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1頁
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2頁
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3頁
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4頁
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9工業革命時期:近代后期的西方世界

(時空觀念+考點速查+考點梳理+易錯點撥+重難考點辨析)

P----=Q.

r時空觀念

□--------03^

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瓦特黏英國完成第一第二次工業帝國主義資本主義世界

革命開始機使用次工業革命革命開始瓜分狂潮經濟體系形成

14世紀好螺1785年1848年1850年1870年1871年19世紀末20世紀初

60年代

-…-手工工場時期............“蒸汽時代”......................“電氣時代”.......

馬克思主拉丁美洲民巴黎“亞洲覺置墨西哥資產

義誕生族獨立運動公社羋洲抗爭階級革命

\/

工人運動與民族解放

產1考點速查3

世界近代史-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中期?20世紀初)

教材目錄考點

史綱(下)第10課;第11課;第12課;第13課

選必1第2課(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第6課(西方文官制度)、第9課(大陸法系)、

第12課(國際法與外交制度)、第15課(金本位制)、第18課(地方自治)

選必2第2課(咖啡館)、第5課(工業革命與工廠制度)、第8課(世界市場與商業貿

易)、第11課(城市化、基礎設施)、第12課(工業革命與交通)、第13課(美

國福特汽車、飛機城市公共交通)

選必3第7課(殖民與人口遷移)、第10課(全球貿易網絡、茶文化、服飾文化、鐘表

文化)、第12課(美國獨立戰爭、美國文化、拉美文化、拿破侖戰爭與歐洲文化、

文化侵略)、第15課(文物保護)

廣,0考點梳理=Q?

知識點1世界近代后期(18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

世界近代后期(18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指的是兩次工業革命時期:

(1)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歷了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的重大轉變,資本主義世界體

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資本主義制度體系、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近代化

在世界范圍內擴展。

(2)馬克思主義成為無產階級斗爭強大的思想武器,無產階級革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3)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并不斷完善(英國代議制度不斷完善、美國和法國相繼建立起代議制

度并不斷發展、俄國、日本、意大利和德國等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4)資本主義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

斗爭不斷高漲。

知識點2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一20世紀初)

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760年代一1860年代1860年代一20世紀初

中心英國美國、德國

背景①政治條件:英國“光榮革命”

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

鼓勵經濟發展。①政治條件:歐美主要國家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②農業發展:農業資本主義發②資本條件: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殖民地

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裕的掠奪積累了資金;

農產品、自由勞動力和國內市③市場條件:國內外統一市場的開辟和國外市場的開

場(圈地運動)。拓,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③殖民擴張:通過殖民擴張,④技術條件:自然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科學稱為技術

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進步重要推動力。

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海外

市場。

④技術革新:手工工場發展水

平較高,勞動分工細致,生產

工具日趨專門化,工人的生產

技術日益純熟,為技術改革和

機器發明提供了條件。

⑤市場需求:隨著國內外市場

的擴大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

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

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

志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時代”電力的廣泛應用,“電氣時代”

(1)電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①(英)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②(美)愛迪生發明電燈泡等西門子發明發電機格

拉姆發明電動機

(2)內燃機的創制和應用:新式快速交通工具應運而

(1)開始標志:1765年,哈生,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具有深遠影響的成就。

發明格里夫斯“珍妮紡紗機”①(德)內燃機一交通工具的發動機②(德)

(2)汽船:1807年美國富爾卡爾本茨一汽車

頓發明汽船③(美)福特一流水線生產④(美)

(3)火車:1825年英國斯蒂萊特兄弟一飛機1903

芬森設計蒸汽機車(火車),(3)化學工業興起

標志著鐵路時代開始①(瑞典)諾貝爾一炸藥

(4)舊產業部門新技術改造:埃菲爾鐵塔、鐵路運輸

(5)通訊技術進步:(美)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意)

1896年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壟斷組織

【易錯點撥01】壟斷組織

a.形成: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

b.實質: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c.影響:

生產(1)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結果,客觀上一定程度促進

組織生產的發展,使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提高,

工廠且有利于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成本。此后資本主義經濟發

展的速度加快。

(2)控制壟斷組織的大資本家為了攫取更多的利潤,越來越多

地干預國家的經濟、政治生活,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成為壟斷組

織利益的代表者。壟斷組織還跨出國界,形成國際壟斷集團,

要求從經濟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

張的步伐。

思想自由主義,自由競爭自由主義為主,凱恩斯主義形成

特點①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結合不①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結合更加緊密;

緊密,生產經驗總結;②在多個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

②在英國產生,擴展到其他國③重工業為主(電力、石油化工)

家;④范圍廣、規模大、進展更迅速。

③輕工業為主(棉紡織業)。

完成19世紀中期,英國機械制造業

(機器制造機器)實現機械化,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影響1.經濟:

(1)生產力:①生產力大發展,給實現了工業化各國帶來了空前經濟繁榮。②在工業化

帶動下,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重要性進一步提高,農業變革也在歐美地區全面展開。

(2)生產關系:①生產組織與管理方式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科

學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視。②隨著技術的日益復雜、投資的不斷擴大、競爭的日趨激烈,

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壟斷組織。③資本家通過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利潤,同時也阻

礙了競爭,導致某些停滯和腐敗。

(3)世界市場:①工業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②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工業革命提供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

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經

濟體系最終形成。

以歐美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展

開始交融

主亞非拉國

義家或地區

世在被卷入

界世界市場

市的同時,

場逐漸淪為

的殖民地或

形半殖民地

2.政治:

⑴階級結構: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技術人員、管

理人員等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⑵民主政治: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的政治權利,他們通

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迅速崛起,為爭取自己的權利展開斗爭。

3.社會生活:

(1)以工廠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⑵現代工業提供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

⑶休閑娛樂和群眾性體育運動興起,報刊書籍發行量大增,人們文化素養得到提高。

(4)女性也獲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

⑸人口增加明顯。

4.社會問題:

⑴導致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

列社會問題。

⑵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歐美各國開始通過社會立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5.國際秩序:工業革命使得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爭奪霸權,瓜

分世界,引發了一戰。

知識點3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影響

1.提供了物質基礎:工業革命用機器大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推動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空前發

展,為滿足急劇擴大的生產和商品銷售的需要,列強在世界范圍內擴張,使世界上許多國家或

地區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

2.密切了國際交流:各行業間和各國間生產的互補性,使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的交往更加頻繁,

分工也更具體,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前提條件。

3.為推動國際交流提供了技術和經濟條件:它促進了國際人口和資金的流動,引起交通運輸

業的技術革命,促進了先進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傳播,擴大了工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聯結

世界的經濟紐帶逐漸形成。

4.改變了世界格局: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殖民體系的確立成為世界市場形成

的重要保障。

知識點4兩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第一次工業革命,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封閉國門,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危機出現;導致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矛盾、革命任務與性質、對外政

策發生巨變;引發太平天國起義和洋務運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救亡圖存運動高漲:變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清政府

順應時代潮流推行“新政”。

2.經濟:第一次工業革命,列強侵略客觀上瓦解了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

世界市場,誘導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洋務企業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第二次工業革命,

列強對華資本輸出擴張加??;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社會生活及習俗

發生變化。

3.思想:第一次工業革命深層次的影響是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促使先進中國人開眼看世

界,西學東漸局面出現;洋務派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現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

第二次工業革命,列強大舉侵華,民族危機加重,立憲、共和、實業救國思潮出現;興起了新

文化運動;中國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進一步變化。

知識點5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

1.早期工人運動

(1)原因:隨著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各種弊病逐漸顯現。

早期工經濟危機頻繁發生(1825年,英國爆發經濟危機);工人階級處境艱難,生活并沒

人運動有得到相應的改善,他們的政治權利也極其有限;貧富分化嚴重。

與社會(2)目的:改善勞動條件和生活狀況,維護自己的權益。

主義思(3)形式:摧毀機器一爭取政治權利。

想的萌(4)代表:19世紀三四十年代,法國里昂工人武裝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和德國西

發里西亞織工起義。(失敗)

(5)意義:表明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階級迫切

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

2.空想社會主義

(1)背景:早期工人運動的發展。

(2)代表:法國人圣西門、傅立葉和英國人歐文。

(3)內容: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弊端;反對自由放任的競爭,主張建立

合作、平等、和諧的理想社會。

(4)認識: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現實力量和正確有效的途徑,被稱為“空想社

會主義”。

1.馬克思主義誕生背景:

(1)經濟基礎: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弊端也日益暴露,階級矛盾尖銳。

(2)階級基礎:歐洲三大工人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3)理論基礎: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4)實踐基礎:馬、恩長期進行理論探索與革命實踐。

生產的

市竺車社會化工

瞿資本主義gA

命方迪社會的基管篋

色經器友本矛盾in薨

需亶一生產資料花

馬克思深在私有制

主義的

髭鬻堂普工人運動

誕生(社-答季一堂農吧的興起與

的變大對乂發展

會主義革階級

2.標志:《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由空想

(1)時間:1848年2月。

到科學)

(2)內容:①肯定了資本主義的歷史進步作用;②揭示了資本主義在積累財富和資

本的同時對工人階級的殘酷剝奪必將引起工人階級反抗的社會現實,論證了資本主

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客觀規律。③肯定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中推動歷

史發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無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掘墓人和共產主義建設者的偉大

使命,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

⑶意義:《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

闡明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3.發展:

⑴革命活動:①1848年,歐洲普遍發生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國創辦報紙

宣傳革命組織工人參加武裝起義。

②革命失敗后,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在英國指導工人階級進行斗爭。

⑵理論探索:①馬克思發表:《資本論》,1867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

剖析,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成為馬克

思主義理論最重要的文獻之一。

②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科學地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

上層建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辯證關系,鮮明地提出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巨大作用。

4.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到科學):

(1)理論意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人民的、實踐的、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創立了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

系,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2)實踐意義:

①歐洲:自19世紀中期起,馬克思主義成為西歐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在東歐和

東南歐,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日益擴大

②亞、美:在亞洲和美洲,馬克思主義是工人運動與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

③政黨: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世界范圍內如雨后春筍般建立和

發展起來,人民第一次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成為實現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的根

本政治力量。

(3)對實踐發展:

①對世界:馬克思主義誕生標志著社會主義理論從空想到科學,開辟了社會主義理

論發展的:新歷程,為國際無產階級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國際工人運動從此蓬勃

興起,對人類社會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

成功領導了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②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馬克

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創新成果,有利

于中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偉大成就。

成立國際

歐洲革命工人協會巴黎公社運動

1848年1864年1867年1871年■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第一國際

主義的

(1)背景: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

豐富和

來”的偉大號召,積極促進工人階級的國際聯合。

發展

(2)成立:1864年,國際工人協會在倫敦成立。

(3)意義:它的成立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國際工人運動進入新階段。

2.巴黎公社

(1)背景:1870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社會矛盾激化。(巴黎公社革命爆發

具有偶然性)

(2)建立:1871年3月,巴黎爆發工人武裝起義,起義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一一巴

黎公社。

【易錯點撥02】巴黎公社

①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政權,但巴黎公社不是社會主義政權;

②巴黎公社不是馬克思主義指導、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革命實踐。

③沒有得到其他地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沒有在全國范圍內建立。

(3)措施:①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立法與行政合一的政權機關和司法機構。②

廢除舊軍隊和舊警察,代之以國民自衛軍和治安委員會。③人民有權監督和罷免由

選舉產生的公職人員,所有公職人員的工資不得超過熟練工人的工資。④由工人合

作社管理工廠。⑤實行八小時工作日。

(4)結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國資產階級和德國聯合扼殺。

(5)失敗原因:

①客觀原因:敵人力量過于強大。

②主觀原因:公社缺乏統一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更沒

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借鑒。

③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還處在上升時期,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

(6)意義:

①巴黎公社作為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被載入史冊。

②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

教訓(必須有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指導;必須建

立廣泛的工農聯盟)。

知識點6全面認識巴黎公社

1.爆發的偶然性:巴黎公社革命的爆發不是法國資本主義發展和工人運動發展的必然產物。

普法戰爭失敗后的法國,外有敵軍侵略,內有臨時政府投降賣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交織

導致革命倉促爆發,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當時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社會條件并不具備。因

而巴黎公社革命只不過是特殊條件下的城市起義。

2.失敗的必然性:巴黎公社革命的偶然性決定了其失敗的必然性。當時的法國資本主義的生

產關系還能夠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巴黎公社人民以革命的手段來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因此,革命的失敗是必然的。

3.意義的深遠性: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第一次嘗試。

它給資本主義以沉重打擊,使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巴黎公社

革命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機器,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

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

4.教訓的深刻性: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具備必要的條件:必須有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及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必須掌握足夠的武裝力量;必須徹底打碎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

無產階級專政;必須與農民結成聯盟。

5.經驗的寶貴性:巴黎公社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其在社會經濟、文化

教育、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等方面的創舉和改革,為后來各國的工人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知識點7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國家西班牙葡萄牙

時間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一

個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到16世紀中葉,西班牙已經把除巴西葡萄牙緊隨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

殖民范圍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美洲,隨后的三百年里,建立了巴

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西殖民地。

總督治理;專制統治

①建立了幾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

②國王任命總督和高級官吏,并派人設立總督制度,由國王任命,享有

政監督總督,總督代表國王在轄區內行行政權和征稅權。

殖治使軍事、行政和司法最高權力。

民結果: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

統其中絕大部分土地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圭亞那)荷

治蘭、英國和法國

經(1)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實行專制統治,推行農奴制,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

濟開采金銀礦,掠奪了巨額財富。(2)殖民者奴役和屠殺印第安人,造成后者

掠大量死亡。(3)發展罪惡的奴隸貿易。(4)宗主國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

奪何其他國家進行貿易,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二、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時間地域殖民國概況

葡萄牙建立商在亞洲建立了包括中國澳門在內的幾十個商站

16世紀亞洲

西班牙控制商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馬尼拉)

17世紀開始,英國、荷蘭、法國成為殖民地侵略活動的主角

①17世紀初,英國人來到印度。②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殖民

17世紀政府),采取走私鴉片等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對印

南亞英國

初度的剝奪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③利用印度各地

封建割據嚴重、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的弱點,挑動印度人打印度人),

坐收漁利;直接武力侵略④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印

度全境。

17世紀初,荷蘭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亞,建立了巴達維亞殖民地,

荷蘭

后來,占領了整個印度尼西亞

17世紀東南

英國到19世紀末,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

初亞

法國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美國從西班牙手里奪得菲律賓

英、法、在奧斯曼帝國擴大勢力范圍,分割領土。奧斯曼帝國半殖民地化

18世紀

俄等國不斷加深(西亞病夫)

末19世西亞

俄國和控制了伊朗的經濟和內政,還分別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劃分勢力范

紀初

英國圍

鴉片戰英法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

爭后東亞等列強半封建社會

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鮮半島

三、西方列強瓜分非洲

歷史階段時間地域概況

15世紀開

歐洲殖民者侵入非洲

工業革命始

刖19世紀中他們在非洲的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

葉以前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并進行奴隸貿易

歐洲殖民者逐漸放棄了罪惡的奴隸貿易,進行全面的殖民入侵

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埃及成為英法等國爭奪的重點。

第一次①英法:蘇伊士運河通航后,英法控制了運河,并利用

18世紀末

工業北非埃及的財政危機,控制了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

到19世紀

革命后地區②英國:1882年,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占領了整個埃及,

把埃及變成殖民地;以埃及為基地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

③法國:從19世紀30年代就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

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18世紀

向非洲腹歐洲探險者紛紛深入非洲腹地探險

后期到19

地探險為進一步侵略準備地理人文資料

世紀后期

列強加快了侵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步伐;各自

制定了侵略計劃。

①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非洲

撒哈拉沙

19世紀大陸的龐大殖民地(“2C計劃”);

漠以南非

后期②法國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

到東非的索馬里(“2S計劃”);

③德國則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條頓非

第二次

洲計劃”)

工業

柏林會議

革命后

(1)時間:1884年。

(2)目的:解決列強在搶奪殖民地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進一步瓜分

非洲。

1884年

(3)內容:“有效占領”原則;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

范圍,然后再去占領。

(4)影響:柏林會議之后,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非洲徹底

淪為歐洲列強的殖民地,深刻影響了非洲國家的發展軌跡。

【易錯點撥03】列強入侵非洲

1.為什么此時西方列強開始全面入侵非洲?①工業革命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②交通工具的改進;

③工業革命對市場的需求;④強大的軍事力量。⑤非洲擁有龐大的市場和價格低廉的原料

2.柏林會議真的能調節列強爭奪非洲的矛盾?

表面是瓜分非洲需要遵守的原則,實際是強盜間明目張膽的分割協議。

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沖突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地區大部分已經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資

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原因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具有開放性和擴張性。

時間推斷因素目標手段

形成第一階段

過程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新航路開辟和積累原始資本,具掠奪金銀

(15世紀末~18世殖民擴張有暴力性奴隸貿易

紀晚期)

第二階段

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爭奪商品銷售市場商品輸出為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后

(18世紀60年代與原料產地殖民擴張

~19世紀中期)

第三階段

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帝國主義時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尋求投資場所資本輸出為主

(19世紀晚期~20

世紀初)

影響(1)對資本主義國家: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它們之間擴張與爭奪

的加劇,也孕育著新的更大沖突。

(2)對世界: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當中,世界越來

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3)對殖民地半殖民地:

①破壞性:殖民統治和掠奪打破了當地傳統的經濟結構;淪為列強商品市場、原料產

地和資本輸出地,阻礙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

災難;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的極不合理的狀態。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②建設性:傳播先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歷史的發

展與進步。(客觀進步性)

知識點8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的特點和影響

1.特點

⑴早期殖民擴張以掠奪財富為主要目的,以壟斷性海外貿易、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和

販賣黑人奴隸為主要方式,以武力為后盾,是一種公開的野蠻的強盜行徑。

⑵侵略國家以西、葡、荷、法等西歐國家為主,主要占據亞洲、非洲、美洲等國家和地

區。

2.影響

⑴對歐洲,I:早期殖民擴張有利于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2)對非洲:使非洲喪失大量精壯勞動力,造成非洲的長期貧困落后。

⑶對美洲: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幾乎被滅絕;對拉美地區的掠奪,造成當地貧困落后。

⑷對亞洲:印度等地遭到掠奪,造成當地的貧困;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大量白銀流入。

⑸對世界: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開拓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

知識點9全面認識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

1.建立過程

⑴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后,西歐的西、葡、荷、英、法進行殖民掠奪,亞、非、拉美一些國

家和地區開始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⑵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列強大量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輸出商品、掠奪原料,亞、

非、拉美更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庸國。

⑶最終形成:19世紀中期以后,伴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西方

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評價

⑴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

最終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

⑵徹底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對封閉的狀態,使世界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利于世界經濟文化的

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⑶這是一個極其不平等的體系。它是建立在列強侵略、奴役亞非拉人民基礎上的,這種聯

系的加強,體現的是列強對亞非拉廣大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控制,是極其不平等的,必然

遭到亞非拉人民的反抗。

知識點10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1.背景:

(1)政治: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阻礙殖民地發展。

(2)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產階級壯大。

(3)思想:啟蒙思想傳播,民族民主意識增強。

(4)外因:法國大革命和北美獨立戰爭的推動。

2.過程:

⑴法屬海地獨立:1804年海地的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⑵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獨立: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經過多年征戰,

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實現了獨立。

拉丁美洲⑶葡屬巴西獨立: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獲得了獨立。

的民族獨3.美民族獨立運動呈現的特點:(1)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的獨立過程。(2)由拉美地

立運動區土生白人領導。(3)以戰爭的形式實現獨立。(4)獨立后各國相繼建立資產階級政

權,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4.民族民主革命的繼續

(1)背景:①拉丁美洲的政治局勢:獨立以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

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②英美等國的滲透: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

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宣言,宣稱

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美國推行“金元外交”和

“大棒政策”。

【易錯點撥04】“大棒政策”

“大棒政策”又稱“實力政策”,是指用武力威脅別國的政策,由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提出。他認為對付別國的方法是:話可以說得好聽些,但手中要拿著大棒,故名“大棒政策”,

后發展為“大棒加胡蘿卜政策”?!按蟀粽摺笔窃诒Wo美國公司利益和預防其他列強可能干

涉拉美事務的借口下,以先發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國內政的帝國主義政策。

(2)巴西: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⑶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頒布資產階級憲法,憲法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原則,為墨西哥人民進一步爭取

民主和進步奠定了基礎。

1.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2.背景:(1)政治: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2)經濟:民族

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3)思想: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3.性質: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

4.概況:

(1)印度民族解放運動:①成立政黨: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國民大會

黨。(“國大黨”)②以提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激進派的主張: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

進行一切形式的斗爭,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③政治總罷工:1908年,

英國殖民當局逮捕了提拉克,引發了孟買工人的政治總罷工,要求釋放提拉克。這

次總罷工表明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

亞洲的覺(2)伊朗立憲革命:

醒①時間:1905—19H年。

②成果:革命期間,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

主立憲國家。

③意義:革命雖然失敗,但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3)中國辛亥革命: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

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②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

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它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

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易錯點撥05】亞洲覺醒

亞洲覺醒是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亞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資產階級從改良走向革

命。亞洲覺醒意味著亞洲各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爭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

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反帝反封建成為這一時期斗爭的主要特點。

1.斗爭形式:武裝斗爭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爭形式。

2.19世紀前后非洲抗爭興起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帝國主義侵略,民族矛盾尖銳;非洲資本主義的發展。

(2)特點:①武裝斗爭是反殖民侵略斗爭的主要形式;②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武裝

反抗甚至發展成為全國性的衛國戰爭;③領導力量多樣,有宗教領袖、國王、知識

分子等;④宗教在號召、組織民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⑤非洲第一個政黨出現,近

代民族意識覺醒。

3.表現:

(1)埃及的抗英斗爭:①埃及在反對英國的侵略中,成立了祖國黨,提出“埃及

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以此喚起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識。②在1882年反抗英國

侵略埃及的斗爭中,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進行英勇無畏抵抗。

(2)蘇丹馬赫迪起義①1881年,蘇丹爆發大起義。起義領導人自稱“馬赫迪”,

非洲的抗號召人民起來斗爭,趕走外國侵略者。②武裝起義持續近20年,起義者曾占領蘇

爭丹大部分地區,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①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

②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保衛

國家的獨立。③全國人民英勇抵抗,終于在1896年打敗侵埃意軍,迫使意大利簽

署和約,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國家。

4.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1)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

勢力。(2)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知識點11正確認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民主運動

1.運動性質: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或革命運動。

2.斗爭綱領和口號:描繪出了發展資本主義前景的新藍圖,如印度國大黨提出的民族平等

和自治要求,中國辛亥革命時期的三民主義,墨西哥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憲法。

3.運動主要力量:新的階級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運動的主體,如印度孟買工

人總罷工,改變過去以農民為主體的狀況。

4.運動發展趨勢:經過了從改革到革命的發展過程。

5.斗爭形式:出現新式和舊式民族運動并存的狀況。如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的

抗意戰爭,都未超出舊式民族運動范圍。

知識點12全面認識亞洲的覺醒

1.含義:不僅指亞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爭、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更是指亞洲資產

階級從改良走上革命道路,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原因: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列強加緊侵略擴張。亞洲有些國家隨著民族資本主義

的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形成或壯大,資產階級民族民主意識產生。

3.特點:

⑴領導力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