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9屈原列傳教學目標1、了解《史記》和相關知識,把握史傳類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點文言知識,重點是“伐"“見”等實詞和被動句。3、理解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4、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并運用“傳”“評”結合的方式凸顯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寫作方法。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梳理所學作品中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識,注意古今語言的異同。思維發展與提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場景中考察作品,以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認識作品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審美鑒賞與創造:精讀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代表性作品,體會經典作品的精神內涵、審美追求和文化價值。文化傳承與理解:由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深和豐富,厚植家國情懷,激發使命擔當。教學重難點重點:積累重要的文言文詞句知識。難點: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這是長沙岳麓山上的三閭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對聯,表達了對屈原的無限崇敬。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史記》中的《屈原列傳》這是我國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點,它又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二、寫作背景本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是第一篇為屈原立傳的史傳名篇。屈原、賈誼都懷才不遇,而且賈誼又寫過《吊屈原賦》,所以司馬遷將二人合起來立傳。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同屈原一樣,品格高潔,才華橫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千古忠賢,途竟一轍,所以作者在《屈原列傳》中著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騷》,蓋自怨生也”,以自況《史記》之成,是基于垢辱。作者介紹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題目解說《屈原列傳》實際上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歷史人物評傳,相當于現在的“人物述評”,“傳”與“評”相結合,“傳”中富“評”是本文的特色。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年輕時受到楚懷王信任,后因楚懷王聽信讒言被疏遠流放,最終悲憤交加,自投汩羅江而死。五、層次結構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寫屈原有見“任”到見“疏”,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第二部分(第4-9段):寫屈原被罷免官職后,懷王三次被騙。第三部分(第10-12段):屈原自沉汨羅江及屈原死后的影響。六、全文分析1.第1段主要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聯系全文,分析作者為什么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此段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政治才干、外交能力這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得如此簡略,是因為作者為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要表現其失意后的忠君愛國之情和發憤著書之況。2.課文在敘述屈原遭遭嫉蒙讒被楚懷王疏遠之后,又用大段的文字夾敘夾議,贊揚了屈原的偉大作品《離騷》。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離騷》,又是怎樣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結合起來寫的?文章從《離騷》的創作原因和對《離騷》的評價兩個方面來介紹《離騷》。文章在分析《離騷》創作的原因時,說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表現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在評價《離騷》時,作者把《離騷》的語言風格同屈原的人格相結合進行評價,從而揭示出屈原“泥而不滓”的高貴品德。如評價《離騷》文辭“約”“微”時,說屈原“志潔”“行廉”。屈原“志潔”,因此他多用香草美人來做比喻等,無不在表現屈原偉大崇高的人格。3.本文明明是為屈原立傳,為什么還要用相當長的篇幅記敘楚國的命運?文章用相當長的篇幅記敘楚國的命運,這些穿插在人物傳記中的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出現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同時,作者也意在通過記敘這些史實揭示楚王父子的昏聵無能以及當朝重臣的貪婪鄙陋,這些昏聵無能和貪婪鄙陋之人勢必會讓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不被容于朝廷,最后導致屈原自投汨羅江的悲劇發生。4.司馬遷為什么要寫漁父與屈原的對話,他想要表達什么?司馬遷想要讀者體會屈原憤世嫉俗的心情和對待人生的態度以及自己的那種憤慨、惋惜之情。漁父和屈原的對話體現了兩種不同的人生哲學、兩種不同的品格操守、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漁父認為對人生、對世事都不要太認真、太執著,最好是得過且過、隨遇而安,即文中所謂的隨流揚波、與世推移,至于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反對這種人生哲學,認為絕對不能隨波逐流,絕對不能同流合污,寧可葬身魚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潔行廉的人格。司馬遷把漁父和屈原的觀點兩相比照,表達了對屈原人格的贊揚和景仰,也表露出對黑暗勢力的強烈憤慨。5.屈原為何一定要選擇“自投汨羅江”?請結合課文內容分析其原因。楚王的屢次疏遠及小人的奸詐是屈原“自投汨羅江”的客觀原因,他實在憂憤難解,所以“自投汨羅江”以求解脫。此外,屈原“自投汨羅江”也有其主觀原因,屈原十分熱愛楚國,所以他不會像孔子那樣周游列國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留戀生命,但當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時,似乎只能用死亡來表達自己對現實的強烈不滿。死亡是對無意義生命的強烈否定,是對無聊生存的冷漠與藐視,唯有“自投”才可以實現屈原對人生價值的肯定、對生存意義的高揚。6.最后一段第一句話中的“志”指什么,司馬遷為什么“悲其志”?“志”指屈原忠君愛國的思想,心系國家、希望國家繁榮富強的理想追求以及高潔不屈的品格。司馬遷“悲其志”,既是對屈原的人格和政治追求的肯定,也是對腐朽政治和黑暗社會的鞭笞。7.屈原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這已家喻戶曉,司馬遷又是怎樣展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呢?司馬遷在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時有兩個突出特點:(1)把屈原的個人遭遇同整個楚國的命運緊密地結合起來,從而說明了屈原的遭遇與祖國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2)把屈原的“眷顧楚國”同“系心懷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他的“存君興國”的思想集中表現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文章開頭表現屈原才干時,就著重突出其治國之才。這樣介紹屈原,不僅可以使讀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養和他的攻治、外交才能,而且可以讓讀者看到他里里外外為國操勞的形象;同時也反映了他在楚國的重要地位和對祖國的杰出貢獻。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屈原不僅在祖國強大時熱愛祖國,而且在祖國處于“大困”時,仍然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不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時熱愛祖國,而且在個人遭受屈辱時仍堅定不移地熱愛祖國。如當他“不復在位”時,聽說楚懷王放走了斯騙、坑害楚國的張儀,屈原勸懷王殺掉張儀。當懷王想要入秦赴會時,屈原又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秦國是“虎狼之國”的本質,勸懷王“毋行”;直到懷王被秦國劫持,屈原仍不改初衷,誠擎地“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于懷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國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他的這種愛護懷王、振興祖國之心在《離騷》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屈原的愛國之心,不因楚國的治亂興衰而改變,更不隨個人的榮辱沉浮而動搖。他對待祖國確有一顆丹心、一片赤誠。七、中心思想本文將屈原的生平事跡放在楚國日趨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現,既有對史實的粗筆勾勒,又有對細節的工筆描繪,揭示了屈原個人的身世沉浮與國家生死存亡的內在聯系,充分彰顯了屈原的人格風采。八、寫作特點1、飽含深情,塑造忠貞愛國的屈原形象。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筆勾勒了人物的生平事跡。但是在這粗筆的敘述中,卻飽含著司馬遷對屈原的贊頌之情,如“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寥寥數語,就寫出了屈原作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才能。2、夾敘夾議、一唱三嘆的藝術手法。《屈原列傳》在敘述的基礎上,有三處較為集中的議論:第一處是評價《離騷》,目的是贊美屈原的志向“與日月爭光可也”。第二處是強調屈原的忠誠和分析楚懷王客死他鄉的原因。第三處是屈原與漁父的對話。這三處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一唱三嘆,回環往復,帶有明顯的詠嘆筆調,使感情的抒發淋漓盡致。3、具有濃厚抒情色彩的語言。《屈原列傳》敘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比、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此外,司馬遷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嘆:屈原由于正道直行而被疏遠、流放,自沉泊羅江;司馬遷由于敢于直言而被處以宮刑。正是這種身世之嘆,使得司馬遷以最真摯的情感歌頌了屈原的偉大崇高,以最大的怨憤揭露了統治者的昏庸不察,這種感情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九、總結全文本文通過記敘屈原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贊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布置作業兩千多年前的夏歷五月,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抱石投江、以身殉國。西漢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評價屈原的才華與品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今天的我們,又如何來評價屈原這個人呢?請寫一段文字,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蘇武傳教學目標1、了解班固《漢書》,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識。2、分析文中的對話描寫、細節描寫、對照映襯的藝術手法;提高翻譯能力。3、認識蘇武的忠貞守節精神的意義和價值,學習蘇武威武不屈、貧賤不移的高尚品格。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班固以及《漢書》的相關知識,了解本文的歷史背景。審美鑒賞與創造:分析文章按時間順序敘事的脈絡,體會對比手法、典型語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習蘇武忠貞不屈的氣節,學習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教學重難點重點:體會對比手法、典型語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難點:學習蘇武忠貞不屈的氣節。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旌落猶未還,歷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坐塞上時聞笳聲入耳痛心酸。轉眼北風吹,雁群漢關飛。白發娘,盼兒歸,紅妝守空幃。三更同入夢,兩地誰夢誰;任海枯石爛,大節定不虧。終教匈奴驚心碎膽共服漢德威。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蘇武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現在,就讓我們走近蘇武,走進他充滿血淚而又輝煌無比的人生。二、寫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為主擅長騎射的民族。秦末漢初以來,匈奴首領以其控弦之士30余萬,東敗東胡,西逐月氏,北服丁靈,使“諸引問弓之民,并為一家”,不斷南下襲擾。漢高祖劉邦曾親征匈奴,卻被圍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親。后經過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后,至武帝時,國力空前強盛,漢朝開始了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顯削弱,漢朝北方的威脅基本解除。漢武帝后期,戰爭雖時有發生,但規模已遠不如以前。漢朝的政策也由強硬的武力變為恩威并舉,雙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親善的舉動。但雙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窺探著對方的虛實。蘇武出使匈奴,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發生的。作者介紹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少年時就能作文誦詩賦,長大后博覽群書,后任蘭臺令,經過20多年的努力,寫成《漢書》。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隨大將軍竇憲出征匈奴,為中護軍后來,班固因竇憲專權受到株連,死于獄中。其作品《漢書》由其妹班昭和同鄉馬續完成除《漢書》外,班固還是一個出色的賦作家,他的創作活動主要表現在他身體力行地提倡散體大賦上,其代表作《兩都賦》是以兩都(長安、洛陽)為題材的作品中規模宏大、別具特色、成就突出、影響最大的一篇,開創了京都賦的范例,直接影響了后世的創作,被《文選》列為第一篇。主要作品有《漢書》《兩都賦》《白虎通義》《詠史》等。題目解說節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蘇武,漢朝出使匈奴的使者。傳,傳記。蘇武的傳是附在他父親蘇建的傳后邊的。《蘇武傳》是《漢書》中寫得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全篇分為兩部分:一是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艱苦經歷;二是蘇武回來后的一些情況。課文節選自第一部分。作者塑造的蘇武的形象相當成功。文章不是機械地鋪敘歷史事件,而是經過巧妙的取舍剪裁,集中筆墨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匈奴十九年的種種遭遇和表現,主題鮮明,形象突出。五、層次結構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介紹蘇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蘇武留胡備受艱辛而堅持民族氣節。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紹蘇武被放歸漢的經過。六、全文分析1.蘇武出使匈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厚賂單于,答其善意”2.簡述緱王、虞常謀反的經過。勾結衛律的部屬——私候張勝,得到張勝的支持——趁單于出獵準備起事——被人告發,起事失敗3.衛律是怎樣勸降蘇武的?軟硬兼施威逼:“當死,單于募降者赦罪”利誘:“蘇君今日降,明日復然”4.蘇武不愿意投降,匈奴是怎樣對待他的?(1)肉體折磨:“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嚙雪,咽氈毛”、“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2)精神折磨:“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等。5.李陵是怎樣勸說蘇武的?(1)終不得歸;(2)家人不幸遭遇:①長兄蘇嘉(長君),伏劍自刎②弟弟蘇賢(孺卿),飲藥而死③母親已死,妻子改嫁,兒女生死未卜(3)自己投降的經歷;(4)現在的皇帝不值得為他守節6.蘇武是怎樣反駁李陵的?(1)蒙受國家大恩,愿報恩;(2)從君臣關系看,也應如此。7.蘇武這一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點?你認為哪些方面最能反映蘇武崇高的民族氣節和強烈的愛國精神?《蘇武傳》是《漢書》中極富文學性的一篇,也是充滿愛國精神的佳作。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蘇武這一堅定的愛國者的形象。蘇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而不改其節操,表現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蘇武處處維護民族的尊嚴和國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現了和匈奴修好之愿,又不為匈奴的威嚇所屈,奮力抗爭。(2)蘇武對衛律的始而威脅,繼而利誘,終而相逼等手段,一一從容卻之。在受審訊時,他自刎對之,義不受辱。匈奴欲以凍餓置其于死地,他千方百計自救,奇跡般地活了下來。對李陵的勸降,蘇武以君臣和國家大義自剖心跡,欲以死明志。(3)蘇武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處事得體,不失漢朝使臣的身份,正氣凜然,維護了民族尊嚴,感人至深。蘇武寧死不降,杖節牧羊最能反映其民族氣節、愛國精神。8.蘇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兩度要自殺,后來又想方設法要活下去,這是否矛盾?并不矛盾。蘇武在胡地以維護國家民族尊嚴作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為準則。匈奴對蘇武的勸降實際是關乎國家尊嚴、民族氣節。蘇武意識到,一旦被匈奴審訊,就會給國家帶來羞辱,所以要自殺以避免受審。后來,在審訊時被衛律威逼利誘,蘇武引刀自刺,以行動表明他堅決不投降的決心。當匈奴知道威逼利誘無法征服蘇武,便要以摧殘蘇武肉體的方式來征服其意志。所以蘇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變成以后的求生,他要在各種艱難困苦中堅強地活下去,但活著的前提與支柱依然是漢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從全文來看,蘇武將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慮的是漢朝的榮譽與利益,所以在局勢變化的情況下,他的對抗方式也在發生變化。9.聯系課文,說說作者是如何運用典型環境和細節描寫來刻畫蘇武的形象的。①運用典型環境,烘托人物。蘇武出使匈奴,因突發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圍有操生殺予奪之權的單于和衛律的屠刀,有貪生怕死的副使張勝的屈降,有曾為同僚、朋友的李陵聲淚俱下的勸降。而在冰天雪地、廩食不至的北海,蘇武更是被置于死地。這些典型環境,使人物盡展忠貞不貳、義不受辱的品格。②通過細節描寫,表現蘇武不屈的民族氣節。例如寫蘇武的兩次自殺,第一次被“勝、惠共止”;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單于也欽佩蘇武的氣節。又如寫蘇武被幽禁在大窖中,“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等。七、中心思想《蘇武傳》記敘了蘇武出使匈奴,面對威脅利誘堅守節操,歷盡艱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動刻畫了一個“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愛國志士的光輝形象。八、寫作特點1、情感真摯,震撼人心。塑造蘇武的形象時,作者注意人格和情感的滲透,精選最能反映人物本質精神和人格光輝的典型場景加以刻畫,使蘇武的形象崇高壯烈、生動感人,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如蘇武在生死關頭說“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且“欲自殺”,表現了他不計個人安危得失,而是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負國家和民族的使命的崇高境界。“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說明他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表現了他“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浩然正氣。再如,蘇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等,都表現了他忠貞不貳、崇高壯烈的品格。2、對比手法。在刻畫蘇武的性格時,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生動地再現了人物的性格和節操。文中與蘇武形成對比的是一批屈節侍敵的投降者,如衛律、張勝、李陵等。他們當中,有的人還數次易節,這種出爾反爾、反復無常的態度,更鮮明地襯托出蘇武矢志如一、堅貞不移的高貴品質。衛律勸降張勝和蘇式時,采用了同樣的威脅手段:舉劍欲擊之。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張勝請降,而蘇武“不動”。以榮華富貴來誘惑,衛律自以為勸說成功了,而蘇武“不應”。同樣是家庭慘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絕望而投降,蘇武卻仍忠心赤誠,這些對比使蘇武的形象顯得格外高大。3、語言富有表現力。課文的敘事語言精練傳神,描寫如畫;人物語言深入到人物精神與心靈世界的深處。如“路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充滿悲壯色彩。而周圍人的反應是“衛律驚,自抱持武”,“忠等哭,與歸營”,“單于壯其節”。這一“驚”、一“哭”、一“壯”的細節描寫,充分襯托出蘇武的錚錚鐵骨。九、總結全文文章通過敘寫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頌揚了蘇武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高尚的愛國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而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布置作業司馬遷寫《屈原列傳》,在敘事中穿插議論,并在文末以“太史公曰”點題,直接發表對人物的看法和評價。借鑒這種寫法,揣摩《蘇武傳》中班固對蘇武的認識和評價,嘗試以班固的視角,寫一則人物短評。11.1過秦論教學目標1、辨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掌握有關的文言知識。2、了解作者的論證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和鋪排渲染的語言特色。3、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領會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辨識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掌握有關的文言基礎知識。思維發展與提升:了解作者的論證方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的方法和鋪排渲染的語言特色。審美鑒賞與創造:認真分析敘和議的關系,厘清其論點和論據內在的邏輯關系,體會文章磅礴的氣勢,透徹的說理。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本文寫作精點和語言特色,并運用到平時的寫作中。難點: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張,理解作者居安思危、憂國憂民的思想。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齊讀:賈生李商隱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學生說理解。(譯文:漢文帝在宣室求問被貶謫的賢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更是無可倫比。談至深夜漢文帝挪動雙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問民生卻是問鬼神之事。)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寫文帝不能識賢,任賢;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二、寫作背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為了享受而橫征暴斂;為了修城造宮而濫征民力;為了鉗制思想而焚書坑儒;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實行嚴刑酷罰,終于導致農民大起義,秦朝迅速滅亡。西漢初期,經歷了春秋戰亂到楚漢戰爭,社會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土地荒蕪,人民流亡,人口減少,經濟凋敝。賈誼的《過秦論》正是針對這種現實而寫。他希望漢統治者能吸取秦滅亡的教訓,推行“仁政”以求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即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作者介紹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年少即以作詩屬文聞于世人。后見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貶湖南長沙,任長沙王太傅。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著有《新書》十卷(政論文集)。賈誼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代表作《論積貯疏》、《陳政事疏》、《過秦論》上、中、下三篇。其中《過秦論》總結了秦代興亡的教訓,實則昭漢之過。賈誼在貶居長沙途中,渡湘水時作辭賦《吊屈原賦》,亦有《鵬鳥賦》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后因梁懷王墜馬而亡,自傷失職,抑郁而終,卒年僅三十歲。四、題目解讀過秦:指出秦的過失。論:表明文體是一篇議論文。《過秦論》全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課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論秦二世、秦三世的過失。《過秦論》被魯迅譽為“西漢鴻文”五、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敘述秦王朝興亡的過程。第二部分:(第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六、全文分析1、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2、秦國憑借哪些優勢在諸侯之中崛起?明確:地理優勢: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崤山、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秦國安全生存且能夠發展經濟、軍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秦孝公的深謀遠慮與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時秦國國力尚不足以與周天子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諸侯相抗衡,力量還不足夠強大。所以,只能偷“窺”以周天子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經開始覬覦王室,說明它有野心,可謂一字千斤(內因)。商鞅變法是戰國時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之一,他開啟后代的革除弊政、變法圖強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等。商鞅變法從四個方面對秦國進行改革:內
立法度: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務耕織: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夯實基礎;修守戰之具:軍事上——積極備戰,走強兵之路;外
連橫而斗諸侯:外交上——采取連橫策略,讓諸侯互相猜忌,發動戰爭,消耗實力。所以,商鞅在秦國全方位實行變法,對外采取消耗諸侯實力的戰略,秦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在諸侯之中均占優勢,擴大地盤,壯大力量。結果: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以看出,秦國從一開始,就使用詐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3、作者是怎樣敘述這90年間的歷史的?明確:①將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間的事情集中到一點上來寫: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以諸侯反襯秦。孝文、莊襄二朝則一筆帶過。這是從總體上看。②寫秦擴大領土,按南、西、東、北四個方位說,顯出其軍事力量無比強大;寫諸侯,按“合從締交”“約從離衡”“從散約解”的順序說,并極力渲染其聲勢,以反襯秦人困諸侯之易(“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這是從局部來說的。4、秦國強盛的主要原因何在?明確:憑借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再加上延續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統一全國的雄心,并不因循守舊,在戰術上針對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策略,積極主動出擊,憑借人才優勢出謀劃策,才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性,贏得了寶貴的時機。5、作者總寫秦始皇的功業,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務五個方面來談,請用選文中的語句回答各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明確:統一天下前,政治上“吞二周而忘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軍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長城而首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統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刑法上“隳名城,殺豪杰,銷鋒鏑,以弱天下之民,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地理防務上“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6、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陳涉起義,天下響應”有哪幾方面的鋪敘呢?用文中語句回答。用意何在?明確:五個方面。出身地位:“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個人素質:“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起義軍成分:“疲弊之卒,數百之眾”。武器:“斬木為兵,揭桿為旗”。起義的影響:“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起義結果:“山東豪俊遂并起而忘秦族矣”。這五方面的鋪敘為第五段內容作了鋪墊。7、作者論述秦王朝的滅亡,原因是什么?第5段內容與全文有什么關系?明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武器裝備四方面將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果是后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相反”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從全文結構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后照應上文“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8、強秦的速亡給后人的啟示是什么?漢初的社會情形如何?賈誼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①啟示:治國安邦,施行仁政。②費誼生活在漢文帝時代。其時,社會經濟已漸漸恢復,人民生活也較安定,但是階級矛盾卻在不斷地滋生,統治階級日益崇尚“淫修之俗",橫征暴斂,加重人民負擔,以至通迫農民賣妻需子。賈誼擔心“大命將泛,英之振教”,于是借此文,警示漢文帝吸取泰亡的教訓,施行仁政,免蹈秦亡之覆轍③賈誼是個對政治功名有強烈愿望的人,他想通過這篇文章引起皇帝的注意,實現其政治抱負。七、中心思想本文論述了秦王朝興亡的過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作者總結了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即希望漢文帝以秦王朝為鑒,施行仁義,以免重蹈秦王朝的覆轍。八、寫作特點?1.用敘事來說理。這是本篇最大的特點。這篇文章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揮,在敘述中始終貫串著秦王朝興衰的關鍵所在,即秦滅六國后不施仁政,卻殘酷地壓迫人民,故而迅速滅亡。2.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例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賦的夸張手法。第二、四、五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這一類句子。這樣的文章氣勢自然充沛,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使讀者有欲罷不能之感。3.全篇對比到底。本篇精彩處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后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陳涉與始皇的對比;陳涉之師與九國之師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起,結構宏偉,氣勢磅礴,說理顯得更有分量。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這幾個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了。4.語言獨具特色。從語言的運用看,文章如辭賦一般,詞藻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句與排比句,句子長短相間,讀來朗朗上口。處處重復卻不給人以累贅之感,句句相似卻沒有雷同之嫌。當然,作者語言上的這些特色,是為文章的思想內容服務的。九、總結全文這篇文章著重敘述秦王朝的興亡過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無道,最后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作者總結秦王朝覆滅的歷史教訓,意在借古諷今,即從反面說明“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政,目的是勸漢文帝對人民實行寬松的政策。十、布置作業課外閱讀《六國論》,思考:為什么同是秦破六國統一天下直至滅亡這段歷史,西漢的賈誼選取“秦亡”這個角度,而北宋蘇洵卻選“六國破滅的原因”這個角度?
11.2五代史伶官傳序教學目標1.學習掌握詞類活用的文言語法現象。2.體會正反說理突出中心的寫法。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掌握文中的相關文言知識: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特殊句式等。思維發展與提升:學習本文通過對比論證來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的寫作手法。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反復誦讀,鉤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論證結構和論證特點。文化傳承與理解:了解“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觀點,培養憂患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作者以史為鑒的作序初衷。難點:學習正反說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課前準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制作課件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英國·培根在《培根隨筆》中說:讀史使人明智。杜牧讀六國之史,明白了驕奢暴虐可以亡國;蘇洵讀六國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敵才可以興國。那么歐陽修讀五代之史,又告訴我們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學習《五代史伶官傳序》,去回到歷史現場,鑒往知來。二、寫作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隨著土地和財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的不斷進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銳。面對這種形勢,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恥辱,每年都要靠納幣輸絹以求茍安。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歐陽修想通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興亡史進行諷諫。作者介紹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后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并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四、題目解讀伶:封建時代的樂工,演戲的人。伶官:授有官職的樂工或演戲的人。伶官傳:選自歐陽修《新五代史》。序:為一種文體,相當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編者的“按語”,它的內容或是提綱挈領地評價該書內容,或者敘述著書作文的緣由,以便有助于讀者理解下面有關書或文的內容。五、層次結構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論點,并舉出后唐莊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為立論的根據。第二部分:(第2段),詳細敘述了莊宗接受并執行晉王遺命的經過。這一段敘事的語勢比較平緩,沒有直接的議論,但是作者寓論點于敘述之中,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為下文張本。第三部分:(第3段),轉入議論,評論莊宗的“盛衰之理”,闡明中心論點。第四部分:(第4段),引出教訓,總結全文。六、全文分析1、找出觀點句(論點)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2、依據(論據)明確:莊宗得天下與失天下。3、第一段有何作用?明確:①開篇直接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引發思考;②總領式點出拿莊宗興亡的歷史進行說理,引起下文,為下文的敘事說理做鋪墊。4、文章第二、三段講的是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體經過,請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話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明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5、第二、第三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試具體說明。(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明確:正反對比。二段正面敘說得天下(盛),三段反面敘說失天下(衰)。6、全文是如何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展開的?明確:文章開頭提出“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個論點,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緊接著舉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來證明這一論點。第二段敘述莊宗接受并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海外人才公開招聘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德法》復習提綱練習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五四學制)中考一模道德與法治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六年級的生活與學習
- 立秋與新媒體融合
- 立秋節日營銷攻略
- 2025年(物業)轉讓擔保合同范本
- 2025商場零售供貨合同模板
- 2025校企合作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年北京分公司車輛保險合同范本
- 經歷是流經裙邊的水
- 胎兒心臟超聲檢查課件詳解
- 2023年06月天津市便民專線服務中心招考聘用合同制員工筆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3年高速公路監理工程師質量目標責任書
- 抖音政務號運營建設方案版
- 醫學檢驗心壁的組織結構
- 《小池》說課稿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PPT模板下載
- 廣州酒店中英文對照
- GB/T 819.1-2000十字槽沉頭螺釘第1部分:鋼4.8級
- GB/T 4323-2002彈性套柱銷聯軸器
- 《倫理學原理》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