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同構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2025年廣東中考歷史復習專練(原卷版)_第1頁
家國同構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2025年廣東中考歷史復習專練(原卷版)_第2頁
家國同構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2025年廣東中考歷史復習專練(原卷版)_第3頁
家國同構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2025年廣東中考歷史復習專練(原卷版)_第4頁
家國同構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2025年廣東中考歷史復習專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難點01家國同構下古代中國政治制度

<1

三備題趨勢

考點要求三年考情2025命題預測

古代中樞權力的演變古代政治是中國古代史是考查的重點;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包括皇權與相權、

2024T4.北擊匈奴

古代選官制度中央與地方兩個矛盾;

2024T6?貞觀之治

從命題趨勢來看,中國古代政治中的西漢、

2024T7?北宋的建立和鞏固

唐、明、清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多以綜合

古代盛世局面2022-T4?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性較強的材料解析題、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

查;

<1

重難詮釋

【體系構建】

從唯物史觀,通過中國古代的政治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的推動作用;通過古

課程標準代歷史上治亂興衰的史事,認識階級社會中階級斗爭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感受,家國

情懷

線索一:秦漢三公九卿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宋二府三司制度、-元行省制度、明廢宰相

古代中央權力的演變設內閣、清軍機處的設立,呈現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的趨勢

線索二:秦郡縣制、西漢初郡國并行,唐節度使(藩鎮割據)、宋分化地方權力、明設三司,

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體現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線索三:選官制度由西周的世官制、漢朝察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科舉

古代選官制度制,呈現出選官權利由地方集中到中央的趨勢,明清時期呈現僵化趨勢

線索四: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

古代盛世局面

【重難點撥】

一、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

時期中央官制的演變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

秦朝(1)建立皇帝制度

廢分封制,在全國實行郡縣制

確立(2)創立三公九卿制

(1)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造成地方割據,后漢武

帝設剌史,代表中央監察地方;頒布“推恩令”,基本

漢朝

漢襲秦制解決王國問題。

鞏固

(2)東漢末年,州牧成為州的最高長官,后勢力發

展,形成軍閥割據勢力。

三省六部制:

(1)內容:中書省負責起草頒發政令

(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政令、尚書唐玄宗時期設置節度使,掌握地方軍事、行政等大權。

唐朝

省負責執行政令,下設六部安史之亂以后,發展成為地方割據勢力,形成藩鎮割

演完善

(2)作用:相權一分為三,保證了皇據的局面。

權的獨尊;三省相互合作,相互牽制和

監督,提高了辦事效率,減少決策失誤;

強化中央集權:

(1)措施:

二府三司制;①軍事上: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設立禁軍;

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在宰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同

相之下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③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為主地方開支,其余全

宋朝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權。部由中央掌控。

加強影響: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

中央集權。

特點及影響:(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有效地鞏固了統一,但是卻造成軍隊的戰斗力低下。

(2)分割權力,相互制約,皇權高度集中。有利于鞏固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

于事。(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

中屢敗的重要原因。

一省兩院制:設中書省為中央最高行政

元朝機構,行使宰相職權,設樞密院為中央實行行省制度(中央的派出機構)。設宣慰司管理邊

發展最高軍事管理機關,另設宣政院統領宗遠少數民族地區事務,另設澎湖巡檢司,加強對琉球

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的管理。

(1)1380年,明太祖廢除丞相,撤中

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君主

實行三司分權,改元朝的行中書省為布政司,俗稱為

專制空前強化;

明朝“省”,統管地方民政和財政;設立按察司,管理地方

(2)明成祖時設立內閣(不是法定的

強化監察和司法;

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不能

設立都指揮使司,管理地方軍政。

統率六部,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

機構,明宣宗時出現票擬和批紅。

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跪受筆錄、上傳

清朝

下達),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

頂峰

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

變皇權日益加強,相權日益削弱,直至廢除丞相;中央的權力日益加強,地方權力日益削弱,中央對

趨地方控制不斷加強;思想控制不斷加強。

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組織大型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促進文化

積極

繁榮;防止分裂割據,抵御外來侵略、加強民族交流融合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影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不利于社會民主自由發展,造成官僚機構膨脹,貪污腐敗之風盛行;經

響濟上嚴重扼殺了社會創造力,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初步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思想文化上鉗

消極

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成為阻礙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是造成近代中國落后

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一)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

名稱形成發展特點選官標準影響

世卿世使官吏來源被貴族壟斷,不利于人才

世官制盛行于先秦時期血緣

祿的選拔。

打擊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擴大統治

軍功授戰國秦國商鞅變法時實軍功授

軍功基礎。促進軍隊戰斗力發展和“土”階

爵制行,秦朝和漢初沿用爵

層的崛起。

以官舉為西漢提供了大量人才,利于形成良

察舉品行、才

漢朝時實行士,來好社會風氣;以官舉士,易任人唯

制能(孝廉)

源基層親;封閉特征,民意無從體現。

世家大

演變九品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族壟斷門第家世為士族門閥政治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歷程正制

仕途

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積極: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

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吏來源;有利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煬帝時,開始設立進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

科,科舉制形成。唐宋擇優錄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

才學(考

科舉制完善科舉制,元朝中落,取,仕強中央集權;促進文化教育的繁榮;

試成績)

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科途開放對后世影響深遠;

舉制走向僵化。1905消極:忽視實際學問;明清僵化,束

年,清政府被迫廢除科縛思想,摧殘文化,不利于近代自然

舉制。科學的產生。

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選拔方式由地方推選逐漸發展到公開考試;選拔漸

演變

趨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平、公開、客觀的原則;封建社會后期,選官逐漸模式

趨勢

化,明清時期采取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束縛人才。

三、中國古代盛世局面

名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光武中興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康乾盛世

稱統世

時漢文帝、漢景漢武帝時期東漢光武帝隋文帝時唐太宗時唐玄宗康熙、雍正、乾

期帝時期時期期期統治前隆

期統治時期

措①注重農業政治:①接受①釋放奴婢;①中央確①選用良①任用①農業:玉米甘

施生產,提倡以主父偃的建②減輕農民立三省六吏,提高行賢能。薯等糧食作物

/農為本,把田議,頒布“推恩的負擔,減輕部制,地方政效能。姚崇,宋產量提高,耕地

表賦降到三十令,,刑法;③合并廢除郡一②輕徭薄璟。種植面積擴大。

稅一②設置刺史郡縣,裁減冗級機構。賦,減輕農②發展②手工業:制瓷

②重視“以德制度官,加強對官②重視選民負擔。生產,興中心景德鎮,生

化民”,廢除文化:①接受吏的監督,懲拔人才,下③簡法輕修水利;產規模擴大;

一些嚴刑苛董仲舒的建處貪官污吏令分科舉刑;③整理②商業繁榮,農

法;議,“罷黜百允許北方少人。④重視教財政,清村集市快速發

③提倡勤儉家,獨尊儒術”數民族內遷,③修訂法育,大力培理戶口。展。北京、漢口、

治國,以身作②在長安興緩和民族矛律,廢除一養人才。④廢除蘇州、佛山成為

貝限辦太學,以儒盾些酷刑。⑤恩威并酷刑苛清朝前期四大

施,改善民

家經典作為④輕徭薄族關系。法。商業城市?!疤?/p>

教材賦。提倡節⑤倡導下四聚

經濟:①將鑄儉,設置義節儉。③人口的增長

幣權和鹽鐵倉。

經營權收歸

中央,統一制

造五銖錢

②實行鹽鐵

官營、專賣

③統一調配

物資、平抑物

軍事:派衛

青、霍去病北

擊匈奴

特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強盛

認古代盛世不能改變封建統治的本質,不能消除封建的剝削和奴役,盛世中潛藏著危機與矛盾,所

識以它不是人間天堂。

【基礎練習】(建議用時:1。分鐘)

1.西漢經過七十多年的治理才出現了“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

外,至腐敗不可食”的景象;而隋建立十二年時就已“庫藏皆滿”。西漢和隋朝財富積累所用時間差異巨大的

主要原因是()

A.治國理念不同B.政治體制不同

C.發展基礎不同D.疆域大小不同

2.據考古研究,西漢初年的王侯墓墳丘高大,多以銅、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開始出現府邸建筑,還

有絲織品、金銀玉器、車、馬、炊具等。上述變化體現了西漢()

A.封建禮教嚴密B.地方勢力發展

C.社會生產恢復D.奢靡之風盛行

3.游俠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一個武士群體(他們愛打抱不平,扶弱濟貧,不求報酬),春秋戰國時期

常常成為各諸侯王的座上賓。而漢武帝時期“游俠逐漸失去生存空間”。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漢武帝時期

A.經濟繁榮,游俠生活安逸B.儒家思想,排斥俠義精神

C.階級對立,社會動蕩不安D.中央集權,游俠勢力被打擊

4.漢武帝時期,人們常用“勇”“雄”“猛”“安漢”“廣武”等字取名,文人、學士也多練習騎射、擊劍等。與該

風氣的出現可能有關的是()

A.文景之治B.光武中興C.楚漢之爭D.北擊匈奴

5.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

鄭州出上的彩陶雙連壺安陽出土的淡黃釉原始瓷罐焦作出土的連閣式陶倉樓

(新石器時代)(商代)(東漢)

A.原始農業,蓬勃發展B.手工生產,技藝精湛

C.陶器文化,歷史悠久D.瓷器制造,影響廣泛

6.從古至今,中原地區雖然歷經磨難、飽受風霜,但河洛文化以其頑強的生命力,始終一脈相承、堅韌強

固,并且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材料強調的是河洛文化()

A.內容的全面性B.影響的深刻性C.延續的長期性D.輻射的廣泛性

7.美國科普作家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隋文帝排在第82位,在西方人

眼里隋文帝是僅次于秦始皇的頗具影響力的皇帝。下列能體現隋文帝一生最大作為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B.推動社會經濟發展C.開通大運河D.實現國家統一

重慶鄉土歷史是偉大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優良傳統的縮影和重要組成部分。請閱讀下列材料,

完成下列小題。

時期發展狀況

619年,李襲譽調巴地大米去長安救急;676年,唐高宗下令調運巴蜀糧米100萬石出峽賑濟饑

隋唐

新的城市發展起來,如云陽縣明月壩形成了開放型市鎮

渝州成為水陸要沖和水旱碼頭

重慶成為中國抗戰大后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全民族抗

重慶人民踴躍參軍參戰;努力生產抗戰物資;千方百計保證抗戰運輸;廣泛開展獻金、獻機和

戰時期

慰勞活動

8.根據裴耀總,可推測出隋唐時期重慶()

A.交通比較閉塞B.梯田普遍存在

C.海外貿易繁榮D.地區經濟繁榮

9.比較隋唐和全民族抗戰時期重慶發展的共性,你能得出的結論是()

A.重慶對國家發展貢獻巨大B.重慶是全國的政治中心

C.重慶一直是中國經濟中心D.重慶工業生產發展迅速

10.杜佑《通典》中記載:“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

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材料描述的社會狀況是()

A.政治清明,輕徭薄賦B.經濟發展,社會安定

C.民族交融,對外開放D.昂揚進取,積極向上

11.貞觀二十年,唐太宗下達《修晉書詔》認為:“大矣哉,蓋史籍之為用也!”詔書肯定了新撰“五代史”

的成就。其中提到“不預于中興”“莫通于創業”。這體現他在位時注重()

A.虛懷納諫B.勸課農桑C.知人善任D.戒奢從簡

12.下表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

時期政治措施

唐太宗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

唐玄宗時期改革稅制和兵制

A.皇權的平穩更替B.選官方式的調整

B.C.制度的創新發展D.開放的社會風氣

13.下圖是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它描繪了唐代宮廷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該圖可

用于說明唐代()

A.精神風貌剛勁豪邁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

C.夜市生活豐富多彩D.對外交往成效顯著

14.下圖為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唐代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銀杯采用唐代典型的八曲葵口和圓底碗形,

杯把的指環形狀突出粟特銀器的特點,內底的摩翔紋受印度文化影響,狩獵圖中的獵人使用突厥人形象。

該文物可以佐證,唐朝()

A.社會文化的兼收并蓄B.中西方審美趨于一致

C.經濟交流的渠道多樣D.手工業水平領先世界

15.據梁廷相的《粵海關志》記載,清政府擔心“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將又成一

粵省之澳門矣”,于1757年關閉其他港口,只留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這表明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

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外來侵略B.增加關稅收入C.禁止對外貿易D.提高軍事實力

【拓展提升】(建議用時:15分鐘)

1.“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評價主

要是針對秦始皇()

A.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B.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D.推動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發展

2.商至秦漢,現有文獻記錄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僅記錄到河南2次;周代記錄到陜西5次,山東、河北

各1次;秦漢記錄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東、江蘇、江西、山西、湖南、貴州、廣東、

內蒙古各1次。對大瘟疫的記錄情況表明,商至秦漢()

A.統一多民族國家逐漸形成B.大瘟疫從中原向南方擴散

C.大瘟疫發生頻率逐漸加快D.中原人口不斷向周邊遷移

3.漢代各郡國向朝廷上計,丞相先聽上計,據此“課其殿最,奏行賞罰”。御史大夫既聽上計,也聽“刺史”

匯報,將兩者所述情況加以對照,一旦發現上計不實,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績。這有利于()

A.強化專制皇權B.解決王國問題C.提高地方效能D.完善監察機制

4.據《漢書?刑法志》記載,“漢興,高祖初入關,約法三章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呦鳠┛?,兆

民大說。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國蕭何招撤秦法,取其宜于時者,作律

九章”。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現實統治的需要B.秦法適應當時的形勢

C.統治思想的變化D.國家出現穩定的局面

5.漢武帝元封年間,桑弘羊為治粟都尉,主張“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縣置均輸鹽鐵

官”;并在京師置平準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即賣之,賤則買之……富商大賈無所牟大利”。這可用于說

明()

A.交通為社會治理提供便利B.王國問題依然存在

C.國家力圖掌握市場主導權D.政府經濟職能完善

6.漢初,諸侯王墓葬形制效仿帝陵,隨葬品中有大量的禮器、宴飲用的飲食器和生活雜器。西漢中期之后,

其墓葬規模變小,隨葬品尤其是兵器數量明顯減少。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得到強化B.郡國并行體制瓦解

C.社會經濟出現衰退D.節葬主張得到踐行

7.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六年在皇宮內設立了翰林學士院,選任擅長文學的親信充任翰林學士,不計官階品秩,

主要負責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并承擔起了參與決策機務的工作,至此政事堂工作重心傾向分理行政。唐

中央決策機制的調整()

A.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B.確保了決策的準確性

C.保障了國家政局穩定D.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

8.有學者認為,7世紀以來,中國政制的演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士人不斷地進入政府,二是文化

深深地融入政治。兩者共存于國家權力之中,使國家權力逐漸成為一種與文化合一的權力。這一演進主要

是基于()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B.科舉制度的創立和不斷發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D.重文輕武治國思想得以落實

9.“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頒,不敢相

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卑l此感慨的君主是

A.秦始皇B.漢武帝C.唐太宗D.明太祖

10.乾隆時期,有些內閣大學士從沒進過軍機處,但是很受皇帝重用,如在統一新疆戰爭中,乾隆帝多次

咨詢內閣大學士史貽直的意見。乾隆帝的這一做法()

A.使內閣成為議行合一的機構B.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結果

C.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D.使軍機處成為法定機構

11.熱河以北,清初并無漢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漢民增加到五十五萬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八十八萬人,

長城沿邊已經形成蒙漢雜處的半農半牧區,甚至出現了“開墾地畝較多,牧場較少”的新格局。這一變化反映

了清代()

A.精耕細作農業傳播到邊疆B.民族交融出現不斷加強的趨勢

C.經濟重心呈現北移的趨勢D.傳統的游牧經濟開始出現衰敗

12.清代對中級官員的選任,廢除明代由大學士、九卿會同推舉的制度.而由吏部將有資格者全部開列,提

供給皇帝直接圈定。這一變化()

A.確保了被推舉官吏的才干B.表明科舉制度已遭到破壞

C.強化了君主對官員的控制D.擴大了吏部選任官的權力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漢武帝)遣騾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后稍發徒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焉。

——摘自班固《漢書?西域傳》

材料二: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

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

都護所領,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云。

——摘自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地理志》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唐經略西北邊疆措施的異同。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唐經略西北邊疆的共同作用。

14.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