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丹東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_第1頁
遼寧省丹東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_第2頁
遼寧省丹東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_第3頁
遼寧省丹東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_第4頁
遼寧省丹東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 歷史 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丹東市2024~2025學年度(上)期末教學質量監測高三歷史總分100分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標號。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山海經·大荒西經》中一段敘事指出,史前時代的玉環、玉璜皆為溝通天人之際的神圣媒介物,其神話信仰的功能類似龍,夏啟多次上天,其升天工具便是乘龍和佩玉璜。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多個史前遺址中均有玉璧、玉璜等出土。由此可推知()A.玉璜是史前文明的圖騰崇拜 B.夏政權的神權色彩濃厚C.玉璜是當時較普遍的玉禮器 D.當時民眾廣泛使用玉璜【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多個史前遺址中均有玉璧、玉璜等出土,說明在當時玉璜在多個地方都存在,是當時較普遍的玉禮器,與《山海經》中玉璜溝通天人的神圣媒介物的功能相呼應,表明其具有禮器的性質,C項正確;題干中只是說玉環、玉璜有溝通天人的神圣媒介物的功能,類似龍的神話信仰功能,但不能就此得出玉璜是史前文明的圖騰崇拜,排除A項;題干主要說的是史前時代玉璜等的功能,以及史前遺址中出土玉璜等情況,沒有直接體現夏政權的神權色彩濃厚,夏啟乘龍和佩玉璜上天更多是神話敘事,不能直接等同于夏政權具有濃厚神權色彩,排除B項;從題干來看,玉璜更多是具有溝通天人等神圣功能的禮器,不是民眾普遍日常使用的物品,“廣泛使用”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C項。2.《左傳》記載,衛懿公喜好鶴,甚至讓鶴乘軒,這種做派遭到國人非議。待到狄人攻伐衛國,衛懿公授予國人甲胄進行戰爭動員,遭到受甲者的拒絕。理由是,鶴享有衛國祿位,他們才是衛懿公理當依賴的力量。由于失去國人支持,衛亡。該記載說明衛亡于()A.內部凝聚力的喪失 B.財富分配不均 C.民眾缺乏社會責任 D.人力資源不足【答案】A【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本題時間信息準確時空: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衛懿公喜好鶴,甚至讓鶴乘軒,這種做派遭到國人非議”“衛懿公授予國人甲胄進行戰爭動員,遭到受甲者的拒絕……由于失去國人支持,衛亡”可知,衛懿公不恰當的行為引發了國人的不滿,導致在戰爭來臨時,國人拒絕為其作戰,即衛國失去了內部民眾的支持,這說明衛國滅亡的原因是內部凝聚力的喪失,A項正確;材料中主要講述的是衛懿公因過度寵愛鶴,讓鶴享有祿位,引起國人不滿,進而導致國人在戰爭時不支持衛國作戰,并沒有涉及財富分配不均的相關內容,所以不能得出衛亡于財富分配不均的結論,排除B項;從材料來看,國人拒絕作戰并非是缺乏社會責任,而是因為衛懿公的行為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對待,鶴卻享有祿位,是對衛懿公的不滿導致他們在戰爭時拒絕支持,并非本身缺乏社會責任,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衛懿公授予國人甲胄進行戰爭動員”,說明衛國并非人力資源不足,而是國人因為對衛懿公的不滿而拒絕作戰,所以不能得出衛亡于人力資源不足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3.如圖是河南博物院藏《河南南陽新野樊集畫像石泗水撈鼎圖》。“泗水撈鼎”是漢畫中流傳甚廣的題材,該圖描述的畫面是秦始皇派人打撈遺失在泗水中的周鼎,就在鼎即將浮出水面之際,從水中躍出一龍,咬斷繩索使鼎沉入水中。漢大力宣揚這一主題意在()A.突顯王者賢明盛世清明 B.宣示其政權的正統地位C.繼承先秦遺風鞏固統治 D.揭露秦朝暴虐統治本質【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周鼎代表正統權力,秦始皇泗水撈鼎而不得,反映了秦朝不得正統,周鼎落回泗水,照應漢高祖劉邦起義順應天意,漢朝是正統政權,B項正確;“盛世賢明”不符合對秦始皇描述,排除A項;周鼎沒有被秦始皇得到,沒有體現出繼承先秦的統治措施,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秦朝暴虐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4.史載唐代在高昌等西域市場上,有很多內地的絲織品、香料和藥材;吐魯番出土文書中也記載隨葬品中的絲織品都是由商人從內地途經河隴地區運到當地的。下列詩句能與這些史實互證的是()A.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B.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C.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D.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句詩描繪了長長的駝隊帶著絲織品等貨物穿越沙漠運往安西的場景,生動地反映了內地與西域之間的商業貿易往來,與題干中唐代西域市場上有很多內地絲織品,且絲織品由商人從內地運到西域的史實能夠相互印證,D項正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主要表達的是對友人遠行的依依惜別之情,沒有直接涉及到內地與西域的商業貿易等經濟往來內容,無法與題干史實互證,排除A項;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描繪的是涼州的繁華以及當地胡漢雜處的生活場景和文化氛圍,側重于文化和生活方面,沒有體現內地與西域的物資運輸等商業貿易情況,與題干史實關聯不大,排除B項;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主要體現的是唐朝與少數民族通過和親等方式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強調的是民族關系和文化方面的影響,沒有涉及商業貿易和物資運輸等內容,不能與題干中內地絲織品等運到西域的史實相印證,排除C項。故選D項。5.在宋代職官中已有關于設置“鎮、寨官”的記載,“諸鎮置于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寨置于險扼控御去處,設寨官。”這一做法意在()A.削弱軍事防御功能 B.維護社會治安 C.推動商品經濟發展 D.強化中央集權【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這一制度通過在經濟和軍事關鍵節點設置直屬官員,分割地方權力,削弱地方豪強或割據的可能,體現了宋代強化中央對地方控制的典型手段,與“強干弱枝”“分權制衡”的中央集權政策一脈相承,D項正確;材料中提到“寨置于險扼控御去處,設寨官”,說明設置寨官是為了在險要控制防御的地方進行管控,這是加強軍事防御的表現,而不是削弱軍事防御,排除A項;從材料可知,鎮官管理火禁、酒稅等事務,寨官設置在險要控御處,這些舉措維護地方社會治安,但其是直接目的,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雖提到監官“兼酒稅之事”,但設置鎮寨官的主要目的并非推動商品經濟發展,管理酒稅只是其中一項事務,其整體設置更側重于維護地方秩序,排除C項。故選D項。6.明朝初年,在鄉村統治體系的設立中,政府致力于將民眾納入王朝的禮儀體系。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編撰《明集禮》,專門對庶人的婚、喪、冠、祭之禮制定切實可行的流程和標準。此舉()A.推動儒家禮義教化 B.重塑社會倫理道德 C.開啟禮法結合潮流 D.統一民眾日常行為【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專門對庶人的婚、喪、冠、祭之禮制定切實可行的流程和標準”可知,儒家禮儀在古代中國社會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重要手段,朱元璋通過制定《明集禮》,明確規定了庶人的各種禮儀,進一步推廣了儒家禮儀教化,A項正確;材料中只是規定了具體的禮儀流程和標準,“重塑”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禮法結合的內容,只是規定了禮儀的標準和流程,不能說明這些禮儀與法律的結合,排除C項;雖然《明集禮》對庶人的日常行為中的某些方面(如婚喪嫁娶)進行了規定,但并未涵蓋所有日常行為,且“統一”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7.如圖是19世紀末中國漢語中引入的部分外來詞。德律風(電話,英語)、咖啡(英語)、馬達(英語)、邏輯((英語)、芭蕾(法語)、蘇維埃(俄語)、主義(日本改動漢字原意,音譯英文后綴—ism)、社會(日本改動漢字原意,翻譯英文society)、噸(日本用自創漢字,音譯英語ton)這一狀況反映了()①西學東漸的影響②中國進入工業文明③民族危機的加深④學習西方逐步加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世紀末中國。根據材料“德律風(電話,英語)、咖啡(英語)、馬達(英語)、邏輯((英語)、芭蕾(法語)、蘇維埃(俄語)、主義、社會”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中國漢語中引入大量來自英語、法語、俄語等的外來詞,這些都是西方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內容傳入中國的體現,明顯是西學東漸的結果;19世紀末,中國面臨著列強的侵略和瓜分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有識之士積極向西方學習,以尋求救亡圖存之道,這促使了更多西方的東西傳入中國,包括這些外來詞;中國對西方的學習已經從最初的器物層面,逐漸深入到思想、制度等層面,體現了學習西方的逐步加深,①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19世紀末,中國雖然已經開始了洋務運動等近代化探索,有了一些近代工業,但從整體社會層面來看,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并沒有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不符合題意,②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8.抗戰時期,在陜甘寧邊區馬克思主義史學工作者編寫了許多通俗歷史讀物和歷史劇普及歷史知識。如許立群的《中國史話》、范文瀾的《大丈夫》以及郭沫若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阿英的《忠王李秀成》等。這些做法()A.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民族自尊心 B.提振了全體抗日將士的士氣C.推動了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 D.旨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材料,抗日戰爭時期,通過普及中國古代自強不息、團結互助的歷史知識,影響渲染民眾堅持抗戰的信心,鼓舞斗志,A項正確;“提振了”說法絕對,歷史知識的普及對象也包含一般民眾,并非只有抗日將士,排除B項;民眾抗日救亡運動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就已經興起,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指團結各階層民眾抗戰,建立時間是1937年9月,排除D項。故選A項。9.20世紀60年代,我國啟動三線建設。三線建設過程中,數百萬的干部、官兵、知識分子、工人來自全國各地,普通話、東北話、上海話、武漢話、四川話、河南話等方言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語言環境。這表明三線建設()A.弘揚了中華民族奮斗精神 B.推動了文化的交融互嵌C.踐行了新中國的建設策略 D.奠定了西南發展的基礎【答案】B【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據題干信息可得出結論:三線建設期間,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匯聚一起,各地方言交織交流,說明人口流動促進了文化交流,由此可見,三線建設推動了文化的交融互嵌,B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三線建設者來自全國各地,沒有體現任務艱巨、生活艱難等,體現不出奮斗精神,排除A項;三線建設主要適應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材料側重建設者來源的廣泛性,沒有描述三線建設內容,排除C項;材料沒有描述三線建設的工業成就,不能反映奠定基礎,排除D項。故選B項。10.如圖是1979-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國內總產值變化情況。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C.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 D.中國大國外交政策的靈活運用【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79-202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79-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與人均國內總產值變化”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開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城市國有企業改革,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斷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激發了經濟活力,推動了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C項正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但它側重于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方面。而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國內經濟整體發展的體現,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對經濟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但它只是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表述片面,排除B項;結合所學可知,外交政策主要影響的是國際環境和對外關系,對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直接推動作用有限,與題干現象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1.希臘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印度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一開始都是口述作品,這些作品在沒有發明文字的情況下仍能流傳;但講到稅務登記和復雜的官僚制度,就要等到部分表意的文字出現后才應運而生。材料強調了()A.文學作品的傳播無需文字 B.表意文字對文明產生的重要性C.記事與國家管理催生文字 D.文字的出現是國家產生的前提【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希臘(世界)。材料中提到希臘和印度的口述文學作品在無文字時可流傳,但涉及稅務登記和復雜官僚制度等記事與國家管理方面的內容就需要部分表意文字出現后才得以記錄等,說明記事與國家管理的需求催生了文字,C項正確;“文學作品的傳播無需文字”說法過于絕對,材料只是說《伊利亞特》和《摩訶婆羅多》在沒有文字時能以口述形式流傳,但不能就此得出所有文學作品傳播都無需文字,且從后文看文字對于一些內容的記錄等是有重要作用的,排除A項;“表意文字對文明產生的重要性”不準確,材料重點不是強調表意文字對文明產生的作用,而是強調文字產生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是說國家管理等需求需要文字,而不是文字是國家產生的前提,排除D項。故選C項。12.中世紀早期,羅馬教會的基本教義主要是在東部帝國的宗教會議上習得。查士丁尼法典從1100年左右再發現時起,深遠影響了西方法律傳統。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從東部帝國逃出來的學者們幫助激發了文藝復興對希臘學問的興趣。這說明,在中世紀()A.拜占庭帝國影響西方文明的成長 B.文藝復興深受拜占庭帝國文化影響C.東歐與西歐社會發展具有同質性 D.羅馬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淵源【答案】A【解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西方。據材料“羅馬教會的基本教義主要是在東部帝國的宗教會議上習得”“查士丁尼法典......深遠影響了西方法律傳統”“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后,從東部帝國逃出來的學者們幫助激發了文藝復興對希臘學問的興趣”可知,拜占庭文化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從基本教義、法律、文化三方面說明拜占庭帝國對歐洲的影響,B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B項;“同質性”不符合事實,社會發展受多因素影響,排除C項;材料不止體現羅馬法對歐洲法律影響,且羅馬法是大陸法系的主要淵源,排除D項。故選A項。13.有學者指出,在19世紀的英國,“沒有發生掃除十八世紀臃腫的官僚機構的革命,這種官僚機構——是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掛名差事,是同不受歡迎的重商主義政策,甚至同政治上的腐敗貪污連在一起的。”據此推知,當時的英國()A.傳統的君權觀念根深蒂固 B.議會失去對政府監督權C.行政效率影響工業化進展 D.文官制度改革沒有成效【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英國。根據材料“臃腫的官僚機構”“不受歡迎的重商主義政策”和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英國正處于工業革命時期,臃腫的官僚機構存在掛名差事,與腐敗等相連的問題,這種低效率的行政機構必然對英國工業化產生負面影響,C項正確;19世紀的英國已經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且材料強調的是官僚機構的問題而非君權觀念,排除A項;君主立憲政體下,議會對政府有監督權,排除B項;英國文官制度改革是在19世紀中期進行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材料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得出文官制度改革沒有成效,排除D項。故選C項。14.在共和黨政府支持下,1921年,美國國會制定了《緊急關稅法》,把肉類和主要農產品的關稅提得很高:1922年9月,美國國會又頒布了《福德尼——麥坎伯關稅法》,再次提高農產品稅率。這一做法()A.緩和了歐洲經濟緊張 B.結束了美國經濟繁榮C.破壞了自由貿易規則 D.改善了全球經濟環境【答案】C【解析】【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1922年(美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兩項法案(1921年《緊急關稅法》和1922年《福德尼-麥坎伯關稅法》)大幅提高農產品和工業品關稅,是典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旨在限制進口、保護美國本土產業,違背了自由貿易原則,C項正確;保護主義政策會加劇貿易伙伴經濟壓力,排除A項;1920年代美國經濟整體處于繁榮期,大蕭條始于1929年,與關稅法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高關稅加劇全球貿易萎縮和資源配置扭曲,惡化經濟環境,排除D項。故選C項。15.下表是蘇聯計劃經濟時代的社會變化情況。項目變化國民識字率從1926年的56%上升到1959年的98.5%外科醫生人數從1913年的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預期壽命從32歲上升到69歲其他為蘇聯公民提供了免費醫療、養老金、疾病和殘疾津貼和兒童補助等這體現出當時()A.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B.蘇聯模式成效明顯 C.民生得到充分改善 D.國民生產積極性高【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本題時間信息準確時空:蘇聯計劃經濟時代。根據材料“國民識字率從1926年的56%上升到1959年的98.5%”“外科醫生人數從1913年的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預期壽命從32歲上升到69歲”以及“為蘇聯公民提供了免費醫療、養老金、疾病和殘疾津貼和兒童補助等”可知,在蘇聯計劃經濟時代,蘇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與蘇聯模式(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全面規劃和調控密切相關,體現了蘇聯模式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成效明顯,B項正確;根據材料,表格中呈現的是國民識字率、外科醫生人數、預期壽命以及社會福利等社會民生方面的變化情況,并沒有涉及產業結構(如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的占比及發展情況)的相關信息,所以無法從材料中得出產業結構趨向合理的結論,排除A項;雖然材料顯示蘇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有很大進步,但“充分改善”表述過于絕對,蘇聯模式下存在一些弊端,如在后期經濟發展逐漸僵化,農業和輕工業發展相對滯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一定限制,所以不能說民生得到了充分改善,排除C項;材料中并沒有關于國民生產積極性的直接描述,如工人的勞動熱情、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等方面的內容。所以無法從材料中得出國民生產積極性高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6.2004年,南美國家聯盟簽署《阿亞庫喬宣言》,呼吁創造喚起共同的文化和歷史記憶,創造一個融合的將來。2015年,非洲聯盟通過《2063年議程》,推動50年內建成地區一體化與和平繁榮的新非洲。據此可知,這些國家()A.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B.有效參與了國際決策進程C.利益趨同已經消除了隔閡 D.積極聯合加強集體話語權【答案】D【解析】【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的南美和非洲國家。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南美國家聯盟呼吁創造共同的文化和歷史記憶,非洲聯盟推動建成地區一體化與和平繁榮的新非洲,這些都體現了這些地區的國家通過聯合的方式,加強地區內部的團結與合作,以在國際舞臺上形成更強大的集體力量,增強自身的話語權,更好地維護本地區的利益和推動地區發展,D項正確;南美國家聯盟和非洲聯盟的這些舉措主要是為了加強本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與一體化,推動地區的發展,并不是為了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相反,區域一體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全球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南美國家聯盟和非洲聯盟在推動本地區文化、歷史融合以及地區一體化等方面的努力,沒有明確提及它們在國際決策進程中的具體參與和效果,排除B項;南美國家和非洲國家各自之間雖然有共同的利益訴求,在推動聯盟發展方面有共同的目標,但并不能說明它們之間的隔閡已經完全消除。“消除了隔閡”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均為必做題,共52分。17.佛龕作為古代供奉佛像、神靈的神圣空間,在佛教東傳過程中經歷了復雜的演變過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漢時期佛龕初傳中國,民眾把佛與中國神仙同等看待,用帳安置神佛像;南北朝統治者大量修建佛寺,于殿內設置木質佛龕,不僅用于供奉佛像,也供奉與民眾信仰相關的神靈;至明清,民居祠堂中常設供奉佛、道神仙塑像和祖宗靈牌的小閣,祖宗龕為封閉式且出現了龕門。東漢至隋唐時期,佛龕裝飾內容多為描繪佛本生、極樂世界的生活場景。裝飾紋樣主要包括帷帳紋、流蘇紋等帳形龕飾。到宋代小木作裝修取代帷帳裝修。彩畫及木雕題材內容有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人物紋等等,皆蘊含民眾吉祥美好的寓意。佛龕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及本土風俗、信仰、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聯系,佛龕從高大神圣的佛像居所發展為多種民間信仰的載體,逐漸反映了廣大民眾的信仰和祈求。材料二中國古代佛龕的流變——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李可昕《古代佛龕的世俗化流變研究》(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佛龕流變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佛龕流變的影響因素。【答案】(1)特點:形制日漸多樣;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場所漸趨私密;裝飾題材日益多元,寓意吉祥美好;多元文化逐漸融合;逐步世俗化(民間信仰逐步滲透);體現倫理教化。(2)因素:儒佛道融合;適應統治需要;封建經濟發展;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壯大,市民文化發展;民眾精神需求日益增長【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古代(中國)。特點:據材料一“用帳安置神佛像”“木質佛龕”“小閣”可知,形制日漸多樣;據材料一“佛寺”“民居祠堂”可知,應用范圍日益擴大;據材料二“古代佛龕的流變”可知,場所漸趨私密;據材料一“東漢至隋唐時期,佛龕裝飾內容多為描繪佛本生、極樂世界的生活場景”“彩畫及木雕題材內容有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人物紋等等,皆蘊含民眾吉祥美好的寓意”可知,裝飾題材日益多元,寓意吉祥美好;據材料一“佛、道神仙塑像和祖宗靈牌”可知,多元文化逐漸融合;據材料一“佛龕從高大神圣的佛像居所發展為多種民間信仰的載體”可知,逐步世俗化(民間信仰逐步滲透);體現倫理教化。【小問2詳解】本題是原因題。時空:古代(中國)。因素:據材料一“供奉佛、道神仙塑像和祖宗靈牌”及結合所學可知,儒佛道融合;據材料一“佛龕與社會政治、經濟”及結合所學可知,適應統治需要,封建經濟發展;據材料一“文化發展水平及本土風俗、信仰、生活方式”及結合所學可知,市民階層逐漸形成壯大,市民文化發展;據材料一“廣大民眾的信仰和祈求”可知,民眾精神需求日益增長。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圖所示為遼寧肇新窯業全景圖青花瓷盤——國家三級文物,現收藏于張學良舊居陳列館。盤外與盤底均施白釉,無紋飾;盤內底部用青花繪有遠山圖案及排列整齊的廠房,間以樹木點綴,四周有矮墻相圍,廠內煙囪高聳,濃煙滾滾,一派繁忙景象。盤心下部題有“遼寧肇新架業公司全景”三排十字銘文。材料二杜重遠(1898—1944)生平簡介時間生平簡介1918年赴日本留學,專攻陶瓷專業,成為中國最早的窯業專業留學生。1923年學成歸國,在沈陽城北二臺子創辦“肇新窯業公司”,是中國現代化機械制造陶瓷的第一家企業。1928年在上海中華國貨展覽會上,肇新窯業公司瓷器制品被評為優良,在東北地區將日本大華瓷廠的產品擠出了中國市場,每年挽回利權達100萬元以上。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肇新窯業公司被日軍占領。杜重遠在北平參加“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被選為常委,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斗爭。1936年到西安做張學良、楊虎城的工作,在促進國共第二次合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1944年在新疆遭軍閥盛世才殺害。——上述材料均整理自張學良舊居陳列館(1)根據上述材料,概述從中獲取重要歷史信息。(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遼寧肇新窯業全景圖青花瓷盤”的歷史價值。【答案】(1)歷史信息:遼寧肇新窯業公司屬于近代民族企業;該公司開啟了中國陶瓷生產近代化;產品質量優良,抵制了日本在東北的制瓷業;民族工業在20世紀30-40年代發展艱難;杜重遠為早期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杜重遠在抗日戰爭中作出貢獻。(2)歷史價值:“遼寧肇新窯業全景圖青花瓷盤”是研究遼寧民族工業發展的一手史料,價值較高;是遼寧民族工業發展的物質見證;直觀展示了民族企業家實業救國的追求;是研究中國早期機械制瓷工藝的重要資料;可以與文獻史料等相互印證,形成對遼寧民族工業的多角度認識;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二“1923年”“學成回國,創辦‘肇新窯業公司’”和所學知識可知,遼寧肇新窯業公司屬于近代民族企業;根據材料一“是中國現代化機械制造陶瓷的第一家企業。”可知,該公司開啟了中國陶瓷生產的近代化;根據材料二“肇新窯業公司瓷器制品被評為優良,在東北地區將日本大華瓷廠的產品擠出了中國市場”可知,產品質量優良,抵制了日本在東北的制瓷業;杜重遠為早期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根據材料二“九一八事變后,肇新窯業公司被日軍占領。”可知,民族工業在20世紀30-40年代發展艱難;“杜重遠在北平參加‘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積極進行抗日救亡斗爭。“到西安做張學良、楊虎城的工作”可知,杜重遠在抗日戰爭中作出貢獻。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遼寧肇新窯業全景圖青花瓷盤”是研究遼寧民族工業發展的一手史料,價值較高;根據材料一“排列整齊的廠房,間以樹木點綴,四周有矮墻相圍,廠內煙囪高聳,濃煙滾滾”可知,是遼寧民族工業發展的物質見證;直觀展示了民族企業家實業救國的追求;是研究中國早期機械制瓷工藝的重要資料;結合材料一和二可知,“遼寧肇新窯業全景圖青花瓷盤”可以與文獻史料等相互印證,形成對遼寧民族工業的多角度認識;具有重要的收藏價值。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航路開辟后,海上運輸業雖然是一個獲利頗豐的行業,但也是風險很大的生意。為了分散海運投資的風險,商人們采取了“入伙”制度。入伙的回報是“分紅”,后來演變為股份制度。最初是每一次航行都簽訂一次契約,確立本次參與者的股份比例,后來代之以由航運公司統一發行股票,市民、貴族、政府官員等都可以購買,成為航運公司的投資人,而且投資人承擔的是有限責任——如果企業垮臺了,投資者以所投的資本為限,賠完為止。這種負有有限責任的股份制,被認為是16世紀西歐公司制的一大創新。——摘編自厲以寧著、王大慶改編《厲以寧講歐洲經濟史》(1)根據材料,概括新航路開辟后海上運輸業經營形式的變化。(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海上運輸業經營形式變化的影響。【答案】(1)變化:從個體經營轉變為合伙經營;由獨立投資轉變為社會集資;由一次性發行股票到公司統一發行股票;從無限責任轉變為有限責任。(2)影響:推動商業貿易發展;推動了海上運輸業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有利于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進西歐公司制度的發展);促進歐洲金融行業的發展完善。【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變化:根據材料“商人們采取了‘入伙’制度”可知,從個體經營轉變為合伙經營;根據材料“市民、貴族、政府官員等都可以購買,成為航運公司的投資”可知,由獨立投資轉變為社會集資;根據材料“最初是每一次航行都簽訂一次契約,確立本次參與者的股份比例,后來代之以由航運公司統一發行股票,”“而且投資人承擔的是有限責任”可知,由一次性發行股票到公司統一發行股票;從無限責任轉變為有限責任。【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影響:結合所學可從推動商業發展、海上運輸業得到發展、世界市場的發展、推動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等角度分析,如,推動商業貿易發展;推動了海上運輸業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發展;有利于西歐的資本原始積累;根據材料“商人們采取了‘入伙’制度”“這種負有有限責任的股份制,被認為是16世紀西歐公司制的一大創新。”可知,為現代企業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促進西歐公司制度的發展);促進歐洲金融行業的發展完善。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4次“逢十”周年紀念時間中共中央總書記講話主題主要紀念形式突出表現1988年12月18日回顧歷史主要以“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為主題召開理論研討會。突出慶祝設立經濟特區。1998年12月18日展示成就召開紀念大會、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