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復習:文言文閱讀(試卷+答案解析)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復習:文言文閱讀(試卷+答案解析)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復習:文言文閱讀(試卷+答案解析)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復習:文言文閱讀(試卷+答案解析)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復習:文言文閱讀(試卷+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古詩文閱讀

專題14文言文閱讀

考情概覽:理解課標要求,把握命題方向,總結(jié)出題角度。

真題透視:精選真題,歸類設(shè)置,完整展現(xiàn)中考試題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梳理中考出現(xiàn)的新題型、新考法試題。

新題特訓:選用最新的優(yōu)秀中考題、模擬題,鞏固考點復習效果。

考情聚焦

課標要求考點考向

考向一文言實詞

考向二文言虛詞

考向三文言翻譯

1.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考點一、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考向四文言停頓斷句

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

考向五內(nèi)容手法理解分析

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

考向六拓展探究

賞品位,背誦優(yōu)秀詩文。

考向一文言實詞

2.閱讀表現(xiàn)人與自然的優(yōu)秀文學考向二文言虛詞

作品,包括古詩文名篇,體會作者考點二、課外文言文閱讀考向三文言翻譯

通過語言和形象構(gòu)建的藝術(shù)世界,考向四文言停頓斷句

借鑒其中的寫作手法,表達自己對考向五內(nèi)容手法理解分析

自然的觀察和思考,抒發(fā)自己的情考向一文言實詞

感。考向二文言虛詞

考向三文言翻譯

考點三、文言文對比閱讀

考向四文言停頓斷句

考向五內(nèi)容手法理解分析

考向六拓展探究

,真題透視/

考點一課內(nèi)文言文閱讀

A考向一文言實詞

(2024?天津)閱讀《醉翁亭記》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醉翁亭記歐陽修

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無確的一項是()

A.佳木房而繁陰秀:茂盛

B.雜然而前醫(yī)者陳:陳舊

C.宴酣之樂,非絲非的竹:管樂器

D.樹林陰新鳴聲上下翳:遮蓋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辨析。

B.句意: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陳:陳列,擺開。

故選B。

A考向二文言虛詞

2.(2023?四川甘孜州)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周亞夫軍細柳

司馬遷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備胡不以物喜

B.不聞天子之詔無絲竹之亂耳

C.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乃不知有漢

D.成禮而去結(jié)友而別

【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一詞多義。

A.以:介詞,來/介詞,因為;

B.之:助詞,的/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C乃:副詞,才/副詞,竟然;

D.而:都是連詞,表順承;

故選Do

A考向三文言翻譯

3.(2024?山東泰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岳陽樓記范仲淹

對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B.我嘗試探求古代遷客騷人的內(nèi)心世界,或許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C.我曾經(jīng)求證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有人或許不同于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D.我嘗試求證古代遷客騷人的內(nèi)心世界,或許有人會不認同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句子翻譯。

重點詞語:嘗,曾經(jīng)。求,探求。古仁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之,的。心,心思。或,或許,異,不同

于。二者之為,以上兩種表現(xiàn)。何哉,為什么呢。故譯為:我曾經(jīng)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們的心思,或許

不同于(以上)這兩種表現(xiàn),為什么呢?

故選A。

A考向四文言停頓頓句

4.(2020?西藏)下列對文中句子節(jié)奏的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B.復行數(shù)/十步

C.自云/先世避秦時亂D.尋/病終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劃分句子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劃分句子朗讀節(jié)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語法知識進行劃分。

B選項句意:又向前走了很多步,“數(shù)十步”是數(shù)量詞,中間不能斷開,正確的朗讀節(jié)奏為“復行/數(shù)十

步”;

故選Bo

A考向五內(nèi)容理解分析

5.(2024天津)閱讀《醉翁亭記》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醉翁亭記

歐陽修

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亞理的一項是()

A.第②段作者抓住多個時間節(jié)點,寫出山中早晚的陰晴變化和四時景物的迥然不同。

B.第③段所寫的太守宴上投壺弈棋的樂趣,只有太守這個級別的官員才能享受。

C.第④段寫日暮而歸,在敘事中融入議論和抒情,托出本文“與民同樂”的主旨。

D.本文駢散結(jié)合,語言簡潔流暢,錯落有致,生動傳神,體現(xiàn)了歐陽修游記散文獨特的語言風格。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

B.由第③段“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可知,太守宴上的投壺弈棋的樂趣

并非只有太守這個級別的官員才能享受,而是參與宴會的眾人都能參與其中,共同歡樂。

故選B。

A考向六拓展探究

6.(2024?北京)根據(jù)《小石潭記》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語段中的橫線上填寫恰當?shù)膬?nèi)容。

二十五,游里湖,登放鶴亭,旋泊西泠橋。登岸步入西村,隔岸望孤山后。朱闌傍水,翠幕垂窗,古

樓覆屋,小艇系門。余乃悅其幽寂,呼舟對渡,果佳境也。

(取材于浦訪君《游明圣湖日記》)

“隔”,產(chǎn)生距離,引發(fā)好奇。柳宗元隔竹聽聲,小石潭水聲“如鳴佩環(huán)”,他“心樂之”,于是

“①",探看小潭全貌;浦楊君隔岸觀景,孤山后景色秀麗,色彩斑斕,他“悅其幽寂”,于是

“②”,得以欣賞“佳境”。

【答案】

①伐竹取道②呼舟對渡

【解析】

本題考查內(nèi)容理解與分析。

結(jié)合題干兩個空都帶雙引號,可知這是要求引用原文作答,故要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結(jié)合《小石潭記》第①段“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

小潭,水尤清冽”可知,本處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隔”“聞”“樂”“伐”“取”,直至發(fā)現(xiàn)小石潭

為止。

故第①空填:伐竹取道。

結(jié)合《游明圣湖日記》“余乃悅其幽寂,呼舟對渡,果佳境也”可知:我因為環(huán)境的幽寂感到愉悅,于是

叫了一只船過河一看究竟,這實在是絕妙的境界呀。

故第②空填:呼舟對渡。

解題技巧/易錯易混/特別提醒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近體詩(又稱“格律詩”)。

1.古體詩

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指近體詩形成前,各種漢族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歌、行、吟

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

留別》。

2.近體詩

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

(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

(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考點二課外文言文閱讀

A考向一文言實詞

1.(2024?浙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學習任務(wù)。

①豫章①胡叔俊,以高才碩學隱居進賢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園,筑亭其間而游息之。以東南先朝陽夕

陰,宜木果,而樹桃、李、梨、栗。南為止陽之方宜芳華而列種海棠。松、竹者貫歲寒而后凋,故以植乎

西北。中又雜植梅數(shù)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藥之屬,叢

生而可愛,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觀賞。合而名其亭曰“園趣”。

②其出入之途在正東,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夾道鑿小渠引水經(jīng)其所居,以入于東池。渠之

上古木參天,其先祖所手植也。東池之外又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為堂八楹②,以為子弟講

肄?之所。又北為堂六楹,以館賓客久又北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書。此其園外之事,又所以為成趣之

本。

③日坐亭上,與園丁野老論農(nóng)圃之要,而忘其世慮。客至則觴詠⑤嘯歌,云山煙水,交錯乎指顧⑥之

間,而園中之趣,雖萬鐘之祿⑦不與易也。

(節(jié)選自揭侯斯《胡氏園趣亭記》,有刪改)

【注釋】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中的“進賢”為縣名。②楹(ying):計算房屋間數(shù)的量詞。一間

為一楹。③肄(yi):練習,學習。④館賓客:接待賓客。⑤觴詠:飲酒賦詩。⑥指顧:手指目顧。⑦

祿:俸祿。

根據(jù)語境,解釋下面的加點詞。

(1)若菊,若牡丹、芍藥之牖

(2)合而名其亭曰“園趣”

(3)客車則觴詠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類(2)命名,取名(3)到

【解析】

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xiàn)象。

(1)句意:至于菊花、牡丹、芍藥這類植物。屬:類。

(2)句意:他把整個園子和亭子合起來命名為“園趣”。名:命名,取名。

(3)句意:客人到來時,他就設(shè)宴飲酒賦詩,高聲吟唱。至:至I]。

A考向二文言虛詞

2.(2024.青島)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乙】

初,四明人王桓與二儒者同赴召,見太祖()便殿。

上問二儒者:“在家何業(yè)?”一對曰:“臣業(yè)農(nóng)。”上曰:“卿業(yè)農(nóng),亦知禾麥之節(jié)有不同乎?”對

0:“知之。禾三節(jié),而麥四節(jié),是不同()。”上曰:“禾麥類耳節(jié)之不同何也?"對曰:“禾播

種于春,至秋而獲,歷三時,故三節(jié);麥則歷四時始成,故四節(jié)。”上曰:“是能知稼稹之艱難者。”即

擢某州知州。

其一儒對曰:“臣業(yè)醫(yī)。”上曰:“卿為醫(yī),亦知蜜有苦而膽有甜者乎?”對曰:“蜂釀黃連花,則

蜜苦;猿猴食果多,則膽甜。”上曰:“是能格物者。”擢為太醫(yī)院使。

次問及桓,桓對曰:“臣所業(yè)訓蒙。”上日:“卿亦有好惡乎?”對曰:“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

惡之。”上曰:“是能明理者。”擢國子助教。

(取材于明代筆記小說《涌幢小品》)

[注]①致理:使國家安定。②審:仔細考察。

【乙】文括號內(nèi)依次填入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A.以也B.于也C.于哉D.以哉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辨析。

第一空,結(jié)合語境,“見太祖”是動作,“便殿”是動作發(fā)生的地點,此處應(yīng)用“于”表示處所,可譯為

“在”,句意為:當初,四明人王桓和兩位儒者一同被征召,在便殿拜見太祖。明確了見面的地點是在便

殿。故填:于。

第二空,結(jié)合語境,“禾三節(jié),而麥四節(jié),是不同()”是判斷語氣,這里“也”是語氣助詞,表示

判斷語氣。句意為:禾苗有三個生長階段,而麥子有四個生長階段,這是不同的。肯定了禾麥生長階段不

同這一事實。故填:也。

故選B。

A考向三文言翻譯

3.(2024?江蘇無錫)|文言文閱讀

①高斗南,字拱極,陜西徽州人。貌魁梧,語音若鐘。洪武中,授四川定遠知縣,才識精敏,多善

政。二十九年,與鄭敏、康彥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老①奔走闕下,具列善政以聞。太祖嘉之,賜襲

衣、寶鈔遣還,并賜耆老道路費。諸人既還任,政績益著。號舉天下廉吏數(shù)人,斗南與焉,列其名于彰善

榜。擢云南新興知州,新興人愛之不異定遠。居數(shù)年,以衰老乞歸。薦子恂自代,成祖件之。年七十而

卒。

②鄭敏嘗坐事被逮部民數(shù)壬人求宥帝宴勞復其官,賜鈔百錠、衣三襲。居數(shù)年,以廉直入朝,部民復

走京師,乞再任,帝從其請。

③康彥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先期青田,調(diào)儀真,后歷巴陵、天臺,并著名績。永樂初,

罷歸。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臺,縣民二百余人言彥民廉公有為,乞還之天臺,慰民望。御史以聞,宣

宗嘆曰:“彥民去天臺二十余年,民名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為江寧。

(選自《明史?循吏列傳》,有刪改)

[注]①耆老:德高望重的老人。

翻譯下列句子。

(1)耆老奔走闕下,具列善政以聞。

(2)居數(shù)年,以衰老乞歸。

【答案】

(1)德高望重的老人奔走于京城之中,詳細列舉高斗南在任時的善政報告朝廷。

(2)經(jīng)過多年后,因為衰老請求辭官還鄉(xiāng)。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

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

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guān)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

“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

句順。重點詞語有:

(1)闕下:皇帝的宮殿。具:詳細。聞:報告。

(2)居:經(jīng)過。乞歸:請求還鄉(xiāng)。

A考向四文言停頓頓句

4.(2024?山東煙臺)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訕殺之

【答案】

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i出殺之。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來分析。

“使者報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語,“報”做謂語,“如前”做賓語,因此“使者報如前”是完整的句

子,它的前后都應(yīng)斷開;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偵探,不料使者回報和第一個一樣,宋王又惱怒地把他

屈殺了。故斷句為: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訕殺之。

A考向五內(nèi)容理解分析

5.(2024?四川眉山)閱讀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有蜀君子曰蘇君,諱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也。君之行義修于家,信①于鄉(xiāng)里,聞于蜀之人久矣。

當至和、嘉祐之間,與其二子軾、轍偕至京師,翰林學士歐陽修得其所著書二十二篇,獻諸朝。書既出而

公卿士大夫爭傳之其二子舉進士皆在高等亦以文學稱于時。君之文博辯宏偉,讀者悚然想見其人。既見,

而溫溫似不能言,或即之,與居愈久,而愈可愛。

父諱序,贈尚書職方員外郎。職方君三子:曰澹,曰渙,皆以文學舉進士,而君少,獨不喜學,年已

壯,猶不知書。職方君縱而不問,鄉(xiāng)閭親族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年二十

七,始大發(fā)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歲余,舉進士,再不中,又舉茂才異等,不中,

退而嘆曰:“此不足為吾學也。”悉取所為文數(shù)百篇焚之。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乃大西百家之說,以

考質(zhì)古今治亂成敗、圣賢方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發(fā)。久之,慨然曰:“可矣!”由

是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其縱橫上下,出入馳驟,必造于深微而后止。自來京師,一時后生學者皆尊其賢,

學其文,以為師法。以其父子俱知名,故號“老蘇”以別之。

(節(jié)選自歐陽修《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并序》)

[注]①信:通“伸”,伸張,這里是影響的意思。

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思卿的一項是()

A.蘇洵在家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和德義,影響到家鄉(xiāng)的父老們,后來在整個蜀郡也頗有聲名。

B.蘇洵的兩位兄長都憑借才學中舉,而他年少時不喜歡讀書,直到二十七歲才發(fā)奮努力。

C.蘇洵參加科考,屢試不中,感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學習,有五六年時間不寫文章。

D.蘇洵為人溫和,大器晚成,寫文章有真知灼見,京師的學子們都尊崇他,效法其文。

【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材料內(nèi)容。

C.“退而嘆曰:'此不足為吾學也。’”意思是:回家后感嘆道:“這些都不值得我學習。”可知,“感

嘆自己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學習”錯誤,故選C。

解題技巧/易錯易混/特別提醒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近體詩(又稱“格律詩”)。

1.古體詩

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指近體詩形成前,各種漢族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歌、行、吟

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

留別》。

2.近體詩

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lián)(一、二句)、頷聯(lián)

(三、四句)、頸聯(lián)(五、六句)、尾聯(lián)(七、八句),頷聯(lián)、頸聯(lián)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

(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考點三文言文對比閱讀

A考向一文言實詞

1.(2024?山東濟南)閱讀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誡子書》)

【乙】

公父文伯①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②。文伯曰:“以吾之家而母猶績,吾不能事母乎?”其母嘆曰:

“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

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沃土之民不材,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明而動,晦而休,無日以

怠。今爾在下位朝夕處事猶恐忘先人之業(yè)。.況有怠情,其何以避辟??恐汝有廢先人。”

(選自《國語?魯語》)

[注]①公父文伯:魯國大夫。②績:織布。③辟:罪名。

下列對詞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寧靜無以致遠”與成語“閑情逸致”中的兩個“致”,意思不同。

B.“意與日去”與“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兩個“意”,意思相同。

C.“其母方績”與“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中的兩個“方”,意思相同。

D.“擇瘠土而處之”與“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中的兩個“處”,意思不同。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B.對詞語的理解不正確。“意與日去”的“意”是“意志”的意思;“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是

“意思”的意思;

故選B。

A考向二文言虛詞

2.(2024?四川內(nèi)江)閱讀下列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不期物喜以錢覆其口B.山間年四時也能以徑寸之木

C.行者休于樹皆以美于徐公D.醉能同茶樂欲窮茶林

【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

A.介詞,因為/介詞,用;

B.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譯為“的”;

C.介詞,在/介詞,比;

D.代詞,指百姓/代詞,這;

故選B。

A考向三文言翻譯

3.(2024?四川內(nèi)江)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三峽》

【乙】

又南五里,諸峰森叢江右,石崖回亙咒亦猶山門之列于江左者,而其上復有石森列,若立而但僂,若

坐而箕踞者。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奕”,豈即此耶?

至此江稍轉(zhuǎn)西南,其東岸有聚落②日雞臘,乃柳州東南陸路大道也。道側(cè)有溪自西來入,于是舟轉(zhuǎn)東行。

五里,轉(zhuǎn)而南,有崖懸突江左,層累疊嵌,光采離奇。眺其東,有尖峰彎豎,形若牛角。既而東轉(zhuǎn)五里,江

北聚落出焉,名曰犁沖。江流環(huán)其三面,中成盤涯,若犁之尖,故名。

忽轉(zhuǎn)而北直抵牛角山下復轉(zhuǎn)東去。北山松檜③森然。遙聞灘聲如雷,久之始至,則懸流回瀑,一瀉數(shù)里,

星曰橫旋灘。

(節(jié)選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有刪減)

【注釋】①亙:連綿不斷。②聚落:村落,③檜:樹名。又名松柏、刺柏。

把選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舟人謂此處有“八仙對弈”,豈即此耶?

【答案】

(1)從三峽開始算起,綿延七百里,兩岸都是緊密相連的山峰,幾乎沒有任何缺口。

(2)船夫說這里就是“八仙對弈”的地方,難道就是這里嗎?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注意重點字詞:

(1)略無:完全沒有。闕:同“缺”,缺口、中斷。

(2)謂:說。豈:難道。即:就是。

A考向四文言停頓頓句

4.(2024?山東煙臺)|文言文閱讀

【甲】(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

齊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齊寇之所至,使者還曰:“齊寇近矣,國人恐矣。”左右皆謂宋王曰:“此所

謂‘肉自生蟲②者也。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訕④殺之。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著報

如前宋王又怒謂殺之。其后又使人往視。使者遇其兄,曰:“為王視齊寇。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今

又私用,鄉(xiāng)之先視齊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將若何?”其兄

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報于王曰:“殊不知齊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

:'鄉(xiāng)之死者宜矣。”王多賜之金。寇至,王自投車上,馳而走。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壅塞》,有刪減)

【注】①候:偵察。②肉自生蟲:比喻無中生有。③惡(wu):哪里,怎么。④詵:枉曲,冤枉。⑤不若

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國家滅亡之前先逃走。

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訕殺之

【答案】

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詵殺之。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作答時可結(jié)合句意和語法結(jié)構(gòu)來分析。

“使者報如前”中的“使者”做主語,“報”做謂語,“如前”做賓語,因此“使者報如前”是完整的句

子,它的前后都應(yīng)斷開;句意:宋王又另派人前去偵探,不料使者回報和第一個一樣,宋王又惱怒地把他

屈殺了。故斷句為: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詵殺之。

A考向五內(nèi)容理解分析

5.(2024?四川內(nèi)江)閱讀下列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節(jié)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節(jié)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兩文都寫到自然物的變化,但目的不同。甲文以陰晴變化之景,襯托作者的悲喜之情;乙文以朝暮變

化之景,襯托太守的山水之樂。

B.兩文都抒發(fā)心系百姓的情懷,但各有側(cè)重。甲文重在抒寫憂國憂民、先憂后樂的深沉憂患;乙文重在

抒寫與民同游、與民同樂的和諧喜樂。

C.兩文都呈現(xiàn)清晰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但布局不同。甲文由景及情,由情說理,文理縝密;乙文以“樂”為主

線,串起山水樂、宴游樂、樂其樂等,渾然一體。

D.兩文都運用工整的句式寫景,但各有特色。甲文中部分四字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境界宏闊;乙文

中部分駢偶句中聯(lián)入“而”字,聲律起伏,搖曳生姿。

【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理解。

A.“甲文以陰晴變化之景,襯托作者的悲喜之情”表述有誤,根據(jù)原文“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

情,得無異乎”可知,甲文中寫到的陰晴變化之景,襯托的是迂容馨人的悲喜之情,并不是作者的;

故選A。

A考向六拓展探究

6.(2024?山東煙臺)[文言文閱讀

【甲】(節(jié)選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乙】

齊攻宋,宋王使人候①齊寇之所至,使者還曰:“齊寇近矣,國人恐矣。”左右皆謂宋王曰:“此所

謂‘肉自生蟲②者也。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③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詵④殺之。又使人往視齊寇使者報

如前宋王又怒詞殺之。其后又使人往視。使者遇其兄,曰:“為王視齊寇。不意其近而國人恐如此也。今

又私用,鄉(xiāng)之先視齊寇者,皆以寇之近也報而死。今也報其情死:不報其情,又恐死。將若何?”其兄

曰:“不若先夫亡者亡⑤。”于是報于王曰:“殊不知齊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

:'?之死者宜矣。”王多賜之金。寇至,王自投車上,馳而走。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壅塞》,有刪減)

【注】①候:偵察。②肉自生蟲:比喻無中生有。③惡(wfl):哪里,怎么。④訕:枉曲,冤枉。⑤不若

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國家滅亡之前先逃走。

【甲】文中說“王之蔽甚矣”,這種“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體表現(xiàn)是(用自己的

話概括)。由齊威王與宋王治國的不同結(jié)局,我們獲得的啟示是o

【答案】

①宋王不相信說實話的偵察者,還將其殺掉,最后一個偵察員因此而害怕,不敢說實話,只能謊報軍情,

而宋王對于不說實話的偵察者,反而給與賞賜。②例如:聽信讒言,終將被蒙蔽雙眼,看不清事實,

最終就會招致禍患;善于納諫,廣開言路,善于辨別事情的真?zhèn)危p罰分明,才會獲得民心,最終才會有好

的結(jié)果。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nèi)容和談啟示。

第一問:甲文中說“王之蔽甚矣”是因為“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

王”,結(jié)合乙文“左右皆謂宋王曰:'此所謂‘肉自生蟲者也。以宋之強,齊兵之弱,惡能如此'”可

知,這里宋王受蒙蔽主要是左右親信進獻讒言,左右親信認為宋國強大,齊國兵力弱,不會出現(xiàn)齊軍兵臨

城下,老百姓恐慌的事情,結(jié)合乙文“宋王因怒而謝殺之”“使者報如前宋王又怒訕殺之”“今也報其情

死:不報其情,又恐死”“于是報于王曰:'殊不知齊寇之所在,國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鄉(xiāng)

之死者宜矣。’王多賜之金”可知,因為宋王聽信了左右親信的讒言,將說實話的偵察員殺掉了,導致最

后面的偵查員不敢說實話,只能謊報軍情,宋王對謊報軍情的偵察人員還給與賞賜。綜合以上可知,宋王

身上“蔽”的具體表現(xiàn)是:宋王不相信說實話的偵察人者,還將其殺掉,后面的偵察人員因此而害怕,不

敢說實話,只能謊報軍情,而宋王對于不說實話的偵察者,反而給與賞賜。

第二問:甲文中的齊威王聽到了鄒忌勸諫的弦外之音,很快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迅速采取行動,獎勵直

言進諫的人,最終各國都來朝拜,在朝廷之中不戰(zhàn)自勝。從“宋王”角度來看,宋國國王聽信讒言,怒而

屈殺了偵察人員,導致最后一個偵察人員不敢說真話,而延誤了軍情,最后齊國的侵略者到了,國王自己

坐上馬車飛快地逃跑了。從中得到的啟示是:作為領(lǐng)導者,應(yīng)允許臣民說真話,否則,聽信讒言,終將被

蒙蔽雙眼,看不清事實,問題會愈積愈多,最后覆水難收;只有允許臣民說真話,善于納諫,廣開言路,

辨別事情的真?zhèn)危p罰分明,才會獲得民心,最終才會有好的結(jié)果。

解題技巧/易錯易混/特別提醒

1.系統(tǒng)梳理文言基礎(chǔ)知識:考查學生對文言文基礎(chǔ)知識的掌握,包括實詞、虛詞、句式等。需要對

這些基礎(chǔ)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2.大量閱讀文言文: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選擇一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

讀物,如《左傳》、《戰(zhàn)國策》等,逐步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

3.培養(yǎng)古文思維:深入理解,熟練掌握課本中的文言文;通過閱讀文言文、學習古文語法等方式,

培養(yǎng)古文思維,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精練中考文言文真題:熟悉并掌握中考常見文言類型,如人物傳記類、歷史事件類、議論說理

類、山水游記類等文本內(nèi)容與常見考點。

5.注意答題技巧:如先通讀全文,理解大意;根據(jù)上下文推斷詞義;注意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等。

1.(新情境)(2024?江蘇徐州)閱讀下面一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孝烈將軍傳

孝烈將軍,隋煬帝時人,姓魏氏,名木蘭,毫之譙人也。時方征遼募兵,孝烈痛父耄羸,弟妹皆稚聯(lián)咒

慨然代行。服甲胄,鞭橐②操戈,躍馬而往。歷一紀?,人莫識之。后凱還。天子嘉其功,除④尚書不受。懇

奏省親,及還譙,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成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之見也。遂以事聞于朝,召

赴闕。帝方恣酒色,奇之,欲納諸宮中,對曰:“臣無媲⑤君之禮。”以死誓拒,迫不已,遂自盡。帝驚憫,

追贈將軍,謚孝烈。土人立廟歲以四月八日致祭蓋其生辰云。

(選自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有刪改)

【注釋】①聯(lián)(di):癡愚的樣子。②鞭橐(jidngao):盛弓矢的器具。③紀:十二年為一紀。④除:

任命,授職。⑤媲:匹配。

【乙】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里諸少年皆次當行。

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潮黃河,度黑山,轉(zhuǎn)戰(zhàn)驅(qū)馳凡十有二年,數(shù)建奇

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選自《木蘭從軍》)

【丙】

題木蘭廟

[唐]杜牧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①上祝明妃②。

【注釋】①拂云堆:地名,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堆上有神祠。②明妃:王昭君,西漢人,為解國家之急而自

愿出塞和親。

3.用“/”給下面句子斷句。(限兩處)

土人立廟歲以四月八日致祭蓋其生辰云

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帝方恣酒色,奇之數(shù)建奇功

B.值可汗點兵后值傾覆

C.色而益精木蘭無專兄

D.因黑山廖已失期

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注意加點詞的解釋。

(1)祥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攀之。

(2)木蘭乃易男裝,由鞍馬,代父從軍。

6.請對【丙】詩“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作簡要賞析。

7.下列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甲】【乙】【丙】三段文字都寫了木蘭女扮男裝從軍的傳奇故事,對木蘭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經(jīng)過進行了生

動而詳盡的描述。

B.與【乙】文相比,【甲】文木蘭形象更豐滿,不僅有動作描寫,還有心理描寫;不僅有正面描寫,還

有同行者、帝、土人的襯托。

C.【甲】文和【丙】詩創(chuàng)作時代不同,體裁也不一樣,但都體現(xiàn)了木蘭生前的不平凡及死后人們對她的

紀念。

D.【丙】詩后兩句既表現(xiàn)了木蘭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又表現(xiàn)了木蘭對同樣是女性、同樣為國分憂的王昭君的

敬慕之情。

【答案】

3.土人立廟/歲以四月八日致祭/蓋其生辰云。4.B

5.(1)(木蘭)脫下她的戰(zhàn)袍,穿上她以前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很吃驚。

(2)木蘭于是換上男裝,買了鞍馬,代替父親從軍。

6.

這兩句詩意思是木蘭女扮男裝馳騁疆場,在夢中也曾有過畫眉等女兒家的行為。“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塑造了

木蘭英勇無畏、征戰(zhàn)沙場的英雄形象;”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則通過夢境展現(xiàn)了木蘭作為女子的柔情一面,使

木蘭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兩句詩既表現(xiàn)了木蘭的剛強勇敢,又體現(xiàn)了她的溫柔細膩,剛?cè)岵挥懈腥?/p>

力。7.A

【解析】

【導語】這組古詩文圍繞木蘭從軍的故事展開,展現(xiàn)了其果敢無畏的形象。【甲】文詳細描述了木蘭代父

從軍、立功歸鄉(xiāng),最后因拒絕帝王召幸而自盡的悲劇經(jīng)過,描繪了一個勇敢、孝順但也無奈于命運的女子

形象。【乙】文則簡練概括了木蘭從軍的歷程,強調(diào)了女性同樣可以承擔起男性的責任。【丙】詩通過簡

潔的筆觸,表達了對木蘭戰(zhàn)斗和生活兩種狀態(tài)的謳歌,同時借用歷史人物王昭君,增強了木蘭形象的深度

和廣度。整體上,這些作品通過不同視角反映了木蘭的勇敢與忠誠,及后人對她的敬仰。

【3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

句意:當?shù)厝私R宇,每年在四月八日進行祭祀,大概因為這一天是她的生日。

“土人立廟”主謂賓結(jié)構(gòu)完整,可單獨成句;“歲以四月八日致祭”表示時間和祭祀活動;“蓋其生辰

云”是對前面祭祀時間原因的說明。

故斷為:土人立廟/歲以四月八日致祭/蓋其生辰云。

【4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奇/形容詞,奇特的、非凡的;

B.都是動詞,意思是“遇到”;

C.動詞,長大/形容詞,年長的;

D.動詞,渡過/動詞,估計;

故選B。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

況。重點詞有:

(1)釋,脫下;衣,穿上;駭,吃驚。

(2)乃,于是;易,換;市,買。

【6題詳解】

本題考查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此句描繪木蘭在戰(zhàn)場上彎弓射箭、奮勇征戰(zhàn)的場景。一個“彎弓”的動作,生動地

展現(xiàn)出木蘭在戰(zhàn)場上的果敢與堅毅,她如同男兒一般英勇無畏,為了國家和家人,投身于激烈的戰(zhàn)斗之

中。此句直接塑造了木蘭馳騁疆場、威風凜凜的英雄形象,讓我們仿佛看到了她在戰(zhàn)場上的颯爽英姿。

“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這句詩通過夢境的描寫,展現(xiàn)出木蘭內(nèi)心深處作為女子的柔情一面。即使在戰(zhàn)場上

歷經(jīng)艱難困苦,她的心中依然有著對女兒家美好生活的向往,畫眉是女子愛美的表現(xiàn),在夢中出現(xiàn)畫眉的

場景,暗示了木蘭在剛強的外表下,也有著溫柔細膩的內(nèi)心世界。

這兩句詩將木蘭的剛強勇敢與溫柔細膩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剛?cè)岵<韧怀隽怂趹?zhàn)場上的英勇表現(xiàn),

又讓我們感受到她作為女子的情感需求,使木蘭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富有感染力,讓讀者對這位傳奇女

子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7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

A.【甲】文中主要講述了木蘭代父從軍、凱旋后拒受官職、拒絕入宮以及自盡后被追贈等事,對于木蘭戰(zhàn)

場作戰(zhàn)的經(jīng)過并沒有進行生動而詳盡的描述,如‘'歷一紀,人莫識之。后凱還”只是簡單提及了從軍的時

間和凱旋的結(jié)果。【乙】文中主要敘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和經(jīng)歷及戰(zhàn)功,也沒有對戰(zhàn)場作戰(zhàn)經(jīng)過進行

生動而詳盡的描述,如“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代父從軍。潮黃河,度黑山,轉(zhuǎn)戰(zhàn)驅(qū)馳凡十有二

年,數(shù)建奇功”只是簡要敘述了從軍的過程和時間以及戰(zhàn)功。【丙】詩只是通過回憶和夢境來表現(xiàn)木蘭的

形象,更沒有對戰(zhàn)場作戰(zhàn)經(jīng)過進行生動而詳盡的描述,如“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幾度思歸

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主要是表現(xiàn)木蘭的形象和情感。本項“對木蘭戰(zhàn)場作戰(zhàn)的經(jīng)過進行了生動而詳

盡的描述”有誤;

故選A。

【點睛】參考譯文:

【甲】孝烈將軍,是隋煬帝時期的人,姓魏,名木蘭,是亳州譙地人。當時正征集兵力去征伐遼東,孝烈

將軍痛心父親年老體弱,弟弟妹妹都年幼癡愚,感慨激昂地代替父親前去。穿上鎧甲,背著盛弓矢的器

具,拿著武器,躍馬奔赴戰(zhàn)場。歷經(jīng)十二年,沒有人認出她是女子。后來勝利歸來。天子嘉獎她的功勞,

任命她為尚書,她不接受。誠懇地奏請回家探望父母,等到回到譙地,她脫下戰(zhàn)袍,穿上以前的衣裳,同

行的人都很吃驚。都說自從有人類以來,大概從未見過這樣的事。于是把這件事上報朝廷,(朝廷)召她

入朝。皇帝正縱情于酒色,認為她很奇特,想要把她納入宮中,(木蘭)回答說:“我沒有匹配君主的禮

儀。”用死來堅決拒絕,皇帝逼迫不止,于是她自殺了。皇帝震驚憐憫,追贈她為將軍,謚號為孝烈。當

地人建立廟宇,每年在四月八日進行祭祀,大概因為這一天是她的生日。

【乙】木蘭,是古代的一位民間女子。年少時學習騎馬,長大后更加精通。正趕上可汗征兵,她的父親的

名字在征兵的名冊里,和同鄉(xiāng)的許多年輕人都按規(guī)定應(yīng)當出征。因為她的父親年老有病不能去,木蘭于是

換上男裝,買了鞍馬,代替父親從軍。渡過黃河,翻越黑山,騎馬轉(zhuǎn)戰(zhàn)奔走共十二年,多次建立奇功。

唉!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我看了木蘭從軍的事情后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2.(新設(shè)問)(2024?廣東廣州)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節(jié)選自諸葛亮《誡子書》)

【乙】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

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

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

【丙】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己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

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以處所誦經(jīng)書二月廢置便至荒蘢矣。.然人有坎坷,失于盛

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置

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十七乃學,名聞天下;茍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

婚愚術(shù)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①,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

瞑目而無見者也。

(節(jié)選自顏之推《顏氏家訓》,有刪改)

[注]①因循面墻:沿襲保守,疲沓不振作,不學習。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非學無以廣才/卿今者才略B.及魯肅過尋陽/可以無大過矣

C.即里刮目相待/是日界定矣D.世人婚役未學/中峨旌而多髯者為東坡

8.下列對【丙】文中加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以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B.二十以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C.二十以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D.二十以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9.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的劃線句子。

(1)蒙辭以軍中多務(wù)。

(2)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

10.三個文段都寫了勸學,其中所體現(xiàn)的對學習的認識有何相同之處?請結(jié)合三個文段簡要分析。

【答案】

7.A8.C

9.(1)呂蒙用軍中事務(wù)繁多來推托。

(2)這都是從小學習到手仍不厭倦。

10.三個文段都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提倡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并體現(xiàn)了學習的終

身性。

【解析】

【7題詳解】

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A.才干/才干;

B.經(jīng)過/過錯;

C.重新/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

D.成年/帽子;

故選A。

【8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句意為:二十歲以后,所誦讀的經(jīng)書,一個月擱置,就生疏了。斷句標志:“二十以外”表示時間,后面

斷開;“所誦經(jīng)書”是主語;“一月”是時間狀語,后面斷開;“便至荒蕪矣”是結(jié)果。故斷為:二十以

外/所誦經(jīng)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故選C。

【9題詳解】

本題考查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的劃線句子。

(1)重點詞語有:辭,推辭;以,用;務(wù),事務(wù)。

(2)重點詞語有:皆,者B;少,從小;至,至小倦,厭倦。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內(nèi)容。

三個文段都強調(diào)了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甲】文提到“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強調(diào)了學習

對于增長才干和成就學業(yè)的必要性。同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則警示了時間

的緊迫性,強調(diào)要抓緊時間學習。【乙】文中孫權(quán)勸呂蒙學習,也是基于他當權(quán)掌事的身份和需要,說明

學習對于個人成長和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丙】文則通過不同年齡段的人通過學習取得成就的例子,說明

學習不分早晚,但都應(yīng)盡早開始,并持續(xù)努力。

三個文段都提倡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如【甲】文中的“靜”與“志”,即要求學習時保持內(nèi)心的寧靜和堅定

的志向;【乙】文中孫權(quán)鼓勵呂蒙廣泛涉獵,增長見識;【丙】文則強調(diào)早教的重要性,并鼓勵人們無論

早晚都應(yīng)堅持不懈地學習。

在學習方法上,【甲】文雖未直接說明,但隱含了要通過努力學習來提升自己;【乙】文提出“但當涉

獵,見往事耳”,即廣泛閱讀以增長見識;【丙】文則通過具體的學習經(jīng)歷來展示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三個文段都體現(xiàn)了學習的終身性。如【甲】文中的“非志無以成學”強調(diào)了堅定志向?qū)τ诔掷m(xù)學習的重要

性;【乙】文中呂蒙在孫權(quán)的勸說下開始學習,并在后續(xù)取得顯著進步,說明學習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

【丙】文則通過列舉不同年齡段的人通過學習取得成就的例子,以及“老而彌篤”的表述,強調(diào)了學習不

分年齡、應(yīng)終身進行的觀點。據(jù)此分析提煉概括即可。

【點睛】參考譯文:

【甲】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依靠內(nèi)心安靜來修養(yǎng)身心,以儉樸節(jié)約財物來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

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勤奮學習。如果

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干,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

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yǎng)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最終枯

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里,到時悔恨又怎么來得

及?

【乙】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wù)繁多來推托。孫

權(quán)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

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wù)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wù)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于是開

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wù)撟h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xiàn)在的軍事方面和政

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

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jié)為朋友

后分別了。

【丙】人生在幼小的時期,精神專一,長成以后,思慮分散,這就該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我七

歲時候,誦讀《靈光殿賦》直到今天,十年溫習一次還不忘記。二十歲以后,所誦讀的經(jīng)書,一個月擱

置,就生疏了。但人會有困頓不得志而壯年失學,還該晚學,不可以自己放棄。孔子就說過:“五十歲來

學《易》經(jīng)可以沒有大過失了。”曹操、袁遺老而更專心致志;這都是從小學習到手仍不厭倦。曾參十七

歲才學,而名聞天下;荀卿五十歲才來游學,還成為儒家大師。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

三十婚冠之年沒有學,就自以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學,也太愚蠢了。幼年學的像太陽剛升起的光芒;

老年學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蠟燭,總比閉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見要好。

新題特訓i

1.(新情境)|(2024?山東統(tǒng)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王公政教

[明]沈德符

王銳,永平府遷安縣人,進士。量奉間,為彰德知府,銳長身修髯顧眄生戚有權(quán)術(shù)尚嚴政。治察郡中吏

民,自聽其政,吏亡得為奸。深究事情,吏民畏之如神。令民臨道屋俱作修廊,檐外浚深溝,雨潦得泄,中

道隆,立令水赴溝中。巷口樹柵門,有鑰,甲夜即闔門釘板,柝竟夜嗚,奸人莫敢入郡地也。尤留心學校,

凡朔望?謁先師廟已,坐明倫堂②,聽諸生說經(jīng)。諸生皆居學宮,籌識姓老。政少暇,令隸持數(shù)籌,造明倫堂。

諸生持籌來,自臨試,或背誦書,或作義。其他出及不衣冠居者,受笞。當是時,簧序?間讀書聲洋洋盈耳。

丁祭④,陳鐘鼓,鳴弦管,升降揖遜甚都。參政姚龍行部至府,往見之,出而嘆曰:“此雖國學咒亦無以加

也。”

(選自《萬歷野獲編》,有刪節(jié))

[注]①朔望:農(nóng)歷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②明倫堂:古代講學、弘道、研究之所。③簧(hong)序:古代

學校。④丁祭:舊時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上旬丁日祭祀先師孔子。⑤國學:國子監(jiān)。

(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景泰”與“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康樂”都是皇帝年號。

B"吏民畏之如神”與“無絲竹之亂耳”兩個句子中,“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

C.“令民臨道屋俱作修廊”與“乃重修岳陽樓”的“修”,都是“修建”的意思。

D.“籌”的本義指小竹片,“籌識姓名”這句話意思是用小竹片標識學生的姓名。

(2)下列對文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銳防澇有法,要求百姓深挖排水溝渠,這樣下大雨時可以及時泄洪。

B.王銳重視安全,在巷口處設(shè)置柵門,入夜便關(guān)門上鎖,徹夜有人打更。

C.結(jié)尾使用對比,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借參政姚龍的話肯定王銳的政績。

D.文章以敘為主,從防澇、治安、教育等方面記錄王銳施政有為的事跡。

(3)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需斷句處相應(yīng)的字母依次填寫到答題卡上。

銳A長身B修髯C顧眄D生威E有權(quán)F術(shù)G尚嚴政

(4)借助下面資料,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自聽其政,吏亡得為奸。

《說文解字》:“醵(聽),聆也。從耳,壬聲”,“聲音通順于耳”。“聽”的常見

引申義有:

①順從、接受,如“言聽計從”;

②治理、處理,如“聽訟”;

③任憑、放任,如“聽之任之”。

(5)請結(jié)合《送東陽馬生序》,簡述王銳和宋濂分別使用怎樣的方法督促后輩學習。

【答案】

(1)D

(2)C

(3)CEG

(4)他親自處理政務(wù),底下的官吏就無法進行邪惡的行為。

(5)《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通過親身經(jīng)歷和感悟,說明學習要勤奮專心,不懈努力才能獲得成功來督促

后輩認真學習。

王銳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尊師重教,親自督促后輩學生認真學習,檢查學習情況,對不遵守規(guī)矩和違

法規(guī)定的進行懲戒,使他們認真學習。

【解析】

(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重點詞語和句子。

A.有誤。“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的“康樂”指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