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考2025】高考語文二輪組合小卷02(多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原卷版
組合小卷02(多文本閱讀文學類文本閱讀)
(滿分:36分時間:40分鐘)
一、(本題18分)閱讀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最初,人們出于現實的需要,經商、求學、游說或出使等,都免不了遠途跋涉。雖行歷天下,也只可說是“旅行"而非“旅游”。
漢代,司馬遷發憤而作《史記》。他為搜求第一手史料,不辭勞苦地深入實地,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這樣的周游,標志著一般意義的旅行向充滿自覺意識的旅游發展。到六朝之時,旅游漸成風氣。有了自覺的旅游活動,作家以詩、文的形式,記游、寫景、敘事、抒情或議論,在模山范水中滲透了他們的主觀意識、審美個性和獨特情感,這樣就產生了旅游文學作品。山水游記和山水詩相繼問世,標志著旅游文學的產生。漢魏六朝是游記文學的草創期,由唐至明愈漸興盛,至清代日漸衰微。
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勝,旅游和文化就這樣一路走來。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文化旅游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內容,是集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于一體的旅游活動,其涵蓋性強,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相關的產業。在旅游中,當游客走進古老的城鎮、參觀歷史遺跡、欣賞傳統藝術表演時,他們成為了文化傳承的見證者和參與者。這種直接的接觸與體驗,激發了他們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的興趣,獲得超然的文化感受。
當今世界,旅游業呈現出與文化融合發展的大趨勢。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調查顯示,全球旅游活動中約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長。從一些地區和國家看,文旅產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43項世界遺產中有39項是文化遺產,美國文旅產業創收占GDP比重30%。如今我國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已成為人民群眾除食品餐飲消費之外的第二大消費內容,全國人均國內旅游次數已達每年3次,文化旅游已成為文化產品開發和文化產業發展最大的市場基礎。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文旅產業發展成為挖掘地方文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取材于李愛武、王晉軍等的文章)
材料二
如今,文旅融合已成為各地政府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舉措。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興旅游熱潮,為地方入境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在數字化、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漸轉變。新型文旅方式,如城市漫步(CityWalk)、15分鐘生活圈等應運而生,文化旅游消費方式的發展反映出現代人對高效、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新的文化消費訴求。因此,擁有歷史文化資本、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乃至一個偶發性的可吸引消費群體關注的事件、地標建筑、體育活動等都可能帶動一個城市的“消費”。文化旅游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對文旅產品的消費需求,尤其是一些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地區,游客抵達后,會購買一些文化特色的產品,龐大的游客流量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另外,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產業,涵蓋了文化、旅游、餐飲、住宿等多個領域。通過發展文化旅游,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提升地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近年來,各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工藝、傳統節日等地方文化元素為主題,培育具有吸附力的旅游項目和體驗活動的文旅項目,利用社交媒體、網絡直播等新型傳播渠道和相關平臺,擴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的傳播范圍,從而促進了我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中心的蘇州,蘇繡、蘇扇、緙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其文化旅游的重要資本。于是,蘇州市舉辦“品質生活·美好蘇州"的文化旅游消費月、“姑蘇八點半”等文化旅游活動,以及“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等城市文化的營銷與傳播活動,探索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傳播文化。湖南省不斷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湘瓷、湘繡、湘菜等“湘"字號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味道湖南”“一桌湖南飯"等品牌傳播力持續擴大,加強與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鑒,面向西亞、非洲、東南亞等區域客源國宣傳推介湖南文旅品牌,傳播更多承載湖湘精神的價值符號,開發更多旅游文化產品,讓文化走出去。文化旅游作為對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增長點,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
然而,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產品同質化嚴重、數字技術應用不夠、高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問題,甄別并解決這些問題,是實現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取材于李炎、李愛武、王晉軍等的文章)
1.(3分)根據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司馬遷為了創作而進行調查研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自覺意識的旅游者。
B.旅游是自覺意識的行為,滲透著審美個性和獨特的情感,是文學產生的條件。
C.文化旅游覆蓋范圍廣,近乎包括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所有的相關產業。
D.文化旅游在全球旅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約占各國GDP的三分之一。
2.(3分)根據材料一,下列行為不屬于“文化旅游”的一項是()
A.孔子游說列國B.姚鼐登游泰山
C.湘南紅色旅游D.茶道研學旅游
3.(3分)根據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當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文旅模式的根本轉變。
B.文化旅游能滿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費需求。
C.文化旅游解決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的路徑問題。
D.解決產品同質化等問題,文旅產業就能快速發展。
4.(3分)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游客通過直接接觸、體驗景區文化資源等行為,獲得了超然的文化感受。
B.擁有歷史文化資本、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地區更可能受到人們的青睞。
C.地方各級政府采取多項措施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因而各地經濟發展迅速。
D.高質量的傳播手段是文化旅游品牌營銷、拓展文化旅游空間的重要途徑。
5.(6分)根據以上兩則材料,簡要概括并說明我國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有哪些方面的意義。
【答案】
1.C2.A3.B4.C
5.①旅游方面:為地方旅游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地方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②文化方面: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促進我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③經濟方面: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為旅游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帶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提升地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④政治方面(對外交流):有利于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
【解析】
【導語】這篇文章從歷史與當代兩個維度,闡述了文化旅游發展的起源、內涵及其現狀。通過材料一追溯旅游與文化互動的歷史淵源,材料二則聚焦文旅融合的現實意義與問題。文章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數據與事例相結合,深入分析文旅產業對經濟、文化的推動力,并呼吁解決困境,促進文旅高質量發展,對文旅發展具重要的啟發性與現實指導意義。
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自覺意識的旅游者"錯誤,材料一提到“司馬遷發憤而作《史記》。他為搜求第一手史料,不辭勞苦地深入實地,進行細致的調查研究。這樣的周游,標志著一般意義的旅行向充滿自覺意識的旅游發展”,但不能就此判定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自覺意識的旅游者。
B.“是文學產生的條件”錯誤,原文說的是有了自覺的旅游活動,作家以詩、文等形式創作,產生了旅游文學作品,并非旅游是文學產生的條件。
D.“約占各國GDP的三分之一"錯誤,材料一只是說“全球旅游活動中約有37%涉及文化因素”,且僅提及“美國文旅產業創收占GDP比重30%”,不能以偏概全說文化旅游約占各國GDP的三分之一。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異性為誘因,以文化的碰撞與互動為過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為結果,文化旅游包括歷史遺跡、建筑、民族藝術、宗教等。
A.孔子游說列國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游說行為,屬于“旅行”,不屬于“文化旅游”。
B.姚鼐登游泰山,以詩、文記游、寫景等,屬于旅游文學創作,屬于文化旅游。
C.湘南紅色旅游,涉及歷史遺跡、文化等內容,屬于文化旅游。
D.茶道研學旅游,以文化的學習體驗為內容,屬于文化旅游。故選A。
3.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當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文旅模式的根本轉變"錯誤,材料二提到“在數字化、網絡化迅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漸轉變”,當代便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促使文旅模式根本轉變。
C.“文化旅游解決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的路徑問題"錯誤,材料二說蘇州市探索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路徑,并不能說文化旅游解決了傳統手工藝文化發展的路徑問題。
D.“解決產品同質化等問題,文旅產業就能快速發展”錯誤,解決產品同質化等問題,只是實現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文旅產業并非就能快速發展,“就能"表述過于絕對。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內容的推斷和辨析的能力。
C.“因而各地經濟發展迅速”錯誤,材料二說各地政府推進文旅深度融合,但不能直接得出各地經濟發展迅速的結論,“因而各地經濟發展迅速"強加因果。故選C。
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旅游方面:材料二中提到“文旅融合已成為各地政府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舉措,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興旅游熱潮,為地方入境旅游注入了新活力”,這表明文化旅游通過與文化產業的協同,為地方旅游業增添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從材料一“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文旅產業發展成為挖掘地方文化、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可以看出,文旅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進而推動地方旅游業持續發展。
②文化方面:材料二指出各地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工藝、傳統節日等地方文化元素為主題,培育旅游項目和體驗活動,如蘇州利用蘇繡、蘇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各類文化旅游活動,探索傳統手工藝文化創新性發展路徑,提升地方文化品牌影響力。同樣在材料二中提到,各地借助新型傳播渠道擴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傳播范圍,這一過程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蘇州的例子,通過文化旅游活動,使得蘇繡等傳統技藝得到傳承和發展,促進了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
③經濟方面:材料一表明文旅產業發展成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材料二提到“龐大的游客流量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隨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游客數量增多,旅游相關行業如餐飲、住宿、導游等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當地居民可以在這些行業中獲得就業機會,進而增加收入。“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產業,涵蓋了文化、旅游、餐飲、住宿等多個領域。通過發展文化旅游,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提升地區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材料二的這一表述明確指出文化旅游產業能將多個領域聯系起來,各產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從而提升整個地區經濟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④政治方面(對外交流):材料二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文化旅游作為對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的新增長點,擴大了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文化旅游產業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通過文化旅游活動,外國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從而實現對外文化交流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明在世界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本題18分)閱讀下面文章,完成小題。
蘭花十里照春水
①蘭溪是一個盛產蘭花的地方。有一條江叫蘭江,有一座山叫蘭陰山。因為多蘭草,所以“山以蘭名,溪以蘭名,邑亦以蘭名”。雖然我不是土生土長的蘭溪人,但在蘭溪待的久了,反而對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生長著的蘭花有了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感。
②蘭陰山,別稱橫山,盛產蘭花。山上林木蔥蘢,崇山峻嶺之中,蘭蕙飄香。山頂立有橫山塔,山腰有元代所建蘭陰寺。蘭陰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間,寺前有摩崖石刻“蘭陰深處"四字,下署“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御題”。史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歷江南,聽聞蘭溪蘭陰山有奇蘭,便帶隨從前來尋覓。蘭陰寺僧不愿奇蘭失散,就把奇蘭藏入寺中古井。正德帝遍尋山崗而不得,題寫“蘭陰深處"四字于崖壁,之后悵然離去。
③自唐朝建縣一千多年以來,蘭溪百姓就有養蘭的習俗。據光緒《蘭溪縣志》記載,明崇禎十四年,“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游蘭溪,就看到縣大門上“觀濲采蘭"四個大字,認為字體極其遒拔。這里的“濲”指的是蘭江,因為蘭江古稱濲江,“觀濲采蘭"就是觀賞蘭江采摘蘭花。一個縣大門上不掛“正大光明”“明鏡高懸"之類,反掛如此閑適的“觀濲采蘭”四字,可見古人真是雅到了極處。同時也證明,蘭花在明代就已經成為蘭溪的一大標志,而時任縣令,懸此匾在縣大門上,更顯寓意深遠。
④正因為蘭溪與蘭花有著深厚的淵源,蘭溪古代的詠蘭詩也特別多,最有名的當數明代唐龍的《蘭陰春馥》:“丹嶂陰茫長谷雪,翠嵐光滴大江流。蘭花十里照春水,山鳥無聲香自幽。"這首詩至今被人們吟哦傳頌。想想吧,十里的蘭花映照著滿江的春水,婆娑搖曳;那幽遠的清香讓山鳥都陶醉其中,忘記了鳴叫……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⑤唐龍,字虞佐,號漁石,明代蘭溪縣城人。就學章文懿公門下,正德三年中進士,曾任按察使,直擢刑部、兵部和吏部尚書,在兵部尚書任內還兼任右都御吏、總制三邊軍務。唐龍晚年家居時,選了蘭溪八處山水風光寫成《蘭溪八景》組詩,《蘭陰春馥》是其中第一首。奇就奇在唐龍寫了《蘭陰春馥》后,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蘭溪人趙時齊,也是一個喜歡吟詩作詞的人,寫了一首《蘭陰秋馥》:“玉露泠泠谷更幽,含芳香氣集枝頭。扁舟欲買尋僧院,凝坐淡空澈素秋。”看來當時的蘭陰山,一年四季蘭花花開不斷,從春到秋,都有人上山尋蘭賞蘭。
⑥明代學者、蘭溪人胡應麟作過七首有關蘭花的詩,二首樂府,一首古風,四首五言絕句。其中有一首《蘭》:“瑤琴月下彈,羅帶風前解。大似薛家娘,幽香勻素彩。"詩人用擬人的手法,不僅把蘭花寫得柔美清新,而且把蘭花那種無法言傳的風韻也轉化成了具體的形象,其簡潔的用詞和精巧的構思表達出詩人對蘭花的喜愛。
⑦因為曾在蘭溪工作,耳濡目染,我也特別喜歡蘭花。書房、客廳都會供奉一盆蘭花。說供奉,是因為在我眼里它與普通的花草截然不同,我覺得蘭花花容端莊、香氣清遠;蘭葉灑脫而隨意,常年青碧如洗,清幽怡人,最宜文房。家中案臺放一蘭,清幽素雅,滿屋的格調都不一樣。蘭花四季常青、眉葉婆娑,別有韻味。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我都會特意從市場上買兩三盆蘭花回家。雖然不能保證每盆都養得好,但喜愛之情與日俱增。
⑧我愛蘭花除了愛其本身的嫻雅高潔外,還因為蘭花有著極豐富的文化底蘊,它與中國傳統文學緊緊相連,是我國古典美學中一個重要的意象符號。提到蘭花,人們便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蘭當為王者香”的高貴,想到“幽香藹空谷"的清高以及“不以無人而不芳”的淡泊。千百年來蘭花就是人們贊美不絕的對象,歷代的文人騷客都對蘭花情有獨鐘中——優美的文章稱“蘭章”,灑脫的詞句稱“蘭藻”,裝飾雅致的廳堂稱“蘭室”,心意相投的言論稱“蘭言”,志同道合的友人稱“蘭交”,女子善良賢淑稱“蘭心蕙質”,男子才貌俊秀稱“芝蘭玉樹"……
⑨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一首描寫鄭國風情的詩提到了蘭花,而屈原賦《離騷》更是以蘭明志自勉,《九歌》《九章》中詠蘭詞句極多:“浴蘭湯兮沐芳”“紉秋蘭以為佩"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蘭成了屈原精神的化身,成了崇高、圣潔的代名詞。
⑩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他在老家蘭溪建“伊山別業"時,廣植花草,最為鐘情的便是蘭花。為種好蘭花,他四處求教養蘭知識。晚年寓居南京時,構筑了芥子園,在其中又建造一座“佩蘭亭”;還在《閑情偶寄·種植部》中專門寫了《蘭》《蕙》兩篇小文,將蘭與蕙進行比較,指出蕙之所以遜蘭者不在花與香,而在葉。在李漁看來,人與草木,本性是相通的。他認為蘭生幽谷是大多士人的人生處境寫照,還說養蘭最忌諱燒香,蘭花被香一熏就會凋謝,認為蘭花的性情就像神仙,最害怕煙火氣。
不僅文人,不少帝王也因喜愛蘭花而寫了許多詩篇。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曾有“種蘭玉臺下,氣暖蘭始萌。芬芳與時發,婉轉迎節生"的詠蘭詩;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才,也有《芳蘭》一首:“春暉開紫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可見十步之內必有愛蘭之人。
墨染流年,歲月沉香。人若如蘭,則在喧囂俗塵中能保持淡雅恬靜;心若如蘭,則在嚴寒霜雪中能處之泰然;質若如蘭,則在麗日和風中能不改本性。
身處蘭溪,總會覺得這兒的空氣里處處彌漫著蘭花的幽香,悠遠而綿長。
(取材于李俏紅的同名散文)
6.(3分)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上林木蔥蘢蔥蘢:青翠茂盛
B.字體極其遒拔遒拔:遒勁雄健
C.至今被人們吟哦傳頌吟哦:誦讀品味
D.滿屋的格調都不一樣格調:布局景象
7.(3分)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②段明代正德帝曾經在蘭陰山題字的傳說,增添了蘭陰山蘭花的傳奇色彩。
B.第⑦段作者回憶養蘭的生活,認為蘭花養在室內最能表現自己對蘭花的喜愛。
C.李漁對蘭花的喜愛,與文中以詩文寄托喜愛之情的文人不同,形式更加多樣。
D.文章以蘭花為線索串聯全文,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內容豐富,意趣高雅。
8.(6分)文章第④⑤⑥段都引用了蘭溪人的詠蘭詩,請分別說明作者引用這些詩作的用意及其作用。
9.(6分)請結合全文內容,分析最后一段畫線句的內涵及表達效果。
【答案】
6.D7.B
8.第④段引用唐龍《蘭陰春馥》,用意是展現蘭溪蘭花盛開映照春水的美麗神奇景象,作用是引發讀者對蘭溪蘭花之美的想象,增添文章的文學性與文化底蘊,總領下文對蘭溪蘭花文化的敘述。
第⑤段引用趙時齊《蘭陰秋馥》,用意是說明蘭陰山四季有蘭可賞,豐富蘭花在蘭溪的文化內涵,作用是與前文春蘭相呼應,體現蘭溪蘭花文化的延續性。
第⑥段引用胡應麟《蘭》,用意是突出詩人對蘭花的喜愛,通過擬人手法展現蘭花的柔美清新等特點,作用是從詩歌創作角度體現蘭溪人對蘭花的贊美之情,豐富文章內容。
總的來說,引用這些詠蘭詩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還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9.內涵:①身處蘭溪,空氣里彌漫著蘭花的幽香;②蘭花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象征意義;③象征著蘭溪這片土地與蘭花之間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紐帶,代表著這片土地的高雅。
表達效果:通過“幽香"悠遠而綿長”的彌漫著蘭花的幽香情境描繪,使文章更具詩意和感染力,使文章在表達對蘭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的同時,升華文章主旨。
【解析】
【導語】本文講述了蘭溪作為一個盛產蘭花的地方,因與蘭花有著深厚的淵源,文中通過介紹蘭溪的地理環境、歷史傳說、著名的詠蘭詩作,以及歷代文人和帝王對蘭花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蘭溪蘭花深厚的情感以及蘭花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本題考查學生掌握詞語含義的能力。
D.錯誤。“格調"在文中指的是“情趣格調”,不是“布局景象"。故選D。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認為蘭花養在室內最能表現自己對蘭花的喜愛”錯誤。根據第七段“書房、客廳都會供奉一盆蘭花。說供奉,是因為在我眼里它與普通的花草截然不同,我覺得蘭花花容端莊、香氣清遠;蘭葉灑脫而隨意,常年青碧如洗,清幽怡人,最宜文房"可知,文中未表明養在室內最能體現自己對蘭花的喜愛,只是說蘭花最適合文房。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根據第四段“最有名的當數明代唐龍的《蘭陰春馥》:‘丹嶂陰茫長谷雪,翠嵐光滴大江流。蘭花十里照春水,山鳥無聲香自幽。’這首詩至今被人們吟哦傳頌。想想吧,十里的蘭花映照著滿江的春水,婆娑搖曳;那幽遠的清香讓山鳥都陶醉其中,忘記了鳴叫”可知,《蘭陰春馥》詩描繪了春日蘭陰山蘭花盛開映照春水的美麗的景象,讓讀者想象蘭花的美,突出了蘭花的繁茂及其散發的幽香,展現蘭溪蘭花的壯麗景象和獨特魅力,增加文章的文學性和歷史文化底蘊,總領下文對蘭溪蘭花文化的敘述。
②根據第五段“唐龍晚年家居時,選了蘭溪八處山水風光寫成《蘭溪八景》組詩,《蘭陰春馥》是其中第一首。奇就奇在唐龍寫了《蘭陰春馥》后,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蘭溪人趙時齊,也是一個喜歡吟詩作詞的人,寫了一首《蘭陰秋馥》:‘玉露泠泠谷更幽,含芳香氣集枝頭。扁舟欲買尋僧院,凝坐淡空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日用化工設備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考核試卷
- 纖維板表面處理工藝創新考核試卷
- 期貨市場業務流程的標準化與優化考核試卷
- 散步初二語文作文
- 那份愛初三語文作文
- 電子專用設備微電子組裝技術考核試卷
- 管道工程市場趨勢分析與監測考核試卷
- 有色合金的熔體處理技術考核試卷
- 箱包銷售預測與庫存管理考核試卷
- 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解讀
- 導線懸垂合成絕緣子串絕緣子、金具機械強度計算
- 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學習通期末考試答案2023年
- 雞蛋的營養價值和功效
- 福樓拜-教學講解課件
- 《衛生應急管理》衛生應急管理概述-課件
- 感染性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遺傳學疾病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醫學院課件
- 變電站視頻及環境監控系統施工工藝
- 2022年ESG發展白皮書商業調研報告
- 《現代世界形成》
- 微專題高考地理二輪復習 -地質地貌的形成過程
- TCMBA 020-2023 人正常乳腺及乳腺癌類器官制備、凍存、復蘇和鑒定操作指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