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物質的變化與轉化 2025年中考化學(人教版)一輪考點研究練習(含解析)_第1頁
3.1 物質的變化與轉化 2025年中考化學(人教版)一輪考點研究練習(含解析)_第2頁
3.1 物質的變化與轉化 2025年中考化學(人教版)一輪考點研究練習(含解析)_第3頁
3.1 物質的變化與轉化 2025年中考化學(人教版)一輪考點研究練習(含解析)_第4頁
3.1 物質的變化與轉化 2025年中考化學(人教版)一輪考點研究練習(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3.1物質的變化與轉化【基礎作業】1.(2024·安徽·優秀傳統文化)下列展示我國古法釀酒的工序中,以發生化學變化為主的是()A.搗碎酒曲B.谷曲混合C.發酵成酒D.泉水勾兌2.(2024·河北·優秀傳統文化)下圖所示為我國唐代名畫《搗練圖》。畫卷呈現的工序中一定發生了化學變化的是()A.捶打織品 B.梳理絲線C.縫制衣物 D.燒炭熨燙3.下列各組變化中前者為物理變化,后者為化學變化的是()A.木炭凈水石油分餾B.白磷自燃酒精揮發C.石蠟熔化糧食釀酒D.鹽酸除銹鎂條燃燒4.(2023·西安模擬)現代都市多姿多彩,下列色彩是由化學變化呈現出來的是()A.五顏六色的霓虹燈B.節日里燃放的煙花C.用丹青墨筆繪制的宣傳畫作D.落日時云彩的霞光5.(改編)很多俗語、詩詞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下列用化學觀點解釋不正確的是()A.“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分子在不斷運動B.“真金不怕火煉”——金的化學性質穩定C.“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煅燒石灰石,未發生化學變化D.“人要實,火要虛”——增加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可燃物燃燒得更旺6.(2024·陜西模擬)我國古代常用“火折子”保存火種,有關“火折子”的記載:“以白薯蔓浸水泡濃,捶之,曬干,輔以硝五錢、硫黃二兩、松香四錢……裝入竹筒,吹氣復燃”。以下相關說法錯誤的是()A.“白薯蔓”是可燃物B.“火折子”保存火種時不能完全密封C.燃燒時會聞到刺激性氣味D.“吹氣”的主要目的是使溫度達到著火點7.已知白磷的著火點是40℃,紅磷的著火點大于200℃。下圖實驗,三支試管里面充滿氮氣,初始溫度是25℃,升溫至60℃后,用注射器同時向②③試管中迅速注入足量氧氣。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只有②試管中有燃燒現象B.由①②試管中的現象說明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未必燃燒C.由實驗①③可驗證紅磷的著火點高于白磷的著火點D.該實驗中氣球起緩沖試管內壓強的作用8.下列物質間的轉化,在一定條件下均能一步實現的有()①C→CO2→CO②KMnO4→O2→Fe3O4③CaCO3→Ca(OH)2→CaCl2④H2O2→H2→H2OA.1個 B.2個 C.3個 D.4個9.歸納整理,理解化學大概念——物質的變化。(1)色彩斑斕:A.101kPa、183℃時氧氣變為淡藍色液體。B.吹滅蠟燭產生白煙。C.將白色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上方,碟子底部產生色物質。(2)才氣橫溢:D.燒開水時,水中常有氣泡冒出。E.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現象是。(3)溫潤有致: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熱將雞蛋煮熟。G.硝酸銨固體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燒杯里,攪拌,溶液溫度(選填“升高”“降低”或“不變”)。(4)清濁與共: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5)概念感知:分析以上變化,其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有(填字母)。【素養作業】10.(改編)下列通過絲綢之路傳到國外的發明和技術中,不涉及化學變化的是()A.燒制陶瓷B.使用火藥C.指南針用于航海D.冶煉金屬11.(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以下詩句中畫線部分包含化學變化的是()A.竹外桃花三兩枝,B.,春風送暖入屠蘇C.忽如一夜春風來,D.,遙看瀑布掛前川12.(2023·西安模擬)下圖所示為小組同學以碳酸鈣為核心整理的知識網絡,“→”表示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物質,部分反應的轉化關系未標明。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轉化①生成的氣體可用紫色石蕊溶液檢驗B.轉化④一定能表現堿的通性C.上述反應共涉及了三種基本反應類型D.轉化⑤可用通入CO2實現13.同學們學習了燃燒與滅火后,在實驗室設計并完成了如下實驗,以探究滅火的原理。(1)實驗方法:點燃3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個燒杯;將另兩支蠟燭分別放在兩個燒杯中,然后向一個燒杯中加入適量碳酸鈉和稀鹽酸。(2)實驗原理:Ⅲ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實驗現象:Ⅱ中蠟燭正常燃燒,Ⅰ和Ⅲ中蠟燭熄滅,Ⅲ中的現象還有。(4)實驗結論:由該實驗得出滅火的原理是。(5)實驗后,接下來必須要做的事情是,完善實驗報告,離開實驗室。問題與交流:Ⅲ中的操作,可能造成的結果是。14.某興趣小組做可燃物燃燒條件的探究實驗:①在有空氣的試管內放入白磷,關閉彈簧夾,白磷不燃燒(如圖Ⅰ);②將圖Ⅰ裝置放到熱水中形成圖Ⅱ裝置,白磷劇烈燃燒,氣球脹大。(1)白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2)②中白磷劇烈燃燒時,試管內氣體壓強(選填“增大”“不變”或“減小”)。(3)對比實驗①②,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的條件之一是。(4)圖Ⅱ實驗后試管內還有白磷殘留,打開彈簧夾通入空氣,白磷復燃,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的另一條件是。

答案1.C【解析】發酵成酒,有新物質酒精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2.D【解析】燒炭熨燙,燃燒屬于化學變化;故正確。3.C4.B5.C【解析】A.能聞到遠處的香味,是分子在不斷運動,正確;B.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在高溫下不與空氣中成分反應,正確;C.煅燒石灰石會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發生了化學變化,錯誤;D.火要虛,增加了可燃物與氧氣的接觸面積,使燃燒得更快、更充分,正確。6.D【解析】A.由題文可知,“白薯蔓”具有可燃性,能夠燃燒,是一種可燃物;B.燃燒需要氧氣,“火折子”保存火種時不能完全密封,保持火折子與氧氣接觸,維持燃燒;C.由題文可知,火折子中含有硫黃,燃燒時生成二氧化硫,燃燒時會聞到刺激性氣味;D.“吹氣”的主要目的是增多氧氣,促進可燃物的燃燒,而不是使溫度達到著火點。7.C【解析】A.②試管中的白磷能與氧氣接觸,溫度能達到著火點,有燃燒現象,①中白磷沒有與氧氣接觸,③中溫度沒有達到紅磷的著火點,均不能燃燒,說法正確;B.初始溫度是25℃,升溫至60℃后,溫度能達到白磷的著火點,由①②試管中的現象說明可燃物溫度達到著火點未必燃燒,說法正確;C.實驗①③中的白磷、紅磷均不能燃燒,由實驗①③不能驗證紅磷的著火點高于白磷的著火點,說法錯誤;D.白磷燃燒放熱,該實驗中氣球起緩沖試管內壓強的作用,說法正確。8.B【解析】①碳燃燒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高溫下反應生成一氧化碳;①正確。②高錳酸鉀加熱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鐵在氧氣中燃燒生成四氧化三鐵;②正確。③碳酸鈣不能轉化為氫氧化鈣,③錯誤。④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不能轉化為氫氣,④錯誤。9.(1)黑(2)產生大量氣泡(3)降低(4)CO2+Ca(OH)2CaCO3↓+H2O(5)ABDG【解析】(1)白色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上方,蠟燭因不完全燃燒會產生碳,所以碟子底部產生黑色固體。(2)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現象是產生大量氣泡。(3)硝酸銨溶于水會吸收熱量,所以將硝酸銨固體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燒杯里,攪拌,溶液溫度會降低。(4)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與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發生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5)A.101kPa、-183℃時氧氣變為淡藍色液體,是氧氣的氣態變成液態,屬于物理變化;B.吹滅蠟燭產生的白煙是石蠟蒸氣冷凝成的石蠟固體小顆粒,屬于物理變化;C.白色冷碟子放在蠟燭火焰上方,碟子底部產生黑色物質,是石蠟的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碳,屬于化學變化;D.燒開水時,水中常有氣泡冒出,是因為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屬于物理變化:E.向碳酸鈉溶液中滴加鹽酸,發生化學變化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屬于化學變化;F.生石灰放入水中放熱將雞蛋煮熟,是因為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的過程中放出大量的熱,屬于化學變化;G.硝酸銨固體放入盛有少量水的燒杯里,攪拌,溶液溫度降低的過程中,沒有新物質生成,只是硝酸銨溶解于水時的吸熱現象,屬于物理變化;H.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吹氣是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發生了反應,屬于化學變化。故答案為ABDG。10.C11.B12.D【解析】A.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變為紅色,正確;B.轉化④可以是堿和非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可以表現堿的通性,正確;C.碳酸鈣轉化成氧化鈣的反應是分解反應,氧化鈣和水的反應是化合反應,氯化鈣轉化成碳酸鈣的反應是復分解反應,所以上述反應共涉及了三種基本反應類型,正確;D.氯化鈣和二氧化碳不能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錯誤。13.(1)(2)2HCl+Na2CO32NaCl+H2O+CO2↑(3)產生大量氣泡(4)隔絕氧氣(5)整理洗滌儀器(合理即可)稀鹽酸灑出(合理即可)【解析】(2)碳酸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2HCl+Na2CO32NaCl+H2O+CO2↑。(3)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燃燒的蠟燭熄滅。(4)滅火的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絕氧氣、降低溫度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由該實驗得出滅火的原理是隔絕氧氣。(5)結束實驗后,將殘余物倒入水池中,用清水洗滌儀器;整理實驗臺,報告老師后離開實驗室。問題與交流:向燒杯中傾倒液體時,試劑瓶口未緊靠燒杯口,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稀鹽酸灑出。14.(1)4P+5O22P2O5(2)增大(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4)與氧氣(或空氣)接觸【解析】(1)白磷燃燒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學方程式為4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