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蘭亭集序》+【知識探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1頁
10.1《蘭亭集序》+【知識探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2頁
10.1《蘭亭集序》+【知識探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3頁
10.1《蘭亭集序》+【知識探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4頁
10.1《蘭亭集序》+【知識探究】統編版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蘭亭集序東晉王羲之1.通過閱讀知識鏈接,能夠復述王羲之的生平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積累文化常識。(重點)2.通過背誦知識清單,識記積累文中的重點實詞(咸、次等),會翻譯重點句子。(重點)3.通過梳理第一、二段的行文脈絡,分析作者在人與自然和諧氛圍中的快樂心境。(難點)學習目標自主學習:5分鐘①3min快速默讀知識鏈接了解詞作者及寫作背景,背誦“相關文常”。②2min快速瀏覽背誦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初步體悟作者情感,完成本文的“學習提示”,明確文本需掌握的重點內容。要求:雙手持學案,大聲背誦,及時補充標畫。知人論世壹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書法家,祖籍瑯玡臨沂(今屬山東),后遷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貴族,少有美譽,他出身于兩晉的名門望族,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青年時期就有美譽,朝廷召他為侍中、吏部尚書,都辭謝不就。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走進作者王羲之《蘭亭集序》神龍摹本,藏于故宮博物院飄若穿云,矯若驚龍“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他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尤其檀長楷書、行書和草書;且才學過人,樂游山水,愛道家之學,喜結交名士。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從小跟隨當時著名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后來渡江北游名山,博采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于鐘繇(yóu)。“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晉書》說他的書法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穿云,矯若驚龍”。他的《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在詩文創作上也是高手,其文用筆洗練,不尚辭藻而多情致。主要作品有《王右軍集》。走進作者

晉代的大士族郗鑒(chījiàn)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

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門生回去后對郗鑒回報說:“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上袒胸露腹地吃東西,好像不知道有這回事一樣。”郗鑒聽了,說:“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來一打聽,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兒嫁給了他。舊作女婿的美稱坦腹東床

王羲之7歲開始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不知寫完了多少墨水,寫爛了多少筆頭。他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勤奮學習

墨池傳說

王羲之聽說山陰有一位道士養了十幾只好鵝,就特地跑到道觀去欣賞,并且不惜重金,希望道士把鵝賣給他。但是無論王羲之如何請求,道士就是不肯。后來道士說:“若你幫我寫一部《道德經》,我就把鵝送給你。”王羲之聽了,非常高興,說:“這有什么困難,你為何不早說?”立刻進道觀寫字,完成后才歡歡喜喜地趕著這群鵝回家。體現他書法藝術的高超以及他對鵝的獨特喜愛以書換鵝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王羲之逸聞之四入木三分蘭亭

為東晉會稽郡治山陰(今浙江紹興市)城西南郊名勝。春秋時越王勾踐植蘭于此,漢代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其地有湖,“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水經注·浙江水》)。東晉建立后,南渡的中原士族在山水清麗的會稽廣置園田別墅。風景幽絕的蘭亭,就成為王羲之、謝安等名流宴集流連之地。

解題集集結成集序一種文體序

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體的一種,同“跋”是一類文體。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題跋”。其作用在于推薦介紹某人的著作,說明寫作過程、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本書有關的事情等,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此書。

古人宴集時,常常一同賦詩,詩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雖無聚會,也作文相贈,以表惜別、祝愿、勸勉之意,是為贈序,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解題文學常識“序”:也寫做“敘”或稱“引”,用以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問題的闡發。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前言、引言之類的小篇幅文章。“序”一般寫在文章前面,列于書后稱為“跋”或“后序”。①書序:為書做的序言《伶官傳序》《史記·太史公自序》②詩序:是寫在詩歌前面的序《送東陽馬生序》《送李愿歸盤谷序》③贈序:是臨別贈言性質的文章《琵琶行(并序)》《孔雀東南飛》本文屬于山水游記散文——宴集序④宴集序:古人飲宴,常一同賦詩,集結成冊,再推舉一人作序蘭亭集會

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40余人在蘭亭集會。集會上為了增加趣味,他們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各抒懷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總述其事,是為《蘭亭集序》。序“自序”,是作者自己寫的序,多是說明它的內容、寫作緣由、經過、旨趣和特點;“代序”“他序”,是別人代寫的序,多是介紹和評論該書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贈序”,多是對于所贈親友的贊許、推重或勉勵之辭,如《送東陽馬生序》是作者寫給同鄉晚輩的贈序;“詩序”多交代所詠故事的有關內容或作詩的緣起,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都有一段序。

解題學習提示王羲之縱情山水,嘆死生之至大;陶淵明辭官返鄉,欲乘化而歸盡。從雅集歡會、山水田園中,他們領悟到生命的哲理,體現了魏晉文士的曠達和善思。《蘭亭集序》從文人雅集寫起,寥寥數語,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寫得韻味悠長。但描寫曲水流觴之樂并非作者的真正意圖,他很快沉浸到對暫與久、悲與歡、生與死等問題的思考中,發出了一連串的嘆息。閱讀時要循著作者的思路,理解他富于哲理的思考,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點。魏晉時期道家思想流行,王羲之也深受影響,在本文中他對莊子的生死觀有取有舍,閱讀時注意體會其中的深意。生字生詞

癸(ɡuǐ)

丑會稽(kuàijī)

修禊(xì)

湍(tuān)流

流觴(shānɡ)

管弦(xián)騁(chěnɡ)懷

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嗟悼(jiē

dào)彭殤(shānɡ)

趣舍萬殊

(

)一契(

qūqì整體感知人生感慨闡釋人生結集緣由悲社會背景

寫作背景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社會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中,百姓在生死線上煎熬、掙扎。濃厚的死亡意識籠罩著這一時代的人,他們對死的恐懼和由之引發的對生的焦慮,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士大夫們不滿現狀,普遍崇尚老莊,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

正是在這種人文思潮里,魏晉人在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著的追求和留戀。

但王羲之一反“清虛寡欲,尤善玄言”的風氣和追求駢體的形式主義之氣,抒寫了一篇情真語篤,樸素自然的優美散文《蘭亭集序》,不但在東晉文壇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合作學習6mins1.組長帶領組員翻譯學案翻譯句子,字字落實。2.組議【合作探究】的主觀題要求:全體起立,積極討論,及時補充標畫。展示交流5mins口展:【知識清單】——隨機接龍提問板展:主觀題答案要求:口展清晰迅速板展工整分條。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疏通文意貳第一段

疏通文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于)左右,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列坐(于)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指永和九年即農歷三月山的北面狀語后置古代民俗形作名,賢士全,都形作名,少者和老者全,都把…作為高長,高景物互相襯托使動,使……流酒杯以次相坐省略句省略句省略句旁邊即使泛指音樂形作名,盛況名作動,喝酒盡情陳述,敘述深遠高雅的情思

修禊:古代傳統民俗,于夏歷三月上旬(魏以后始固定為三月三日),到水邊嬉游。由女巫導演,于三月上巳沐浴除災祈福,后來演變成中國古代詩人雅聚的經典范式。

其中以發生在晉唐會稽郡山陰城(今紹興越城區)的蘭亭修禊和長安曲江修禊最為著名。文化常識積累:譯文

疏通文意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之初,(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聚會,行修禊之事。眾多賢士全來參加,少者老者都聚于一處。(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翠竹,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襯縈繞在亭子左右,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邊。即使沒有音樂伴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酣暢地抒發深遠高雅的情思。第二段

疏通文意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晴朗清新和風定語后置的標志定語后置自然界的萬物眾,多用來……的縱目觀賞。開暢胸懷。騁,開暢,舒展。盡情享受歡樂、喜樂的確、確實值得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陣陣,溫暖舒暢。抬頭觀覽廣大的宇宙,低首細察眾多萬物,借以縱目觀察,開暢胸懷,足以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令人愉快的啊。1.這部分記敘蘭亭集會的盛況,主要寫了哪些內容?時間:地點:人物:環境:目的:活動:感慨:天氣: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流觴曲水,一觴一詠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時節難得聚地清雅歡欣之事名士相聚環境優美活動有趣氣候宜人悅目賞心2.閱讀1、2段,分析“信可樂也”的原因有哪些。

尋“樂”之由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帶左右樂事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一觴一詠賞心仰觀俯察,游目騁懷天氣宜人景色清幽(風物美)名士集聚,場面盛大活動雅致(人物盛,吟詠雅)酣暢盡興(視聽娛)樂的

:1.同道相逢2.環境優雅

3.氣候宜人......

在這樣一個與自己的精神氣質與審美趣味高度契合匹配的環境中,人的幸福感與愉悅度是想當然的。

借助于禊事的名義聚會,消災祈福,這是一次敬重生命的典禮,這樣的活動暗含了人們對生命的珍視與眷戀。作者觀宇宙之大,察品類之盛,感慨于大自然神奇的造化,這些忘情的快樂是健康生命的賞賜。所以,樂的根源是:以生為樂。“信可樂也”,因何而樂?小結深層原因:表層原因①(良辰)聚會時天氣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②(美景)聚會地點的環境優美。“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③(賞心)前來參加聚會的人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④(樂事)聚會時的活動高雅有趣。“流觴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歡的游樂形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1.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2.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3.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又有清澈激蕩的溪流,景物相互襯托圍繞在亭子四周,引清流急湍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水邊。即使沒有音樂伴奏的盛況,只是喝點酒做點詩,也足夠用來酣暢抒發深遠高雅的情思。抬頭觀望遼闊的宇宙,低頭察視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縱目觀賞、開暢胸懷,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所見所聞的樂趣,確實是令人愉快的!達標案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暮春:春季的末一個月B.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咸:全,都C.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次:次序D.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信:實在答案:C次:旁邊。達標案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兩段從時間、人物、環境、活動、天氣、感受等六方面記敘了這次盛會的狀況。B.“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句是對天氣的描寫,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會的時間,領起下文由“天”“氣”而及“宇宙”。C.“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可謂景美,是樂;而“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可謂情真,也是樂。D.第2段敘述蘭亭集會時的情景,是實寫,以“樂”字為基調。作者用詞簡潔,惜墨如金,藝術風格淡雅。解析:C

C項,“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情真;“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為景美。達標案3.理解性默寫(1)人們在感嘆時光流逝時,往往會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有與之相似的感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王羲之在蘭亭聚會時看到天空的無邊和事物的繁多之后,眼力舒展。胸懷開場,極盡視聽的樂趣: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3)劉禹錫《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兩句描繪的賓客盡是文人雅士、賢德之人;王羲之《蘭亭集序》中,表達類似意思的句子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情感分析(用原文詞句回答)

人賢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良辰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暮春之初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賞心“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樂事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魏晉人的生死觀成因1.兩晉時期社會極劇動蕩,人們感到生死難以把握。2.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斗爭中。“天下名士,少有王者”——《晉書》“孔融死而士氣灰,嵇康死而清議絕。”——《讀通鑒論》3.天下名士,為了避禍保身,他們崇尚老莊,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消極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

思“痛”之因第三段

疏通文意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互相交往一俯一仰之間,比喻時間短暫有人相當于“之于”心懷晤談、對談。悟,同“晤”,面對省略句狀語后置依靠寄托,托付寄托放縱,不受拘束。形骸,人的軀體雖然同“取”動(感到)高興和滿足取獨求得連接往昔,從前久,陳舊痕跡尚且因指“向之所欣……已為陳跡”發生,引起況且,何況長,高指自然最終,到末了規定的時日,期限形作名,大事判斷句狀語后置譯文

疏通文意

人們互相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談,互相傾吐心里話;(有的人)把情懷寄托在所愛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自由放縱。雖然人們(對生活的)取舍千差萬別,(性情也有)沉靜和躁動的不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感到歡喜,心里一時感到自得,(就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沒想到老年將要到來;等到他們對所得的事物已經厭倦,心情也隨情況的變化而起變化,感慨就隨之有所不同了。從前感到歡欣的,很快就成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這些引起心中的感觸,何況(人的)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終歸于消滅!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這怎能不讓人痛心啊!

思“痛”之因俯仰之間,老之將至3.人們常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第三段中,作者表現了人生俯仰的哪些“痛”﹖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由“樂”而“痛”的情感變化?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死生亦大矣作者在歡樂中意識到,快樂都是暫時的,一旦得到了滿足,就會感覺興味索然,人對欲望的追逐永遠無法停止,而外在世界的流轉又無法掌控,個體生命的歸宿是死亡(終期于盡)。“死亡”如此強大又無法抗拒,個體生命如此渺小、脆弱,因而作者發出“死生亦大矣”的嘆息。生死難測之痛向之所欣,已為陳跡所之既倦,情隨事遷往事不在之痛世事無常之痛人生短暫之痛第四段

疏通文意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觀看,觀察從前,往日發生,引起原因,原由符契嘆息哀傷。悼,悲傷。明白。一說是消解、釋懷的意思。狀語后置乃,因而意動。把……看作一樣虛妄荒誕意動。把……看作相等未成年而死去的人虛妄之談判斷句取獨像陳列,排列陳述,敘述當時,那時抄錄記述,陳述即使差異,不同……的原因表推測,大概,或許意態,情趣相同,一樣判斷句感慨,感傷這狀語后置譯文

疏通文意

(我)每當看到古人(文中)(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一次不對著這些文章嘆息哀傷,(卻)不能明了于心。(我)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虛妄之談。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記下當時與會者(的姓名),抄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即使時代不同、世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大概是一致的。后世的讀者,也將由這些詩文產生(一樣的)感慨吧。

思“痛”之因作者: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4.在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觀密切聯系的一句話,對于作者的生死觀,還有哪些人與之相同?萬古同悲后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古人: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時人:一死生,齊彭殤

人老(人生短暫)俯仰一世,老之將至事遷(世事無常)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景陳(往事不再)向之所欣,已為陳跡壽短(生死難測)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人生感慨:“歡樂有盡,人生短暫”“死生亦大矣”

古人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時人一死生

齊彭殤作者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文本研讀叁痛和悲“痛”是個體的,是感性的,是淺層情感的直觀表現;“悲”是人類共有的,是理性的,是深層情感的內在體驗作者悲古人,因為他的生命體驗和古人何其相似;作者悲后人,因為后人讀其文章和他讀古人文章的感受會是一樣的。人生代代無窮盡永遠面對變化,永遠帶著遺憾。作者悲嘆的是人面對生死的局限性,文章的高妙之處也在于揭示了這種局限性。5.結合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深入探究作者生死觀的真正內涵。①魏晉人士人追求清靜無為、自由放任的生活。出世入仙和逃避現實的情調很濃。覺得死了就死了,無所謂,因此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齊彭殤”②作者在對生死的思考中,反對魏晉人“一死生”“齊彭殤”的消極態度,悟得了生之可貴,認為人不管以怎樣的方式活著,生命都在不知不覺中逝去,而壽命的長短只能聽憑造化,最終歸于結束。生就是生,活著能享受樂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無,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③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和世人的思想主流。勸誡當時及后世的人們熱愛生命,珍惜光陰,有所作為。

悲達標案

陸課后小練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悟言一室之內

悟:通“晤”,面對面B.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興:高興C.齊彭殤為妄作

殤:未成年而死去的人D.其致一也

致:情趣1.B(興:發生,引起)課后小練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一、二段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后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B.選文第三、四段筆鋒一轉,變為議論、抒情,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C.作者在文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狀態,抒發了自己高曠的宇宙情懷,他肯定老莊“齊生死”的觀點,在生命觀上與老莊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D.作者認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著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齊觀。暗含有生之年應當做些實事,不宜空談玄理之意。2.C(否定了老莊部分思想,生命觀不一致。)

達標案3.理解性默寫①在《蘭亭集序》中,“情隨事遷,感慨系之”,這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因為它說出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普遍感受:在回憶往事時,盡管感情上已經發生了變化,仍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感慨。②在《蘭亭集序》中,寫人生的長短和最終的死亡都是我們主觀意志無法左右的句子是:“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文言知識所以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吾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