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 重點突破練(二)_第1頁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 重點突破練(二)_第2頁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 重點突破練(二)_第3頁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 重點突破練(二)_第4頁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第2章 重點突破練(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PAGEPAGE1重點突破練(二)題組一群落的結構1.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群落是指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B.群落包括該區域內的所有動物和植物,不包括微生物C.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D.任何一個群落中的物種,都不可能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答案〗B〖解析〗群落是指相同時間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A、C正確,B錯誤;一個群落中的物種不論多少,都不是隨機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過復雜的種間關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D正確。2.(2021·遼寧沈陽市高二期末)下圖1中所示的是生物間關系,A、B代表兩種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條件,箭頭表示營養流動的方向;圖2坐標系中的曲線表示兩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下列相關判斷中,不正確的是()A.圖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間關系可能分別是互利共生、種內競爭、捕食和種間競爭B.圖1的③中A的數量大量減少后,B的數量一直增加C.圖2中的甲、乙、丙可分別對應圖1中的①、③、④D.雙小核草履蟲與大草履蟲的關系可用圖1中的④和圖2中的丙表示〖答案〗B〖解析〗圖1中的③為捕食關系,且A為捕食者,B為被捕食者,A的數量大量減少后,會引起B的數量先增加后減少最后趨于穩定,B錯誤。3.下列有關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A.一個群落中的物種組成,稱為物種豐富度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是由動物活動決定的C.群落在不同季節的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會發生改變D.在確定某種生物的生態位時,一般以查閱資料為基礎〖答案〗C〖解析〗豐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A錯誤;動物所需的食物和棲息空間主要由植物提供,因此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層決定了動物的分層現象,B錯誤;群落在不同季節和不同年份內其物種組成和空間結構會隨時間而發生有規律的變化,C正確;生態位是指一個物種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處的空間位置、占用資源的情況以及與其他物種的關系等,確定某種生物的生態位,一般要以調查為基礎,D錯誤。4.下圖是“研究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實驗中常用的兩種裝置,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裝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B.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C.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趨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采集D.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C〖解析〗由圖可知,甲裝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動物避光、避高溫、趨濕的習性進行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間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氣流通;乙裝置通常用于對體型較小的土壤動物進行采集,用乙裝置采集的土壤動物可以放入體積分數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試管中。5.不同群落物種豐富度有差別。為了調查群落中物種數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積的方法來統計。最小面積是指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如圖為熱帶A.從圖上可以看出,群落物種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B.研究熱帶雨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可以用標記重捕法C.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所以樣方面積越大越好D.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答案〗A〖解析〗根據曲線圖分析,物種數越多,說明群落物種豐富度越大,其最小面積越大,A正確;標記重捕法是用于調查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大的動物的種群密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熱帶雨林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B錯誤;樣方面積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種數,但也不是樣方面積越大越好,應該是基本上能夠表現出某群落中所有生物種類的最小樣方面積,C錯誤;在最小面積內,隨著樣方面積不斷增大,樣方內物種數越來越多,超過最小面積,樣方內物種數幾乎不再增多,D錯誤。6.(2021·啟東中學模擬)下圖表示幾個不同物種的資源利用情況曲線,在圖a和圖b中,3個物種的資源利用狀況不同。下面對圖a中3個物種與圖b中3個物種相比較的說法,正確的是()A.圖a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B.圖a中3個物種的種間競爭激烈,圖b中3個物種的種內競爭激烈C.如果資源有限,圖a中物種2有被淘汰的危險,圖b中物種1有被淘汰的危險D.兩圖中的物種間的競爭激烈程度相等〖答案〗A〖解析〗由題圖可以看出,圖a中3個物種共有的資源較少,種間競爭不太激烈,種內競爭較激烈;圖b中3個物種共有的資源較多,種間競爭較激烈,A項正確,B、D項錯誤;圖a中物種2有自己特有的生存資源,不易被淘汰,圖b中物種2的生存空間狹窄,易被淘汰,C項錯誤。題組二群落的演替7.下列有關群落演替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群落演替過程先出現次生演替,后出現初生演替B.在群落演替過程中,不同時期群落中在數量上占優勢的種群會發生變化C.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經過:裸巖→苔蘚→草本→灌木→喬木五個階段D.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與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答案〗B8.如圖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災完全燒毀前后植被的分布及變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a~b段,三類植物呈鑲嵌分布屬于水平結構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燒毀,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過程中,土壤中的有機物越來越少D.b~d段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群落中占優勢的物種沒有發生變化〖答案〗A〖解析〗由于環境和人為因素影響,同一地段種群密度有差別,常呈鑲嵌分布,為群落的水平結構,A正確;b~d段,由于森林完全燒毀,植被雖消失,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所以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錯誤;群落演替過程中,土壤中的有機物越來越豐富,C錯誤;b~d段群落演替的過程中占優勢的物種不斷地變化,D錯誤。9.如圖表示某棄耕農田植物種類隨時間變化的情況。下列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A.上述棄耕農田中發生的演替屬于初生演替B.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生變化,動物種類也會隨之改變C.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發生了變化,而水平結構未變D.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有所降低〖答案〗B〖解析〗棄耕農田中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在演替過程中,由于植物種類發生變化,提供給動物的食物也會發生改變,導致動物的種類隨之改變,B正確;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將發生變化,C錯誤;在此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D錯誤。10.在由裸巖向森林的演替過程中,各階段經歷的時間差異很大:地衣和苔蘚植物階段>木本植物階段>草本植物階段。下列相關推測錯誤的是()A.初生演替都要經歷裸巖、地衣、苔蘚、草本植物、灌木、喬木等階段B.裸巖向森林的演替過程中,演替速度先慢后變快,后又變慢C.地衣階段群落演替速度慢與其難以形成和積累土壤條件有關D.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到森林階段〖答案〗A〖解析〗發生在裸巖上的演替過程為裸巖、地衣、苔蘚、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六個階段,但不是所有的初生演替過程都要經過這六個階段,A錯誤。11.為解決某市居民飲用水源而建設的大房郢水庫已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下列關于大房郢水庫的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A.水庫中所有的鯽魚是一個種群,可通過標記重捕法調查其種群密度B.水庫中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內的物種組成不再發生變化C.水庫淺水區域和深水區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D.不同水層分布的動物不同,與群落中植物垂直結構造成多種多樣的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有關〖答案〗B〖解析〗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階段后,群落內的物種組成可能發生變化,只是處于相對穩定狀態,B項錯誤。12.下圖是科學家研究種間關系的實驗結果,請據圖回答問題:(1)圖1中在4~10天時雙小核草履蟲數量混合培養低于單獨培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16天后大草履蟲數量下降變為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圖2中兩種草履蟲混合培養的最終結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發現,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多生活于培養試管中上部,而袋狀草履蟲生活于底部,其分布體現了群落的________結構。(3)圖中決定草履蟲各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混合培養時,兩種草履蟲因生活習性相似,導致對食物和空間等的競爭隨著兩種草履蟲數量的增加,競爭加劇,大草履蟲在競爭中處于劣勢,最終被淘汰(2)兩種群共存垂直(3)出生率和死亡率〖解析〗(1)由圖1可以看出,單獨培養時,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不斷增長,并最終達到穩定。混合培養時,大草履蟲的數量開始上升,一段時間后開始下降并最終變為零,而雙小核草履蟲的數量先上升最后達到穩定,但沒有單獨培養時上升得快,說明兩種草履蟲之間為種間競爭關系,具體表現為對食物和空間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大草履蟲被淘汰。(2)由圖2可以看出,大草履蟲和袋狀草履蟲混合培養后,二者的數量都達到最大值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種群數量變化的直接原因,本實驗在人工培養條件下進行,沒有遷入和遷出現象。13.研究者調查了大別山不同海拔的9個馬尾松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結果如圖所示。注:字母A~I代表群落類型,A為發育早期的群落,B、C、D、E為發育中期的群落,F、G、H、I為發育晚期的群落。(1)大別山的全部馬尾松可稱為一個________。在野外調查中,很難從外部特征確定馬尾松的準確年齡,通常以馬尾松立木的胸徑結構(種群中不同胸徑大小的個體數)代替其________結構,來進一步預測種群數量的變化。(2)在野外群落調查中,首先識別組成群落的物種并列出它們的名錄,這是測定物種豐富度的最簡單的方法。調查發現,A~I群落發育階段不同,馬尾松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呈________________的變化趨勢,且物種多樣性在群落發育的________(填“早”“中”或“晚”)期最高。(3)在群落發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間的________加劇,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降低。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別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顯的________現象,這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能提高群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4)若群落A是由冰蓋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來的,則此種演替屬于________演替,該演替過程中生態系統所含有機物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演替過程中有人力參與,則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答案〗(1)種群年齡(2)先增加后減少中(3)種間競爭分層利用陽光等環境資源(4)初生先增加后保持穩定方向和速度14.水葫蘆的繁殖速度極快,其在中國南部水域廣為生長,成為外來物種侵害的典型代表之一,如圖1為科學家在某一水域中開展的輕度、中度、重度水葫蘆入侵區群落植物多樣性調查結果。(1)該水域中距離河岸遠近不同地段植被的種類不同,這屬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一個群落中的物種數目稱為_________________,其隨外來物種的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___。重度入侵區植物物種數目變化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輕度入侵區,水葫蘆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棲動物的數量減少,這是在________水平上研究的結果。在重度入侵區,水葫蘆每4天增加50%且呈“J”形增長,若初始數量為30棵,則60天后,種群數量Nt=______________棵(只寫表達式,不計算)。(3)若該水域由于上游水庫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發生的演替過程屬于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