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一、課程標準?①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②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二、教學重點二、教學重點?三、三、知識整合?四四、基礎知識歸納?一、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背景1.經濟上: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農奴制阻礙工業的發展19世紀40年代,工業革命擴展到俄國。但是在農奴制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革命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缺少工業資本,更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這一切使得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其他西歐主要國家。農奴制成為阻礙俄國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廢除農奴制的呼聲日益高漲。2.政治上:農奴制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農奴制激起農民的不斷反抗19世紀中葉,俄國農村人口一半以上是農奴。農奴承擔繁重的勞役地租和賦稅,生活貧困不堪。反抗斗爭越來越多,農民起義群起。3.思想上:出現反對農奴制和專制統治的新思潮。新思潮的涌動受“十二月黨人起義”的影響,19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改革派提出必須解放農民,由農民向地主贖取份地。激進派要求無條件地給予農民自由和土地,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4.軍事上:1855年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加劇了社會危機。1853------1856年,俄國與英法為爭奪奧斯曼土耳其,雙方展開激戰,史稱“克里米亞戰爭”。由于俄國武器裝備匱乏且陳舊,交通運輸原始落后,指揮系統腐敗無能等原因,俄國戰敗戰爭導致俄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各地農民紛紛暴動,深深震撼了封建統治。亞歷山大二世繼位以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勢,不得不走上一條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二、俄國農奴制改革的主要內容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這些法令被統稱為“二一九法令”(俄歷二月十九日),又稱解放法令。主要內容有:①關于農奴的人身解放:從法令頒布時間起,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地主不得買賣或干涉其生活。地主再也不能把農民當作私有財產任意買賣、贈送和抵押,他們享有公民權利,可以簽訂契約、提起訴訟、自由結婚、經商、做工和合法擁有財產。②關于農民的份地:法令規定,土地仍歸屬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決定;份地須高價贖買,未付清贖金前,農民仍須給地主服勞役、交代役金。農民除了要交付贖金,還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份地的多少和農民應負什么義務都訂立契約。③關于贖金:農民獲得份地時,首先必須以現金形式支付土地贖金的20%-------25%,贖金高于當時土地實際價格二三倍。④關于改革后對農民的組織管理:為了管理農民還建立了一種新的管理組織―“村社”,在村社里面設置一個由地方貴族擔任的調停人。同時,法令規定由村社負責農民份地贖金和賦稅的交納,付清贖金后,農民必須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脫離村社。三、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評價1、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也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公開、野蠻的掠奪。2、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1)進步性①法令在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地主對農奴的人身控制,兩千多萬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②通過改革,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對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③這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它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2)局限性①不徹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如沙皇專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等);農民仍然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無權地位。農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岸痪欧睢睂嶋H上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②掠奪性:這次改革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掠奪,“解放”后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五、重難點歸納?③五、重難點歸納?1、如何理解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性質:具有明顯的資產階級性質。他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方面實行的改革,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勞動力、市場和資金。改革后,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有了迅速發展。政治方面,沙皇專制政權逐步變成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2)進步性①作用:推動了俄國社會的發展,是一次歷史的進步?!岸痪欧睢睆U除了農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農奴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財產,廣大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通過改革,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對促進俄國農業乃至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②地位:這次改革雖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進行的,但改革使俄國的生產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方式由封建性向資本主義方式的過渡,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3)局限性:“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妥協的產物。這次改革沒有改變沙皇專制主義的本質,沙皇只是在形勢所逼下作了一些“讓步”。①不徹底性: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封建剝削方式在農村繼續保留。②掠奪性:改革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的掠奪,“解放”后的農奴被剝奪得一干二凈。③欺騙性:改革遠遠沒有滿足農民的要求,而且農民大量的土地和金錢被地主奪去,改革后農民的土地比原來還少,他們無法維持生計,只得重新租種地主土地,受到更大的盤剝與奴役。(4)影響①它以犧牲農民利益來發展資本主義,必然給發展中的資本主義帶來不良影響(特別是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②社會矛盾依然尖銳,農民暴動和起義不斷。2、俄國最終選擇改革方式變革社會的原因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度是在受到內外挑戰的情形下進行的,是一場以沙皇為首的農奴主為阻止人民革命運動的發生,在盡量維護貴族和地主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之所以能夠采取這種方式,主要由于國內農奴制的嚴重危機已使沙皇無法照舊統治下去了,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國際局勢的發展,使沙皇政府看到農奴制必須廢除。另外,受俄國經濟發展落后的影響,俄國無產階級力量比較弱小,還沒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更難以擔當大任,因此沙俄選擇了變革社會,挽救危機的改革方式。3、如何認識1861年改革的進步性和歷史局限性(l)進步性:①“解放”法令廢除了臭名昭著的農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廢除了封建地主對農民的人身控制,農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財產,兩千多萬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②通過改革,農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對促進俄國農業及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所有這一切,都表明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社會的發展,是一次歷史的進步。③這次改革雖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進行的,但它的內容從根本上來講卻是資產階級性質的。它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2)局限性:“解放”法令實際上是妥協的產物,存在著明顯的歷史局限性。①農民雖然不再受個別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嚴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被束縛在土地上。②這次改革實際上是地主階級對農民的一次大規模的掠奪,改革后的幾十年間,農民支付的贖金總數超過改革時地價的幾倍。③改革后農民獲得的土地比他原來耕種的土地少,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租種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盤剝和奴役。4、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的影響(l)經濟近代化:農奴制的廢除,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資金和市場,俄國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俄國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農村中資本主義的成分也得到增長。(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體制方面作了比較深層的改革,建立了地主和城市的自治機構。在司法制度方面,參照西方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專制獨裁的俄國也出現了一些民主化的氣息。(3)軍事近代化: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軍事管理體系。(4)教育近代化:鼓勵社會和個人辦學,擴大大學自主權,允許引進西方書籍。(5)思想近代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思想和統治方式開始傳人俄國,越來越多的俄國人看到了俄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變革的愿望日益強烈。六、隨堂演練六、隨堂演練?1從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下圖)可以看出()A.俄國交通運輸業落后B.俄國內河航運發達C.俄國帆船制造業發達D.俄國勞動人民任勞任怨2俄國1861年改革的最大作用是()A.徹底廢除了封建制度B.維持了沙皇專制統治C.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D.籠絡了資產階級,擴大了統治基礎3“臭名昭著的‘解放’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行和一連串的侮辱。”列寧認為“解放”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主要是因為()A.農民須用錢購買商品B.農民被迫出賣勞動力C.農民須用高價贖買份地D.農民成為商品4、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在客觀上()A.維護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B.鞏固了沙皇專制統治C.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D.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步伐5、俄國1861年改革是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主要依據是()A.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B.改革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C.改革是對農民的一場殘酷的掠奪D.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1861年3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正式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特別宣言》。因為這一天是俄歷二月十九日,所以歷史上把這些法令統稱為“二一九法令”,又稱解放法令?!岸痪欧睢睆U除了臭名昭著的農奴制,其主要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組織管理等方面。這一法令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成為俄國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但是,“二一九法令”實際上是一個妥協的產物,存在局限性。二一九法令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個俄國官員在“二一九法令”頒布后評價農民的變化時說“人民挺起腰桿來了,樣子變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勢,言論談吐,一切都變了?!辈牧隙袑幷f:“臭名昭著的‘解放’,實際上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是對農民施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报D以上均引自歷史選修1請回答:(1)根據“二一九法令”的內容說明為什么農民會有這樣的變化?(2)為什么列寧把這種“解放”說成是對農民進行殘酷的掠奪?(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農奴制改革的認識。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說:“我不愿農民過得優厚,但我要防止俄國暴動。我認為,我們把農民同土地割裂會點燃俄國。假使要我簽字連同土地一起解放農奴,我寧肯把手指砍掉?!报D摘自《蘇聯史》材料二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法令中所規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下的農民稱暫時義務農。―摘自《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材料三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摘自《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請回答:(1)材料一中,亞歷山大二世心理上的矛盾是什么?他為什么產生這種矛盾心理?(2)據材料二、三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別。七、走進高考七、走進高考?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7分)(2008上海)俄羅斯人民是否還會長久地作老爺的破布?他們是否還長久地買賣人口,把人當牲畜?是誰讓我們淪為奴隸?是誰授予他們貴族的權利?又是誰讓他們騎在我們窮人的頭上,揮舞著鞭子?(1)這首詩描述的是什么制度?(1分)(2)作者對這種制度持什么態度?為什么?(2分)(3)詩中所說的“人民”的地位后來發生了怎樣的改變?(4分)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07山東濱州模擬)(10分)“三農”問題是黨中央高度重視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諸男夫十五(歲)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對實行兩年累耕)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樂還者聽逐空荒……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長官)各隨地給公田,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項,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六頃。更代(離職與上任)相付。賣者坐如律。----------《魏書·食貨志》材料二廢除農奴制,農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權,地主不能買賣和交換農民,農民又擁有財產擔任公職,進行訴訟和從事工商業的權利。在全部土地歸地主所有的前提下,農民可以使用一定數量的份地,但必須向地主繳納贖金。-----------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有關法令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鼓勵農耕的措施。(3分)(2)根據材料二簡要指出19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法令頒布后,俄國農民地位的變化。(3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令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2分)(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古今中外歷史為什么重視解決“三農”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男方同居協議書
- 船員協商協議書
- 學校擋土墻修建協議書
- 噴灑除草劑合同協議書
- 簽署戒酒協議書
- 夫妻離婚有債務協議書
- 廣告分公司合同協議書
- 競賽禁止協議書
- 幼兒園教師合同協議書
- 承包ktv租房協議書
- GB/T 44827-2024分子體外診斷檢驗尿液、靜脈血清和血漿代謝組學檢驗前過程的規范
- 肩關節鏡術后康復護理
- 企業環保項目激勵制度設計
- 2024年汽車駕駛員(技師)職業鑒定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2024年上海市高考語文真題現代文二《斑鳩》簡析及相關常規題型歸納
- 七年級下冊英語語法填空專項訓練100題含答案5篇
- 配電室火災應急處置預案
- 2024年高考英語考前押題密卷(全國卷1)(含答案與解析)
- 遼寧省盤錦市遼河油田實驗中學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下學期開學考試數學試題(原卷版)
- 中小學-預防性騷擾與性侵害-1-課件
- xx市體育中心設計說明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