典例5(2024·黑龍江哈爾濱·三模)語言嚴密性與準確性分析題考法03不能去掉,“不僅……還……”表示遞進關系,體現了“力量感和速度感等在強壯體格中的能量賦予”和“對耐心毅力、勇敢機敏、健康活力、友愛溫情等優秀品質的贊賞”之間的遞進關系,如果去掉加點詞,兩者就成了并列關系,不能體現后者更進一層之意,加點的關聯詞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和嚴謹,所以不能去掉。由媒體、網絡建構出來的生活世界,常常只是世界的表象,不足以映現這個世界的本質。……中國的老子也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人最難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正如范仲淹于《岳陽樓記》之抒懷:“微斯人,吾誰與歸”。……須知讀書不能總講有用沒有用,這個世界有許多事,不是有用和沒用可以一言道斷的。閱讀經典要在觀念上去除功利的考量。……經典往往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是人類經驗的高度總結,能指引人找到自己的路。從語言嚴密性的角度來看,下列句中加紅詞可以刪去的一項是(

)A.常常只是世界的表象B.人最難做到的恰恰是了解自己C.須知讀書不能總講有用沒有用D.在一定意義上是人類經驗的高度總結典例6(2024·上海長寧二模)語言嚴密性與準確性分析題考法03B閱讀第④段畫線句和下面的改句,說說哪句好,好在哪里。原句:讓經典以親切的面容、平易的話語、清新的表達“飛入尋常百姓家”,一直是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努力目標。改句:推動經典閱讀家庭化、大眾化、普及化,一些社會有識之士從來沒有停止過努力。典例7

(2024·甘肅臨夏·中考真題)修辭手法與句式作用賞析題考法04(原句好。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和引用論證,生動形象地論證了社會有識之士在推動經典閱讀方面所作的努力,富有文學色彩,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生動性。

④志愿服務,主動回報社會,卻被猜測其中掩藏著利益動機;應對災難,企業獻出愛心,卻被揣度背后有著利益交換。楊善洲圖什么,用利益的邏輯說不通,就斥為“傻瓜”;郭明義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斷言“神經病”。利益的風暴撕碎了懸在一些人頭頂的崇高云層,人不過是欲念死海中一個小小的漩渦。“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與實利掛鉤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矯情”,利益于是成為時代價值的“粉碎機”,讓我們的社會只剩誅心之論,難言感動信任。

⑤這是現代版的義利困惑,也是墮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恥于言利”的時代,難道就一定要拋棄“時刻準備著”的理想?經歷著“利益解放”的大潮,難道就一定要放棄“為了全人類”的信念?拒絕利益主義獨步天下,理想情懷又該何處安放?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請結合第⑥段簡要分析。典例8(2024·河南許昌·二模)修辭手法與句式作用賞析題考法04①生動形象,整飭有力。使用引用、比喻、反問等多種修辭方式,使語言生動形象,富于變化;運用整齊的句式,使語言形成氣勢,富有感染力。②邏輯嚴密,條理清楚。用“確實”“甚至”“但是”“實際上”等詞語層層推進,使語言邏輯性強,富有條理。知識點1論證方法與作用一、論證方法分類與作用1.舉例論證(事實論證):用具體事例、數據等事實材料證明論點作用:使論證更具體、真實可信2.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引用名言、定理、諺語等權威性言論作用:增強論證的權威性和說服力3.對比論證:將正反兩方面事實或觀點對比作用:突出論點的正確性4.比喻論證:用比喻闡釋抽象道理作用:使論證生動形象,便于理解知識點1論證方法與作用二、常見題型與答題策略1.分析論證方法及作用解題步驟:①定位論證方法;②概括材料內容;③明確對應論點;④說明作用答題模板:"運用______論證方法,通過______(內容),論證了______(論點),使論證更______(效果)。"2.判斷論證方法選擇是否恰當解題關鍵:①明確論點核心;②分析材料特征;③匹配度驗證知識點2論證結構與思路1.總分總結構(最常見)定義:總起(提出論點)→分述(多個論據支撐)→總結(升華論點)特點:首尾呼應,層次清晰2.并列式結構:分論點平行排列,無主次之分標志詞:首先/其次/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3.層進式結構:論點層層遞進,逐步深入邏輯鏈: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4.對照式結構:正反觀點對比,突出正確論點常見形式:正面論證+反面論證知識點2論證結構與思路1.分析文章論證結構解題步驟:①通讀全文,劃分段落層次;②確定結構類型(總分總/并列/層進/對照)③結合內容說明各部分關系答題模板:"本文采用______結構,首先______(總起),接著從______、、(分論點)展開論述,最后______(總結),使論證______(效果)。"2.段落作用分析解題關鍵:①明確段落位置(開頭/中間/結尾)②分析內容與論點的關系③判斷結構功能(總領/過渡/總結)答題模板:"第X段通過______(內容),起到______作用(如引出論點/承上啟下/總結全文),使結構更______(嚴謹/完整)。"知識點3議論文語言特色1.準確性與嚴密性:用詞精準,邏輯無漏洞表現:限定詞(如"一般情況下""往往")、關聯詞語(如"因為...所以...""只有...才...")2.概括性與簡潔性:用簡練語言表達復雜觀點表現:成語俗語(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短句排比(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3.生動性與形象性:借助修辭手法增強感染力常見手法:比喻:化抽象為具體。排比:增強語勢。對比:突出觀點。4.權威性與說服力:引用名言/數據增強可信度表現:直接引用、間接引用

(2024·江蘇南京·一模)1.新素材《文言文太難了?不是文言文太難,而是古代人太古怪》

①有一句流行很廣的話:中國孩子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第一怕就是“文言文”。

②語文成為“拉分王”,跟古詩文比重增加有很大關系。

③去年,在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部編版教材總編溫儒敏教授就曾說過:教材中的古詩文占比達到43.9%,相當于占據了語文科目的半壁江山。

④據相關報道:此次語文教材改版,換掉了約40%的課文,且文言文比例大增。較之以前的人教版,小學6個年級,古詩文總數增幅高達80%;初中3個年級,古詩文總篇數也相應提升,占到了全部課文的51.7%。種變革很快就體現在中高考試卷上。文言文的地位被提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⑤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還有通過比較多的文言材料的閱讀以形成語感,對文言文要形成親近、熟悉的感覺。

……

(2024·江蘇南京·一模)1.新素材

⑥在閱作業的過程中,往往發現造成學生理解錯誤的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歷史常識。更多的是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倫理道德方面的觀念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讓現在的零零后學生想破腦袋都無法理解。先說生活方面的內容:“夜則然薪讀書,母恤其疲,奪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經史,工辭章。”(《新唐書·畢諴傳》)學生多數翻譯為:“晚上點著蠟燭讀書,母親憐惜他勞累,奪去蠟燭讓他睡覺……”“人心之于人主也,猶木之有根,如燈之于膏……”(蘇軾《上皇帝書》)又有學生翻譯為“就像蠟燭有燈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就像燈里有油”,而這個“膏”應該是動物油脂。

⑦現在的學生從小就使用電燈,各種燈具,推陳出新。一旦停電了就點蠟燭。至于古人如何照明,沒有概念。他們沒見過煤油燈、菜油燈,更不要說更古老的“庭燎”這些了。一些古老的燈具,連我們縣、市的博物館都沒有收存。當然唐朝肯定是有蠟燭的,杜牧有詩“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更早的《世說新語·侈汰門》里說晉朝富豪石崇做飯用蠟燭當柴燒。但是學生想不到的是,畢諴是“少孤貧”,他用不起蠟燭,所以只好燒柴照明。唐代僧人無門慧開禪師有禪詩說:“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遲。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五燈會元》)在古代,燈就是火,所以說“萬家燈火”。而現代文明,使得燈已經不是火了,難怪現在的學生誤讀,陷入一種思維定式了。

(2024·江蘇南京·一模)1.新素材

⑧“歲大饑,人相食。副使崔應麟見民啖澤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進之于朝。”(《明史·陳登云傳》)這是2016年高考語文全國II卷文言文翻譯題,是說饑荒時期,百姓吃大澤中的大雁糞來充饑。“矢”是通假字,通“屎”。即使當時學生知道這“矢”通“屎”,也很少有人敢于寫上去。現在人生逢盛世,物質生活充裕,根本想象不出饑荒時代人們會吃什么東西來果腹,頗有“何不食肉糜”之感。說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其實,富裕的生活同樣讓人有局限性,富人不知窮人如何度日,飽漢子也對餓漢子難以感同身受。現在的零零后對于古時候的“荒政”(就是發生災荒以后官方如何組織救災),還有災荒嚴重的時候老百姓會吃什么充饑完全沒有認知,因而2016年的這道語文高考題被學生們吐槽為史上最“鬼畜”的高考題之一。

⑨古人的道德觀念、禮儀制度,到現在存留不多。社會的發展演進,使得很多與現代化的生活不相適應了,自然就被淘汰掉了,這也不值得惋惜。然而,古代文化生活禮儀文明也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值得我們好好地借鑒,以傳承古老文明。有些雖然是落后的,但也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也應該帶著批判的眼光,去認識它,了解它。

(2024·江蘇南京·一模)1.新素材1.歸納現在的學生無法理解文言文的原因。2.結合相關語句,談談本文的語言特點。1.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倫理道德方面的觀念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零零后學生無法理解;古人的道德觀念、禮儀制度,到現在存留不多。2.①生動形象:運用多種表述使文章生動有趣,如“中國孩子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以通俗且略帶調侃的方式引出話題,引發讀者興趣。②通俗易懂:在解釋文言文理解難點時,語言直白,貼近生活。如“現在的學生從小就使用電燈,各種燈具,推陳出新。一旦停電了就點蠟燭。至于古人如何照明,沒有概念”,用日常常見的電燈、蠟燭等,清晰闡述現代學生與古人生活方式差異導致的理解障礙。③幽默風趣:像“這道語文高考題被學生們吐槽為史上最‘鬼畜’的高考題之一”,“鬼畜”一詞使用詼諧,體現學生對特定文言文題目的無奈,增添語言趣味性。

(2024·江蘇南京·一模)1.新素材3.仿照例子,用以下觀點,寫一段帶有議論性的話,100字左右。

古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倫理道德方面的觀念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比如“人心之于人主也,猶木之有根,如燈之于膏……”有學生翻譯為“就像蠟燭有燈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就像燈里有油”,而這個“膏”應該是動物油脂。現在的學生從小就使用電燈,各種燈具,推陳出新。一旦停電了就點蠟燭。至于古人如何照明,沒有概念。他們沒見過煤油燈、菜油燈,更不要說更古老的“庭燎”這些了。一些古老的燈具,連我們縣、市的博物館都沒有收存。在古代,燈就是火,所以說“萬家燈火”。而現代文明,使得燈已經不是火了,難怪現在的學生誤讀,陷入一種思維定式了。觀點:古人的倫理道德觀念與現在相比,有了很大的差異。完整段落:示例:古人的倫理道德觀念與現在相比,有了很大的差異。比如在古代,“父母在,不遠游”被視為重要的道德準則,子女需守在父母身邊盡孝。但如今,人們為追求夢想和更好生活,常常遠離家鄉外出打拼。這種觀念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發展對倫理道德觀念的深刻影響。《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禮樂文化》殷慧

①“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根基與靈魂。西周開國之初,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北京冬奧會開幕盛典上,雪花飛舞,火炬點燃,煙花綻放,中國向世界張開熱烈的臂膀。當冰雪之約如期而至的那一刻,我們激動萬分。這場盛大莊嚴、氣勢恢宏的儀式,彰顯著中國禮樂文化的魅力。新的時代環境下,中華禮樂文化需要與現代人的生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②禮樂文化在現代社會有重要的精神價值和時代意義。禮樂文化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比如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紅毯鋪道,紅旗漫卷,被待以“國家最高禮遇”的英雄們前往人民大會堂,登上授勛臺。那一刻,我們百感交集,為自己的英雄自豪,也為生活在英雄的國度而驕傲。禮樂文化促進社會和諧與發展。在古代,禮樂文化是廟堂之上的“陽春白雪”,普通百姓只能對其“敬而遠之”。現代社會,我們要讓禮樂文化走近普通百姓,引導普通人將禮樂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們可以利用重大紀念日、民族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讓百姓知禮、懂禮、用禮,營造更為和諧美好的社會局面。

(2024·貴州黔東南·二模)2.新素材

③為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我們要推動傳統禮樂文化創新性發展。學校和媒體在創新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近些年,一些大學圍繞培育和弘揚禮儀文化,開發出大量現代禮儀課程,受到學生和社會人士的熱烈歡迎。很多中小學也把禮儀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持續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學生確立符合禮儀文化規范的行為方式。“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持續開展,提升了學生們的審美情趣,陶冶了學生們的道德情操。媒體方面,山東廣播電視臺推出首檔中華禮樂傳習系列節目,如《尊師禮》篇,設計了“正衣冠、獻桃枝、敬茶、訓誡、贈書”等現代師徒禮儀;《相見禮》篇,展現了“拱手禮、執手禮、疊手禮”等符合中華審美的相見禮儀;《成人禮》篇,從花木蘭從軍出征保家衛國,講到排爆英雄張保國的女兒張汝佳女承父志選擇當警察,讓人看到“愛國敬業”等價值觀念貫通古今。

④當然,一提起禮樂文化,一些人可能會想到“克己復禮”“三綱五常”“男尊女卑”,這些都是傳統禮樂文化中的消極內容。古代禮制過于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等級差別,具有服從、統一、強制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平等”的理念。還有很多繁文縟節,見面、告別時要“三請三辭”,對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稱呼不一樣,這些在現代社會容易讓人望而生畏。

(2024·貴州黔東南·二模)2.新素材其實,這些禮儀流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是可以簡化變通的。對于傳統禮樂文化,我們要在全面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重新考訂梳理,既要整理挖掘其中積極、合理、有價值的思想資源,也要警惕其中消極、落后的文化糟粕,并予以摒棄。

⑤禮樂文化很古老,上下幾千年;禮樂文化又很年輕,它活在當下。重拾禮樂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價值,踐行“人文化成”的使命任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擔當。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禮樂文化”,讓我們對禮樂文化有了更深的思考。B.從花木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