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無損探測與檢測應用技術規程_第1頁
DB42T-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無損探測與檢測應用技術規程_第2頁
DB42T-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無損探測與檢測應用技術規程_第3頁
DB42T-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無損探測與檢測應用技術規程_第4頁
DB42T-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無損探測與檢測應用技術規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Q/LB.□XXXXX-XXXXDBXX/TXXXX—XXXX目次TOC\o"1-1"\h\t"標準文件_一級條標題,2,標準文件_附錄一級條標題,2,"前言 III1范圍 12規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基本規定 35城市道路路面無損檢測 45.1一般規定 55.2道路破損 55.3抗滑性能 65.4平整度 85.5車轍深度 85.6壓實度 85.7彎沉值 95.8板底脫空 115.9傳荷能力 135.10道路分層厚度 145.11技術狀況評定 176道路地下無損探測 236.1一般規定 236.2探地雷達法 246.3高密度電阻率法 276.4瞬態面波法 296.5微動勘探法 316.6淺層地震法 326.7瞬變電磁法 336.8道路地下綜合物探法 357成果編制及信息化管理 367.1一般規定 367.2成果編制 367.3數字信息化管理 37附錄A(資料性)城市道路無損檢測范圍及方法 38附錄B(資料性)常見巖土物性參數 39附錄C(資料性)壓實度試驗報告 41附錄D(資料性)板底脫空檢測成果 42附錄E(資料性)探地雷達法現場探測記錄表 43附錄F(資料性)瞬態面波法現場探測記錄表 44附錄G(資料性)高密度電阻率法現場檢測記錄表 45附錄H(資料性)瞬變電磁法現場檢測記錄表 46附錄I(資料性)地震映像法現場檢測記錄表 47附錄J(資料性)微動勘探法現場檢測記錄表 49附錄K(資料性)檢測成果統計表 50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武漢匯科質量檢測有限責任公司、武漢市漢陽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長江地球物理探測(武漢)有限公司、武漢市承遠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湖北省標準化與質量研究院、中南安全環境技術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市測繪研究院、武漢科正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湖北神龍工程測試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建筑業協會、武漢中和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中科云圖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陳琴、郭聰、范濤、劉云鵬、徐坤、聶帥、許超、李立平、汪林、胡穎、陳江平、吳鈺梁、劉炯、邵璇、萬正華、郭洪軍、魏逸飛、吳嵩、張云霞、李澤衛、余林、艾啟勝、任旭、李明強、占正杰、盛煥平、張亞云、喻言佳、王繼偉。本規程實施應用中的疑問,可咨詢湖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系電話郵箱:;對本文件的有關修改意見建議請反饋至武漢匯科質量檢測有限責任公司,電話郵箱371330476@。城市道路及地下空間無損探測與檢測應用技術規程范圍本文件規定了城鎮道路無損檢測、檢測方法,為設計、施工驗收及運行維護提供可靠依據,使城鎮道路無損檢測工作滿足操作規范、技術先進、數據準確、正確評價的要求。本文件適用于湖北省行政區域內城鎮道路路面以下30m內的檢測工作。本規程不適用于城市橋梁、隧道、涵洞等構筑物的檢測。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CJJ/T7-2017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測標準CJJ/T8-2011城市測量規范JGJ/T143多道瞬態面波勘察技術規程JGJ/T437-2018城市地下病害體綜合檢測與風險評估技術標準JTG3450-2019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SL/T291.1-2021水利水電工程勘探規程第1部分:物探術語和定義術語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路面pavement路面是用各種筑路材料鋪筑在道路上直接承受車輛載荷的層狀構造物。路面結構由面層、基層、底基層和必要的功能層組合而成。

路基subgrade按照路線位置和一定技術要求修筑的帶狀構造物,是路面的基礎,承受由路面傳來的行車荷載。

無損檢測nondestructivetesting采用射線、超聲、紅外、電磁等原理技術并結合儀器對材料、零件、設備進行缺陷、化學、物理參數檢測的技術。

檢測周期detectioncycle在正常的檢測規程和儀器設備下,相鄰兩次檢測之間的時間間隔。

抗滑性能skid-resistingcapability反映道路路面能否防止車輪滑溜,保證安全行車的重要指標。以路表摩阻系數或粗糙度表示。

平整度roughness路面表面相對于理想平面的豎向偏差,通常以最大間隙、顛簸累積值、國際平整度指數表征,以mm或m/km計。

車轍深度rutdepth路面經車輛反復行駛產生流動變形、磨損、沉陷后,在車行道行車軌跡上產生的縱向帶狀轍槽深度。常以路面橫斷面最大轍槽深度衡量車轍大小,以mm計。

壓實度degreeofcompaction土或其他筑路材料壓實后的干密度與標準最大干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地下病害體Undergrounddisasters存在于地面以下的空洞、脫空、疏松體、富水體等威脅城鎮道路正常使用的不良地質體。

地下病害體探測undergrounddisastersdetection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測地下病害體,查明其類型、位置和規模等屬性特征。

空洞void地下土體中自然發育或人工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洞體。

脫空cavityunderneathpavement路面結構內部或路面結構層與路基之間發育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洞體或軟弱區。

疏松體looselyinfilledvoid密實度明顯低于周邊土體的不良地質體。

富水體water-richvoid含水量明顯高于周邊土體的不良地質體。

測線surveyline由一系列觀測點組成的線狀軌跡。符號C—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d―病害體凈深度;dmax—整條道路病害體凈深度最大值;f—探地雷達天線主頻;f0―檢波器的自然頻率;H―最大探測深度;h―深度;εr—相對介電常數;λ—電磁波波長;ρ—地層電阻率;VR—面波相速度;QUOTEFS—第一菲涅爾帶的半徑;T—記錄時窗;K—路表彎沉溫度修正系數。基本規定城市道路無損檢測應結合市政設施、巖土工程、水文氣象等資料,檢測城鎮道路路基路面破損情況,查明路面下的地下病害體的屬性特征,對其進行分析和評估,并提出處置對策建議。城市道路無損檢測重要性按表1劃分為三個等級。城市道路無損檢測重要性等級城鎮道路重要性等級地下環境條件與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分類ⅠⅡⅢⅠⅡⅢⅠⅡⅢ地下環境條件復雜地下環境條件較復雜地下環境條件簡單重要一級一級一級次重要一級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三級一般一級二級一級二級三級二級三級城鎮道路重要性等級:重要——快速路、主干路、廣場、商業繁華街道、重要生產區道路、外事活動路線、游覽路線;次重要——除重要等級以外的次干路、步行街、支路中的商業街道;一般——除重要及次重要以外的支路。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分類:Ⅰ、復雜——土質差,承壓水埋藏淺、對路基有較大影響;Ⅱ、較復雜——土質較差,淺部有易于流淅的粉土、粉砂層,地下水對路基有一定影響;Ⅲ、簡單——土質好,且地下水對路基影響輕微。地下環境條件分類:地下環境條件復雜:檢測區存在地下工程施工、地下管線密集、干擾源多樣的;地下環境條件較復雜:檢測區存在一定數量地下管線的、干擾源較為單一的;地下環境條件簡單:檢測區基本無地下管線的。檢測區有歷史塌陷記錄的根據上表確定的檢測等級再提升一級。城鎮道路無損檢測重要性為一級的檢測周期宜為6個月,二級的檢測周期宜為12個月,三級檢測周期宜為24個月。城鎮道路無損檢測重要性為二級及以上的應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進行綜合檢測。城市道路無損檢測應符合下列規定:當地面發生嚴重變形或塌陷情形時,應立即進行。當地下管線發生嚴重結構性缺陷或功能性缺陷時,應立即進行。當存在道路施工時,應在施工前和施工后進行。城市舉辦重大活動涉及的道路等區域,宜在活動前1個月進行。城鎮道路無損檢測應采用普查和詳查相結合的方式,并應符合下列規定:普查應對檢測區進行全面檢測,并應確定重點檢測區;詳查應對重點檢測區進行檢測,并應查明目標的屬性特征。檢測前應對儀器設備進行校驗。城鎮道路無損檢測基本程序宜包括:收集資料;現場踏勘;編制技術設計方案;儀器校驗,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資料解釋與圖件編制;結果復核與驗證;道路檢測評估與合理化建議;成果報告書編寫;成果提交與歸檔。無損檢測相關評定標準應結合其它檢測方法。城市道路無損探測方法或方法組合宜按表2確定。城鎮道路無損檢測范圍及方法適用性表被測目標探測方法高密度電阻率法探地雷達法圖像法地震反射波法面波法瞬變電磁法微動勘探法激光探測儀法路面結構層道路破損●●抗滑性能●平整度●車轍深度●裂縫深度〇●〇傳荷能力板底脫空彎沉值●壓實度●道路分層厚度●〇路面結構層以下空洞〇●〇〇●●脫空〇●〇〇〇孤石〇〇〇富水體〇●●疏松體〇●〇●●推薦方法;〇可選城市道路路面無損檢測一般規定下列情形宜進行城市道路路面結構層無損檢測:道路刨銑罩面等工程施工前;地鐵、頂管等地下工程施工期間及施工后;道路工程竣工驗收;道路維護方案制定前;道路日常管理與養護。路面結構層無損檢測內容包括:道路破損、板底脫空等病害體,及抗滑性能、平整度、車轍深度、壓實度、傳荷能力、彎沉值等指標。路面結構層檢測宜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道路破損檢測采用圖像法;抗滑性能檢測采用擺式摩擦儀法、激光探測儀法、橫向力系數測定儀法;平整度、車轍深度檢測采用激光探測儀法;壓實度檢測采用核子密度儀法;板底脫空檢測采用落錘法和探地雷達法;傳荷能力和彎沉值檢測采用落錘法;道路分層厚度檢測采用探地雷達法和面波法。檢測環境應符合下列要求:環境溫度:-10℃~50℃;環境濕度:≤85%;試驗路段要求:無積水、無冰雪、無污染。無損檢測準備工作應包括下列基本程序:收集資料;現場踏勘;編制技術設計方案;儀器校驗。路面結構層日常管理與養護應進行周期性缺陷病害體檢測和其他常規指標檢測,周期性缺陷病害體檢測時間宜選在凍土融化期、汛期、供熱期進行。宜建立路面結構層道路破損、板底脫空等病害體,及抗滑性能、平整度、車轍深度、壓實度、傳荷能力、彎沉值等指標數據庫,實現信息化管理。道路破損圖像法道路破損檢測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相機參數:分辨率≥4096像素,機掃描頻率≥20kHz,視場覆蓋寬度不小于車道寬度的70%,成像無明顯畸變;最大檢測速度≥100km/h,最大檢測速度下可連續記錄路面圖像;路面裂縫寬度分辨力:≥2.6mm;檢測寬度:≥3.5m;橫縱向長度測量偏差:≤5%;空間絕對定位精度≤1m,路面損壞面積測量示值誤差:±10%;應能實現檢測圖像和數據存儲、分析、統計和數據導出功能。使用激光探測儀進行道路破損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檢查承載車輪胎是否達到規定的標準氣壓,車胎應清潔無異物;對探測儀各傳感器進行校準;啟動檢測系統,檢查各部分工作是否正常;開始檢測前,對檢測系統預熱至少20分鐘。使用激光探測儀進行道路破損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檢測車停在測線起點50~100m處,按待測路段檢測要求設置系統參數;按正常檢測速度駛入待測路段后,啟動系統工作,行駛過程中避免急加速和急減速;檢測車沿車道平行于車道線行駛,檢測系統自動記錄每個橫斷面激光成像和距離數據;檢測過程中,應記錄本次測線對應的車道信息;到達測線終點后,停止檢測系統工作,并檢查數據文件是否正常。結果記錄內容應按表3中規定進行記錄。現場試驗記錄表測站編號儀器型號掃描方式分辨率標靶數量測站位置影像采集備注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測站位置信息(樁號或板塊編號);道路破損掃描分析圖像;各測站道路破損面積和道路綜合破損率DR。抗滑性能擺式摩擦儀法擺式摩擦儀法檢測抗滑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道路表面應保持清潔、干燥;需測試無刻槽水泥路面和瀝青路面的擺式摩擦系數值BPN。使用擺式摩擦儀法進行抗滑性能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應檢查數字式擺式儀的調零靈敏情況,使用前進行滑塊壓力的標定;選擇測試位置,每個測試位置布設3個測點,測點間距離為(3~5)m,測試位置應選在車道橫斷面上輪跡處,且距路面邊緣不應小于1m;用掃帚或其他工具將測點處路面上的浮塵或附著物打掃干凈;將儀器置于路面測點上,并使擺的擺動方向與行車方向一致后進行調平;應進行零位標定和校核滑動長度。使用擺式摩擦儀法進行抗滑性能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將擺固定于水平釋放位置,設置測試狀態為“就緒”;用噴水壺澆灑測點處路面,使之處于濕潤狀態;按下釋放開關,使擺在路面滑過,然后使擺桿重新置于水平釋放位置;按照a)~c)的規定,重復操作5次,讀記每次測試的擺值,5個擺值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值不得大于3;在測點處用溫度計測記潮濕路表溫度;重復上述步驟,完成一個測試位置3個測點的擺值測試;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按照JTG3450-2019中附錄B的方法,計算一個測試路段擺值的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激光探測構造深度儀法激光探測構造深度儀法檢測抗滑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抗滑性能檢測速度:≥50km/h;縱向采樣間距小于2mm,高程傳感器分辨率不應大于0.5mm;重復性檢測變異系數不應大于5%;使用激光探測構造深度儀法進行道路抗滑性能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激光探測構造深度儀法檢測抗滑性能技術準備工作應符合本文件。使用激光探測構造深度儀法進行抗滑性能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使用激光探測構造深度儀法進行抗滑性能檢測步驟應符合節。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按JTG3450-2019中附錄B的規定計算每一個測試路段構造深度的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成果復核:相鄰斷面高差不應超過20mm,300mm基準計算長度內無效數據占總數比例不應超過5%,100mm基準計算長度內無效數據占總數不應超過20%,檢查數據不一致時應結合現場檢測記錄進行修正。橫向力系數測定儀法橫向力系數測定儀法檢測抗滑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新建、改建路面工程質量驗收和無嚴重坑槽、車轍等病害正常行車條件;雙輪式橫向力系數測試系統應符合JTG3450-2019中T0967-2008規定。使用橫向力系數測定儀法進行道路抗滑性能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進入現場測試前應進行應力傳感器標定;預熱10min左右,并檢查汽油機能否能正常工作,機油是否需要更換;檢查橫向力系數測試輪、距離測試輪胎壓是否滿足規定要求;降下測試輪,打開水閥檢查水流情況是否符合要求,檢查儀表各項指數是否正常,然后升起測試輪;將牽引車、測試單元及控制線路連接線依次連好,啟動主控制單元進入測試狀態,同時發動汽油機,打開水閥,準備測試。使用橫向力系數測定儀法進行抗滑性能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將車輛駛向測試路段,提前約200m處打開水閥,降下測試輪。測試車速保持(40~60)km/h范圍內勻速狀態;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應及時準確將測試路段需要標記的起終點和其它特殊點的位置輸入測試數據記錄中;駛出測試路段后,停止測試過程,存儲數據文件。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按按JTG3450-2019中附錄B的規定方法,計算一個測試路段路面摩擦系數的平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平整度激光探測平整度儀法激光探測平整度儀法檢測平整度應符合下列規定:激光傳感器采樣頻率:≥20kHz;分辨率:≤0.1mm;測量范圍:≥±100mm,測試精度≥1.0mm,距離標定誤差≤0.05%;縱段高程采樣間距:≤0.01m;速度影響誤差:≤5%;測量誤差:≤5%;加速度儀測試范圍:≥2g;傳感器分辨率:≤1μg;響應頻率≥300Hz;平整度檢測速度:30~100km/h;采樣間隔≤500mm。使用激光探測平整度儀法進行道路平整度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激光探測平整度儀法檢測平整度技術準備工作應符合節。使用激光探測平整度儀法進行道路平整度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激光探測平整度儀法正式檢測平整度前,應進行激光平整度檢測值與精密水準儀檢測值的相關性檢定。其他具體檢測步驟應符合5.2..3節。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檢測路段國際平整度指數IRI平均值。斷面高程輸出間距應為0.1m,檢測數據應在設備有效檢測速度和有效減速度范圍內。車轍深度激光探測儀法路面車轍測量系統應符合下列規定:傳感器參數:激光掃描傳感器分辨率≥1600×1200;幀頻≥65fps;橫向斷面有效檢測寬度:≥3.5m;橫向平均采樣間距≤300mm,不少于13點。縱向采樣間距≤200mm,建議采用100mm;橫斷面高程傳感器分辨率:≤1mm;檢測速度:0~100km/h;車轍檢測深度:≤200mm;測量誤差:≤10%。使用激光探測儀法進行車轍深度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激光探測儀法檢測車轍深度技術準備工作應符合。使用激光探測儀法進行車轍深度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激光探測儀法檢測道路車轍深度具體步驟應符合。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各測定區間的最大車轍深度和平均車轍深度;所檢測橫斷面數據應完整且在規范允許正常范圍內。壓實度核子密度儀法核子密度儀法檢測壓實度應符合下列規定:核子密度儀以散射法測定路基或路面材料密度和含水率,并計算壓實度。使用核子密度儀法進行壓實度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使用前應用標準板測定儀器的標準值;測試位置的選擇應符合以下規定:按照隨機取樣方法確定測試位置,與路面邊緣或其他物體距離不得小于30cm,核子儀距其他射線源不得小于10m;用細砂填平測試位置路表結構凹凸不平的空隙,使路表面平整,能與儀器緊密接觸。按照規定的時間,預熱儀器。使用核子密度儀法進行道路壓實度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測定瀝青混合料面層壓實密度,在表面用散射法測定,所測定瀝青面層層厚應不大于根據儀器性能決定的最大厚度,將核子儀平穩地置于測試位置上。打開儀器,測試員退出儀器2m以外,按照選定的測定時間進行測量,到達測定時間后,讀取顯示的各項數值,并迅速關機。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結果記錄見附錄C。彎沉值落錘法落錘法檢測彎沉值適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本方法適用于采用落錘式彎沉儀檢測路表在沖擊荷載作用下產生的路面動態彎沉,檢測結果經與貝克曼梁檢測結果建立線性回歸關系后,換算成的瀝青路面回彈彎沉值,可用于評價瀝青路面結構強度。落錘法檢測彎沉值設備要求應符合下列規定:荷載發生系統:包括落錘、承載板和橡膠緩沖裝置。一般情況下,落錘的質量為200±10kg,可產生50kN±2.5kN的沖擊荷載,分辨力應不大于0.1kN;承載板為十字對稱分成四部分且底部有固定橡膠片,直徑一般為300mm。彎沉檢測系統:由一個或一組位移傳感器組成,分辨力應不大于1μm,如圖5.7.1所示。位移傳感器自承載板中心至其2500mm范圍內呈線性布置。用于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結構層模量反算時,位移傳感器應不少于7個,且應包含0mm、300mm、600mm、900mm四個測點。落錘式彎沉儀傳感器布置及應力作用狀態示意圖控制系統:在沖擊荷載作用瞬間,測量和記錄沖擊力及各位移傳感器的變形值。牽引系統:牽引落錘式彎沉儀并裝有控制系統的車輛。使用落錘法進行道路彎沉值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調整落錘的高度,使得落錘產生的沖擊荷載滿足50kN±2.5kN的沖擊荷載的要求。檢查牽引車車況及FWD設備的使用功能,確保牽引車及設備正常。將FWD設備牽引至測試路段,牽引FWD行駛速度不宜超過50km/h。啟動FWD,對位移傳感器進行標定。使用落錘法進行道路彎沉值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將FWD牽引至檢測路段起點位置,輸入檢測路段的基本信息,設置相關檢測參數。將承載板中心位置對準測點,一般沿車道輪跡帶布置測點。放下落錘及位移傳感器。啟動荷載發生系統,落錘瞬時自由落下,沖擊力作用于承載板上,隨后落錘自動提升至原來位置固定,每個測點重復檢測次數不少于3次。控制系統自動記錄每次荷載及各位移傳感器變形值,承載板中心位移傳感器最大變形值即為該測點的彎沉值。測點檢測完成后提起承載板及位移傳感器。按檢測頻率將FWD牽引至下一測點,重復步驟b)-c),完成測試路段的檢測。落錘彎沉儀和貝克曼梁彎沉儀相關性試驗應采用以下步驟:路段選擇:測試路段的相關性試驗一般選取300-500m的比對路段。對于測試路段,所選取路段的路面結構應具有代表性,以便將落錘彎沉儀檢測的動態彎沉值換算成貝克曼梁彎沉儀檢測的路面回彈彎沉值。相關性試驗步驟:采用實際使用且滿足要求的落錘式彎沉儀和貝克曼梁彎沉儀,落錘彎沉儀,沖擊荷載應與貝克曼梁測試車后軸雙輪荷載相同。標記對比路段的起點位置。按《公路路基路面現場測試規程》方法用貝克曼梁測定路面回彈彎沉值。測試車開走后,以測點為中心,標記一個半徑150mm的圓,并標記中心位置。將FWD承載板對準標記圓,位置偏差不超過3cm,按本方法進行相同點位動態彎沉檢測。貝克曼梁與落錘彎沉檢測同一測點時間間隔不應超過10min。逐點對應計算二者的相關性。通過對比試驗得到的線性回歸方程LB=mLFWD+n,其中LFWD、LB分別表示落錘彎沉儀和貝克曼梁彎沉儀檢測的彎沉值。線性回歸方程的相關性R應不小于0.95。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舍去每個測點的首次承載板中心檢測彎沉值,其后幾次彎沉值的平均值為該測點的動態彎沉值。按式(1)對動態彎沉值進行溫度修正。 L20=K·Lt 式中:L20——為修正后的路面動態彎沉值(0.01mm);Lt——測為實測路面動態彎沉值(0.01mm);K——路表彎沉溫度修正系數,按式(2)計算確定,或根據當地經驗確定(一般取0.8-1.3,瀝青面層中點溫度越高、瀝青層厚度越薄、平衡濕度狀態下路基頂面回彈模量越小,K值取下限,反之上限); (AUTONUM)式中:T——彎沉測定時瀝青面層中點實測或預估溫度(℃);ha——瀝青面層層厚(mm);E0——平衡濕度狀態下路基頂面回彈模量(MPa)。計算檢測路段的彎沉平均值、標準差及代表值。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檢測路段的信息(樁號、幅別及瀝青面層厚度等);路表彎沉溫度影響系數、彎沉;檢測路段的彎沉平均值、標準差及代表值;如有需要可報告彎沉盆數據,若與貝克曼梁彎沉儀進行了對比試驗,尚應報告相關關系式、相關系數、換算的回彈彎沉等。板底脫空落錘式彎沉儀法落錘式彎沉儀法檢測板底脫空適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本方法適用于落錘式彎沉儀采用多級加載的方式檢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底脫空,為水泥混凝土路面養護、維修改造等提供設計依據。使用落錘式彎沉儀法進行道路板底脫空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收集待檢測路段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樁號、厚度、結構類型等基本信息;現場標注出測點位置。檢測板角彎沉值時,承載板邊緣應距縱、橫縫不大于200mm。承載板檢測位置示意圖見圖2;承載板位置擺放示意圖將檢測路段清掃干凈,路面無明顯砂石、泥土等;水泥混凝土板底脫空檢測應避免高溫時段及顯著負溫度梯度(夜晚或清晨)時段。使用落錘式彎沉儀法進行道路板底脫空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按照本規程5.7的方法進行彎沉檢測。對待測板角同一位置采用三級加載方式進行測試,推薦采用50kN、70kN、90kN三級荷載等級。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采用三級加載方式測得板角彎沉值,通過線性回歸統計方法得到線性回歸方程LFWD=m·F+n,其中LFWD、F分別表示落錘彎沉儀彎沉值(0.01mm)和落錘石彎沉儀逐級加載的力(kN)的彎沉值,m、n為斜率和截距參數(0.01mm),當截距n大于5時即可判定為脫空。探地雷達探地雷達法檢測板底脫空適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探地雷達法檢測板底脫空的工作環境應滿足下列條件:測線周圍無影響雷達正常工作的強電磁干擾,路面表面無強反射或強衰減層。當需要探測深度大于0.5m的缺陷病害體時,應增加地面耦合天線,共同完成探測。雷達天線中心頻率選擇參照表4和表5。天線中心頻率與探測分辨率和探測深度關系表中心頻率(GHz)最大探測深度(m)分辨率(cm)1.0≤f<1.5≤f<2.00.34.0f≥2.00.23.0天線中心頻率與探測內容對應關系表頻率(GHz)探測目標表面層厚度中面層厚度下面層厚度基層厚度缺陷病害體1.0≤f<1.5--●-〇1.5≤f<2.0-●●--f≥2.0●●地面耦合天線●●多通道探地雷達空氣中雷達波速測量相對誤差≤±5.0%。多通道探地雷達設備應滿足如下指標:雷達掃描速率:≥300線/s;系統動態范圍:≥160dB;短期信號穩定性:≤3%;長期信號穩定性:≤5%;距離標定誤差:≤0.1%;外殼防護等級:≥IP54;檢測速度范圍:30km/h~100km/h。使用探地雷達法進行道路板底脫空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設備安裝:將雷達設備按照使用要求安裝;開機預熱:檢測前至少開機預熱20分鐘;參數設置:設置采樣點數、采樣頻率、道間距和增益等參數;采用距離觸發采集方式,應進行距離標定;獲取標定數據應按下列步驟進行:將面積不小于天線2倍金屬板放置在天線正下方,啟動數據采集軟件,獲取金屬板反射數據;將空氣耦合天線對空放置,啟動數據采集軟件,獲取雷達對空數據;多個天線需分別獲取金屬板反射數據和對空數據。使用探地雷達法進行道路結構層板底脫空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在測線起點處,啟動數據采集軟件,承載車開始移動;檢測過程應做完整現場記錄,包括標段、測線號、車道信息和檢測方向;到達測線終點停止移動后,停止數據采集,并檢查數據文件是否正常;在需要標定厚度處鉆芯取樣,量取芯樣的厚度,以該厚度值計算路面材料的介電常數。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空氣耦合探地雷達指標及參數的確定:垂直分辨率:劃分最薄層厚,一般把波長的1/4作為最小垂直厚度分辨率。水平分辨率:雷達入射波遇到界面所產生反射波由干涉方式形成能量增加或消減的帶狀分布,稱為菲涅爾帶。通常可認為水平分辨率為第一菲涅爾帶半徑。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AUTONUM)式中:QUOTE——第一菲涅爾帶的半徑(m);λ--雷達波長(m);d--探測目標深度(m)。采樣點數一般設置為1024點,采樣率一般設置為雷達主頻的20倍。探測時窗可以按下式來確定: (AUTONUM)式中:T——探測時窗(ns);D—目標深度(m);ε——介質相對介電常數;c—電磁波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m/ns)。探地雷達的數據處理宜采用以下方法:不正常道處理、偏移繞射處理、數字濾波技術、多次疊加技術。探地雷達檢測成果應包括以下內容:道路板底脫空檢測成果應包括缺陷病害體類型、位置和深度,詳見附錄D。傳荷能力落錘落錘法檢測傳荷能力適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本方法適用于落錘式彎沉儀測試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板底脫空狀況與傳荷能力,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養護處治提供依據。使用落錘法進行道路傳荷能力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收集水泥路面材料、結構、厚度等路面資料信息。確定測試樁號,并標識測點位置。標出受荷板與未受荷板,承載板位置擺放如圖3所示。水泥混凝土傳荷能力檢測宜選擇在早晚板塊上下溫度差較小時段或天氣涼爽、溫度變化不大的天氣進行檢測,避免高溫時段及顯著負溫度梯度(夜晚或清晨)時段。水泥混凝土板傳荷能力承載板布置平面示意圖使用探地雷達法進行道路傳荷能力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按照本文件4.7的方法進行彎沉檢測。測定接縫傳荷能力的試驗荷載采用50±2.5kN的沖擊荷載,將荷載施加在鄰近接縫的路面表面(受荷板處),實測接縫兩側邊緣的彎沉值。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按式4.10-1計算接縫的傳荷系數,接縫傳荷能力評價分級標準見表6。 kj=D2D1式中:——接縫傳荷系數(%);——受荷板接縫邊緣處的彎沉值(0.01mm),采用1號傳感器實測值(0.01mm);——未受荷板接縫邊緣處的彎沉值(0.01mm),采用2號傳感器實測值(0.01mm)。接縫傳荷能力分級標準等級優良(A)中(B)次(C)差(D)接縫傳荷系數kj≥8060~8040~60<40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測點位置信息(樁號或板塊編號);判定接縫傳荷能力的標準及等級。道路分層厚度探地雷達法探地雷達法檢測道路分層厚度適用范圍應符合下列規定:使用該方法探測道路結構層分層厚度時應避開電磁干擾區;探地雷達法檢測板底脫空工作環境、雷達天線中心頻率選擇、介質中厚度測量誤差以及多通道探地雷達設備應滿足條件應符合中a)~d)條。使用探地雷達法進行道路分層厚度檢測應做如下準備工作:探地雷達法進行道路結構層板底脫空檢測技術準備應符合中a)~d)條。使用探地雷達法進行道路分層厚度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探地雷達進行道路結構層板底脫空檢測步驟應符合中a)~d)條。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空氣耦合探地雷達指標及參數的確定應符合中a)條;鉆芯取樣數量宜符合下列規定:1)探測路段長度小于500m時,至少在起點、終點、中間點選取3個點鉆芯取樣,計算介電常數的平均值作為該路段介電常數;2)探測路段長度大于500m時,以500m為單位隨機增加鉆芯取樣點進行校準;3)道路材料存在差異時,重新鉆芯取樣計算介電常數。探地雷達進行瀝青層厚度計算宜采用以下步驟:1)去除雷達波形的直流偏置;2)去除收發天線之間的直偶波;3)校正機械結構抖動引起的雷達數據中的地表面起伏;4)去除儀器自身及周圍環境引起的水平層狀反射;5)采用自動算法拾取反射層位;6)導出層位厚度報表。探地雷達數據處理宜采用的方法應符合節第b)條。探地雷達檢測成果應包括以下內容:路面層厚檢測成果應包括厚度平均值、厚度標準差和厚度代表值,詳見附錄E。典型分層厚度的雷達波示意圖如4和圖5所示:瀝青路面雷達波示意圖混凝土路面雷達波示意圖面波法面波法檢測道路分層厚度應符合下列規定:要求各層介質之間存在橫波速度差異;探測道路分層厚度應使用瞬態面波法,分辨率高。檢測路基所選用面波法儀器應滿足下列要求:1)儀器放大器通道數不宜少于12通道;2)通頻范圍應滿足探測需要,低頻端不宜高于0.5Hz,高頻端不宜低于4000Hz;3)儀器各信道的幅度和相位應一致,各頻率點的幅度差在5%以內,相位差不大于采樣時間間隔的一半;4)儀器采樣時間長度保證距震源最遠的通道采集完面波最大周期;5)儀器動態范圍不應小于120Db,應具備剖面滾動采集功能。應用面波法探測路基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選擇瞬態工作方式,采用多道數字地震儀;2)儀器放大器的通頻帶應滿足采集面波頻率范圍的要求;3)各檢波器應具有相同的頻響特性,固有頻率應按下式()計算: (AUTONUM)式中:——檢波器的固有頻率(Hz);H——需探測的最大深度(m);——探測深度范圍內預計平均面波相速度最小值(m/s);β——波長深度轉換系數。4)面波法探測結果反映的是接收段內地層性質的平均結果,在地下介質物理性質水平方向變化較大測區,保證探測深度的前提下,應盡量使用較小的接收段。使用面波法進行道路分層厚度檢測現場數據采集應滿足下列要求:使用寬頻帶的脈沖震源,選擇匹配的檢波器;排列長度不宜小于最大探測深度,道間距不宜小于最薄地層的厚度;震源點的偏移距應根據試驗結果選取,一般選取20~40m;重錘震源應根據需要加不同材質墊板,采集過程中不宜進行濾波處理;儀器應設置全通狀態,遇地層情況變化時,應及時調整觀測參數;發現重要異常或發現畸變曲線時應重復觀測。使用面波法進行道路分層厚度檢測應采用以下步驟:通過試驗確定本次勘測的參數:道間距及道數、偏移距、探測深度,接收傳感器使用一定頻率垂直地震器,震源采用錘擊方式,以固定重量鐵錘提升固定高度自由落重錘擊地面激發面波。測網布置及采集步驟:測線布設以沿路基走向直線布置,均勻布設6條測線。瞬態面波法數據采集:測量儀器連接,依據測線位置將大纜和檢波器布置;大纜與主機連接,輸入參數并進行震動檢測;符合采集條件的入數據采集模式,采集數據。結果內容應按如下規定進行記錄:面波法數據處理與解釋應符合下列規定:1)應剔除明顯畸變點、干擾點,并將全部數據按頻率順序排列;2)應區分面波和體波,并繪制頻散曲線,即相速度-頻率曲線;3)應結合鉆探等資料判斷曲線的拐點和曲率變化,求取對應層的瑞雷波相速度,并根據換算的深度繪制速度-深度曲線;4)應結合已知資料求得瑞雷波相速度與橫波速度對應關系,并利用瑞雷波相速度換算橫波速度;5)利用面波法換算深度、動力參數時,應優先利用已知資料標定。面波法主要成果應包括典型記錄、探測點頻散曲線或速度-深度曲線、推斷解釋剖面或平面圖、面波相速度或視橫波速度剖面圖及病害體解釋成果圖,詳見附錄F。技術狀況評定一般要求城市道路應根據無損檢測結果,定期進行巡查、檢測,進行技術狀況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制定養護維修計劃。城市道路技術狀況評定應以100m路段長度為基本評定單元。在路面類型、交通量、路面寬度和管養單位等變化處,評定單元的長度可不受此規定限制。城市道路路面技術狀況評價應分為四個等級:A-優、B-良、C-合格、D-不合格。重要交通節點或維修時限要求較高路段,宜采用快速檢測評價及修復技術。城市道路技術狀況評價基本規定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價應包括路面技術狀況評定(PQI)和結構強度指數評價(PSSI)。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狀況評價應包括路面技術狀況評定(PQI)和結構強度評價。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價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定(PQI)基本規定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定包括道路破損(PCI)、抗滑性能(SRI)、平整度(RQI)、車轍深度(RDI)四項內容。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定應采用道路技術狀況指數PQI評定。PQI應按公式(7)計算: PQI=WPCI*PCI+WSRI*SRI+WRQI*RQI+WRDI*RDI (AUTONUM)式中:WPCI——PC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5.11.1的規定取值;WSRI——SR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5.11.1的規定取值;WRQI——RQ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5.11.1的規定取值;WRDI——RD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5.11.1的規定取值。PQI各分項指標權重路面類型權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瀝青路面WPCI0.30.6WSRI0.10.4WRQI0.3—WRDI0.3—道路破損(PCI)道路破損狀況指數PCI應按公式(8)和公式(9)計算: PCI=100-a0DRa1 (AUTONUM) DR=100×i=1i0WiAi/A (AUTONUM)式中:DR——道路破損率(%);a0——瀝青路面采用15.00;a1——瀝青路面采用0.142;Ai——第i類路面損壞的累計面積(㎡);A——路面檢測或調查面積(㎡);Wi——第i類路面損壞的權重或換算系數,見表5.11.2;i——路面損壞類型,包括損壞程度(輕、中、重);i0——損壞類型總數,瀝青路面取21。瀝青路面損壞類型、權重及換算系數類型i損壞名稱損壞程度計量單(㎡)權重wi換算系數wi1龜裂輕面積0.61.02中0.83重1.04裂縫輕面積0.62.05重0.86沉陷輕面積0.61.07重1.08擁包輕面積0.61.09重1.010坑槽輕面積0.81.011重1.0平整度(RQI)平整度狀況指數(RQI)應按式(10)計算: RQI=100/(1+a0e^a1IRI) (AUTONUM)式中:IRI——國際平整度指數(m/km);a0——快速路和主干路采用0.026,次干路和支路采用0.0185;a1——快速路和主干路采用0.65,次干路和支路采用0.58;車轍深度狀況指數(RDI)車轍深度狀況指數(RDI)應按式(11)計算:100-a0RD,(RD≤RDa)RDI=90-a1(RD-RDa),(RDa<RD≤RDb)………………….……………..(AUTONUM)100-a1RD,(RD>RDb)式中:RD——車轍深度(mm);RDa——車轍深度參數,采用10.0;RDb——車轍深度參數,采用40.0;a0——模型參數,采用1.0;a1——模型參數,采用3.0;路面抗滑性能指數(SRI)路面抗滑性能指數(SRI)應按式(12)計算: SRI=100?SRImin1++a0式中:SFC——橫向力系數;SRImin——標定參數,采用35.0;a0——模型參數,采用28.6;a1——模型參數,采用-0.105;結構強度指數評價(PSSI)路面結構強度指數PSSI應按式(13)和式(14)計算: PSSI=1001+a0ea1SSR SSR=l0l (AUTONUM)式中:SSR——路面結構強度系數,為路面彎沉標準值與路面實測代表彎沉之比;l0——路面彎沉標準值(0.01mm);l——路面實測代表彎沉(0.01mm);a0——模型參數,采用15.71;a1——模型參數,采用-5.19。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狀況評價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技術狀況評定(PQI)基本規定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規性能評價應采用道路技術狀況指數PQI評定,PQI應按公式(5.11.9)計算: PQI=WPCI*PCI+WSRI*SRI+WRQI*RQI (AUTONUM)式中:WPCI——PC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9的規定取值;WSRI——SR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9的規定取值;WRQI——RQI在PQI中的權重,按表9的規定取值。PQI各分項指標權重路面類型權重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混凝土路面WPCI0.30.6WSRI0.10.4WRQI0.3—WPCI0.3—道路破損狀況指數PCI道路破損狀況指數PCI應按公式(5.11.10)和公式(5.11.11)計算: PCI=100-a0DRa1 (AUTONUM) DR=100×i=1i0WiAi/A (AUTONUM)式中:DR——道路破損率(%);a0——水泥路面采用10.66;a1——水泥路面采用0.461;Ai——第i類路面損壞的累計面積(㎡);A——路面檢測或調查面積(㎡);Wi——第i類路面損壞的權重或換算系數,見表5.11.4;i——路面損壞類型,包括損壞程度(輕、中、重);i0——損壞類型總數,水泥混凝土路面取20。水泥混凝土路面損壞類型、權重及換算系數類型i損壞名稱損壞程度計量單位(㎡)權重wi換算系數wi1裂縫輕長度×1.0m0.6102中0.83重1.04破碎板輕面積0.81.05重1.06錯臺輕長度×1.0m0.6107重1.08拱起面積1.01.010坑洞面積1.01.0平整度狀況指數(RQI)、路面抗滑性能指數(SRI)可按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價中式(11)和式(12)計算。結構強度評價路面脫空率(VR)路面脫空率(VR)應按式(18)計算: VR=nN*100 (式中:VR——路面脫空率(%);n——路面脫空點數;N——路面脫空檢測總點數接縫傳荷系數(Kj)接縫傳荷系數(Kj)計算按照式(5)進行。評定等級及建議城市道路路面技術狀況評定應符合表11規定。城市道路路面技術狀況評定等級劃分標準評價指標A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PQI[90,100][85,100][80,100][75,90)[70,85)[65,80)評價指標CD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PQI[65,75)[60,70)[60,65)[0,65)[0,60)[0,60)城市道路路面結構強度指數評定應符合下列要求:瀝青路面結構強度指數評價應根據瀝青路面回彈彎沉值,將不同基層類型和交通量等級的瀝青路面結構強度分為足夠、臨界和不足三個等級,并應符合表12和表13的規定;結構強度評價標準評價指標碎礫石基層半剛性基層足夠臨界不足足夠臨界不足很輕<9898-126>126<7777-98>98輕<7777-98>98<5656-77>77中<6060-81>81<4242-59>59重<4646-67>67<3131-46>46特重<3535-56>56<2121-35>35交通量等級劃分標準交通量等級很輕輕中重特重交通量<20002000-50005000-1000010000-20000>20000水泥混凝土路面結構強度評價分為路面脫空率(VR)和接縫傳荷系數(Kj),并應符合下列規定:1)根據路面脫空率(VR),將路面脫空分為A、B、C、D四個等級,相應等級的評價標準應符合表14的規定。路面脫空評價標準評價指標AB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VR(%)[0,10)[0,20)[0,30)[10,20)[20,30)[30,40)評價指標CD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VR(%)[20,30)[30,40)[40,50)[30,100][40,100][50,100]2)接縫傳荷系數(Kj)按照表5.9-1進行評定。城市道路路面城市道路技術狀況評價及養護對策應符合表15、16規定。瀝青路面技術狀況評價及養護對策評價指標PQI結構強度等級A、B足夠養護對策預防性養護或保養小修評價指標PQI結構強度等級B、C足夠、臨界養護對策保養小修或中修評價指標PQI結構強度等級C臨界、不足養護對策中修或局部大修評價指標PQI結構強度等級D不足養護對策大修或改擴建工程水泥混凝土路面技術狀況評價及養護對策評價指標VR評價等級ABCD養護對策保養小修保養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評價指標Kj評價等級ABCD養護對策保養小修保養小修或中修中修或局部大修大修或改擴建工程道路地下無損探測一般規定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應用條件應符合下列規定:道路地下病害體應與周圍介質之間存在電性、磁性、彈性、密度等物理性質差異;道路表面應保證一定的平整度,盡量保證干燥。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應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已知到未知的原則,復雜探測環境或單一方法存在多解性時宜采用多種方法綜合探測。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方法應根據探測對象、地球物理特性、環境特性、地質特性、探測深度和精度等因素綜合選擇。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方法或方法組合宜根據探測目的并按表17確定。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的適用性地下病害體類型埋藏深度D探測方法脫空空洞疏松體富水體探地雷達法●●●●D<7.0m高密度電阻率法-●○●3.0m≤D≤30.0m瞬態面波法-●●-3.0m≤D≤30.0m淺層地震法○●○-3.0m≤D≤20.0m瞬變電磁法-●○-D≤20.0m微動勘探法●●○○D≤30.0m●—推薦;○—可選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資料收集應包含下列內容:探測區域的水文地質資料、地形圖、地下管線圖;探測區域的地鐵、頂管等地下工程施工資料;探測區域的道路塌陷、沉降及裂隙相關資料;探測區域地下管道檢測資料;道路維修與養護相關資料;與探測有關的其他資料。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測線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測線布置應根據探測目標規模確定,測線長度、間距應滿足探測區域全部覆蓋,且探測成果連續、完整、便于追蹤的原則,對重點區域或異常區域應適當加密或網狀布設;測線宜在保障覆蓋探測目標范圍的前提下,避開環境干擾的影響;測線宜通過或靠近已知點布設,測線長度宜覆蓋探測目標;定期復測的,普查測線宜固定布設。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的測量工作應符合下列規定:測線的起止點、轉折點、地形突變點、非均勻分布的各測點、重要的探測異常點及驗證的點位,應進行平面和高程測量;測量精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測量規范》CJJ/T-2011的有關規定;探測使用的底圖比例尺宜介于1:500~1:2000。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應按照不同探測方法和工程性質及時填寫現場記錄班報,記錄內容應清晰、準確、完整,探測記錄表格式應按照本文件附錄E~K的規定。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成果解釋應結合探測區域的地質資料、地上和地下設施及周邊工程環境等調查資料。城鎮道路地下病害體探測成果的驗證應符合下列規定:應確定道路地下病害體的類型、埋深等屬性;成果驗證點宜根據地下病害體類型、場地條件和危害對象的重要性等因素進行選擇;探測成果中的空洞、脫空、富水體宜全部驗證;位于地下構筑物上方埋藏較深、規模較大的疑似目標,可選擇性進行驗證;疏松體的驗證數量不宜少于總數的20%,且不宜少于3處;驗證成果與探測結果不一致時,應分析原因,對探測成果重新進行判識,并重新組織驗證。對探測的嚴重地下病害處置措施建議:對已觀察到的城鎮道路塌陷,應立即啟動處置預案;對已查明并鉆孔驗證的較大空洞(III級及以上),宜在4小時內出具完整探測報告,8小時內向建設單位報備,并做好周圍防護措施;對已查明并鉆孔驗證的一般空洞、脫空等(I~II級),宜在24小時內出具完整探測報告,24小時內向建設單位報備,并標注病害位置。對已查明并現場驗證的地下管道破損、滲漏等,且管道結構性缺陷等級在III級及以上的道路,宜在12小時內出具完整探測報告,24小時內向建設單位報備,并做好周圍防護措施。探地雷達法探地雷達法可用于城鎮道路地下脫空、空洞疏松體、富水體等病害的探測。探地雷達法探測城鎮道路地下病害體應用條件符合下列規定:測區道路地表相對平坦,遇到塌陷、大型錯臺等時,重新布置測線;測區道路無大量積水,或地表無強反射或強衰減層;高橋架道路不適用本方法。在地下水位較淺或回填土疏松等區域,探地雷達信號衰減明顯,應考慮其對探測深度的影響,設計探測深度不宜大于3.0m。城鎮道路主干道地下無損探測的普查工作宜使用車載探地雷達設備,次干道、人行道等普查工作宜使用人工牽引的便攜式探地雷達設備。在進行普查探測過程中,宜使用車載三維探地雷達進行全面探測,根據探測結果劃分重點探測路段,再使用車載二維探地雷達進行復測,查明道路地下病害體的屬性特征。在探測有地下管道經過的路面時,應結合管中雷達聯合探測。使用管道機器人搭載探地雷達對管壁進行環形掃描,其探測成果作為道路地下無損探測的補充。探地雷達法天線工作參數應符合下列規定:城鎮道路地下無損探測應選用100MHz~400MHz屏蔽型多頻段雷達天線。車載探地雷達應選擇不低于兩種頻段的天線,并宜保證100MHz~200MHz頻段和200MHz~400MHz頻段天線至少各一副。探地雷達的設計探測深度及深度分辨率應由天線中心頻率確定,并應符合表18的要求:表18天線中心頻率與最大探測深度和分辨率的關系中心頻率(MHz)最大探測深度(m)垂向分辨率(m)1007.00.5200-3003.5≤0.25400-5002.0≤0.125當多種頻率的天線均能滿足探測深度要求時,宜選擇頻率相對較高的天線;重點區域及初測中確定的重點異常區探測應選用多種頻率天線。正式探測前應根據探測深度和精度要求,通過參數試驗確定天線主頻、采集方式和采集參數。探地雷達法法的分辨率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垂向分辨率宜取探地雷達電磁波波長的1/2,電磁波在地下介質中傳播的波長宜按下式(19)計算: λ=1000cfεr (式中:λ——電磁波波長(m);C——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m/ns),取0.3;f——探地雷達天線主頻(MHz)εr——相對介電常數。探地雷達法的橫向分辨率宜按下式(20)計算: rx=λh2+λ式中:rx——橫向分辨率(m)λ——電磁波波長(m);h——深度(m)。探地雷達法儀器設備主要指標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采樣點數宜設置為1024點;系統動態范圍不應小于120dB;信噪比不應小于110dB;定位中誤差不應大于0.5m;短期幅度穩定性不應大于3%;長期幅度穩定性不應大于5%;時基精度不應大于0.02%。記錄時窗宜設置為目標深度對應回波時間的兩倍,記錄時窗可按式(21)計算: T=K2HC (AUTONUM)式中:T——記錄時窗(ns);K——加權系數,取1.3~1.5;H——探測目標深度m;C——電磁波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m/ns),取0.3。探地雷達法工作環境應符合下列規定:環境溫度應在-20℃~50℃范圍內;探測作業面應無雨雪和積水;移動速度應均勻,并與雷達掃描速率相匹配。探地雷達測線布設應符合下列規定:探測城鎮道路時,測線宜沿車道行進方向布設;探測廣場及學校、醫院、商業區等人口密集區時,測線宜交叉布設;初測時相鄰測線間距不宜大于2.0m,復測時相鄰測線間距不宜大于1.0m;測線布設邊界應超過檢測范圍不小于2.0m;在隧道、管道內部進行探測時,測線位置宜在隧道、管道正上和斜上部位,并沿軸線方向布設,測線間距根據作業空間適當調整。探地雷達法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規定:當采用測量輪測距時,采集前應對其進行標定;采用手動標記定位時,應等間距標記,間距不宜大于2.0m;在數據采集過程中可根據干擾情況、圖像效果調整采集參數;點測時,應在天線靜止時采集,道間距應保證至少有三個采樣點落在目標體上;連續測量時,天線移動速度應均勻,并應與雷達的掃描率相匹配,初測時道間距不宜大于5.0cm,復測時道間距不宜大于2.0cm;應及時記錄信號異常,并分析異常原因,必要時復測;應及時記錄各類干擾源及地面積水、變形等環境情況;當發現疑似地下病害體時,應進行標記,與周圍管線分布等已知資料對比,并及時進行復核;當探測區域局部不滿足探測條件時,應記錄其位置和范圍,待具備探測條件后補充探測;當采用北斗系統或GPS進行測線軌跡定位時,應合理設置基準點,并進行定點測量驗證;探地雷達測線的定位可利用測區已知位置的井蓋、路燈或管線等地方的雷達回波對測線進行校核。探地雷達法探測的主要干擾源如下:地上干擾,臨近建構筑物、過街天橋、高架橋、指示牌、井蓋、鋼板等臨設、金屬柵欄、車輛等;地下干擾,地下管線、管溝及井室、地下通道、地下防空洞、地下加固體、舊基礎、樹根等;電磁干擾,路燈、信號燈、變電室、架空輸電線纜、發射塔等。探地雷達法現場采集數據質量檢查和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探測數據的信噪比應滿足數據處理、解釋的需要;重復觀測的數據應與原數據一致性良好;現場記錄信息應完整,且與探測數據保持一致;數據信號削波部分不宜超過全剖面的5%;數據剖面上不應出現連續的壞道,連續壞道數不宜超過5道。探地雷達法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宜進行零點校正,明確地面反射點的位置;應對自由連續采集的數據進行水平距離歸一化處理;可根據需要選取增益調整、頻率濾波、背景消除、反褶積、偏移歸位、空間濾波、數據平滑、地形校正等處理方法;改變反射信號的振幅特征宜在其它方法處理完后進行。探地雷達法無損探測可按表19探地雷達探測地下病害體典型識別特征進行識別。表19探地雷達探測地下病害體典型識別特征地下病害體波組特征振幅相位與頻譜空洞1近似球形空洞反射波組表現為倒懸雙曲線形態;2近似方形空洞反射波表現為正向連續平板狀形態;3多次波、繞射波明顯,重復次數較多整體振幅強,雷達波衰減很慢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不易觀測;2頻率高于背景場脫空1脫空頂部一般形成連續反射波組,似平板狀形態;2多次波明顯,重復次數較少整體振幅強,雷達波衰減很慢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不易觀測;2頻率高于背景場疏松體嚴重1頂部形成連續反射波組;2多次波較明顯、繞射波較明顯;3內部波形結構雜亂,同相軸很不連續整體振幅強,雷達波衰減很慢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反向;2頻率高于背景場一般1頂部形成連續反射波組;2多次波、繞射波不明顯;3內部波形結構雜亂,同相軸較不連續整體振幅較強,雷達波衰減較慢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向,底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反向;2頻率略高于背景場富水體1頂部形成連續反射波組;2兩側繞射波、底部反射波、多次波不明顯頂部反射波振幅強,衰減很快1頂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反向,底部反射波與入射波同向;2頻率低于背景場探地雷達資料解釋應符合下列規定:用于成果解釋的探地雷達圖像應清晰、信噪比高;宜根據探地雷達圖像的波組形態、振幅、相位、頻譜等特征進行異常識別和解譯;應結合現場記錄和已知資料,排除干擾異常;地下病害體宜結合地面變形、管線破損、歷史塌陷等情況及測區地質資料進行綜合解譯。探地雷達法成果圖件宜包括探地雷達測線平面布置圖、地下病害體平面分布圖、地下病害體探地雷達剖面圖。高密度電阻率法高密度電阻率法可用于城市道路地下空洞、富水體等病害探測。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地下病害體應用條件符合下列規定:地下病害體與周圍介質之間存在明顯的電阻率差異;具有良好的接地條件;測區道路內表層沒有電阻屏蔽層;測區道路內沒有強電磁干擾存在。高速公路、城鎮快速路、主干道等一級公路不宜使用高密度電法探測,有特殊要求的除外。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宜根據所需要探測深度合理選擇電極間距和電極數量。一般地,高密度最大探測深度為表層電極布置長度的1/6。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定:儀器應具有即時采集、顯示功能以及對電纜、電極、系統狀態和參數設置的監測功能;多芯電纜應具有良好的導電和絕緣性能,芯線電阻應小于10Ω/km,芯間絕緣電阻應大于5Ω/km;電極AB、MN接頭與外殼之間的絕緣電阻不應小于100MΩ;輸入阻抗不應小于50MΩ;輸出最大電流不應小于3A;電位差測量允許誤差不應大于±1.0%,分辨率應優于0.1mV;電流測量允許誤差不應大于±1.0%,分辨率應優于0.1mV;對與50Hz工頻干擾抑制不應小于80dB;宜使用不銹鋼電極或銅電極,電極長度不宜小于30cm、直徑不宜小于10mm。高密度電阻率法工作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正式探測前應進行方法試驗,以確定觀測裝置、排列長度、電極距等關鍵參數;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測線不宜布置在地下管線的正上方或靠近地下管線的區域,尤其是金屬管線、電力管線;同一排列的電極應呈直線布置,電極接地位置在沿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極距的1/10;在垂直排列方向上的偏差不宜大于極距的1/5;實施滾動觀測時,每個排列偽剖面底邊應至少有1個數據重合點;當底邊出現2個點以上的空白區時,應在成果圖中標明或減小探測深度;測線兩端的探測范圍應處于選用裝置的有效范圍之內,測線兩端超出測區的長度不宜小于裝置長度的1/3;應采用抗干擾能力和分辨率不同的至少兩種觀測裝置進行探測,但不得相互替代觀測數據;改善硬化地面電極接地條件時,不得破損地面結構或地下設施。對于每個排列的觀測,壞點總數不應超過測量總數的1%,對意外中斷后的續測,應有不少于2個的重復點;正式測試之前,應測量接地電阻,且接地電阻應小于3Ω;完成一種裝置形式的測量,對同一條測線開始新裝置形式測量之前,應重新測量接地電阻;現場記錄宜包含探測地點、測試參數、測線編號、文件名、測線位置、地面及附近異常環境等,詳見附錄G。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的主要干擾源如下:地表存在富水區段、埋設金屬構件的區段、鐵磁性渣土回填區段等電性屏蔽層;地表存在干燥的瀝青、混凝土路面等電性絕緣層;地下存在的游散電流,以及工業輸電線路意外裸露造成的接地放電等;含鐵磁性礦物土體。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規定:現場應在極化穩定和建立恒穩電流場后,測試供電;遇強電干擾時,應加大供電電流提高信噪比;每種裝置觀測的壞點數不應超過1%;意外中斷恢復觀測時,重復觀測點數不應少于2個;測試完成后,應進行檢查觀測,檢查觀測數量不小于觀測總數的5%;現場觀測數據應及時存儲,并應記錄現場條件。高密度電阻率法的數據質量檢查及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可選擇兩層或兩列進行檢查觀測,也可固定供電測量方式,采用相鄰排列重合部分電極進行散點觀測檢查;外業質量檢查點應隨機抽取、分布均衡,異常點或有疑問點應重點檢查;檢查量不應少于總工作量的5%,且不應少于1個排列;當因地表及淺層含水量變化或因地電干擾使得視電阻率的原始數據或系統觀測數據出現異常點時,應剔除異常點后再進行質量評價,剔除點數不得超過該排列數據總點數的1%;質量檢查統計的均方差不得超過5%;當外業數據質量不滿足要求時應增加檢查量,當檢查量達到工作總量的20%,質量仍不滿足要求時,應重新探測。高密度電阻率法數據處理應使用質量合格的數據,并應符合下列規定:當測區地形坡度大于15°時,應測量電極點坐標及高程并進行地形校正;數據預處理時,可進行數據平滑和濾波,對于個別無規律的數據突變點,可結合相鄰測點數值進行修正;對于數據突變點、畸變點,應結合相鄰測點數值進行修正;地形校正時,除應對測點在斷面中的位置進行歸正外,還應對觀測數據進行裝置系數修正;建立初始模型時可采用偽剖面法、反投影法;反演成像時,應將正演獲得的理論值與相應的實測值相減獲得殘差值,再利用反演計算獲得電阻率的分布;高密度電阻率法資料解釋應符合下列規定:繪制電阻率等值線圖時應設置色標,同一場地的色標宜保持一致;單個探測剖面應分析確定剖面中的電性結構及其異常區,并結合地形、地質條件、干擾體位置等資料,剔除干擾因素引起的異常;不同的探測剖面應對比分析,研究異常特征、性質,找出這些剖面中電性特征類似的異常區域;應根據裝置型式、測線布置方式、地形及探測任務要求,選擇二維及帶地形的反演算法進行電阻率圖像處理;應根據反演后的二維電阻率分布成果圖進行剖面解釋;同一剖面多種裝置的視電阻率斷面圖應對比解釋。地下病害體屬性應在分析異常電性特征的基礎上,結合鉆孔或其他相關資料解釋。電阻率法探測地下病害體宜按表20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地下病害體典型識別特征進行識別。表20高密度電阻率法探測地下病害體典型識別特征地下病害體剖面電性特征空洞/脫空1空洞有水充填時,表現為相對低電阻率異常;2當空洞無水充填時,表現為相對高電阻率異常疏松體1疏松體有水充填時,表現為相對低電阻率異常;2疏松體無水充填時,表現為相對高電阻率異常;3在不易區分時,可以在高水位與低水位時分別探測,進行對比解釋富水體表現為相對低電阻率異常高密度電阻率法成果圖件宜包括測線平面布置圖、視電阻率斷面或反演電阻率成果圖、地下病害體平面分布圖。瞬態面波法瞬態面波法可用于城鎮道路地下空洞、疏松體等病害的探測。瞬態面波法應用條件符合下列規定:應根據工作條件和探測要求選擇使用穩態或瞬態工作方式;穩態面波法應采用穩態面波儀和穩態激振設備;瞬態面波法可采用多道數字地震儀。瞬態面波法采用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定:儀器放大器的通頻帶應滿足采集面波頻率范圍的要求。各檢波器應具有相同的頻響特性,固有頻率應滿足探測要求;檢波器固有頻f0應按下式估算: (AUTONUM)式中:f0——檢波器固有頻率(Hz);H——需要探測的最大深度(m);VR——探測深度范圍內預計平均瑞雷波相速度的最小值(m/s);βt——波長深度轉換系數。可根據勘探深度和工作方式的不同,采用瞬態或穩態震源。瞬變面波法現場工作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瞬變面波法應結合探測目的和已知資料,通過試驗確定觀測系統布置方式、采集參數和激發方式;應視探測對象賦存狀態布置成測線或測網;多道瞬態面波法宜采用向前滾動觀測方式,測線、測點布設應符合現行業標準《多道瞬態面波勘察技術規程》JGJ/T143的相關規定。穩態面波法觀測應采用變頻可控震源單端或兩端激發,調整兩個檢波器間距和偏移距進行接收,取得不同頻率的多種組合面波記錄;測點間距應根據探測任務和場地條件確定,每條測線或每個探測目標測點不得少于3個。穩態面波法的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規定:激振器的安置應與地面緊密接觸,并使其保持豎直狀態;工作時,應根據探測對象和任務要求選擇相應固有頻率的檢波器,同一排列的檢波器之間的固有頻率差不應大于0.1Hz,并應豎直安置并與地面緊密接觸;采用等幅振動信號的檢波點距應小于探測深度所需波長的l/2。最小偏移距可與檢波點距相等;觀測頻率間隔應通過試驗選擇;重要異常及發現曲線畸變時應重復觀測。瞬態面波法的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規定:采用重錘震源時應根據需要加不同材質的墊板;檢波點距或道間距應小于探測深度所需波長的1/2,檢波器排列長度應大于預期面波最大波長的1/2;儀器應設置全通狀態;遇地層情況變化時,應及時調整觀測參數;多道瞬態面波法采樣間隔的選擇,應符合現行業標準《多道瞬態面波勘察技術規程》JGJ/T143的相關規定;重要異常及發現畸變曲線時應重復觀測。瞬態面波法質量檢查與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原始記錄的近源道不應出現削波,不應出現壞道;檢查工作量不應小于總工作量的5%,檢查記錄與原記錄波形應相似,頻散曲線特征無明顯改變;頻散曲線拐點和曲率變化的位置應無明顯位移。瞬態面波法資料處理與解釋應符合下列規定:應剔除明顯畸變點、干擾點,并將全部數據按頻率順序排列;應區分面波和體波,并繪制頻散曲線即相速度一頻率曲線;如有合鉆探等資料,應結合并判斷曲線的拐點和曲率變化,求取對應層的瑞雷波相速度,并根據換算的深度繪制速度一深度曲線;應結合已知資料求得瑞雷波相速度與橫波速度對應關系后,利用瑞雷波相速度換算橫波速度;利用面波法換算深度、動力參數時,應首先利用已知資料標定。當采用瞬態面波法探測時,宜按表21瞬態面波法探測地下病害體典型識別特征進行識別。表21瞬態面波法探測道路地下病害體典型識別特征道路地下病害體面波相速度視橫波速度剖面特征時間域特征頻率域特征空洞與周邊正常地層相比,速度降低明顯與周邊正常地層相比,表現為明細的低速圈閉區1邊界波組雜亂、振幅強,內部波組衰減明顯;2局部存在鏡像波頻散曲線變化劇烈,存在明顯“之”字形拐點疏松體嚴重與周邊正常地層相比,速度較降低明顯與周邊正常地層剖面相比,表現為較明顯的低速區波組雜亂,分布很不規則能量團較分散,頻散曲線存在“之”字形拐點,不易提取完整的頻散曲線一般與周邊正常地層剖面相比,速度降低較明顯與周邊正常地層剖面相比,表現為低速區波組略雜亂,分布不規則能量團略分散,頻散曲線“之”字形拐點不明顯瞬態面波法成果圖應主要包括典型記錄、頻散曲線或速度一深度曲線、推斷解釋剖面或平面圖。微動勘探法微動勘探法可用于城鎮道路地下脫空、空洞等病害的探測。微動勘探法進行道路地下病害探測時應符合下列規定:病害體與其周邊介質之間存在波阻抗差異;病害體的尺寸與其埋藏深度之比應大于1/10;微動勘探法儀器設備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下列規定:宜選用多通道數字地震儀或多臺一體化數字地震儀;采集時間長度應可控;模數轉換(A/D)位數不應小于24位;采樣率不應大于10ms,動態范圍應大于120dB;系統噪聲不應大于1μV。微動勘探法使用的拾振器應符合下列規定:臺陣各道拾振器應符合幅值和相位一致性要求;宜采用三分量速度傳感器,自然頻率不宜大于2Hz;記錄儀應自帶內置衛星導航定位信號接收裝置,且具有實時時間校正和多臺傳感器同步、連續記錄功能;記錄儀應有足夠的數據存儲容量,且具備低功耗性能。微動勘探法工作準備及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應檢查臺陣中各拾振器的振幅和相位一致性;調查測區內不同時間段的振動和環境噪聲類型、強度等,分析對探測的影響;宜根據探測目標體的深度、現場工作條件等因素,選擇采用圓形、內嵌三角形、T形、L形或十字形等臺陣觀測方式;應根據探測目的和深度、精度要求,選擇臺陣半徑、儀器采集參數及記錄長度;微動勘探法的拾振器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應按設計位置布設,布設條件宜一致,并與地面耦合良好,應采取橡皮泥、特制膠泥、熟石膏、鐵靴等方式實現耦合;拾振器應擺放在密實地面上并調水平;臺陣中各拾振器間的高差不宜大于25cm。微動勘探法現場數據采集應符合下列規定:應根據現場振動干擾情況,選擇合適的采集時機,避開測點附近的持續強震動干擾;觀測臺陣應同步記錄數據,單次采集時間不宜少于15min,探測現場存在非持續的干擾因素時,應延長信號采集時間;應該避免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采集信號;應及時記錄采集過程中的干擾情況;應進行微動數據的回放檢查,記錄數據有效且合格后方可進入下一點工作。現場記錄宜包含工程名稱、工程地點、臺陣形式、臺陣參數、測試參數、文件名、測線編號、測點編號、測試時間和環境干擾狀況等內容,記錄宜符合但不限于本規程附錄J的規定。微動勘探法數據質量評價應符合下列規定:數據應與原始記錄一致;應考慮微動數據在所需頻率范圍內的信噪比,宜大于10dB;對存在持續強振動干擾的數據,應重新采集。微動勘探法的數據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宜采用SPAC法或F-K法,從微動數據中提取出瑞雷波相速度頻散曲線,經過頻散曲線反演獲得臺陣下方介質的橫波速度,在進行成果解釋。宜根據各拾振點的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