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選擇性必修2PAGEPAGE1章末檢測試卷(第4章)(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下列有關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說法中,錯誤的是()A.無論是生活污水還是工業廢水污染,都會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B.各國工業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C.劣質裝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氣等對人體有害D.廢舊電池中的汞、鎘、鉛等重金屬鹽對土壤和水源會造成污染〖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氣候變暖,導致南極冰蓋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等問題。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B項錯誤。2.下列關于我國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A.人均耕地面積減少B.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增加C.淡水資源的危機日趨嚴重D.促進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答案〗D〖解析〗人口增長導致過度地開發自然資源,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壓力,不利于人與環境和諧發展,D錯誤。3.下列哪項不是由人口增長直接引發的問題()A.人均占有的水、能源等資源減少B.森林和草原的面積減少C.耕地面積迅速減少D.泥石流頻發〖答案〗D〖解析〗泥石流屬于自然災害,不是由人口增長直接引發的問題。4.人口增長與開墾土地的關系正確的是()A.人口增長→人均耕地較少→開墾土地→植被破壞→自然災害頻繁B.人口增長→人均耕地較少→植被破壞→自然災害頻繁→開墾土地C.人口增長→開墾土地→人均耕地較少→植被破壞→自然災害頻繁D.人口增長→人均耕地較少→開墾土地→自然災害頻繁→植被破壞〖答案〗A〖解析〗人口增長與開墾土地的關系:人口增長,而土地總量未變,導致人均耕地較少,為了生產更多的糧食,人們大量破壞森林等開墾土地,導致植被破壞,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下降,自然災害頻繁。5.既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重要舉措,又是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關鍵是()A.晚婚、晚育、優生、優育B.控制人口數量C.提高人口素質D.大力發展經濟〖答案〗C6.夏初,在某河口多地點采樣并測定水樣,結果表明,各采樣點無機氮濃度相近,而無機磷濃度差異較大。按無機磷濃度由低到高的順序,繪制各采樣點對應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密度曲線,結果如下圖。若無機磷濃度高于P1的采樣點,而浮游動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樣點低。下列有關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A.水體溶解氧較高B.浮游動物的捕食者數量較多C.水體有害物質濃度較高D.可被浮游動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種類較少〖答案〗A〖解析〗水體溶解氧較高,有利于浮游動物生存,不是浮游動物的密度減少的原因,A符合題意;可被浮游動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種類較少、浮游動物的捕食者數量較多或水體有害物質濃度較高,都可導致浮游動物密度降低。7.下列關于我國環境和資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實施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B.由于我國生產技術總體水平較低,資源的浪費和破壞相當嚴重C.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均資源占有量也比較高D.我國資源利用政策是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答案〗C〖解析〗雖然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卻很低。8.平時多關注一下時事新聞,你會經常看到世界各地自然災害的頻發,探究緣由,很多都是因為人類自身生產活動引起的。在下列各組選項中,三者之間有逐級因果關系的是()A.寒潮、霜凍、鹽堿化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C.酸雨、臭氧層破壞、殺傷性紫外線D.森林減少、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答案〗D〖解析〗寒潮可引起霜凍,但土壤鹽堿化與前兩項無關;泥石流是洪澇災害的一種結果,導致大量水土流失,與地震無關;酸雨和臭氧層破壞是兩種生態環境問題,人類對氟氯烴、哈龍等化合物的使用導致臭氧層破壞,引起殺傷性紫外線照射到地面的量增加;森林減少,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減少,引起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上升。9.下列與生物多樣性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A.動植物和微生物及它們擁有的全部基因構成了生物多樣性B.農田種植多種農作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C.形態各異的動物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材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會逐漸降低〖答案〗B〖解析〗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農田種植多種農作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態各異的動物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材料,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一般會逐漸增加。10.我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從黃花蒿中成功分離提取了抗瘧藥物青蒿素。黃花蒿的藥用意義說明了生物多樣性具有()A.直接價值 B.間接價值C.潛在價值 D.生態價值〖答案〗A〖解析〗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包括食用、藥用、工業原料、文藝創作、旅游觀賞等。青蒿素的抗瘧功能是黃花蒿藥用價值的體現。1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A.保證綠水青山就必須徹底杜絕一切砍伐和捕撈B.綠水青山體現出來的直接價值遠大于間接價值C.退耕還林和退田還湖措施有利于形成綠水青山D.綠水青山利于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循環利用〖答案〗C〖解析〗保證綠水青山,必須避免盲目地、掠奪式地開發利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做到合理利用,A錯誤;綠水青山體現出來的間接價值(生態功能)遠大于直接價值,B錯誤;退耕還林和退田還湖措施,有利于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進而形成綠水青山,C正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是單向、不循環的,D錯誤。12.下列關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的敘述,正確的是()A.保護生物多樣性,并不反對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B.大自然中生物的觀賞價值屬于間接價值C.建立植物園、動物園等措施屬于就地保護D.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種群、生態系統三個層次〖答案〗A〖解析〗保護生物多樣性,反對對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發利用,提倡合理開發和利用,A正確;大自然中生物的觀賞價值屬于直接價值,B錯誤;建立植物園、動物園等措施屬于易地保護,C錯誤;生物的多樣性包括物種、基因(遺傳)、生態系統三個層次,D錯誤。13.鼎湖山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地帶性植被——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被中外科學家譽為“北回歸線沙漠帶上的綠洲”。建立該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A.物種 B.種群C.群落 D.生態系統〖答案〗D〖解析〗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對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及其天然分布區等。由題意可知,建立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主要目的是保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14.某城市的一塊荒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被改造成另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態系統,改造前后的一些變化如下表所示。下列據此作出的相關判斷中錯誤的是()項目植物種類植被覆蓋率群落中的植物優勢種改造前20種10%狗尾草、艾蒿、蒲公英改造后30種25%菖蒲、蘆葦、睡蓮A.改造增加了該區域的濕地面積B.改造后該區域的植物多樣性增加C.改造后該區域的小氣候得到改善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物質〖答案〗D〖解析〗由題表可知,改造前優勢物種是陸生植物,而改造后優勢物種是水生植物,改造增加了該區域的濕地面積,A項正確;改造前植物的種類是20種,改造后是30種,改造后該區域的植物多樣性增加,B項正確;改造后植被覆蓋率增加到25%,可改善該區域的小氣候環境,C項正確;改造的目的是改善氣候條件,不是為了給人們提供豐富的生產和生活物質,D項錯誤。15.珍稀物種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棲息地的破碎。人類已經把大部分陸地用于農業種植,而很多野生動物是無法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生存的,其余的陸地很多都在經歷破碎過程或已經破碎成許多很小的板塊。如圖表示白臉猴的種群大小與種群持續時間的關系。下列關于棲息地破碎對種群影響的敘述錯誤的是()A.對于白臉猴來說,棲息地越大,種內競爭越小,個體生存機會越大B.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是因為出生率高的緣故C.白臉猴種群小,變異類型少,遇到不良環境容易被淘汰D.棲息地的破碎會導致基因交流的機會減少〖答案〗B〖解析〗若棲息地范圍較廣,則種內競爭不激烈,個體生存機會增大,A正確;白臉猴種群越大,種群持續時間越長,有可能是適應環境的變異類型增多,遇到不良環境容易生存下來,不一定是出生率高的緣故,B錯誤,C正確;棲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離,阻礙了基因交流,D正確。16.我國在近海海域實行“休漁”政策,其目的是()A.限制捕魚的大小和數量,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B.監測和修理船只和漁具,以利于捕獲更多的魚C.防止“赤潮”產生,避免海水污染惡化D.實行分區管理,避免漁事糾紛〖答案〗A〖解析〗在近海海域實行“休漁”政策,是保護我國漁業資源的一種有效手段,從而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赤潮是由于大量含有N、P的污水流入水體導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現象,與“休漁”無關;“休漁”更不是為了避免漁事糾紛,也不是為了修理船只和漁具。17.(2020·湖南衡陽模擬)朱鹮是一種稀有的美麗鳥類,為了拯救野生朱鹮,我國各級政府和機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國野生朱鹮的種群數量由1981年的7只發展到2016年的2200多只。下列有關分析不正確的是()A.環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棲息地縮小等都是導致野生朱鹮大量減少的原因B.易地保護是保護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C.保護朱鹮就是因為它具有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D.朱鹮的數量減少,使得生物多樣性中的基因多樣性被破壞〖答案〗B〖解析〗就地保護是保護野生動物最有效的方式,B項錯誤。18.位于京西的北京靈山生態研究所致力于北京山地生態工程的推進,下列有關該山地生態工程的說法錯誤的是()A.可以促進物質循環 B.具有較高的保水效益C.可提高能量傳遞效率 D.可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答案〗C〖解析〗該山地生態工程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19.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某地區開展退耕還林生態恢復工程,大規模種植馬尾松一個品種,結果遭到松干蚧的毀滅性破壞。這一事例說明,在進行生態工程建設時,必須遵循()A.循環原理 B.自生原理C.協調原理 D.整體原理〖答案〗B〖解析〗大規模種植馬尾松一個品種,物種數量少,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較弱,容易受蟲害的威脅,這種做法違背了自生原理。20.生態經濟所遵循的主要原則和實現的重要手段分別是()A.循環經濟和生態工程B.整體性原則和生態工程C.循環經濟和工程學手段D.無污染原則和生態工程〖答案〗A〖解析〗生態經濟主要是通過實行“循環經濟”的原則,使一個系統產出的污染物,能夠成為本系統或者另一個系統的生產原料,從而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而實現循環經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態工程。21.建設生態農業時巧設、增設食物鏈的目的不包括()A.實現物質的分層次多級利用B.實現能量的循環,使廢物資源化C.讓人類獲得更多的農副產品,提高經濟效益D.減輕污染,提高抵抗力穩定性〖答案〗B〖解析〗能量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故B錯誤;合理設計食物鏈,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被分層次多級利用,使生產產品產生的有機廢棄物成為另一產品的投入,使廢物資源化,以便提高能量利用率,讓人類獲得更多的農副產品,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減少環境污染,故A、C、D正確。22.如圖是無廢棄物農業生態系統示意圖,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A.該圖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B.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人C.該系統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減少了環境污染D.分解者在該系統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答案〗B〖解析〗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生產者,故該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是作物。23.“豬—沼—茶”是華南山地丘陵地區常見的生態農業模式,由種植(茶樹)、養殖(豬)、農戶(人)和沼氣生產(微生物)四個子系統構成。該生態農業模式()A.是由茶樹、豬、人和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B.實現了物質和能量在系統中的多級循環利用C.使整個生產過程進入了廢物資源化的良性循環D.注重系統內部的自身調節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答案〗C〖解析〗生態系統包括某一區域之間所有的生物和無機環境,A錯誤;在該生態農業模式中只是實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不能實現能量的循環利用,B錯誤;生態農業也需要從外界獲得一定的投入,D錯誤。24.下列哪項措施不利于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A.建立健全法制進行監督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B.在城市規劃和布局方面進行城市生態分區,合理分布工業區、居住區和生態綠地C.推廣“環境友好技術”,減少污染的產出;進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D.要把整個城市嚴格分割為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盡量減少對自然系統的干擾〖答案〗D〖解析〗對城市環境的治理,要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考慮,可進行合理的分區,但并不是將其人為分割為幾部分,D錯誤。25.某生態農場將養豬、養魚、沼氣工程、養鴨、養蚯蚓、養蘑菇和種植果樹等生長過程合理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良好循環系統。下列相關說法錯誤的是()A.沼氣池中主要生物類群的異化作用類型隨時間變化的順序依次是需氧型、兼性厭氧型、厭氧型B.從生態學角度看,人與畜禽的關系只是捕食關系C.農場內各種農產品的生產互相協調、互惠互利實現了對能量和物質的多級利用D.果園內以豬糞、雞糞為飼料養殖的蚯蚓能改良土壤,在該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答案〗B〖解析〗從生態學角度看,人和禽畜之間既有種間競爭關系又有捕食關系,所以B項錯誤。二、非選擇題(本題包括5小題,共50分)26.(12分)當前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是世界普遍關注的三大問題。人口的數量常常隨環境資源的改變而發生波動。如圖為自然環境條件下人口數量自動調控圖(注:環境中的人口容納量是指環境資源所能承載的最大人口數量)。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的“環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因素,從圖中可以看出,當人口數量大于人口容納量時,人類生存的環境阻力將隨之____________。(2)決定一個城市人口數量變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環境中的人口容納量能否發生變化?有哪些措施可以增加環境容納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人均耕地、食物、資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間變小、環境污染加劇、傳染性疾病流行增加(2)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3)可以變化。人們可以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改善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來提高環境容納量。如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積極開發核能等清潔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設備、發展低碳經濟等方式,建立人口、環境、科技和資源之間的協調和平衡,從而提高環境容納量27.(8分)福州閩江口濕地是目前福建省最大的濕地,也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途中重要的一處落腳站。由于水源充沛,自古以來,閩江口濕地不僅到處芳草萋萋,魚翔淺底,更是鳥兒們嬉戲、覓食的天堂。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越冬候鳥飛臨此地棲息,其中包括勺嘴鷸、黑臉琵鷺、朱鹮等瀕臨滅絕的珍稀鳥類。請回答下列問題:(1)鳥類是該生態系統中的________者,在維持生態平衡中起重要作用。(2)若濕地遭到破壞,會直接威脅到鳥類的生存,說明生物與其生活的____是統一的整體。(3)物種一旦滅絕,便不可再生,自然界將失去許多寶貴的基因。因為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就是__________的多樣性。因此,保護閩江口濕地對保護福州乃至臺灣海峽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4)上述材料表明當地的生物具有多樣性,目前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措施為____。〖答案〗(1)消費(2)環境(3)基因(4)就地保護〖解析〗鳥類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需要從環境中取食,屬于消費者。鳥類與其生活的環境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每一種鳥類都攜帶著基因,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是基因的多樣性,就地保護是我國目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最有效措施。28.(10分)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幕,其目的是減少CO2的全球排放量。中國政府做出了降低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諾,低碳經濟與綠色生活方式引人關注。根據下圖回答問題:(1)垃圾處理實現資源化、無害化是綠色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可將無法回收的有機廢物進行發酵處理,該過程所利用的生物屬于生態系統的哪種成分?____________。(2)煤是“高碳”能源,通過燃燒,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進入大氣圈。請根據上圖提出兩項實現“低碳”承諾、減少溫室效應的關鍵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景區水域由于污染,浮游藻類大量繁殖,水體透明度減小。專家建議:①在水域內種植一些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制約浮游藻類的數量增長;②在水域內投放鰱魚、草魚等草食性魚類,利用這些草食性魚類________,制約浮游藻類數量增長。〖答案〗(1)分解者(2)二氧化碳保護植被,大力植樹造林;控制化石燃料的燃燒,減少CO2的排放量;開發水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答案〗合理即可)(3)捕食藻類29.(8分)如圖為某礦區生態恢復工程流程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該恢復工程中,①②分別指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措施。(2)恢復植被的措施是植樹和種草,為什么不是種植農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該生態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平整壓實土地人工制造表土(2)礦區土壤條件惡劣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3)整體原理、協調原理〖解析〗因礦區廢棄土地的水肥狀況差,植被很難恢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回遷協議和購房合同
- 學員駕校協議合同
- 公司禁止違規協議合同
- 會議代理協議合同
- 協議住宿酒店合同
- 合同解除書面協議
- 及銷售合同協議范本
- 2025年瑜伽教練資格證考試題庫:瑜伽教練職業培訓教學案例試題
- 合同協議規范格式
- 入股合同協議書協議書
- 海參收購協議書范本
- 定額〔2025〕20號 定額管理總站關于發布2024年電力建設工程裝置性材料綜合信息價的通知
- 2025年03月紹興市諸暨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輔助人員27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養老年護理員職業道德規范
- 部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教學策略計劃
- 2025年-浙江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動物生理學第十二章-泌乳
- 互聯網+旅游創新創業
- 金屬礦床地下開采-全知識點
- 血站服務禮儀培訓
- 八下歷史第三單元大單元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