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4文言文閱讀虛詞推斷
『輸題趨勢』
卷別提問方式設題角度
2024年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虛詞推斷
高考北京卷
2023年、、,
古書北一興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虛詞推斷
2022年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虛詞推斷
高考北京卷
2025年考向預測:
虛詞推斷是閱讀分析能力。根據已有信息推斷是北京卷重要的考點,未來還會頻繁出現。根據前后文進行
虛詞詞義推斷的形式比較穩定,基本上采用選擇題形式。有的試題是兩句話中的同一個虛詞用法考核,有的是
課外的虛詞與課內的虛詞比較用法。因此,要聯系上下文,了解整句話的意思之后進行推斷。北京卷的文言文
文本試題主要呈現以下命題特征:一形式上是單文本;二選材上重視先秦散文或者名家名篇以散文圍住;三內
容上注重修身養德品格養成;四強調尊重文本信息,結合文本信息進行合理推斷。
<1
重難詮釋
設問形式
選擇題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設問解讀
這一類題的選擇題,把兩句話中相同的虛詞用法比較,選擇正確的一組,是北京高考的難點。推斷題指向
的是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在整體把握原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點,利用已有信息進行。
高分技巧
1.虛詞推斷的方法
(1)位置推斷法
同一虛詞,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不同。如“也”,用在句末表判斷、陳述、疑問、感嘆等語
氣。《過秦論》中“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問語氣。“也”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
用,《師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也”就是這種用法。
虛詞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用在句首一般作代詞,《鴻門宴》”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用在句首還常作語
氣副詞表反問或揣測,《師說》“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測語氣;在句中用在動詞后一般作代詞,《廉頗藺
相如列傳》“秦王恐其破璧”代指藺相如;用在名(代)詞后一般作語氣副詞表商量、期望、祈使語氣,
《燭之武退秦師》“吾其還也”表語氣副詞,還是。
(2)詞性界定法
同一個虛詞,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義和用法也會發生變化。
例如“之”,如果處于謂語位置,可視為動詞,《逍遙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中的“之”,譯為
“到”;如果處在賓語部分的兩個名詞之間,則譯為指示代詞“這樣”,《愚公移山》“曾不能損魁父之
丘”中的“之”;如果處在主謂之間,則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
三千里”中的“之”就是這種用法。
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了詞語的詞性和用法,《鴻門宴》“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句中有
三個“為”,前兩句的主語是“人”和“我”,賓語是“刀俎”和“魚肉”,故前兩句中的“為”應為動
詞,作謂語,譯為“是”;第三句中的“何辭”,即“辭何”,是動賓結構,主語承前省略,可見第三句
中的“為”是表疑問的語氣助詞,因為它不表示實在意義。
(3)句式推斷法
句式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
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歸去來兮辭并序》”舟遙遙以輕颶,風飄飄而吹衣”中的“以”和“而”處于對應位置,“而”是表修
飾的連詞,由此可推斷“以”也應是表修飾的連詞。
《過秦論》“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的“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趁著”的
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應是“趁著”的意思。
(4)語境分析法
一個虛詞往往有多種用法,要理解它在具體語句中的用法,必須根據上下文的整體語境和句子(單句和復
句)之間、句子內部成分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推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赤壁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中的“而”,上文對曹操“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贊許和充分
肯定,下文“今安在哉”則表達了嘆惋之情,下文沒有順承上文的句意,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見句中
的“而”為轉折連詞,可譯為“可是,去『。
2.虛詞推斷注意事項
文言虛詞要“三抓”。
(1)抓重點。《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虛詞共18個,一定要個個落實,從常用意義和非常用意義方
面比較區別,把握常用意義和用法,照顧特殊意義和用法,可以采用多義比較的方法,同類集中。
(2)抓課文。虛詞的考查方式,為選擇題,每個選項兩個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課本。根據這一特點,
考生應立足課本,結合經典例句,歸納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抓落實。對于典型用例,經常復習,防止遺忘。比如該題中每組中有一句話出自課本,必須將課內的
文言文抓實了。
--------------------------------h
限時提升練
一、(北京市十一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2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題。
①百川異趨,必會于海,然后九洲無浸淫之患;萬國殊途,必通諸夏,然后八荒無壅滯之憂,會通之
義大矣哉!
②自書契以來,立言者雖多,惟仲尼以天縱之圣,故總《詩》《書》《禮》《樂》而會于一手,然后
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然后能極古今之變,是以其道光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不能及。
③仲尼既沒,百家諸子興焉,各效《論語》以空言著書,至于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迨漢建元、元封
之后,司馬氏父子出焉。司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忠,會《詩》《書》《左傳》《國
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之言,通黃帝、堯、舜至于秦、漢之世,勒為一書,分為五體:“本
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②,"書"以類事,"傳”以著人,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
舍其書。“六經”之后,惟有此作,
④然大著述者,必深于博雅,而盡見天下之書,然后無遺恨。當遷之時,挾書之律初除,得書之路未
廣,亙三千年之史籍,而局踏于七八種書,所可為遷恨者,博不足也,凡著書者,雖采前人之書,必自成
一家言,遷書全用舊文,間以俚語,良由采摭未備,筆削不遑。所可為遷恨者,雅不足也。
⑤然自《春秋》之后,惟《史記》擅制作之規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會通之旨,司馬氏之門戶自
此衰矣。班固者,全無學術,浮華之士也。《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
原,班固不通,旁行邪上,由其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孔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
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此言相因也。自班因斷代為史。無復相因之義,雖有仲尼之
圣,亦莫知其損益,會通之道,自此失矣!觀其書,則前王不列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郡縣各為區域,
而昧遷革之源;禮樂自為更張,遂成珠俗之政,如此之類,豈勝斷綾!
⑥遷法既失,固弊日深,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惟梁武帝為此慨然,乃命吳均作《通
史》,上自太初,下終齊室,書未成而均卒。隋陸從典續《史記》訖于隋,書未成而免官。豈天之勒斯文
而不傳與?抑非其人而不佑之與?自唐之后,又莫覺其非,凡秉史筆者,不知留意于憲章,徒相尚于言語,
正猶當家之婦,不事饕饗,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之所深恥也。
(取材自宋?鄭樵《通志總序》)
【注】①二帝三王:黃帝、炎帝、堯、舜、禹。②正歷:制作大事年表來規范和校正歷代的歷法。
6.下列對丁加點詞意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書”以類事類:編輯
B.間以俚語間:夾雜
C.筆削不遑遑:閑暇
D.而昧遷革之源昧:隱藏
O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惟仲尼以天縱之圣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
B.所可為遷恨者見長人者好煩其令(《種樹郭橐駝傳》
C.不幸班固非其人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
D.猶衣裳之有冠冕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屈原列傳》)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萬國殊途,必通諸夏各國的道路不同,必定條條通往中原之地
B.至于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至于歷代相關的真實史錄,對這些作品并無記述
C.惟《史記》擅制作之規模只有《史記》具備了史書寫作應有的規模
D.自東都至江左,無一人能覺其非從東漢到魏晉,無一人能發覺作史的錯誤
9.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司馬氏父子之書,傳揚后世,影響深遠,足可與“六經”媲美。
B.司馬遷面臨文獻不足等問題,導致作品材料不夠豐富,語言風格不統一。
C.作者以服飾與冠冕,木水與本源的類比,生動地表現出“十表”的重要。
D.班固之后,史官都如只知逞口舌之快的主婦,因此作者感慨天喪斯文。
10.作者認為史家秉持“會通”之道才能“極古今之變”,請根據相關內容談談你對“會通”的理解,并
結合第⑤段說明“極古今之變”的具體內容。(6分)
【答案】
6.D7.A8.D9.D
10.“會”是匯聚,如司馬氏父子匯聚多種古籍言論。“通”是貫通,像孔子貫通經典文化、司馬氏父子
貫通古今歷史。“會通”就是把相關事物匯聚且貫通的理念和方法。
“極古今之變”的具體內容:
①歷史連貫性:《史記》“十表”體現連貫性,而班固斷代史破壞連貫性,使周、秦割裂,前后歷史不相
銜接。
②制度變遷:班固《漢書》沒有貫通郡縣制變遷,讓讀者不明其改革根源。
③文化風俗:《漢書》中禮樂變更缺乏連貫性,形成不同風俗政令。
【導語】這篇文章出自宋代文人鄭樵的《通志總序》,其核心在于論述“會通”之義,強調歷史記錄應當
融會貫通、全面系統。司馬遷因文獻不足、過于依賴舊文而使其作品不夠完美,但開創史學新體系,為后
人奠基。班固、后世史家割裂歷史,未能貫通前后,致使“會通”之道失去。作者通過對漢司馬氏和后來
的班固史學工作的評點,提出對史學家善于統籌、全面思考的期待與要求。文章融評述與議論為一體,主
旨明確,論證緊密。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書是用來分類記載事情的。
B.正確。句意:中間夾雜著通俗的語言。
C.正確。句意:沒有時間對內容進行修改潤色。
D.錯誤。昧:不明白。句意:卻不明白變遷改革的根源。
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相同,都是“憑借”。句意:只有孔子憑借上天賦予的圣明。/于是派遣蘇武憑借中郎將的身份,持節出
使匈奴,送回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
B.不同。……的地方/……的人。句意:這是司馬遷令人遺憾的地方;/(我)在鄉里,看見那些治民的官吏
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
C.不同。代詞,那/連詞,如果。句意:不幸的是班固不是那樣的人選。/如果是這樣的情況,誰能夠抵擋
呢?
D.不同。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定語后置標志。句意:就好像衣裳有著帽子。/一個人,誰又能
用清凈潔白的身體。
故選Ao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從東漢到魏晉”,從東漢到東晉及南朝各代。句意:從東漢到東晉及南朝各代,無一人能發覺作史的
錯誤。
故選Do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D.”班固之后,史官都如只知逞口舌之快的主婦”錯,根據“豈天之勒斯文而不傳與?抑非其人而不佑之
與?自唐之后,又莫覺其非,凡秉史筆者,不知留意于憲章,徒相尚于言語,正猶當家之婦,不事喜饗,
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此臣之所深恥也”可知,作者是在批評唐朝以后,史官們只注重言辭而
忽視了實際內容。
故選Do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對“會通”的理解:
“會通”首先有匯聚的意思。根據“百川異趨,必會于海”“萬國殊途,必通諸夏”可知作者以自然現象
和國家間的交流為喻,表明不同的事物要匯聚到一處。在史學領域,“會”體現為將眾多的歷史文獻、言
論等內容收集起來。例如司馬氏父子“會《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
之言”,把多種古籍中的內容匯聚在一起。“通”則有貫通之意。從思想文化層面來說,孔子”總《詩》
《書》《禮》《樂》而會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貫二帝三王而通為一家”,將不同的經典文化內容
貫通融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在史學上,司馬氏父子“通黃帝、堯、舜至于秦、漢之世”,把從
遠古到秦漢的歷史連貫起來,使不同時期的歷史相互關聯,這體現了“通”的含義。綜合來說“會通”
是一種把各種相關事物(如歷史文獻、歷史時期等)匯聚并且貫通的理念和方法。
“極古今之變”的具體內容:
①歷史連貫性方面:《史記》體現了“會通”之道,其中“十表”的作用重大,如同“衣裳之有冠冕,木
水之有本原”,是體現歷史連貫性的關鍵部分。而班固斷代為史,失去了“會通”之旨。在班固的《漢書》
中,“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間隔”,歷史的連貫性被破壞,出現了前代和后代歷史的割裂,“前王不列
于后王,后事不接于前事”,使得歷史不能像在“會通”理念下那樣有序銜接,人們難以從連貫的角度觀
察歷史演變。
②制度變遷方面:在郡縣制這一制度層面,《漢書》”郡縣各為區域,而昧遷革之源”,因為缺乏“會通”
理念,班固沒有將郡縣制的變遷歷程貫通起來表述,導致讀者不能明白郡縣制改革變遷的根源。
③文化風俗方面:在禮樂文化方面,《漢書》中“禮樂自為更張,遂成珠俗之政”,由于沒有“會通”古
今禮樂變化的過程,使得禮樂制度各自變更,缺乏連貫性,最終形成了不同的風俗政令,與《史記》所體
現的能夠貫通古今變化的理念形成鮮明對比。通過這些對比,可以看出秉持“會通”之道對于“極古今之
變”的重要性,即只有貫通古今,才能完整地展現歷史在制度、風俗等諸多方面的演變。
參考譯文:
①眾多河流朝著不同方向流淌,最終必定匯聚到大海,這樣九州大地才沒有被洪水淹沒的憂患;各國
的道路不同,必定條條通往中原之地,這樣八方荒遠之地才沒有阻滯不通的憂慮,會通的意義是多么重大
啊!
②自從有文字記載以來,著書立說的人雖然很多,只有孔子憑借上天賦予的圣明,所以能夠將《詩》
《書》《禮》《樂》匯總到自己手中,然后能夠統一天下的文章,貫通堯、舜二帝以及夏、商、周三代君
王的思想并使之融合為一體,然后能夠窮極古今的變化,因此他的學說光輝燦爛,百世以前,百世以后的
人都無法企及。
③孔子去世后,諸子百家紛紛興起,各自效仿《論語》憑借空洞的言論著書立說,對于歷代的實際事
跡,卻沒有什么記載關聯;等到西漢建元、元封年間之后,司馬氏父子出現了。司馬氏世代掌管典籍,擅
長著述創作,所以能夠向上考察孔子的思想,匯集《詩》《書》《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
漢春秋》等書中的言論,貫通從黃帝、堯、舜一直到秦、漢時期的歷史,編著成一部書,分為五種體裁:“本
紀”用來記載年代,“世家"用來傳承世系,“表"用來訂正歷法,“書"用來分類記載各類事件,“傳”用來記載人
物,使得百代以后,史官不能改變這種著史的方法,學者不能舍棄這部史書。在"六經"之后,只有這部著
作(能有如此地位和影響)。
④然而,進行重大著述的人,必定要在學識淵博、高雅純正方面有深厚的造詣,并且要讀盡天下的書
籍,這樣之后才不會留下遺憾。在司馬遷所處的時代,私藏書籍的禁令剛剛解除,獲取書籍的途徑還不夠
廣泛,綿延三千年的史籍,卻局限于七八種書,這是司馬遷令人遺憾的地方,就是他的學識不夠廣博啊。
凡是著書立說的人,雖然會采用前人的書籍內容,但必定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司馬遷的《史記》全用
舊有的文字,偶爾夾雜一些俚俗的話語,實在是因為采集資料不夠完備,沒有時間對內容進行剪裁潤色。
這是司馬遷令人遺憾的地方,就是高雅純正方面有所不足啊。
⑤然而自《春秋》之后,只有《史記》具備創作的規模。不幸的是班固不是合適的人選,于是就丟失
了會通的要旨,司馬氏開創的史學傳統從此就衰落了。班固這個人,完全沒有學術功底,是個浮華的士人。
《史記》這部書,功勞在于十篇《表》,就好像衣裳有著帽子,樹木河流有著源頭一樣,班固不明白(《史
記》的精妙),他編寫的《漢書》采用了橫向、斜向排列的表格形式,由于他把漢朝歷史截斷單獨成書,
致使周朝、秦朝的歷史不能相互因襲,古今的歷史形成了間隔,孔子說:“殷朝沿襲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
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襲殷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
這說的就是相互因襲的道理。自從班固截斷朝代來編寫史書,不再有相互因襲的意義了,即使有孔子那樣
的圣明,也不知道(禮儀制度等方面)所增減的內容了,會通的方法,從此就丟失了!看他的書,就會發
現前代的帝王不在后王記載之中,后面發生的事與前面的事不相銜接,郡縣各自成為區域,卻不明白變遷
改革的根源;禮樂各自進行變更,于是形成了不同的風俗政令,像這樣的情況,哪里數得過來呢!
⑥司馬遷的著史方法既然已經失傳,班固史書的弊病日益加深,從東漢到東晉,沒有一個人能夠察覺
其中的錯誤。只有梁武帝為此感慨不已,于是命令吳均撰寫《通史》,上起太初年間,下至南齊,書還沒
有寫成吳均就去世了。隋朝陸從典續寫《史記》一直到隋朝,書還沒有寫成就被免去官職。難道是上天要
限制這些著述不讓它們流傳嗎?還是因為沒有合適的人而不保佑它們呢?自唐朝以后,又沒有人察覺到其
中的錯誤,凡是擔任史官撰寫史書的人,不知道留意史書的編寫規范,只是在文辭上相互推崇,正好像當
家的主婦,不操辦飲食之事,專門耍嘴皮子,即便能說得好聽,難道就能使家庭富裕起來嗎?這是我深深
感到羞恥的事啊。
二、(2025屆北京市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戰國策》書錄[注】
劉向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致刑錯四十余年。遠方慕義,莫不賓
服。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余業遺烈,流而未滅。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時君雖無德,
人臣輔之,以并立于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期會以相一。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
猶有所恥。小國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豈不大哉!
及春秋后,眾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孔子雖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以
匹夫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時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興。仲尼既沒,道德大廢,上
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謫,茍以取強而已矣。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謫之
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放效,后生師之,遂相吞滅,暴師經歲,流血滿野。諸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
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盡為戰國。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力功爭強,勝者
為右;兵革不休,詐偽并起。當此之時,雖有選德,不得施謀,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游說
權謀之徒見貴于俗。是以蘇秦,張儀之屬,生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橫則秦帝,從則楚王。然當此之
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為一,以俟背秦。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交兵
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勢便形利,權謀之士,咸先馳之。至始皇因四寒之固,據愉,函之阻,聽眾人之策,乘六世之烈,
以蠶食六國,兼諸侯,并有天下。仗于謀詐之弊,終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燔燒詩書,
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
綱紀壞敗。天下大潰,詐偽之弊也。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茍以
詐偽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
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
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有刪改)
【注】書錄:綜述書籍的版本、評論和源流等內容的圖書目錄。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然其余業遺烈烈:功業
B.期會以相一一:協調一致
C.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爭捐:拋棄
D.生從橫短長之說生:謀士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3分)
A.眾賢輔國者既沒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B.而游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不敢窺兵于關中
C.至始皇因四塞之固不得不因勢而為資
D.自上為之為之謀策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卒致刑錯四十余年最終使刑罰放置不用四十多年
B.歌說以相感用典雅的詩歌和圣人的言語相感召
C.敵侔爭權力量相當者爭權奪利
D.雖不可以臨國教即使不可以臨時指導那些國家
9.根據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第一段用幾個“有所”句,表現周朝德政影響深遠。
B.作者認為在孔門七十二賢推動下,春秋之后王道尤為興盛。
C.本文與《過秦論》都認為地理優勢是秦統一天下的重要條件。
D.本文指陳千年歷史大勢,縱論時代變化特點,文風平和渾厚。
10.本文與《過秦論》都論及秦的滅亡。請結合本文第四、五段與《過秦論》最后一段的內容,概述它們
的寫作意圖有何不同。(6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
衛、中山之君也;鋤穆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錘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
道,非及鄉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紫大,比權量力,則不
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穿,蠕函為
宮;一夫作難而七廟慎,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答案】
6.D7.C8.D9.B
10.①本文第四、五段寫秦的滅亡,旨在說明道德仁義是治國之本,權謀之術只能臨時救急,不能作為治
國長久之策,提示人們辯證地看待謀臣策士。②《過秦論》最后一段寫秦的滅亡,旨在揭示統治者不施行
仁義,攻和守的形勢就不同了。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D.該句意思是:創立了縱橫、短長的學說。“生”,動詞,創立。
故選D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處意思:能輔佐國政的眾多賢人都死去了。“者”,助詞,……的人;第二處意思:二十九年內天
下沒有發生大的戰爭。“者”,助詞,表示停頓,無實義。
B.第一處意思:而游說權謀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介詞,表被動,被;第二處意思:因而不敢
向函谷關以東進兵。“于”,介詞,向。
C.第一處意思:到了秦始皇時期,憑借國境四面的險要。“因”,介詞,依靠,憑借;第二處意思:不得
不依靠形勢作為依托。“因”,介詞,依靠,憑借。
D.第一處意思:統治者做這些。“為”,動詞,做;第二處意思:替他們出謀劃策的人。“為”,介詞,
替。
故選Co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該句意思是:雖然不能用于治國教化。
故選Do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春秋之后王道尤為興盛”錯誤。由原文“皆天下之俊也,時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興”可知,七十二
賢人都是天下的俊才,但是當時的君主沒有人尊崇他們,王道因此不能被實施。因此七十二賢并沒有推動
春秋之后王道的興盛。
故選Bo
10.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者的創作意圖的能力。
由本文第四段“仗于謀詐之弊,終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可知,秦國依仗的是狡詐的謀
略,沒有仁義道德的教化,來凝聚天下的人心。再由“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致也。茍以詐偽
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可知,周王朝用道德教化百姓,使百姓歸順,而秦朝不
這么做,因此破滅。由此說明道德仁義是治國之本。
由本文第五段“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可知,作者認為,謀士的謀略
是為了扶助急難、維持即將滅亡的國家,所做的都是權宜之事,雖然不能用于治國教化,化解戰爭。由此
說明權謀之術只能臨時救急,不能作為治國長久之策,提示人們辯證地看待謀臣策士。
而《過秦論》選段中,“然后以六合為穿,蠕函為宮”一句概括了秦朝的作風一一把天下作為家業,用靖
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再由最后一句“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揭示滅亡的原因:因為不
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由此揭示統治者不施行仁義,攻和守的形勢就不同了。
參考譯文:
周王室自從文王、武王開始興起,崇尚道德,重視禮儀,因此仁義之道通行于天下,最終使刑罰放置
不用四十多年。遠方各族仰慕(周朝的)道義,沒有不臣服的。到了春秋時期已經有四五百年了,可是他
們遺留下來的事業和功績,仍在流傳,不曾泯滅。春秋五霸興起,他們也還能尊崇、侍奉王室。五霸之后,
當時的君主即使有失德的,臣子們也能輔佐君主,以求都能在中原地區立足,(此時他們)仍然能用道義
相支持,用典雅的詩歌和圣人的言語相感召,相約會盟以求協調一致。天子的命令,還會被執行。會盟的
國家,仍有羞恥感。小國能夠有所依靠,百姓能夠有所生息。周王朝流傳下來的教化,豈不是很偉大!
到了春秋之后,能輔佐國政的眾多賢人都死去了,禮義也就衰落了。孔子雖然論《詩》《書》,定
《禮》《樂》,(他的)王道思想清楚分明,(但)因為他只是一介平民,沒有勢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
二個賢人而已,(他們)都是天下的俊才,當時的君主沒有人尊崇他們,王道就因此不能被實施。孔子逝
世以后,道德大壞,上下的等級次序蕩然無存。到了秦孝公拋棄了禮讓而推崇戰爭,放棄了仁義而崇尚謫
詐,只是為了讓國家變得強盛而已。那些篡位竊國的人,成為諸侯王;那些善于使用狡詐欺騙手段的國家,
興起成為強國。因此各國互相仿效,后來的國君師法他們,便開始互相吞并,戰爭連年不斷,流血灑滿原
野,父子不能相親,兄弟不能相安,夫婦離散,沒有人能保命,道德在這時就已經蕩然無存了。
到了春秋晚期情況更加嚴重,(經過兼并)只留下七個萬乘之國,五個千乘之國,力量相當者爭權奪
利,都成了參戰的國家。(各國都)貪得無厭,沒有廉恥,競相進取,不知滿足;各國以武力相爭,取勝
的為尊;戰爭沒有休止的時候,奸詐欺騙的行為大行其道。在這個時候,即使有道德,也不會被使用,因
此孟子、荀卿等儒術之士,被世人拋棄,而游說權謀的那些人,被世俗尊崇。于是蘇秦、張儀之流,創立
了縱橫、短長的學說,左右著國家的局勢。連橫成功,秦國就能稱帝。實行合縱,那么楚國就能稱王。然
而在這個時候,秦國最強,諸侯國正弱,蘇秦用合縱的方式聯合他們,當時六國聯合成為一體,來抵抗秦
國。(六國聯盟使)秦國懼怕,因而不敢向函谷關以東進兵,二十九年內天下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然而秦國國勢強盛,地形有利,善于權謀的人,都以投奔秦國為首選。到了秦始皇時期,憑借國境四
面的險要,據有靖山、函谷關的天險,聽從眾人的策略,繼承六代先王的功業,蠶食六國,兼并諸侯,統
一了天下。可秦畢竟是依仗狡詐的謀略,沒有仁義道德的教化,來凝聚天下的人心。焚燒書籍,坑殺儒生,
往上輕視堯、舜,向下藐視禹、湯、文王。秦二世更是變本加厲,對下不施行恩惠,民間的情形不能向上
傳達給他;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離;教化之道變得淺薄,綱紀敗壞。天下分崩離析,這就是狡詐虛
偽的弊端。他們的做法比起王道來,豈不是很遙遠嗎!周朝之時實行王道,能使天下人有羞恥之心,教化
因此就可以達成了。如果用狡詐虛偽的方法茍且迎合以求存活,統治者這么做,又怎么能給百姓做表率呢?
秦朝的破滅,不也是應該的嗎!
戰國之時,君主的德行淺薄,替他們出謀劃策的人,不得不依靠形勢作為依托,憑借時勢而謀劃。因
此他們的謀略是為了扶助急難、維持即將滅亡的國家,所做的都是權宜之事,雖然不能用于治國教化,化
解戰爭,卻也是救急之需。他們(戰國策士)都是才能出眾之士,揣摩當時君主所能實行的,貢獻自己出
奇的策略、過人的智慧,以求轉危為安,救亡為存。這也是值得嘉許的,而且也都有可以觀覽借鑒之處。
三、(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三下學期開學測試)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①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
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
②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渝隨①之具,
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
③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
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④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②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
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心蓄之,銜忍而不出
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
⑤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
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
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
⑥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
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回祿③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
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
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
⑦古者列國有災,同位皆相吊。許④不吊災,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
以賀也。顏、曾之養,其為樂也大矣,有何闕焉?
⑧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十篇乃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
《對問》,大善,可寄一本。仆近亦好作文,與在京城時頗異,思與足下輩言之,桎梏甚固,未可得也。
因人南來,致書訪死生。不悉。宗元白。
(取材于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注釋】①脂膏澹遁:油脂和淀粉類調料,這里泛指食物。②小學;舊時對文字學、音的學、訓詁學
的統稱。③祝融、回祿:都是傳說中的火神名。④許:許國,春秋時國名。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蓋將吊而更以賀也吊:憂愁
B.心蓄之蓄:暗藏
C.而世之多嫌也嫌:猜忌
D.黔其廬黔:使變黑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乃吾所以尤賀者也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
B.惟恬安無事是望也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
C.或將大有為也而為世嫌之所加
D.然時稱道于行列使夫蓄于心者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斯道遼闊誕漫這番道理不著邊際而又荒誕無稽
B.銜忍而不出諸口強忍著不能說出口
C.得奮其舌替天子頒布命令
OD.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主持考試的人,授予您官職也不再害怕
9.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文寫柳宗元祝賀友人家中失火,看似違背常情,實則飽含了作者對友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他一
展抱負的祝愿。
B.第③段通過老子福禍相倚和孟子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觀點,說明王參元家中失火,家資毀
于一旦的必然性。
C.第④段柳宗元分析好友王參元博學多才卻仕途不順的原因,意在揭露當時社會上埋沒人才、詆毀人
才的現象。
D.第⑦段柳宗元借顏回、曾參安貧樂道的事例,從持志自守、學習古人高尚志趣、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等方面去鼓勵朋友。
10.根據全文內容,請概括作者在第①段說自己“始聞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的原因。(6分)
【答案】
6.A7.D8.C9.B
10.①王參元是既孝順又恬淡的人,卻遭遇火災,因而作者“始聞而駭”;
②作者不認可遭遇災難和有所作為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中而疑”;
③過去大家雖知王參元的才干,卻因其財富多,怕有受賄之嫌而不敢表達肯定之意;如今家產燒盡,可以
大膽推薦了,所以“終乃大喜”。
【解析】
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吊:慰問。句意:所以原本想來慰問您卻改為道喜了。
B.句意:暗藏在心里
C.句意:而世人大多喜歡猜忌、懷疑。
D.句意:大火使您的房屋變黑了。
故選Ao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是;才。句意:那就是我更要祝賀您的原因了。/這樣您的才能才可以顯露出來,而不受污損。
B.賓語前置的標志;這。句意:只希望平平安安不出事情。/即使圣人也未必認為這確實可信。
C.作為;表被動。句意: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有大的作為。/因而被世人的猜忌煩擾。
D.均為介詞,在。句意:但那時在同僚中稱道您。/使那些把對您的賞識藏在心里的人。
故選Do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得:能夠。奮其舍:指盡量說話。句意:能夠說說話了。
故選C。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通過老子福禍相倚和孟子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的思想觀點,說明王參元家中失火,家資毀于一旦的
必然性”有誤,家中失火與成就大事未必會有必然聯系。
故選Bo
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
①原文說到“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煬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浦瀚
之具,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王參元是既孝順又恬淡的人,卻遭遇火災,因而作者“始聞而駭”;
②還說到“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
人皆然”。但作者不認可遭遇災難和有所作為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中而疑”;
③文中說到“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宥而彰之,使夫蓄
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過去大家雖知王參元的才干,卻因其財富多,怕有受
賄之嫌而不敢表達肯定之意;如今家產燒盡,可以大膽推薦了,所以“終乃大喜”。
參考譯文:
①接到楊八來信,知道您遭受火災,家中沒有一點積蓄了。我剛開始聽到時很吃驚,接著便感到疑惑
不解,而最后才大為高興,所以原本想來慰問您卻改為道喜了。你我相隔很遠,信中言詞簡略,我還不能
確知其中的情形,假若果真燒毀已盡,一無所有,那就是我更要祝賀您的原因了。
②您殷勤地侍奉雙親,每天都很快樂,只希望平平安安不出事情,如今竟然遭到大火肆虐的憂患,使
您受到了驚嚇,而且連平日普通的食物,或許也因此匱乏了,我剛聽到時很吃驚。
③一般人都這么說:吉兇禍福是互相依存的,是來去不定的。所以一個人如果要有大的作為,就先要
遭受困苦驚嚇,在這時會遇到水與火造成的災難,會受到眾多小人的怨恨,經歷了辛勞、苦難、變亂與動
蕩之后,才能成就顯赫,古代的仁人都是這樣的。這番道理不著邊際而又荒誕無稽,即使圣人也未必認為
這確實可信,因此對于您的這次遭災,我繼而感到疑惑不解。
④憑您這樣能讀古人的書,能寫文章,對文字訓詁等方面又有專長,具備如此多的才干,但在仕進上
卻不能高出一般的士人,從而取得顯赫尊貴的地位,其實并無別的原因。京城里的人大多說您家中有很多
錢財,那些好求清廉之名的人,都害怕和顧忌這點,不敢稱道您的長處,只是自己明白,暗藏在心里,強
忍著不說出口。這是因為公正的道理不易辨明,而世人大多喜歡猜忌、懷疑。一旦有人說出稱贊您的話,
那些喜歡嗤笑別人的人就會以為他一定是得到您的厚禮了。
⑤我從貞元十五年讀到您的文章以來,就把對您的賞識暗藏在心里,大約有六七年一直沒有說過。這
表明我只顧自身而虧于公道很久了,不只是對不起您啊。等到我做了御史、尚書郎時,自以為有幸成為皇
帝身邊的官員,能夠說說話了,想趁此推薦您,從而使您心中的郁悶得以排除。但那時在同僚中稱道您,
仍有相視而暗笑的人。我深恨自己修養得還不能被世人所明察,平素的聲譽還沒有樹立,因而被世人的猜
忌煩擾,我常常跟孟幾道說起這些事,并為此感到痛心。
⑥現在您的家財幸而被天火燒得精光,大概眾人的疑慮也都會化為灰燼。大火使您的房屋變黑了,使
您的墻壁變紅了,從而顯示您已一無所有,這樣您的才能才可以顯露出來,而不受污損,您的成果就顯現
出來了,這是火神幫助您吶。那么,我與孟幾道十年來對您的知遇,還不如這場大火在一夜之間給您帶來
的聲譽呢。大火幫助您,把您已一無所有的情況顯現出來,使那些把對您的賞識藏在心里的人,都能開口
為您說話,而主持考試的人,授予您官職也不再害怕了。即使要像以前那樣畏縮不進,受人譏笑,大概還
有可能嗎?從此我對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最后我才感到非常高興。
⑦古時候,某個諸侯國遇到災禍,列位相同的諸侯國就都去慰問它。春秋時,許國沒去慰問別國的災
禍,君子對它就很憎惡。現在我說的情況就如上面所述,而又與古代有些不同,所以本來打算來慰問,卻
又改成祝賀了。像顏回、曾參那樣地安貧樂道,其中所擁有的樂趣可謂多了,您雖物質上有所缺失,又算
得了什么呢?
⑧您先前要我文章的古體字書作,我牢記不忘,等積滿幾十幅后就一起給您寄去。吳二十一武陵來到
我這里,說起您作了《醉賦》和《對問》,非常好,可托人捎一本給我。我近來也喜歡作古文,與在京城
時很不一樣,想和您這樣的人談談這方面的感受,但被禁錮得十分厲害,就不可能實現了。趁著有人到南
方來,給您寫這封信探討關于死生的道理。余不盡言。宗元稟述。
四、(2025屆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學高三上學期統練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
唐?元稹
①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鹿歌相和,是后,詩人繼作,歷夏、殷、
周千馀年,仲尼緝合選練,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馀無聞焉。騷人作而怨憤之態繁,然猶去風雅
日近,尚相比擬。秦、漢已還,采詩之官既廢,天下妖謠民謳、歌頌諷賦、曲度嬉戲之詞,亦隨時間作。
至漢武帝賦《柏梁》詩,而七言之體具。蘇子卿、李少卿?之徒,尤工為五言。雖句讀文律各異,雅鄭之音
亦雜,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建安之后,天下文士遭罹兵戰。曹氏父子鞍
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晉世風概稍存。宋、齊之間,教失根
本,士子以簡慢歙習舒徐相尚,文章以風容色澤放曠精清為高。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意義格力
固無取焉。陵遲至于梁、陳,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詞劇,又宋、齊之所不取也。
②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②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
由是而后,文變之體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
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濃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海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
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
貴其多乎哉。茍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③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
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
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④予嘗欲條析其文,體別相附,與來者為之準,特病懶未就耳。適遇子美之孫嗣業啟子美之柩,襄前
事⑥于偃師。途次于荊,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拜余為志。辭不能絕,余因系其官閥而銘其卒葬云。
(取材于作者同名文章)
注釋:①蘇子卿、李少卿指漢代蘇武、李陵。②沈、宋指唐代詩人沈侄期和宋之問。③曹劉,“三曹”之
曹植、建安七子之劉禎,他們是漢代詩人。④顏謝,指南朝宋的詩人顏延之和謝靈運。⑤徐庾,指南朝梁
陳的詩人徐陵和庾信。⑥襄襯事:完成合葬之事。襄,成;神,合葬。
6.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尤工為五言工:善于,長于
B.下該沈宋該:同“賅”,完備
C.途次于荊次:臨時止宿
D.雅知余愛言其大父之為文雅:很,極
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君臣以麋歌相和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
B.取其干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其遒壯抑揚,冤哀悲離之作,尤極于古
C.然猶去風雅日近,尚相比擬使仲尼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
D.蓋吟寫性靈,流連光景之文也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
8.下列對文中畫線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余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總萃焉
我讀詩讀到杜甫,才知道他是個集前代優秀文化大成的詩人
B.而詞意簡遠,指事言情,自非有為而為,則文不妄作
可是詩句的含義簡潔深遠,介紹事物表達感情,如果不是有目的地創作,那么詩文就不會隨意寫出來
C.歷世之文,能者互出
每個皇帝在位的時期,都有著名詩人出現
D.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濃莫備
。格律切當但是勁健的風度喪失了,抒寫閑情逸致辭采卻又非常華美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為楚辭與《詩經》時間上相差不遠,所以創作風格有相似之處。
B.作者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食品飲料行業分析
- 上海閔行職業技術學院《合唱與指揮基礎(2)》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許昌電氣職業學院《老年生活能力評估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南京工業大學《外科學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至2031年中國汽車仿真電氣電路學習實習臺行業投資前景及策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煤炭買賣合同模板
- 遼寧中醫藥大學杏林學院《足球俱樂部》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道路路基坡度施工方案
- 新建電力線施工方案
- 山西醫科大學晉祠學院《鋼琴基礎(2)》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數學-湖南省2025屆高三下學期“一起考”大聯考(模擬二)試題+答案
- 2025年中國計量器具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中央2025年中國信息安全測評中心招聘31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單招職業傾向性考試題庫必考題
- 《正定矩陣的應用分析》1400字
- 掛網噴播植草施工方案
- CNAS-CC190-2021 能源管理體系認證機構要求
- mems探針卡可行性研究報告
- 牧運通備案辦理流程
- 河南省歷年中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5篇(截至2024年)
- 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復習:課外古詩詞閱讀訓練(解析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