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2、3重點知識點清單匯編_第1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2、3重點知識點清單匯編_第2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2、3重點知識點清單匯編_第3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2、3重點知識點清單匯編_第4頁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2、3重點知識點清單匯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1、2、3重點知識點清單匯編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重點知識點清單第一單元政治制度1、中國古代中央政治體制與地方政治體制的發展演變歷程2、分封制的特點及影響3、宗法制的特點及影響4、商周政體特征5、郡縣制的作用6、文書制度的作用7、周秦制度的差異8、三省六部制評價9、地方行政區劃演變的趨勢10、中國古代中專制主義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及趨勢11、古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2、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特點13、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共同特點14、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有什么特點?不能實現的原因15、談談你對“三三制”原則的認識。16、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1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意義18、商鞅變法背景、目的、影響19、孝文帝改革背景、影響、成功原因20、王安石變法背景、措施、評價21、張居正改革背景、措施、評價22、維新變法背景、評價、敗因23、清末新政背景、評價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演變第1頁共72頁

2、科舉制的背景、評價3、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趨勢4、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與監察演變5、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特點和影響6、近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7、廢科舉原因8、南京國民政府與北洋政府相比文官制度的新變化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1、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的發展脈絡及主要特征2、先秦時期儒家德治與法家法治思想的積極意義和不足3、從宋朝到清朝,鄉約形式和內容有何變化?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說明清朝鄉約的積極作用4、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特點5、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發展變化的因素6、法國大革命對法律建設有什么重要貢獻7、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8、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響9、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的影響10、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作用11、當代中國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12、八二憲法頒布的背景13、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14、運用唯物史觀,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15、近代中國國民價值觀的變化及原因16、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認識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1、中國古代各朝代民族交往的史實2、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3、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的作用第2頁共72頁

4、中國古代對交往的基本史實5、清朝外交轉型的表現6、漢朝對外交往特點7、宋朝對外交通的特點及原因8、明清對外關系的特點9、朝貢體系的特點、評價、解體原因10、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的背景11、中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背景、不同,及對民族主義的認識12、國際法形成的背景、過程、影響1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原因、意義14、當代中國的外交成就15、新中國推行“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6、中美關系得以改善的原因17、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交政策有怎樣的調整?分析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18、簡析中國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1、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演變過程2、交子出現的原因3、明清白銀貨幣化的原因、影響4、中國古代貨幣演變規律5、金本位制形成的背景、特點及影響6、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確立的原因、特點及影響:瓦解原因7、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8、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趨勢9、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影響10、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11、關稅的作用12、實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意義第3頁共72頁

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征2、戶籍制度的影響3、基層治理的作用4、中國古代實行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的作用5、西方基層治理的特點、影響6、近代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原因7、社區的作用8、西方福利國家制度的成因、評價第4頁共72頁

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重點知識點清單第一單元政治制度1、中國古代中央政治體制與地方政治體制的發展演變歷程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夏公元前2070年: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國家,打破原始民主制下的禪讓傳統,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商公元前1600年:內外服制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制、宗法制(1)中央行政體制:秦朝(1)皇帝制度特點:皇位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本質:君主專制。(2)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體現家國同構色彩(3)文書制度西漢漢承秦制,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中朝:又稱內朝,包括侍中、尚書令、常侍,參與決策,使外朝丞相權力大大削弱,加強了皇權。西漢晚期,三公制取代丞相制,中朝尚書的權力逐漸增大。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魏晉:三省體制逐漸形成。隋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封駁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并稱宰相,分掌宰相職權。其共同議政的地方叫政事堂。六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宋朝:宋初保留三省六部制,但職能逐漸廢弛。另設中書門下省,其長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履行率相職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權,樞密院(調兵權)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衙掌“統兵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所以宋代為二府三司制。元朝:實行中書一省制,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相權加強。明朝:①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丞相制度終結,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更高階段。②內閣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中樞首腦。性質: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是內侍顧問機構,無決策權。作用:加強了君主專制。清朝:雍正時設軍機處特點:簡、速、密。地位: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影響: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第5頁共72頁

(2)地方行政體制:(梳理熟悉,知道演變趨勢即可)秦:郡縣制(地方政府)西漢:郡縣制和郡國并行制。(王國與侯國:景帝和武帝后,諸侯國權力被不斷削弱,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東漢晚期:原來的監察區“州”變為一級行政機構,設刺史監察地方。魏晉南北朝: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領兵權,形成內輕外重、干弱枝強的局面。隋朝:廢郡,以州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繼承隋制,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安史之亂后,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期后,設節度使(州以上的地方軍政長官),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宋朝:改道為路,又將隋唐時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一級行政區劃,形成路、府、縣三級制。元朝: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簡稱“行省”。后行省演變為地方常設的最高一級行政機構,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化,形成省、路、府、州、縣的多級行政體制。行省制意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明朝:廢行省,設三司,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三司: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揮使(原本行省權力由三司分割)。明朝后期,各省派出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清朝: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軍政大權。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相對較為穩定,形成省、府、縣三級級行政體制。2、分封制的特點及影響特點:①分封對象的多元化;②等級森嚴;③層層分封;④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對象:同姓親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積極影響:①擴大了周人的勢力范圍;②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③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確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④經濟:有利于全國各地區經濟的均衡發展。⑤文化:(授民授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文化認同、有先進思想的傳播。消極影響:受封諸侯有相當大的獨立性,易形成分裂割據,威脅中央。(注意諸侯國分封的地區范圍與監控股商舊族,鞏固統治有關)3、宗法制的特點及影響最大特點:嫡長子繼承制。作用:①宗法制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②第6頁共72頁

與分封制相結合,形成族權與政權的結合,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注意:與血緣親情有關的節日、風俗都淵源于宗法制4、商周政體特征①政治權力和血緣關系相結合。②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權力有制約作用。③最高統治者尚未實現中央集權。④王權具有神秘色彩。⑤具有延續性和穩定性。5、郡縣制的作用評價:(積極)是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有利政治穩定,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劃時代的變革,對后世影響深遠。(局限)但郡縣制下,地方聽命于中央,缺少獨立性。6、文書制度的作用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③為漢承秦制提供條件,具有較高史料價值。7、周秦制度的差異①宗法分封制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權力的高度集中,皇權至上。②地方制度由分封制到郡縣制,秦朝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③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8、三省六部制評價評價:①相權一分為三,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②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③使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沿用。④有利于彌補政務繁多而丞相才干不足的缺陷。同時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9、地方行政區劃演變的趨勢①逐漸由二級區劃演變為三級區劃。②地方行政區劃面積逐漸變小,數目逐漸增多;南方行政區劃數目逐漸增多。③最高行政區劃(行省)的邊界設置,山川形便原則和犬牙交錯原則并行。④最高一級行政區往往由吏治監察區和軍務督理區轉變而來,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往往由派遣在外的中央官轉變而來第7頁共72頁

⑤地方權力越來越小,中央集權逐漸加強10、中國古代中專制主義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及趨勢發展演變:戰國:初步形成:秦朝:正式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宋代:加強:元代:新發展:明清:強化頂峰。趨勢:①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②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③思想控制和文化專制日益強化。④既承襲前朝制度,又有所損益11、古希臘古羅馬的政治制度(1)雅典和斯巴達分別是古代希臘民主政治和寡頭政治的代表;羅馬經歷了共和國到帝國的演變(2)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直接民主、人民主權、輪番而治、城邦至上、權力制衡等(3)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①民主范圍狹隘,本邦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民主權利,婦女、奴隸、外邦人除外。②不同政治素養的人具有相同的政治權利,容易造成權利的濫用、誤用。③實質是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少數人的民主。12、中古西歐國家制度的特點①形成以封君、封臣為基本特征的封建制度。②世俗王權與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國王依靠教會支持獲得政權的合法性;教會依靠王權擴展基督教,維護教會權威。在走向統一國家的過程中,王權與教會多次發生沖突。)③英國多次召開議會,議會權力有所加強;法國形成等級君主制,君主未形成至高無上的專制權力。注意:英國1215年《大憲章》的主要內容①確立了限制王權和王在法下的原則。②肯定國王的合法地位,保障封建主特權,并適當照顧騎士和市民利益。13、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及共同特點(1)英國——君主立憲制特點:①國王的權力受法律限制,議會主權,立法權由國王轉移到議會;②18世紀逐漸形成責任內閣制1721(國王的行政權轉到內閣;內閣向議會負責;內閣成員與首相共進退),國王“統而不治”“虛君”。(2)美國————聯邦制共和國特點:①聯邦政府對外代表國家主權,各州擁有一定自主權;②三權分立、分權制衡的權力結構(3)法國———共和制確立的過程艱難曲折共同特點:①繼承古代政治的優良傳統。②實行分權制衡原則。第8頁共72頁

③代議制。以議會作為參政的一個窗口。④完善法律,強調法治。司法獨立⑤政黨政治。⑥民主范圍逐漸擴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14、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有什么特點?不能實現的原因特點:①黨派眾多,說明政黨政治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時社會的普遍共識,政黨政治在民國初年得到了空前的發展。②當時中國實權掌握在袁世凱等舊勢力手中,政黨政治名存實亡。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決定;②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深重;③軍閥混戰,政局動蕩:④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⑤傳統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15、談談你對“三三制”原則的認識。在敵后抗戰最困難的時期,中國共產黨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在抗日民主根據地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三三制”民主政權,即共產黨員、左派、中間派各占三分之一,選舉對象具有廣泛性。(背景+內容)這一舉措有利于團結各階級、階層共同抗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了參政議政的群眾基礎,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為抗戰勝利做出了貢獻。(影響)16、為什么抗日根據地與革命根據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權模式①革命形勢(社會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不同;②指導思想不同:前者政權建設受蘇俄革命和政權建設影響較大,后者反映黨獨立自主地探索政權建設模式。17、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意義①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和民族團結②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③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④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最早建立的1947內蒙古自治區:最晚建立的1965西藏自治區)18、商鞅變法背景、目的、影響背景:①歷史上大變革時期: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兼并戰爭不斷:②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目的: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第9頁共72頁

影響:①打擊了貴族特權,增強新興地主階級實力②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發展;承認土地私有,推動地主經濟的發展;③使秦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19、孝文帝改革背景、影響、成功原因背景①內遷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②前秦統一北方但迅速瓦解:北魏重新統一北方。③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災難,在長期沖突與交往中,民族融合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影響:①有效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民族矛盾,縮小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①根本原因: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②民族融合趨勢的推動;③改革從實際出發,內容全面,措施得當,符合人民群眾的愿望:④馮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決心:20、王安石變法背景、措施、評價1)背景:①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②“三冗”“二積”局面日益嚴重。③北部邊境常受游牧民族侵擾。2)措施:針對官僚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募役法、青苗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改革科舉制度等。3)目的:富國強兵。4)評價:①變法初期取得顯著成效;②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終被廢止。21、張居正改革背景、措施、評價背景:①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②明朝中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邊患嚴重,邊境危機措施:整頓吏治,加強官吏考核,裁剪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評價: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但他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條鞭法外,幾乎全部廢止。21、維新變法背景、評價、敗因(1)時代背景:①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第10頁共72頁

③甲午中日戰爭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④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志士,宣傳維新思想,提倡西學。⑤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2)評價: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②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起到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中國人民的覺醒;③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激烈反對,慈禧發動政變廢除大部分變法措施。(3)認識: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4)失敗原因:(1)客觀:以慈禧為代表的頑固守舊勢力的強大。(2)主觀:根本: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①維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措施激進,缺乏循序漸進的政治斗爭經驗。②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并不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③脫離人民群眾,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23、清末新政背景、內容、評價(1)背景:列強侵華,民族危機加深,國內改革呼聲高漲,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的局勢,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而開展清末新政。西學東漸,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3)評價:①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②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演變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戰國時期:舉薦和軍功爵;漢朝時期:察舉制,先考察而后推舉,分為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后期形成世卿世祿的局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依據家世、道德和才能評定,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隨著門閥士族勢力的發展,逐漸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隋唐時期:科舉制形成:元朝時期:恢復科舉制;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考試內容僅限于四書五經,八股文為形式,走向僵化。第11頁共72頁

2、科舉制的背景、評價(1)科舉制形成的背景:①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②統治者適應社會階級關系變化,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2)科舉制的特點: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3)評價:積極:①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擴大了用人范圍,將選官用人權集中到中央,擴大(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②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③有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和文化教育的發展;④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⑤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消極:①忽視品德考查,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②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③強化儒學正統地位,后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3、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演變的趨勢選官方式:由世襲、推薦到考試,趨向公平、公開、公正。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演變為學識才學,趨向科學和公平。選官權力:選官權從地方到中央,體現中央集權加強。選官形式:從形式多樣到八股取士逐漸走向僵化單一。4、中國古代官員的考核與監察演變朝代考核制度;監察制度(分中央和地方)秦上計制:御史大夫兩漢上計制:御史府、刺史魏晉御史臺隋唐吏部考核:御史臺、分道監察兩宋嚴格標準考核:磨勘御史臺、臺諫合一、分路監察、通判、提刑司等元御史臺、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提刑按察司)第12頁共72頁

明清考滿、考察、京察、大計都察院、(六科)、(巡按)、提刑按察使司、(密折制度)5、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特點和影響背景:①中古時期至近代早期官員任用的弊端———舊的選官制度(恩賜制和政黨分肥制)導致政治腐敗和效率低下。②工業革命帶來政府職能擴展,亟須建立專業化、科學化、能迅速處理日常事務的職業官僚體系。(工業資產階級、觀察家等)社會力量的推動。③啟蒙思想和社會呼聲。“天賦人權”“人人生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人們要求平等參與政府工作的愿望日益強烈;向社會開放政府公職、改革官員錄用制度以建立廉潔高效政府的呼聲日益高漲。④科舉制影響————中國古代科舉制為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鑒。⑤東印度公司公開考試競爭原則的影響。特點:①公開考試,擇優錄用。文官錄用都必須經過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成績優異者優先得到錄用。②政治中立和工作隱名。文官在各政黨之間嚴格保持中立,“默默無聞”地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③職務常任和論功晉升。文官無嚴重過錯或其他意外可終身任職。根據工作成績得到晉升或懲罰。影響:(1)進步性:①作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一種行政管理制度,規范了西方國家政府行政部門的事務官員的選用和管理,實現了政治和管理的分離。既維持了代議制下政黨輪流執政的特點,又保證了政府工作的穩定性和持續性;②還能夠吸收大批高素質的人才進人政府管理隊伍,有利于官員管理的法制化和專業化,促進了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2)局限性:①容易滋生官僚習氣和僵化現象。②文官人數急劇膨脹,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③文官的層次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工作效率。6、近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是指: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選官制度和留學生選官制度。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正式建立。民國時期: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內容:①在官員選拔方面,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第13頁共72頁

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1913年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男子滿21歲,得應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甄別是指對已經在文職官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2)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但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無法禁絕。7、廢科舉原因主觀原因:科舉制逐漸走向僵化,無法適應近代以來的時代發展需要客觀原因(時代背景):①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統治危機加深,為了緩和統治危機,推行“新政”②西學傳播③洋務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推動④根本上,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小農經濟逐漸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程度發展。8、南京國民政府與北洋政府相比文官制度的新變化①文官制度發展到公務員制度(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務員制度);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備;③考試內容和形式更加專業化和標準化:④政黨色彩濃厚;⑤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1、中國古代法治與教化的發展脈絡及主要特征①漢魏以后,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②唐律標志中華法系的完備。③宋朝以后,理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深入社會基層,并以鄉約形式直接面向底層百姓宣講。2、先秦時期儒家德治與法家法治思想的積極意義和不足積極意義: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重視民生、民意,具有積極意義:法家的法治思想既有助于實現富國強兵,又滿足了當時統治者專制的需要。不足之處:儒家的德治思想不適用于兼并戰爭激烈的戰國時期,不適合統治者富國強兵的需要:法家嚴刑第14頁共72頁

峻法容易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3、從宋朝到清朝,鄉約形式和內容有何變化?為何會出現這種變化?說明清朝鄉約的積極作用宋朝:民間自發建立,由儒學士人發起,注重德和禮,道德教化與規范行為相結合:強調互勉。明清:由地方官吏推動,改為宣講皇帝圣諭,強調順從,安分守己,具有約束力與強制性,并與法律合流。變化的主要原因:明清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作用: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②有利于發展生產,穩定小農經濟;③促進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4、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特點(具體要依據材料信息具體作答,本答案只提供參考)①以皇權為法律的基本淵源,等級差別明顯,人治色彩濃厚②禮法并用③刑法、民法、行政諸法合一,司法行政不分。(司法從屬于行政,不同等級的行政官員同時也是不同范圍的司法官員。)④重刑法輕民法(再注意材料中律、敕、令等不同的名稱的表述)5、影響中國古代法律發展變化的因素①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需要②經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宋以來)③思想:儒家思想的發展(如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代理學的發展等)④前代法律的繼承發展6、法國大革命對法律建設有什么重要貢獻①法國大革命推翻舊王朝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使啟蒙運動中資產階級的思想得以實現。法國大革命中,法國資產階級頒布的一系列法律,充分體現了自由、平等和人民主權、社會契約等啟蒙思想。②大革命中上臺的拿破侖捍衛了資產階級革命成果,對資產階級法律進行了總結,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體系。7、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①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三權分立。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議會行使)、行政權(行政機構行使)和司法權(法院行使)。②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③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為了保證每個程序的公開公正,建立了律師制度和陪審團制度。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被視為無罪。8、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影響①近代西方法律的特點基友羅馬法傳統的延續,也體現了資產階級的要求,有利于維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第15頁共72頁

②西方法律制度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存在很多局限性,如私有財產制度,財產的多少往往決定法律地位的高低,黑人、原住民和婦女不能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等。9、宗教改革之前,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本質上是為了加強教會思想統治,禁錮人們的思想,但客觀上促進了人們的教化和文化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文明進程和社會進步。10、宗教改革后,新教的作用①(新教提倡簡化宗教禮儀,反對羅馬教廷的權威,鼓勵人們現世的積極進取精神)主張迎合了原始積累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訴求,從道德和教化層面加強了資產階級統治下的社會治理,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提出了“預定論”,認為人的命運是上帝預先安排好的,人們無法改變,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鼓勵人們在現世努力進取,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活躍了人們的思想,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③堅持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束縛人們的行為,麻痹人們的思想。④新教排斥其他教派,引起了多次宗教沖突,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1、當代中國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歷程時期時代特征法治階段列舉法治建設的成果精神文明建設表現建國初(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政權鞏固、經濟恢復(百廢待興、物資匱乏),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初創1954年憲法等一系列法律。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制建設的基礎。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孟泰、時傳祥、王進喜、雷鋒、焦裕祿、李四光等)改革開放后(80年代)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1982年憲法,以及一系列經濟立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90年代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1992“十四大”提出建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加強1997年十五大將“法制國家”改為“法治國家”。1999年,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90年代,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愛國主義第16頁共72頁

新世紀(21世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2020年5月,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緊身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2、八二憲法頒布的背景①“文革”使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③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提供了新的歷史環境13、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請你談談對這一字之改的認識一字之改,其對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在于,目標更明確,使之有了必然的精神內容;將更嚴格地遵守執法原則:從重視制度建設,發展為既重視制度,又重視國家法律制度的貫徹實施。14、運用唯物史觀,闡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與地位地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作用:①它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②它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③它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④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15、近代中國國民價值觀的變化及原因變化:從單一封閉走向多元開放;呈現“一盤散沙”的狀態;進步人士大力宣揚西方民主科學思想。原因:①列強侵華和民族危機的加深:②工業文明的沖擊;③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④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⑤各階層對救國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16、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認識①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國民核心價值觀內涵也應與時俱進;②要弘揚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③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要弘揚薪火相傳的革命精神等。第四單元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1、中國古代各朝代民族交往的史實(1)秦朝設典客、典屬國;北逐匈奴,修筑長城;南撫夷、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2)漢朝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漢初,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大敗匈奴;東漢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西漢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在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邊疆推行屯戍政策。第17頁共72頁

(3)隋唐時期禮部及鴻臚寺負責民族事務。隋加強對嶺南地區各族的統治;百越女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邊疆推行郡縣制,多以邊疆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加強了與流求的接觸,三次派人抵達流求。唐: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唐的邊疆管理機構主要是: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4)宋朝:先后與遼、西夏、金等政權并立,各族間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斷過。(5)元朝:一方面“行漢法”,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設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等地設行省,征發賦役。(6)明朝有禮部、鴻臚寺管理民族事務,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提督四夷館:修筑長城,并沿長城布置軍鎮,稱“九邊”;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在西南設土司;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7)清朝設立理藩院管理邊疆民族事務;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通過軍事斗爭平定噶爾丹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西北邊疆;清政府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為“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在西南清政府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2、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1)政治上,在民族地區設立郡縣或者羈縻性質的機構,如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大都護府、明清時期的羈縻衛所與土司等。(2)經濟上的交流,自唐朝以來的馬市、宋代的榷場等。(3)在歷史上,民族沖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4)社會文化上,各民族之間的大雜居、往來通婚、生活習俗的影響等。3、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的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加強了民族融合和中華民族的凝聚力。(2)經濟上:促進了經濟的交流與發展,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3)文化上: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4)生活習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進。第18頁共72頁

4、中國古代對交往的基本史實(1)漢————陸路:經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達波斯灣一帶:海路: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給倭國國王“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2)隋唐————陸路: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唐朝與大食國的接觸,使造紙術傳入阿拉伯地區:海路:①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今馬來西亞半島南部);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3)宋朝因北方陸路交通阻隔,海陸轉趨發達,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4)元: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抵達中國,17年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馬可·波羅行紀》。(5)明清:①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②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5、清朝外交轉型的表現1689年,中俄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是兩個主權國家之間簽訂的平等條約,表明清政府對外關系正在轉型):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統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開放走向封閉)6、漢朝對外交往特點(1)以商貿為主,絲織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當程度的單向性。(主要內容)(2)中外交往以陸路為主,水陸并舉。(路線)(3)與亞洲包括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等地區的國家交流頻繁,對東方文化影響大,形成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對世界影響深遠。(范圍和影響)(4)中國文明通過絲綢之路開始傳人歐洲,中國開始吸收佛教等外來文化。(經濟文化交流)(5)以和平交往為主要方式(方式)7、宋朝對外交通的特點及原因特點:陸路阻斷,海陸發達原因:①政治:政權并立,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阻斷陸上絲路第19頁共72頁

②經濟: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的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③客觀條件:造船技術發達,指南針用于航海等8、明清對外關系的特點①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②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轉型的含義:a、由朝貢外交逐漸轉向平等的條約外交:b、由對外開放專向閉關鎖國)9、朝貢體系的特點、評價、解體原因(1)特點:以儒家價值為基礎;與中華帝國具有君臣等級色彩;結構穩定維系千年、政治經濟和文化多重聯系:崇尚睦鄰友好。(2)評價:進步性———確定了區域內相對固定的經濟文化交流機制和模式,促進了文化交流和共同繁榮,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局限性———朝貢貿易通過朝貢和賞賜完成交易,“厚往薄來,倍償其價”,加重財政負擔:按朝貢儀式處理國與國關系,妨礙了古代中國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使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3)瓦解的原因:鴉片戰爭前后西方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商業資本沖擊:體系內在的缺陷,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清朝國力的衰落;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等;10、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產生的背景(1)王權的擴張與政治統一的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形成。【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實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內戰削弱貴族勢力,客觀上有利于加強王權②宗教改革強化了世俗權力,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顯現③城市的發展,需要強大王權的保護】(2)民族語言得到推廣普及,使宗教共同體影響削弱,民族共同體地位上升。(3)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增強(4)民族主義和啟蒙思想的推動(5)根本原因: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推動:11、中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背景、不同點,及對民族主義的認識(1)影響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發展的因素:(國內)封建主義統治下的階級矛盾激化;近代經濟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民主思想的傳播。(國際)西方文明在中國的傳播;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第20頁共72頁

(2)歐洲近代民族主義興起的歷史背景: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或反封建反教會的要求:人文主義思想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及啟蒙運動的推動。(3)差異:時間:中國民族主義晚于西方民族主義。內涵:西方核心是反封建建立民主政權,中國有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民族獨立的雙重含義。(4)差異的原因:中國受到西方侵略,開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近代化和反侵略雙重任務。(5)認識:①民族主義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服務于各種不同的利益;②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促進國家發展,另一方面易演變為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應發揮民族主義的積極作用。12、國際法形成的背景、過程、影響背景:①民族國家的出現,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②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關系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國際法應運而生。過程:(1)產生:荷蘭學者格勞秀斯1625年出版《戰爭與和平法》,書中確定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近代國際法的理論基礎。(2)形成: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體系”。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③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3)初步發展:①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減少戰爭開辟了新途徑②1815年,維也納體系建立。特點:A、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B、國際法的應用范圍從歐洲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地影響:A、維也納體系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大體維持了歐洲的均勢,實現了拿破侖戰爭后歐洲長時間的和平。B、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為謀求利益經常違反國際法,導致國際沖突不斷,最終引發一戰。(4)20世紀新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第21頁共72頁

段。②戰后,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a。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b。“全體一致”原則,發揮不了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③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背景:①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國際法的發展。②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遭破壞。表現:①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聯合國憲章》。a.憲章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b.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②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一些大國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采取制裁或戰爭,嚴重威脅著國際和平。)1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的原因、意義原因:(1)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逐漸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2)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3)歷史經驗:歷史上歷代政府對民族地區的治理理念和政策,為新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積累了一些有益的經驗。(4)黨的探索: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5)近代以來,在共御外侮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各民族形成了互相離不開的政治認同。意義:①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有利于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和民族團結②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③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第22頁共72頁

14、當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時間外交政策及成就具體史實建國初--20世紀50年代①“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為新中國開創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建國初就與蘇聯等許多國家建交。②1954年,日內瓦會議,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③1955年,萬隆會議,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④1956年,同英國建立代辦及外交關系。50年代末--60年代初①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建交(“一大片”外交)②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1964年,中法建交,實現了與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20世紀70年代迎來建交高潮①1971,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②1972,中美關系正常化③1972,中日正式建交改革開放后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開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①1979,中美正式建交②1989,中蘇關系正常化世紀之交鞏固和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百要任務①解決了與三國的邊界問題②1997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進入21世紀中國積極致力于與世界各大國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①與發展中國家:中非合作論壇、東南亞合作條約②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③積極參與以為中心的多變外交活動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①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領域②深化同日韓東盟各國等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③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團結合作三大政策概念理解:(1)“另起爐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第23頁共72頁

(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就是有步驟地徹底地摧毀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控制權,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3)“一邊倒”,就是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15、新中國推行“一邊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國際背景:兩大陣營形成并走向對峙;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經濟封鎖和外交孤立;蘇聯對新中國的承認及幫助;亞非拉許多國家擺脫殖民枷鎖,贏得了獨立,但實力較弱。(2)國內: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維護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需要。16、中美關系得以改善的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后,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逐漸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擁有巨大的市場。②世界:20世紀70年代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中蘇關系惡化③日本、西歐經濟同美國競爭激烈,美國自身經濟滯脹影響,并陷入越戰泥潭,以及受中東石油危機影響,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沖擊:17、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外交政策有怎樣的調整?分析中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調整:改變結盟與對抗的國際關系,朝著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向調整,不結盟。原因:國際:①多極化趨勢發展②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國內: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需要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18、簡析中國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①有利于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有利條件:③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④有利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第五單元貨幣與賦稅制度1、中國古代貨幣發展演變過程中國古代最初的貨幣————海貝。商朝后期————銅鑄幣。春秋戰國————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等銅鑄幣。秦朝————將貨幣統一未為圓形方孔錢,此后長期沿用。由多元貨幣向統一幣制演變。北宋—————“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第24頁共72頁

元朝————則將紙幣作為單一貨幣,稱為“鈔”。明朝————恢復銅錢、紙幣并行的貨幣體制。明朝中期起,白銀逐漸成為基本支付手段;清朝完全承認白銀的法定貨幣地位,與銅錢兼用。晚清時,清政府開始鑄造銀元。中華民國建立后,以銀元為法定貨幣。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相繼發行金圓券,銀圓券以失敗告終。華北人民政府于1948年12月開始統一發行人民幣。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幣成為法定貨幣。2、交子出現的原因①北宋商品經濟繁榮發展,需要大量貨幣②銅幣鑄造量、流通量不足,無法滿足經濟發展需要,出現錢荒;③鐵錢等攜帶不便:④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展。⑤紙幣本身具有優勢3、明清白銀貨幣化的原因、影響原因:①紙幣(寶鈔)的弊端:②白銀作為貨幣本身具有優勢③商品經濟的發展:④民間的認可使用到政府的推動肯定;⑤白銀的供給來源增加(隨著新航路開辟,美洲白銀大量流入中國)⑥賦稅制度(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的推動。影響:對中國:(1)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2)緩解了通貨膨脹;(3)推動賦役制度的改革;(4)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對世界:(5)推動白銀成為世界貨幣(6)推動世界貿易網絡發展:(7)推動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4、中國古代貨幣演變規律①.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②.由多元貨幣向統一幣制的演變③.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⑤.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⑥.由紙幣寶鈔向白銀流通的演變5、金本位制形成的背景、特點及影響原因:(1)隨著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成為世界霸主。(2)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斷擴大,國際間的貨幣結算日益復雜。第25頁共72頁

特點:以英鎊為中心:以金幣或黃金在國際間流通為主。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和世界經濟中心地位。6、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確立的原因、特點及影響、瓦解原因背景:(1)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中,世界貨幣失去統一標準,以英鎊為中心金本位制崩潰;(2)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空前膨脹,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企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3)恢復戰后經濟的需要。特點:布雷頓森林體系確定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的固定比值,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影響:①積極: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際貿易,穩定了國際金融。②消極:美元取得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為美國推行世界霸權提供了有利條件。瓦解原因:(1)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實力相對削弱,無力承擔穩定美國匯率的責任;(2)西歐、日本等的崛起,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7、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時期賦役秦朝田賦、口賦(人頭稅)、徭役(更卒、正卒、戍卒)漢朝田賦、人頭稅、徭役、財產稅(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隋朝租調制唐朝唐前期:租庸調制(以庸代役):唐中后期:兩稅法宋朝宋承唐制,推行兩稅法,另有附加稅: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元朝租庸調(北方),兩稅法(南方),新增“科差”明朝正統年間江南稅糧折銀征收“金花銀”;張居正一條鞭法(賦役合并、一概征銀)清朝1712年康熙帝丁銀定額“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攤丁入畝,人頭稅廢除8、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趨勢①征收標準:人丁為主土地為主(以兩稅法為標志)反映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②征收方式:勞役地租為主實物為主貨幣為主(分別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③征收種類:繁雜到簡單(以一條鞭法為標志)④征收時間:不定時到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⑤農民由必須服徭役逐漸發展為納絹代役(以“庸”為標志)⑥國家重農抑商,對商品征收重稅。第26頁共72頁

9、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影響(1)增加政府財政收入(2)(納絹代役、計畝征銀等)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馳;(3)(納銀代役,繳納白銀等)促進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4)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鞏固統治:促進人口增長(攤丁入畝)(5)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10、中國古代賦稅制度變化的原因①生產力、商品經濟的發展:②維護統治、緩和社會危機,增加政府財政收入;③農民反抗斗爭,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史實:秦朝和隋朝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導致社會矛盾激化,使王朝滅亡:西漢和唐朝采取輕徭役薄賦政策則出現了“盛世”。)11、關稅的作用(1)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2)保護和促進本國工農業生產的發展(3)調節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4)籌集國家財政收入12、實行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意義①增加財政收入:②調節收入分配,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③有助于培養和增強公民的納稅意識;④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的穩定;⑤是深化改革、促進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征:①出現時間早,歷史悠久:②嚴格限制人口流動;③與刑法、賦稅、徭役聯系緊密;④與社會治安和基層政權建設相結合;⑤等級特權色彩濃厚;⑥帶有宗法倫理色彩;⑦帶有政治、經濟、軍事的多重屬性。2、戶籍制度的影響①.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治安,鞏固統治。②.強化了小農經濟,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和兵源的穩定。③.成為古代國家進行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④.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人口的流動的和遷徙。3、基層治理的作用第27頁共72頁

①有利于鄉村社會秩序穩定: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②有利于維護農業發展和鞏固小農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利于促進農民生產生活的積極性。③有利于社會教化:4、中國古代實行社會救濟和優撫政策的作用:對弱勢群體的救助,可以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增強人們對政府的政治認同。(救濟的主體是政府,也包括宗族內部和社會慈善組織)5、西方基層治理的特點特點:(1)基層治理以自治為主,自主權逐漸擴大;(1)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2)地方分權和地方自治的發展圍繞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獨立性進行,即對內的民主治理和對外的獨立自主:6、近代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的發展及原因近代以來———①隨著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中央集權日益加強,國家把對基層的治理納入政府管理范圍。②封建莊園逐漸解體,資本主義發展,在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打破了行會的治理模式根據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政治模式對基層治理進行改造(地方民主選舉)。工業革命后———①工業革命后,工業城市的發展導致城市人口急劇膨脹,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的社會問題日益復雜。②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二戰后————①二戰后,隨著西方國家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社區自治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更重要的作用②各國政府認識到,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上而下的機制來解決社會問題。20世紀80年代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7、社區的影響:社區最大限度的調動居民參與基層治理,改善了基層治理的功效,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第一次工業革命時出現社區,主要功能是社會救濟,二戰后得到發展,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后,還承擔了部分政府職能)8、西方福利國家制度的成因、評價成因:(1)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2)為了緩和勞資矛盾,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3)受到蘇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影響。(4)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第28頁共72頁

(5)工人階級斗爭的結果評價:(1)本質:福利國家的實質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形式。(2)影響:積極:使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消極:過度的社會保障,加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造成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第29頁共72頁

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重點知識點清單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革命的意義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表現3、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相同點與不同點4、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原因5、促進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形成的因素6、中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征7、農業對生產關系的影響8、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9、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特點及影響因素10、世界物種交流的影響11、糧食安全問題的現狀、應對措施12、食品安全的影響因素和對策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1、古代農業工具的變化2、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3、勞作方式的發展過程及表現(農業家庭式勞作條件表現、農業莊園式勞作特征表現、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式勞作表現特點經營形態)4、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發展的作用5、工廠制度的特點與影響6、工業革命后生活方式的變化7、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表現8、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作用(積極意義與消極作用)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1.商業貿易的起源和發展2.貨幣誕生的背景、過程、意義第30頁共72頁

3.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變化及特點4.信貸和契約的發展過程5.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背景、推動因素、結果6.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的原因、表現7.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的建立與改革8.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9.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背景、過程、影響10.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背景、成效、問題11.21世紀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特點以及中國的應對措施12.二戰后國際貿易體系13.國際金融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背景、構成14.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金融的發展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1.古代村落、集鎮、城市的產生(課本史實)2.明清商品經濟發展的特點3.人類居住形式的變化及原因4.中國古代城市布局體現的特點5.比較世界各地民居的差異及特點,并分析產生差異的原因6.城市化的演進的推動因素、進程7.城市化演進帶來的變化和存在的問題8.二戰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原因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1.古代交通的具體史實,認識秦朝、古羅馬:隋唐大運河到元代大運河、法國米迪運河的地理位置。2.秦朝道路系統的修建在當時有何影響。3.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新航路開辟中4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的位置。4.工業革命引發交通變革的表現(能列舉交通工具的變革)5.概括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第31頁共72頁

6.交通近代化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課本72頁問題探究:注意角度的運用:注意時代特征)7.影響中國近代交通進步的因素8.交通發展對社會變遷的影響(結合單元導讀,注意角度)9.影響交通發展的因素10.20世紀陸上交通有什么新特點?11.交通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結合單元導讀,12課的影響,注意角度)12.說明新時期中國鐵路建設發展的意義(注意角度的具體運用:注意時代特征)13.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交通運輸發展的原因14.現代交通運輸新變化的表現(見13課課本各種第一次、首次、第一)15.任選一個時代對中國古代的交通建設進行闡釋(思路引領)第六單元醫療與公共衛生1.歷史上疫病爆發的特點和影響2.中醫藥的成就:從理論和臨床診療兩方面列舉中醫藥的成就3.中醫藥發展的特點4.西醫對中國的影響5.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建立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意義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重點知識點清單第32頁共72頁

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1、農業革命的意義①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初步改變了純粹依賴自然資源的狀況:②農業生產增加了人類的食物供應,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加速人口的增長;③促進了生活和生產方式的變化:定居、聚落的形成;開始從事手工業勞動;④原始音樂、文學和宗教開始發展。⑤農業的出現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天文歷法、數學等2、不同地區的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表現“農業誕生后,因自然條件的差異和發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區的食物生產各具特色,不同的食物生產對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也不同。”地區兩河流域一古巴比倫王國王室和神廟擁有許多土地。《漢謨拉比法典》規定,土地、果園等都可以作為租賃的對象尼羅河流域—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廟占有:尼羅河為中心的農業體系決定了整個古埃及的命運古代中國北方粟麥區、南方稻作農業區:夏商西周時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級貴族手中,農夫集體耕作:戰國以后,鐵犁牛耕,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以家庭為基本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秦以后,重農抑商政策,秦漢到隋唐,逐漸形成北方早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古希臘谷物與蔬菜輪作,種植葡萄和橄欖,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欖油,使用奴隸勞動古羅馬以谷物生產為主,種植橄欖和葡萄;土地國有,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美洲玉米、甘薯、馬鈴薯:阿茲特克人土地除了貴族私有的部分外,還有村社的公有土地,每個家庭可以獲得一塊份地并終身使用。3、世界早期農業文明的多樣性(不同點):①形成三大谷類植物區(東亞東南亞稻米區:美洲玉米區:歐洲、中東、中亞及中國黃河流域的小麥區)②農業耕作技術的差異(精耕細作與休閑農耕制)③種植與畜牧的比重差異(主谷式農業與谷草式農業)④食物結構的差異⑤土地經營方式的差異第33頁共72頁

文明的統一性:①分布在利于灌溉的河谷地帶或靠近水源地區,灌溉農業。②建立了政治權威和政府管理部門,通過稅收或貢賦將社會剩余產品集中再分配③致力于保障周邊地區的穩定與經濟發展,常常通過對外擴張擴大勢力范圍④社會階層的分化:統治精英,普通民眾和奴隸。下層階級的人成為主要耕種者,為建設大型工程(水利灌溉、道路、神廟宮殿、金字塔和城墻)提供勞動力⑤創造成熟的文化傳統(文字體系、天文觀測等)4、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特點:①以家庭為生產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男耕女織;自給自足;④精耕細作;⑤具有穩定性、封閉性、分散性、脆弱性、近代后有落后性。形成原因:①鐵犁牛耕技術的普及:②土地私有制的確立;③政府采取重農政策,扶植小農;5、促進精耕細作生產模式形成的因素①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完善和水利工程的興修,灌溉技術的提高(生產力)②“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個體小農經濟(生產關系)③農業生產經驗的積累———農書的編纂④民族融合過程中生產技術的交流⑤人多地少,人地矛盾⑥重農抑商6、中國古代農業的基本特征(1)經濟布局:南稻北粟(后為南稻北麥)。(2)產業結構:以農業種植為主,家庭畜牧業為輔。(3)生產模式:不斷變革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精耕細作模式日益完善。(4)經營方式:男耕女織的個體農耕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5)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私有為主,土地兼并盛行。(6)國家職能:一方面國家通過興修水利、賑災和救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農業賦稅是政府財政的主要來源,實行重農抑商。7、農業對生產關系的影響第34頁共72頁

8、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對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②對中國:玉米、甘薯豐富了糧食種類。③對歐洲: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①馬鈴薯在歐洲種植,小麥在北美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食物種類。②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了供人類食用以外,也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牲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3)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①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②中國:玉米等外來作物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4)對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了影響①美洲:食草的馬、牛、羊等來到美洲后,繁殖數量超過土地承載能力;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②中國:明清時期引進推廣耐旱高產的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但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5)其他:改變著社交,改變著生產、生活方式:促進新型工業部門出現,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工業革命:淡化了等級觀念,有利于啟蒙思想傳播。(認識:物種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有助于世界各地區間的聯系和交往,有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9、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特點及影響因素傳播特點:豐富性、多樣性、交流雙向性,互補性種類繁多,包括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禽畜類等歐洲主導性伴隨歐洲的殖民掠奪進行的,歐洲殖民者發揮了主導作用影響雙重性不僅改變了人類的食物結構,也給美洲帶來了災難第35頁共72頁

范圍全球性美洲的物種陸續傳播到歐洲、亞洲和非洲等地漸進性美洲物種傳入亞歐后,起初多為觀賞或者藥用,后來認識逐步深刻,發展為糧食或蔬菜作物時間長期性新航路開辟后,伴隨著殖民擴張開始了物種大交流,時至今日,依然進行影響因素:動植物自身的適應性;人們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水平;人地矛盾;政府政策。10、世界物種交流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為東、西半球帶來了多樣的作物,豐富了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飲食口味。②美洲高產農作物的傳入促進了其他地區人口的增加。③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歐洲人把灌溉、種植等技術引進美洲,終結了美洲刀耕火種的原始農作狀態,推動了當地原有社會結構的解體。④推動了歐洲財富的增加,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為工業革命的到來準備了條件。⑤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經濟聯系的加強,推動了世界市場雛形的出現和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2)消極影響:疾病的傳播隨著物種大交換的進行,傳染性疾病也沖破了地域限制,對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生產產生了巨大沖擊文明的破壞歐洲殖民者大肆屠殺美洲土著居民,使當地文明遭到毀滅性打擊販賣黑奴奴隸販子從歐洲出發,到達非洲,擄掠黑人之后運往美洲賣給種植園主,再把美洲的工業原料和金銀等運回歐洲,開始了罪惡的“三角貿易”環境破壞過度墾荒造田造成水土流失11、糧食安全問題的現狀、應對措施(1)現狀:食物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①有利因素:食物生產的現代化和食物儲備技術的進步,大大增加了食物供給。②不利因素:人口激增: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積不斷減少。(2)應對措施①國際上:各國政府把保障糧食安全與消除饑餓作為首要任務;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召開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為人類共同消除饑餓統籌資源。②中國A.決策:1996年,中國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此后制定保障糧食安全的法律法規。B.成就:中國在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第36頁共72頁

12、食品安全的影響因素和對策(1)影響因素:①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并通過食物鏈進入農作物和禽畜體內。②禽畜飼養中過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體健康。③食品加工中過度使用食品添加劑,甚至違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劑,導致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生產經營者只顧追求自身利益,違規生產經營;市場經濟中誠信缺失,導致市場秩序的混亂;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部門監管不力,執法不嚴。(2)對策①世界:各國更加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并制定法律法規進行治理。②中國:頒布相關法規,用法律手段確保食品安全;提出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懲罰、最嚴肅的問責,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1、古代農業工具的變化過程、演變趨勢農業工具的變化:翻土農具原始農業:刀耕火種、石耜、石鏟等;傳統農業春秋戰國:鐵犁牛耕;漢朝: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灌溉裝置日益復雜)原始社會末:陶器汲水灌溉東漢末:翻車:三國:馬鈞革新翻車后推廣;唐朝:筒車(人力到自然)演變趨勢:①材質:石、木等一青銅一鐵一鋼②工藝:打制—磨制—冶煉—鑄造③生產效率:生產效率逐步提高2、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①解放了勞動力,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②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方式,促進了農業的精耕細作;③擴大了農耕區域,加速了對土地的開發利用。3、勞作方式的發展過程及表現農業家庭式勞作(小農經濟)(1)條件:①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②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2)表現:第37頁共72頁

①中國戰國時期:鼓勵發展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②古希臘羅馬: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日漸普及。農業莊園式勞作(1)特征: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的土地上進行集中勞作,勞動者被束鋪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2)表現:①羅馬共和國晚期:戰爭給羅馬帶來大量奴隸,出現了大型奴隸制莊園。②中古時期的西歐:農奴或農民在領主的莊園中服勞役。(農奴和自由民區別:有無法律上的自由)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人身依附關系強:生產積極性低下;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易造成分裂割據)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式勞作(1)表現: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