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戶二十年變遷:從家庭戶的變化看我國居民內需潛力_第1頁
家庭戶二十年變遷:從家庭戶的變化看我國居民內需潛力_第2頁
家庭戶二十年變遷:從家庭戶的變化看我國居民內需潛力_第3頁
家庭戶二十年變遷:從家庭戶的變化看我國居民內需潛力_第4頁
家庭戶二十年變遷:從家庭戶的變化看我國居民內需潛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宏觀經濟宏觀經濟|證券研究報告—總量深度2025年4月10日從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20年的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家庭戶規模不斷下降,同時主要家庭戶類型也從二代三人戶變為一代一人戶,家庭戶變化的背后有人口流動、人口教育紅利、少子老齡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從2020年七普數據細項來看,我國居民內需仍有較大釋放空間。n從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二十年期間,我國家庭戶數量增速快于總人口增速,但同時家庭戶表現出扁平化和小規模化的特點。n2000年我國家庭戶平均規模為3.46人/戶,2010年降至3.09人/戶,2020年進一步下降至2.62人/戶。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我國家庭戶基本情況和變化情況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地區特點鮮明,不僅是家庭戶的分布具有鮮明的地區特點,家庭戶的變化情況也有鮮明的地區特點;二是與經濟增長和人口流動有較強的相關性。n從2000年到2020年的二十年間,我國家庭戶住房條件已經有較大的進步和改善,但考慮到全國不同地區的現有住房條件和全國范圍內的人口流動,我們認為家庭戶住房需求仍有較大空間。n家庭戶由人構成,按照老中青幼的大致分類看,家庭戶人員構成的變化,對居民收入來源、收入結構以及支出結構等方面都有較大釋放影響。n對比六普和七普兩次人口普查數據可以發現,我國60歲以上老人的主要收入來源結構出現明顯改善,并且老人的居住狀況也出現了顯著變化。我國的老年人消費增長空間有望打開,銀發消費或是未來快速增長的方相關研究報告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備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宏觀經濟證券分析師:張曉嬌xiaojiao.zhang@bocichina.c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證書編號:S13005140證券分析師:朱啟兵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證書編號:S13005160n中年人的大宗消費潛力較大。從七普數據看,相關研究報告中銀國際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備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格宏觀經濟證券分析師:張曉嬌xiaojiao.zhang@bocichina.c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證書編號:S13005140證券分析師:朱啟兵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證書編號:S13005160n青年階段的時間相對較短,但要面對至少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婚育,二是就業,三是收支矛盾。青年消費能力釋放需要解決我國平均初婚年齡不斷上行、青年人口的調查失業率相較中年人口偏高、住戶消費貸款需求上升等問題。n綜上,從家庭戶變化的角度看,我國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巨大,但也存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我們認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居民部門需求端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的方向包括:一是以房地產為核心的住房需求,其中既包含由城鎮化率提升和流動性人口增加帶來的新增購房需求,也包含目前處于租房狀態和房齡較長的家庭戶的換房需求,以及受多孩政策和老齡化影響而出現的改善性住房需求,二是我國汽車保有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同時考慮到我國汽車環保標準不斷提高,預計部分老舊燃油車也存在更新需求,三是服務性消費需求增長趨勢比較明確,包括但不限于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餐飲服務等方面。我們認為以居民生活改善為內在驅動力的需求釋放,需要宏觀政策提供相對友好的經濟環境:首先是穩定的經濟增速和居民就業水平,其次是通過財政支出加力提效,提供城市棚改、生育補貼、社保和醫保等托底民生的公共類服務,再者是提供穩定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務供給,降低居民加杠桿的成本,同時營造制度健全、產品豐富的資本市場。n風險提示:全球通脹二次上行;歐美經濟回落速度偏快;國際局勢復雜化。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 6 7家庭戶的變化特點 7從二代三人戶到一代一人戶 一人戶 流動人口總體特征 省內流動人口的特征 20跨省流動人口的特征 25 普查中的家庭戶住房 31抽查中的家庭戶住房 37 居民收入 42居民支出 44結合生命周期看消費趨勢 46 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3 8 8 8 9 10 10 12 13 13 14 14 15 15 17 17 18 18 18 18 19 19 20 20 20 20 21 21 21 22 23 23 23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4 24圖表37.七普因照料孫子女/為子女就學/養老/康養原因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在全 24 25 25 26 27 27 27 28 28 29 29 30 30 31 32 32 32 33 33 33 33 34 34 35 35 35 35 36 36 36 37 37 38 38 38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5 39 39 40 40 40 41 41 42 42 43 43 44 44 45 45 45 45 46 46 47 47 47 48 48 49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6引言:在日常生活中逐漸“隱身”的家庭戶家庭戶是指以家庭為單位進行戶口登記的一種形式,通常包括具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系的人員。家庭戶與集體戶相對,集體戶則是由無血緣關系但共同居住在特定單位或地點的人員組成。根據國務院發布的《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隨著“全面落實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要求,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更好地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政策推進,目前全國大多數城市全面放寬放開了落戶限制,在日常生活當中,家庭戶或者“戶口”對居民的經濟活動影響越來越小。但家庭戶仍在法律和經濟上有重要意義:在法律上,家庭戶關系到公民在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權益;在經濟上,以“居民”為統計范圍的數據,較多仍以家庭戶為單位實施抽查或普查。以一個重要的統計數據為例,就是季度數據中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根據統計局的解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將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個人所得稅和個人交納的各項社會保障支出之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其中,家庭總收入是指該家庭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人員從各種渠道得到的所有收入之和。從統計方法來看,以家庭為單位統計的居民人均收入,既受分子端的各渠道收入之和的影響,也受分母端的家庭成員總數之和,也即作為非經濟人口的青少年和老年人口,以家庭戶成員的方式,會對居民人均收入產生直接影響。同理,家庭戶人口數量和結構,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有較大影響。本篇報告,我們以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數據為主,結合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六普)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五普)的數據,綜合分析近二十年時間內,我國家庭戶的特點和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經濟產生的影響。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7家庭戶的主要特點與變化從2000年的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20年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二十年期間,我國家庭戶數量增速快于總人口增速,但同時家庭戶表現出扁平化和小規模化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第五條“戶口登記以戶為單位。同主管人共同居住一處的立為一戶,以主管人為戶主。單身居住的自立一戶,以本人為戶主。居住在機關、團體、學校、企業、事業等單位內部和公共宿舍的戶口共立一戶或者分別立戶。戶主負責按照本條例的規定申報戶口登記”的規定。根據公安部門的戶口管理規定要求,分戶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合法的固定住所(包括租房)。家庭戶在各省分布差異很大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我國總人口12.66億人,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時,我國總人口13.40億人,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時,我國總人口14.12億人,前后兩個十年期間,我國人口總量保持持續增長,但總人口增速從5.8%降至5.4%。同時期,集體戶無論是數量還是集體戶人數的增速,都遠超人口總體表現。五普到六普期間,集體戶數量增長147.0%,集體戶人數增長144.3%,六普到七普期間,集體戶數量增長180.7%,集體戶人數增長126.0%。集體戶戶數增速高于集體戶人數增長,這一特點在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期間表現的更加明顯。家庭戶變化與集體戶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明顯差異。與集體戶類似的是,在前后兩個十年當中,家庭戶戶數分別增長15.3%和23.1%,家庭戶人口數增速則維持在3.9%,戶數增速明顯更高;不同的是,家庭戶人口數增速較全國總人口增速更低。從家庭戶人口在總人口占比變化看,也是一直處于下降趨勢當中,從2000年的94.82%到2010年的93.04%再到2020年的91.70%,從六普到七普,家庭戶人口數占比下行的幅度較之前的十年有所收窄。從地區分布看,二十年間家庭戶的分布比集體戶分布的變化更小。家庭戶分布占比較高的省份,也是我國傳統的人口大省。從地理上看,主要集中在華南、華東、華北的河北省、西南的四川省等地區,其中家庭戶占比最高的五個省份分別是廣東、山東、河南、四川和江蘇;在最近三次人口普查期間,全國家庭戶占比最高的前十個省份較為固定,2020年前十的省份,家庭戶占比共計達到57.73%。集體戶分布占比較高的省份,從地區看也集中在華南、華東、華北的河北省、西南的四川省等地區,但集體戶占比變化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加顯著。比如以三次普查期間全國各省集體戶占比前十省份變化看,五普和六普期間,上海集體戶占比較高,但七普期間占比下滑,湖南在五普和六普期間集體戶占比較低,但七普占比大幅上升,福建省的家庭戶占比較低,但集體戶占比在三次普查期間均位于全國前十范圍內。從經濟數據統計的角度看,集體戶更多與企事業單位經營活動相關,因此我們以下分析更加側重于家庭戶數據的變化。從總量數據來看,家庭戶具備兩個明顯特點,一是戶數增長比家庭戶人數增長幅度更大,二是家庭戶的分布有明顯地域特點。圖表2.2020年全國各地家庭戶和集體戶的分布情況圖表圖表2.2020年全國各地家庭戶和集體戶的分布情況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82006040200180.7144.323.115.33.93.95.45.8家庭戶數增長家庭戶人口數集體戶數增長集體戶人數增總人口增長增長長20202010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wind,中銀證券家庭戶集體戶家庭戶集體戶50北天河山內遼吉黑上江浙安福江山河湖湖廣廣海重四貴云西陜甘青寧新北天河山內遼吉黑上江浙安福江山河湖湖廣廣海重四貴云西陜甘青寧新京津北西蒙寧林龍海蘇江徽建西東南北南東西南慶川州南藏西肅海夏疆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家庭戶分類特點的變化家庭戶有兩個統計特點,一是家庭戶類別,如一代戶、二代戶等,代表的是所屬同一家庭戶中的成員的不同輩分,二是家庭戶規模,如一人戶、二人戶等,代表的是同一家庭戶中共有幾名成員。2000年五普的時候,我國的家庭戶類別主要是二代戶,家庭戶規模主要是三人戶,占比最高的兩類家庭戶分別是二代三人戶和二代四人戶,共計占比47.02%;2010年六普的時候,我國的家庭戶主要類型仍是二代戶和三人戶,但占比最高的兩類家庭戶變成了二代三人戶和一代二人戶,共計占比44.10%;2020年七普的時候,我國家庭戶類別出現較大變化,主要類型變成了一代戶和二人戶,占比最高的兩類家庭戶變成了一代一人戶和一代二人戶,47.79%。二代戶一般情況下是父母和子女,一代戶的情況比較復雜,從年齡分,可能是老年人、已婚成年人、未婚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二代三人戶和二代四人戶,一般情況下是一對夫妻與子女,五普和六普的數據中,無論是二代三人戶還是二代四人戶,二代戶都是我國家庭戶的主體,但是六普數據中,一代戶的占比大幅上升,一代二人戶首次進入我國家庭戶主要構成成分的范圍,七普中一代戶成了我國家庭戶的主體,無論是一代一人戶還是一代二人戶,一定程度上都意味著家庭戶中子女缺位。我們認為一代戶占比上升背后的原因較為多樣,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老齡化,少子化,人口流動,經濟能力提升導致的不同輩分分居,房地產政策的影響等等。但確實需要注意,一代戶占比上升的背后,可能對我國居民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產生潛在影響。圖表3.近三次人口普查不同規模家庭戶分類結構(單位:%)---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9從家庭戶類別的變化情況看,五普到六普期間,下降的主要是二代戶,三代戶和四代戶占比也有下降,但降幅均不到1個百分點,六普到七普期間,主要下降的還是二代戶,但是三代戶下降幅度超過4個百分點,對比兩個十年期間,一代戶占比上升的速度明顯加快;從家庭戶規模的變化情況看,五普到六普期間,下降幅度較大的主要是四人戶,其次是五人戶,再次是三人戶,占比上升的主要是二人戶,六普到七普期間,下降的主要是三人戶,其次是四人戶和五人戶,但占比上升最多的是一人戶,且升幅超過10個百分點。從家庭戶分類結構變化的情況看,兩個十年期間,占比下降的都是二代四人戶和二代三人戶,占比上升的都是一代一人戶和一代二人戶。一代一人戶占比快速上升的趨勢,從六普的時候已經出現了,并且從六普到七普,不同于二代戶及以上家庭戶規模以下降為主,不同規模一代戶的占比,在兩個十年期間都是持續上升的。圖表4.近三次人口普查不同規模家庭戶分類結構的變化情況(單位:百分點)--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從城市領先鄉鎮,到城鎮鄉已無差別。2000年,鎮和鄉的家庭戶分類結構高度相似,占比最高的都是二代三人戶,其次是二代四人戶,再次才是一代二人戶;但是城的家庭戶分類結構有所不同,占比最高的是二代三人戶,其次是一代二人戶,再次是二代四人戶。2010年,城鎮鄉的家庭戶分類僅在占比上有所差異,結構上高度趨同:占比最高的都是二代三人戶,其次是一代二人戶。但城的家庭戶結構占比僅次于上述兩者的是一代一人戶,且占比高達17.95%,相較之下,鎮雖然也是一代一人戶,但占比14.10%僅略高于二代四人戶的13.51%,鄉占比與城鎮有較大不同,占比第三高的是二代四人戶,比例15.73%,但此時鄉的一代一人戶占比也升至12.44%,是城鎮鄉中五普到六普一代一人戶占比上升速度最快的。2020年城鎮鄉的分類結構排序已經基本沒有差別,占比最高的分別是一代一人戶、一代二人戶和二代三人戶,其中鄉的一代一人戶和一代二人戶占比,甚至略高于鎮。我們認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家庭戶分類結構變化的大背景,對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城鎮的影響是一致的。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0圖表5.近三次人口普查分城鎮鄉不同規模家庭戶分類結構的變化情況(單位:%)城鎮鄉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分地區和類別看,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家庭戶類別變動最大。五普到六普期間,我國六大地區的家庭戶類別變化仍有小幅分化。其中占比上升的不僅有一代戶,還有華南地區的三代戶和四代戶,且各家庭戶類別當中,不僅華南和華東地區波動偏大,三代戶中降幅最大的是西南、東北和華東地區,西南地區的四代戶占比降幅也較大。六普到七普期間,六大地區的家庭戶類別最大的變化基本集中在華南和華東地區,并且除了一代戶占比升幅不同但都大幅度上升之外,其他類別的家庭戶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與此前的十年相比,一代戶占比上升最快的區域,從華東轉向華南。圖表6.近三次人口普查主要家庭戶類別變化情況(單位:百分點)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分地區和規模看,近兩個十年期間,家庭戶規模的變動,最多體現在變動幅度上,在地區上變化不五普到六普期間,一人戶和二人戶占比上升,三人戶和四人戶占比基本下降;三人戶占比下降幅度較大的是華東和西南地區,四人戶占比下降幅度較大的是華東和華南地區。六普到七普期間,不同家庭戶規模、不同地區的變動趨勢都與此前十年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對比前后兩個十年,一人戶和二人戶占比上升較快的地區,都從華東地區變成了華南地區,西北地區的三人戶占比從上升轉為下降。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1圖表7.近三次人口普查主要家庭戶規模結構變化情況(單位:百分點)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家庭戶在各省之間分布是不均衡的,所以橫向對比各省的數據代表性不強。比如2020年,華東家庭戶占比30.38%,華南占比27.57%,二十年間這兩個地區的家庭戶占比持續在高位。因此我們主要對比的是各省的各類型家庭戶,在前后兩個十年間,在全國同類型家庭戶占比結構變化的情況。對比兩個十年,各省家庭戶規模結構的變化2010年相較2000年,全國范圍內三人戶占比下降3.09個百分點,但是三人戶占比下降的情況,在全國范圍內代表性不強,31個省市中,僅有11個省份三人戶占比下降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部分省份三人戶占比甚至是上升的,如西北地區、華南部分沿海地區,以及山西省。三人戶占比下降較多的地區主要是東北地區、長三角地區、川渝地區和京津地區。2020年相較于2010年,三人戶占比下降的情況,在各省市當中已經相當普遍,但是同樣存在下降幅度在各省市分布不均的情況:31個省市當中,僅有10個省市的降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下降較多的主要是東北地區、長三角地區、京津地區、內蒙古和山東。對比前后兩個十年,三人戶在我國家庭戶規模結構中占比下行速度在加快,但是各省占比下行的速度仍存在較大差異。相同的是,三人戶占比的下行,主要是由東北地區、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地區主圖表8.對比三次人口普查各省三人戶占比變化情況70(7)(14)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上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北京2020-20102010-2000陜甘青寧新重四貴云西河湖陜甘青寧新重四貴云西西肅海夏疆慶川州南藏西肅海夏疆慶川州南藏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2與三人戶占比下降對應的是一人戶占比上升。考慮到全國范圍內和各省的一人戶,在過去二十年間都是大幅增加的,因此我們重點關注了2020年七普的一人戶數據,和對比2000年五普,二十年期間一人戶的占比變化情況。2020年,一人戶在我國全部按規模分類的家庭戶中占比25.39%,從各省的一人戶在省內家庭戶占比結構來看,比例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份僅有11個,一定程度上表明各省之間一人戶占比結構差異較大,這與三人戶的變化特點類似。但是不同的是,一人戶占比較高的省份分布,沒有特別明顯的地區特征,我國六大地區當中,均有省份的一人戶占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既有如廣東、上海等人口凈流入地區,也有黑龍江、遼寧等人口凈流出地區,既有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也有西藏等偏遠地區,既有四川等家庭戶稠密地區,也有陜西等家庭戶占比并非中高水平的地區。對比2000年一人戶在同類型同范圍內占比情況來看。二十年間,我國一人戶占比上升了17.09個百分點,同時期全國范圍內有12個省的一人戶占比上升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整體來看,一人戶占比上升幅度較大的省份,與七普一人戶占比偏高的省份大體類似,存在差異的是,升幅偏高但占比不高的省份是吉林和青海,升幅偏弱但占比偏高的省份是上海。圖表9.對比七普和五普各省一人戶占比和變化情況35282170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上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北京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上海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北京2020年 2020-2000陜甘青寧新重四貴云西河湖陜甘青寧新重四貴云西西肅海夏疆慶川州南藏西肅海夏疆慶川州南藏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對比兩個十年,各省家庭戶類別結構的變化五普到六普和六普到七普的兩個十年期間,我國二代戶整體處于凈下降狀態。前一個十年,我國二代戶總數凈下降973萬戶,但是二代戶的變動,在各省的分布差異較大。共有11個省份二代戶總量有所上升,升幅較大的是廣東省,增加192萬戶,其次是上海和新疆,其他省份二代戶增量均在50萬戶以下,下降幅度超過100萬戶的省份是河南、湖南、湖北、四川、山東、安徽和江蘇;從地區來看,華東二代戶數量下降最多,其次是西南和華南,西北二代戶數量整體小幅增加。后一個十年當中,我國二代戶總數凈下降1077萬戶,降幅有所加大。二代戶的變動,在各省的分布差異進一步加大,31個省市區中,8個地區的二代戶總數有所上升,但除了廣東省升幅達到137萬戶以外,其他省份的升幅都在25萬戶以下,但這一時期二代戶數量下降幅度超過100萬戶的省份僅有5個,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吉林、四川和山東,此外降幅較大的是河南和內蒙古。從地區來看,這一時期二代戶降幅最大的是東北地區,并且降幅遠超緊隨其后的西南、華東和華北地區。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3圖表10.對比三次人口普查各省二代戶戶數變化情況3002000(100)(200)(300)西藏云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2020-20102010-2000江江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一代戶與一人戶有較大區別,一人戶一定是一代戶,但是一代戶包括一人戶和多人戶。2020年,我國一代戶在全部家庭戶中的占比達到49.5%,31個省市區中有13個一代戶占比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000年至2020年期間,我國一代戶占比上升了27.8個百分點,31個省市區中有15個一代戶占比上升幅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一代戶占比上升是個相當普遍的現從2020年的情況看,一代戶占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華北(河北除外)、東北、長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區。從二十年間一代戶占比變化幅度看,升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主要是華北(河北除外)、東北、安徽、川渝和西北地區。二者的差異,主要在長三角地區一代戶占比高,和西北地區一代戶占比上升幅度大。圖表11.對比七普和五普各省一代戶占比和變化情況75502502020年2020-2000全國北天河山內京津北西蒙古遼吉黑寧林龍江陜陜甘青寧新西肅海夏疆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42020年,我國共有一人戶數量1.25億戶,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一人戶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和華南地區;2020年較2010年我國一人戶增加0.67億戶,增量的一人戶則在華南地區分布最多,其次是華東地區。分省市區來看,2020年我國一人戶分布占比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江浙地區、廣東、四川、河北、山東等;2020年較2010年增量一人戶的分布大體類似,但是明顯存在差異的,一是遼寧,在增量一人戶中的占比更高,但總量一人戶占比相對不突出,與之相反的是安徽,在增量一人戶中的占比不突出,但在總量一人戶中的占比更高。圖表12.對比七普和六普各省一人戶占比和變化情況8402020年較2010年新增一人戶的省分布2020年全國一人戶的省分布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一人戶分年齡段的分布結構特點,略超我們預期。我們此前較為關注的是適婚年齡段的未婚一人戶情況,以及高齡段的喪偶一人戶情況,但是從2020年七普的數據來看,45歲-49歲和50歲-54歲兩個年齡段的一人戶占比均超過8%,與55歲-59歲年齡段一起,一人戶占比達到25.07%,僅略低于25歲-39歲適婚年齡段一人戶占比的25.67%,超過了65歲以上的一人戶比例23.86%。對比2020年一人戶結構與2010年的變化來看,各年齡段中占比上升的,一是30-34歲和25-29歲適婚年齡段的一代戶占比,上升幅度為3.55個百分點,二是50-54歲、55-59歲和45-49歲年齡段的一代戶,上升幅度共計3.83個百分點。在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深的背景下,60歲以上一人戶的占比在六普至七普期間,還下降了1.53個百分點。圖表13.對比七普和六普各年齡段一人戶占比和變化情況30200(10)2020年2020-20102.730.822.680.570.59-0.07-0.78-2.10-0.94-1.95-0.66-0.8714歲及15-19歲20-24歲25-29歲30-34歲35-39歲40-44歲45-49歲50-54歲55-59歲60-64歲65歲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5六普到七普十年間,25-39歲年齡段新增一人戶1875萬戶,45-59歲年齡段新增一人戶1906萬戶。對比兩個年齡段新增一人戶在地區的分布來看,華南和華東地區占比最高,在25-39歲年齡段新增一人戶共計62.83%,在45-59歲年齡段占比共計56.07%。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區是廣東,在25-39歲年齡段新增一人戶占比18.22%,在45-59歲年齡段占比11.47%。其他占比超過5%的省份包括四川、浙江、江蘇和河南。圖表14.對比七普和六普各省在兩個年齡段中一人戶占比的變化情況20025-39歲45-59歲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但是在七普數據中,我們發現25-39歲和45-59歲兩個年齡段一人戶在各省分布的結構,與全國范圍內一人戶整體分布的結構差異較大。以廣東省為例,2020年廣東人一人戶共計1411萬戶,在全國一人戶中占比11.24%,是一人戶分布最多的省份;25-39歲年齡段中,廣東省一人戶578萬戶,在全國同年齡段一人戶中占比17.95%,遠高于全國范圍內一人戶中廣東省的占比11.24%;45-59歲年齡段中,廣東省一人戶306萬戶,在全國同年齡段一人戶中占比9.74%,明顯低于全國范圍內一人戶中廣東省的占比。類似的差異特點,在全國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共性。比如25-39歲年齡段的一人戶中,較全國整體水平偏高的地區,集中在京津、滬浙、西北、西南部分地區、廣東和福建等地區;而45-59歲年齡段的一人戶中,較全國整體水平偏高的地區,與25-39歲年齡段的分布差異較大,主要地區包括東北、西北、西南、兩湖和內蒙地區。圖表15.七普各省兩個年齡段一人戶占比較全國水平偏離情況2.000.00(1.00)(2.00)西藏云南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25-39歲較整體45-59歲較整體江江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62000年我國家庭戶平均規模為3.46人/戶,2010年降至3.09人/戶,2020年進一步下降至2.62人/戶,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我國家庭戶基本情況和變化情況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地區特點鮮明,不僅是家庭戶的分布具有鮮明的地區特點,家庭戶的變化情況也有鮮明的地區特點;二是與經濟增長和人口流動有較強的相關性。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7家庭戶變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流動人口2020年我國總人口14.10億人,其中非流動人口9.09億人,流動人口4.93億人;流動人口中,市內流動人口1.88億人,省內流動人口1.79億人,跨省流動人口1.25億人。人口流動對家庭戶的變化影響較大,比較五普、六普、七普的數據,新增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新增家庭戶也較多,說明流動人口存在一定比例會轉化為本地居民,但這種轉化比例在近二十年中也在不斷演變。六普相較五普時期,新增流動人口轉化為新增本地居民的相關系數為0.7114,但七普相較六普時期,新增流動人口的轉化比例小幅下降至0.6959。考慮到2000年-2020年期間,我國勞動力總量出現了拐點,同時少子老齡化特點加強,因此造成居民轉化率下降的原因中,可能存在流動人口結構性變化的影響。%圖表16.七普較六普全國各地新增流動人口和新增家庭戶的關系%(新增家庭戶在全國各地區的分布:單位86420y=0.6959x+0.9811)(新增流動人口在全國各地區的分布:單位%)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17.六普較五普全國各地新增流動人口和新增家庭戶的關系864200864200(新增家庭戶在全國各地區的分布:單位%)y=0.7114x+y=0.7114x+0.9309(新增流動人口在全國各地區的分布:單位%)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報告中統計的“流動人口”口徑,是根據全國人口普查中,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但是戶口在外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居民。從全國范圍內看,流動人口比例不斷上升。2000年,我國全國流動人口總量1.44億人,占比11.62%,2010年,全國流動人口總量2.61億人,占比19.58%,2020年,我國流動人口總量達到4.93億人,流動人口占比已經升至34.95%。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居民人口流動性增加。2020年,從全國各地區流動人口占比來看,流動人口較多集中在華南地區和華東地區,其中占比最高的省份是廣東,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比例達到12.31%,其次是浙江、江蘇、山東、四川、河但是流動人口多,不一定各地區流動人口比例高。二者比例一致的,比如廣東、浙江等,流動人口總量多,同時本地區流動人口結構也高,但不一致的比如北京、上海、重慶、福建等,流動人口總量相對偏低,但本地區流動人口結構占比高,以及江蘇、四川等,流動人口總量較高,但本地區流動人口結構占比偏低。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886420圖表18.2020年全國流動人口在各地區的分布86420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南北南東西南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南北南東西南重四貴云西慶川州南藏陜甘青寧新西肅海夏疆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19.2020年各地區流動人口在本地總人口占比40200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南北南東西南重四貴云西慶川州南藏陜甘青寧新西肅海夏疆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0年相較2010年,流動人口的年齡結構有上升的趨勢。2010年,按年齡分布的我國流動人口總量中,占比超過10%的年齡段集中在15歲-39歲區間中,占比合計達到59.83%,其中占比最高的是20-24歲,達到15.87%;2020年,按年齡分布的我國流動人口總量中,占比超過10%的年齡段僅有30-34歲區間,比例也僅為11.81%,15歲-39歲區間中,占比合計下降至46.13%。從人口流動原因看,七普和六普相比也出現明顯變化。七普中,人口流動占比最高的原因仍是工作就業,但占比從2010年的48.97%降至2020年的38.66%,類似變化的還有隨同離開/投親靠友;占比結構變化較小的是學習培訓;占比大幅上升的是拆遷/搬家,從2010年的9.30%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20.00%。與2010年統計口徑不同的是,2020年統計中出現了照料孫子女、為子女就學和養老/康養三個人口流動原因,在統計中的占比分別為2.28%、1.66%和1.48%,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人口老齡化過程,對流動人口總量和結構的影響。圖表20.七普和六普流動人口的年齡結構96309630202020100-4歲5-9歲10-14歲15-19歲20-24歲25-29歲30-34歲35-39歲40-44歲45-49歲50-54歲55-59歲60-64歲65歲及以上0-4歲5-9歲10-14歲15-19歲20-24歲25-29歲30-34歲35-39歲40-44歲45-49歲50-54歲55-59歲60-64歲65歲及以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21.七普和六普人口流動的原因402004020020202010工作就學習培隨同離拆遷/寄掛戶婚姻嫁照料孫為子女養老/其他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19從流動時長結構變化看,三年成為六普和七普人口流動時間結構變化的分水嶺,2020年流動時長在三年以下的人口占比45.21%,相較2010年的占比56.82%明顯下降;分流動時長區間對比,2020年流動時長在三年以內的分類比例,均較2010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流動時長在三年以上的分類,其占比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占比上升最明顯的是五年以上流動時長人口占比,從2010年的27.85%升至2020年的36.88%。分地區看,2020年較2010年新增的流動人口中,按流動時長分類結構劃分,時長在五年以上的占比47.05%,其次是半年至一年占比14.81%,與七普和六普的流動人口總量時長分布結構,在五年以下占比逐步遞減不同的是,七普較六普新增的流動人口,流動時長在一年至兩年的占比最低,僅為6.22%。我們認為這或表明,流動人口在一年后成為本地居民的轉化率較此前明顯上升。綜合流動時長和地區分布來看,華南和華東的流動人口均占較高比例,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地區流動時長在一年至兩年的新增流動人口占比較高,而流動時長超過五年的新增流動人口結構中,華北占比偏高。圖表22.七普和六普人口流動時間分布40353025205020202010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二年二年至三年三年至四年四年至五年五年以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23.七普較六普新增流動人口在各地區按流動時間分布86420半年至一年三年至四年一年至二年四年至五年二年至三年五年以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流動人口以流動半徑作為劃分,可以分為市內流動人口、省內流動人口和跨省流動人口,不同流動半徑的人口也有結構性特點。2000年市內流動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跨省流動人口;2010年,市內流動人口占比依然處于最高水平,但三者占比差異較小,人口流動半徑結構較為平均;2020年,流動人口結構再次調整,市內流動人口占比38.25%仍處于較高水平,但省內流動人口占比上升至36.42%,明顯超過跨省流動人口比例25.33%。并且,不同流動半徑人口,在全國各地區的分布差異較大。以七普的數據為例,2020年我國市內流動人口分布占比較高的地區分別是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廣東、江蘇等地,省內流動人口分布占比較高的地區分別是廣東、四川、河南、江蘇、山東等地,雖然排序較為類似,但是結構占比差異明顯加大,跨省流動人口分布占比較高的地區則是廣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等地。從特點來看,流動半徑越大,流動人口的地區集中度越高。圖表24.三次普查中不同流動人口占比變化50403020050403020038.2536.4225.33市內流動省內流動跨省流動2020w2010w2000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26.七普省內流動人口在各省的分布86420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南北南東西南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南北南東西南重四貴云西慶川州南藏陜甘青寧新西肅海夏疆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25.七普市內流動人口在各省的分布876543210疆夏海肅西藏南疆夏海肅西藏南州川慶南西東南北南東西建徽江蘇海龍江林寧蒙古西北津京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27.七普跨省流動人口在各省的分布2050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遼吉黑寧林龍江上江浙安福江山海蘇江徽建西東河湖湖廣廣海南北南東西南重四貴云西慶川州南藏陜甘青寧新西肅海夏疆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省內流動人口的數據沒有方向性,其中包括省會城市居民流向省內其他城市的情況,也有省內其他城市居民流向省會城市和居民在非省會城市之間流動的情況。以下分析中,省內流動人口也包括了市內流動人口,因此數據僅能解釋省內流動人口的基本特點,但不代表省內居民流動方向的趨勢性特點。2020年七普包括市內流動人口在內的省內流動人口3.68億人,較2010年六普的省內流動人口1.75億人,多增了1.93億人。從地區分布來看,多增的省內流動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華南和華東地區,特別是廣東、河南、四川、山東等人口大省,此外多增省內流動人口較多的地區還有安徽、河北、湖南、湖北等地。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0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1圖表28.七普較六普多增省內流動人口在各地區的分布86420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按受教育情況分類按受教育程度分類,省內流動人口結構以小學及初中為主,但隨著經濟發展,大專及本科受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占比上升。2010年,省內流動人口中,小學及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占比最高,達到51.0%,其次是高中,再次是大專及本科;2020年,省內流動人口中,小學及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數仍處于最高水平,但占比下降至47.4%,結構上與六普時期不同的是,大專及本科受教育程度的省內流動人口占比上升至24.2%,超過高中成為占比第二高人群。從七普較六普多增省內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布結構看,大專及本科流動人口占比達到27.42%,此外碩士及以上流動人口占比也升至1.41%,表明教育人口紅利對省內流動人口的影響較為明顯;另一方面,小學以下受教育程度的流動人口占比也快速上升至8.16%,遠高于六普時期的2.1%,我們認為其背后可能有城鎮化進程的影響。圖表29.七普和六普省內流動人口按受教育程度的分布605040302006050403020051.047.42020201025.622.024.220.65.32.1小學以下小學及初中高中大專及本科碩士及以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30.七普較六普多增省內流動人口按受教育程度的分布402044.1727.42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分地區來看,七普較六普多增的省內流動人口,基本遵循華南和華東地區占比高、東北和西北地區占比低的特點,但在不同地區、按受教育程度的分布結構仍有差異。按受教育程度分類來看,華北和華東地區碩士及以上省內流動人口占比明顯偏高,與之相較的是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省內流動人口,華南地區占比明顯偏高,小學及初中占比偏高的地區是東北和西南,西北地區則是小學以下占比偏高。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2圖表31.七普較六普多增省內流動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在各地區的分布4030200小學以下小學及初中高中大專及本科碩士及以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如果以受教育程度在大專及本科,來代表從2010年到2020年新增的省內教育紅利流動人口,則新增的5245萬人,分布較高的地區分別是廣東、河南、四川、山東和江蘇,此外安徽、河北、浙江、湖北和湖南,也有較多新增省內教育紅利流動人口。圖表32.七普較六普多增省內流動人口中大專及本科受教育程度在各地區的分布86420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按流動原因分類七普和六普,省內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比較類似,主要包括工作就業、學習培訓、隨同離開/投親靠友,以及拆遷/搬家。與六普相比,七普人口流動的原因統計上,新增了三項,分別是照料孫子女、為子女就學和養老/康養,從七普省內按原因分的流動人口結構來看,三者占比分別為2.30%、2.13%和1.73%,雖然占比不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老齡化、少子化、以及持續多年的人口流動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此外,七普占比較高的前三個省內人口流動原因分別是工作就業(28.60%)、拆遷/搬家(25.47%)和隨同離開/投親靠友(13.22%這一結構與六普占比較高的工作就業、隨同離開/投親靠友和學習培訓有明顯差異。從七普較六普多增的省內流動人口1.93億人,按原因的分布結構看,占比最高的是拆遷/搬家,比例達到36.38%,我們認為形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或是2014年前后的棚改貨幣化安置;占比次高的是工作就業和學習培訓,分別為22.66%和10.74%,這也是較長時間以來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原因。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3圖表33.七普和六普省內流動人口按原因的分布4030200403020020202010工作就學習培隨同離拆遷/寄掛戶婚姻嫁照料孫為子女養老/其他業訓開/投搬家口娶子女就學康養親靠友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34.七普較六普多增省內流動人口按原因的分布002036.3822.668.112.382.014.394.073.31工作就學習培隨同離拆遷/寄掛戶婚姻嫁照料孫為子女養老/其他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細看拆遷/搬家這一因素,對省內流動人口的影響。六普時期,我國因拆遷/搬家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總量2354萬人,從地域分布看,占比較高的地區仍集中在北京、長三角、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山東、河南、四川和湖北等人口稠密地區,此外占比較高的還包括遼寧。整體來看,六普時期因拆遷/搬家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分布,與我國流動人口的整體分布特征相似。七普時期,我國因拆遷/搬家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總量增加至9370萬人,從地域分布看,類似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四川、河南、山東、湖北等人口稠密地區,占比依然較高,但是較六普時期不同的是,七普時期,東北地區的黑龍江,華東地區的安徽,華南地區的湖南,因拆遷/搬家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占比大幅上升。圖表35.七普和六普因拆遷/搬家原因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在各地區的分布50北天河山內京津北西蒙古遼吉黑寧林龍江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山東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4相較之下,工作就業對省內流動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就比較小。六普時期,因工作就業原因產生的省內流動人口總量為0.62億人,七普時期升至1.05億人,雖然流動人口增加較多,但在各地區之間分布結構變化不大。六普時期,因工作就業原因產生的省內流動人口,主要分布在華南的廣東、河南和兩湖地區,以及華東的江浙、山東和福建地區,此外則是西南的四川和云南。七普時期,因工作就業原因產生的省內流動人口,仍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區,較六普占比變動較顯著的地區,上升較多的是河南、廣東、安徽、河北、四川,下降較多的是江蘇、黑龍江、福建、內蒙古、遼寧、湖北、山西、浙江。圖表36.七普和六普因工作就業原因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在各地區的分布707020202010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從2020年新增的照料孫子女、為子女就學和養老/康養三個因素總計情況來看:一是各地區內,三個新增因素的省內流動人口,在各自地區總省內流動人口中的占比。從全國情況來看,該占比為6.17%,從地區來看,占比明顯偏低的是華南,其次是西南,占比偏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北、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二是全國范圍內,三個新增因素的省內流動人口,在各地區的分布。占比偏高的省份包括了四川、江蘇、山東、安徽、河南、廣東等地,這與省內流動人口在全國各地區分布的情況類似,但是明顯不同的是,華北地區的河北和山西占比也較高。圖表37.七普因照料孫子女/為子女就學/養老/康養原因形成的省內流動人口在全國和各地區內占比60各省內占比地區結構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5人口跨省流動的方向性較強。以七普跨省流動人口數據為例。2020年我國跨省流動人口共計1.25億人,但從普查數據看,各地區人口凈流動方向明顯不同。整體來看,跨省人口凈流入占比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廣東、京津和長三角,流入人口比例高于流出人口比例分別為22.38%、8.56%和23.93%;而凈流出的地區則相對分散,其中占比較高的地區包括河南、安徽、四川、貴州等,我們將其大致也分為三個地區,分別是安徽江西、河南兩湖、以及川渝貴州,流出人口比例高于流入人口比例分別為12.04%、20.05%和13.67%。圖表38.七普各地區凈流入人口結構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與六普相比,各地區七普跨省流動人口的變化存在四個趨勢,分別是凈流入且流入加速,如新疆、海南等地,凈流入但流入減緩,如廣東、京津、長三角、福建等地,凈流出且流出加速,如河南、貴州、廣西等地,以及凈流出但流出減緩,如兩湖、川渝、安徽、江西等地。圖表39.七普較六普各地區凈流入人口結構變化43210-1-2-3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6以七普數據為例,主要人口流入地區的流動人口來源差異較大。京津地區的流入人口,來源占比最高的是河北25.70%,其次是河南15.27%,以及山東9.15%;從地區來看,則主要來自華北的河北、山西、內蒙,東北三省,華東的安徽、山東,華南的河南,以及西南的四川。長三角地區的流入人口,來源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的23.38%,其次是河南的16.24%和貴州的9.51%;從地區來看,則主要來自華東的江蘇、安徽、江西和山東,華南的河南、湖北和湖南,西南的四川、貴州和云南。廣東地區的流入人口,來源占比最高的是廣西23.40%,其次是湖南的17.27%和河南9.36%;從地區來看,則主要來自華南的河南、湖北、湖南和廣西,西南的重慶、四川、貴州和云南,以及華東的福建和江西。整體來看,來自東北和華北地區的跨省流入人口,較大比例凈流入京津地區,華東地區的流入人口,流向主要是長三角,在京津和廣東地區之間沒有明顯差異,華南和西南地區的流入人口則較大比例流向廣東,其次是長三角。我們認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跨省流動人口是存在明顯流動半徑的。圖表40.七普主要人口凈流入地區的人口來源303020252050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同樣以七普數據為例,從人口流出來看,同樣有三個地區較為集中。一是華東的安徽、江西地區。七普期間合計流出1786萬人,從流向分布看,占比最高的是浙江,達到26.42%,其次是江蘇占比19.05%和上海占比16.40%。從地區上看,安徽、江西地區流出的人口,主要流向是華東地區,其次是華南地區。二是華南的河南、兩湖地區。七普期間合計流出3013萬人,從流向分布看,占比最高的是廣東,達到34.97%,其次是浙江,占比12.42%,和江蘇,占比9.00%。從地區上看,河南、兩湖地區流出的人口,主要流向是廣東,其次是長三角,再者是京津。三是西南的川渝、貴州地區。七普期間合計流出2299萬人,從流向分布看,占比最高的是廣東,達到24.57%,其次是浙江,占比也在20.74%的較高水平,再者是福建,占比8.38%。從地區上看,川渝、貴州流出的人口,主要是流向長三角和廣東,此外西南地區內部,跨省流動的人口也較多。整體來看,七普期間,人口大省基于人力資源優勢,仍是跨省流動人口的主要地區;安徽江西、河南兩湖和川渝貴州的流出人口,都較為一致的流向了廣東、長三角地區,但同時三個地區的流出人口也有各自特點,如安徽江西流出的人口進入河南兩湖地區的比例也較高,河南兩湖流出的人口進入京津的比例,較其他兩個人口流出地區更高,川渝貴州流出的人口在流入其他地區的同時,在西南地區內部跨省流動的比例也較高。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7圖表41.七普主要人口凈流出地區的人口流向40u安徽江西河南兩湖u川渝貴州30200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從受教育程度的分布看,跨省流動人口教育人口紅利占比雖然在近十年有所上升,但相較省內流動人口的結構,在整體上不明顯,主要體現在結構上。從跨省流動人口整體上看,六普和七普結構比較類似,占比最高的都是小學及初中人群,但在六普期間,占比次高的是高中人群,其次是大專及本科人群。七普期間,小學及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占比依然最高且超過半數,達到58.2%的較高水平,但相較六普,大專及本科人群占比大幅上行至19.3%,碩士及以上人群占比也從2010年的0.5%上升至1.6%。從2020年較2010年多增的跨省流動人口,按受教育程度分布的情況看,占比最高的是大專及本科,達到36.0%,同時小學及初中受教育程度的跨省流動多增人口占比僅為33.8%。從三個主要人口流入的地區情況看,教育人口紅利的流入結構更明顯。京津地區多增的跨省流動人口中,大專及本科人口占比達到95.5%,同時碩士及以上人口占比也達到17.9%,與此同時,是小學及初中人口凈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京津地區的跨省流入人口結構調整是三個地區當中最明顯的;長三角地區新增跨省流動人口結構中,占比最高的也是大專及本科人口,比例達到40.7%,同時碩士及以上人口占比4.7%,此外由于長三角地區雖然新增流入人口結構中,高中及以下人口占比合計僅為54.6%,整體偏低,人口結構調整幅度明顯小于京津地區;廣東地區結構與全國類似,小學及初中人口占比最高,但與全國的情況相比,廣東地區的新增流入人口中,大專及本科人口占比僅為24.4%,碩士及以上人口占比僅為1.3%,明顯低于全國整體水平,主要是高中及以下各受教育程度分類的結構高于全國整體水平。圖表42.七普和六普跨省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布6040200604020070.258.2202020103.60.5小學以下小學及初中高中大專及本科碩士及以上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43.七普較六普多增跨省流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分布404020033.836.0小學以下小學及初中高中大專及本科碩士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8七普較六普新增跨省流動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是小學及初中的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分布結構,調整的情況較為明顯。其中最顯著的是,在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個地區,處于凈流出的情況;同時多增人口分布占比超過10%的地區,是廣東(26.67%)和浙江(16.81%),占比超過5%的地區,是山東重慶(3.51%)和云南(3.43%)。整體來看,主要集中在廣東、上海周邊、北京周邊、以及西南等七普較六普新增跨省流動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是大專及本科的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分布結構,整體比較集中,主要仍是京津、長三角和廣東,此外占比較高的地區還有山東、湖北和四川,我們認為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極在逐漸向中部地區和其他沿海地區轉移。圖表44.七普較六普多增跨省流動人口中小學及初中和大專及本科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分布情況30200(10)小學及初中大專及本科疆夏海肅西藏南州川慶南西東南北南東西建徽江蘇海龍江林寧蒙古西北津京疆夏海肅西藏南州川慶南西東南北南東西建徽江蘇海龍江林寧蒙古西北津京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對比七普和六普中,受教育程度是碩士及以上的人口在不同地區的分布結構可以看出:一方面,2020年占比較高的地區,依然明顯集中在京津、長三角和廣東地區;另一方面,以北京、上海和廣東為代表的教育人口紅利集中地區,2020年碩士及以上跨省流動人口的占比較20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占比偏高且較2010年上升的地區則是湖北、陜西、江蘇、浙江等地區。我們認為教育人口紅利的邊際流動不僅受各地區經濟增長客觀情況的影響,同時也可能在中長時間內,對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圖表45.七普和六普跨省流動人口中碩士及以上人口的分布情況3025205020202010古江新新疆寧夏青海甘肅陜西西藏云南貴州重慶海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2025年4月10日家庭戶二十年變遷29跨省流動人口的原因相對集中,且在六普和七普期間,按原因分布的比例也相對穩定。兩次人口普查期間,工作就業都是跨省人口流動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隨同離開/投親靠友和學習培訓,七普時期,因拆遷/搬家形成的跨省流動人口占比快速上升,超過婚姻嫁娶成為排名第四的流動從七普較六普多增的跨省流動人口,按原因分布的情況來看,新增的跨省流動人口比例與存量比例差異較大。首先是工作就業仍是第一原因,但占比僅為48.8%,遠低于六普的77.2%,其次是因學習培訓形成的跨省流動人口,占比為16.2%,我們認為這與教育人口紅利逐年上升有關,三是七普新增的三個統計口徑中,照料孫子女占比7.1%,養老/康養占比2.3%,為子女就學占比0.9%,表明我國銀發經濟或處于發展初期,未來發展空間較大。圖表46.七普和六普跨省流動人口的原因分布其他902020201060300其他90202020106030068.38.19.43.90.62.52.20.30.74.1工作就學習培隨同離拆遷/寄掛戶婚姻嫁照料孫為子女養老/業訓開/投搬家口娶子女就學康養親靠友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圖表47.七普較六普多增跨省流動人口的原因分布0048.8工作就學習培隨同離拆遷/寄掛戶婚姻嫁照料孫為子女養老/其資料來源: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銀證券從工作就業因素造成的跨省流動人口看,地區分布依然集中,但結構邊際調整也比較顯著。2020年,因工作就業原因形成的跨省流動人口總量8527萬人,從地區分布看,廣東占比28.7%,是占比最高的省份,從地區看,京津占比9.0%,江浙滬占比33.2%,三個區域累計在全國因工作就業形成的跨省流動人口比例達到70.9%。從多增的情況看,七普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