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湖北省2025年高三歷史全真模擬卷(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大約1萬年前,人類開始放棄艱苦、危險的狩獵和采集,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種植小麥,馴化綿羊。與此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青銅工具的使用B.文明社會的形成C.城市的大批出現D.社會分工的出現2.下圖為漢武帝時期的“大飛鴻”“玉兔蟾蜍”“延益壽”瓦當,分別代表“太陽”“月亮”“延壽”,寓意“日月同輝、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些瓦當體現了A.社會觀念與藝術審美的結合B.科技發展與人文價值的統一C.政治一統與經濟繁榮的盛況D.儒家思想與市井風情的雜糅3.史學家陳寅恪認為,安史之亂后,藩鎮林立的唐王朝仍延續國祚一百余年,東南八道財賦的供給是重要原因;黃巢起義斷絕了汴路運河的交通,導致大唐帝國的土崩瓦解。該材料強調的是A.江南日漸成為經濟重心 B.交通建設促進國家運作C.中央專制集權仍需加強D.藩鎮割據維護政權穩定4.如下圖所示,宋代投壺盛行,士大夫家中陳設常有投壺的壺與矢。呂大臨在《禮記傳》中寫道:“投壺,射之細也。宴飲有射以樂賓。”司馬光則認為“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宋代投壺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強B.凸顯了儒學價值取向C.體現了門第觀念淡化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5.太湖南端的菱湖地區布滿數以千計的小型水域,水域里深挖的各種湖蕩具有養魚、種菱、植藕、蓄水等功能,而深挖湖蕩堆積而成的蕩埂可以植桑。到了明末,該地已是“魚廛絲市鬧通衢,懈壤今成貢賦區”。由此可見,菱湖地區的興盛主要是由于A.經濟政策的轉變B.生產技術的進步C.生產模式的優化D.經濟重心的南移6.1866年,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時談到,如果僅從當前需要來看,自造輪船還不如雇買,但要“求其精,求其備,而盡其所長歸之中土,相衍于無窮,非許以重資不可”。材料反映了左宗棠旨在A.創辦民用工業抵御經濟侵略B.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節省資金C.著眼長遠發展提高近代技術D.重資雇買外國輪船維護主權7.1920年為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陳獨秀在《新青年》鄭重推出了《勞動節紀念號》,陳獨秀還參加了上海7個工界團體籌備召開“世界勞動節紀念大會”并作《勞工要旨》的演說,甚受工界團體擁戴,被推為籌備會顧問。這表明A.《新青年》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推動者B.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創建條件逐漸形成C.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普遍參與了工人運動D.工人階級上升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8.地圖是濃縮的歷史。下面是兩幅不同時期中國共產黨根據地的地圖,從圖1到圖2所反映的變化是
A.“減租減息”變為“打土豪,分田地”B.軍隊由國民革命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C.取消中華蘇維埃政府,設立邊區政府D.革命統一戰線變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9.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該團旨在A.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B.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C.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相關民族政策 D.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10.20世紀80年代有知識懂生活的大學生、研究生、留學生是青年人的理想對象;20世紀90年代,商人、“大款”、企業家和外企員工成了婚戀市場的“香餑餑”。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B.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C社會變化推動民眾思想解放 D.高等教育普及提升民眾文化11.某校史學社開展了“多樣的文明,多樣的世界”主題活動,他們尋找到了各個文明對應的代表性成果,這些成果與地圖中的①②③④標示對應正確的是A.《吉爾伽美什》、人首飛牛石雕、《天方夜譚》、四吠陀B.卡爾納克神廟、《漢謨拉比法典》、“懸詩”、桑奇大塔C.那爾邁調色板、60進制、印章文字、《羅摩衍那》D.莎草紙、楔形文字、《醫典》、吳哥窟12.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頒布《禁止上訴法案》,宣稱“英格蘭這個國家政治實體由教界和俗界的全體人民組成”,“英格蘭的權力來自上帝,因此它有絕對的威望、能力來公正處理本國境內所有臣民的事務”。這一內容A.確立了君權神授的思想 B.推動了人文主義的發展C.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D.弱化了民眾的宗教信仰13.恩格斯在談到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時認為,《人間喜劇》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描寫了法國資產階級在1816-1848年這一時期對貴族社會的沖擊,這一貴族社會是在1815年以來又重整旗鼓的,并盡力重新恢復舊日法國生活方式的標準,從而出現了諸多需要轉變的社會問題。由此判斷,符合恩格斯論述的是①拿破侖統治導致法國封建勢力復辟②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是歷史趨向③社會主義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統治④小說亦可折射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4.1927年9月,蘇聯一位富農在與同村人談話時說道:“我還有3000普特去年的糧食,但我不會賣掉它,我會等到春天價格上漲,也許還會有饑荒,那時我就可以買一臺拖拉機了。我將賣掉三頭豬和一些羊來交稅,但我不會賣任何糧食。”這反映了當時蘇聯A.國家資本主義政策成效較好 B.新經濟政策擺脫了經濟困境C.富農屯糧是蘇聯饑餓的根源 D.農業集體化實施具有迫切性15.下表是2003—2008年英國公民對社區歸屬感的調查報告。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英國
2003年2005年2007年2008年很強烈27%31%34%36%相當強烈43%43%41%41%所有反應強烈者70%74%75%77%A.民主意識進一步強化 B.社會福利大幅度增加C.公民社區依附性加強 D.基層治理效能的提升16.【清代對西南地區的治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清朝重視西南地區的治理。順治帝指出:“滇黔阻遠,尚未歸誠。朕將以文德綏懷,不欲勤兵黷武。”在這一基本原則的影響下,許多土司主動投誠。但面對如馬乃、烏撒等“陽順陰逆,中懷叵測”的土司,則“悉心籌畫,相機殲剿”。雍正年間,鄂爾泰開始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改土歸流中提出“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的策略,既要廢除不法土司,還要嚴格控制未改流的土司。如一些地區的土兵有額定編制,征戰時均按定額征調;對土司的考核、二年大計,均依流官之例等。清朝統治者鼓勵內地人民到西南邊疆地區墾荒種地,移民的遷入帶來了高產作物的普遍推廣。清廷下令在全國各地設立政府興辦的社學,傳播儒學,學習漢語,改變落后的風俗習慣。——摘編自余文兵《帝國深入西南邊地——清中期中央政府對滇緬邊區的治理(1723—1840)》材料二
圖1康熙年間頒賜與唐崖土司的印信
圖2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得勝圖(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對西南地區治理手段的特點和意義。(10分)(2)材料二中圖1的史料類型是什么?如果以此推斷康熙帝采用懷柔政策治理西南地區是否合適?(4分)17.【近代國家公祭活動】(14分)材料一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同祭黃帝陵。按照國民黨和南京政府的意愿,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應當像1936年那樣由其派員主祭,而被其視為反政府力量的中共邊區政府不可能有機會參與。但出人意料的形勢變化,卻偏偏創造出這千載難逢的政治合作契機。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等人發動“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使得政治形勢空前緊張,充滿變數。在中國共產黨積極努力下,蔣氏脫離困境,同意聯共抗日,為解決民族危機開出了新局面。在此情況下,1937年的黃帝陵祭祀盛典上第一次出現了兩個黨。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未德祭文云:維中華民國廿六年四月五日,蘇維埃政府主席毛澤東、人民抗日紅軍總司令朱德恭源代表林祖涵,以鮮花束帛之儀致祭于我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而致詞曰: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擾。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失勿透。經式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摘編自李俊領《中國近代國家祭祀的歷史考察》材料二在紀念我國歷史上的名人方面,比較典型的是對成吉思汗的紀念。黨中央和紅軍長征到陜北后,延安幾乎每年都舉行公祭成吉思汗儀式。特別是1940年7月24日,延安各界舉行紀念成吉思汗公祭大會。這次公祭是由毛澤東、朱德等發起,來德等發表了講話。朱德在講話中指出,紀念成吉思汗,“要學習他團結御侮的精神,實行民族平等,使國內各民族共同攜手,為中華民族解放而斗爭”。董必武在講話中指出:“成吉思汗是民族偉人,也是世界巨人,這是我們足以自豪的。”現在日本帝國主義正侵略中國,對中華民族實行著分裂政策,企圍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我們“要認清和反對日寇的分裂陰謀,團結國內各民族,共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爭取抗戰最后勝利”。除了召開公祭大會,還在越安創建了成吉思汗紀念堂、蒙古文化陳列館。當時,延安舉行的紀念成吉思汗活動,對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激發群眾的抗戰熱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摘編自徐玉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物紀念活動述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37年國共雙方共同祭祀黃帝陵的歷史背景并概括其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抗戰時期國家公祭活動的歷史意義。(6分)18.【近現代西方貨幣體系】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金本位制于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以下是各國使用金本位制的時間。國家時間國家時間英國1816年德國1871年法國事實上在1873年美國事實上日本1897年埃及1885年材料二一戰后,由于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被削弱,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沖擊下,各國紛紛實行不兌換貨幣制度。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制,英鎊隨之大幅度貶值,觸發一浪高過一浪的國際貨幣貶值浪潮。……美國隨后宣布一次性提高進口關稅30%,其他國家隨即競相報復。……世界貨幣體系的變革往往帶來貨幣的競爭性和集體性貶值,打亂原有體系下形成的相對穩定增長和物價預期。——以上材料均摘編自胡斌《“被妖魔化”的布雷領森林體系》材料三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內容來看,美國從穩定匯率、對外援助和自由貿易三個角度勾勒了戰后國際金融體系的框架,其核心思想是:在這樣一個世界性的國際經濟體系里面,充分維護和實現美國的經濟霸權地位。美國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取得的最大成功是,在新的國際貨幣制度中,實行黃金——美元本位制,美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和國際貿易結算的支付手段,如此一來,美元成了關鍵貨幣,美國可以充分享受戴高樂所說的“美元特權”而帶來的種種優惠條件。——摘編自王俊周《二戰后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強權政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世紀中后期各國使用金本位制的原因。(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放棄金本位制引發的后果。(4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布雷頓森林體系。(6分)19.【社會轉型】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社會轉型通常是指社會從一種歷史形態過渡到另一種歷史形態的過程,涉及社會經濟結構、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等多個方面的深刻變化。這個過程往往伴隨著社會結構的重組、社會機制的轉變、利益關系的調整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根據不同的理論視角,社會轉型的定義和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摘自方文《中國社會轉型》請結合中國歷史上的某一個社會轉型時期的史實,自擬題目,結合材料論述你的觀點(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15:DAABCCBCAABCBDD16.(1)特點:恩威并濟;因地制宜;手段完備。(4分,任答兩點即可)意義: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地方穩定;推動了西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有利于傳播主流思想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和民族交融。(6分,若答其他且言之有理也可)實物史料(或一手史料)。(2分)不合適,因為孤證不立。(2分)17.(1)背景:華北事變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確立;抗日救亡運動此起彼伏,民族意識不斷高漲;黃帝陵祭祀契合中華民族共同文化心理。(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均可)特點:國共雙方共同參與;由國民黨主導;祭文形式沿襲傳統;祭文內容稱頌黃帝與宣揚民族主義并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