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于公元14世紀在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發展,并在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各地,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它起源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市,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府邸,維琴察圓廳別墅和法國的楓丹白露宮等。法國—楓丹白露宮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在建筑創作中,對古典古代的崇拜表現為:柱式重又成為大型建筑物造型的主要手段,古羅馬的建筑遺跡被詳細地測繪研究,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被搜尋出來,成了神圣的權威。但是因為階級分化的原因,城市建筑只是為少數有特權階層的人服務的,因而建筑風格也分成了兩類;以柱式為造型基礎的高檔建筑只服務于上層社會,而下層民眾仍然沿襲著中世紀時的市房風格,因此、這種風格的建筑物并未能改變中世紀末形成的城市面貌。維琴察圓廳別墅美第奇府邸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特點與成就;首先表現在這時期出現了不少重要的建筑理論著作;這些理論著作的第一傾向,是和造型藝術的主要觀點一樣,強調人體的美。而把柱式構圖與人體比擬,反映了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想。另一個傾向是:用數學和幾何學關系來確定美的比例和協調的關系。例如黃金分割比(1.618:1或近似為8:5)、正方形等抽象的東西,這是受中世紀關于數字有神秘象征說法的影響,反映了當時條件下數字關系的廣泛應用。意大利15世紀著名建筑理論家和建筑師阿爾伯蒂所寫的《論建筑》(又稱《建筑十篇》),最能體現上述特點。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筑理論使古典形式變為僵化的工具,定了許多清規戒律和嚴格的柱式規范,成為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張本。晚期著名的建筑理論著作有帕拉第奧的《建筑四論》(1570)和維尼奧拉的《五種柱式規范》(1562)。其次,在單體建筑方面,文藝復興時期不僅世俗性的建筑類型增加了,而且在設計方面有了許多新的創造,這時期的建筑成就集中地表現在府邸建筑和教堂建筑上。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第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與廣場建設是很有成就的,城市的改、擴建建設,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既滿足了社會各階層人們的需要,又顯示出資產階級階層的強烈愿望,使市中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典型的例子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城市。而廣場依其性質的不同分類更加明確,有集市活動廣場、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交通性廣場等;按形式分則有長方形廣場、梯形廣場、圓形廣場、不規則形廣場、復合式廣場等。早期廣場周圍建筑布置比較自由,空間多封閉,雕像多在廣場的一側;后期廣場較嚴整,周圍常用柱廊的形式,空間較開敞,雕像往往放在廣場的中央。第四,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園林藝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喜歡自然、熱愛鄉村,成了一時的風尚。在15世紀時,貴族富商的園林別墅差不多遍布了佛羅倫薩與北部諸城。到了16世紀,意大利的園林藝術發展到了高峰。其形制上主要與郊外別墅配合,或前或后,布局一般都是規則的幾何圖形,造景手法豐富多彩,配以植物、水景、石刻、雕像裝飾等手段,對主體建筑起到了很好的襯托作用。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2.4.4文藝復興運動的搖籃——佛羅倫薩;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的故鄉。它位于意大利中部偏北,橫跨在阿諾河的兩岸,全市人口近50萬,距離首都羅馬232千米,是一座四季氣候宜人、景色秀麗的古城。15世紀時,佛羅倫薩這朵玉簪花就被當地的巨商美第奇(Medici)家族這只獅子所守護,這一守護就是三百年,而美第奇家族的族徽也成了今天佛羅倫薩的市徽。15世紀至18世紀中期,長達三個世紀的佛羅倫薩歷史可以說是與美第奇家族的興衰緊緊聯系在一起,當時家族掌握了當地實際的政治和經濟權力。佛羅倫薩市夜景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公元15世紀的佛羅倫薩城佛羅倫薩大教堂維琪奧王宮市政廳—街頭雕刻藝術族徽與市徽街頭雕刻藝術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2.4.5圣瑪利亞大教堂(又稱為佛羅倫薩大教堂或圣母百花大教堂);圣瑪利亞大教堂為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的瑰寶。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世界第四大教堂。圣瑪利亞大教堂是13世紀末行會從貴族手中奪取了政權后,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而建造的;型制很有獨創性,雖然大體上還是拉丁十字式的,但突破了教會的禁制,把東部中央歌壇設計成近似集中式的布局,預計頂部做成跨度達42.5米的八角形大穹頂。但是因為當時的結構技術局限,工程被迫擱置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15世紀初,才由著名建筑師布魯內列斯基著手進行大穹頂的設計。為了讓大穹頂在全城的任何方位都能看到,他刻意在穹頂的下面加上12米高的八角形基座(鼓座),穹頂本身高30多米,頂部還設計了一座很精致的八角形亭子,使整個穹頂的總高度達到了115米,成為全城的重要標志。為了減少穹頂因自重而產生的側向推力,在結構上大膽采用了雙層骨格券,構架穹面分為內外兩層,中間呈空心狀。1434年,全部工程終于完成,這在當時是非常驚人的技術成就。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在中世紀時,天主教教堂從來不允許用穹窿頂作為建筑構圖的主題,因為教會認為這是羅馬異教徒廟宇的手法;而布魯內列斯基不顧教會的禁忌,秉承古羅馬萬神殿的傳統,并滲透了人文主義思想與古典的手法,因此這個大穹頂在建成之后被認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第一朵報春花,這種手法在以后的文藝復興建筑中被廣泛運用。教堂側立面教堂鳥瞰圖教堂正立面教堂剖面教堂大殿穹頂裝飾穹頂建造示意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2.4.6呂卡第府邸(又稱美第奇府邸);這是佛羅倫薩在文藝復興時期最著名的府邸之一,由當時的銀行家美第奇家族于1430年至1444年建造,稱之為美第奇府邸,建筑師是米開羅佐。1659年這座府邸賣給了呂卡第家族,后來便改稱為呂卡第府邸。府邸的平面是長方形的,有一個圍柱式的內院,一個側院和一個后院,并不嚴格對稱,所有房間都從內院和外立面采光。內院立面的底層是立在柱子上的連續券廊,廊頂是柱廊,而中間一層有墻封閉并開有小窗,整個內院立面處理的效果還是比較輕快的。美第奇府邸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府邸只有兩個經過建筑處理的外立面,高24.75米,立面有統一的古典構圖處理,檐口高度為立面總高的八分之一,挑出2.44米,為的是使檐口與整個立面成柱式的比例關系。為了使立面不單調,墻身部分劃分了兩條水平檐口線,而各層立面的砌筑手法也不相同;首層采用非常粗獷的重塊石,凸出表面10多厘米,第二層使用平整的塊石但留有較寬較深的縫隙,第三層則是用打磨過的石料嚴絲密縫的砌筑,使屏風式的立面有了層次感的變化,更加增強了建筑物的穩定感和莊嚴感。
美第奇家族是佛羅倫薩市名聲顯赫的貴族家族,創立于1434年,1737年因絕嗣而解體。從14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世紀到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他們是佛羅倫薩實際上的統治者(僭主)。這個家族還誕生了三位教皇(利奧十世、克萊門特七世、利奧十一世)、兩位法國王后(凱瑟琳·德·美第奇、瑪麗·德·美第奇),七位托斯卡納大公。家族經歷了輝煌的巔峰,也經歷過一次政治謀殺和三次政治放逐,可謂傳奇跌宕。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心臟是佛羅倫薩,那些最為人熟知的藝術家,多半與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我們漫步在世界藝術館欣賞《意大利文藝復興展》,當我們的眼睛掠過馬薩喬、多那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拉菲爾、德拉瑞亞、米開朗琪羅、提香、曼坦尼亞等等如雷貫耳的名字時,你或許還應該了解,還有一個名字在這些文藝復興巨匠的身后閃光,那就是——美第奇家族。事實上展覽的許多作品,本是美第奇家族的私家珍藏,有不少畫像和雕刻,就是為這個家族的成員而作,甚至展品最主要的來源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也是這個家族的遺產。圣洛倫佐教堂市政廳雕塑---海神噴泉展廳壁畫米開朗基羅作品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2.4.7西諾拉廣場(又稱希諾利亞廣場);希諾利亞廣場是佛羅倫薩的市政廣場,基本上還保持著文藝復興時代的舊貌,廣場平面輪廓大體呈曲尺形。維琪奧王宮(舊宮)是廣場的主體建筑,位于廣場東南側,它建于1298~1314年,粗塊石的墻面、雉堞式的壓檐、小小的窗戶與偏在一側的大門,加上高達95米的塔樓,使這座建筑具有中世紀府邸的莊重、肅穆及防御性的特征;它和旁邊開敞輕巧的蘭茨廊(瑯琪敞廊)形成強烈的對比。希諾利亞廣場最大的特色是它的雕塑作品,舊宮的左側是美麗的晚期哥特式風格的瑯琪敞廊;敞廊由本齊·迪喬內和西莫內·托冷蒂于1376至1382年建造,里面陳列著一組重要的雕塑作品;其中著名的有切利尼的《帕爾修斯》(1554年)和章博洛尼亞的《海克力斯與半人馬》等。建筑的右邊是巴托洛米奧·阿曼納蒂和他的助手們作的《海神噴泉》(1563—1575年),水池正中海馬拉的雙輪戰車上立著巨大的白色海神像,佛羅倫薩人稱它為“大白雕”,水池四周還有多姿多彩的青銅雕像。噴泉的北邊矗立著章博洛尼亞作的科西莫一世騎馬像(1594年),廣場四周是造型樸素的歷史建筑。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波列克賽娜之被劫帕爾修斯與美杜莎海克力斯與半人馬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柯西莫一世大公大衛雕像海克利斯和奈賽斯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希諾利亞廣場平面呈L形,實際上是由一大一小兩個廣場組合而成的,在兩個廣場的結合部,處理得既分又合。主要轉角及重點部位都有雕像點綴,使這座廣場不僅僅在遠處有明顯的標志,而且在內部也給人感到像是一個露天的藝術博物館。2.4.8羅馬圣彼得大教堂(標準名為圣伯多祿大教堂);這座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性建筑,也是全球最大的教堂、世界五大教堂之首。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伯多祿墓地上修建的,稱老圣伯多祿大教堂,于西元326年落成,呈羅馬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風格,館藏有許多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名人的壁畫、雕塑藝術作品。兩千年前的簡單墓地,四百年后修建成了一座長方形的會堂,后來毀于戰亂;一千年后(1452年)尼古拉五世頒發重建命令,之后就是長達120年的重建過程,先后由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筑師主持設計施工;布拉曼特來了,米開朗基羅來了,德拉·波爾塔來了,卡洛·馬泰爾也來了。1626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落成,一臉肅穆的教宗烏爾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禮。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地球在線-圣彼得大教堂教堂鳥瞰教堂內部構造圓形廣場和街景圓形廣場局部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教堂正前面的橢圓形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圣伯多祿廣場,建于1667年。主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圣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
圣伯多祿是耶穌的12個門徒之一,也是耶穌最親密和忠誠的門徒,原名叫西滿,據說圣伯多祿就埋在這座教堂內。教堂以圣伯多祿為名,他是耶穌的門徒之長圣伯多祿,伯多祿的名字就是耶穌所起,含義是“磐石”,意思是他將成為教會的基石。耶穌升天后,伯多祿以耶穌繼承人的身份傳道,公元64年,他在羅馬被尼祿皇帝殺害。彼得殉教后被后人尊為首任教皇,而之后的天主教皇都作為圣伯多祿的繼承人,被看成基督在世的代表。1940年梵蒂岡的發掘者聲稱:他們在圣壇下發現了伯多祿的遺骨。他被追認為教堂的第一任首領和羅馬第一任大主教,他的紀念日是6月29日,在大教堂內有圣伯多祿的銅制雕像。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圣伯多祿大教堂是現在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教堂,總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平面是拉丁十字形,長約211米,翼部兩端長137米,高45.4米,穹頂直徑42米,最多可容納近6萬人同時祈禱。
圣天使橋(遠景是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雕像教堂大堂內景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大教堂的外觀宏偉壯麗;正面寬115米,高45米,以中軸線兩邊對稱,8根圓柱對稱立在中間,4根方柱排在兩側,柱間有5扇大門,二層樓上有3個陽臺,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臺,平日里陽臺的門是關著的,當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才會在祝福陽臺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頂上正中間立著耶穌的雕像,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的雕像一字排開。教堂門前左邊矗立著圣彼得高大的雕像,他神情自若、面帶微笑,右手握著兩把耶穌送給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鑰匙,左手拿著一卷耶穌給他的圣旨,而門前右邊則立著圣保羅的雕像。教堂前面是能容納30萬人的圣彼得廣場,廣場長340米、寬240米,被兩個半圓形的長廊環繞,每個長廊由284根高大的圓石柱支撐著長廊的頂,頂上有142個教會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異、栩栩如生。廣場中間聳立著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豎起的,它是由一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的。方尖碑兩旁各有一座美麗的噴泉,涓涓的清泉象征著上帝賦予教徒的生命之水。所有走進圣彼得廣場的人無不為這宏大的場面而感慨。華蓋下的彼得墓彼得傳教圖大穹頂雕塑壁畫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工程——從1506年開始到1626年,主體得以最后完工,之后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這一工程凝聚了布拉曼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貝爾尼尼等眾多頂級建筑大師和藝術家的心血與智慧。教堂從興建、到經歷多次的擴建和改建、再到最后裝飾完畢,總共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而這一個過程正好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發展壯大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圣彼得教堂建筑史也就是基督教發展歷史的一部分。【完】2.4.9威尼斯;威尼斯(Venice)是意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的重要港口,人口34.3萬。主要建筑建于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由鐵路、公路、橋梁與內陸相連。它由118個小島組成,并以177條水道、401座橋梁連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百島城”“橋城”“水城”之稱。威尼斯市是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區首府,威尼斯省省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威尼斯畫派的發源地,其建筑、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威尼斯城衛星地圖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它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于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求生。威尼斯島外形酷似一只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其間,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水道即是它的大街小巷,船是威尼斯唯一的交通工具,當地的小船“貢多拉”獨具特色。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水鄉,也是意大利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內古跡眾多,有各式教堂、鐘樓、修道院和宮殿百余座。大水道是貫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長的街道,它將城市分割成兩部分,兩岸有許多著名的建筑,到處是作家、畫家、音樂家留下的足跡。圣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廣場東面的圣馬可教堂建筑雄偉、富麗堂皇。總督宮是以前威尼斯總督的官邸,各廳都以油畫、壁畫和大理石雕刻來裝飾,十分奢華。總督宮后面的嘆息橋是已判決的犯人去往監獄的必經之橋,犯人過橋時常懺悔嘆息,因而得名“嘆息橋”。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嘆息橋貢多拉大運河景觀一大運河景觀二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
威尼斯建筑的方法;先將密布的木柱插入淺灘上的淤泥之中,然后再鋪上一層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這種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極好,是從亞德拉亞海的伊斯特拉運來的。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磚,建成一座座建筑,由于磚砌的建筑比伊斯特拉石輕得很多,所以不會出現房子嚴重下沉的問題。威尼斯城內古跡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另外,還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鐘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府邸,都隔河相臨,十分別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筑風格各異,房屋的門窗、走廊上大都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和花紋裝飾。其中最著名的;有毀于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它是文藝復興式和拜占庭式建筑。還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圣馬可廣場,被拿破侖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有美得令人窒息的回廊。威尼斯城縱橫交錯的河道水系也造就了眾多的拱橋;它們造型各異且姿態優美,為城市藝術增色不少。這些橋多半都是石拱橋,也有木拱橋,有的還建有橋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里亞爾托橋(Rialto)和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嘆息橋。里亞爾托橋又名商業橋,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筑成,是威尼斯的象征;大橋長48米,寬22米,離水面7米高,橋兩頭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樁支撐,橋上中部建有廳閣,橫跨在連通火車站與市中心的大運河上。嘆息橋是位于圣馬可廣場附近、公爵府(總督府)側面的一座巴洛克風格的石橋,是一座外觀上很奇特的橋。此橋為密封式石拱橋,由內向外望只能通過橋上的小窗子,橋的兩端連接著法院與監獄,死囚通過此橋時,常是行刑前的一刻,因感嘆即將結束的人生顧而得名。嘆息橋里亞爾托橋畫作一畫作二畫作四畫作三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2.4.10圣馬可廣場;圣馬可廣場(PiazzaSanMarco),官方標準譯名圣馬爾谷廣場,又稱威尼斯中心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圣馬可廣場是由公爵府、圣馬可大教堂、圣馬可鐘樓、新舊行政官邸大樓、連接兩大樓的拿破侖翼大樓、圣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鐘塔和圣馬可圖書館等建筑圍合而成。圣馬可廣場平面圣馬可廣場鳥瞰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地球在線-圣馬可廣場圣馬可教堂嘆息橋大鐘塔公爵府圖書館舊行政官邸拿破侖翼大樓新行政官邸大廣場小廣場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廣場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平面,東西向長約170米,東邊寬約80米,西側寬約55米。圣馬可廣場初建于9世紀,當時只是圣馬可大教堂前的一座小廣場。馬可是圣經中《馬可福音》的作者,威尼斯人將他奉為守護神,其形態標志是只帶翼的雄獅。相傳828年兩個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大將耶穌圣徒馬可的遺骨偷運到威尼斯,并在同一年為圣馬可興建教堂,教堂內有圣馬可的陵墓,大教堂以圣馬可的名字命名,大教堂前的廣場也因此得名“圣馬可廣場”。威尼斯城市建設中最值得贊美的還是圣馬可廣場,廣場四周的建筑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都有,它是在歷史上逐步發展形成的,但它的最后規劃與完成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它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城市建設與建筑藝術的優秀范例。多少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拿破侖稱它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美國作家和藝術家斯密思在其著作《今天的威尼斯》一書中說:“全世界只有一個偉大的廣場,而它就位于今天圣馬可教堂的前面。”著名的城市規劃家老薩里寧在《城市》一書中寫道:“……也許沒有任何地方比圣馬可廣場的造型表現得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更好了,它把許多分散的建筑物組成一個壯麗的建筑藝術總效果,……產生了一種建筑藝術形式的持久交響樂。“
圣馬可教堂是廣場的主題建筑,始建于公元830年,造型采用的是拜占庭建筑風格。教堂外部帶有明顯的羅馬風建筑特點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細部,但教堂總體效果仍和諧統一、莊嚴華麗,令人嘆為觀止。在正面入口的五個拱門上方是五幅描述圣馬可事跡的鑲嵌畫,教堂正立面教堂側立面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描繪的內容分別是:【從君士坦堡運回圣馬可遺體】、【遺體到達威尼斯】、【最后的審判】、【圣馬可的禮贊】、【圣馬可運入圣馬可教堂】等五個主題,金碧輝煌。正面中央拱門上方有四匹復制的青銅馬雕像,其真品收藏在教堂內,是西元前四世紀的青銅作品。教堂內部從地板、墻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細致的馬賽克鑲嵌畫作,主題涵蓋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難、基督與先知以及圣人的肖像等,這些畫作都覆蓋著一層閃閃發光的金箔,使得整座教堂都籠罩在金色的光芒里,難怪教堂又被稱之為黃金教堂。教堂內部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圣馬可鐘樓高98.6米,平面構造相對簡單,下半部是由紅色磚塊砌筑的四方形柱狀建筑,每邊長12米,高50米,臨大教堂一側有一個裝飾精美的入口門廳柱廊,上方則為白色帶有拱洞形裝飾的鐘樓,上下還有裝飾線腳,鐘樓里共放置了5座大鐘,能夠自動報時。拱形鐘樓的上方是方形建筑,外墻分別由帶翼的獅子與威尼斯的女性象征(正義女神,laGastonia)所妝飾。鐘樓的最上方則是金字塔狀的尖塔,而尖端上則放置了一個金色的天使加百利形狀的風向標。現在的圣馬可鐘樓是按照1514年時的造型建造的,因鐘樓在1902年時發生了垮塌,后來在1912年又重建完成。圣馬可鐘樓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公爵府(亦稱總督宮)位于圣馬可教堂的南面,是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府邸,為哥特式風格建筑,造型嚴謹而華麗,為當時最大的公共建筑,也是威尼斯強大的象征。最早的總督宮始建于814年,因多次大火后又多次重建,一直到1578年才完成現在的規模。公爵府現在是威尼斯市的博物館,下面兩層都是由連續的白色石柱與尖券做成的拱廊,第三層以上墻面為白色與玫瑰色大理石鑲嵌成的斜方格圖案裝飾(帶有伊斯蘭建筑的風格),在屋檐頂部還裝飾有一排哥特式的小尖飾。館內的展品分布在一至四樓,三樓有一幅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畫(丁托列托的作品)《天堂》長21.6米,寬7.45米,四樓展示的則是各類中世紀的武器與盔甲,顯得殺氣重重。在公爵府的中間圍有一個大庭院,庭院內的建筑形式主要采用文藝復興式的風格,而在第二層則采用了聯排的尖券拱廊,以暗示與外部做法的聯系。院內有一座巨人樓梯,上面兩旁立著戰神瑪耳斯和海神尼普頓的大理石雕像(桑索維諾的作品),這是威尼斯人軍事和海洋的保護神,象征著威尼斯在陸上和海上的霸權。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總督府圖書館丁托列托-《天堂》圖書館內部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在圣馬可大廣場的南北兩側矗立著兩座巨大的三層行政辦公樓,北側為舊行政官邸,而南側為新行政官邸。兩座建筑都是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建造的,形體很相似,都是古典柱式與拱券所組成的石構建筑,底層則是連續的拱廊造型,里面的房間現在已改為商業用途(店鋪)。而廣場西側連接新舊行政官邸大樓的部分則是拿破侖翼大樓,1797年拿破侖進駐后興建,并將它作為行宮的舞廳。舊行政官邸新行政官邸拿破侖翼大樓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在小廣場的西側、和公爵府對面的是圣馬可圖書館,建于1536年,是著名建筑師雅各布.桑索維諾在威尼斯留下的一個杰作,所以這座圖書館又以他的名字命名。建筑全長84m,共21開間,分上下兩層。一層立面為拱廊,后面是商店,圖書館在二層,通過中央開間的樓梯到達。立面上用圓形壁柱,其中二層的壁柱為羅馬愛奧尼克式。檐壁寬度接近壁柱高的1/2,裝飾有浮雕和通氣孔,拱廊的肩部也裝飾有人物浮雕。屋頂上的石欄桿頂部有人物立像,四角為方尖碑。文藝復興建筑大師帕拉第奧稱贊它是“最漂亮的作品”。小廣場南眺圣馬可圓柱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圣馬可廣場的總體平面大致呈曲尺形,實際上卻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空間組成的復合式廣場;分別是大廣場、小廣場(圣馬可圓柱)、小獅子廣場。大廣場是主要的公共活動中心,采取了封閉的處理手法;臨海的小廣場則是南北敞開式的布局,它也是從運河海上來客的主要通道,在小廣場的入口處矗立著兩根花崗巖大圓柱,柱頂上分別安放著威尼斯保護神圣狄奧多和飛獅的雕像,所以小廣場也被人稱之為圣馬可圓柱廣場;在大、小廣場的交界處放置著高聳的四方形鐘塔作為兩個空間的過渡,它既打破了兩邊建筑立面橫向水平裝飾帶的呆滯布局,同時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突出了重點;在圣馬可大教堂的北面還有一個小獅子廣場,只是因場地很小且周邊建筑較凌亂,不太引起人們的注意。組成圣馬可廣場的三個空間都做成梯形平面,入口的一側較窄,主題建筑一邊較寬,它充分利用了透視的原理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當人們由入口看主題時,在視覺上更加強調廣場的開闊和主題的宏偉;而從教堂向兩邊入口看時,則會感到更加的深遠,這種處理手法在任務2.4:意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筑文藝復興時期的廣場建設中應用極為普遍。圣馬可廣場無論是在空間處理、尺度比例、設計手法、建筑藝術和結合自然環境等方面都堪稱完美,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它不愧為一座最美麗的廣場。南入口遠眺美景入畫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17世紀的法國是歐洲最強盛的國家,文化、藝術與建筑都崇尚古典主義,享譽世界的盧佛爾宮與凡爾賽宮就是這一時期古典主義建筑的杰出代表。由于王權的強大、資產階級的興起、城市經濟的活躍,于是世俗文化進一步得到發展,這就使當時的資產階級、國王和貴族們很樂意接受意大利的文藝復興文化。17世紀下半葉,法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執政,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點,王權和軍事力量空前強大,可以說是歐洲最強大的君主政權。路易十四曾經宣稱“朕即國家”,并運用一切國家機器大力宣揚--忠君即愛國、愛國即忠君的思想。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強盛而黷武的法國稱霸于歐洲,它也成了歐洲的文化中心。歐洲各國奴顏婢膝地從法國學習一切,從文學、藝術的樣式乃至走路和鞠躬的姿態。2.5.1古典主義;在17世紀專制王權的極盛時代里,文化、藝術和建筑的活動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建筑為了適應專制王權的需要,在這時期極力崇尚莊嚴的古典風格,在建筑造型上表現為嚴謹、華麗、規模巨大;特別是古典柱式應用得更加普遍,內部裝飾豐富多彩,也應用了一些巴洛克的手法。規模巨大而雄偉的宮廷建筑和紀念性的廣場是這時期的典型,特別是帝王和權臣大肆建造離宮別館,修筑園林,成為當時歐洲學習的榜樣。而這一時期的宗教建筑地位降低了,17世紀只有耶穌會建造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巴洛克式教堂,到了17世紀后半葉,教堂的式樣則變成了古典式的風格。隨著古典風格的盛行,1671年王室在巴黎設立了建筑學院,培養的人才多半出身貴族,他們瞧不起工匠、也連帶著瞧不起他們的技術。從此,勞心者和勞力者截然分開,建筑師走上了只會畫圖而脫離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生產實際的道路,形成了所謂崇尚古典形式的學院派。學院派的建筑和教育體系,一直延續到20世紀初,它培養出來的建筑師中間形成了對建筑的概念、對建筑師職業技巧的概念、對建筑構圖藝術的概念等,這些概念在西歐建筑界統治了幾百年之久。
園林藝術在路易十四時期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時期之前的花園規模最多只有幾公頃大,直接挨著府邸建造。到了路易十四時期,出現了占地非常廣闊的大花園,甚至包括整片森林,建筑物反倒成了這大花園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時期園林的特點是規則式的,它強調幾何的軸線關系,這種規劃方式反映著“有組織、有秩序”的古典主義原則,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凡爾賽宮的苑囿,它是法國著名的造園藝術家和路易十四的首席園林師勒諾特爾(1613~1700年)的作品。18世紀法王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巴黎建筑學院仍然是古典主義的大本營,他們在理論上崇拜著意大利的帕拉第奧。同時,本時期在城市廣場建設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像巴黎的協和廣場(1755~1772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年)與南錫的中心廣場(1752~1755年)都是杰出的例子。2.5.2盧佛爾宮;盧佛爾宮是法國歷代國王的宮殿,建造時間為1546~1878年,前后延續達三百多年之久。盧佛爾宮的建造是從法王法蘭西斯一世開始的,其中路易十四時期是宮殿建設的興盛時代。盧佛爾宮的建筑藝術展示了法國各個歷史階段的成就,它和都勒利宮巴黎協和廣場南錫中心廣場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一起總共占地約18.2公頃,是歐洲最壯麗的宮殿建筑之一。盧浮宮(法語:MuseduLouvre)位于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位居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其它三個分別是:英國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盧浮宮正面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盧佛爾宮(又名盧浮宮)始建于1204年,當時只是菲利普·奧古斯特二世王宮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檔案和珍寶。在查理五世時期,盧浮宮才被作為王宮使用,前后共居住過50位法國國王和王后,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最珍貴的建筑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雕刻和藝術品而聞名于世。盧浮宮博物館自東向西橫臥在塞納河的北(右)岸,整體建筑呈“U”形,后部(東側)帶一方形小院,占地面積為24公頃,建筑物占地面積為4.8公頃。盧浮宮南北兩側的建筑長度均為690米,東立面全長約172m,高度28m,整個建筑壯麗雄偉。盧浮宮藏有被譽為世界三寶的《維納斯》雕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擁有的藝術收藏達40萬件以上,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及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臘羅馬等6個門類。從古代埃及、希臘、埃特魯里亞、羅馬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是舉世矚目的萬寶之宮。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愛與美之神-維納斯勝利女神-奈基永恒的微笑-蒙娜麗莎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繪畫長廊繪畫館珍寶館雕塑館東方館-謨拉比法典柱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盧佛爾宮的規模是巨大的,在技術上與藝術上都集中體現了當時匠師們的最高成就,同時也反映了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特征。現在的盧佛爾宮已改為法國的國家藝術博物館,因為其豐厚的藏品每年都吸引著大約370萬人到此參觀游覽,而其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相對滯后,于是在80年代末,法國政府提出了擴建盧佛爾宮的交通、陳列與辦公用房共46000平方米的計劃,并聘請了著名的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進行設計,這就是著名的新盧佛爾宮金字塔建筑。新盧佛爾宮金字塔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盧佛爾宮(盧浮宮)不僅是一座古典主義建筑藝術的里程碑,而且也是一座享譽世界的藝術殿堂。【完】2.5.3凡爾賽宮;凡爾賽宮(法文:ChateaudeVersailles)位于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聞名遐邇的凡爾賽宮是法王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時期古典主義建筑的代表作,建造時間從1661年開始,直到1756年才基本結束。凡爾賽宮原來是一個帝王的狩獵場,地處巴黎西南面18千米處。1624年,法王路易十三曾在這里建造過一個獵莊,平面為三合院式,開口向東,建筑物為磚塊砌筑并帶有角樓和護壕,外形是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也帶有濃郁的法國傳統。1661年,路易十四決定在舊獵莊位置上新建宏偉的凡爾賽宮,并將建筑師勒伏從盧佛爾宮的施工現場抽調到這里主持設計與建造。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地球在線-凡爾賽宮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路易十四有意保留了這所古老的三合院磚砌建筑,并且使它成為未來龐大的凡爾賽宮的中心,這就是后來的“大理石院”。凡爾賽宮-大理石院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建筑師勒伏奉命在原有建筑物的外圍南、西、北三面擴建,又把兩端延長和后退;在大理石院前面形成一個御院,在御院前面,由輔助房屋和鐵柵欄圍合形成凡爾賽宮的前院,再前面則是一個放射形的廣場,稱之為練兵廣場。凡爾賽宮-模型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凡爾賽宮的規模和面貌主要是在1678~1688年間由學院派古典主義代表者—裘·阿·孟莎決定的。孟莎設計了凡爾賽宮的西、北兩端,使它成為總長度略略超過400米的巨大建筑物。在中央部分的西面,孟莎補造了凡爾賽宮最主要的大廳—73米長的鏡廳,它可以和盧佛爾宮的阿波羅長廊相媲美。凡爾賽宮-鏡廳教堂內景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凡爾賽宮的西面是花園,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皇家園林,也是規則式園林的典型;它的面積約有6.7平方千米,由著名的造園家勒諾特爾設計。花園有一條長達3千米的中軸線與宮殿的軸線重合,凡爾賽宮-花園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中軸線上有明澈的大十字形水渠(也稱大運河),運河短軸的北面是大特里阿農宮,南面是動物園。在宮殿與運河之間有大片規則圖案的花壇,并配以水體、噴泉、雕塑和植物為點綴,使得景觀很豐富,顯示出造園藝術的極高水平。花園中許多題材都是以太陽神--阿波羅為中心,象征著“太陽王”路易十四。花園之外是森林和曠野,所以從宮殿看出去,花園是沒有邊界的。花園景觀拉托納噴泉及遠景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凡爾賽宮的東面廣場有三條放射性大道,中央一條通向巴黎市區的葉麗賽大道和盧佛爾宮。三條大道的交點是宮前的閱兵廣場,廣場兩側夾著兩座單層的石造御馬廊,它用精致的雕刻裝飾起來,就像是貴族的府邸一樣豪華精美。放射性大道是新的城市規劃手法,它也反映了唯理主義的思想與巴洛克風格的開放特點。凡爾賽宮在設計上的成功之處,是把功能復雜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組織成為一個整體,并且使宮殿、園林、庭院、水景、廣場和道路等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規劃構圖,它強調了帝王驕奢淫逸的生活觀和無上的尊嚴感。凡爾賽宮是法國絕對君權的紀念碑,它不僅是帝王的宮殿,而且是國家政治權力的中心,是新的政治觀念和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完美、最鮮明的表現。為了建造凡爾賽宮,當時曾集中了3萬勞力,組織了建筑師、園藝師和各種技術匠師參與。除了建筑物本身復雜的技術問題之外,還有引水、噴泉、道路等各方面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證明了17世紀后半葉法國國力的強盛和技術的進步,也反映出技術人員和匠師們的高超水平。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提到凡爾賽宮就不能不使人聯想起維康府邸,它原是路易十四時期財政大臣福克的別墅,位于巴黎南面一個叫默倫的地方。維康府邸建于1657~1661年,福克請了當時最著名的建筑師勒伏為他設計建筑,又請了最著名的園林家勒諾特為其設計花園。建筑共兩層,建在高大的臺基上,四周有水體隔開,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大“沙龍”(客廳),兩側是起居室和臥室。正立面應用了古典的水平線腳與柱式,大屋頂具有法國的特色,整座建筑造型嚴謹,內飾豪華非凡。維康府邸內景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當維康府邸于1661年落成時,福克大臣極為滿意,遂決定邀請國王和群臣到他的新府邸做客聚會以炫耀它的新居。法王路易十四果然應邀前來,他一看到維康府邸確實非同一般,即使王宮也自愧不如,于是回到盧佛爾宮后便決定要興建凡爾賽宮,其豪華程度一定要超過維康府邸。并且于同年即將勒伏與勒諾特派往了凡爾賽宮現場,這便促成了這座歐洲最雄偉華麗的宮殿的誕生。而福克大臣并沒能達到其炫耀的目的,恰恰相反,路易十四很快查處了他的問題,將他問罪并投入了巴士底監獄。【完】維康府邸正立面維康府邸全貌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2.5.4殘廢軍人新教堂(又稱巴黎榮軍院和巴黎殘老軍人院);它是法蘭西“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的建筑。1670年路易十四下令興建一座用來安置他的軍隊中傷殘軍人的建筑,由此榮軍院“應旨而生”。現如今,這座榮軍院依舊行使著它初建時收容安置傷殘軍人的功能,它同時也是多個博物館的所在地,拿破侖之墓也安置在這里。
榮軍院主體建筑由建筑師利貝哈勒·布魯昂主持,布魯昂規劃了一個有著五個大庭院的建筑群,人們由中間最大的一個庭院“皇家庭院”進入到榮軍院后,再通過連通各庭院之間的大門去向各分庭院。工程于1671年3月開工,截止到1677年2月全部竣工。工程的進度在當時來說可算是極為迅速的,這也使得第一批殘老軍人于1674年即住進了榮軍院。
榮軍院從建成之初,開始行使它接待軍人的功能后,很快就又被賦予了博物館、陳列館的功能;1872年建成了炮兵博物館,1896年又成立了軍事歷史博物館,后來在1905年兩館合并成為現在的法蘭西軍事博物館。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正立面全景照大穹頂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巴黎榮軍院原有一座舊教堂,而新教堂就接在舊教堂的南端,它建于1680~1691年,建筑師是凡爾賽宮的主要設計人裘·阿·孟莎。新教堂的平面呈正方形,中央覆蓋著高高的穹窿頂,穹窿頂下的空間是由等長的四臂形成的希臘十字,四個斜角上是四個圓形的祈禱室。整個新教堂形制就如同一個紀念碑,寓意對那些“用生命和鮮血來保衛他們君王的將士們”的崇敬與紀念。在巴黎榮軍院,陳列著中國清朝道光年間的大炮,放置在法國大炮的旁邊,還有乾隆皇帝的戰袍和寶劍,這些都是英法聯軍侵華時洗劫圓明園時擄走的。清朝古炮乾隆皇帝的戰袍和寶劍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巴黎榮軍院至今仍安置著殘老病退的法國軍人,但最吸引游人目光的,還要屬榮軍院中的法蘭西帝國第一位皇帝拿破侖·波拿巴的陵墓了。拿破侖一世和他的兩個兄弟約瑟夫·波拿巴及日侯姆·波拿巴一起被安葬在榮軍院地陵中。另有許多君主制時期參加過法國大革命的將領,也被安葬在榮軍院中,其中最著名的首數法國國歌《馬賽曲》的作者胡日·德·里斯勒。拿破侖一世陵寢拿破侖一世雕像與畫作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波拿巴在滑鐵盧(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南大約20公里處)戰敗后,被放逐到南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島(英屬),1821年5月5日病死在獄中。臨死前他在遺囑中寫道:“我愿我的身體躺在塞納河畔,躺在我如此熱愛過的法國人民中間”。后來,路易·菲力浦國王滿足了他的遺愿,于1840年12月15日在隆重地儀式中把拿破侖的遺骸運回巴黎,存放到榮軍院。這也就是說,在他病逝19年后,拿破侖才葬到了他想永遠安息的地方。
拿破侖一世陵寢安置在墓堂地穴中央,四周有12根石柱,分別飾以天使浮雕。遺骸放在六層棺槨之中,由里向外:第一層是白鐵棺,第二層是桃花心木,第三、四層均為鉛制棺,第五層是烏檀木,第六層是橡木棺。然后,還有一層外棺,用從俄羅斯運來的紅斑巖鑿成,棺頂曲線凹入,多少有點像拿破侖生前常戴的船形軍帽。墓室上層建成環形樓臺,人們站在上面可以向下瞻仰他的棺槨。1940年二戰期間阿道夫·希特勒將拿破侖一世的兒子弗朗索瓦·波拿巴的骨灰做為“禮物”送給了法國,以示友好,并將其下葬到榮軍院拿破侖墓中,讓其父子二人永遠相伴。【完】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2.5.5南錫廣場;又稱南錫市中心廣場,它是由一個長圓形廣場(阿萊昂斯廣場)、一個狹長的跑馬廣場(卡里埃爾廣場)和一個長方形廣場(斯坦尼斯拉斯廣場)組成的,它是法國最精美的廣場建筑群之一。三個廣場布置在同一條軸線上,全長450米左右;長圓形廣場在北頭,原名皇家廣場,后稱政府廣場;長方形廣場在南頭,原名路易十五廣場,后來以洛林公爵斯坦尼斯拉斯(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的名字命名;而跑馬場則夾在兩個廣場的中間。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全貌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南錫廣場群的功能組合關系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長圓形廣場的正北面是原來的市長官邸,官邸左右兩邊各有一條半圓形的柱廊,把官邸和跑馬場西側兩端的建筑物圍合起來,形成了阿萊昂斯廣場的布局。跑馬廣場(又稱卡里埃爾廣場)作為一個空間過渡的廣場,其形制相對簡單,兩邊長條形建筑嚴格對稱,中部大道兩邊的橙樹綠化帶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整個廣場群的建筑依中軸線嚴格對稱,而以靠近長方形廣場這一頭做為重點處理。原市長官邸半圓柱廊外景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在跑馬場與長方形廣場之間原有一條寬約40~65米的護城壕溝分割,河上架有一座橋,在跑馬廣場一側的橋頭上建有一座三券洞的凱旋門。現護城河已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兩棟體量較大的建筑物,使得長方形廣場的內部空間變化豐富。
斯坦尼斯拉斯廣場建于1761-1769年,由波蘭國王洛林公爵斯坦尼斯拉斯(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主持建造,建成后的廣場融合了跑馬場遠眺凱旋門長方形廣場遠眺凱旋門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中世紀城市和文藝復興時期城市建筑風格,被稱為“世界上最精致的廣場”。斯坦尼斯拉斯廣場長125米,寬106米,鋪設亮赭石石塊,和兩排較暗的石頭,形成一個對角交叉線圖案。這個廣場四周的建筑物構成建筑和諧的整體,最顯著的有:南側的南錫市政廳,東側的歌劇院(原主教宮)及大宮(原皇后宮),西側的美術博物館(原醫學院)和雅凱亭等;廣場中心的雕塑為洛林公爵斯坦尼斯拉斯。南錫市政廳美術館和雅凱亭任務2.5:法國的古典主義杰作
南錫市中心廣場是半開半閉的組合式廣場,它的空間組織收放有序、開闔有度,富于變化又很統一;樹木、噴泉、雕像、柵欄門、凱旋門和建筑物等之間的配合也很成功。1983年,南錫廣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目前它已成為法國重要的旅游景點之一。【完】地球在線-南錫廣場鍛鐵柵欄門主雕塑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2.6.1意大利巴洛克建筑;巴洛克建筑風格的誕生地是17世紀的意大利,它是在晚期文藝復興古典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于當時刻板的古典建筑教條已使創作受到了束縛,加之社會財富的集中,需要在建筑創作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因此,巴洛克建筑風格首先在教堂與宮廷建筑中應運而生。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就是稀奇古怪的意思(含貶義的詞)。因為傳統的古典主義者對巴洛克建筑風格離經叛道的行徑深表不滿,于是給了它這種稱呼并一直延用至今;其實,這種稱呼并不是很公正的。巴洛克式建筑的主要特征:富貴華麗、充滿裝飾、色彩鮮艷;強調曲線、追求動感、形態夸張;建筑與雕塑、色彩與光線相互滲透;城市與廣場、建筑與園林趨向自然。巴洛克建筑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上溯到16世紀末羅馬的耶穌會教堂(1568~1584年),它是從手法主義走向巴洛克風格的最明顯的過渡作品,也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
耶穌會教堂的設計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維尼奧拉,另一建筑師泡達對教堂入口立面進行了部分修改。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圣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拱頂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圣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筑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圣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采用教堂原立面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后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決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教堂現立面教堂內景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當巴洛克建筑從羅馬發端后,由于耶穌會的大力提倡,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而有一些巴洛克建筑則過分追求華貴氣魄,以至于裝飾上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的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于規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立面上大量使用曲面造型手法,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為典型的實例有羅馬的圣卡羅教堂。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
圣卡羅教堂,由波洛米尼設計,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一些其它用房和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的輪廓呈波浪形,中間隆起,基本構成方式是將文藝復興風格的古典柱式,即柱、檐壁和額墻在平面上和外輪廓上曲線化,同時添加一些經過變形的建筑元素,例如變形的窗、壁龕和橢圓形的圓盤等,墻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筑。教堂平面圖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教堂立面內部殿堂立面局部內院室外雕塑任務2.6:浪漫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這一時期,教皇國為了炫耀其富有,開始在羅馬城修筑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其中以17世紀羅馬建筑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波洛廣場最為有名。它是三條放射形干道的匯合點,廣場中央立有一座高36公尺的埃及方尖碑,廣場周圍設有很多雕塑作品,其中以東、西側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買賣合同格式范本
- 禽類飼養回收合同范本
- 脂肪肝的護理診斷及措施
- 2025年網絡設備采購合同合同范本
- 2025合資股份借款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年標準合同文本:員工聘用合同簡化版示例
- 紙品銷售合同范本
- 外賣站施工合同范本
- 賣車分期合同范本
- 2025建筑工程設計委托合同
- 新部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期末復習全冊知識點匯編
- 贛美版 二年級下冊美術 第3課 畫房子 課件(12張PPT)
- 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測定方法
- 核電廠運行規程3
- 現澆箱梁支架施工方案(共87頁結構圖多附現場照片)
- 自學考試——軍人心理咨詢與治療
- 二正丁胺MSDS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
- 北大刑法分論期末考題甲的一生前傳
- 滎陽崔廟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 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說課稿12
- 高壓線下道路安全施工專項施工管理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