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單元 單元測試B卷 提升訓練(含答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江西專版)_第1頁
第五單元 單元測試B卷 提升訓練(含答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江西專版)_第2頁
第五單元 單元測試B卷 提升訓練(含答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江西專版)_第3頁
第五單元 單元測試B卷 提升訓練(含答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江西專版)_第4頁
第五單元 單元測試B卷 提升訓練(含答案) -2024-2025學年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江西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單元(單元測試B卷提升訓練)

【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

一、語言文字及應用(13分)

(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題。(7分)

季節上的16ng冬將盡,但嚴寒還將在此駐防三兩個月。遠不是秋高氣爽時節的明媚,這

一個風云變幻的季節里,氣勢磅b6的密云來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難得在云遮

霧嶂中一現尊容。

1.給加粗字注音,根據拼音寫漢字。(3分)

明媚()16ng()冬氣勢磅b6()

2.文段中有錯別字的一個詞語是“",正確寫法是“"。(2

分)

3.“風云變幻”的短語類型是。(2分)

4.文段中畫線句子運用了和的修辭手法。(2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6分)

讀書是最好的學習,書本如同智者,時刻告ji?著我們,讓我們的思想馳ch3ng千里。

讀《壺口瀑布》,我們仿佛身臨其境,傾聽的濤聲,觀看迂回曲折的河道,便不

由得打寒噤。

5.看拼音寫漢字,或給加粗字注音。(4分)

告ji?()馳ch3ng()迂回()寒噤()

6.填入語段中橫線處的成語,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前呼后擁B.怒不可遏C.震耳欲聾D.勇往直前

二、填空題(9分)

7.《壺口瀑布》一文中,作者站在河心,采用了多種觀察視角來寫壺口瀑布的獨特特

征,請完成下表。(4分)

觀察角度觀察到的美景景物特點

俯視河中之河

②河水排排涌來,碎

雄壯

成堆堆白雪

飛轉成漩渦,碎為③

由上而下再向上

水霧,升起彩虹

平視千姿百態

8.在《長江源頭的各拉丹冬》一文中,按時間推移、空間轉換來組織材料,即所謂“移

步換景”。請簡要梳理課文中作者是如何通過“移步換景”的手法寫景抒情的。(5分)

作者先安營在各拉丹冬雪山腳下,再,進入冰塔林,置身冰窟,最后

,傾聽水聲。隨著立足點和觀察視角的變化,景物和情感也在變化著。作者

在營地遠眺各拉丹冬雪山,感到;在礫石堆上四顧,張望冰峰和冰河,感嘆

;身處冰窟,感慨;傾聽水聲,想象即將演繹出的長江的

故事。

三、綜合性學習(9分)

9.安慶是一個山川秀美、物產豐富、文化繁榮、名人薈萃的好地方。安慶某中學開展了

“腳踏一方土”綜合性學習活動,活動中有一些問題,請你參與解決。

1.安慶,別稱“宜城”,東周時期為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的簡稱“皖”由此而來。黃梅戲

的形成和發展與這里息息相關,青山綠水在這兒環繞。安慶人的怡然自得,充分彰顯了宜城的

山水情懷。

請補寫安慶市宣傳語,使之形成對偶句。

山水宜城,。(2分)

2.安慶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本次活動中有一個“說說我們安慶的歷史文化”

的板塊,班長已經設計好了兩項內容,請你再補充兩項。(3分)

活動一:講一講傳頌千古的歷史故事

活動二:說一說卓有成就的歷史名人

活動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動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明同學準備向大家介紹安慶這幾年的發展變化,下面是他發言稿的部分內容,請你按

要求幫助修改。(4分)

近年來,安慶市文物旅游局以項目建設、旅游開發、文物保護、行業管理為重

點,一甲]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縣城旅游經濟發展,提升安慶市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和

服務能力。在發展縣城旅游經濟過程中,各區縣持續加大投入,「乙]大觀區以創建全省旅游示

范縣(區)為目標,去年全年完成旅游固定資產投資超過四億多元。

①[甲]處畫線句存在用詞不當的問題,應將“"改為“”。

②[乙]處畫線句存在語意重復的問題,應將“”或“”刪掉。

四、閱讀題(40分)

實用類文本閱讀課,老師以“科學點亮好奇心”為專題選取三則材料,組織探究學習,

請完成下面小題。(11分)

材料一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天文夢,在仰望星空時會產生無盡的遐想。這是刻在我們基因里

的好奇心。不管在哪個國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好奇心都會逐漸降低,因為他們會越

來越專注于某個領域,也會對習以為常的東西不再提出問題。但有一部分人例外,他們能在

人們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看到問題,提出來并想辦法去解決。所以說,科學家就是長大的孩

子。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鄭永和指出:“創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徑依賴。找到

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可以稱作創新,如果下次再遇到相同問題時,我們會按照上一次的路徑去

解決,慢慢就形成了路徑依賴。刷題講究機械化、熟練,甚至是‘條件反射',只要拿到

題,馬上就能搜索到在腦海里的解題套路。”刷題和創新顯然不能同向而行。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2023年2月6日第05版《教育周刊》)

材料二

圖:中小學生知道科學家事跡后對科學研究產生興趣的占比

材料三

孩子天然就對宇宙空間具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是好事。我國在航天事業方面取得的巨大

成就會進一步激發孩子們探索浩瀚宇宙的好奇心,播下科學的種子。以往,我們認為科普就

像一個大水壺往杯子里倒水,也就是科學家把科學知識教給學生。但通常情況下,科普工作

是另一個場景,科學家需要將知識播撒給學生,學生就會像小樹苗一樣自己慢慢吸收水分。

(摘編自《南方日報》2023年4月17日第A12版《深周刊?對話》)

10.根據材料,下列對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天文夢想和好奇心漸漸變淡,完全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

程中過分注重刷題,慢慢就形成了路徑依賴。

B.在知道一些科學家的事跡后,17.2舞的中學生和10.7%的小學生都表示沒有興趣,說明

中小學生已經對科學研究失去了好奇心。

C.科普就像一個大水壺往杯子里倒水,科學家把科學知識教給學生,所以科普工作應提

倡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培養模式。

D.有好奇心是好事,但僅有好奇心是不夠的,還應學會創新,不要依賴解題套路,用科

學知識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

1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寫出你對“科學家就是長大的孩子”這句話的理解。(4分)

12.結合三則材料,談談應如何用科學點亮好奇心。(4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20分)

同學們,旅游其實也是一種“閱讀”,是認識世界的另一種方式。一般而言,游記包括

三個要素,即“所至”“所見”和“所感”。讓我們一起閱讀下面這篇游記,去感受虎跳峽

的魅力!

兩進虎跳峽

張鴻源

①虎跳峽在滇西北,它是玉龍、哈巴兩大雪山南北夾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塊巨

石,傳說曾有老虎從岸邊跳上巨石,再縱身跳到對岸,“虎跳峽”之名由此而來。虎跳峽全

長23千米,分為上峽、中峽、下峽三段。

②我第一次進虎跳峽,是從中甸的虎跳峽鎮步入上峽的。剛到金沙江畔,便看見對面的

玉龍雪山高聳云天,皚皚白雪堆積在重重疊疊的峰脊上。時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霧游

移在群峰間,愈顯出玉龍雪山的高深莫測。

③接著,我走上一條僅容一人行走的崎嶇山路。這條過于簡陋的人馬驛道,橫系在臨江

的懸崖上,走在上面既艱且險。到了這里你才能體會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細、長、

險、滑……我覺得自己真像一只巖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戰栗著探行。

④再往前,兩岸高山越擠越攏,排列成一道道狹窄的天門。本來在寬闊江面上舒展流淌

的江水,一下子擠進這難以容身的狹谷,它勃然大怒,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這聲音在山

谷間回蕩傳響,仿佛洪荒遠古開天辟地的遺音。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卻感覺到汪洋大海

狂暴時的聲勢和威力:巖在崩,地在動,山在搖。我只覺頭暈目眩,腳下站立不穩。據說,

漂來的粗圓木和滾落的大石塊,在這里都會被粉碎得無影無蹤。我只能退到高處,遙遙承受

這驚心動魄、熱血沸騰的刺激……

⑤懷著上峽帶給我的震撼走向中峽。迎面來了一隊馬幫,我閃身到路旁讓道,聽著馬兒

們艱難的足音,看著馬幫慢騰騰地消逝在遠處斷崖后面……馬幫就是這樣從過去走到現在

的。路途艱險,馬幫卻奮力前行,走成了峽谷中一道獨特的風景。中峽的谷底礁石遍布,如

滿天星斗。這些從山上飛滾而來的落石,堆積江中,犬牙交錯。江水在其間往復跳躍,浪花

推著浪花,漩渦套著漩渦,一路5千米18個險灘相連至下峽。

⑥我對下峽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強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從麗江的大具鄉乘車直

奔下峽。抵達停車場,我不禁驚嘆:“好個哈巴雪山!”仔細俯仰一番:沒有零散的峰頭斷

崖,整體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塊造就出大氣磅礴的雄姿。而后沿著棧道直至江邊的觀峽

臺,在臺上遠眺江兩邊玉龍、哈巴凌空對峙,峰連嶂合。此景正如清代孫髯翁所寫:“一線

中分天作塹,兩山夾斗石為門。”前往渡口的路上,日頭已經偏西,山巔陽光耀眼,峽谷里

卻籠罩著濃濃的陰影,幾分雄渾,幾分肅穆,幾分蒼涼。

⑦從渡口乘船前往對岸。上岸后發現沒有路,我只得尋著人踩過的痕跡,攀藤抓草往上

爬,還得時時小心,腳下不能打滑,否則就會墜下深淵。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個小時,

才算踏上新開辟的公路。

⑧山高峽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峽核桃園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園是個只有幾戶

人家的小山村,這里的夜特別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間。濃墨似的山頭上方,星星在一塊

不大的天幕上眨著眼,默默感受夜的靜謐。人在此際,內心一片寧靜,仿佛世間一切的紛雜

都與我無關。我很快就帶著白天的游興進入了夢鄉……

⑨第二天拂曉我就出發了,穿越中峽來到了上峽。上峽已經開發為旅游景點,修筑了棧

道,可直下江邊挨近虎跳石。峽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車,游覽更方便了,越來越多的人可以

欣賞到一身豪氣、雄奇威猛的虎跳峽。但留在我內心深處的,還是那個不經雕琢、野性十足

的虎跳峽。我佇立江崖,仿佛又見一隊馬幫從遠處斷崖后慢騰騰地走來……

⑩|兩次進入虎跳峽,我如同經受了洪爐的冶煉,無論體魄還是心魄、都比過去強健許

區]若要問我云南山川最富陽剛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遲疑地回答:在虎跳峽!

(選自《滇域探秘》,有刪改)

13.請梳理作者在虎跳峽所見的主要景物,概括其特征,并根據提示將下圖補充完整。

(4分)

所至

雪山

所見

高聳

14.請結合語境,從修辭運用的角度,對選文第④段畫橫線的句子進行賞析。(3分)

15.請根據選文內容,將下面的讀后感補充完整。(3分)

作者的“所感”是游記的靈魂,也是游記的生命力所在。閱讀選文時,我們發現作者兩

次寫到馬幫:第⑤段寫馬幫“走成了峽谷中一道獨特的風景”,表達了作者對馬幫的

A.之情;第⑨段寫“仿佛又見一隊馬幫從遠處斷崖后慢騰騰地走來”,表達了

作者對馬幫的B.之情。這就是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攝取所見……而又不單是

寫實,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情思”。

16.游記常見寫法有“移步換景”和“定點換景”,選文第⑥段使用了哪種寫法?請簡要

分析。(5分)

17.請根據選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對第⑩段中畫框句子的理解。(5

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9分)

雪山

馬敘

從林芝到拉薩,從拉薩到納木錯,八百公里的路上,一路上,不斷地有雪山出現。它們

遠遠地出現在視線之中。

車中,人們嘈雜地談論或驚呼著關于雪山的話語:

“雪山離我們多遠?”

“看到的是什么山?”

“它真白。”

“我要上去抓把雪玩玩。”

“前面拐彎過去還能看得到雪山么?”

“看!看!又是雪山!”

“雪山!雪山!”

車中的人真的是很興奮,看到了真實的雪山,對他們而言,到西藏看到了雪山就完成了

想象中的一半的任務。

南迦巴瓦峰是我的這次西藏之行中遇到的第一座雪山。

南迦巴瓦峰是這么的遠,幾乎是一座形而上①的雪山,而車上的人對雪山的議論是形而

下②的,他們想以手抓山頂上的積雪,想在雪山頂上留個影,想回家后在照片里欣賞雪山背

景中的自己的影像。然后,說,你看,雪山!在直白村,再向南迦巴瓦峰眺望時,雪峰已經

重新隱沒在濃密的云霧之中。我的視線在這時是凝滯的。高高的南迦巴瓦峰,它抬起的是我

的不真實的想象。我更愿意多次重復地描述它:遠的,不真實的,難得一見的,形而上的。

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是絕對的,南迦巴瓦峰是絕對的,大昭寺是絕對的,布達拉宮是絕

對的。當我處于它們的底下或遠處時,這種感覺尤其強烈。在去往巴松錯的路上,人們再次

看到了雪山。夏日的雪山在陽光下的閃耀令很多人著迷。那么高,那么遙不可及。它的白色

是那么的虛幻。它的尖頂是那么的寧靜。在巴松錯,我從湖水中接通對雪山的想象。巴松錯

的湖水來自遠方雪山的融雪。當雪山之水進入巴松錯時,仍然保持著虛幻的品質。我注意巴

松錯原木連接的浮橋,它一半浸在湖水之中,起伏的浮動,拉伸的粗大鋼索、鐵鏈與湖水的

對映,湖心島的孤寂,已經廢棄的水葬臺,這一切,都加強著巴松錯湖水的虛幻感覺,這虛

幻的前提是它的源頭是冰冷的雪山之水。

到拉薩之后,再往納木錯去,二百五十公里的路上,念青唐古拉山主峰的雪山在開闊的

青藏公路上能夠遠遠地看到。

雪山還是那么的遠。

在人們下車對著雪山拍照的時候,遠遠地走來了一個藏族男孩。他向著我們走來。曠野

上就這一個孩子,我們的視線內看不到他的父母。他的背后是念青唐古拉山雪峰。他向我走

近,向我說了一句藏語。在他張口的時候我俯下身去,我聽到了他的這句話,卻聽不懂他這

句話。這近乎是一句秘語。后來我們中間有人給了孩子一元錢。很快地,這個男孩回轉身走

了。看著他漸漸走遠的背影,這個曠野上孤單的男孩像遙遠的雪峰一樣給我一種虛幻不真實

的感覺,因為這個男孩離世俗太遠太遠。在這時,在雪山與男孩之間,我更傾向于這個曠野

中的男孩。若干年后,他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藏族小伙?再若干年后,他的中年晚年,以漸漸

老去的方式,會繼續安靜地置于這里空曠的時間深處么?而遠處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峰始終以

近乎靜止的形式見證了這里的一代又一代藏民的悄無聲息的更替與延續。回到了眼前的事

物,公路,車輛,游客,對它們,我仍然感到有著巨大的未知。這未知從城北高原遠方的雪

山延伸開來,一直延伸到了眼前的最切近的事物,使得我對鼻尖下的事物無法正確確認。

在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雪峰退得更加渺遠,它在遼闊的納木錯湖的盡頭。在下午時

分,站在納木錯的東邊往西南邊眺望,念青唐古拉山上空云層翻滾,原在視線盡頭的雪峰此

時隱沒在云霧之中。在那一邊,暴雨即將來臨。在這一邊,陽光明媚。湖盡頭氣候的巨大變

化隱去了念青唐古拉山的細枝末節。剩下的是:云,雨,湖,山脈,草原。我仍然眺望雪

峰,盡管此時不可能再看得見雪峰。翻滾的云霧和雪峰,正在把一種巨大的未知擴展開來。

我在這邊的明亮之中,心里卻充滿了虛空與陰霾。這陰霾來自內心黑暗,來自雪山的對比。

返回拉薩的路上再次翻越那根拉山口。這時的那根拉已經覆上了一層薄薄的雪層。當高原短

暫的夏季消去,這里將又會是綿延的白雪世界。這次,一車的人都很平靜,我想,這是他們

看過了南迦巴瓦峰、看過了念青唐古拉山雪峰的原因。而雪山則把更遠的寧靜,晴日雪峰的

寧靜,存放在未知的空間中。

(選自《在雷聲中停頓》,有刪減)

[注]①形而上:是指超越于形象之外,或說不具有形象。②形而下:指有形的事物。

18.在橫線處填上合適的內容,將路線圖補充完整。

路上

【視角】眺望

【所見】雪山

在開闊的公路

遠處

巴松錯

【所見】來自遠方

雪山融雪的湖水

19.作者為什么說雪山是“形而上”的?借助“路線圖”,簡要回答。(3分)

20.你認為這個藏族男孩若干年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藏族小伙?結合本文內容,簡述理

由。(3分)

21.“個人化的體驗與思考,才是游記的靈魂。"你如何理解這句話?結合《雪山》與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兩篇游記,加以闡述。(3分)

五、作文(50分)

22.每個人都有一雙眼,每雙眼里都有一個世界。每個人都信賴自己的眼,以為自己眼里

的世界就是世界本來的樣子,以為別人看到的也是一模一樣的世界。

就是同一個世界,不同的人還是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樸實的人看到生計,精明的人

看到機會;困窘的人看到絕望,浪漫的人看到希望;商人看到利益,官員看到愿景……

而你,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世界……

請以“不一樣的世界”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m?i;隆;礴

2.答案:云遮霧嶂;云遮霧障

3.答案:主謂短語

4.答案:比喻;擬人

5.答案:誡;騁;yu;jin

6.答案:C

解析:A項,前呼后擁:前面有人吆喝開道,后面有人簇擁護衛。多形容隨從多,排場

大。B項,怒不可遏: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憤怒到了極點。C項,震耳欲聾:耳朵都快震聾

了,形容聲音很大。D項,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進。句中用來形容聽到的瀑布的聲音

之大,應用“震耳欲聾"。故選C。

7.答案:①奇特;②仰視;③驚險;④各種形態的水

8.答案:駛過冰河;再入冰塔林;雄偉和神秘;造物主的創造力;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

長的變化

9.答案:1.人文安慶;2.活動三:背一背絢麗多彩的詩詞楹聯

活動四:秀一秀獨具特色的風俗文化

3.①應將“增強”改為“促進”。

②應將“超過”或“多”刪掉。

10.答案:D

解析:A.根據材料一“不管在哪個國家……也會對習以為常的東西不再提出問題”可

知,選項中“完全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分注重刷題”表述錯誤。B.分析材料二柱狀

圖可知,在知道一些科學家的事跡后,有67.5舞的中學生和60.蝴的小學生對科學研究有一些

興趣和好奇心,有15.3強的中學生和28.9%的小學生對科學研究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

選項中“說明中小學生已經對科學研究失去了好奇心”表述錯誤。C.根據材料三“以往,我

們認為科普就像一個大水壺往杯子里倒水……學生就會像小樹苗一樣自己慢慢吸收水分”可

知,選項中“所以科普工作應提倡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培養模式”表述錯誤。

11.答案:①科學家從孩童時期起,一直對科學研究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②孩子要不

斷地對習以為常的現象提問,并嘗試找出方法去解決,才有可能成長為科學家;③學校教育

要讓學生保持好奇心,不要過分注重刷題。

解析:根據材料一“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個天文夢,在仰望星空時會產生無盡的遐想。

這是刻在我們基因里的好奇心”和“但有一部分人例外……提出來并想辦法去解決”可知,

科學家從孩童時期起,一直對科學研究有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而孩子要不斷地對人們習以

為常的現象提問,并嘗試找出方法去解決,才有可能成長為科學家。根據材料一“刷題講究

機械化、熟練,甚至是‘條件反射'……刷題和創新顯然不能同向而行”和材料二可知,學

校教育要讓學生保持好奇心,不要過分注重刷題。

12.答案:①學習中避免“刷題”形成路徑依賴,提倡創新,讓學生科學理解、吸收知

識。②發揮科學家榜樣的力量,使學生對科學研究保持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③加強科普宣

傳,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內容的能力。根據材料一“創新最怕的就是形成路徑依

賴……刷題講究機械化、熟練,甚至是‘條件反射“刷題和創新顯然不能同向而行”可

知,學習中應避免“刷題”所形成的路徑依賴,要提倡創新和學生科學理解、吸收知識的方

式;根據材料二的柱狀圖可知,應發揮科學家榜樣的力量,使孩子們對科學研究保持強烈的

興趣和好奇心;根據材料三“以往,我們認為科普就像一個大水壺往杯子里倒水……學生就

會像小樹苗一樣自己慢慢吸收水分”可知,應加強科普宣傳,用科技的巨大成就激發孩子們

探索宇宙的好奇心(播種好奇心的種子)。

13.答案:A.山路險阻(山路崎嶇、驛道艱險);B.村夜沉寂(星夜沉寂)

解析:作答本題,首先應梳理作者在虎跳峽所見的主要景物,然后概括其特征。第②③

④段寫作者在上峽所見的三種景物。其中,第②段寫上峽所見一“雪山高聳”;第③段寫上

峽所見二“山路險阻”;第④段寫上峽所見三“江水震響”。第⑤段寫作者在中峽所見“礁

石密布”。第⑥⑦⑧段寫作者在下峽所見的三種景物。第⑥段寫下峽所見一“雪山磅礴”;

第⑦段寫下峽所見二“峽谷森嚴”;第⑧段寫下峽所見三“村夜沉寂”。據此作答即可。

14.答案: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擠”“勃然大怒”把江水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

了江水因江面變窄而流速變急、水聲震響的特點,表達出作者內心強烈的震撼。

解析:首先判斷句子運用的修辭手法,然后結合具體內容分析其表達效果。由“擠”

“勃然大怒”可知,該句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江水人格化;結合“本來在寬闊江面上舒

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擠進這難以容身的狹谷”可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江水因江面變窄而

流速變急、水聲震響的特點,表達出作者內心強烈的震撼。

15.答案:A.贊美(敬佩);B.懷念(追懷)

解析: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時,要抓住句子的上下文內容。閱讀選文,可知作者兩次寫

到馬幫。第一次寫馬幫是在第⑤段,虎跳峽山路險阻,但馬幫卻行走多年,表達的是對馬幫

的贊美或敬佩之情。第二次寫馬幫是在第⑨段,作者第二次去上峽,這里并未看到馬幫,是

虛寫馬幫,表達了對馬幫這種獨特風景的懷念或追懷之情。

16.答案:使用了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先寫在停車場俯仰哈巴雪山的磅礴雄姿,然后移

步到觀峽臺遠眺玉龍、哈巴兩山對峙的景象,最后寫在前往渡口的路上看到山巔陽光耀眼、

峽谷陰影籠罩的景象。

解析:首先應明確“移步換景”和“定點換景”寫法的不同,然后對照選文第⑥段的內

容,判斷其使用的寫法。閱讀第⑥段,由“抵達停車場……大氣磅礴的雄姿”可知,作者的

第一個觀察點在停車場,俯仰雪山的磅礴雄姿;由“而后沿著棧道直至江邊的觀峽臺……峰

連嶂合”可知,作者的第二個觀察點在觀峽臺,遠眺江兩邊玉龍、哈巴兩山;由“前往渡口

的路上……幾分蒼涼”可知,作者的第三個觀察點在路上,看到山巔陽光耀眼,峽谷卻籠罩

著濃濃的陰影。由此判斷第⑥段使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17.答案:作者兩進虎跳峽,在艱險的山路上探行,在無路的山崖上攀爬,鍛煉了體能和

毅力;同時,山的巍峨、水的奔涌、夜的靜謐……陶冶了他的心性。我也有類似的體驗,例

如去徒步時跋山涉水,遇見美景,既強健了體魄,又凈化了心靈。

解析:首先分析畫框句子的意思。該句在文章結尾段,總結全文,點出了作者兩次游歷

虎跳峽的收獲和人生感悟:欣賞了山川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奇特,一路探險攀爬,磨練了

意志,陶冶了性情,鍛煉了體魄,所以說“如同經受了洪爐的冶煉,無論體魄還是心魄,都

比過去強健許多”。然后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舉例闡述即可。

18.答案:①仰望/眺望;②雪峰隱沒在云霧之中/雪峰退得更加渺遠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概括。①處,此時作者在路上,由“當我處于它們的底下或

遠處時,這種感覺尤其強烈”可見作者是在低處,因此作者的視角是仰望或者眺望。②處,

此時作者在納木錯,由“在下午時分,站在納木錯的東邊往西南邊眺望,念青唐古拉山上空

云層翻滾,原在視線盡頭的雪峰此時隱沒在云霧之中”可概括為雪峰隱沒在云霧之中或雪峰

退得更加渺遠。

19.答案:我們一路追尋、靠近雪山,但雪山還是遙遠的、不真實的,難得一見的,仿佛

“超越于形象之外”,存在未知的空間中,所以作者認為雪山是“形而上”的。

解析:本題考查詞語的賞析。根據注釋可知“形而上”是指超越于形象之外,或說不具

有形象。由文中“在納木錯,念青唐古拉山雪峰退得更加渺遠,它在遼闊的納木錯湖的盡

頭”和“路線圖”可知,雪山是遙遠的,是不真實的,難得一見的,存在未知的空間中,所

以作者認為雪山是“形而上”的。

20.答案:示例一:我想也許他會改變,融入世俗。雖然這個藏族男孩在我眼中同雪山一

樣遠離世俗,但有人卻把世俗的想法套用在這個藏族男孩身上,給了他一塊錢。而隨著公

路、車輛、人等世俗人、物的不斷涌入,世俗的價值觀將慢慢地浸染這里的人,從而改變這

個藏族男孩的生活。

示例二:我想他依然會保持其天然的樸素。這個藏族男孩在我眼中同雪山一樣,離世俗

太遠太遠,即使公路、車輛、游客這些世俗的東西侵擾這塊土地,但是雪山這個“巨大的未

知”,是無法靠近的。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這個藏族男孩會繼續安靜地置于雪山空曠的時間

深處,不會改變。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看著他漸漸走遠的背影,這個曠野上孤單的男孩像

遙遠的雪峰一樣給我一種虛幻不真實的感覺,因為這個男孩離世俗太遠太遠”,作者認為藏

族男孩也是像雪山一樣,遠離世俗的。可認為男孩會改變,因為“我們中間有人給了孩子一

元錢”,人們還是用世俗的眼光在看待男孩,當人和人待在一起難免被同化。也可認為男孩

不會改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