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單元過關考試歷史_第1頁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單元過關考試歷史_第2頁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單元過關考試歷史_第3頁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單元過關考試歷史_第4頁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單元過關考試歷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滕州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3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如圖為仰韶及龍山時代出土銅器地點分布示意圖。小件青銅器、銅器物及銅渣在多個仰韶遺址中被發現。至龍山時代,銅器出土數目增多,器物種類更多樣化。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

)A.銅冶煉技術具有本土性 B.最早發明銅器鑄造技術C.區域文明交流不斷發展 D.黃河流域手工業最發達2.下表是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掘的信息記錄。據此推斷,仙人洞先民(

)(1)石器有打制和磨制兩種,以打制石器為主,出土最多的是用于砍伐樹木的砍斫器(2)陶器以央砂粗紅陶為主(3)堆積層中都有一定數量的獸骨,其中包括已被飼養的羊、牛等家畜的骨骼(4)出土大量的獸骨和魚骨,骨器中有鏃和魚鏢等工具(5)發現栽培稻硅石遺存A.已經建立起完備的手工業生產體系B.初步具備了穩定獲取食物的生產能力C.開始出現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組織D.依靠漁獵采集為主的生活方式得以轉變3.如圖為春秋時期晉國貨幣“空首布”,體型大,形制極像青銅農具“镈”。戰國時期韓、魏、趙、燕、楚等都鑄造布幣。這些諸侯國的布幣隨著時間的發展,形態差異越來越大,但尺寸卻都逐漸變小,重量都逐漸變輕,且出現文字,正面鑄有數字、干支、以及地名等等。這一現象說明了(

)A.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情況加劇 B.戰亂導致了布幣的使用日益混亂C.農業發展影響了布幣的形制變化 D.貨幣變化適應商品經濟發展需要4.閱讀下表,表中人物言論(

)人物主張商鞅“故治國者,其專力也,以富國強兵也”荀子“輕田野之稅,平關市之征,省商賈之數,罕興力役,無奪農時,如是則國富矣”韓非子“富國以農,距敵恃卒”,“明主之國……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A.順應了社會轉型的需要 B.表達了重農抑商的愿望C.折射出德治與法治之爭 D.提出了民本的治國理念5.戰國末期,呂不韋作為秦國丞相,召集士人編纂《呂氏春秋》,以儒、道、墨等學派思想為基礎,試圖整合百家學說,提供治國理政的理論依據。這一舉動折射出(

)A.地主階級對諸子百家的包容 B.士階層壟斷了知識C.社會由動蕩走向統一的趨勢 D.實用主義思想興起6.如表為漢初諸侯王的有關記述(部分),說明了當時(

)內容出處黥布反,參從悼惠王(劉肥的謚號)將車騎十二萬,與高祖會擊黥布軍,太破之。《漢書·曹參傳》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謂磐石之宗也。《漢書·文帝紀》海內晏如,亡(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之業者,亦賴于諸侯也。《漢書·諸侯王表》A.國家結構適應形勢需要 B.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C.地理環境影響國家統一 D.地方管理延續秦朝制度7.如圖為西漢時期關中地區水利工程分布圖。這些工程在當時發揮的主要作用是(

)A.構建京畿區的軍事防衛圈 B.保障政治中心物資供應C.加強關中各地的經濟交流 D.利用黃河資源灌溉農田8.下表秦漢發展情況對照表,據表可知秦漢時期(

)時間秦朝西漢東漢行政制度三公九卿;郡縣制(民族地區:道)郡國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察舉制;刺史制;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控制外戚;整頓吏治;裁撤郡縣經濟體制統一車軌、度量衡、貨幣;編制戶籍“與民休息”到統一貨幣、鹽鐵官營、均輸平準、抑制工商清查墾田、戶口;釋放奴婢思想“書同文,行同倫”;焚書坑儒“黃老”之學至“尊崇儒術”重視儒學A.地方行政權力不斷強化 B.治國理政思想的一脈相承C.重農抑商政策開始推行 D.國家治理踐行大一統理念9.秦漢時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數集中在北方地區(成都除外)。魏晉南北朝以后,北方長安、洛陽等城市經歷一定時期的衰落。與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數量、規模和職能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六朝都城建康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城市群。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轉移 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會職能分工C.北方長期戰亂和經濟衰退 D.北民南遷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10.三國時期,大臣衛覬向魏明帝上疏稱:“刑法者,國家之所貴重,而私議之所輕賤;獄吏者,百姓之所懸命,而選用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必不由此也。請置律博士,轉相教授”。這份奏疏(

)A.側面反映了以儒治國理念的推行 B.維護了基層司法官員的法律權威C.表明以吏為師的傳統已蕩然無存 D.標志著古代法律分科設學的開始11.南朝時期,南方一方面承襲原有傳統,推廣和普及水稻種植;另一方面從北方移植麥、粟、菽等作物。此外,栽桑養蠶、園地栽培、藥材種植等行業也漸趨興旺。史書描述當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材料表明這一時期南方(

)A.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B.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產生C.農業發展逐漸追上北方D.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12.下圖是唐朝前期(618~755年)河東北部邊防調整示意圖。這一調整反映出唐朝(

)A.版圖的拓展 B.制度的創新C.國力的強盛 D.民族的交融13.唐開元二十五年雜令:“諸公私以財物出舉者,任依私契,官不為理。”官府不得干涉公私、私人之間達成的約定。但奴婢、牛馬等交易,要按時到市司訂立契券。這反映了唐朝(

)A.商品交易缺乏法律保障 B.重農抑商政策逐漸松弛C.官府壟斷部分商業交易 D.關注勞力資源重新分配14.史載唐代在高昌等西域市場上,有很多內地的絲織品、香料和藥材;吐魯番出土文書中也記載隨葬品中的絲織品都是由商人從內地途經河隴地區運到當地的。下列詩句能與這些史實互證的是(

)A.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D.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15.下面兩幅圖是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分工結構圖。其變化反映了(

)A.家國一體的政治觀念淡化B.行政權與決策權徹底分離C.外朝官逐漸向中朝官轉化D.中樞機構出現一體化趨勢16.下表為學者統計的有關唐代敦煌地區不同時期家庭結構情況。據此推測,當時(

)類型比例(%)時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8人)聯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總計701~769年戶數(戶)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戶數(戶)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戰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瓦解 B.稅制變化推動家庭結構變遷C.農本觀念在中原地區影響深遠 D.精耕細作生產模式不斷完善17.下表是唐朝宰相科舉出身統計表,據此可知唐朝(

)太宗高宗玄宗代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宰相總數2941271229147242321科舉出身3131871786182017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A.科舉制成為選官的主要途徑 B.中央集權呈不斷加強趨勢C.庶族地主逐漸取得政治優勢 D.制度變革沖擊舊利益格局18.唐朝喜好舞蹈成為社會風氣。唐太宗曾自作《破陣舞圖》,由樂工128人披甲執戟而舞。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則是奔放健朗的胡旋舞、胡騰舞、拓枝舞。唐代敦煌壁畫經常有此類場景的刻畫:舞伎手指和腳趾用力屈張,身后的飄帶因舞動的節奏快、力度大而卷出花朵。由此可見,唐朝(

)A.尚武崇俠風氣濃厚 B.實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具有豪邁進取的文化氣質19.文天祥認為:“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郡邑,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亦以寢弱,故敵至一州則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殘,中原陸沉,痛悔何及。”其意在強調宋代(

)A.加強集權削弱了地方戰力 B.借鑒教訓維護了政權穩定C.崇文抑武導致了國家敗亡 D.因循保守降低了行政效率20.如表為元朝國號的演變,如表集中反映了元朝(

)時間國號制定情況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建國號“大蒙古國”1215年成吉思汗命行于漢地的漢文文書使用“大朝”之號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哉乾元”卦辭,建國號“大元”A.加強邊疆管理 B.貫徹因俗而治 C.改變統治策略 D.確立儒學一統21.古代食鹽不易,食糖更是一種奢侈。宋元時期,民間“嗜蜜”之風盛行,蜂蜜被廣泛用于飲食、醫藥等領域,蜜制品備受社會各階層的青睞。這體現了當時(

)A.飲食文化的重構 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C.社會生活平民化 D.商業經營模式發生變化22.下圖所示為唐中葉后城市之間的經濟交往及其商品流向。據此分析可知(

)A.商品流向呈南北均衡 B.經濟重心逐漸南移C.長途和大額貿易興起 D.海上絲綢之路開辟23.史載,宋代“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即政府設立鎮官與稅務官對達到一定人口規模的市實施管理,如常熟的梅李、慶安鎮就是分別由梅李市、石闥市升級而來。這種情況在經濟發達地區很常見,如北宋熙寧時期,京東、京西兩路新設鎮就超過了40個;宋代僅蘇、常、湖、秀地區就有20余鎮。這反映出宋代(

)A.市鎮經濟職能顯著增強B.人口增長速度空前提高C.商品經濟呈現活躍局面D.南北經濟發展差距擴大24.唐宋時期,廣州出現幾種新行業:和香(把舶來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來的象牙和犀牛角進行切割)、譯人(翻譯)和舶牙(舶來品交易經紀人)每年進入廣州的外國人約一萬人次,廣州出現了供外國人居住、經商的“蕃坊”。這表明,當時廣州地區(

)A.居于對外貿易中心地位 B.造船航海技術相當發達C.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D.經濟交流影響職業結構25.文化是時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關描述。表中的宋代文化(

)人物觀點或者活動政治家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哲學家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科學家沈括大凡物理有常、有變……其造微之妙間不容發。推此而求,自臻至理書法家米芾其行書字態奇異超邁,神韻自然,神采飛揚,形式感更具意趣畫家張擇端畫作題材是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其次,畫面中所刻畫的物象無不真實生動,畫法合理的遠近透視、豐富的筆墨語言、情節的虛實對比等A.滲透著濃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變化C.推動著士階層走向衰落 D.體現科技文化的總結性二、材料題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春秋戰國鑄就成型的政治經濟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故可視為中國歷史長線上的一個扣結:三代文明,呂盛于斯;秦后政治,發端于此。明清時期,中華傳統文明各個方面都發展到最為成熟的階段,并開始醞釀、呈現出一定早期近代特點的新因素。整體而言,中華文明在這一時期呈現出由傳統向近代逐漸轉型的初曙,也為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一抹亮麗。——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根據材料,結合史實,圍繞社會轉型的角度,從“春秋戰國”時期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位于新疆民豐縣的尼雅遺址是漢代精絕國遺址,它地處中西文化交流的關鍵區域。1995年,考古學家在該遺址發現一塊織錦護膊,上面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八個漢隸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是一句具有政治寓意的占辭術語,《史記·天官書》曰:“五星分天之中,積于東方,中國利。”以五星所聚方位來判斷行師用兵的利弊關系。“五星”錦的織造工藝,明顯是出自漢代皇家織造,用最高規格的華麗織錦為面料,采用漢代蜀錦獨有的經線提花的織造方法。“五星”錦上的動物則多為遠方貢納或神化的珍禽異獸,多了些異國情調的藝術主題。——摘編自魏秋婷《“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價值探析》材料二

漢代西南地區與河西、嶺南交通線的建立,打破了陸海絲綢之路對接的空間阻隔。在這個大交通格局中,氐、羌等游牧民族不斷南下,北方草原文化的持續南傳,為大西南和嶺南地區的文化多樣性作出特殊貢獻。巴蜀商人行走南北、互通東西,蜀枸醬、蜀布等在域內外的頻繁出現,凸顯了西南地區中轉站的地位,而佛教僧徒千里弘法的足跡是敦煌、西南、嶺南交通的重要見證,他們在這幅畫卷中奔走不倦,為各地區、各民族、各文化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精神元素。——摘自馮小莉、周永衛《漢代陸海絲綢之路對接的西南路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膊的史料價值。(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陸海絲綢之路對接的西南路徑所發揮的作用。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摘編自韓濤《唐代進士群體的時空分布研究》等材料二

圖3兩晉南北朝時期郡望郡姓分布圖——摘編自陳寅恪《崔浩與寇謙之》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影響唐代進士籍貫分布的因素并加以說明。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宋代夜間經濟材料

現今不少學者把中國古代夜市的起源追溯至漢代,有的甚至追溯到殷周之際,但是嚴格意義上講,具有現代夜間經濟諸特征的夜市大致只存在于兩宋時期,這是因為漢唐有嚴格的市籍制、市制的束縛,坊市隔離和賤民制度。同時,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頒布敕令,宵禁時間延長至三更。宋真宗以后夜間營業,不關坊門,警示坊門的街鼓之聲已不再敲響。宋徽宗時期,隨著侵街建筑的合法化,夜市的范圍更加擴大。從此,東京城內普遍出現了“夜市”與“早市”,居民生活更加豐富了。北宋首都開封、南宋行在臨安(今杭州)都是具有百萬以上人口的大都市,是當時的經濟和文化中心。開封“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南宋“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宋朝州縣城、鎮市等的夜市規模也很可觀。——摘編自李華瑞《宋代的財經政策與社會經濟》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宋代夜間經濟”現象加以闡釋。題號12345678910答案ABDACABDDA題號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DDABDDAC題號2122232425答案CBCDA26.示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是由其內在矛盾推動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顯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現,個體家庭式勞作方式出現,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形成。這一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私學興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時期出現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百家爭鳴”,為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這種內在的變革體現在價值系統上,帶來傳統與現實、新與舊的紛爭。在紛爭過程中,新生力量不斷增強,實現了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