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第21課 古代詩歌五首-第五單元(共3課時)_第1頁
2025年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第21課 古代詩歌五首-第五單元(共3課時)_第2頁
2025年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第21課 古代詩歌五首-第五單元(共3課時)_第3頁
2025年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第21課 古代詩歌五首-第五單元(共3課時)_第4頁
2025年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第21課 古代詩歌五首-第五單元(共3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古代詩歌五首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第三課時新課導入/作者簡介/寫作背景/知識鏈接朗讀/整體感知/細讀分析/課堂小結/布置作業1.從詩歌的重音、節拍和韻律著手讀好詩歌。2.從詩歌的文化原型意象著手解讀詩歌。3.從詩歌的哲理著手解讀詩歌的意蘊。4.通過比較閱讀的方式來進行詩歌解讀。學習目標第一課時

春秋佳日,古人特別喜歡登高望遠,登則必有詩作。大致說來,古人登高望遠,有這樣一些緣由:傷春悲秋,寫盡心事。感懷歷史,憑高吊古。懷人思鄉,滿目愁緒。新課導入說說你所知道的登高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踔疁o《登鸛雀樓》新課導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揞棥饵S鶴樓》新課導入

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和“登高”相關的佳作——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和宋代詩人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新課導入陳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唐代文學家。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武則天贊賞,拜麟臺正字。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傳世。作者簡介《登幽州臺歌》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作者簡介《登飛來峰》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朗

讀《登幽州臺歌》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朗

讀《登飛來峰》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chuàngtì朗

讀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愴然:悲傷的樣子。涕:眼淚。疏通詩意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往前不見古代招賢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蒼茫天地悠悠無限,止不住滿懷悲傷熱淚紛紛!疏通詩意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朗

讀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尋: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緣:因為。疏通詩意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聽說在飛來峰極高的塔上,雞鳴時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身在最高層。疏通詩意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通過對兩首詩歌詩意的初步理解,找出需要重讀的字詞,說說需要重讀的原因。整體感知示例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的兩個“不見”需要重讀,因為兩個“不見”突出了賢君良臣不遇,詩人生不逢時的惆悵?!澳钐斓刂朴?,獨愴然而涕下”中的“悠悠”需要重讀,因為“悠悠”通過疊詞手法,寫出了天地空間的遼遠;“獨”也需要重讀,因為“獨”寫出了個人的孤單渺小。(還可以重讀“愴然”“而”“涕下”。“愴然”、“涕下”二詞寫出了作者的孤寂悲涼,“而”字延續詩歌節奏,也需要重讀)整體感知“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中的“千尋”需要重讀,古代八尺為尋,千尋,極寫塔之氣勢高峻;“日升”也需要重讀,旭日東升,詩人借眼前景,極寫自己志向遠大、豪情滿滿?!安晃犯≡普谕郏跃壣碓谧罡邔印敝械摹案≡啤毙枰刈x,在古代詩歌中,浮云是有其指代含義的,往往用來代指奸險小人;“最高層”也需要重讀,它寫出了詩人矢志不移的強大的精神世界。

通過尋找兩首登高詩中的重音來重讀,我們初步感受到了兩首登高詩所表達的詩人的內心情感??磥?,古人登高這一行為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其社會背景和個人經歷的,因此,我們還需要通過“知人論世”來深入學習這兩首登高詩。整體感知教師小結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其年,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陳子昂時任右拾遺參謀軍事。武攸宜缺乏戰略眼光,導致軍事失利,陳子昂屢次進言,不僅不被采納,還被貶為軍曹。《登幽州臺歌》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歷七年(公元1047年),王安石出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知縣。三年后,即宋仁宗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任滿回其老家臨川(今江西撫州市)探親,路過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寫了這首詩。之后,王安石即向仁宗皇帝上萬言書立陳變法,后來實施變法,他和保守派開展了堅決斗爭?!兜秋w來峰》整體感知陳子昂登上的是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賢納士而建的幽州臺,他在此感嘆身世,進而聯想到天地悠遠而生命短暫,其渴望建功立業卻懷才不遇之情、極度苦悶憂憤之情深蘊其中。結合寫作背景,說說對這兩首詩中詩人情感、思想的理解。整體感知從王安石的背景材料看,登飛來峰時應該正是他躊躇滿志之時,所以這首詩表面是即景說理,說的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其實是用典來直抒胸臆。在古代詩歌中,“浮云”往往用來借代奸佞小人,聯系到后來詩人上萬言書及與保守派的斗爭,那么這首詩就可以看作是詩人戰斗前的宣言了,其變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大無畏的戰斗精神由此可見端倪。結合寫作背景,說說對這兩首詩中詩人情感、思想的理解。

正如本節課開始時所言:“登高詩”往往不是無緣故的,而是借登高抒發心中的郁結,借登高一吐胸中的志向,借登高來表達家國憂思。讓我們再讀詩歌,讀出陳子昂的滄桑與無奈,讀出王安石的豪情與壯志。課堂小結第二課時

游歷詩也是古詩百花苑中常見的一類。有的詩專門記述在某地的游覽經歷,如《游山西村》;而有的詩,則是記述一次游歷的緣由和感受,如《己亥雜詩》(其五)。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游山西村》和《己亥雜詩》(其五)這兩首詩。新課導入知識鏈接

詩歌研究專家劉逸生先生在《龔自珍和他的〈己亥雜詩〉》一文中指出:“龔氏在寫給吳虹生信中的所謂‘往返九千里’,大抵是這樣的:己亥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出北京,行前向一些老朋友告別,然后遵陸路南行。五月十二日抵達江蘇省清江浦,再南行至揚州,沿路會見一些友人,渡長江到鎮江,歷江陰、秀水、嘉興,于七月初九日抵達杭州。在杭州稍作停留,與舊友相見,大約八月底回到昆山縣的羽琌別墅。住到九月十五日再出發北上迎接妻兒?!都汉ルs詩》知識鏈接

九月二十五日重到清江浦,十月初六日渡河北上,在山東曲阜稍作勾留,然后在河北省固安縣等候妻兒出都。十一月二十二日,與妻何頡云及兒子昌匏、念匏、女兒阿辛等南歸,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抵羽琌別墅?!都汉ルs詩》就是在這大半年時間內寫成的。”按劉先生的研究,《己亥雜詩》組詩是龔自珍在這一年南北奔走的記錄,而《其五》恰好記錄了他臨出都門,即將開始這場壯游的心境,因而,將之歸于“游歷”詩也是說得通的。《己亥雜詩》陸游(1125—1210)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宋代愛國詩人、詞人。陸游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存詩9300多首,是中國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其詩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留世。作者簡介《游山西村》龔自珍(1792—1841)

字璱(sè)人,號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學家。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留存文章300余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作者簡介《己亥雜詩》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朗

讀《游山西村》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感情朗

讀《己亥雜詩》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tún朗

讀臘酒:臘月所釀的酒。足雞豚:備足雞肉、豬肉。豚,小豬,詩中指豬肉。山重水復: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疊疊。柳暗花明:形容柳樹成蔭,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來比喻在困境中出現轉機,看到希望。簫鼓:吹簫打鼓。若許:如果這樣。閑乘月:趁著月明來閑游。無時:沒有固定的時間,即隨時。疏通詩意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繁。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將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簫鼓聲隨處可聞,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今后如果還能乘著月明來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疏通詩意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朗

讀浩蕩:形容廣闊或壯大。這里形容詩人離別京城時的無限愁緒。吟鞭:詩人的馬鞭。吟,指吟詩。落紅:落花。疏通詩意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猶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疏通詩意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押韻是古詩的一大特點。那么小小的韻腳在表情達意上是否也能起到作用呢?我們首先來找出韻腳,在兩首詩的韻腳下加上點。整體感知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ぁぁぁぁぁぁぁ?.再讀這兩首詩,重點咀嚼兩首詩的韻腳。你感覺兩首詩的韻腳在讀的時候有什么顯著的不同?整體感知《游山西村》通押un、en韻,這些韻屬于前鼻韻,發聲沉著明快,應該讀得稍緩慢一些;《己亥雜詩》(其五)通押a韻,發聲響亮洪大,應該讀得更快速一些。

你覺得兩首詩的韻腳是否表達了情感呢?整體感知教師小結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韻腳的表情達意,我們還得借助“知人論世”的解讀原則,才能走進兩首游覽詩的細微世界。寫作背景

本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當時陸游正因罷官閑居在家。詩人以明快、抒情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農村風俗圖。

詩人游覽山西村,總的心情是悠閑愜意的,飽含著對古風猶存的吾土吾民的熱愛。《游山西村》寫作背景

己亥是古代干支紀年法,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年龔自珍從京城辭官南歸故鄉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屬,于南北壯游中,寫成了315首《己亥雜詩》。課本所選的是第五首,是作者剛剛離開京城時所作。

這次離別京城,對于龔自珍而言,可視為逃出了被桎梏多年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廣闊的世界另有一番作為。離別的愁緒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但更多的是不忘報國的一腔壯志?!都汉ルs詩》(其五)3.在對作者和詩歌創作的情況作了一番了解的前提下,我們再來朗讀兩首詩,注意將韻腳所表達的情意讀出來。整體感知《游山西村》中所蘊含的感情是淡淡的悠閑,因此,讀un、en韻腳的時候,不宜太快,應讀得平緩一點,聲音也不宜太過于響亮。《己亥雜詩》(其五)中所蘊含的感情則是豪放灑脫,因此,讀a韻時,應該讀得快一些,聲音也應洪亮一些。整體感知教師小結

我們在讀古詩的時候,要適當關注下有特色的韻腳,注意韻腳獨特的表情達意的效果,因為聲音也可以傳遞情感。在本課伊始,我們就提到,這兩首詩都屬于古代的“游歷詩”,可是我們發現,兩首詩中并無一個“游”字,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細讀兩首詩,能否找出兩首詩都是從哪些角度來表現游覽的?細讀分析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寫游覽緣由:農家豐年,設宴待客。寫游覽路徑:經山涉水,柳暗花明。寫游覽所見:春社歌舞,人情淳樸。寫游覽所感:悠閑愜意,追慕古風。細讀分析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本課伊始,我們就提到,這兩首詩都屬于古代的“游歷詩”,可是我們發現,兩首詩中并無一個“游”字,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細讀兩首詩,能否找出兩首詩都是從哪些角度來表現游覽的?吟鞭東指,暗示即將離京遠游,浪跡天涯。落紅飄零,暗喻自身漂泊無定,游蹤無定。1.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游覽詩,在游山賞景中,兩位詩人都收獲了人生感悟,兩首詩中表達人生感悟的詩句,同學們能找到嗎?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深入探究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其五))2.這兩句詩分別蘊含了怎樣的哲理?青山接著青山,水路往復回環,小路曲折,有時像是陷入絕境,卻忽然在轉彎處看到另一個美妙去處?!吧街厮畯汀笨梢姷匦螐碗s,顯出所經山水的無窮變化。一個“疑”字點明這變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所致?!坝忠淮濉眲t寫出了自己的欣喜之情。深入探究這兩句蘊含著生活中路疑無而實有,景似絕而復出的人生哲理。詩人以“落紅”自比,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了詩人雖然脫離官場,卻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深入探究這兩句展現了一種偉大的奉獻精神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游歷類詩歌往往會帶著讀者一邊面向美景,看繁花隨處開,一邊又以哲思啟發著讀者,景美、意美兼備。我們將來讀到這類詩歌時要特別注意詩歌的這種特點,真正領悟到游覽類詩歌作者進行藝術創作時的“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課堂小結第三課時

本節課,我們來學習《古代詩歌五首》中的第五首古詩《望岳》。本首詩的學習,我們準備從五言律詩的基本閱讀方法入手,爭取達到“讀一首詩,及一類詩”的效果。新課導入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望岳》的寫作背景,對于這首五言律詩而言,“知人論世”依然是閱讀的前提。再想一想:詩歌名“望岳”,是登上泰山游覽的意思嗎?新課導入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后被尊為“詩圣”,與李白并稱“李杜”。其詩內容深刻,大膽揭露當時的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其中許多優秀作品,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被稱為“詩史”。存詩1400多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作者簡介《望岳》

岳,指五岳,即在古代地位崇高的五座高山,這里指東岳泰山。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詩人到洛陽應進士試,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時年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游生活,動身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游途中經過泰山時所作。寫作背景1.詩歌名“望岳”,是登上泰山游覽的意思嗎?整體感知不是。望,指在一定距離之外眺望。因作者并沒有登上泰山,故本詩是其眺望泰山時有感而作。朗

讀《望岳》自由朗讀詩歌兩遍。要求用豎線為詩歌畫出停頓節拍,并按照節拍抑揚頓挫地讀這首五言律詩。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