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1頁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2頁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3頁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4頁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篇一」【教學目標】科學知識概念目標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科學探究目標1、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2、輕重和大小適當的物體可作為稱量的標準物。科學態度目標發展進一步研究物體的興趣和愿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掂量、稱量等方法的準確程度不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質量是物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測量;2、用掂量、稱量等測量方法可以比較物體的輕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導致比較結果的準確程度不同。教學難點:用稱量的辦法進行測量并記錄【教學準備】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簡易天平1臺(含稱量盤)、同樣大小的回形針若干、學生活動手冊每組3條記錄單、班級記錄單【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聚焦概念展示上節課用到的各種物體(乒乓球、木塊、橡皮……)的圖片,提問:“看一看我們觀察過的這些物體,我們怎樣知道它們的輕重呢?”讓學生說說如何知道物體的輕重。設計意圖:調查學生對比較輕重方法的原有認知水平,了解學習前的概念掌握程度,為認識并實踐科學的比較方法奠定基礎,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二、圍繞概念,實踐探究用不同的方法比較5個物體的輕重并排序。1、預測物體的重量。(1)出示5個物體: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形狀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預測輕重之前,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比較這幾個物體的形狀及大小。(其中,木塊和塑料塊的大小一樣,兩個橡皮的材質和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塊大)(2)安排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預測排序結果并記錄下來。排序方法采用先提問“我們怎樣記錄排列的順序呢”,引導學生討論記錄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學生討論的方法統一為一種,比如用數字表示輕重,數字越小,表示越輕,即學生認為最輕的物體,就用1表示,認為第二輕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準備一張記錄單發給每個小組,填好預測結果后貼在黑板上(這樣便于對比較的結果進行討論)。鼓勵學生說說預測的理由(3)對每組的排序進行比較,將學生的討論聚焦在“對于兩塊橡皮,你們是如何預測的?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你們又是如何預測的?”這類問題上,以引發他們的進一步思考。適當時,做簡要的小結,說明預測有可能不準,我們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判斷物體的輕重,比如,掂量和稱量。設計意圖:借此活動了解學生的已有認知。比如,對同樣大小的木塊和塑料塊、相同材質和現狀但大小不同的橡皮,它們輕重學生是如何判斷的。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繼續指導、落實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2、掂量不同物體的輕重。(1)掂重。學生親自動手掂量5個物體,感受5個物體的輕重,這時需再次將比較的結果記錄下來(提醒學生統一用數字來表示輕重)。分發給學生一條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后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2)掂重后,先小組研討,再圍繞數據全班研討。設計意圖:通過數據對比,使學生認識到掂重的方法并不完全準確。3、稱量物體的重量。(1)首先要確定標準物。教師通過多媒體屏幕呈現幾個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該選什么樣的物體作為標準物呢?“比較重的物體可以嗎?比如玻璃珠。”“比較大的物體可以嗎?比如乒乓球。”通過這樣的引導,促使學生在對比中發現,應該選擇比較輕的、小的、容易放在盤子中的物體作為稱量的標準物。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證明,回形針的大小和輕重比較適合作為標準物。(2)說明稱重方法。將一個物體放在簡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個放入回形針(雖然這里不強調“左物右碼”,但仍建議給學生養成“左物右碼”的習慣),直到天平平衡。數出放入的回形針數量,根據回形針的數量比較物體的輕重,并記錄稱量結果。稱量后,學生要根據回形針的個數來給5個物體的輕重排序并記錄下來。(3)再發給學生一張新的記錄單進行記錄,然后貼到黑板上進行展示比較。(4)學生用稱量的方法進行比較并記錄。設計意圖:讓小組把稱量的結果呈現在黑板上,為后續的集體研討做準備。通過自己動手稱量物體重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記錄數據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探究習慣和態度三、研討數據,獲得概念1、班級匯總完成后,要先組織學生分別查看三次排序的結果,小組內討論說說自己的想法,然后將小組的數據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可能會發現,自己小組三次結果可能都不一樣,其他小組三次排序的結果也不盡相同。2、接下來,小組內要先討論三種比較輕重的方法中,“哪種方法的排序結果更準確”,從而轉入對不同測量方法準確程度的探討。預測是猜的,不太準確;不同的人感覺可能不同,掂量也不準;掂量次數多了,容易亂;用簡易天平稱量是比較準確、比較科學的方法。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發現,不同的人預測的結果可能不同,甚至差異會比較大,因此預測是不可靠的。第二種方法是根據掂量的方法判斷輕重,這種方法需要兩兩比較,引導學生發現,掂量的方法仍然是依靠人的感覺,當物體的輕重差不多時,會出現不同的判斷結果;而且這種方法的操作次數比較多,當有更多的物體時,操作會更麻煩,結果會更不準確。第三種方法是用同樣大小的回形針作為標準物測量,測量后記錄回形針的個數,這樣得出的結果不僅比較精確,而且適合測量更多的物體四、應用概念,拓展延伸在探究活動中,學生已經發現了大小相同的木塊和塑料塊,輕重是不一樣的。以此為基礎給出問題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屬碗一樣重嗎?學生先相互交流,再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聯系之前的實驗結果說出判斷的理由,再舉出生活中類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輕重可能不同等。設計意圖:問題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質不同的物體,輕重可能不同”,比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們的輕重有可能不同”。五、小結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在班級記錄單上做記錄。設計意圖:對一整節課進行歸納總結,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篇二」【教學目標】1、科學概念目標我們的周圍存在著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征。2、科學探究目標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3、科學態度目標愿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能較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特征。2、教學難點: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教學準備】1、小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紙片、木塊、一次性塑料杯每組一套2、全班:《發現物體的特征》班級記錄表3、個人:“輕重”兩字打印【教學過程】一、聚焦(預設5分鐘)1、教師隨便拿起粉筆、課本等,告訴學生這就是物體,并板書“物體”。2、提問:我們周圍還有些什么物體?你會怎樣描述它?(比如鉛筆細長,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3、學生自由描述,教師隨機板書,記錄學生交流產生的詞匯或短語。二、探索1:單個物體觀察(預設10分鐘)1、認識幾種常見的物體過渡:老師今天準備了8種物體,讓我們來看看都是誰?(出示幻燈)根據圖片的順序,學生口答完成名稱連線,認識8種常見的物體。2、激趣:老師今天把這些物體都帶來了,你們想不想好好觀察一下?3、說明要求: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觀察。討論:萬一幾個人要觀察同一種物體,那該怎么辦?(引導:可共同觀察,但若能分類觀察更好。)4、組長領取實驗器材,組員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察。5、組織交流:怎么觀察,發現什么特征?(板書揭題:發現物體的特征)三、探索2:兩個物體比較觀察(預設18分鐘)1、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介紹主要觀察方法和能觀察到的對應特征。看一看:顏色、形狀、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見、是否流動等聞一聞:氣味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掂一掂:輕重[說明:觀察方法后的特征不要求全部羅列,只要根據學生認知程度的基礎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動手冊最后一面沒有“輕重”,老師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發給學生2、活動手冊指導說明翻開活動手冊第1面,要求學生先寫上日期,再說明“水”和“空氣”這兩列以后再補充,然后指導貼圖,并提示可以更改物體的名稱,把“木塊”改成自己觀察的其他物體。3、強調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比較觀察。扶:抽2個學生進行對比觀察演示,并指導粘貼或書寫記錄。4、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和記錄。四、研討(預設7分鐘)1、展示學生的活動記錄,填到全班記錄表上,有爭議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2、機動:你有什么收獲?還想研究什么?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篇三」【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大自然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動物,動物具有多樣性。2、動物之間有相同點和不同點,可以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3、知道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分類結果。科學探究目標1、能根據一定的標準給動物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體會動物的異同,感受動物的多樣性。2、能與同學討論并形成多種分類標準。3、通過分類活動,不斷完善自己對動物的認識。科學態度目標1、愿意傾聽并分享他人的分類依據和結果。2、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分類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認識到動物具有自身獨特的特征,體會生物的多樣性。【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確定動物分類的標準,把動物分成兩類。教學難點:按不同的標準給動物進行分類,感受動物的多樣性。【教學準備】學生準備:每組1套教科書中10種動物的彩色卡片、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1套教科書中10種動物的彩色大卡片、課件、班級記錄單等。【教學過程】一、聚焦新課1、課件出示一些常見動物的圖片,提問:你認識這些動物嗎?學生說出動物的名字。2、教師小結:大自然中生活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為了便于研究,科學家對動物進行了分類。(板書:給動物分類)二、給動物分類(一)給動物卡片編號1、依次出示動物卡片,提問:這些動物你認識嗎?請學生說說動物的名字,并簡要說說該動物有什么特點。2、給這些動物卡片編號。教師:為了便于分類和交流,我們統一給動物卡片編上號。教師示范:在狗卡片上標上①號,蝴蝶卡片上標上②號,雞卡片上標上③號,蛞蝓卡片上標上④號,螞蟻卡片上標上⑤號,金魚卡片上標上⑥號,蝸牛卡片上標上⑦號,老虎卡片上標上⑧號,喜鵲卡片上標上⑨號,蛤卡片上標上⑩號(投影展示在屏幕上)3、給學生分發卡片,學生參照屏幕統一給動物編號。(二)給動物分類1、分類活動。教師提問:你能給這些動物分類嗎?怎么進行分類呢?引導學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給動物分類,首先要確定分類標準,并且每次分類只有一個標準。教師舉例:有的動物有腳,有的動物沒有腳,因此,我能確定一個分類標準:有沒有腳。將有腳的狗、蝴蝶、雞、蛞蝓、螞蟻、蝸牛、老虎、喜鵲、蛤歸為一類(邊說邊將這些動物卡片擺放到一起),將沒有腳的金魚歸為另一類(將金魚卡片放到另一邊)。(教師適當解釋:蛞蝓和蝸牛的“腹足”是腳,蛤的“斧足”也是腳。)2、活動手冊填寫指導。將我們的分類方法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為了方便記錄,我們用編號來代替動物名稱。我的分類標準是:有沒有腳。3、小組進行動物分類活動。先商定分類標準,再進行分類。分好后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上,然后思考有沒有其他的分類方法。鼓勵小組內記錄兩種或多種分類方法。三、交流研討1、投影下展示匯報。先說一說你的分類標準,然后告訴大家你的分類結果。同一分類標準的同學表達意見及建議,教師適當修正補充,并將學生的匯報結果填寫在班級記錄單上。2、小結。教師將學生的分類方法匯總到黑板上,小結:“我們有哪些分類的方法?”。3、討論。每種分類的結果一樣嗎?從多種分類標準中感受動物的多樣性。四、歸納整理1、學生回憶動物的共同特點:生活在一定的環境、會長大、會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氣、需要水。2、哪些特點植物也有?歸納動植物的共同特點。3、小結:可以從這些方面來說明動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篇四」【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知道蝸牛身體上有殼、腹足、觸角(兩對)、眼睛、口等。2、蝸牛能對外界的刺激產生相應的反應,如觸角伸縮、身體縮進殼內來躲避危險等。3、蝸牛利用腹足能在很多物體表面上爬行,腹足做細波浪狀運動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跡。科學探究目標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對蝸牛的外部特征、應激反應和運動方式等信息進行觀察和記錄。2、能嘗試用科學詞匯和圖示描述觀察到的信息。科學態度目標1、培養研究小動物的興趣,并做到不打擾、不傷害小動物。2、培養認真細致、實事求是的觀察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懂得在觀察活動中珍愛生命,學會保護小動物。【教學準備】學生:蝸牛(活體)、放大鏡、棉簽、活動手冊、菜葉、玻璃片、線、樹枝。教師:課件、班級記錄單。【教學過程】一、課前準備1、提前一周布置,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尋訪蝸牛并帶回家開始嘗試飼養。2、布置過程。(1)老師帶來了一位動物朋友,你見過嗎?它生活在哪里?(2)想知道老師怎么喂養蝸牛嗎?先回去尋找并觀察蝸牛,找到蝸牛的同學可以到老師這里領取一張蝸牛的飼養秘籍。(3)讓學生用一周時間觀察并飼養蝸牛。二、引入1、謎語導入。沒有腳,沒有手,背上房子到處走,有誰把它碰一碰,趕緊躲進房里頭。你們曾經在哪些地方看到過蝸牛?2、畫一只看到過的蝸牛。從尋訪蝸牛到上課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有的同學已經開始喂養蝸牛,關于蝸牛你有哪些發現?請你說一說。畫一畫看到過的蝸牛,并展示作品。三、仔細觀察蝸牛教師強調觀察要求。每一個小組把蝸牛“請”出來,大家靜靜地仔細觀察,可以輕聲地交流。教師提供一些工具,學生在觀察時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選用。把觀察到的蝸牛的樣子仔細地畫在活動手冊的方框中。四、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學生進行觀察研究,教師重在巡視指導)1、教師幫助沒有準備蝸牛的小組。2、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蝸牛各個部分,給各小組發棉簽,并指導棉簽的使用方法。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蝸牛的應激反應。4、在不打擾蝸牛的情況下,還觀察到蝸牛的哪些行為或特點?五、交流匯報學生匯報,教師記錄班級記錄單。(以畫圖的形式記錄:殼、觸角、眼睛、口等)六、觀察蝸牛的運動1、情境創設:同學們真是太厲害了,發現了這么多特點。今天我們觀察的蝸牛,它也和同學們一樣厲害!接下來我們請蝸牛為我們表演表演,但我們可要做文明觀眾,觀察時要保持安靜2、講解要求:老師這里有四種材料,分別是菜葉、玻璃片、線、樹枝。我們要請小蝸牛在這四種材料上爬一爬,你仔細看看它是怎樣爬行的。3、每個小組先發菜葉進行爬行觀察。教師根據各小組觀察進程不定時下發其余材料。4、觀察結束,學生研討匯報(可以鼓勵學生用肢體模仿蝸牛的爬行動作),教師記錄班級記錄單。(記錄腹足、黏液等信息)七、課外延伸1、今天同學們仔細觀察了蝸牛,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和蝸牛相似的小動物呢?2、請同學們認一認圖片上的小動物:蛞蝓、蛤蜊、螺……如果遇到這些小動物,能用今天的方法觀察嗎?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篇五」【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有些物質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質很難溶解。科學探究目標1、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2、能用放大鏡觀察較小的物體。3、能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體充分混合。科學態度目標1、認識到可以用對比的方法觀察現象。2、認可從多角度進行觀察是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有些物體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體很難溶解。教學難點: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體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教學準備】為學生準備:3個裝水的透明杯子、3個小玻璃盒、放大鏡、攪拌棒、小勺、食鹽、紅糖(塊狀)、小石子、學生活動手冊等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班級記錄單。【教學過程】一、教學導入,聚焦問題1、問題導入。(1)上節課我們大家一起認識了水,誰還記得水都有哪些特征?設計意圖:通過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為后續學習物質放入水中是否會發生變化做好了鋪墊。(2)生活中我們離不開水,誰能說一說水有什么用處?(3)水還有一個本領,可以加很多東西進去,比如媽媽做湯時會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湯更加鮮美。類似的情況你們還見過哪些?在哪里見過?(在這里,學生可能會根據一些生活經驗,提到“溶解”這個詞)(4)所有的東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嗎?(課件展示一些生動的溶解現象)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引入,使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都有科學存在。)2、聚焦問題。如果我們把食鹽、紅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會發生變化嗎?會發生什么變化?食鹽、紅糖或小石子會發生變化嗎設計意圖:教師對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探查,同時,也可以根據他們的回答引出本節課的探究主題,即“它們去哪里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標二、學習新課,探究發現1、描述并記錄現象。(1)師:老師為每一組都準備了這三樣物品,請你們認真仔細地觀察它們分別是什么樣子的?教師指導放大鏡的使用方法。(課件出示三種被觀察的物質)(2)小組成員分頭觀察,交流匯報。設計意圖:讓學生先觀察物體原始特征,為稍后對放入水中前后的對比觀察做好準備。在觀察的過程中繼續培養學生認真、仔細地科學態度。同時,在交流過程中,繼續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3)師:要想看到它們放入水中是什么樣子的,你們打算怎么做?(4)學生分組研討,拿出實驗方案,教師加以指導。指導要點:①使學生明確要用小勺來取物質,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靜靜地觀察這些物質進入水中的情況,并與物質之前的狀況進行對比;②提醒學生不能晃動水杯;③在物質進入水中一段時間后,用攪拌棒充分攪拌,讓物質與水充分混合;④攪拌停止后,再次觀察、對比物質的變化情況、混合液的情況以及杯底的情況。同時,教師還要提示學生將觀察結果及時記錄在活動手冊中。可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通過圖畫來表示。要特別強調沒有變化與有變化同樣重要,所有觀察結果都要記錄下來。設計意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分組商量實驗方法。但學生畢竟年齡小,需要在教師指導下完善實驗方案,明確實驗步驟,為下一步準確地進行操作打下基礎。同時在交流過程中,教師需繼續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習慣和傾聽習慣。(5)學生小組實驗觀察并做好記錄。(6)教師巡視和指導。設計意圖:使學生會用攪拌的方法讓水中的物質充分混合。通過對比的方法,觀察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按照操作流程在一步步地進行實驗,合作是否愉快,在每一個環節是否做到仔細觀察,是否在學生活動手冊上及時記錄等2、研討交流,達成共識。(1)把鹽、紅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引導學生分別描述3種物質放入水中的變化情況,詢問學生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發生變化,并對比3種物質變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教師加以說明,食鹽和紅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播放課件)(2)鹽、紅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嗎?引導學生在說出自己判斷結果的同時,說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結合生活中的經驗和實驗現象來說明)。鹽放入水中后,鹽水是咸的,說明鹽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紅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顏色的、甜的,說明糖還在水中,只是看不見(課堂上不允許學生品嘗,學生歸納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經驗)。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將鹽、紅糖在水中的共同現象與小石子在水中的現象進行對比,明確“鹽和紅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沒有溶解”,從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溶解現象。同時,鼓勵學生對現象進行解釋,指向更深層次的思考,激發他們研究的欲望,發展他們的為自己觀點尋找證據的能力。在學生交流環節,繼續強調落實說和聽的習慣養成。不同的學生可能持有不同的觀點,教師要鼓勵他們說出觀點和理由,不必急于糾正他們的想法。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學習、研究,尋找能夠被人信服的證據。三、課堂小結、擴展延伸1、通過我們的研究你有哪些收獲?誰愿意來談一談?2、課堂伊始,大家說倆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質,現在再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溶解在水里?哪些不會溶解?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學到的方法試一試,下一堂課跟大家分享。(播放課件)設計意圖:教學首尾呼應,擴展延伸,鞏固所學。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一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篇六」【教學目標】科學知識目標1、校園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動物是多種多樣的。2、不同的環境中生活著不同的動物。科學探究目標1、通過實地觀察,認識校園中常見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利用簡單的工具來觀察動物的外部形態特征及運動情況。3、在教師的指導下,能用圖畫來記錄動物的外形特征。科學態度目標1、通過實地觀察動物,產生研究動物的濃厚興趣。2、愿意傾聽和分享同伴發現的有關校園動物的信息。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到校園動物的多樣性,形成珍愛生命,保護身邊動物、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通過實地觀察,認識校園中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教學難點:在實地觀察中,能用圖畫來記錄動物的外形特征。【教學準備】學生:放大鏡(每小組1個)、棉簽、筆、學生活動手冊。教師:課件、確定尋訪區域、布置尋訪動物的環境、觀察地點的平面圖、班級記錄單。【教學過程】一、導入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動物,你能猜出老師描述的是哪種動物嗎?教師出示課件,讓學生猜謎語。二、尋找校園里的動物1、剛才我們猜的魚、蜘蛛都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動物,我們周圍還生活著什么動物?你在哪里見過它?(如果學生說到校園里,可直接追問:你在校園里見過什么動物?)2、你在校園里見過哪些動物,可以用“我在校園的……見過……”的句式來說一說。3、這些生活在校園里的動物,你認識它們嗎?如果認識請大聲叫出它們的名字。(課件出示動物,學生認一認。)對于不認識的動物,可以請認識的學生介紹一下,教師也可以介紹一下,幫助學生認識更多的校園動物。4、(教師在教室里張貼觀察區域圖)這是我們學校里的一個花壇,你猜猜這里可能生活著哪些動物呢?在哪里能找到它們?5、小組領取區域圖和動物卡片,交流后把卡片貼到區域圖上。6、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