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模塊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1頁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模塊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2頁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模塊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3頁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模塊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4頁
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模塊綜合測試卷(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2026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模塊綜合測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2024·新疆模擬)春秋時期,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小商人,各諸侯國之間常有商賈往來從事商業貿易。戰國時期,大宗貿易和小型貿易都有所發展,農民能夠直接“以粟易械器”,而統治階級青睞的部分奢侈品也由市場交換而來。材料可用于說明,春秋戰國時期()A.重農抑商迫在眉睫 B.平民經濟地位提升C.農工商業良性互動 D.王室權力走向衰微2.(2025·河南濮陽模擬)秦統一前,“屬邦”是管理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機構,同時還下轄這些地區的地方縣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設隴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數民族縣治。至此,“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這說明秦朝()A.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B.大一統實現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權強化君主權力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3.(2024·河南信陽一模)秦漢時期推行鄉里制度,但到東晉南朝,以戶口編排為基礎的“里”逐漸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變成為實際的鄉村行政管理單位,與“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該現象說明()A.鄉里制度脫離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B.封建國家對基層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調整C.因長期戰亂帶來社會基層組織形態新變化D.地緣為主的聚合形態恢復到血緣聚居形態4.(2024·廣東深圳調研)《唐六典》卷三記載:“凡諸國蕃胡內附者……上戶丁稅銀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貫經二年已上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材料能夠說明唐政府賦稅征收()A.統一采用租庸調制度B.呈現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點C.形式創新并成效顯著D.沿用原諸國蕃胡的征收體制5.(2024·廣西河池二模)兩漢期間,天子數次出面干預學術,宣帝召開“石渠閣會議”,章帝召開“白虎觀經學大會”,以皇帝的名義統一經義。據此可知,當時()A.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B.儒學意識形態化確立C.專制政治的不斷強化 D.思想文化政策較寬松6.唐代科舉主試官可依據舉子平日成就與聲望決定是否錄取。進士科的去取以文詞優劣為標準,應試舉子重視新鮮題材,盡可能將個人創作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此之謂行卷。由此可見,唐代的科舉()A.推動了考試的公正公平B.進士科選才對象范圍擴大C.促進了社會流動性加強D.行卷之風有利于文學發展7.(2024·湖北名校聯考)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著封建官僚、軍隊及其家屬以及一些服務人員,這些人所需的農副產品大都通過俸祿直接獲得。此外,手工業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業生產。因此,城市封閉結構并沒有對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過多影響。這可用來說明,唐代前期()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稅制創新提高國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當時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增強8.(2024·福建廈門四模)兩宋時期,福建祠堂門楣上多懸有“開閩傳芳”“京兆傳芳”“潁川衍派”“隴西衍派”等匾額,并傳承至今。此類匾額()A.促進了宗法制度的發展B.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C.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D.見證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9.(2025·廣東江門階段練習)澶淵之盟后,遼宋雙方致書“皆以南、北朝冠國號之上”。遼興宗說遼宋“兩朝事同一家”。遼道宗也明確說遼宋“雖境分二國……而義若一家”。據此可知,當時()A.少數民族政權認同中原文化B.遼國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C.遼宋隨著經濟交流趨向合并D.民族政權的對立逐漸消失10.(2025·河北保定聯考)元朝按職業劃分戶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明朝沿襲元朝,但有了很大彈性,比如屬于匠籍的匠人,實行輪班制,每三年一班,每班無償服役三個月,其他時間可以自己支配。到明朝中葉,又改輪班制為銀錢代役。明朝匠籍制度的變化()A.表明手工業繁榮 B.有利于階層流動C.源于皇權的加強 D.取消了人身束縛11.(2024·廣東韶關二模)明清時期諸多家訓不再單純要求家族子弟讀詩書、習舉業,而是實事求是地選擇可自立行業,農桑、商賈至于書畫醫卜也可,即“凡學一藝,于身有益”。這說明明清家訓()A.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B.鼓勵宗族子弟分家擇業C.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D.體現工商皆本的價值觀12.(2024·廣東肇慶二模)康熙年間,我國的手工業逐漸由家庭作坊發展為獨立的工場,城鎮商業日漸繁榮,吸引著大批農民棄農從工,清政府難以控制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賦稅征收出現困難。至雍正即位,各省庫項虧空動盈千萬兩,財政收入危機十分嚴重。這一現象()A.證明了“一條鞭法”弊端重重B.說明朝廷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C.揭露了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本質D.推動“攤丁入畝”政策的出臺二、非選擇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2024·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鄉里制度在古代被稱為“治民之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代王朝的鄉里制度,在原則上,都是以戶口編排為起點的,規定以五戶為鄰、伍或十戶為什、甲,五十戶左右為一里、大保、社,五百戶左右為鄉、都等。秦漢時期的鄉所統戶口一般在千余戶至數千戶,規模較大;魏晉南北朝時期,鄉的戶口規模逐漸減小,至隋唐時定制僅為五百戶。這種編排原則及其實行,需以嚴密的戶籍控制為前提,可是,受到民戶逃亡、豪強蔭蔽強占以及隱冒戶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王朝國家對于鄉村民戶的控制,往往隨著國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漸松弛。在一個王朝周期里,國家能夠有效掌控的著籍戶口在全部戶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漢、隋唐與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戶口控制原則,但是在東漢中后期以至于魏晉十六國南朝時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據人戶居住的村落、耕種的田畝,來征發賦役,并通過不同方式,以村莊、地域為基礎,維護鄉村的社會秩序。——摘編自魯西奇《“下縣的皇權”:中國古代鄉里制度及其實質》(1)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的演變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8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的影響。(4分)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天聰九年(1635)開始在蒙古族地區設旗,經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外藩蒙古”(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共編為18盟、201旗,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統治。……各旗之間劃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統屬私自往來,旗上設盟,以協調不同旗之間的關系,達到“眾建以分其勢”的目的。——摘編自艾麗曼《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論略》材料二從漢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現過由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等民族建立的強大國家。它們雖盛極一時,但其政權組織卻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礎之上,并沒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來的組織結構和血緣外殼。這種國家被稱為“部族聯盟國家”。在部落聯盟國家中,作為征服者的統治民族與被征服者未能融為一體。一個統治民族在比較強盛的時期,能夠控制草原上許多不同民族、部族,這種情況下,部落聯盟制的國家建構起來會很快,但是一旦發生問題,比方說嚴重的天災,或嚴重的內訌,那么解體得也非常快。——摘編自鄧小南《憂患與繁榮:宋朝歷史再認識北族政權的興衰》材料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宣傳教育,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生活水平。——《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區事務采取的措施。與材料二漢唐時期興起于北方邊疆的政權相比,清朝政權有什么發展?(6分)(2)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主題,概括指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6分)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模塊綜合測試卷·教師版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2024·新疆模擬)春秋時期,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小商人,各諸侯國之間常有商賈往來從事商業貿易。戰國時期,大宗貿易和小型貿易都有所發展,農民能夠直接“以粟易械器”,而統治階級青睞的部分奢侈品也由市場交換而來。材料可用于說明,春秋戰國時期()A.重農抑商迫在眉睫 B.平民經濟地位提升C.農工商業良性互動 D.王室權力走向衰微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春秋以前實行“工商食官”制度,商人并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戰國時期,統治階級通過市場獲得奢侈品,間接體現了工商業者地位的提升,與此同時,農民直接參與交易活動,說明他們取得了對自己產品的支配權,社會地位也有所提升,B項正確;材料并沒有體現商業發展對農業的危害,無法得出“重農抑商迫在眉睫”的結論,排除A項;僅憑材料無法判斷當時農工商業的互動是否為良性,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商業貿易情況,與王室權力的變化無關,排除D項。2.(2025·河南濮陽模擬)秦統一前,“屬邦”是管理少數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機構,同時還下轄這些地區的地方縣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設隴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數民族縣治。至此,“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這說明秦朝()A.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B.大一統實現民族大交融C.分化事權強化君主權力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后,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郡縣制,“屬邦”成為專職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這表明秦朝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郡縣治理體系不斷加強,故選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秦朝對少數民族地區治理機構的調整和變化,而非突出民族交融,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分化事權、加強皇權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與地方官員的行政能力無關,排除D項。3.(2024·河南信陽一模)秦漢時期推行鄉里制度,但到東晉南朝,以戶口編排為基礎的“里”逐漸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變成為實際的鄉村行政管理單位,與“里”并存,甚至慢慢地取代了“里”。該現象說明()A.鄉里制度脫離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B.封建國家對基層社會管理制度進行了調整C.因長期戰亂帶來社會基層組織形態新變化D.地緣為主的聚合形態恢復到血緣聚居形態答案:C解析: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秦漢時期實行鄉里制度,此時國家處于大一統狀態,能夠較好地進行戶籍統計和編排,但東晉南朝時期,國家分裂動蕩,戶籍統計和編排受到影響,以戶口編排為基礎的鄉里制逐漸松弛,丘、村等自然聚落逐步演變成為實際的鄉村行政管理單位,這體現了長期戰亂帶來社會基層組織形態新變化,故選C項。4.(2024·廣東深圳調研)《唐六典》卷三記載:“凡諸國蕃胡內附者……上戶丁稅銀錢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貫經二年已上者,上戶丁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戶三戶共一口。”材料能夠說明唐政府賦稅征收()A.統一采用租庸調制度B.呈現出因地制宜的治理特點C.形式創新并成效顯著D.沿用原諸國蕃胡的征收體制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唐代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內附蕃夷需要承擔的賦役形式不同(銀錢、羊),體現出唐代賦役政策的因地制宜,故選B項;唐代在歸附的蕃胡區域采取羈縻政策,實行分區、分層次、因地制宜的賦役制度,并不是統一采用租庸調制,排除A項;材料中體現出唐的賦役制度呈現靈活性和創新性,但并沒有涉及賦役執行情況及實際效果,無法判斷是否“成效顯著”,排除C項;材料中唐政府對內附蕃胡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賦役制度,但材料并沒有涉及原蕃胡地區的征收體制,無法判斷唐所采取的賦役制度是否存在對原制度的沿用,排除D項。5.(2024·廣西河池二模)兩漢期間,天子數次出面干預學術,宣帝召開“石渠閣會議”,章帝召開“白虎觀經學大會”,以皇帝的名義統一經義。據此可知,當時()A.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 B.儒學意識形態化確立C.專制政治的不斷強化 D.思想文化政策較寬松答案:C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兩漢期間,天子以皇帝的名義統一經義,這既是統一經學,提升儒學思想在漢代的法典化與國教化,也表明君主才是學術最后的裁決者,反映出西漢君主專制政治不斷強化,故選C項;據材料“天子數次出面干預學術”可知,材料主旨是兩漢皇帝對思想文化的控制,而不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漢武帝通過實施尊崇儒術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將儒學納為漢代的統治思想,武帝尊儒是漢代儒學意識形態化確立的起點,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兩漢皇帝通過召開學術會議加強思想控制,無法說明思想文化政策寬松,排除D項。6.唐代科舉主試官可依據舉子平日成就與聲望決定是否錄取。進士科的去取以文詞優劣為標準,應試舉子重視新鮮題材,盡可能將個人創作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有地位的人,請求他們向主司(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此之謂行卷。由此可見,唐代的科舉()A.推動了考試的公正公平B.進士科選才對象范圍擴大C.促進了社會流動性加強D.行卷之風有利于文學發展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行卷指的是應試舉子將個人創作在考試以前送呈當時有地位的人,以求推薦,增加中舉幾率,結合所學可知,僅憑一次考試去取很可能會抹殺掉有才華之人,行卷則可以參考應試之人平時的文學水平,選拔真正有文采的人,也會使唐朝形成爭相賦詩寫文的文學風氣,因此行卷對于唐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故選D項。7.(2024·湖北名校聯考)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著封建官僚、軍隊及其家屬以及一些服務人員,這些人所需的農副產品大都通過俸祿直接獲得。此外,手工業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業生產。因此,城市封閉結構并沒有對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過多影響。這可用來說明,唐代前期()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稅制創新提高國家治理能力C.政府的扶持是當時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增強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民所需的農副產品大都通過俸祿直接獲得,手工業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業生產,可以看出政府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稅制創新,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唐朝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城市的經濟發展受到官府的限制,而不是經濟職能增強,排除D項。8.(2024·福建廈門四模)兩宋時期,福建祠堂門楣上多懸有“開閩傳芳”“京兆傳芳”“潁川衍派”“隴西衍派”等匾額,并傳承至今。此類匾額()A.促進了宗法制度的發展B.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C.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D.見證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答案:B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兩宋時期福建祠堂門楣上有“開閩傳芳”“京兆傳芳”“潁川衍派”“隴西衍派”等傳承至今的匾額,反映了福建地區人民對“京兆”“潁川”“隴西”等地區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故選B項;宗法制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瓦解,排除A項;經濟重心南移指國家經濟中心從北方黃河流域轉向南方長江流域,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多元一體指文明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性,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9.(2025·廣東江門階段練習)澶淵之盟后,遼宋雙方致書“皆以南、北朝冠國號之上”。遼興宗說遼宋“兩朝事同一家”。遼道宗也明確說遼宋“雖境分二國……而義若一家”。據此可知,當時()A.少數民族政權認同中原文化B.遼國照搬了中原政治制度C.遼宋隨著經濟交流趨向合并D.民族政權的對立逐漸消失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遼宋雙方以“南、北朝”相稱,并強調兩國在道義上如同一家,這反映出遼國(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文化的一種認同和尊重,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遼國是否照搬了中原的政治制度,僅從雙方的書信稱謂和文化認同上無法推斷出這一點,排除B項;材料中雖然提到了遼宋雙方的文化認同,但并未提及經濟交流或合并的趨勢,排除C項;盡管遼宋雙方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認同,但政治上的對立是明確的,且材料并未提及對立逐漸消失,排除D項。10.(2025·河北保定聯考)元朝按職業劃分戶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明朝沿襲元朝,但有了很大彈性,比如屬于匠籍的匠人,實行輪班制,每三年一班,每班無償服役三個月,其他時間可以自己支配。到明朝中葉,又改輪班制為銀錢代役。明朝匠籍制度的變化()A.表明手工業繁榮 B.有利于階層流動C.源于皇權的加強 D.取消了人身束縛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明代匠籍制度的變化使得匠人的服役時間減少,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給匠人提供了更多從事其他行業的機會,從而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B項;匠籍制度的變化有利于提高工匠的生產積極性,會推動手工業的發展,但不能僅憑匠籍制度的變化就直接得出手工業繁榮的結論,排除A項;匠籍制度的變化主要是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匠的實際情況,并非源于皇權的加強,排除C項;匠籍制度未被取消,只是服役方式發生了改變,“人身束縛取消”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11.(2024·廣東韶關二模)明清時期諸多家訓不再單純要求家族子弟讀詩書、習舉業,而是實事求是地選擇可自立行業,農桑、商賈至于書畫醫卜也可,即“凡學一藝,于身有益”。這說明明清家訓()A.起到凝聚宗族的作用B.鼓勵宗族子弟分家擇業C.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D.體現工商皆本的價值觀答案:C解析:據材料“實事求是地選擇可自立行業,農桑、商賈至于書畫醫卜也可”可知,明清時期家訓增加了選擇可自立行業,如農桑、商賈等內容,體現了家訓對商賈等內容的接受,側面反映了當時經濟發展影響了家訓內容,而家訓內容的變化也適應了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故選C項;家訓有凝聚宗族的作用,但材料信息強調其內容變化,并未強調其作用,且增加農桑、商賈等內容并不能凝聚宗族,排除A項;家訓多用于凝聚宗族,并不鼓勵分家,且材料表明明清家訓鼓勵自立行業,并不涉及分家,排除B項;明清時期依然堅持重農抑商,商人社會地位雖有所提升,但在總體上依然地位較低,明確家訓包含商賈等內容,不代表其主張“工商皆本”,排除D項。12.(2024·廣東肇慶二模)康熙年間,我國的手工業逐漸由家庭作坊發展為獨立的工場,城鎮商業日漸繁榮,吸引著大批農民棄農從工,清政府難以控制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賦稅征收出現困難。至雍正即位,各省庫項虧空動盈千萬兩,財政收入危機十分嚴重。這一現象()A.證明了“一條鞭法”弊端重重B.說明朝廷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C.揭露了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本質D.推動“攤丁入畝”政策的出臺答案:D解析:據材料“賦稅征收出現困難……財政收入危機十分嚴重”可知,康熙年間,我國的手工業發展,城鎮商業繁榮,流動人口增多,賦稅征收出現困難,財政收入危機十分嚴重。結合所學可知,雍正時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實行“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了人頭稅,故選D項;“一條鞭法”是明朝的賦稅制度,雍正皇帝實行“攤丁入畝”是由于工商業發展、人口流動、征稅困難,這些不是“一條鞭法”的弊端,排除A項;“朝廷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只是材料的表象,而不是實質,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清代賦稅制度的改革,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鞏固統治,沒有揭露清政府腐敗無能的本質,排除C項。二、非選擇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12分)(2024·江蘇蘇錫常鎮四市一模)鄉里制度在古代被稱為“治民之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代王朝的鄉里制度,在原則上,都是以戶口編排為起點的,規定以五戶為鄰、伍或十戶為什、甲,五十戶左右為一里、大保、社,五百戶左右為鄉、都等。秦漢時期的鄉所統戶口一般在千余戶至數千戶,規模較大;魏晉南北朝時期,鄉的戶口規模逐漸減小,至隋唐時定制僅為五百戶。這種編排原則及其實行,需以嚴密的戶籍控制為前提,可是,受到民戶逃亡、豪強蔭蔽強占以及隱冒戶口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王朝國家對于鄉村民戶的控制,往往隨著國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漸松弛。在一個王朝周期里,國家能夠有效掌控的著籍戶口在全部戶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漢、隋唐與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戶口控制原則,但是在東漢中后期以至于魏晉十六國南朝時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據人戶居住的村落、耕種的田畝,來征發賦役,并通過不同方式,以村莊、地域為基礎,維護鄉村的社會秩序。——摘編自魯西奇《“下縣的皇權”:中國古代鄉里制度及其實質》(1)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的演變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8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鄉里制度的影響。(4分)答案:(1)趨勢:鄉的規模不斷縮小;(2分)對戶口的控制日益松弛。(從以戶口控制為基礎到以村落、田畝控制為基礎)(2分)原因: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社會動亂;人口遷徙(民戶逃亡);豪強隱匿戶口;賦稅制度的變革。(任答四點,4分)(2)影響:完善基層管理(加強中央集權);(1分)保證賦役征發(政府收入);(1分)維護社會穩定;(1分)鞏固封建統治。(1分)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天聰九年(1635)開始在蒙古族地區設旗,經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外藩蒙古”(即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共編為18盟、201旗,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統治。……各旗之間劃定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統屬私自往來,旗上設盟,以協調不同旗之間的關系,達到“眾建以分其勢”的目的。——摘編自艾麗曼《青海河南蒙古盟旗制度論略》材料二從漢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現過由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紇等民族建立的強大國家。它們雖盛極一時,但其政權組織卻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礎之上,并沒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來的組織結構和血緣外殼。這種國家被稱為“部族聯盟國家”。在部落聯盟國家中,作為征服者的統治民族與被征服者未能融為一體。一個統治民族在比較強盛的時期,能夠控制草原上許多不同民族、部族,這種情況下,部落聯盟制的國家建構起來會很快,但是一旦發生問題,比方說嚴重的天災,或嚴重的內訌,那么解體得也非常快。——摘編自鄧小南《憂患與繁榮:宋朝歷史再認識北族政權的興衰》材料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保證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權,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