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實務》課件-模塊四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_第1頁
《健康管理實務》課件-模塊四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_第2頁
《健康管理實務》課件-模塊四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_第3頁
《健康管理實務》課件-模塊四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_第4頁
《健康管理實務》課件-模塊四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健康管理學健康管理學模塊四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1.知識目標:了解中醫治未病和養生的特色,掌握中醫的體質學說,認識中醫的養生方法。2.能力目標:具備辨識中醫體質的能力,初步掌握中醫9種體質的調護措施,以及中醫傳統養生的方法和技能。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深入了解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能夠將中醫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健康管理工作中,體現中醫文化的獨特魅力。學習目標CONTENTS目錄中醫治未病與養生概念010302體質與治未病中醫養生與治未病第一節

中醫治未病與養生概念01一、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中醫“治未病”(preventivetreatmentofdisease)是中華民族偉大的醫學思想,“治未病”一詞在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好的醫生治病,能夠在病情潛伏或尚未惡化的時候就已經掌握病情并早期治療,治病于萌芽,消病于無形,防病于無病。一、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關于“上工治未病”有這樣一個傳說。戰國時期杰出的醫生扁鵲,醫術高超,流芳百世,但是扁鵲說他的醫術不如他的兩個哥哥,大哥最好,上醫治未病,防治病情發作;二哥次之,治欲病之病,治病于病情剛剛發作之時;而他最差,治已病,屬于下工,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治未病”是中國傳統醫學歷經千年的理念和實踐,其預防醫學思想,核心要點包括未病養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后調攝、防其復發等諸多方面。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變愈后防復一、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發生之前就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如何做到未病先防強調在疾病未發生之前調攝情志,適當勞逸,合理膳食,謹慎起居,又倡導氣功、太極拳等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方法。強調可以運用針灸、推拿、藥物調養等方法調節機體的生理狀態,以達到保健和防病作用。一、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已病早治、既病防變是指疾病一旦發生,就要早期診治,防止傳變。是根據人體陰陽失衡、臟腑功能失調的動態變化,把握疾病發生發展與轉變規律,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外邪初襲人體,病情輕淺,若不及時診治,病邪會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變重,給治療帶來困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斌w現在現代臨床,治療疑難性疾病及慢性疾病時,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可達到阻止疾病進展,防止出現并發癥的目的。一、中醫治未病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愈后防復是指疾病初愈時,采取適當的調養方法及善后治療,防止疾病復發。疾病初愈,雖然癥狀消失,但此時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氣血未定,陰陽未平,必待調理方能漸趨康復。所以在疾病發生后,可適當用藥物鞏固療效,同時配合飲食調養,注意勞逸得當,生活起居規律,以期早日康復,從而避免疾病的復發。二、治未病是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健康管理主要從人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鍛煉、控制體重、吸煙、精神壓力等方面入手,通過控制健康危險因素,有效降低可控制危險因素是健康管理的關鍵。中醫正是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持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以達到維持“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中醫“治未病”運用于亞健康、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高血壓、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養生,可以消除或減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影響,達到維護人體健康狀態和預防疾病的目的。中醫“治未病”貫穿于健康管理的全過程。二、治未病是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中醫體質辨識是實踐“治未病”的方法中醫體質辨識,即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從體質狀態及不同體質分類的特性,把握其健康與疾病的整體要素與個體差異的手段,從而制訂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生方法,進行“因人制宜”的干預。中醫體質辨識是體質健康管理的核心環節,體質健康管理的步驟包括:收集體質健康信息、辨識體質類型、實現體質調護、評價體質調護效果。二、治未病是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有針對性地指導后續的干預服務中醫治未病的優勢更表現在健康干預的方法和手段上。中醫有著豐富的養生理論和方法,有著中醫特色的藥物和非藥物方法,包括情志調攝、四季養生、膳食調養、藥物調理、導引、針灸、按摩、熏蒸、藥浴等。并以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對一般社區人群和高危人群實行干預。而制定客觀標準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促進治未病的發展和規范化。治未病的健康管理方案可以更好地發揮其臨床中醫藥綜合服務功能。二、治未病是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有針對性地指導后續的干預服務2008年1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研究中醫“治未病”思想之后,中醫藥行業加大了對治未病思想的研究力度,目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中醫“治未病”試點工作,這將大大推動中醫“治未病”的普及、發展。實踐中醫“治未病”思想,對充分發揮中醫藥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拓展中醫藥的服務范圍,增強中醫藥防治疾病的綜合能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素質具有重大意義。第二節

體質與治未病02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體質的概念體質(constitution)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生命現象,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的綜合、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個體體質的不同,表現為在生理狀態下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和適應上的某些差異性,以及發病過程中對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發展的傾向性。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體質的特點1.遺傳性

以先天遺傳因素為基礎,在后天成長過程中,經過自然、社會、境遇、飲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2.穩定性

個體體質一旦形成,在一定時期內不易發生太大的改變。然而,由于后天因素參與并影響體質的形成,從而使得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3.可變性

機體隨著年齡的變化呈現出特有的體質特點,同時受外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使體質發生變化,以上兩種因素使得體質具有動態的可變性。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體質的特點4.多樣性

即使是同一個個體,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其體質特點也是動態可變的。主要通過人體形態、功能和心理活動的差異表現出來。5.趨同性

處于同一歷史背景、同一地方區域或飲食起居條件比較相似的人群,由于其遺傳背景和外界條件的類同性,使人群的體質具有相同或類似的特點。6.可調性

針對各種體質類型及早采取相應措施,糾正和改善偏頗,以減少個體對疾病的易感性,可以預防疾病發生或延緩發病。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體質的形成1.先天因素是體質形成的基礎,為“形體之基”。父母的體質特征通過遺傳,使后代具有類似父母的個體特點,是先天因素的一方面,同時胎兒的發育營養狀況也對體質特點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體質的形成1.先天因素性別差異男(陽)女(陰)體質陽剛之氣,臟腑功能較強,體魄健壯魁梧,能勝任繁重的體力和腦力勞動陰柔之氣,臟腑功能較弱,體形小巧苗條性格外向,粗獷,心胸開闊內向,喜靜,細膩,多愁善感患病特點多由傷精耗氣多由傷血。此外,由于婦女有經、帶、胎、產、乳等特殊生理現象,故有月經期、妊娠期和產褥期的體質改變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體質的形成飲食因素:長期的飲食習慣和固定的膳食品種質量,對人體形成相對穩定的體質產生重要作用。生活起居:適度的勞作或體育鍛煉。精神情志:精神情志貴于調和。情志和調,則氣血通暢,臟腑功能協調,體質強壯。地理因素:包括水土性質、氣候類型、氣象因素、生活條件、飲食習慣等。疾病針藥:疾病所形成的氣血陰陽的損傷可轉變成穩定的影響體質的因素。藥物及針灸用之得當,可收到補偏救弊的功效,使病理體質恢復正常。2.后天因素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四)體質的構成體質表現為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三方面相對穩定的特性。一定的形態結構必然產生相應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而隨著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的變化,又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體質的固有特征中綜合地體現出來。因此,體質由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三方面的差異性構成。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四)體質的構成1.形態結構人體形態結構上的差異性是個體體質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外在形態結構和內部形態結構。外在形態結構包括體格、體型、體重、性征、體姿、面色、毛發、舌象、脈象等。內部形態結構包括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內部形態結構與外觀形象之間是有機的整體,外部形態結構是體質的外在表現,內部結構形態是體質的內在基礎,通過觀察形體的強弱胖瘦,可測知內臟的堅脆、氣血的盛衰等。中醫還從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觀察體型、體態、頭面、五官、軀體、四肢、面色、毛發、皮膚及舌脈等方面的狀況,以了解個體的體質特征。一、中醫體質的相關概念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四)體質的構成2.生理功能形態結構是產生生理功能的基礎,個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決定著機體個體生理功能及對反應的差異。人體的生理功能是內部形態結構完整性、協調性的反應,是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盛衰的體現。中醫主要通過望目光、神情、色澤、體態、呼吸、舌象及脈象等,以了解個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對外界的反應和適應能力、自我調節能力、防病抗病能力,新陳代謝情況等,從而判斷機體各臟腑生理功能的個體差異性。二、中醫體質辨識與分類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體質的分類方法中醫學體質的分類,是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古今醫家從不同角度對體質作了不同的分類。其具體分類方法有陰陽分類法、五行分類法、臟象陰陽分類法、陰陽屬性分類法、陰陽虛實分類法等?,F代醫家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等,其分類的基礎,是臟腑經絡及精氣血津液的結構與功能的差異。為了使體質辨識方法更科學、規范與實用,目前研究人員開發了《中醫體質量表》,制定了《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將人體體質分成9種類型: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及特稟質。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9種常見體質類型特征體質類型總體特征形體特征常見表現心理特征發病傾向適應能力平和質(A型)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體形勻稱健壯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隨和開朗患病較少適應能力較強氣虛質(B型)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肌肉松軟不實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內向,不喜冒險感冒、內臟下垂等;康復緩慢不耐受風、寒、暑、濕邪陽虛質(C型)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肌肉松軟不實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多沉靜、內向痰飲、腫脹、泄瀉等;感邪易從寒化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陰虛質(D型)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體形偏瘦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細數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虛勞、失精、不寐等;感邪易從熱化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痰濕質(E型)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于忍耐消渴、中風、胸痹等病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9種常見體質類型特征體質類型總體特征形體特征常見表現心理特征發病傾向適應能力濕熱質(F型)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形體中等或偏瘦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容易心煩急躁瘡癤、黃疸、熱淋等病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血瘀質(G型)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胖瘦均見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易煩,健忘易患癥瘕及痛證、血證等不耐受寒邪氣郁質(H型)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郁、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形體瘦者為多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特稟質(I型)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征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

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征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癥及藥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五軟、解顱、胎驚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二、中醫體質辨識與分類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體質類型的判定方法第1步填表: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每一問題按5級評分,并用對劃號進行標記(√)。第2步計算原始分:用簡單求和的方法,將各條目所得的分值相加,就得到原始分數。計分方法:原始分=各個條目的分會相加。第3步計算轉化分: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4)]×?100。

第4步判定體質根據轉化分的結果進行以下判定。(見下表)二、中醫體質辨識與分類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體質類型的判定方法體質類型條件判定結果平和質平和體質轉化分≥60分

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30分是平和體質轉化分≥60分

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40分基本是不滿足上述條件者否偏頗體質轉化分≥40分是

轉化分30~39分傾向是

轉化分<30分

否三、9種體質的調護措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體質類型精神調養生活起居體育鍛煉飲食調養藥物調理平和質

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積極進取,節制偏激的情感,及時消除生活中不利事件對情緒負面的影響起居應有規律,不要過度勞累。飯后宜緩行百步,不宜食后即睡。作息應有規律,應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根據年齡和性別,參加適度的運動。如年輕人可適當跑步、打球,老年人可適當散步、打太極拳等飲食應有節制,不要常吃過冷過熱和不干凈的食物。粗細飲食要合理搭配,多吃五谷雜糧、蔬菜、瓜果,少食用過于油膩及辛辣之品。不要吸煙酗酒一般不提倡使用藥物陰虛質“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時宜克制情緒,遇事要冷靜,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起居應有規律,居住環境宜安靜,睡前不要飲茶、鍛煉和玩游戲。應早睡早起,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高溫酷暑下工作。戒煙酒不宜過激活動,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歇性的身體鍛煉原則是保陰潛陽,宜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魚類等清淡食物,可多食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冬瓜、赤小豆、海蜇、荸薺、百合等甘涼滋潤之品。少吃羊肉、狗肉、韭菜等性溫燥烈之品可選用滋陰清熱、滋養肝腎之品三、9種體質的調護措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體質類型精神調養生活起居體育鍛煉飲食調養藥物調理陽虛質多與別人交談、溝通。對待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要從正反面分析,及時消除情緒中的消極因素居住環境應空氣流通,秋冬注意保暖。夏季避免長時間在空調房間中,可在自然環境下納涼,但不要睡在穿風的過道上及露天空曠之處。注意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加強體育鍛煉,堅持不懈,每天進行1-2次??勺鲆恍┦婢彽倪\動,如慢跑、散步。夏天不宜做過分激烈的運動,冬天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霧、大雪及空氣污染的環境中鍛煉應多食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韭菜、生姜、辣椒、芫荽、蔥、蒜、芥末、花椒、胡椒等甘溫益氣之品。少食黃瓜、柿子、冬瓜、藕、萵苣、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寒涼食物,少飲綠茶可選用補陽驅寒、溫養肝腎之品氣虛質多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多與人交談、溝通。以積極進取的態度面對生活起居應有規律,夏季應適當午睡,保持充足的睡眠。平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運動或劇烈運動時出汗受風。不要過于勞作,以免損傷正氣可做一些柔緩的運動,如在公園、廣場、庭院、湖畔、河邊、山坡等空氣清新之處散步、打太極拳、做操等,并持之以恒應多食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鵪鶉肉、泥鰍、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少食具有耗氣作用的食物,如檳榔、空心菜、生蘿卜等常有自汗、感冒者,可服用玉屏風散預防三、9種體質的調護措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體質類型精神調養生活起居體育鍛煉飲食調養藥物調理血瘀質及時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郁悶不樂而致氣機不暢??啥嗦犚恍┦闱槿峋彽囊魳穪碚{節情緒作息時間宜有規律,可早睡早起,保持足夠的睡眠;但不可過于安逸,以免氣機郁滯而致血行不暢可進行一些有助于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如太極拳、太極劍、各種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保健按摩可使經絡暢通。血瘀質的人在運動時如出現胸悶、呼吸困難、脈搏顯著加快等不適癥狀,應停止運動,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可常食黑豆、海藻、紫菜、海帶、蘿卜、胡蘿卜、金橘、柚、桃、李、山楂、醋、玫瑰花、綠茶等具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吃肥豬肉等滋膩之品可酌情服用桂枝茯苓丸、大黃蟲丸痰濕質及時消除不良情緒,保持心情愉快,防止郁悶不樂而致氣機不暢??啥嗦犚恍┦闱槿峋彽囊魳穪碚{節情緒居住環境宜干燥而不宜潮濕。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透氣、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應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受寒淋雨。不要過于安逸,貪戀床榻因形體肥胖,易于困倦,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煉,如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游泳、練武術,以及適合自己的各種舞蹈飲食應以清淡為原則,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啥嗍呈[、蒜、海藻、海帶、冬瓜、蘿卜、金橘、芥末等食物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故重點在于調補肺、脾、腎三臟三、9種體質的調護措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體質類型精神調養生活起居體育鍛煉飲食調養藥物調理氣郁質氣郁質多性格內向,神情常處于抑郁狀態,根據《內經》情志相勝法中“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居住環境宜干燥而不宜潮濕。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透氣、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在潮濕的氣候條件下,應減少戶外活動,避免受寒淋雨。不要過于安逸,貪戀床榻應盡量參加戶外活動,可堅持較大量的運動鍛煉,如跑步、登山、游泳、武術等。多參加群體性的體育運動項目,如打球、跳舞、下棋等,以便更多地融入社會,解除自我封閉的狀態多食小麥,芫荽、蔥、蒜、黃花菜、海帶、海藻、蘿卜、金橘、山楂、檳榔、玫瑰花等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可酌情服用逍遙散、舒肝和胃丸、開胸順氣丸、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濕熱質克制過激的情緒。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濕的地方,居住環境宜干燥,通風。不要熬夜、過于勞累。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保持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夏天由于氣溫高、濕度大,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較涼爽時鍛煉飲食以清淡為原則,可多食赤小豆、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絲瓜、葫蘆、冬瓜、藕、西瓜、荸薺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食羊肉、狗肉、韭菜、生姜、芫荽、辣椒、酒、飴糖、花椒、胡椒、蜂蜜等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煙限酒可酌情服用六一散、清胃散、甘露消毒丹等三、9種體質的調護措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體質類型精神調養生活起居體育鍛煉飲食調養藥物調理特稟質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正確處理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關系,避免情緒緊張保持室內清潔,被褥、床單要經常洗曬,以防止螨過敏。室內裝修后不宜立即搬進居住,應打開窗戶,讓油漆、甲醛等化學物質氣味揮發干凈。夏季室外花粉較多時,要減少室外活動時間,以防止花粉過敏。不宜養寵物,以免對動物皮毛過敏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天氣寒冷時鍛煉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飲食宜清淡、均衡,粗細搭配適當,葷素配伍合理。少食蕎麥、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可酌情服用玉屏風散、清風散、過敏煎等CONTENTS目錄中醫治未病與養生概念010302體質與治未病中醫養生與治未病第三節

中醫養生與治未病03一、中醫養生的基礎知識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順應自然:順應自然養生法是指順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以護養調攝的方法。(二)形神共養:“形”即形體結構,“神”即神志、意識、思維等。神是形的產物,而形為神的物質基礎。(三)動靜互涵:動與靜必須適度,不能單方面太過或不及,才能保持人體健康。(四)辨證施養:充分考慮機體當下的狀態、體質差異、所處環境等的不同,給出具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養生方案。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精神養生精神養生(psychologicalhealthcare),是在養生學基本觀念和法則的指導下,通過主動的積精全神、調氣安神、四氣調神、修德怡性、調志攝神等多種途徑,保護和增強人的精神健康,力求達到形神統一的養生目的。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精神養生1.保精全神保精之法一般包括節欲保精,飲食養精,方藥補精等方法。節欲保精又包括情欲適度和減少各種妄念兩方面的內容。保精還需注意避免過勞,避免七情過激,戒煙,戒酒。還可以通過飲食或方藥調理臟腑,保養精氣。通過這些方法以積精、養精、護精,從而達到調節情志,頤養精神的目的。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精神養生2.調氣安神調氣安神是指通過適當的方法調養人體之氣,調暢臟腑氣機,以增強五臟功能,進而和調五臟之神。調息行氣是調氣安神的重要方法之一。調息行氣即通過調整呼吸吐納,調動人體之氣,使經絡氣血和調,以達到氣聚神旺的目的。很多傳統養生功法都是調身、調心、調息三者的結合。其中調息又是調身、調心的基礎。通過調息,人體經絡通暢,氣機升降有序,從而五臟安和,體健神旺。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精神養生3.四氣調神順應自然是養生的重要原則。因形神一體,在形體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同時,精神情志也要順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以達到養生的目的。4.修德怡神養生以修德為首務。道德高尚之人往往表現為胸懷坦蕩,光明磊落,樂善好施,豁達開朗,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如此則神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生理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得以健康長壽。因此,養生必須養德,養德就是養生。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一)精神養生5.調志攝神情志相勝法,也稱以情制情法,是最具中醫特色的調志攝神法。即當某種情志過激時,根據情志之間的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用互相制約,互相克制的情志,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借以協調情志,恢復或重建精神平和的狀態。另有移情法、升華法、暗示法、開導法、節制法、疏泄法等調志攝神之法可供選用。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飲食養生飲食養生,或稱食療,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養生方法。飲食養生的目的在于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并通過飲食調配,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我國人民在長期的飲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飲食養生理論和方法。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飲食養生1.謹和五味中醫認為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即膳食全面、合理搭配,具體即表現為“謹和五味”。中醫將食物的味道歸納為:酸、苦、甘、辛、咸五種,統稱“五味”。2.飲食有節飲食有節,就是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饑飽無度。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飲食養生3.審因施膳審因施膳,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地合理選擇膳食,其中因人制宜為核心內容。(1)因人制宜:就是飲食調攝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性別、體質等方面的差異,分別予以安排。(2)因時制宜:即隨四時氣候和晝夜晨昏的變化而調節飲食。(3)因地制宜:主要是根據地域環境的特點進行飲食養生。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二)飲食養生4.飲食宜忌首先,應注意飲食衛生,飲食宜新鮮。其次,還有“食不語”“食勿大言”“平日點心飯訖

,即自以熱手摩腹”“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等說法。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行為養生1.起居有常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其日常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的變化規律,才能有益健康。2.勞逸適度即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休閑與睡眠要配合得當。過勞、過逸均可傷身耗神,有害健康。3.飲食有節是指飲食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要講究吃的科學和方法。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三)行為養生4.衣著適時因此著裝要根據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衣料,要注意服裝的散濕性和透氣性,寬松要適度,衣物要勤換洗,脫著隨乎寒熱。5.房事有節一方面:“欲不可絕”,采用科學的方法行房,有助于男女雙方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欲不可縱”,適度的性生活有益身心健康,但過度縱欲會損害健康,甚至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四)功法養生1.太極拳太極拳具有中正舒展、輕巧靈動、圓潤連貫、開合有度、剛柔相濟的特點,如行云流水,自然高雅,能夠很好地放松身心,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2.八段錦整套動作柔和連綿,滑利流暢;有松有緊,動靜相兼;氣機流暢,骨正筋柔。它動作簡單易行,功效顯著,適合男女老少各種人群練習。3.五禽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也是流傳時間最長的健身方法之一。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五)時令養生養生可分為時辰養生、四時養生、節氣養生等多種方式。1.時辰養生時辰養生就是根據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而調理身體的方法。辰時(7~9點),胃經最旺,此時要吃早餐,為上午的工作補充能量;午時(11~13點),心經最旺,最好午睡片刻有利于保護心臟;丑時(1~3點),肝經最旺,要肝臟發揮解毒、造血功能,人體就需要在這個時候休息,讓“血歸于肝”,切忌喝酒、玩樂。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四時養生(1)春季養生:春令之氣升發舒暢,應于肝,應節制和宣達春陽之氣。精神方面應保持精神愉快,氣血調暢,以使一身之陽氣適應春氣之萌生、勃發的自然規律。起居方面應晚睡早起,披散頭發,舒展形體,在庭院中信步漫行,使意志舒暢。衣著方面既要寬松舒展,又要柔軟保暖,以助人體陽氣生發。飲食方面宜選辛、甘、溫之品,忌酸澀;宜清淡可口,忌油膩生冷之物;多食新鮮蔬菜,如韭菜、蔥蒜、大棗等。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四時養生(2)夏季養生:夏天陽氣最盛,萬物繁榮秀麗的季節,人體陽氣外發。精神方面應神清氣和,快樂歡暢,胸懷寬闊,使心神得養。起居方面應晚睡早起,順應自然,保養陽氣,適當午睡,以保持充沛的精力。飲食方面可適當用些冷飲,如西瓜、綠豆湯、赤小豆湯等,但切忌因食涼而暴吃冷飲,生冷瓜果等。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四時養生(3)秋季養生: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精神方面宜收斂神氣,安神寧志。起居方面應早睡早起,適當運動,要防太過劇烈和勞累,以免陰氣外泄。飲食方面應以滋陰、去火為主,如菊花茶、銀花露、枸杞、梨等。另外運動應避免過度劇烈,致使津氣耗散,以微微出汗為最佳。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四時養生(4)冬季養生:冬天陰氣盛極,萬物收藏,冬季養生必須避寒就溫,斂陽護陰。精神方面應該固密心志,保養精神,多活動消除冬季煩悶。起居方面應謹奉天時,早睡遲起,固守元陽,以養真氣。保持室內溫暖,避免嚴寒的侵襲。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四時養生(4)冬季養生:冬天陰氣盛極,萬物收藏,冬季養生必須避寒就溫,斂陽護陰。飲食方面的基本原則是保陰潛陽,鱉、龜、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積極參加運動鍛煉,但不要起得太早,一般在太陽出來后鍛煉為宜。避免在大風、大霧、大寒、大雪中鍛煉。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3.節氣養生如“冬至”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氣,這一天白晝最短,夜晚最長,陰氣盛極而衰,陽氣回升,此時是進補的最佳時令,可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選擇不同的膏方進補。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六)藥物養生藥物養生具有扶正固本、補虛瀉實、調和陰陽的作用。臨床運用時根據其藥物的性味歸經,結合辨證,審因擇藥。同時需謹慎用藥,切忌濫用,并注意結合四時氣候以及各人體質選藥施養。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1.藥茶是指某些中藥用水泡制或煎制,以當茶飲用。這種劑型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用的一種藥物養生劑型。飲用藥茶時間的選擇,應根據藥茶性質和疾病狀況而定。補益藥茶,宜在飯前服用,使之充分吸收,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茶應在飯后服用,以減輕對胃腸道的刺激。瀉下藥茶,宜早晨空腹服用,使之充分吸收,并能觀察服藥后大便的次數,色質等。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1.藥茶是指某些中藥用水泡制或煎制,以當茶飲用。這種劑型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用的一種藥物養生劑型。安神藥茶,宜在晚上臨睡前服用。防疫藥茶,宜掌握流行季節選用。老年保健藥茶,治療慢性病的藥茶,應有一定的規律,做到經常化和持久化。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藥酒是指以酒為溶劑,把藥物按照配方比例浸泡在酒中,等到藥物充分溶解或釋放藥性后所得到的液體制劑。具有適應證廣、便于服用、吸收迅速、易于保存等優點。藥酒有冷浸法、熱浸法、煎膏兌酒法、淬酒法、釀酒法等多種制作方法。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3.藥膳在應用藥膳的過程中,要因人、因地、因病,要根據中醫的辨證理論和藥物性能的變化來進行調養。(1)辨證施膳:不同的病證,所食的藥膳該本著彼此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補偏救弊的原則,使之達到治療的目的。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3.藥膳(2)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因時施膳指在組方施膳時要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特點以減少對人體的影響,采取相應的方法和藥膳。因地施膳指由于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不同,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所以施膳亦應有所差異。因人施膳指由于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在組方施膳時,就有區別。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4.膏方膏方系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質特點和不同癥狀、體征,不同的理化結果而組方,充分體現辨證論治和因人、因時制宜的個體化治療原則,而且一人一方,針對性強。膏方主要適用于:慢性病患者,亞健康者,老年人,女性人群,性功能減退者及疾病康復期患者等人群。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七)針推養生針灸推拿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廣泛應用于臨床的治療措施,也是我國傳統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針灸推拿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刺激腧穴,激發經氣,調節機體陰陽,以達到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七)針推養生1.針刺養生針刺(acupuncture),是運用針具刺激特定穴位,并施以提、插、捻、轉等補瀉手法,激發經絡之氣,以達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防病治病、益壽延年的目的。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1)作用機制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是運行氣血的通道,針刺選擇相應的腧穴和手法能夠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通暢;針刺可以通過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以調和機體陰陽,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針刺還可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以祛除病邪。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常用穴位1)足三里穴:此穴主治甚廣,為全身強壯要穴之一,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具有防病保健作用。2)關元穴:此穴為保健要穴,常用具有強壯作用。3)曲池穴:此穴可用于治療肩肘關節疼痛、調節高血壓、防止老人視力衰退的功效。4)三陰交穴:此穴具有調理生殖系統的功能。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3)注意事項:通常針刺養生的刺激量要小于治療量,因此選穴要少而精。針刺手法要和緩,刺激強度要適中,不宜過大。年老體弱之人或小兒針刺深度不宜過深。針刺方法有一定的禁忌證,特別是禁針穴位,必須牢記。空腹、過飽、醉酒、懼怕針刺者不宜針刺。婦女妊娠期,腰骶部禁針,以免流產。針刺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暈針、滯針、彎針、折針、出血、內臟損傷等特殊情況應及時處理。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艾灸養生是用艾條或艾炷在身體特定部位施灸以防病保健的方法。灸法適應證廣,療效迅速,安全可靠,易學易用,特別適合于家庭治療和保健,是中醫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1)作用機制首先,艾灸其性溫熱,故艾灸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能夠促進氣血的運行。其次,艾灸能夠培補人體之元氣,從根本上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再次,艾灸能夠溫運健脾,補中益氣,促進消化系統功能旺盛,增加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以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常用方法1)艾炷灸法:艾炷灸法分直接灸和間接灸兩種方法。2)艾條灸法:艾條灸是一種用艾條在穴位上熏烤的方法。一般采用溫和灸。(3)常用穴位1)神闕穴(即肚臍):是調理脾胃的基本用穴。2)足三里: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調和氣血、補虛強身的作用。3)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4)關元穴:培腎固本、補氣回陽。5)氣海穴: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6)三陰交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均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7)膏肓穴:具有強壯作用。(4)注意事項禁灸部位:面部、大血管處、孕婦腹部、腰骶部及會陰部。慎用灸療:過飽、過勞、過饑、醉酒、大渴、大驚、大恐、大怒者。艾灸順序一般是先背部后胸腹,先頭身后四肢。灸量需由少到多。艾灸劑量一般為3~7壯,不宜過多。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3.推拿養生是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在人體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上,運用各種手法,以調節機體生理、病理狀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方法。(1)作用機制推拿的基本作用是通過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具有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調整臟腑功能,舒筋滑利關節,增強抗病能力的作用?,F代醫學認為推拿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代謝水平,具有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常用手法:1)一指禪推法:臨床應用:本法接觸面積較小,但滲透度大,可用于全身各部穴位。常用于頭面、胸腹及四肢等處。2)揉法:本法著力面積大,刺激量小,輕柔舒適,可用于全身各部。3)摩法:本法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肋部常用手法。4)抖法:本法多用于四肢部,尤其常用于上肢,常作為推拿的結束手法之一。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5)捏法:常用在頭部、頸項部、四肢及背脊。6)拿法:常用在頸項、肩部及四肢等部位。(3)注意事項:骨關節結核、骨髓炎、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等骨病患者。禁用推拿:有嚴重心、腦、肺疾病的患者,有出血傾向的血液病患者,局部有皮膚破損或皮膚病的患者,妊娠3個月以上的孕婦等。推拿時需放松身心,力度要適中,需先輕后重;推拿后有出汗現象時,需注意避風,以防感冒。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4.拔罐養生本法具有操作簡便、使用安全、適應廣泛等優點,臨床十分常用。(1)作用機制中醫認為,拔罐可祛除邪氣、調整經絡氣血,使氣血陰陽平衡,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拔毒排膿、扶正固本等作用?,F代醫學認為,拔罐可通過負壓有效地刺激局部血管擴張而改善血供,促進新陳代謝,對機體是一種良性刺激。二、傳統養生的方法與技能第四章

中醫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2)常用罐具目前養生常用罐具有玻璃罐和抽氣罐兩種。(3)操作方法1)吸拔方法:根據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