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練習100篇_第1頁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練習100篇_第2頁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練習100篇_第3頁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練習100篇_第4頁
初中文言文翻譯技巧+練習100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文言文翻譯技巧+練習100篇

一、文言文翻譯技巧

1一增

就是增補,在翻譯時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例L"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譯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

例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

例3:“君與具來。”

“與”后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

例:“不治將益深”是一個假設句,譯句:“(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

2二刪

就是刪除,凡是古漢語中的發語詞、在句子結構上起標志作用的助詞和湊足

音節的助詞等虛詞,因在現代漢語中是沒有詞能代替,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刪

去。

例1:“夫戰,勇氣也。”

譯句:“戰斗,靠的是勇氣”。

“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

例3:“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譯句:”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很久不存在了。”“

也”為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

全可以去掉。

3三調

就是調整,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

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才能使譯句通順。這就需要調整語句語序,大

體有三種情況:

1.前置謂語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語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3.前置賓語后移

例:“何以戰?”

第2/62頁

可調成“以何戰”。

4.介賓短語前移。

例:“還自揚州。”可調成“自揚州還”。

4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專有名詞、國號、年號、人名、物名、

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譯句:“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

“慶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5五擴

就是擴展。

1.單音節詞擴為同義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例:“更若役,復若賦,則如何?”

譯句:“變更你的差役,恢復你的賦稅,那么怎么樣呢?”

“役”、“賦”擴展為雙音節詞。

2.言簡義豐的句子,根據句義擴展其內容。

例:“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

譯句:“使敵人降服,讓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會不來呢?”

6六縮

就是凝縮,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實用繁筆,在翻譯時

應將其意思凝縮。

例:“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譯句:“(秦)有吞并天下,統一四海的雄心。”

7七直

即直譯,就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詞句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對于文

言文的實詞、大部分虛詞、活用詞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譯的,否則,在考

查過程中是不能算作準取得翻譯。

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句:“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8八意

即意譯,就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容的基礎上,為體現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

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

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互文不可直譯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

例1:“秦時明月漢時關”

譯句:“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例2:“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第4/62頁

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比喻

例:“金城千里”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可譯為“鋼鐵般

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借代

例1:“臣本布衣”

“布衣”代未做官之人

例2:“萬鐘于我何加焉”

“萬鐘”代高官厚祿等。

例3:“黃發垂髯,并怡然自樂”

“黃發”代指老人,“垂髯”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諱。

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還有把上廁所

說成“更衣”。

9九替

就是替換。

1.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

2.替換成同義或近義的現代詞或詞組。

例1:“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這句中的“愚”,要換成“我”;“悉”,要換成“都”;“咨”,要換成

“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句子“卑鄙”要換成“出身卑微,見識短淺”。

3.固定結構替換成現代詞或結構。

例1:“然則……”:換成“既然這樣,那么……”;

例2:“何以.....?”換成“根據什么……

10十選

就是選擇,文言文中一詞多義,一詞多用的現象很常見,因此要選用恰當的

詞義翻譯才能使句子正確。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個多義詞,它有“兵器;士兵、軍隊、

軍事、戰爭”等義項。例句中的“兵”翻譯時應選擇“兵器”。

為便于同學們記憶,特將文言文的翻譯方法編成一段順口溜:

文言語句重直譯,把握大意斟詞句,人名地名不必譯,古義現代詞語替。倒

裝成分位置移,被動省略譯規律,碰見虛詞因句譯,領會語氣重流利。

第6/62頁

二、文言文翻譯一一練習100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

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

糜粥不充,日戾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

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翻譯: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

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

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

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

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

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

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愿掃除天下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

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

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譯文: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

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

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

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

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

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

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翻譯: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

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

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

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

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

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

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

“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4、宗毒(que)乘風破浪

宗毒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息年少時,炳問其志。息日:

“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

夜被劫,毒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

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息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翻譯:宗毒,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意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

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

第8/62頁

宗意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意才14歲,卻挺身

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

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

讀儒家經典。而宗意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5、祖逖聞雞起舞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

“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造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

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

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

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

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縻,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

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

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翻譯: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

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

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

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

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

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

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

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

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

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

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

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

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

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

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

大士而已。又數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翻譯: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里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

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

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

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

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

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7、蘇武牧羊北海上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

處,使牧軾。軾乳乃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縻食不至,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翻譯: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

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

第10/62頁

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

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

及其隨從人員常惠等分別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

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

以致系在節上的耗牛尾毛全部脫盡。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

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

志哉!”

翻譯:陳勝年輕時,曾經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

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

都不要忘掉。”伙伴們笑著應聲問道:“你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里來的富貴

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

姓而已。僉IJ,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

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翻譯: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

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勝一

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勝千萬人的知識。”于是項梁開始教項籍學習

兵法,項籍很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

10、孔門師徒各言志

顏淵、季路伺。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裘,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日:“愿聞子之志。”子曰:“老

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翻譯:顏淵、子路侍奉在孔子身邊。孔子對他們說:“何不各自說你們的志

向呢?”子路說:“希望可以把車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這

些東西都破舊了也沒有什么遺憾。”顏淵說:“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也不表白

自己的功勞。”子路對孔子說:“愿意聽您的志向。”孔子說:“(希望我)能讓老

人過得安適,能讓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讓年輕的人懷念。”

11、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

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于

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翻譯: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

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

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直接行走地平

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注

解疏證;偶爾有什么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12、歐陽詢揣摩古碑

歐陽詢嘗行,見古碑,晉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百步復反,下

馬佇立,及疲,乃布裘坐觀,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第12/62頁

翻譯:歐陽詢曾經在趕路的途中,見到一塊古碑,是晉代書法家索靖寫的。

他駐馬觀碑,許久才離開。可是沒走多遠,他又返回碑前,下了馬佇立著,仔細

觀賞。等到累了,就把皮衣鋪在地上,坐下來細心揣摩。又看了許久,他還舍不

得離開。于是,他就留宿石碑旁。就這樣一連三天,他才戀戀不舍地離去。

13、文徵明習字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于書,未嘗茍且,

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翻譯:文徵明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

來。他平生對于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滿意,

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寫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讀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

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

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

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

遂為通儒。

翻譯: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填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

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

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后,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

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后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

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

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

兇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安陽的韓性

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學成了博學多能的儒生。

15、孫權喻呂蒙讀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日:“孤

豈欲卿治經為博士耶?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

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

非復吳下阿蒙!”蒙日:“士別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

拜蒙母,結友而別。

翻譯:當初,孫權對呂蒙說:“您現在擔任要職,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

中事務繁多為借口推辭了。孫權說:“我難道要您研究經典成為博士嗎?只要您

廣泛閱讀,見識從前的事情罷了,您說事務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讀書,

自己覺得有很大的收獲。”于是呂蒙開始學習。到等魯肅經過尋陽時,跟呂蒙一

道議論軍事,非常驚訝地說:“您現在的才干謀略,不再是當年吳地的阿蒙!”

呂蒙說:“讀書人離別三日,就應該重新別眼相看。大哥為什么這么遲才改變看

法呢!”魯肅于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辭別。

16、陸游筑書巢

吾室之內,或棲于梗,或陳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顧無非書者。吾飲食

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賓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風雨雷雹

之變有不知也。間有意欲起,而亂書圍之,如積槁枝,或至不得行,則輒自笑曰:

此非吾所謂巢者耶!乃引客就觀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

信乎,其似巢也!

第14/62頁

翻譯:我的屋子里,有的書堆在木箱上,有的書陳列在前面,有的書放在床

上,抬頭低頭,四周環顧,沒有不是書的。我的飲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傷,

憂愁,憤怒,感嘆,不曾不與書在一起的。客人不來拜訪,妻子子女不相見,而

刮風,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氣)變化,也不知道。偶爾想要站起來,但雜

亂的書圍繞著我,好像積著的枯樹枝,有時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

己笑自己說:“這不是我說的鳥窩嗎?”于是邀請客人走近看。客人開始不能夠

進入,已進屋的,也不能出來,于是(客人)也大笑著說:“確實啊,這像鳥窩。”

17、董遇談“三余”勤讀

有人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

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

“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翻譯:有個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卻說:“必須在這之前先讀百

遍。”意思是:“讀書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顯現出來了。”求教的人說:“苦于沒

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余有人問“三余”的意思,董遇說:“冬天是

一年的農余時間(可以讀書),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時間(可以讀書),下雨的日子

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與“退筆冢”

永公住吳興永欣寺,積年學書,后有禿筆頭十甕,每甕皆數石。人來覓書并

請題額者如市。所居戶限為之穿穴,乃用鐵葉裹之。人謂為“鐵門限”。后取筆

頭瘞(yi)之,號為“退筆冢(墳)”。

翻譯:智永住在吳興永欣寺,多年學習書法,以后有十甕(缸)寫壞的毛筆

頭,每甕都有幾擔(那么重)。來求取墨跡并請寫匾額的人多得像鬧市,居住的

地方的門檻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鐵皮包裹門檻,人們稱之為“鐵門檻”。

后把筆頭埋了,稱之為“退筆冢”。

19、匡衡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

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日:“愿得主

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翻譯:匡衡很勤學,但沒有蠟燭,鄰居有蠟燭卻照不到(他的房間)。匡衡

于是就在墻上打了一個洞用來引進燭光,用書映著光來讀書。當地有一大戶人家

叫文不識,家里十分富有,書又很多,匡衡就給他家作雇工,辛苦勞動而不要求

報酬,主人感到奇怪,就問匡衡,匡衡回答說:“希望可以讀遍主人的書。”主人

感嘆,就把書借給他,(匡衡)終于成了大學問家。

20、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讀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

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皴,日沃湯數次。后名讀書之齋曰“七

錄”……溥詩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對客揮毫,俄頃立就,以故名高一

時。

翻譯:張溥小時侯喜歡學習,所讀的書必定親手抄,抄完了,朗誦一遍,就

(把所抄的)燒掉;再抄,象這樣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

都有了繭。冬天皮膚因受凍而開裂,每天用熱水浸好幾次。后來命名讀書的書房

叫“七錄”……張溥作詩和寫文章非常快。各方來索取的,(張溥)不用起草,

在客人面前揮筆,馬上就完成,因為這樣所以(張溥)的名聲在當時很高。

第16/62頁

21、晉平公炳燭而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日:“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日:“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

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

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翻譯: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音樂),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說:“為什么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

呢?”師曠說:“盲眼的我怎么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

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

燃蠟燭的光亮。(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

“說得好啊!”

22、高鳳專心致志

高鳳,字文通,家以農畝為業。妻常之田,暴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

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乃省。

翻譯:高鳳,字文通,家里把種田作為職業。妻子曾到田地(勞作),在庭

院里曬麥,讓高鳳看守著雞。正值天下著暴雨,高鳳拿著竹竿誦讀經書,沒有發

覺雨后地上的積水使麥子流走了。妻子回來感到驚訝詢問,高鳳才醒悟過來。

23、葉廷圭與《海錄》

余幼嗜學,四十余年未嘗釋卷,食以飴口,怠以為枕。士大夫家有異書,借

無不讀,讀無不終篇而后止。常恨無資,不能盡傳寫,間作數十大冊,擇其可用

者手抄之,名曰《海錄》。

翻譯:我年輕時非常喜歡學習,四十多年,不曾放開書卷,拿著它吃東西嘴

里覺得香甜,疲倦時用它當枕頭。士大夫家有與眾不同的書,借來的沒有不讀的,

讀的沒有讀完全篇不會終止。常常遺憾沒有錢財,不能全部抄寫。在那么多書里,

分出幾十大冊,選擇其中有用的親手抄下來,取名為《海錄》。

24、為人大須學問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往為群兇未定,東西征討,躬

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墻面,蒞事惟煩。'不徒言

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

翻譯: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非常需要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兇

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到處安靜(沒有

紛亂),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

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里。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

知,處理事情只有煩惱。’不只是說說,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很是覺得不對。”

25、任末好學勤記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刻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

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凈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視。臨終誡日:“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尸走

肉耳!”

翻譯:任末十四歲,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背著書箱不怕路途遙遠,危險困

阻。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么憑什么成功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

第18/62頁

小草屋,削荊條制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昏暗(的話)

就綁麻蒿來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寫在他的衣服上,來記住這件事。一同求

學的人十分喜歡他的勤學,便用干凈的衣服交換他的臟衣服。(他)不是圣人的

話不看。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的人,即便

是活著,只不過是行尸走肉罷了。”

26、王充市肆博覽

(王)充少孤,鄉里稱孝。后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

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眾流百家

之言。后歸鄉里,屏居教授。

翻譯: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

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

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

遍就能背誦,于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后來回到家鄉,退居在

家教書。

27、歐陽修“三上”作文

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

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

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瑯然聞于遠近,其篤學如此。”

余因謂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

尤可以屬思爾。”

翻譯:錢惟演(錢思公)雖然生長在富貴之家,卻沒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

陽的時候,曾經對僚屬說:平生唯獨愛好讀書,坐著讀經書、史書,睡者則讀先

秦百家著作和各種雜記,入廁的時候則讀小令。所以從未把書放下片刻。謝絳(謝

希深)曾經說:“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時候,他每次入廁一定帶上書,古書之

聲,清脆響亮,遠近都能聽見,好學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對謝絳說:“我平

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好

好構思啊。”

28、林逋論學問

學者之問也,不獨欲聞其說,又必欲知其方:不獨欲知其方,又必欲為其事。

而以既問于師,又辯諸友,為當時學者之實務。蓋學以學為人也,問以問所學也。

既為人則不得不學,既學之則不容不問。

翻譯:求學的人提問,不光要聽師長的論說,還一定要了解他們治學的方法;

不光要了解方法,還要實踐師長所教誨的事。這其中,既能向師長請教、又能跟

朋友探討,是求學的人最實在的事情。這是因為學習是為了學習做人的道理,提

問是為了弄清學習中的疑難。作為一個人不能不學習,學習就當然不能不提問。

29、歐陽修誨學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

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

哉?

翻譯:(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

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

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

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

第20/62頁

品行惡劣的小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30、王安石傷方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

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鈣

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予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

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

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

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

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

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

(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

漸漸地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一樣招待,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

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聽到這件事

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

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

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

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31、李存審出鑲教子

(李)存審出于寒微,常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

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鍍者凡百馀。”因授以所出鍍,命藏

之,曰:“爾曹生于膏梁,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翻譯: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

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

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

于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這些人

都出生在富貴之家,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32、貪污者不得歸本家

包孝肅公家訓云:“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臟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

不得葬于大瑩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

琪刊石,豎于堂屋東壁,以詔后世。”又十四字。琪者,孝肅之子也。

翻譯:包孝肅公(包拯謚號)包拯在家訓中有這樣一段話:“后代包家子孫

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貪污財物罪而撤職的人,都不允許回歸老家;死了以后,

也不允許葬在家族祖墳上。如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后代。”原文共

有三十七個字。在家訓后面簽字時又寫道:“希望包琪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塊

上,把刻石豎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用來曉喻包家后代子孫。”原文又有十四

個字。包琪,就是包拯的兒子。

33、陶母責子退蚱

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用蚱餉母。母封解付吏,反書責侃曰:“汝為吏,

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翻譯: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

母親封好魚干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

第22/62頁

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34、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

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

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翻譯: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

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

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

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

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干;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

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

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愿時日消磨,最終就會

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于社會,只有悲

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35、陸游家訓

后生才銳者,最易壞。若有之,父兄當以為憂,不可以為喜也。切須常加簡

束,令熟讀經、子,訓以寬厚恭謹,勿令與浮薄者游處。如此十許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可慮之事,蓋非一端。吾此言后人之藥石也,各須謹之,毋貽后悔。

翻譯:后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

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

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

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

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后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待,不要留

下后悔的遺恨。

36、孟母三遷

孟子幼時,其舍近墓,常嬉為墓間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處子也。”遂

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街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

宮之旁;孟子乃嬉為設俎豆揖讓進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處吾子矣。”遂居焉。

翻譯: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痛哭這樣的

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鬧市處,離

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又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

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校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

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

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37、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

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

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

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譯: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后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

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妻子剛從街

上回來,曾子便準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

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并不懂事,

第24/62頁

什么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里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

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

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38、子路受教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

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

不揉自直,斬而射之,通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

鎮而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翻譯:子路拜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說:“我

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只是說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怎么

會有人趕上呢?”……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

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由此說來,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

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

聽后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聞斯行之?”冉有問:“聞

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翻譯:子路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

怎么能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孔子

說:“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子路)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

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么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

到什么就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么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冉

求平時做事縮手縮腳,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

退。”

40、墨子怒責耕柱子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無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

駕驥與牛,子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

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翻譯: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

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說我將驅趕那

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為什么要良馬呢?"耕

柱子說:“因為良馬值得用來鞭責。”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值得鞭責的。”

41、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日:“順德果能有益于國家,朕

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賜絹數十

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

有人性,得絹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翻譯: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后,唐太宗

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么會

貪婪到這地步呢?”但還吝惜他有功績,就不懲罰他,只是還在大殿中當眾贈送

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

第26/62頁

么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

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如同一只禽獸罷了,殺了他又有什么益處呢?”

42、陳萬年教子諂諛

(陳)萬年嘗病,召咸(陳萬年之子)教戒于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

屏風。萬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

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翻譯: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

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

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么?”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

大抵教兒子對上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陳萬年沒有再說話。

43、錢大昕默坐觀弈

予觀弈于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

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先得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

智尚有余。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

終日默坐而已。

翻譯: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

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

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

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松有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

我很慚愧,不能說出一句話。以后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

已。

44、王荊公旁聽文史

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履,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

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亦之書否?”公唯唯而已,

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翻譯: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著手杖行走,獨自

游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里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

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地應答。

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慚愧

的低著頭離開。

45、大樹將軍馮異

(馮)異為人謙退不伐,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

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

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愿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翻譯: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夸。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

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

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

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破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每人都有被分配隸

屬,士兵們都說愿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贊揚他。

46、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顏)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

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第28/62頁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翻譯: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

“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

“(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

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

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47、曾參不受魯君邑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

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

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

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也。”

翻譯: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送給他一大片土

地,曾子堅決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來,曾子還是不接受。使者說:“這又不

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么不受?”曾子說:“我聽說,

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

顯露驕色。那么,就算國君賞賜我的土地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

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

的。”

48、賢妻桓少君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

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

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

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

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翻譯: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

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

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著

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說:“我父親因

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著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

(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著說:“(你)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

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

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一起拉著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后,

就提著水甕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里的人對她非常稱贊。

49、魏徵論自制

(唐)太宗問魏徵:“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

得身失著,朕所以常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

然不自知,卿可為朕言之,當以為楷則。”徵對曰:“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

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伏愿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

終之美,則萬代永賴。”

翻譯:唐太宗問魏征說:“觀察近來和古代的帝王,有傳承帝位十代的,有

傳承帝位一兩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懷憂慮的原

因(是),或者害怕撫慰養育人民不能得到適當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產生驕傲

懈怠的情緒,高興憤怒超過了限度,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超過限度了),您可以

為我說出這個情況,(我)應當把您的話當作準則。”魏征回答說:“喜愛欲望高

第30/62頁

興憤怒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